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关小学三环节课堂教学承验方案

2024-07-23

南关小学三环节课堂教学承验方案(精选7篇)

南关小学三环节课堂教学承验方案 第1篇

南关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三环节”设计

达标过关活动承验工作方案

为使文庙街道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过关验收工作顺利进行,确保验收质量和工作效率,依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和“三环节”教学设计技能达标过关活动验收工作方案》要求和规定,特制订本方案。

一、承验学科:第1组: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三个学科

二、承验办法及措施

每节课上课时间为30分钟,课堂测试时间为10分钟。

(一)硬件设施准备

讲课室三口(二楼三一教室、三二教室、三楼微机室)、休息室一口(一楼实验室)、保密室一口(兼印题室)(二楼校务办)、抽签室一口(二楼校长室)、两口讲课准备室(二楼两个办公室)、打印机两台、复印机1台。

(二)程序

1.集合点名(单位联络员)——抽取讲课人(单位联络员)——抽取课型(讲课人)——抽取课题(讲课人)——安排学生(保密组长)——进入准备室备课——准备场地、设备、教具学具等器材、预习事项安排(讲课联络组长)——印刷课堂测试题(印题员)——讲课(学科组长)——测试、阅卷、成绩汇总(各学科组长)——公布讲课教师是否过关(各学科组长)

2.抽签

(1)抽取讲课人:数学、英语、信息学科教师在讲课室准备。(2)抽取课型:由讲课人抽签确定。每学科分两种课型。一种是复习课,一种为新授课。

(3)抽取课题:由讲课人抽取。讲课教师抽出课题后一律在讲课准备室作准备,准备室实行封闭,除工作人员之外,其它人员均不得进入准备室,需要准备的教具、学具由讲课联络员安排。上课前不允许见学生。

(4)安排学生

由保密组长安排学生。学校提供每班学生小组名单。(5)注意事项

所有申报人员数学、英语、信息学科教师早晨6点50之前到学校一楼实验室集合点名,等候抽签。抽签地点在抽签室。

讲课联络组长一直在保密室协助抽签并随时安排有关讲课事项。3.备课

确定课题和学生后,教师进入备课室备课,设计出预习提纲后交给王苗苗、宁晓瑜老师,帮助讲课教师印刷有关预习材料、布置预习、搜集预习情况,并将搜集到的预习情况在正式上课30分钟之前交给讲课人,由王萌、王雯雯老师准备教学设备、教具学具和提前10分钟将学生带到讲课教室等。

4.印刷课堂测试题

由王苗苗老师在保密室打印,保密组长将各学科抽出的课题所对应的测试题和印数通知印题员,印题员严格按规定的数量印刷,并在上课前10分钟到保密室领取试卷。印题员在分发、收取试卷时,要认真履行签字手续,确保发、收数量完全一致,并做到严格保密、完好保存。

三、承验准备 承验组织:

(一)承验领导小组 组长:毛广宁

成员:刘华、贾娜、王苗苗

(二)承验工作小组 组长:刘华

成员:贾娜、王苗苗、王雯雯、宁晓瑜、宁敏、王萌

(三)工作小组成员职责 讲课联络员:贾娜、宁晓瑜

负责安排场地、教学设备、安排人帮助讲课教师印刷有关预习材料、布置预习、搜集预习情况并交给讲课教师、准备教具学具、领带学生等服务。

保密记录员(印题员):王苗苗、(宁敏、宁晓瑜)

协助保密组,负责印刷、发放课堂测试题、收取和保管试卷,在保密室服务,主要负责记录等。

备课室工作组人员:王萌、王雯雯

负责在准备室维持秩序(禁止非验收工作人员进入)和对备课教师提供必要的服务。

四、“三环节”教学设计 1.地点、时间

在南关小学二楼一口教室考试,时间为14:30——16:30。2.抽取参验人

上午9点30,在南关小学抽签室,由单位联络组长抽取,从本单位各学科名次表中按上、中、下三段,每段抽取三分之一的人作为验收对象(四舍五入),参加讲课验收的教师不在抽取范围。抽出后立即通知被验收人。

3.考场及考号编排

按学科相对集中的原则,混编考场,每考场30人,4排桌子,M型排列,每排人数从左向右分别为7人、8人、8人、7人,准考证号与桌号完全一致,格式如下:

第×考场

××单位××学科第××号姓名××。

提前印好空白准考证,抽完签后立即填写完整。一式3份,贴桌号1份,点名时发给教师1份,给监考员一份。

4.进入考场

抽验教师提前20分钟凭准考证和本人身份证进入考场,进入考场后交了卷才能出考场。

5.抽取课题

参验者进入考场后,正式开考前10分钟,由单位联络组组长当场抽取试题并当场公布。

6.答题 验收组统一发答题纸,参验者在答题纸上答题。考试期间严格考试纪律,不准离开自己位置,不准说话。

7.试卷收取

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卷分学科收取、装订、密封,带回教科研中心,分学科集中批阅。

五、其他要求

1.所有工作要人员按时到岗,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一律不准请假。2.务必妥善安排好讲课余下的学生,安排好教师参验时各注意事项,确保不能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3.提前汇总好所有申报验收人员的联系方式,要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确保将验收事项第一时间通知到每一位申报验收人员。

南关小学

2013年4月3日

南关小学三环节课堂教学承验方案 第2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主题,课型,教学模式

“一主题三环节六课型”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是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主题为总框架,以“定题—践行—评价”三大环节为主要教学流程,以“选题指导课、方案制定课、实践操作课、阶段交流课、成果展示课、评价总结课”六大课型展开小学综合实践教学。[1]

一、明确学习主题,指引综合实践活动方向

在该教学模式中,必须首先明确学习主题,学习主题指引着整个主题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决定着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应通过“选题指导课”和“方案制定课”来明确该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主题。而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受视野所限、学识所限,需要教师在最初的选题环节多做筛选和指引。

以广州市天河区珠村小学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为例,由于该校位于广东省乞巧第一村———珠村,乞巧文化非常浓厚,地域文化资源相当丰富,校内更不乏各种乞巧工艺品的展示和精通乞巧手工的教师与学生,因此,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课程特点出发,结合校本教材,整合区域资源,该校展开了一系列以乞巧文化为背景的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性学习,如“寻根究源话乞巧”“零距离接触———探访乞巧婆婆”“探寻乞巧文化名迹”“乞巧手工我会做”“乞巧文化我来传”“乞巧文化在21世纪的新发展”等。而这些主题的确立,秉持了“小课题,长周期;小切口,大落点;成本低,效益高”的原则,如同一条清晰的线,很好地指引着教师在繁重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牢牢抓住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向,不至于迷路、无所适从,更为全校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定题—践行—评价”三大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一主题三环节六课型”教学模式中提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主要以“定题—践行—评价”三大教学环节逐层展开,“定题”先行,“践行”为主,“评价”追随,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1. 选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建构,无疑有利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在主题性学习中,通过“选题指导课”和“方案制定课”确定了学习主题后,便以多方向、全方位、学生全员参与的高度,充分展开相关的实践活动———“践行”。

2. 践行

“践行”这一教学环节由“实践操作课”和“阶段交流课”两大课型构成,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的观点,引导学生多动手,在动手实践中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

在“做乞巧手工,品乞巧文化”的主题性学习中,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了多方向、全方位的实践活动:组队参观珠村大祠堂的乞巧手工展台,收集关于珠村乞巧手工作品的书面资料和典型作品;组队采访乞巧婆婆、学习制作乞巧手工的技艺,然后动手制作乞巧手工。通过前期充分地观察与模仿学习,许多学生从门外汉变成了合格的乞巧手工艺品制作人,珠花宝塔、莲花灯、布艺巧姐牛郎、花生绣鞋等传统作品让人赞叹,而“习主席说乞巧”“神州上天”等充满时代色彩的创新型作品更使人惊叹制作者的创新能力。

3. 评价

学生参观乞巧作品展台时自主进行拍照、录像,回来后其中一个小组制作了一本名为《乞巧手工展》的照片册,在班内传阅,获得认同;另一小组则自学了名为“超级捕快”的录屏软件使用方法,用一周时间制作了名为《印象之珠村乞巧工艺品》的录像,让学生们惊叹。在动手制作手工艺品时,学生的进步更是让笔者叹服。通过举行展览会和电视报纸等媒体途径向外界展示由我校小学生制作的乞巧手工,以达到传播乞巧文化的社会目的。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展示出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丰富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全员参与,学到了许多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灵活运用六大课型,围绕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1. 以研究性学习为桥梁,促进学生个体成长

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是教育的核心目标,课程改革应基于儿童的立场,尊重、引导、释放儿童的天性,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应以研究性学习为桥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从实践中获取处理问题的经验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思想指出的“反对从课本和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学习;反对通过训练获得孤立的技能和技术,主张运用这些技能、技术来作为达到所积极追求的目的的手段”。[3]

学生的个体成长是独一无二、不可代劳的,在摸索、研究、挫折中,学生将获得宝贵的经验,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逐渐成长。

2. 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决定六大课型的合理性

课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结构是课程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特定的课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结构。综合实践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特殊的课程,应有相应的教学模式。小学综合实践“六课型”,以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为思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有望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律,提高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3. 灵活运用“六大课型”,发扬教师机智

任何理论和体系的提出都需要实事求是地去运用,切不可纸上谈兵、全盘照搬,因此,执教综合实践课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学情、教材、当地区域资源等实际情况,将“六大课型”进行合理、科学地选择和运用,以求符合实际教学需求。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在所难免,希望“一主题三环节六课型”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能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模式,起到一定的学科引导作用,推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进一步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周永.对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四点建议[J].考试周刊,2015(24):180.

[2]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16,245.

小学语文教学“三环节”初探 第3篇

【关键词】语文;三个环节;质量

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备好课,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做课后辅导,备课是教师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课,它是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作为教师,要多从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备课

一堂课是否能够顺利的完成,备课是非常关键的,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教学和备课。如果教师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他们,不按照学生的水平和阶段来针对性的备课,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质量也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教师备课时要仔细认真,比较小的知識点也不能忽略掉,学生都渴望学到知识、学好知识,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教好学生是我们的责任。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制定好短期的教学工作计划,首先教师自己要熟悉好教材的课程标准,弄清楚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同时,教师要对重点的章节和重点课文做好标记,将教材内容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教师必须独立的完成自己的教案,并且教案要详细具体,教案内容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分析、教学目标、课后作业布置等。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心理状况、智力等,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分层次的教学。

语文教学主要涉及到拼音、词语、句子等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集中状态认真的备好课,如果单纯的按照书本上的句型或者词汇来讲课就会使得这节课很单调,学生听起来也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对课堂产生厌恶感,学习效率也相应的较低。所以教师应在备课之前,多阅读与语文相关语文资料,了解一些与生活有关的语文知识,这样就能丰富备课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全面的语文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

备课完了之后,紧接着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多的时候,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按照之前的备课的方案和内容来上课。课堂上最忌教师唱“独角戏”,如果一节课学生无法参与进来那么这节课的效率肯定是非常低的,要知道学生是一节课的主体,课堂上让学生多思考,多互动,这样变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学与练习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练习可以是师生互动对话、提问与回答、学生之间角色扮演、课堂作业等方面来实施,练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熟练知识,且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练习也是给学生实践和检验的平台,如果能够针对性练习,那么学生便能够更好的掌握这节课所教的知识。学生也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遇到一些疑难的问题,对于初一学生来讲,一般问题都在词汇、语法和句型上,所以在练习中也能让老师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难点,更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从而让学生学的轻松,也能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课后辅导

虽然课堂教学是学生吸收知识的关键,但是如果想取的好的教学质量,课后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课后工作主要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对遗漏的课堂知识进行补充,以及在课程结束后做好相关的考试工作。在考试之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好题型,考试结束后,教师也应该认真的批改学生的作业,发现错误要及时的做好登记,对那些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避免学生下一次再出现类似的错误,进一步的提高教学效益。

课后辅导学生学习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课堂上学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特别是对于那些人数多、两级分化较严重的班级,给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当然,课后辅导首先是老师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楚哪些学生基础比较好一点,哪些基础比较差一点,针对后者,找出那些基础差的学生问题出在哪里,时刻观察他的学习习惯、思维方法、兴趣爱好等,找到关键原因然后因材施教,对该学生知识点不足的地方及时补充和巩固。教师课后辅导学生也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这样会使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更加有兴趣,学习起来也更有效率。

课后辅导学生是教师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教师责任心的表现,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该具备的。

初中古诗教学三环节 第4篇

第一环节:让学生看得懂。古人读诗没有大的语言障碍, 近人读诗障碍不大, 而对于今天在快餐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缺乏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基本积累的初中生, 读诗障碍就很大了。这种障碍, 包括古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离当代学生太遥远, 古诗语言在表达习惯、字词意义、句法结构等方面与今天大相径庭。要当代学生像古代学子那样主要通过诵读涵咏来学诗, 恐怕会让人误入歧途。现在常有人拿某某文学家或学者少年时代在私塾中奠定了文学基础, 或他们少年时代对某诗句不理解等到长大后终于领悟的事例, 以及“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等古人言论作证据, 来证明翻译就是肢解作品, 就是破坏诗歌的意境美和整体美, 主张要反复诵读, 在反复诵读中完成对古诗的体验品味, 这其实是脱离学生实际的谬论。对于当代初中生来说, 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 扫除字面上的障碍, 永远是初中古诗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第一环节。当然, 对词句的解释翻译要适可而止, 以弄懂大意、不影响理解为原则, 决不能搞逐字逐句的繁琐分析。

第二环节:让学生读得响。“三分诗, 七分读。”“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这些经验的科学依据在于, 附着在汉字字形上的声、韵、调、清、浊等信息都具有表意传情的功能。唐代处忠和尚在《元和韵谱》中指出:“平声哀而安, 上声厉而举, 去声深而远, 入声直而促。”就是说, 平声宽平, 宜于表达和谐平缓的思想情感;上声劲厉, 宜于表达沉郁凝重的思想情感;去声清幽, 宜于表达清新绵邈的思想情感;入声短促, 宜于表达激越峭拔的思想情感。韵脚的安排、声调的错落、清浊的搭配, 都能传达出细腻丰富的情绪。所以古诗是最适合朗读的文学。在疏通大意后,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反复地、响亮地朗读, 披其文, 入其境, 感其情。朗读的技巧关键在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和语调。古诗节奏并不复杂, 五言诗一般是“二/三”或“二/一/二”式, 七言诗一般是“二/二/三”或“四/三”式。重音一般落在表情达意的关键词上。语调上注意高低错落, 语速上注意缓急相宜。感情上注意区别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 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如在朗读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 可按“二/二/三”的节奏朗读,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洲/路八千”。重音有“朝奏、潮州、家何在、马不前、意、骨”等。尤其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时, “云横”稍微平缓, “秦岭”开始上扬, “家何在”上扬到顶点, 以表现心中惨痛;“雪拥”又平起, “蓝关”开始下降, “马不前”降到极点, “马不”两字逐渐拖长, “前”字顿收, 以表现英雄失路之痛。朗读环节, 最忌只读不导, 为读而读, 简单重复, 止于表面。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三环节 第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18-01

有效教学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的有效教学,还应包括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及课后的反思。只有这三方面都做到了有效,才能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哪如何落实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教学呢?

1 课前有效准备

每一节教学课的实施,都离不开一个课前准备的阶段。如果这个准备阶段能做到真正的有效,那么我们的实施阶段就会容易的多了。

1.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精确的教学预设,必须首先“定标”,即确定一组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实施课堂的有效教学导航。然而,我们很多老师在定目标时,完全放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从而导致确立的目标不是太宽泛就是太狭窄,或是照搬教参明确给出的教学目标,从而使的确定的目标太空洞。所以我们定目标时要从多维的,立体的角度去考虑。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点,文化的特点众多的方面的因素来确定我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一认知目标和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目标。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目标有Who’s he/she?He’s/She’s….这一重点句型和一些生词。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就抓住三年级孩子爱表演,爱活动的特点,第一课时我就让孩子们带来全家福,首先我用自己带来的全家福向大家介绍了我的家人,引入句型,操练句型,让每个孩子都明确这个句型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全家福再进行小组活动。这样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就达成了:知识技能目标,言语交际目标,团队合作的多维目标。在这节课里,课堂真正做到了有效。

1.2 学生的准备。大部分情况下每学一节新课,最好能让学生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或其他准备。我们的预习也要做到真正的有效,就要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比如给学生制定一些简单的预习提纲,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读,听读后再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听读后自己提出问题或让学生们搜集有关文化背景等资料。也就是让学生的预习也要做到真正的有效,而不是漫无边际。比如在学3A“Go to the park” 这一单元时,我就让学生们回去搜集有关自然公园的资料。同学们第二天就带来了许多他们搜集整理的资料。这样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深化起来,做到了真正有效的预习。

2 课堂互动有效,如何真正的让自己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效呢?

2.1 首先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我们英语教学课堂常用的课前热身,通常通过唱歌,chant, 游戏等能吸引学生注意或调动气氛的方式来把孩子们引入到英语学习的课堂中来。也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设置悬念,勾起学生们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带着对问题的向往去学习。这些课前热身的有效性的实施,就要靠老师做好精心的课前准备。

2.2 让课堂师生互动活动确实有效。如果一节小学英语课没有设计任何活动,那这样的一节课是很难做到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的。而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他们不可能去完全靠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所有的知识。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必备的素质就是要会唱,会演,会想,会创新,让自己在设计教学实际活动过程中能做到真正的有效,而不是设计时只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动性,而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导致活动仅仅流于形式,表里不一。这样不但学生的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在课堂中虽然一些活动当时学生们的兴趣确实非常浓厚,而且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这样看起来整个教学效果好像真的不错。结果后来一检查,有些学生连基本的单词发音都不是很好。所以,我们要让课堂活动做到真正的有效,也不能只注重看起来很热闹的活动教学,而是要让活动能在我们的教学中能起到真正实际有效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的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寻找适合我们课堂的确实有效的活动,从而让我们的实际教学因为有了多姿多彩的活动而更是锦上添花,也让我们的教学能达到实际的有效。

2.3 让课堂活动张弛有错落。“张”即紧张、急促,“驰”即轻松、舒缓。如果英语课堂教学一味的“张”,就会造成学生紧张的心理,影响其教学效果;如果一味的“驰”,学生会精神涣散,影响其听课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活动的张弛,既要采用比赛、抢答等活动形式和使用紧张、急促的语言造成记账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游戏、故事、歌谣、谜语等活动形式和使用活泼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这样,通过张与驰的互相错落,使课堂教学活动产生韵律美。

2.4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在教学实际的操作中,不能只一味的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来进行自己的教学,而忽视课堂实际进程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得预先设置一下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和状态而随时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让教学进程更加的有效。同时我们也要时时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根据情况来调整他们的学习状态。

3 课后有效反思

教学是一门反思的艺术!在新的平台上的课堂教学,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在于教案是否讲完,而在于学生是否学会了,会学了,喜欢学了。你定的知识目标学生学会了吗?你定能力目标学生会学了吗?你定的情感目标学生学得有情趣吗?要是没有完成相应的目标,那么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怎样去改进和提高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总结。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效的,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们教师也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每一节课课前的精心设计、课中的认真落实和课后的教学反思。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综合考虑和巧妙安排,使构成英语课堂教学的各要素之间衔接有序,融洽统一,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作文教学之三环节 第6篇

如果你仔细研读近几年江苏各县市中考作文题, 会发现中考作文命题呈现三种走势:一是题面更开阔, 让学生选材的视野更加广阔, 命题者会在提示语或材料中清楚地告诉学生选材角度, 材料可来自自然、来自社会、也可来自精神或心灵。二是命题者在提示语中透露的鲜明指向也要求学生去留意、去观察、去思考、去感悟、去回味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思考、感悟、回味中提炼, 明确作品的立意。三是题目呈大众化趋向。为避免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要更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创作,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这就需学生把眼中所见和自己的心灵感悟融为一体, 呈现理性的光辉, 给人以启发。

既然中考作文呈现以上三种趋势, 那么, 语文作文应怎样教才能使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更显著呢?结合平时作文教学实践, 我认为主要应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作文规范化训练必须扎实

在语文阅卷中, 深信语文教师都有同感:有些学生写的作文出现了一种怪现象, 或大段大段的故事概述加蜻蜓点水式的分析议论, 或一段记叙夹一段议论, 或毫无叙事大发空洞议论。这既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这种叙议杂糅的文体错乱出现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作文指导的随意、无序。固然新课改淡化文体要求, 但不是说没有文体要求。学生可率性而为, 而不是文体开放。固然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写作知识在新课改的淡化要求下, 教学实际中已被忽略, 但审题立意是谋篇的第一步, 审题发生偏差, 必然带来选材有误、主题不明确的后果。要避免作文文体不明、主题不明确、思路不清、立意低俗的弊病, 就必须进行作文有效的规范化训练。

从文体角度看,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 在叙事的基础上让学生会抒情、能议论。叙事时要掌握以下要点:对事情来龙去脉的叙述要有主次、要有详略;善于把握主要的生活片段来展示人物形象、表情达意;善于抓住生活细节展示人物之间情感前后的矛盾冲突;艺术手法上要有气氛渲染、描写烘托、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事件要跌宕起伏、有情感波澜。这样的文章才能让老师有“一眼望不到底“的感觉, 才能吸引老师的眼球。同时叙事时切忌胡编乱造, 要有真情实意, 可在叙事的字里行间渗透真实而深切的感受, 亦可直接把感情倾泻出来。而叙事时穿插些议论, 有时就能使一篇貌似平常的文字变得精辟, 粲然出色, 就像画在壁上的龙一经点上眼睛, 就立刻电闪雷鸣, 腾云而去。这种议论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能深化文章的主题, 提升文章的立意, 彰显学生的品味和素养。

从选材和主题的配合角度看, 作文要尽可能贴近社会生活, 体现人文精神。教师平时在指导学生练笔时, 可围绕成长、亲情、风物、修养、读书、生命意义等主题训练, 内容可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方面。这些题材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心有所悟, 笔下才会有涓涓细流般的文字。

除了上面所说的文体、主题、内容方面要加强训练外, 还要注意准确使用标点符号和语言的表述, 用词要经得起推敲, 好文章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的精华。

学生在规范化训练的过程中掌握写作技巧, 无论文题怎样变化, 总会写出给人赏心悦目之感的文章。我想这种作文的规范化训练, 正是作文写作突破常规, 走向自由和个性的重要保障。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写作和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为让学生写作有丰盛的源泉, 为了让多姿多彩的世界走进学生的生活, 为了让学生写作时不再言之无物、无病呻吟,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 审视生活, 寻找写作素材。我告诉学生, 无论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等自然景观, 还是身边的社会现象、生活热点, 都可成为写作素材。那么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坚持写日记。日记有其独特的优势, 内容可叙事、写景、状物, 也可抒情言志, 篇幅可长可短, 从一定程度上可消除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为避免学生如同记流水账般写日记, 教师就需指导学生分类写日记, 如自然景物篇、人物风貌篇、心路驿站篇、焦点访谈篇等。这种有序分类写作实际上就是启示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审视生活。学生的关注点不同, 作品的立意自然呈现出多元色彩。如有一次, 我让学生写一篇以“水”为话题的文章, 讨论时大多数同学的构思角度是赞美水滴石穿的坚持不懈、水冲破重重障碍的百折不回、水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我启示学生:水在自然界中有三种存在形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假如水以冰或水蒸气的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会有什么结果呢?在我的启示之下, 有些学生的构思出现了新意:晶莹璀璨外表华丽的事物是易逝的, 人在自我膨胀的情况下容易飘飘然、忘乎所以等。这样的观点更新颖, 更有深意。

文章离不开对生活的感受, 有了生活感受, 才能写出好文章;感受独特, 文章才新颖, 有个性;感受深刻, 文章才有深意。因此对学生来讲, 如果仅靠积累生活而没有亲身的体验是写不出具有深远思想和时代感的文章的。为了让学生对生活有深切的体验和思考, 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融入社会,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生活, 用自己的心灵去思考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梳理自己的生活, 引领学生去回味“那一瞬间怦然心动”的感觉, 把一些生活细节、心灵感悟形成系列, 在整理归类、回味感悟中用个人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世界、评价世界。学生的感悟多了, 情感也就丰富了, 写作时就有了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文章也就有了鲜活的灵魂。

三、引导学生借助阅读, 进一步积累材料

古人云:“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要写好作文, 重在平时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只有有了丰富的积累, 才有可能文思如泉, 笔下如花。“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写作的真谛。因此, 中学生必须高度重视阅读, 重视积累。

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首先是我们所用的语文课本, 教材中大量选文文质兼美, 或文辞优美, 或意蕴深刻, 有些是历届学生必读的著名作家的经典代表作品。如现代著名作家萧乾的《枣核》, 结构上用“枣核”巧设悬念, 使文章有张有弛、摇曳多姿, 紧紧吸引读者;语言简洁质朴又富有抒情色彩, 把美籍华人朋友远离故土的浓郁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再如朱自清的《绿》, 作者成功地应用烘托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梅雨潭的绿的美, 借绿之美抒发了自己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 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文章不仅给学生视角上的美感, 更给人一种人生追求的启迪。学生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能积累语言, 学习写作技巧, 提高审美情趣。其次, 课外阅读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 以此拓展学生现实的生活空间和情感空间。我向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大致有三类: (1) 富有浓厚时代气息的报纸杂上的随感美文, 诸如《青年文摘》《读者》》《青年博览》上的文章, 学生看了很自然地把作品折射出来的对人生的思考、启示与自己的生命情感结合起来, 随之产生共鸣。久而久之, 生活中碰到类似的现象, 便会顿生感悟。 (2) 经典名著。作家在作品中投入深沉炽烈的情感, 凝聚了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严肃思考或者独特看法。阅读经典名著, 学生与文本对话, 就是与作者对话, 倾听作者的心声, 学生自然会受到影响, 在潜移默化中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对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 还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三是优秀作文的范文。我较为欣赏的是近几年的中考满分作文。这些文章的小作者和我们的学生同龄, 生活阅历、写作水平比较接近。他们看似平淡的选材却能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 必有其独到之处, 我就鼓励学生可从谋篇布局、审题立意、遣词造句、选材组材乃至表达方式及艺术手法的应用等方面加以借鉴, 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为了让阅读成为积累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语文实践中, 我还采取了一些必要的辅助性措施:摘录、背诵、交流。摘录并整理在阅读中遇到的可作为写作素材的经典名句、精彩片段, 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再用关键词分类标识, 以便写作时快速、准确提取信息。这些积累的语言材料可以分类, 如生活经验材料、形象材料或思维情感材料等。将这些材料储藏于大脑, 将成为学生的终生营养, 一旦被生活实践激活, 就会产生无法预料的效应。著名作家巴金说:“有几百篇文章烂熟于胸, 就好比打仗时有千军万马在身旁, 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所以中学生有必要背诵一些对写作有益的材料。当题目出现时, 大脑中与创作有关的信息迅速集中, 再加以灵活应用, 创作便有了原动力。同时受学业任务的影响, 学生阅读时间有限, 况且个人的思维是狭窄的, 认识问题难免有偏颇, 因此, 交流阅读信息和感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信息量, 在倾听中增强思辨能力, 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感悟、见解, 这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关注“三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第7篇

一、课前准备

如果我们把教学看成是机会, 那么“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我们把教学看成战争, 那么“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准备, 为有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前准备既包括教师的准备也包括学生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就是备课。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 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 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要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 梳理出文本的思路与结构, 每堂课、每篇课文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方法、学生理解上的难点等情况都作精心的预设准备。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 如果自己在课前是认真研读课文, 把课文读透嚼烂的, 课堂上就能旁征博引, 灵感不断, 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激情后, 也能积极配合, 畅所欲言, 这样的课堂是精彩的。反之, 如果自己对课文的把握半生不熟, 在课堂上拿教参照本宣科, 学生的思维也必定受到限制, 这样的课堂谈何精彩。所以, 在备课时, 我们要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 才不会在课堂教学时出现慌乱的情况。

二、课堂教学

1. 精彩的导入。

能否设计精彩的导语, 关系到可否成功有效转移学生的兴奋点, 使其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新的课堂学习中来。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前, 这样设计: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导语:“人们常说, ‘月色如画’, 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 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这一情境从直观感受入手, 能有效吸引学生求真探美的积极情绪。因此, 凡是符合学生感知认识的心理实际, 联系旧知, 联系日常生活, 联系生活热点, 可以调动学生集中注意力, 产生探究感悟浓厚兴趣的都可以考虑为导入语。

2. 扎实的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对于阅读教学而言, 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也就是应该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然而我们经常会看到, 学生才读一、两遍课文, 有的字音还没读准, 句子还没读通顺, 词语也没理解, 课文还不熟, 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讨论、交流。有的甚至直奔课文的重点、中心, 让学生谈感悟。其实, 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很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扎实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演变成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教学过程要科学、合理, 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气氛要紧张、活泼、热烈、有序,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

3. 有效的提问。

教师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 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的提问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 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这一阶段的学生都有梦想, 都有“远行”的梦和冲动。教师在《在山的那边》中跳出传统的教学需要, 在进行基本内容的教学后, 以“在山的那边”为主题, 让学生对自己的远行进行各种想象, 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这样, 从学生的内心想法出发, 兼顾优差生, 容易吸引学生课堂的专注力, 有助于获得学生的认同。

第二, 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 一定要事先留有时间让每个人独立思考, 不能只顾热闹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以及个性思维生成的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映, 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第三,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他们越发敏感, 越发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肯定。因此,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始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学中, 当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创造性火花时, 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 提倡阅读的多元化,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 要因势利导, 适时鼓励。特别是后进生, 要尊重学生, 甚至是错误的感悟, 但不是一味地夸好, 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要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评价, 教师适时点拨。这样, 既起到鼓励学生有所发现, 敢于发现, 保护学生思想成果的作用, 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获得更好地发现, 体悟。

4.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充实课堂内涵。

有时, 课堂上只是老师一讲到底, 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课件、课本剧表演等, 充分调动各种可用因素, 来为语文课堂服务。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利用,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受知识。如学习宋词, 借助图画与音乐的配合下进行深情朗诵, 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词的意境与情感。有时也可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或阅读, 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

三、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教学反思也很重要。在课堂教学后,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 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及时的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学生的课堂收益是什么?……在教师不断的教学反思中,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被打的滋味作文下一篇:dsp复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