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案研究报告

2024-06-20

学生个案研究报告(精选8篇)

学生个案研究报告 第1篇

研究背景:此学生很特殊,上课神情恍惚,从不大声说话,不过老自己做小动作,老师布置作业时总是一付似听非听的样子,要求拿出练习本,不是作业本丢了就是作业本乱涂乱画,写的字非常潦草,作业经常不完成,下课后不合群,别的同学不其与理睬。不过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高难度的题目却能回答出来,由此看来智力不低,所以我决定对他进行重点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了解,调查,走访,了解导致他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找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同学,互助合作,以诚待人,生活上照顾他人,学习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研究意义:使学困生有更多机会获得成功的快乐,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到有效地培养。激发起学生对学习和学习生活的兴趣,引导学困生走入正轨。

一、个案描述:

姓名:聪聪 性别:男 年龄:9岁 班级:二年级3班 智力正常。

学校表现: 通过调查以前教过他的老师,得知这个孩子的智力正常,这表现在不论语文还是数学课上,时常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一些高难度的问题,但是这个孩子上课时经常发呆,沉默寡言。做事拖拉,有头无尾,家庭作业时常完不成,写的字非常潦草,简直是看不出来,下课后独来独往,学习成绩只退不前。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完成,问其原因,总说帮爷爷干活了,没时间做作业。他本人,还有课桌、书包,包括书包里的本子都是“蓬头污垢”的。

家庭情况: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但父母在他三岁时离婚,爸爸又长时间不在身边,很少与他相处,小时候到现在都是爷爷一人照顾的。爸爸很受给予他们爷俩生活费,爷爷靠种菜种瓜买点钱,便也无暇照顾他,加上由于他的自制力差,所以作业时常不完成。

与人交往情况:因好拿别人的东西,班上同学基本上不与他相处,放学后喜欢在社会上游荡,且跟住学校附近的那个社会小孩交往密切,染上了不少坏习惯,撒谎,偷东西。老师找他谈话会好一阵子。

学习情况:上起上落的现象很严重,认真时,举手积极,回答问题正确有响亮,看不出他是个学困生。但多数情况属于不认真,表现在,作业乱做一通,一问还三不知。做起小动作来一刻比停,被老师收了一样还有一样。回家后作业更是不堪入目,家庭作业经常不交,所以学习成绩差。

(3)个案学生问题的成因:

父母离婚,爸爸又长时间不在身边,缺少管教。虽然生性聪明,但学习不认真,贪玩贪吃,喜欢在社会上游荡,染上了不少坏习惯,撒谎、偷东西。习惯上的养成教育比较少。缺乏交流,和与人相处的自信。

二、指导策略:

1、撒爱心。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在生活上我经常给予关心,有时邀请他和我一起吃饭,有时找他谈心,使他成为一个乐学的人。

2、揪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俗话说:“一句赞扬,胜过十句责骂”,对那些平时被轻视、受冷落,数落之声不绝于耳的学困生,一声赞扬无异于久旱的雨露,久雨的阳光。因此,我对他每取得的一点进步,总是抓住机会及时表扬,以满足他们受尊重的心理需求,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找回自信和自尊,激起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形成力争上游的发展态势。

3、强联系。尽量多与他的家长联系沟通,尽管其父亲经常不在身边,但我还是经常与他电话联系,沟通时多说孩子有点,以引起他的注意和关心。最后,在我多次的建议下,他的爸爸回到孩子身边工作了。经过很长实践的共同努力下,他的个性得到很大的改善。渐渐地,他在有了明显的改变,改变最大的是课后作业能及时完成了,书写也端正了。他不再对学习感到枯燥p乏味,慢慢有了学习的欲望,有时还会来办公室问我问题。同事我教育其他孩子与他和睦相处,同学们邀他一同游戏,一起合作,互相帮助,这种景象真让人欣慰。

4、给宽容。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侯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们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店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坏主意: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换糖。杂货店老板迟疑片刻后,就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换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的终身。”这位杂货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家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孩子的尊严。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允许他有失误、有反复。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学困生”由于基础差、能力弱等原因,学习好就更不容易。当他不小心再犯错误时,常常需要处在他的位置思考问题,把自己的心态放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体验他们的感受,然后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展现自己最大的耐心,让他们体验到老师的爱心和殷切期望,从而提高他上进的信心。因为理解和宽容能很快架起师生桥梁,帮助我们找到教育教学的障碍,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三、启发与体会

通过对“学困生”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没有最差的学生,只有不当的教育方式。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项漫长而又需要耐心的事业,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信量变必定会带来质变,长时间的积累会让学困生拥有成功的信心和能力。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他们都需要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作为教师要成为他们的良师,更要成为他们的益友。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不是天生的,作为教师能晓之以理,持之以恒,教学得法,自己不丧失信心,我相信学困生会越来越少。

学生个案研究报告 第2篇

Yuxin Chen

[摘要]目的:探讨问题学生行为纠正的有效性,以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升。方法: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学校管理、家庭教育的各个层面,制订辅导的切实计划。结果: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可以较好地纠正问题学生的行为,提高该学生的学习成绩。结论: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耐心、细致的教育是问题行为学生转化的一种良好方法。

[关键词] 问题

个案

研究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金某,独生子,16岁。性格直爽、好冲动。头脑较聪明,很讲义气。母亲在家,父亲外出做生意。一个月回家一次。父母对金某很宠爱,在各个方面都尽量满足金某的要求,对金的期望值也比较大。

二、问题行为的表现

1、金某在学校的前两年经常跟其他同学打架,在同学和老师的的印象里不好。

2、金某是住校生,有时候不遵守住宿制度,晚上不按时就寝,大声在宿舍讲话。在课间经常和学生打闹,和同学打架差点被开除。本来是留校查看,认错态度好,学校给通报警告处分。

3、学习兴趣不大,上课爱说话,扰乱课堂纪律,有时候不交作业。各科成绩经常亮红灯,每次月考总分在班级后几名。上课睡觉是经常的事情。

4、思考问题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对他人是绝对化的要求。执拗、偏激,对矛盾归因时只看对方的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经常给班级管理带来困难,因此我和各位任课教师很头痛。

从以上行为中,可以判断金某品行存在障碍,急需矫正。

三、制定方案,科学辅导

1、父母与家庭治疗(主要是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首先,矫正母亲的错误教育观念和行为。金某母亲很溺爱金,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爱护金某,呵护过度,孩子有时候违反了校规,她就到老师那里讲个不停,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如何如何的乖,或者为孩子开脱责任。我多次跟金某母亲交流,反复强调孩子犯错误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能正视孩子的错误是不利于正常教育的。矫正金某的错误需要一个过程,着急是没有用的。家长应该耐心疏导,帮助孩子逐渐克服缺点。孩子有问题后,推卸责任、埋怨、责备都只能事与愿违。

其次,是合理运用奖励技术。及时奖励其合理行为,使其好的行为及时得到强化。奖惩结合,奖为主,但奖励要有原则,不能超越许可的范围(一次因为金某考试达到了母亲的目标,于是给他很多的钱,又是吃又是玩,表扬到天上)。

再次,是建立和睦的朋友式的父子关系。父亲应放下尊严,同孩子多谈心,打开孩子的心结,知道孩子心中想什么、希望什么、喜欢什么,多鼓励孩子,不能因为自己忙就不过问。

2、认知治疗。

对于问题行为学生来说,对自身行为的正确认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认为认知过程中金某对当时情境的评价、对周围人的反应,以及在特定事件中做出的自我陈述,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必备资料。

首先,说服教育是认知治疗的第一途径。转变金某的道德意识,主要采取与其谈心的方式。我选择了金某喜欢的方式。尽量不选择在办公室,这样金某可以放松与我交流。每次谈心之前,我先确定谈话主题,设计一些问题,逐渐了解金某的道德水平。如“为了帮助同学出校,自己装病”这件事情,让金某认识到,不管自己主观想法多么的好,自己多义气,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错误的。这种说理教育虽然力度不大,见效不快,但是只要得法,一定能治标治本的,相反,急于求成,用教师的权威说服学生,会适得其反。

其次,问题训练是认知治疗的必由之路。心理学认为,孩子对于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用一种带有敌意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做出解释。如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总是坚决的排斥和强烈的拒绝,认为自己没有错,或者是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对,以此来维护自己的面子,证明自己行为的正确。这是错误归因引起的。因此,必须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考虑问题的所有可能性?我需要评价我是如何去做的?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训练金某应用这些步骤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训练题目来自于金某的生活实际。如你上课睡觉、大声说话,老师提醒你或者同学提醒你,你怎么办?你不写作业不交作业,同学或者老师批评你,你该怎么办?在训练中使金某熟练运用这些步骤,能够做到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第三,激发动机是认知治疗的最佳方略。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追求的影响。情绪是学习动机主观因素中极为活跃的重要变量。金某由于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经常受到批评,缺乏成功的体验,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对学习内容厌倦,对老师的教育有很大的抵制态度。金某是我的常客,只要稍微留意,会经常看见金某立在办公室里。于是我考虑对他的教育是否少了什么,我就以平等相待的态度及亲切和蔼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是对他。对金某来说,缺少的正是以上这些。通过这种方式,他的行为发生了一定的改观。

四、治疗与辅导过程中的问题

1、耐心疏导

教育的奇迹来自于平时的引导中,课上课下,我尽量找机会给金某表现,让金某体验成功的感觉。作业认真表扬、积极回答问题表扬、考试成绩好表扬等等,以这些闪光点为契机,耐心正确引导。有时候金某的一些小毛病,如作业没做完的时候,借口悄悄地去操场玩篮球等。每当这个时候,我不是指责,而是积极地去跟金某交流,了解其中原因,再下结论。事情过去后,我让金某冷静思考,把当时事情全过程再回忆一遍,自己找到出错的原由,强化他正确认清问题。

2、允许反复

学生的不良行为,在矫正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反复。学生的不良行为,在矫正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反复。因为受原有习惯的影响,主体会做出自动的反应。错误有时反复出现,我们要认识到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所以急于求成,或者遇到问题就灰心是不可取的。

一次,金某与陈某开始是开玩笑,而后,金某对陈某一直奚落自己感到恼火就动手打人,结果两人在食堂门口打了起来。通过学校和班主任的教育,他慢慢认识到自己的不对。通过治疗与教育,金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支持与鼓励,求知的需要随之产生。表现在金某上课开始听讲,参与课堂问题讨论,作业积极完成。我不断积极鼓励,使其成功感得到强化,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逐步提高。对金某的教育见成效。下学期的多次模拟考试,金某的各科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英语有了很大的改观。

五、个案小结

1、辅导方法

在辅导过程中,我始终尊重金某,理解金某的行为,信任金某的行为,和金某真实地交流;同时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逐渐引导金某进行对自己行为的独立思考;减少金某对我的戒备心理,能够听我的话,这就为我的教育奠定的很好的基础,我在此基础上,帮助金某解开了一些心底的“结”;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金某自己不断鼓励自己、相信自己。

2、经验与教训

建立很好的师生信任关系,这是我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给学生不断树立学习自信的“韧”劲。从实际出发,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与之交流,既尊重了学生,又达到了教育的效果。辅导者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及行为反复,才能趋于稳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以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

3、反思

对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报告 第3篇

( 一) 个案学生的基本情况

郭禹 ( 化名) , 男, 13岁, 现就读于重庆市万州区某小学六年级, 住校生, 个子较高, 身体结实, 两眼稍有斜视, 目前在班上担任体育委员。郭禹幼年时期由于后天药物导致听力障碍, 家里人因此很宠爱他, 导致其自幼形成许多不良习惯。

( 二) 个案的主要问题

1. 纪律方面: 自由散漫, 懒惰怪癖, 日常行为欠佳。自我意识较强, 自 律性较差, 我行我素, 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2. 学习方面: 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兴趣和求知欲, 上课无精打采, 注意力不集中, 很少主动发言回答问题。作业也不能按时认真完成, 学习成绩较差。

3. 思想方面: 思维比较怪异, 爱说谎, 自卑又自尊, 缺乏进取心, 放任自 流, 贪玩, 迷恋游戏。

4. 生活方面: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对吃穿方面要求较高, 经常编造理由想请假外出吃饭, 认为学校食堂饭菜不够理想。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费用, 在学期末经常出现无钱回家的现象。

( 三) 研究的步骤、内容与方法

为了能把这个问题学生引导教育好, 我经常与他聊天, 引导他讲话, 并在对话中尽量微笑地看着他的眼睛, 取得他的信任。在辅导过程中, 我始终尊重郭禹的想法, 信任郭禹的行为, 和郭禹真实、平等地交流; 同时在真诚沟通的基础上, 逐渐引导郭禹对自己行为的独立思考, 减少他对我的戒备心理, 促进他对我的信任。

通过近一年的具体工作, 该生逐渐端正了态度, 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学习积极性变高, 个人荣誉感增强, 成绩显著提高。他的日常行为出现好转, 与同学相处比较融洽, 能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集体活动, 能够主动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不再表现出抵触情绪; 能够合理安排生活开销, 主动与家人沟通。更令人欣慰的是能够关心同学, 做事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 不再我行我素。

二、个案情况分析

通过对郭禹同学具体情况的分析, 我认为他成为问题学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客观原因。郭禹自幼有听力障碍, 父母文化素质偏低, 从心理上对他的关怀较少, 多从物质上尽量满足他的要求。由于听力障碍郭禹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 不能顺利与家人沟通, 心理上产生了一些孤寂感。不仅如此, 他到我校上小学以后, 由于离家较远, 家人常给他比较宽裕的生活费用, 导致他平时话费大手大脚。

2. 自身因素。郭禹思维比较灵活, 虽然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比其他同学弱, 但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 对学习的兴趣不高, 基础较差, 缺乏进取心, 从而导致其学习成绩低下, 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3. 心理因素。由于郭禹听力障碍, 家人对其比较纵容, 养成了其比较 任性的性格。另外, 由于郭禹的学习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 长久以来产生了自卑心理。同时, 由于教育者有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使他对同学、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

三、个案指导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采取了以下策略对郭禹同学进行了引导和教育。

1. 经常与家长、生活老师联系, 随时关注他的情感需要和生活需要。为了改变他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 我加强与他父亲的联系, 除了让他开学就将一学期的生活费用缴清外, 剩下的零花钱平时由我保管, 每两周给他50元, 这样过了一学期, 以后就由他父亲通过银行卡控制一年多来, 他已能够基本有计划的使用自己的生活费用。

2. 在班务方面, 从五年级开始, 就安排他做了体育委员, 使他逐渐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同时, 尽量给他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 使全班同学了解他的闪光点, 把他看作班集体的一员, 树立他的自信心, 逐渐减少他的孤寂感。

3. 学习方面, 对他略微降低要求, 开展分层教学, 为他制定稍加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 给予他及时的表扬, 是他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调动他主动学习的兴趣。逐渐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同时安排班上学习较好的同学和他结成“一助一”的助学小组, 以便他遇到学习困难时可以随时询问。

4. 心理方面: ( 1) 尊重人格, 保护自尊心。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情感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对此我满怀期待, 倾注爱心, 尊重他的人格, 用平等关心的方式态度对待他, 不歧视, 不当众揭丑, 不粗暴训斥, 不冷嘲热讽, 用人格的力量启迪他的心灵, 从心灵深处接近他, 用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理防线; 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 2) 创造契机, 树立自信心。树立自信心是信任和情感教育问题学生的关键。为了及时了解掌握他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我和他进行了个别谈话, 与家长进行沟通, 对他进行表扬管理, 正面疏导, 指明努力方向, 对他从肯定小成绩, 小进步入手, 让他感受到被赞许、表扬的欢乐, 从而树立自信心, 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

四、个案小结

通过对这一个案的信任与情感教育分析, 我深刻感受到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过程。转化问题学生需要有一个过程, 需要奉献爱心, 继续反复、耐心的教育; 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 将教育优势有机整合。教师要以正面的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 要对学生倾注感情, 与学生从内心情感上达到共鸣, 为学生的发展建立一种完善的情感生活和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 尊重其自身的差异性, 唤起他们的自信心, 激发起进步的主动性。要与问题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情感交流, 心对心的进行情感启迪, 发挥情感教育的教化功能, 问题得到了转化, 教育也就收到了成效!

参考文献

[1]施建农, 蒋长好.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

[2]李建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 2002.

对一个缄默学生的个案研究 第4篇

笔者在任的班级是初一年级某班。新班组建后一个月,转来一名新生。初次见面时,当家长让她对教师说出礼貌用语时,她有些勉强。她母亲反映,该生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大合群儿。她原来所在的学校是个三类学校,学习环境差,风气不好,她母亲希望她转学后,不但在学习上能提高,而且能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笔者起初对该生没有太在意,认为内向的学生很多,不足为怪,而且一般不会出纪律问题,不会招惹是非,自然不会给自己的班添麻烦。

在往后的一段时间里,意想不到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如某科教师反映,该生上课不仅不回答问题,连老师问她叫什么也只是张嘴不见声儿,老师连问三遍,她干脆走到老师面前,拿着自己的书,指封皮上的名字给老师看,但就是不说话。再如上英语课,老师虽不断启发,她仍一言不发;让同桌自由对话,她也不说话。再如中午吃饭时,学生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说说笑笑,该生却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独自吃饭。其他同学过来要和她一块儿吃或邀请她过去,她也是面无表情地摇摇头,不说话,弄得其他同学很尴尬。更甚的是,该生在学校近十个小时中几乎不离开座位。笔者听到这些情况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积极与该生母亲联系,通过电话或在学校约见,了解了大量该生的情况。

该生1岁半至5岁时寄养在奶奶家。奶奶一家人的性格都非常内向,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进行交流,虽有感情却不善表达。奶奶对她的生活照顾得很细致,但不让她出门,没有小伙伴玩儿,日常活动也很少,只有看儿童书。快上小学时,父母将她接回家中,并发现她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上小学时,学校的建议是“不适宜上一年级,建议再上一年学前班”,家长没同意。一二年级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平时对她给予很多的鼓励,并让她当科代表。该生积极性很高,觉得上学很愉快,成绩进步也快,并且一度名列前茅。三年级时换了班主任,新班主任脾气暴躁,忽视学生的感受,只强调成绩,学生如成绩不好,就会严加训斥,甚至是体罚。该生也曾尝过苦头,因此学习积极性大大下降,甚至对学校老师产生厌恨之感。该生在学校紧张、害怕、焦虑,并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且该生平时沉默寡言,不会交际,与同学有矛盾也不知解决,甚至得罪了同学连“对不起”三个字也说不出口。直到小学毕业,同伴关系一直不好,没有一个好朋友。该生敏感、好面子,每一句责备、贬低、讽刺的话都会伤她的心。家长对她的教育意见也不一致,父亲忽视她的问题,忽视其心理发展,母亲是积极寻找原因,想办法,还带她看过几次心理医生,但收效甚微。在看心理医生时,曾做过一些心理测验,结果如下:

尼曼内外向人格问卷结果:内向指数30(115以上为外向,95以下为内向。得分低则内向程度高)

1994年9月14日做瑞文推理测验,各方面均优秀,总评价推理能力属于超常,IQ135。

1998年10月12日做团体儿童智力测验,GITC结果:语言评分119,非语言评分94,测验总分IQ108。

2分析

该生幼年在奶奶家度过,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孩子试图与外界交流信息、与亲人交流感情所做的努力被忽视是完全可以想像的。而且她没有儿童伙伴,也没有出门玩耍,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可以说这段时期她是与社会相隔离的。封闭的环境提供给她的信息刺激非常少,造成其对周围世界缺乏信任感,且社会化进程受阻,认知发展和情绪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以至于小学入学前,学校认为她还不适宜人学,而应去学前班培训。

上小学后,该生回到了自己的家。母亲认识到以前的环境对她造茂了不良影响,感到内疚,就更加耐心地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并加强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但母亲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父亲又是内向的,并不配合母亲的工作,所以,母亲的努力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而过度的关爱虽然使孩子在情感上接纳了母亲,并产生了依恋感,但也纵容了她任性的习惯。而且她对父母缺乏信任感,心里话宁愿写在日记本上也不愿对父母说。

该生在小学一二年级时,由于班主任的鼓励、关注和信任,使她心理发展进步很快,不仅在智力水平上表现为成绩上升快,而且在情绪和社会化方面也有较大发展。同伴交往也开始发展起来。但好景不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班主任和任科教师的调换,使得班级环境从安全、温暖、鼓励变为冷淡、紧张、惩罚,该生与教师的关系也由热转冷,并泛化到对学习的厌恶,导致成绩下降,刚刚培养的自信心也受到挫折;再加上她任性,自我中心(娇宠的结果),缺乏交往能力,使原本脆弱的伙伴关系雪上加霜,到小学毕业时几乎找不到朋友。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到,该生进入159中之前的心理状态是孤独、退缩、任性、情绪化、自我中心、自卑、缺乏交际能力等,而智商偏高。从智力测验结果可知,该生并不是由于智力和语言水平的问题导致现在的处境。从后来做的心境投射测验和羞怯情绪测验结果可看出,她有与别人沟通的意愿,但缺乏安全感,顾虑很多,不能经受挫折,并且不懂交际技巧。从她一贯的行为表现和家长提供的情况可知,她是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希望获得理解和同情。比如,在学校中缄默不言,比如曾问母亲自己如果自杀了母亲会怎么办,会不会哭等等。

3对策

综上所述,该生问题形成的时间较长,原因主要可归纳为早期经历、家教方式、学校教育等方面,为此,可做好长期辅导准备。辅导方式:第一,期望通过建设一个和谐、温暖、安全的班级气氛,使该生情绪稳定,能逐渐融入集体之中,并对同学、教师产生认同感。通过个别谈心,笔者与该生建立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关系,并时常鼓励她,抓住一切机会表扬她,让她建立起自信心。同时让她附近的同学主动帮助她,跟她一起玩,一起吃饭等,使她逐渐开朗一些。第二,抓住机会,对她进行行为矫正。早读时读课文不理想,利用叫她去办公室读书的机会鼓励她大声朗读,克服情绪障碍。利用单独谈心的机会让她对自己有更明确的了解,建立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第三,与家长建立联系,鼓励家长树立信心,并反省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家长与孩子进行深入沟通和帮助孩子打开心扉方面提供指导意见,让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感受,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帮助孩子。

4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生原本木然的脸上有了喜怒哀乐的表情,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也大了些。值得注意的是,班里有个每人轮当两天值日班长的制度,该生提前一周就烦躁不安,而且早晨不想上学,后来勉强做了,第一天不敢抬头看大家,经过笔者不断鼓励,第二天敢于直视大家,并且敢在记录本上记违规同学的名字了。还有一例,语文课上要做口头作文,在几个同学的帮助下,该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做口头作文时,连最后一排的同学都能听得到她的声音了,很多同学当面夸她的做得好。同学、老师的赞扬和鼓励使她脸上出现了自豪的笑容。

5追踪辅导

已有的成果说明,既定的辅导方向是对的,但还有待继续深入。下一阶段的辅导工作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更加细致。一是要辅导该生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在鼓励之下提高其自尊心、自信心;二是创造机会,让她在全班发言,但事先要让她有充分认真的准备,让她体验到成就感,增强信心;三是以系统脱敏法为指导原则,对她进行行为训练,提高其对行为障碍的控制力,最终克服行为障碍;四是继续让其他学生主动接近该生,满足其正常的归属;五是取得家长配合,在家庭成员之间实现正常的情感沟通。

问题学生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第5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几年来,职业学校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始终处于初中毕业生平均水平以下,我校有近20%的学生在文化课基础、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个性心理、道德品质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发展与同龄人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与社会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果没有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他们很难走出困境。有资料记载:“那些学习有困难、品行有问题的学生是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最常见的问题如:学习问题(不写作业,不认真听讲,迷恋网络,厌学等),心理问题(自闭,退缩,自卑,攻击行为,亲子冲突等),品行问题,行为问题(打架,骂人,不遵守纪律等)。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在思考能否探索出“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问题学生”转化工作,这就是我们提出该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价值和创新之处

1、意义:我校近几年来,我们已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它有着满腔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用温暖的目光去注视这个弱势群体,学生内心深处受到震动而感到不安。

2、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对行为有问题的学生简单的批评教育,而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机械的补课,而没有注意到这些学生同样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没有从他们内在的心理需要出发,更没有注意到他们的能力培养。所以如何改善问题学生行为、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和全体同学一起在愉快中求发展,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因此,调查原因、研究对策、采取措施、改善矫正,如何从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层次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改善、校正问题行为,使每个学生都成功。问题学生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家庭的幸福,影响到学校管理的正常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国内外对此也有所研究,但研究重点各不相同,我们想针对我校实际情况,首先在某一部分问题学生开展相关研究。研究的是问题学生,转变的是师生,希望达到师生共赢的效果。

3、创新之处:近年来我校问题学生人数有所上升,并且有进一步向一年级刚进校不久的新生蔓延趋势。我们要研究问题学生,揭示问题学生现状;从自身、家庭、学校、教师、教材等方面寻找成因并分类分析成因;寻找加强家校合作、利用学校教育转变问题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形成问题学生转变策略、促进问题学生健康成长。我们认为问题学生的形成有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综合原因,成因各不相同,转变策略也应有针对性,对他们的评价也要有区别。对于问题学生的问题我们会全面关注,重点研究,希望能针对我校问题学生的特征形成行之有效的转变策略。

三、概念的界定:

前几年,人们把学习差、行为品质差的学生称之为“双差生”。后来这个称呼被取缔了,据说其原因是“双差”会伤害这类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有意识地回避这个称呼——不是因为这类学生的消失,而是因为人们不知道该用一个怎样的专用名词来对他们进行称谓。后来人们便用 “问题学生”这个词,似乎这个接近于中性的词既可以用来概括这类学生,又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生算是问题学生呢?依据本校实际情况作如下分类:

问题学生: 第一类学生就是在心理健康程度上介乎于健康学生和心理异常学生之间而处于亚健康状态,在人格的个体差异上与正常学生反差较大和具有不良品质的学生,有一部分不

知要学什么,无目地性。第二类学生心理、行为基本健康正常,但学习非常困难,感到棘手,有的同学甚至花了许多时间也学不好,也有一部分同学课上听的很明白,但到自己做题时,却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手。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问题学生”转化策略的深入研究,帮助那些与同龄人相比,在认知、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学生回归常态。使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健康成长,人格健全。

1、对存在适应性问题的学生进行转化策略的研究,使其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学习。

2、对在认知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进行转化策略的研究,使其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式。

3、对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转化策略的研究,帮其解除心理上的困惑,使其摆脱心理困扰。

4、对在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正策略的研究,矫正其不良行为。

5、对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帮辅策略的研究,帮其找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效。

(二)研究内容

1、“问题学生”的分类

通过对各年段学生进行调查、观察、测量的研究,筛选出“问题学生”,并对其具体分类。

2、“问题学生”的成因

通过多种途径对其“问题”成因进行综合分析,为转化的策略研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3、“问题学生”的转化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综合分析,探索出各种转化的策略。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工具测量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

1、调查研究法:对各年段学生的适应、心理、行为、学习、习惯等各方面信息进行现状的调查,确定研究对象。

2、观察研究法:对确定的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并对辅导后效进行再观察再研究。

3、工具测量法:利用各项心理测量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诊断性评价,形成分析数据,为制定转化策略、改进教育方法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材料。

4、个案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研究对象实施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思想引导、行为矫正,形成转化个案,从操作层面上支撑课题的深入研究。

5、经验总结法:重视在实践过程中的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进行归纳整理,便于经验推广。

6、行动研究法:观察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记录其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其心理和性格特点。

7、文献法: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开阔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

五、课题的主要内容

1、法制教育,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工作部生活处每学期都组织一次法制教育大会,邀请派出所所长(法制副校长),学校德育校长进行法制教育,加强学生法制观念。

2、学生违纪讲座及班主任违纪处理培训:开学前进行学生违纪教育讲座及班主任违纪处理培训,让班主任和学生都了解学校违纪处理条例内容及处理措施,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并举出历年来学校违纪情况及具体案例,从现实的案例中教育学生该如何正确处理突发事件,避免一时冲动做出过激举动。

五、研究过程与步骤: 研究的步骤:(1)申报立项阶段(2016年3月)学习有关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从报刊、书籍等搜集有关“问题学生”转化的相关资料,借鉴已有成果,寻找新的突破点,联系实际,撰写研究方案,准确界定课题的关键概念,做好申报前的各项准备。(2)调查分析阶段(2016年4月)运用设计问卷、个别访谈、小组座谈等方法,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周边环境等。通过调查,分析 “问题学生”的行为特征及其形成的真正原因,撰写调查报告。(3)实施对策阶段(2016年5月——2016年10月)运用个案研究与行动研究的方法,针对“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制定措施,形成对策并付诸实践,进行个案研究,观察结果,撰写个案报告与研究论文。(4)总结结题阶段(2016年11月)运用经验总结的方法收集、整理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等过程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总结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六、问题学生转化效果

学生消极情绪个案研究报告 第6篇

平果高中黄秋妮

研究背景:上课经常走神,有自卑心理,有时还表现出自暴自弃,对自己的同胞兄弟意见很大,不愿意与父母沟通,所以我决定对他进行重点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了解,调查,交流以及与家长的座谈,了解导致他无心向学的原因,帮助他培养感恩之心,与班上同学多沟通,让他在现实中扫除交友障碍。

研究意义:使该生能够坐下来静心学习,减少悲观情绪,乐观面对学习和生活。

一、个案描述:

姓名:邵某某性别:男年龄:18岁年级:高一 年级2班 智力正常。学校表现:上课时经常走神,课后情绪失落,时常在自习时间情绪失控 家庭情况:他是家中的双胞胎哥哥,总认为父母更喜欢弟弟。

学习情况:成绩是班内中等学生。

个案学生问题的成因:因为曾经沉迷于网络,交友不慎,而抵制不了网友的诱惑,无心向学,对网友百般依赖,对父母毫无感激之情。

二、转化策略

1、用心做他的倾听者。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将爱更多地向学困生倾斜,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转化学生的基本前提。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心的表扬„„都能体现老师对她们的爱心。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打开心扉,信任老师,向老师倾诉。

2、以细心观察他的变化。在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观察到学生的改变,有好的改变要及时表扬,增强学生的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争取进步。

3、耐心促进他的转化。慢慢有了转变后,积极与家长联系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促进学生做出改变,并且发动旁边的同学一起关心他,留意他的思想动态。

4、以恒心赢得他的信心。转化学生悲观情绪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的转化是一个醒悟、转变、反复、稳定的过程。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

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应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角度出发,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爱心,去消除学生的障碍心理。通过几种方法的互相渗透、互相联系,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依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切实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

三、启发与体会

问题学生个案跟进报告 第7篇

何谓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是指有学习障碍、有不良行为或心理不健康等特点、并需要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关于问题学生的教育,这是一个令家长、教师、学校乃至社会都十分头疼的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问题学生在学校或班级里,虽说数量不多,但其对班级、对学校乃至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却不小,如不能正确的教育、管理,很容易造成这部分人的教育脱轨,同时,他们也会影响别的学生,影响整个班级、整个学校乃至于周边环境的文明。但是由于问题学生的特殊性,我们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分析影响行为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个案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化名):张扬 性别:男 年龄:11岁 性格:性格直爽、好冲动。头脑较聪明,很讲义气。

1.家庭背景:父母在外务工对张扬的家庭教育很少而且方式简单粗暴,爷爷奶奶对唯一的小孙子很是溺爱,尽可能满足张扬的要求。对张扬的学习放纵极少要求他。

2.学业表现:张扬是住校生,有时候不遵守住宿制度,晚上不按时就寝,大声在宿舍讲话。在课间经常和学生打闹,和同学打架差点被开除。本来是留校查看,认错态度好,学校给通报警告处分。学习兴趣不大,上课爱说话,扰乱课堂纪律,有时候不交作业。各科成绩经常亮红灯,每次月考总分在班级后几名。上课睡觉是经常的事情。

3.朋辈关系:张扬在学校的前两年经常跟其他同学打架,在同学和老师的的印象张扬在学校的前两年经常跟其他同学打架,在同学和老师的的印象里不好。思考问题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对他人是绝对化的要求。执拗、偏激,对矛盾归因时只看对方的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经常给班级管理带来困难,和班级的同学相处的并不融洽。

二、问题分析

(一)案主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

1.张扬的父母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了张扬跟老人。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乏的关爱,对孩子的教育很少。这很容易造成孩子爱的缺失与家庭教育的断接,从而给孩子的教育造成问题,进而形成问题学生。2.爷爷奶奶对孩子特别疼爱造成孩子的性格特别任性,行为以自我中心不懂考虑别人的感受。

3.张扬自小性格放任,上初中后与社会青年厮混子一起,染上了抽烟喝酒不良的习气。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小,并且渐渐有了欺凌弱小的习惯。

4、自我形象较低。由于班级上属于后进生,案主惰性比较大,不求改变。被老师和同学定位为“坏学生”,案主习惯这样的形象。所以案主对于自我形象的定义较低。

(二)对于这两个主要问题的分析可应用社会工作中几个理论来加以分析:

1、从社会化理论上来说

社会化理论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父母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张扬的母亲由于长期在外地,对于孩子的管教鞭长莫及,父亲没有工作,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在教育孩子方面关注程度不是很高,张扬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不高,对孙子的教育比较忽视,造成了张扬平时在校呼朋唤友,与社会青年往来密切,对自己的学习也不过多要求,使之认为学习无用的错误想法,才导致作业的上交和学习上的不积极的现象。学校环境中,本身属于班级后进生的张雄,很难引起老师和学校的重视,这也是造成张扬自暴自弃的原因之一。

2、从越轨行为理论上来说

越轨行为包括三种,张扬的现象在我看来更属于社会失范论,简单来说就是社会文化产生目标,社会结构决定达到这种目标的手段,而取得成就目标的合法机会并不能同等的分配给每一个人。如果某人接受这种社会目标又没有合法手段,必然会出现越轨行为。这样也就容易造成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出现越轨行为,张扬正是这种现象的表现。

张扬在生活中与社会青年接触密切遇事习惯以武力方式解决,习惯用武力简单粗暴的解决生活中的矛盾。符合青少年追求刺激,英雄主义的情节。在学习上,张扬无法用正当的手段取得一个很好的成绩,而在其心中还是期待一个比较好的成绩必然导致只能采用作弊的越轨行为。

3、从标签理论上来说

标签理论主要认为偏差行为不完全是个人品质所决定的,而是他人应用规范制裁于违反者的结果。简单地说就是,在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中孩子一旦被打上“坏孩子”“问题学生”的标签,其行为就会不自觉或自觉地主动修正向“问题学生”靠拢。张扬被同学、老师标签为“坏学生”“后进生”,一定程度上会让张雄潜意识中修正自我形象,不断地靠近标签上的角色,上课不积极、不主动,态度懒散、与社会青年交往和不想与老师沟通都是其具体的表现。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一)个案目标

1、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定期与案主家人联系,告知案主的近况和进步;督促案主家人与案主进行定期沟通和了解,了解案主的想法和需求,加强案主父母对其的监管教育;

2、了解案主的内心世界:定期与张扬沟通了解其心理发展的情况,拉进案主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3.提升自我形象:督促案主注重自我形象,改变同学和老师对他的看法;在与案主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分析本身的优劣情况;鼓励参与班级事务,提升自我形象以及巩固案主的自我认同感。

(二)服务计划

1、与案主建立朋友关系;

2、了解基本情况,用社会工作理论分析;

3、沟通交流,展开对话;

4、引导案主朝正确方向前进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一)过程:

1、父母与家庭治疗。主要是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首先,矫正奶奶的错误教育观念和行为。张扬的奶奶很溺爱张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爱护张扬,呵护过度,孩子有时候违反了校规,她就到老师那里讲个不停,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如何如何的乖,或者为孩子开脱责任。我多次跟张扬母亲交流,反复强调孩子犯错误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能正视孩子的错误是不利于正常教育的。矫正张扬的错误需要一个过程,着急是没有用的。家长应该耐心疏导,帮助孩子逐渐克服缺点。孩子有问题后,推卸责任、埋怨、责备都只能事与愿违。

其次,是合理运用奖励技术。及时奖励其合理行为,使其好的行为及时得到强化。奖惩结合,奖为主,但奖励要有原则,不能超越许可的范围。再次,是建立和睦的朋友式的父子关系。父亲应放下尊严,同孩子多谈心,打开孩子的心结,知道孩子心中想什么、希望什么、喜欢什么,多鼓励孩子,不能因为自己忙就不过问。

2、认知治疗。

对于问题行为学生来说,对自身行为的正确认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认为认知过程中张扬对当时情境的评价、对周围人的反应,以及在特定事件中做出的自我陈述,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必备资料。

首先,说服教育是认知治疗的第一途径。转变张扬的道德意识,主要采取与其谈心的方式。我选择了张扬喜欢的方式。尽量不选择在办公室,这样张扬可以放松与我交流。每次谈心之前,我先确定谈话主题,设计一些问题,逐渐了解张扬的道德水平。如“为了帮助同学出校,自己装病”这件事情,让张扬认识到,不管自己主观想法多么的好,自己多义气,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错误的。这种说理教育虽然力度不大,见效不快,但是只要得法,一定能治标治本的,相反,急于求成,用教师的权威说服学生,会适得其反。

其次,问题训练是认知治疗的必由之路。心理学认为,孩子对于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用一种带有敌意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做出解释。如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总是坚决的排斥和强烈的拒绝,认为自己没有错,或者是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对,以此来维护自己的面子,证明自己行为的正确。这是错误归因引起的。因此,必须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考虑问题的所有可能性?我需要评价我是如何去做的?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训练张扬应用这些步骤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训练题目来自于张扬的生活实际。如你上课睡觉、大声说话,老师提醒你或者同学提醒你,你怎么办?你不写作业不交作业,同学或者老师批评你,你该怎么办?在训练中使张扬熟练运用这些步骤,能够做到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第三,激发动机是认知治疗的最佳方略。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追求的影响。情绪是学习动机主观因素中极为活跃的重要变量。张扬由于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经常受到批评,缺乏成功的体验,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对学习内容厌倦,对老师的教育有很大的抵制态度。张扬是班主任的常客,只要稍微留意,会经常看见张扬立在办公室里。于是我考虑对他的教育是否少了什么,我就以平等相待的态度及亲切和蔼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是对他。对张扬来说,缺少的正是以上这些。

(二)实施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他的行为发生了一定的通过治疗与教育,张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支持与鼓励,求知的需要随之产生。表现在张扬上课开始听讲,参与课堂问题讨论,作业积极完成。我不断积极鼓励,使其成功感得到强化,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逐步提高。对张扬的教育见成效。下学期的多次模拟考试,张扬的各科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英语有了很大的改观。

五、个案小结

1、辅导方法

在辅导过程中,我始终尊重张扬,理解张扬的行为,信任张扬的行为,和张扬真实地交流;同时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张扬进行对自己行为的独立思考;减少张扬对我的戒备心理,能够听我的话,这就为我的教育奠定的很好的基础,我在此基础上,帮助张扬解开了一些心底的“结”;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张扬自己不断鼓励自己、相信自己。

2、经验与教训

建立很好的师生信任关系,这是我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给学生不断树立学习自信的“韧”劲。从实际出发,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与之交流,既尊重了学生,又达到了教育的效果。辅导者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允许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及行为反复,才能趋于稳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以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

3、反思

学业不良学生个案研究实例 第8篇

12级粤剧班男生刘某, 16岁, 表演专业, 性格内向。因多门学科学习成绩均不及格, 怕被学校劝退, 班主任劝其找心理老师咨询。自述已完全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尤其讨厌需要做周密思考的数学课和要背英语单词的英语课。上课东张西望, 行动敷衍了事, 喜欢玩手机打游戏, 老师批评时就趴在桌上睡觉, 从不记笔记, 基本不完成作业。仅仅对专业课中的戏剧表演课还稍有点儿兴趣, 其余课程均无兴趣。最近, 因为害怕别人问其成绩而不愿与他人说话, 认为自己没有能力, 是不被大家认可的人。

问题诊断:

1. 该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

(表现:完全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仅对专业课中的戏剧表演课还稍有点儿兴趣, 其余课程均无兴趣。)

2.消极的自我概念。 (表现:认为自己没有能力, 是不被大家认可的人。)

3.注意力缺陷与学习懈怠。 (表现:上课东张西望, 行动敷衍了事, 喜欢玩手机打游戏, 老师批评时就趴在桌上睡觉, 从不记笔记, 基本不完成作业。)

辅导方法:

帮助学生寻找丧失学习积极性的原因, 并针对原因进行学习动机的补救。

首先, 了解情况, 与该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辅导开始前与其班主任交流, 了解到该生是一个很孝顺父母的孩子, 小学成绩在原来的班上为中等, 由于父母皆喜欢粤剧, 于是小学五年级毕业 (未读六年级) 就劝其考广东粤剧学校。来学校后, 因为艺术中专的特殊性, 该生被编入了初中班进行文化课的学习。一年级上学期勉强能跟得上学习进度, 下学期开始, 因为基础差, 不能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 又羞于问同学, 日积月累, 到二年级时大部分的学科考试都不及格, 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机开始丧失。找到“孝顺父母”这个切入口后, 我和这个学生进行了家常事的交流, 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 帮助他在“孝敬父母”和“学习”之间建立了链接, 取得了学生的信任。

其次, 从培养该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着手, 与该生的戏剧表演课老师和文化课老师一起为其制订帮助他提高自信心的学习计划。由于该生因为学习失败而丧失学习动机, 各学科老师专门在课堂上为其设计了感兴趣和有能力回答的问题, 让其回答, 使其获得并体验成功。政治老师还专门训练该生用自我强化的手段 (即在学习活动开展之前先给自己设置一个适当的目标, 达到目标则自己表扬, 体验愉快的情绪) 来增强主动学习的过程。

再次, 帮助其建立对能力的积极信念, 采取对能力的多维度看法, 建立能力的增长观。由于该生经常失败, 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消极地认为自己的能力低是不可逆转的, 因此, 老师应简单地告诫他能力会发展常常没有效果, 这是因为这个观念与他的经验不符, 因而只有通过他在能力的各个方面的积极表现, 逐渐提升他对能力的积极信念才是明智与可行的。

1. 发展其积极的自我概念

我们知道, 对学业不良的学生来说, 在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 他首先必须判断这一新任务或新环境是否值得自己去努力争取, 如果努力了还是失败了, 我该怎么办?这类学生在新环境条件下, 比非学业不良的学生顾虑多, 动机变化的力量更大, 过难过深的学习内容容易让这些学生感到对原本低弱的自我概念的威胁, 为了保护不多的自尊和低弱的自我概念, 他们会采用自我妨碍等策略, 最终产生抵制和放弃学习的行为。本案例中的这个学生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 我在教学中, 遵从“发展在前, 学习在后”的思想, 根据该生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合他的学习任务来消除这种威胁, 洞悉该生为自己设置的悲观主义的防御性低期望, 帮助他建立合适的目标和期望。在教学中, 更多关注该生自我概念的发展, 让学生发现自己确实存在的长处和优点, 使其产生满足感、愉悦感、成功感。

例如, 我用自我概念简易测查法测查该生的自我概念。首先, 要求该生在一分钟内快速说出15个“我”, 描述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 并把它写下来, 自己大声地述说三遍。以后, 每两周进行一次, 述说自己的成长, 并记录下来。

2. 用自我监督策略改变课堂中的不当行为 (即注意缺陷与学习懈怠问题)

让学生采用录有轻微声音 (有时间间隔) 的磁带与记录纸笔, 当声音出现时, 问自己是否正在全神贯注地听课吗?并把是或否记录下来。用此方法可以矫治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对于不良学习行为, 如不做作业等学习懈怠问题, 我先要求学生做少量的题, 准确完成后给以高度赞扬, 以后逐渐增加题量, 用同样的方式强化, 直至能够准确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效果:经过一学期的辅导和学生自身的努力, 该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 期末考试六门文化课中有四门及格了, 两门不及格的成绩也比以前有了提高。专业课成绩能排在班里的中等水平, 与同学的交流也明显增多了, 自信心也提高了。

案例二:

12级粤剧班女生陈某, 15岁, 音乐专业。整体成绩居班级偏下, 数学较差。据老师和同学反映, 该学生待人友善, 乐于助人, 自律性较强。平时, 学习很努力刻苦, 理想是考入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 但她很在乎周围人对她的看法。自考入广东粤剧学校后, 由于数学基础差, 虽然每天学习到很晚, 但学习成绩仍然落后。此后对自己失去信心, 对周围的事情不再关心, 不愿参加班集体活动。害怕考试, 试卷经常有很多空白。被问及原因时, 常常泪流满面, 伤心不已, 经常自责与自卑, 怀疑自己的智商有问题, 多次说:“我真笨!我喜欢一个人呆着, 不愿和别人接触, 因为他们都不喜欢我。”经班主任劝说, 来找老师咨询。

问题诊断:

1.可能智力发展优势不充分。 (表现:数学较差)

2.自我效能感低与习得性无助。 (表现:虽然每天学习到很晚, 但学习成绩仍然落后, 此后对自己失去信心。被问及原因时, 常常泪流满面, 伤心不已。)

3.自卑与忧郁。 (表现:经常自责与自卑, 怀疑自己的智商有问题, 多次说:“我真笨!我喜欢一个人呆着, 不愿和别人接触, 因为他们都不喜欢我。”)

辅导方法:

1.测查智力

使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WISC-R) 对她进行测试, 结果显示:该生的智商总分为102, 属于中等。老师就智力测试的结果给她做了解释, 并告知她的学习成绩进步不大, 并不是智力有问题, 更多是因为原来基础不扎实, 现在的学习方法不对, 如果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定会有进步的。老师会帮助她一起制订一个具体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介绍一些适合她的学习方法。听完我的解释, 她松了一口气, 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容。

2.提高自我效能感

首先, 让该生写出三件曾经令自己满意的成功的事情, 并谈自己的体验。学生咬着笔头慢慢地回忆着写下了三件最令她得意的事情, 分别是:小学四年级学会游泳, 五年级参加区作文比赛获二等奖以及参加广东电视台主办的“四洲杯”粤曲比赛获得三等奖。这一安排让学生回顾了过去的成功并体验了喜悦, 眉梢舒展了。

其次, 提供表现该生擅长方面的活动情境, 鼓励她表现自己的能力, 并在成功后强化其成功的体验。结合语文课, 我安排她写一篇自己参加“四洲杯”粤曲比赛过程的感受的周记。由于亲临其境, 学生写得很真切、生动和感人, 语文老师给她评了一个高分, 学生特别开心地告诉我这一信息。我借机鼓励她多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再次, 提供与其他学生接触的机会, 鼓励她多参加班级活动, 培养自己外向开朗的性格。

上一篇: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下一篇:和谐的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