《溪居》柳宗元唐诗鉴赏

2024-08-09

《溪居》柳宗元唐诗鉴赏(精选12篇)

《溪居》柳宗元唐诗鉴赏 第1篇

元和五年( 810 ),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喜其风景秀美,便迁居此地,并改名为愚溪。

这首诗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诗的大意是说:

我长久为做官所羁累,幸亏有机会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来,使我如释重负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就如同一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偶尔荡起小舟,纵情山水,直到天黑才归来。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

此诗表面上看似只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如开头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落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实际上包含着辛酸的`苦笑。“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 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卷四)此段议论颇有见地。

《溪居》柳宗元唐诗鉴赏 第2篇

【作品简介】

《溪居》由柳宗元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全诗写谪居佳境,苟得自由,独往独来,偷安自幸。前四句叙述到这里的原因和自己的行径。后四句叙述自己早晚的行动。首尾四句隐含有牢骚之意。 “闲依农圃邻”、有“采菊东篱下”之概;“晓耕翻露草”,有“晨兴理荒废”之风。沈德潜评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集》卷四)这是很有见地的。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溪居 (柳宗元诗作)

《溪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诗作。这首诗描写他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后,在溪边筑室而居,过着闲适的生活。表面上自我排遣,也自得其乐,实际上曲折地表达被贬谪的幽愤,字里行间隐含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

柳宗元画像

柳宗元画像

(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溪居:指在冉溪居住的生活。诗人贬谪永州司马后,曾于此筑室而居,后改冉溪为“愚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南。

⑵簪(zān)组:古代官吏的饰物。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此以簪组指做官。

⑶累:束缚,牵累。

⑷南夷:南方少数民族或其居住的地区,这里指永州。

⑸农圃(pǔ):田园,此借指老农。

⑹邻:邻居。

⑺偶似:有时好像。

⑻山林客:指隐士。

⑼露草:带有露水的杂草。

⑽榜(bàng棒):船桨。这里用如动词,划船。

⑾响溪石:触着溪石而发出响声。

⑿人:此指故人、知交。

⒀长歌:放歌。

⒁楚天:这里指永州的天空。春秋战国时期,永州属楚国。[1]

白话译文

长久地为做官所羁累着,庆幸贬到永州得以解脱。

自在闲居且与农家相邻,有时还像山林中的隐士。

清晨踏着朝露耕田除草,夜晚泛船观赏青山绿水。

去来都看不到世事俗法,仰望碧空蓝天自由高歌。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

因爱西南的`冉溪风景秀丽,便在溪边筑室而居,并改溪名为愚溪。这首诗描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牢骚不平。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诗歌表面是写在此生活的惬意自适,其实是强写欢愉,将被贬的郁愤之情隐晦写出。

诗人被贬谪永州,应该是有满腹牢骚的,却在诗的开头将其称为幸事:“久为簪组柬,幸此南夷谪。”诗人认为他长久地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可以让他过上闲适的生活。此两句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 “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柳宗元少有才名,胸怀大志,可是仕途不顺,一再遭贬。这次更是被贬永州,远离长安。他满腔的热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有志而不得伸,有才而不被重用。于是,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

纵观全诗,诗人似乎已经淡忘了遭贬的痛苦,诗中把被贬谪的不幸称之为幸,将孤独冷静的生活诠释为飘逸闲适的生活。实际上这全都是诗人激愤的反语,在这种被美化了的谪居生活的背后,隐蕴的是诗人内心深深的郁闷和怨愤。表面的平淡所蕴含的激愤,更让人为之怦然心动,正如清代的沈德潜所说: “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这是很中肯的评价。

全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中英对照翻译】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 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 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 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 长歌楚天碧。

DWELLING BY A STREAM

Liu Zongyuan

I had so long been troubled by official hat and robe

That I am glad to be an exile here in this wild southland.

I am a neighbour now of planters and reapers.

I am a guest of the mountains and woods.

I plough in the morning, turning dewy grasses,

And at evening tie my fisher-boat, breaking the quiet stream.

Back and forth I go, scarcely meeting anyone,

《溪居》柳宗元唐诗鉴赏 第3篇

关键词:意象,翻译,思维方式,《江雪》

一、意象的定义

意象是构成诗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说诗歌是语言的精华, 那么意象就是诗歌的灵魂, 没有意象则不成诗。“意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的诗歌里, 而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意象”的独特性而著称于世。意:指抽象的、思维的内容, 是诗人的思想、观念、意识;象:即客观物象, 即自然界存在的一切可感、可知的事物。意象是诗人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法, 比如拟人、状物、象征等, 将诗人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客体的审美特征相结合的一种产物。诗的组成离不开意象, 也就是说, 不同的意象通过适当的修辞手法组织在一起便成为诗。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意象结构方式的不同

汉语和英语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种语系, 因此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在思维方式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两种语言上的差异给唐诗英译, 尤其是诗歌中意象的准确英译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 要想准确地将唐诗介绍给世界各国, 使人们能够准确了解我国伟大的唐诗, 必须首先了解中、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做适当的意象转换是翻译好唐诗的第一步。

思维模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 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 (荣开明等, 1989:30)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连淑能, 2002) 国与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哲学思想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 各个名族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英、汉是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体系。

三、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

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 思维方式的差异, 是导致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连淑能, 2002)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词的联想意义可以很好地反映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

即便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文化内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 因此,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内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如“大象”在汉语里表示“强壮, 力大无比”, 但在英语中则表示“大而无用的东西”, 再比如“月亮”在汉语中表示美好事物, 会带给人美好的理想, 但在英语中则表示不好的意思, 往往会让人联想到反复无常, 阴森的气氛, 甚至是在月圆之夜献身的狼人。还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龙”, 汉语中我们一般将它视为吉祥与地位的象征, 我们古代帝王穿的衣服称为“龙袍”, 还有类似“望子成龙”等的说法, 然而在英语中, 龙 (dragon) 是邪恶的象征。因此, 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 对于类似的意象, 译者不应满足于对原文指称意义的传达, 而应在深谙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尽可能忠实的再现原文的蕴含意义, 真正做到达神传意。只有对意象做适当的转换才不会导致诗歌的误译。

四、柳宗元《江雪》英译比较

Synder:River Snow

Liu Tsung-yuan

These thousands peaks cut off the flight of birds

On all the trails, human tracks are gone.

A single boat-coat-hat-an old man!

Alone fishing chill river snow.

(转引自陈宏薇, 2004, p264)

许渊冲:Fishing in Snow

Liu Zongyuan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in lonely boat. (许渊冲, 2000., p457)

五、译文比较分析

我们来看一下Synder的译文, 他的译文有几处不妥的地方, 首先, 他用cut off来翻译“绝”字显然是错误的, 原诗并非是指山太高, 导致鸟儿飞不过去, 而是形容当时的天气状况及自然景色, 漫天大雪飞舞, 极寒极冷, 鸟儿躲在巢里不愿出去。此外, 用these thousand peaks翻译“千山”也是错误的, 原诗并非确切的指一千座山, 而是形容山峰连绵不断, 一座连一座。Synder的译文之所以出这么多错误一来是由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的, 二来是他对意象的理解只局限于指称意义, 没有考虑到联想意义。

相反, 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不仅准确译出了原诗, 同时也传达了诗歌的美感功能。首先, 他的译文形式对仗, 用词准确, no的使用很好地表达了原诗的静态美, “is fishing snow in the lonely boat”是整首译文的点睛之笔, 动词fish的现在进行时给江雪的景色增添了生气, 激活了整个画面。其次, 考虑到字数的局限性, 许渊冲对一些次要性的意象也作了适当的省略, 比如, “孤舟蓑笠翁”中的“蓑衣”和“斗笠”只是描述渔翁的着装, 不是重要信息, 因此, 译文中将此意象避而不译, 使得字数得到了保障, 进而可以达到对仗的功效。最后, 许渊冲重复使用lonely比Synder的single更加准确, 原诗意思是老翁孤独的在江边垂钓, 而不是单只数目上的单个人, 因此, lonely很好地传达了这一表情功能, 而single就稍微逊色了些。

六、总结

通过对比上述两种译文, 我们发现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很大。Synder贵为一代翻译大家, 可以看出他切实实行了意象派诗歌的主张。但他毕竟不甚通晓中国文化, 翻译的时候没有很好的作中英思维方式的调整, 因此译文错误频出。而许渊冲的译文与之相比可以说是矫枉之作, 他的译作形式对仗、语义准确、节奏优美、韵律整齐、创造性的传达了原诗的情调。翻译意象方面该舍则舍、自有所得。诗的韵律使得整首译文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由此可得, 努力掌握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唐诗英译, 尤其是唐诗意象的英译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宏薇 (2004)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连淑能 (2000) 。《英汉对比研究》 (增订本)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荣开明 (1989) 。《现代思维方式探略》。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4]申小龙 (2000) 。《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河南人明出版社。

[5]许渊冲 (2000) 。《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唐诗鉴赏十题 第4篇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ruí):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你认为沈德潜的评论言之有理吗?结合后两句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己亥岁感事(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什么意思?表达诗人什么思想?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有人认为此诗中“乱”“飞”“寂寞”“寒”等词语用的有匠心,请你任选其中两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宋之问 )

卧病人事绝,□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写此诗以赠。

在□处,有的版本是“嗟”字,有的版本是“闻”字,你认为哪个字好,为什么?

五、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你怎么理解诗人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请分析此诗是怎样通过奇妙的联想来表现离别之苦的。

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夜雪 (白居易 )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但沉沉夜色,人们往往无法细致观察。但白居易却避易从难,以夜雪入诗,请分析他是怎样写雪的,写出了夜雪的什么特点。

八、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踏歌词四首(其三)

(刘禹锡)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诗中“云雨散”指什么?游童能在陌上拾到花钿,说明了什么?

九、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把山比做“剑芒”,有何妙处?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杂诗(无名氏 )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这首诗是边塞诗吗?为什么?“一夕秋风白发生”是什么修辞手法,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一、蝉声远传,诗人强调这是“居高”所致,决非借助秋风。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真正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后两句诗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沈德潜如此评说,确实言之有理。

二、意思是:请大家不要说什么封侯的事了,一个将领功成名就是多少人死无葬身之地换来的啊!诗人对那些凭战功取得高官厚禄的人是鄙夷的,对祸害人民的战争是诅咒的。

三、此四词语都有一语双关之妙。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而加“寂寞”二字既写出了外在的景象,也写出了内心的情怀。“寒”字因有“此夜”限制,就不仅仅是指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同时也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任选其中两个分析即可)

四、“嗟”有“叹息”之意,用在这里比较好,能表达出丰富的感情:有同朋友离别的怅惘,有为故人被贬而起的感伤,也有一种由友人被贬而引起的宦海沉浮宠辱无常的感慨。“闻”字是“听说”的意思,在这里不能表达丰富的感情。

五、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在此时被人证实。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有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六、诗人写离别之苦,不直写,从伤心处落笔,可谓巧妙。尤其是后两句,诗人送别时,柳条未青,但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诗人便生奇想,说春风深知离别之苦,不忍心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便故意不吹青柳条。赋春风以情,让春风与离别联系在一起,联想可谓神奇。

七、首句从感觉写(衾枕冷),次句从视觉写(窗户明),后两句又从听觉写;但又都是间接写雪。“讶衾枕冷”说明雪下的时间已长了,气温已变低;夜见窗户明,说明雪下得大、积得多;第三句诗人直接说“知雪重”,因为总是能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可见大雪仍然未停。

八、“云雨散”指歌舞结束。游童能在陌上拾到花钿,从侧面含蓄地补写了歌舞场面的热烈。可以想见,歌舞女子完全沉浸在歌舞狂欢中,花钿遗落而毫不知觉。

九、把山比做“剑芒”,一方面写出了山的特点:尖;一方面方便了下面的抒情:本就是愁肠了,还有它来割,岂不更令人肝肠寸断?诗歌表现了诗人愁苦的心情和对故乡亲故的深深眷恋。

《溪居即事》崔道融唐诗鉴赏 第5篇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 。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 却于平常中显出不平常来。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 ,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 知是哪一家的 。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 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明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顺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飘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 ,溪居的`那种恬静 、平和的景象便被摄进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 ,生气 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 ,人们都在田间劳作 ,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 ,撒腿就跑回去 ,匆匆忙忙地解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作者用“疑”、“急”二字, 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致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柳宗元唐诗鉴赏 第6篇

《柳州峒氓》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作者和柳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况。头二句写作者初到柳州时的感受;中间四句描写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和迷信风俗,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最后两句抒写作者心意,表示愿意入乡随俗。...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唐诗鉴赏

《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通过种甘(柑)树一事,反映了作者任柳州刺史时的生活思想状况,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同时也流露了久谪的哀怨。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形象生动,含意丰富。全诗言淡意远,韵味深...

《渔翁》柳宗元唐诗鉴赏 第7篇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田家(其二)》柳宗元唐诗鉴赏 第8篇

农谈四邻夕。

庭际秋虫鸣,

疏麻方寂历。

蚕丝尽输税,

机杼空倚壁。

里胥夜经过,

鸡黍事筵席。

各言:“官长峻,

文字多督责。

东乡后租期,

车毂陷泥泽。

公门少推恕,

鞭扑恣狼藉。

努力慎经营,

肌肤真可惜。”

迎新在此岁,

《南涧中题》柳宗元唐诗鉴赏 第9篇

这首五言古诗《南涧中题》,也是他在同年秋天游览了石涧后所作。南涧即《石涧记》中所指的“石涧”。石涧地处永州之南,又称南涧。

这首诗,以记游的形式,描绘诗人被贬放逐后寂寞忧伤、苦闷孤独的自我形象。

全诗可分两大部分。头八句,着重描写游南涧时所见景物。时值深秋,诗人独自来到南涧游览。涧中萧条,仿佛秋天的萧杀之气汇聚于此。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飒之感。诗人初到时似有所得,忘却了疲劳。但忽闻失侣之禽鸣于幽谷,眼见涧中水藻在波面上荡漾,陡然引起无穷联想。诗的后八句,便着重抒写诗人由联想而产生的感慨。诗人自述迁谪离京以来,神思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人孤则容易感伤,政治上一失意,更是动辄得咎。如今处境索寞,竟成何事?于此徘徊,亦只自知。以后谁再迁谪来此,也许会理解我这种心情。

诗人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而遭受贬谪,使他感到忧伤愤懑,而南涧之游,本是解人郁闷的乐事,然所见景物,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所以苏轼曾有评语说,“柳仪曹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认为“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大率类此”(《东坡题跋》卷二《书柳子厚南涧诗》)。此评道出了柳宗元贬后所作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特色。

清人何焯在所著《义门读书记》中,对此诗有过较好的分析。他说:“‘秋气集南涧’,万感俱集,忽不自禁。端有力。‘羁禽响幽谷’一联,似缘上‘风’字,直书即目,其实乃兴中之比也。羁禽哀鸣者,友声不可求,而断迁乔之望也,起下‘怀人’句。寒藻独舞者,潜鱼不能依,而乖得性之乐也,起下‘去国’句。”他这种看法,既注意到了诗人在诗歌中所反映的思想情绪,又注意到了这种思想情绪在诗歌结构安排上的内在联系,是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的。“秋气集南涧”一句,虽是写景,点出时令,一个“集”字便用得颇有深意。悲凉萧瑟的“秋气”

怎么能独聚于南涧呢?这自然是诗人主观的感受,在这样的时令和气氛中,诗人“独游”至此,自然会“万感俱集”,不可抑止。他满腔忧郁的情愫便一齐从这里倾泻而出。诗人由“秋气”进而写到秋风萧瑟,林影参差,引出“羁禽响幽谷”一联。诗人描绘山鸟惊飞独往,秋萍飘浮不定,不正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在溪涧深处踯躅徬徨、凄婉哀伤的身影吗?

柳宗元《柳州峒氓》唐诗鉴赏 第10篇

头二句写初到柳州时的感受。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这两句是说:柳州城南有一个四通八达的柳江渡口,从那里经过的是穿着特殊服装的少数民族人民,与他们言语不通,难以亲近。这两句是总起,不可亲三字,深含感叹之情,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中间四句接着写峒氓的生活、习俗。

柳州峒氓,多住在山村,日常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盐,要到郡城集市去买,所以三、四两句接着描写他们赶集的情景: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这两句是用倒置法,意思是说:峒氓们用绿色的荷叶包着饭去赶集买盐,买好了盐就用宽大的青箬竹叶裹着带回山村去,往返甚是辛苦。

第五句写峒氓御寒之物。

鹅毛御腊缝山罽,御腊,就是御寒的意思。

腊,腊月,即阴历十二月,是天气很冷的时候,罽(jì记),用毛做的毡子一类东西,这里指用鹅毛缝制的被子。这句是说,在天气寒冷的腊月里,峒氓们用鹅毛制成的被子来抵御寒冷。

下句接着写峒氓的迷信风俗。

鸡骨占年拜水神。鸡骨占年,是峒氓的迷信风俗,以为占卜可以知道年景的好坏。拜水神,即向水神礼拜。这句是说:峒氓们用鸡骨去占卜,问水神祈祷一年的好收成。

以上四句描写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和迷信风俗,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三、四两句如画。

最后两句抒写心意,表示愿意随俗。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装。文身:在身上刺画花纹。这是古代越地的一种习俗。《庄子·逍遥游》里说:宋国人到越国去贩卖章甫这种礼帽,越国人断发文身,用不着这种礼帽。这里化用这个故事,表示愿意随俗。以上两句意思是说,我不乐意只在公庭上通过译员来和峒氓接触,而宁愿抛掉中原的士大夫服装,随峒氓的习俗,在身上也刺上花纹,学习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亲近。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诗人和柳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况。起初虽然感到异服殊音不可亲。最后却欲投章甫作文身。诗人自己本来不信神,而民间有迷信风俗,但他不肯疏远他们,而愿意和他们在一起,表现出了入乡随俗的思想。

对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地方官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

溪居 柳宗元 第11篇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韵译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 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 偶然间象个隐居山中的.人。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 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哗哗前进。

独往独来碰不到那庸俗之辈, 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注释

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束:约束,束缚。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谪: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

②夜榜:夜里行船。榜: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此句指天黑船归,船触溪石而发出的声音。

③楚天:永州原属楚地。

④束:束缚。

⑤南夷:这里指永州。

⑥谪:贬官流放。

⑦农圃:田园。

⑧偶似:有时好像。

⑨山林客:山林间的隐士。

⑩榜:划船。

⑾响溪石:水激溪石的声响。

柳宗元《溪居》阅读习题 第12篇

试题内容: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溪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被贬永州期间。诗中的“溪”指冉溪,诗人自己将其更名为“愚溪”。②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③夜榜:夜航。

(1)诗中说“幸此南夷谪”,诗人感到幸运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2)本诗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上一篇:描写良心的作文600字下一篇:借款协议范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