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2024-09-18

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精选6篇)

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第1篇

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量、信息的传播与处理的速度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与此同时,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用“信息爆炸”形容毫不夸张,“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等成为21世纪的代名词。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并相继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信息化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教育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它的影响。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纵观国际的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强占教育信息化的高地,以提高本国的教育质量,如美国的“教育技术行动计划”、英国的“利用技术改变学习”与澳大利亚的“数字教育改革”等等。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世界各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我国国家教育“十一五计划”提出“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现代化”,“十二五计划”则确定了“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虽然只有两个字的差别,但是已经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把教育信息化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臵。为此,我省专门制订了《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其规划中明确要求显著提升我省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这些目标和任务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7月17日发布的第三十二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1]。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些网络用户的构成中,学生是我国网络用户的主体。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学生普遍接受的重要学习方式。那么,当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或新困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会出现不大适应的状态。面对上述的现实情况促逼着我们反思,信息化的学习方式给教育教学领域注入新鲜血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也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改变,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仍以传统课堂教学的态度对待,势必会影响到信息化教学对于教育的作用,也将大大降低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改变、改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具备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新的教学手段[2],以便教师能够更好的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从而推进我国的信息化教育进程。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教师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信息化融入到教育改革之中,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随着我国信息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信息化能力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化教育成败。然而,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规定的中小学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应该达到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农村地区又作为我国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地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决定了全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因此,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视角出发,以教育一线的农村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统计分析,对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并分析我省农村中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实际需要,以便对我国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价,从而寻求有效策略,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做出贡献。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对提升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是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导致教育资源配臵不均衡,部分农村地区信息资源匮乏,信息获取方式单一,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师资水平,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寻求最有效的途径来发展他们的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为此,本研究聚焦于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力争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调查了解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2)弄清影响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主客观因素。(3)分析农村中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面的实际需要。

(4)对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价。(5)寻求促进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

1.2.2研究意义

基于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理论意义:本研究先是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界定能力、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等核心概念,比较全面的阐述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能够深化人们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为后续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的相关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也为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提供具体理论指导。

实践价值:

第一,通过本研究,弄清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情况,了解影响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寻求促进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为进一步提升我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出贡献。第二,关于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分析将是本文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该调查成果对我省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资金使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开展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为促进我省农村中学信息化教育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出发,研究促进我省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为相关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的决策提供建议。

1.3研究问题与假设(马芳)1.3.1研究问题

1.3.2研究假设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研究思路

根据上述研究问题以及研究目的的提出,本文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理论层面的研究。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回顾,进一步熟悉以往的研究进展及局限性,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外文部分利用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数据库进行检索,中文部分利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

第二,在文献研究基础上,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学生、校长座谈,开发调查问卷初稿,并在小范围内测试,检验工具的信度和效度,通过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与此同时,形成学生问卷,获得学生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一些相关想法。

第三,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对农村中学一线教师和领导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一手材料和信息。

第四,结合调查数据,利用SPSS、AMOS等工具,对我省农村中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和实际需要做出科学、准确、全面的分析。

第五,研究促进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1.4.2研究方法

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具体说明如下: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统计分析法

2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界定

2.1文献综述 2.1.1文献情况

21.2进展情况

2.1.3存在问题

2.2核心概念界定 2.1.1能力

2.1.2教学能力

2.1.3信息化教学能力 2.1.4发展

3现状与分析

3.1调查说明 3.1.1调查目的 3.1.2对象与实施 3.1.3问卷结构与设计 3.2数据统计与分析

3.2.1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2.2教师教学基本状况的调查分析 3.2.3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调查分析: 3.2.4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调查分析: 3.2.5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调查分析: 3.2.6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调查分析:

3.3影响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4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分析 5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6研究结论

6.1研究总结

6.2研究的创新之处 6.3研究的不足之处

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第2篇

[摘 要]近几年,甘肃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已成为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大“瓶颈”问题。本文从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及态度、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技能技巧、信息化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开发几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甘肃省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阻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培训;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李娟(1981―),女,甘肃平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研究。E-mail:juanli@lzu.edu.cn。

引 言

甘肃省地处西北腹地,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文化水平低。农村教育是甘肃省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甘肃省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教学条件差,教学资源极度匮乏,严重制约着甘肃省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农村学校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最经济、最便捷的途径。近几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甘肃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已成为甘肃省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大“瓶颈”问题,找到最有效的办法来发展它们是当务之急。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领域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分类、培养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促进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完善与发展,但是遗憾的是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一概念的界定,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此前的研究是立足于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界定这一基础之上的,如我国学者顾小清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基本信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职业道德/伦理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1]

国内学者彭立认为,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师只有具有教学能力、信息素养、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的能力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和信息化教学。[2]其中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三个部分: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李芒等人通过文献调查和问卷调查,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研究。在对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的调查中总结了教师应该具备的八个方面的能力:①现代教育理念;②开拓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③不断掌握新的教学思想、方法、手段,进行创新性教学的能力;④教学设计能力; ⑤教学研究能力;⑥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⑦合理使用媒体的能力;⑧学习资源设计和开发的能力。[3]

分析以上学者的观点发现: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界定是研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逻辑起点,所以本文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各位学者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所具备的信息化教学态度、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技能以及信息化教学实施和信息化教学研发的理论与实践。基于这一界定,本研究主要从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及态度、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技能技巧、信息化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开发五个方面对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选择样本时充分考虑了甘肃各市(州)县的实际教育发展水平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采用系统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选取甘肃省榆中、永昌、会宁、甘谷、静宁、华池、古浪、临泽、安西、渭源、礼县、玛曲、永靖13个县的26所完全中学、13所乡(镇)初级中学、13所乡(镇)中心小学及26所村级小学为取样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综合研究。问卷发放与回收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三、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及态度

据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应用有积极的认识:96%的教师愿意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91%的教师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93%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89%的教师愿意为学习信息技术付出额外的工作量。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

从表2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对于信息化教学理念、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掌握很好和较好的教师分别占44%、37%、32%和41%,教师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知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技能

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是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从表3的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数据管理等,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制作电子教案的能力。但是对于较复杂的工具软件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还较低,教师利运用网络促进教学的能力也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四)教师信息化教学过程

由调查结果可知,教师从观念上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理念,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不掌握,或者使用得不恰当,从而影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与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效果还不显著。46%的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工具开展教学,但是这种应用基本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应用,或者是使用多媒体投影环境代替板书,而对Webquest、PBL等新的教学方法与新技术高度结合还不能够有效掌握,总体应用程度还处于浅层应用。

(五)教师教学资源的获取、开发

如表4所示,教师获取资源的主要途径依次是:远程教育资源为39.2%、对远教资源进行二次加工21.2%、互联网上下载10.1%、与其他教师交流共享6.2%、自费购买5.3%、自己制作4.1%、其他途径13.9%。只有25.3%的教师选择自己制作或者二次加工,说明教师教学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由于教师教学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一方面,教学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教学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中小学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仅仅停留在信息技术的简单教学活动,没有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去。教师普遍缺乏信息化教学素养,这已成为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大“瓶颈”问题。

四、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甘肃省主要通过教师培训来提升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现状是:大家已认识到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培训工作也得到较广泛的开展,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培训内容组织不合理

由调查结果可知,69.9%的培训计划都是在不了解教师需求的情况下制定的。由此造成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许多教师在培训后觉得培训内容对自己信息化教学帮助不大。除此之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内容各模块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理论与技术分家,缺乏理论与技术融合的教育应用。

2.培训模式和方法单一

目前我省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主要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培训教师在台上讲,参训教师在下面听。这种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教师作为成人的学习特点,忽视了他们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受益面有限

从调查和访谈的情况来看,对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教师们的需求。一方面,教师们热切地希望能够得到培训,完全可以用“望眼欲穿”来形容;另一方面,针对信息化教学的培训太少。

4.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缺乏连续性

在对校长进行问卷调查时我们发现,有81.3%的学校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在已经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的学校中,有8.6%的学校制定的培训计划是长期的,有58.2%的学校制定了短期的教师培训计划,还有33.2%的学校只是制定了临时的教师培训计划。另外,教师培训计划的落实情况也不容乐观,许多学校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培训计划只是“纸上谈兵”。

(二)缺少有效的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教研支持

由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欠缺,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对教师提供及时的信息化教学的教研支持就显得极为重要。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48%的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获得帮助时得不到任何帮助,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效果和积极性。虽然甘肃省农村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教研工作,并且越来越重视教研工作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的作用,但是,通过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教研工作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对教师自身需求、原有经验与学习特点的关注,造成教研工作的短期效应; 第二,缺乏对教研过程的研究,造成教研工作模式化、程序化,实效性差; 第三,缺乏对有效的教研方式的研究,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三)教师自身对信息化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和来自学校的评价与反馈,更需要自己对自己教学情况的再认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影响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反思的因素有教师认识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时间不足、学校管理不当等客观因素。其中对信息化教学反思重要性认识不足占了35%,有30%的教师不知道信息化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22%的教师不清楚信息化教学反思应该反思哪些内容,13%的教师认为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他们的反思。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自身对信息化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当前影响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的最大障碍。同时,学校未能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的反思氛围也是教师不能进行有效反思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学校信息化教学人文环境建设略显滞后

与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农村教育信息化人文环境建设略显滞后,这也成为束缚甘肃省农村教育信息化新的“瓶颈”。调查发现,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好、对信息化课程支持力度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能够构成积极影响的学校环境中,教师愿意花更多的精力研究信息化教学和支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五)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评价体系陈旧

信息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不仅是给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内容、方式和效果带来了变化,同时也要求学校的管理理念与手段随之改变。而甘肃省农村学校以传统教学而定位的学校管理制度和体系,很难适应信息化教学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需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推动和左右学校、教师行为的主要还是考试指挥棒,虽然目前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但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了在“应试”中立于不败之地,仍然将主要精力都用于钻研教材内容方面,而甘肃省农村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以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则进一步阻碍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

四、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一)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增强培训效果,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改进培训内容

信息化教学培训课程不是以知识或软件操作技能为核心,应在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绩效改进”为思路、以“案例教学”为策略、以“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内容、以“网络培训平台”为保障、以“超越培训、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的培训理念指导下,把培训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上。[4]

2.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

在培训方式层面采用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包括典型的讲授型学习、网络课程平台支持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作探究活动等方式,不同学习方式的选择根据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学习者特征而定。[5]指导教师不仅可以当面和受训教师交流,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留言板、电子邮件、Blog 等工具进行及时沟通交流。

3.扩大培训受益面

教师培训不能仅仅依靠县组织的一些假期培训及“达标式培训”, 除此之外, 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如依赖每一所学校自己的力量进行“草根式培训”即“双师徒制培训”: 师带徒,徒推师,共进共长。[6]同时, 还要注重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多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专家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培训、教学、研究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扩大培训受益面。

4.培训应具有连续性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过程,自有它的特殊规律和不可分割的连贯性,因此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有整体的观点,在实施过程中要体现“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工作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并且要有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形成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培养与长期的支持,以最终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7]

(二)提供有效的教研方式,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服务

所谓有效的教研方式,是指能够根据教师的发展需要,选择最有助于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最能达到特定教研目的的途径、形式和方法。这种教研方式不再仅仅停留于教研活动的形式上,而是重在强调教学研究与日常教育实践的结合,通过教研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研管理者减少“急功近利”的心理,树立“教研应支持教师解决问题并获得主动发展”的观念,围绕“如何更好地提供支持”去思考和调整自己在与教师互动中的角色和策略。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来加强研究与日常工作的结合,帮助教师实现教育与研究同步。

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教研支持可采用如下方式:第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研支持服务。利用信息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建立网站与交互平台,在平台中通过BBS、动态新闻区、讨论区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交流与学习的方便。同时可以通过网络专题活动、QQ群中的小组实时讨论等方式进行相应的交流活动,以解决教师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第二,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由县教育局或学校每学年举办一到两次教师成果展示活动。第三,实行校内教师集体备课制和校际联片教研制度。集结教师的思想精华,在研讨中互相启发,互相提高,让教师在合作交流中研究,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中的不足,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7]

(三)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反思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既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场所,也是对信息化教学效果的检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反思,加深了其对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诸要素及相互关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给予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反思的时间和机会,营造反思的氛围,让教师大胆地交流各自真实的想法,相互沟通、质疑、探讨,进行有质量的反思活动,教师也必须对信息化教学的反思有重要的认识。教学反思要牢牢结合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边实践边反思,另外还要经常性地、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反思。[8]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像Blog等技术的出现,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教师也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手段来进行教学反思。

(四)创设校园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和能力的提高

校园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环境对教师来讲,有两种意义,或是教师觉得有利于支持其信息化教学开展和能力的提高,或是恰恰相反,并且这对矛盾不时地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闪现。[9]因此一方面要以教育理论与模式为指导,整合网络资源,提高现有区域网络与校园网络的应用水平,使其有效支持、服务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并尽可能地支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各种信息化教学,致力于发掘信息化教学手段,真正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起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五)建构多元化的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

面对信息化教学的浪潮,学校领导的管理作用正在逐渐减弱,服务与辅助将成为学校常规管理的主要任务。但是甘肃省农村各学校由于先天条件及周边环境所限,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10]同时,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教师也需要进行更多的尝试,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甚至失败,这就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学校领导应将教育信息化应用作为增强学校竞争力、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率先垂范,尽可能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时间、奖励等各种支持。此外,建构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也很重要,改变单纯地以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依据。在学校层面,还要硬性规定信息化教学的课时比例,把信息化教学情况作为学校教学常规检查和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形成信息化教学常规化的管理评价长效机制。

五、结 语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不能单靠某一个方面来完成,要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教师,尊重教师成长的规律,给教师营造一个良好氛围,从人力、物力、财力、制度等各方面全力支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第3篇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国际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急需关注的现实问题。得益于政府对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支持和发展, 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之一的山西省, 其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硬环境建设已取得实质性成就, 因此,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便成为决定基础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素。文章在对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提出促进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前瞻性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 调查对象

为了全面、准确反映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课题组于2008年、2009年先后两次组织研究人员对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调查涉及山西省行政区域内11个地级市所辖的不同层次 (较好、一般、差) 及种类 (小学、初中) 的学校, 主要是非偏远山区以外的县区和镇级中小学。问卷调查共涉及71所不同类型的学校, 其中部分小学、完全小学、小学和初中综合学校、初中学校、完全中学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6%、30.5%、11.4%、32.7%、22.8%, 调查中来自小学和初中的教师分别占42.4%和57.6%, 几乎涵盖中小学所有科任教师。

(二) 调查问卷设计及实施

考虑到绩效技术在衡量信息化环境下教育资源投入与使用效果之间对比关系上的适用性, 调查问卷在参考美国绩效技术专家Wile (1996年) 的绩效因素分析模型的基础上, 从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培训绩效的内外部因素两个层面展开调查, 以封闭性问题为主, 兼有少量开放性问题。问题涉及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建设及“潜件”建设。

调查过程采用无记名方式, 共向1656位教师发放问卷, 有1529位教师对问卷作答, 问卷回收率为92.3%, 剔除不合格问卷, 有效问卷所占比例为83%, 符合调查统计的要求。在对问卷进行统计的过程中, 主要运用高级统计软件SPSS11.5对封闭性问题进行统计, 而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则主要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辅助下的人工方式处理。为了获得更加客观真实的信息, 课题组还深入实地对部分教师进行半结构性访谈。

三、调查结果分析

数据显示, 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 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容乐观, 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并不理想, 存在很多危机与困惑。

(一) 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意识淡薄, 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

调查发现, 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在专任教师中, 大专学历者居多, 占47.1%, 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23.6%, 且多为以成人自考或函授等方式在职取得的后续学历, 这与国家规定的教师学历标准相去甚远。学历不达标在客观上也限制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在访谈中, 有不少农村学校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教授学生书本知识, 以便提高升学率, 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多停留在书面或口头报告当中, 绝大多数教师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 距离实现职业理想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仍有较大差距。经过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项目的实施,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一致认同, 91.5%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对于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愿意积极推进信息化教育实施。但调查发现, 许多教师参加在职信息化教学专业能力发展培训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 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远未发挥出来。

(二) 重复菜单式培训, 培训绩效不高

教师培训是教师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科研能力、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一个支柱[1]。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新课程实施的始终[2]。对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要以推动新课程改革为出发点, 以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为宗旨。

调查发现, 79.9%以上的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都参加过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相关培训, 培训级别主要以校级和县、市级为主, 仅有少量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山西省将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联系起来, 并把教师培训课时化, 产生了一定效果。但是, 教师培训的绩效仍需进一步提升。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 其开放性程度和竞争性与日俱增。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专业性培训成为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3]。绩效技术告诉我们, 教师培训的宗旨是完善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4]。然而, 调查发现, 目前, 山西省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距离实现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过程的整体最优以及提升中小学课程教学有效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程。

(三)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缺乏认知支持

“认知支持”是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为保证任务完成所获得的来自同行教师、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以及专家人员的帮助, 以及物化形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的帮助。对教师而言, 在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中, 得到及时有效的认知支持是他们丰富知识、培养能力、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所不可或缺的[5]。调查发现, 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接受的培训一般属于短时间、集中式、面授型、突击性的培训, 受培训时间所限, 参训教师与专家之间没能实现充分沟通,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实际问题也无法获得专家型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不仅如此, “突击性”培训还缺乏对后续持续性效果的验证[6]。

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 上述诸多问题和矛盾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会影响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因此, 寻求信息化环境下促进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与方案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四、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一) 加强观念培训,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看, 教学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 系统中存在诸多要素且相互间关系错综复杂, 其中信息技术因子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功能[7]。按照木桶原理, 最短的木板决定木桶的容量, 现今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一限制因子是决定教学生态系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短板”, 而影响和制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短板”则是教师的观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基础教育必须在传承知识的基础上向创新转换,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摒弃那种仅把自己看成“教书匠”的传统观念, 而真正确立自己“教育研究者”的身份, 教师必须完成职业理想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但是, 通过农村学校教师自身实现这一转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 要加大对教师的观念培训, 彻底改变传统培训中只重技术培训而忽略观念引领的做法。通过培训要让教师真正认识到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强会对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阻碍作用。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于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的充分激发。只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 主动承担起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责任,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改进教学实践, 在学习中发展, 在应用中提升, 使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实现从自觉到自发的转变, 才能早日摒弃限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观念因子这一瓶颈。

(二) 采取生成性培训,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培训绩效

在职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鉴于传统培训面临绩效不高的质疑, 笔者认为应该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生成性培训。

调查显示, 山西省以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仍局限于构成性培训的范畴。随着教师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 教师教育正逐渐实现由“技术理性主义”范式为主体向“现实主义”范式为主体的转变。而教师教育范式的转换必然引起培训的变革。为此, 在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时, 必须摒弃那种意在通过“灌输”来实现教师知识形成的构成性培训, 确立生成性培训的主体地位。

(三) 开展区域协作教研, 拓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渠道

毋庸置疑, 农村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但要取得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效果, 仅靠培训是远远不够的。Internet上有着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 特别是随着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校校通”工程等项目的创建完成, 为农村学校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科教学和进行科学研究等活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信息化环境, 它们成为农村学校教师培育和提升自己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支持平台。

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不是通过教师单独个体的自我修为或自然成熟实现的, 而是借助团体合作的力量在教师群体中与其他教师充分互动、协作和分享中逐渐完成的[8]。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能够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并且还能促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但是由于客观条件所限, 山西省广大农村学校在空间布局上点多面广, 规模普遍较小, 很难开展校级学科教研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农村学校教师必然会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这不仅需要开展校级教研活动, 更需要以网络平台为基础, 以合作互动为主要特征构建区域协作教研基地, 从而开展区域团体教研活动。

缺乏认知支持是制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瓶颈”。在农村教师与培训专家面对面交流机会极少的情况下, 区域协作教研为不同地域的学科教师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帮助。区域教研基地不是重新建立一所独立的专门机构, 而是在现行中小学建制内, 由高校与区域教育管理、教师培训、教研机构以区域中心学校为依托合作进行的一种功能融合的结构性重组[9]。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整体推进, 作为教师信息素养基本组成成分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关键要素。农村教师在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具体问题时, 通过区域教研基地而形成的教师实践共同体, 不仅可以获得与同行们沟通交流的机会, 还可以获得专家和优秀教师的指导。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团体教研活动必将成为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理想选择。

(四) 发展实践性知识, 夯实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知识基础

教师的专业学习始于具体实践和他们对实践情形的主观感知, 因此, 教师教育者提供给参训学员的必须是具体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而不是那些缺乏需求分析的理论指导。研究表明[10],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至关重要, 具有不可替代性。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要求农村学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本质是教师通过自身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 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可以说,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知识基础, 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的发展需要建立“从实践中学习”的发展模式。

信息社会中知识发展日新月异, 农村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 必须培养他们面对专业实践中的具体情境和问题作出反应的悟性和智慧, 这是一种隐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实质地主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实践性知识的发展途径, 以期发挥实践性知识对促进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 针对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具体的策略包括:加强观念培训, 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采取生成性培训,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培训绩效;开展区域协作教研, 拓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渠道;发展实践性知识, 夯实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知识基础。

关键词:山西省,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古丽娜.玉素甫.新疆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8) :116-120.

[2]许林.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5) :38-40.

[3][4]王绍铭.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的绩效技术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6) :28-30.

[5]赵兵川, 张军征.影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培训绩效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8, (9) :60-63.

[6]张屹, 等.基于Sakai平台的村镇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应用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5) :51-55.

[7]蒋录全.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8]钱旭升, 靳玉乐.教师个体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与教师群体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J].教育科学, 2007, (8) :29-33.

[9]唐章蔚.农运工程背景下区域教研基地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4) :85-88.

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阻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03-04

一、问题及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纲要》突出强调“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这表明从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来看,国家将重视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最终要落实到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上,因此,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当务之急。

关注研究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已是老生常谈,对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分析也屡见不鲜。研究归纳的阻碍因素涉及农村教师信息意识和观念落后、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不足,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教学信息资源应用状况较差,以及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策略和措施失效等方面。[2]针对这些问题,各方也在积极行动消除这些阻碍因素,然而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却长期阻滞不前,原因何在?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里?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从何处突破?

针对发展滞后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人们往往强调的阻碍因素,一是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教师无法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二是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限制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三是农村教师的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技能较差,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措施失效。[3][4]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认识是,其一,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和数字化鸿沟的存在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但是承认这个事实并不是要求在短时间内抹平差距,实现教育平等,而是要求从实际出发逐步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二,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必须立足既有条件,积极主动地探索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农村教师不能等待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了再去发展能力,而是要通过自主的能力发展带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同步发展。在这个基本认识的前提下,笔者认为过去对于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的研究放大了现实困难与阻力,从而导致了一味追求人、财、物的投入而忽视发挥农村教师主观能动性的错误做法。以此为出发点,本研究通过对样本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试图探寻造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阻滞的真正原因,希望对问题解决有所助益。

二、过程和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取

2012年5-10月,笔者在陕西全省10个地市28个县的村、乡镇中小学校教师中进行抽样,样本数量为407人,其中,初中教师166人,小学教师241人。发出调查问卷407份,收回有效问卷353份,问卷有效率为86.73%,收回的有效问卷分别来自小学教师207人,初中教师146人。在有效填写问卷的教师年龄构成上,其中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教师有116人,约占总数的33%,36-45岁之间的教师173人,约占总数的49%,45岁以上的教师64人,约占总数的18%。同时,笔者还选取了36名教师(小学教师21名,初中教师15名)进行深度集体座谈和个别访谈。另外,还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教学比赛的20余份教学设计方案和近70个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了分析。

2.研究方法

从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现实因素入手,以实证研究为主线,采取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抽样调查和小型集体座谈及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之以对参加教学比赛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性分析。

在调查问卷内容维度的设计上,将问卷题目划分为影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基本类目,外部因素包括硬件设备条件因素、环境因素和机会因素三个二级类目,内部因素包括观念因素和技术因素两个二级类目。[5][6]利用问卷调查农村教师在以上五个二级类目因素的主观反映,判断他们在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相关因素上的认可度、态度、自信心和动机表现,同时借助访谈等方法挖掘造成这种表现的真实原因。

3.研究步骤

本研究共分四个步骤。第一步,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文献检索和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第二步,选取调查对象,实施调查和访谈,开展调研活动。根据研究方案,笔者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第三步,研究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调研访谈结束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和系统分析,主要是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对访谈的资料进行质性分析。第四步,得出研究结论,提出对策与建议。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的基本结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结果与讨论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不高,离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现从调研的结果出发,对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分析如下。

1.外部因素分析

从外部层面来看,农村中小学校无论在硬件设备、教学信息资源条件,还是在教学工作的人际环境和制度环境方面,都比较明显地阻碍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首先,硬件条件方面,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备条件总体上仍然不足,有6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学校在办公设备、教学设备、机房、网络和光盘资源等方面处于较差的水平。其次,在环境因素方面,只有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校领导对信息化教学起到一定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或对此提出了要求,这是阻碍能力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教师对人际环境因素(相对于制度环境因素)表现出更高的认可度水平,14%的受访教师认为是良好的,还有38%的受访教师认为一般。可见,教师群体人际之间的协作和互助也对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对教师个体而言,参加培训学习和教学比赛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机会较少或没有机会就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外部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获得培训或比赛机会的水平方面难以令人满意。

笔者认为,尽管外部因素不能成为农村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决定因素,但却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在访谈中提到硬件资源的时候,有的农村小学教师表示,“学校里只有两台电脑,一台在校长办公室,另一台在会计办公室,还讲什么信息化教学”;还有的教师表示,“学校的电脑很多都坏了,没人管也没人用”;有的教师在谈及家庭设备条件时则表示,“很多老师家里是有电脑,但大都是为孩子买的,自己根本不用也不太会用”。由此可见,为促进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农村学校的设备条件还缺乏最基本的投入和管理。

2.内部因素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参见表2),受访教师在教师自身内部的观念因素和技术因素两个方面,均表现出比较低的自我认可度,即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相当大的欠缺。比如,在对教学设计理论和能力掌握水平的调查中,仅有6%的受访教师显示为良好,而有80%的教师显示为较差。同时,在对多媒体素材搜集和处理能力的调查中,89%的教师水平较差,一般以上的教师仅占11%,只有3%的教师行为表示为水平良好。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发展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普遍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也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更缺乏获得发展的自信心。大多数教师根本没有迈出尝试探索信息化教学的第一步,这就阻碍了其自我能动性的发挥,形成了阻碍能力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

此外,受访教师对技术因素的自我认可度比观念因素更低。比如在“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以及“多媒体素材搜集和处理能力”的调查上,“良好”和“一般”水平所占的比例均低于10%,而较差的水平所占比例都在80%以上。由此可见,农村教师感觉掌握技能比获取知识更加困难,也更缺乏信心。知识、观念的更新和新技术的掌握是教学能力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但在农村中小学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获取知识、更新观念或许可以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来完成,而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则要依靠良好的设备条件和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等外部因素。

针对教育观念、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看法,访谈中不少年轻教师表示,“学校里的琐事太多,从大学毕业后就没怎么看过书,大家都在想办法调动工作,也没有一个读书学习的氛围,至于问卷提到的各种理论只有在上学时的记忆里好像还有些影子。”而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年长的教师则认为,“我们年龄大了,学习新东西比较困难,以前也有过好好学一学的愿望,但是由于工作实际中使用的机会太少,又很难拿出足够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来练习,学了也就忘了。”从访谈记录的内容来分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受多种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年龄层的教师面临的阻碍因素有所不同。年轻教师接受、掌握新技术比年长教师有优势,但是在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方面显得心浮气躁。而年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性知识,比较容易领悟和理解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但在掌握新技术时则显得力不从心。

3.内、外部因素的关系分析

总体来看,受访教师在内、外部因素两个层面均表现出比较差的自我认可度和自我发展态度,以及较低的能力发展的自信心和动机水平。

对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言,内部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观性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部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客观性因素,要依靠内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因为只有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的更新和提升,外部的设备、环境、机会等因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反之,无论多么优质的外部条件都会成为摆设。

内部因素中的观念因素(见表2)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先决条件。“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的基本素养,它归根结底还属于“教学能力”的范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必须以革新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观念因素为前提,因此,革新观念因素自然也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前提,并构成了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四、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造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阻滞的原因是由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构成的。其中,内部因素(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信息意识等观念因素和各种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等技术因素)是阻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内部因素中的观念因素是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此外,农村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对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也缺乏发展能力的自信心,更缺乏主动尝试探索的行动,也是形成阻滞的关键的主观因素。

2.相关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第一,农村教育信息化应“先化人,后化物”。要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作为消解阻滞的突破口。

第二,农村学校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积累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和实践性知识,如通过教研活动、教学比赛等形式在既有设备条件下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第三,对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应把发展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来认识,引导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丰富的教学理论、确立强烈的信息意识,而不是简单地传授一些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

五、结束语

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关系到农村教育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化鸿沟、实现教育公平的大局,其发展长期陷入阻滞必然是多方面复杂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本研究对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仅从农村教师自身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分析,仍显不足,比如并没有把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状态、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性需求等因素考虑在内等,有待深入讨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 _1667143.htm.

[2]樊文芳,张军征.基于教师成长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4):87-90.

[3]李娟,张家铭.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7):107-111.

[4]赵兵川.山西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34-136.

[5]王燕,李琼.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探析[J].科教导刊,2012(5):128-190.

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第5篇

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中小学教师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演出一个新的剧本,教师将进入课程规定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教师将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为了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改革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通过校本培训,尽快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莘口中学为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年年教师调动变化大,抓好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三年来对农村中学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笔者认为:

一、抓好校本培训,突出校本最关键。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而教师培训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然而由于教师培训面广量大,仅靠各级教育部门的培训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功的经验证明,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最为关键。为此,学校在进入新课程实验中,按照“边实验,边培训,边研究,边开发,边提高”的原则,充分并努力抓好校本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新课程教育理念,改革目标,以及各科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实验建议等。培训的方式可以是骨干教师、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校领导组织的开展学习文件、讲座、座谈、研讨、交流等方式。要切实加强校本培训的研究和指导工作, 对校本培训进行评估和跟踪指导,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形式,逐步形成“实验、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的良好运行机制。

二、抓好校本培训,结合实际最有效。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除了派员参加省、市、区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各种培训,但考虑到大多数教师这种机会较少,关键还是抓好校本培训,结合实际最有效。因此我们侧重在校本培训方面下大力气,一方面,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通识培训、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文件、听、看专家讲座光盘和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学习等共性的校本培训;另一方面,根据我们学校实际,没专家,没有钱请外地高手,怎么办?组织人员编写符合“校情”“校特”的校本培训教材。笔者身为分管教学、校本培训工作的副校长、学校唯一的高级教师,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校本培训任务。笔者认真学习了有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各种文件,还参阅了《人民教育》、《福建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与管理》、《21世纪教育》、《新世纪教育 》、《教育报》、《教育艺术》、《教育研究》、《中小学管理》、《班主任之友》、《福建教学研究》等有关报刊,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二十多年来担任班主任、教研组长、年段长、教导主任、副校长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联系学校实际,编写了《莘口中学校本培训》讲座教材一册。培训内容涉及:师德教育培训;职能工作培训;教学工作培训和评价工作培训。具体说明如下:

(一)师德教育培训

1、《师德的四种内涵》从“正己是师德的基础,敬业是师德的核心,爱生是师德的灵魂和奉献是师德的体现”四方面入手进行培训,让教师明白自己职责的神圣。

2、《教师的四种类型》从“以教谋生者,以教为业者,以教求乐者,以教探索者”等四方面讲述,目的在于唤醒教师职业责任。

3、《新班主任要注意首因效应》针对新班主任提出要求必须具备有“一口合格的普通话,一手较好的三笔字,一项基本技能,一篇好教案,一堂优质课”而作的专题讲座。

4、《教师之职要做到无可替代》一文是就暑假举办的教师师德培训的个人体会在全体教师大会上作交流发言。目的在于与全校老师谈有关教师的尚德精教,奉献精神问题。

(二)职能工作培训

考虑到近几年来我校教师调动频繁,职能负责人大都是新手,为了让他们工作尽快上手,写了5、《谈年段长的定位和职责》,6、《在教研组长会议上的`讲话》,7、《谈教研组的功能及教研组长的职责》分别在各职能会议上讲座。

现代管理的线条日趋复杂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写了8、《常规表格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视点》对全校教师开课,教师按照要求上交材料,利用一系列表格进行常规管理,使管理优化。

(三)教学工作培训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实验研究课、汇报课、优质课、学科带头人评选课等活动的开展,“说、上、听、评”课越来越多,笔者收集了许多资料,写出9、《谈谈“说课”“讲课”“听课”“评课”》一文并就四个专题分别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全体教师的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考虑到以往的教研活动都是集体活动较多,其实教研可以是集体研讨也可以是个人研究,为此给全体教师开设10、《谈如何进行教研活动》这个讲座。让教师懂得如何进行教研活动。

课程实验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备课、教学、学生课堂表现、教后反思等方面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笔者给老师开设了11、《备课的四个层次》,12、《教学的四种境界》,13、《学生在课堂的四种表现》,14、《教后记怎样写,写什么》等四堂讲座,目的是使教师更明白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把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和经验写下来,不管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是让他人借鉴自己的经验都很有必要,但有些老师不知如何下手,所以给教师开了15、《谈教学论文的撰写》讲座。让教师明白教学论文撰写的基本方式、方法。

(四)评价工作培训

课程实验改革后,以往对教师的评价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我学习了有关课程改革文件和《走进新课程》一书,写出16、《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教育评价》,并征求老师意见,修改后形成本校教师评价依据。

单一的以成绩评价学生已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笔者写出了17、《学生形成性评价研究》,内容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校发展的改进计划,供老师参考。

“成长记录袋”是课程改革实验后出现的新事物,但许多老师不懂怎样用,所以笔者给教师作了18、《如何运用成长记录袋》讲座。

因为我们区是省级23个课改实验区之一,选用多种版本的教材。如何教教材,用教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为全校教师开设19、《解读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走进新课程>学习体会》讲座,此文收入了三元区课改实验与探索系列文选第二辑。

三、抓好校本培训,教师发展大促进。

我区启动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三年来,本校也开展了三年的校本培训,全体教师学理论、谈课改、重实践、找差距、多研究,善总结,大大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取得一定的成绩。三年来,我校的教学质量居三元区三所农村中学之首,1人被评上区学科带头人,10人被评上市级课改优质课,2人被评上区级课改实验先进工作者;举办四年校级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全体教师认真总结课改实验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市、区级发表论文70多篇,汇编校级论文集三册;98%青年教师就读专升本,20人通过自考、函授、网络教育等形式取得了本科文凭;三年来,农村教师进城考试,我校进城教师约占50%,进城后,多数教师都很快成为该校的骨干教师。我校校本培训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多次受到区教育局领导的好评。

四、抓好校本培训,发现问题待解决。

随着实验的步步深入,新课程的全面铺开,校本培训工作如何继续开展,笔者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急须解决。

1、没有教材,培训什么全靠培训者自己去编写,工作量大,时间紧,资料短缺,培训者又非专职人员,理论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困难很多。

2、没有模式,目标难确立,目的不明确,随意性较大,怎样培训把握不好。

3、农村中学骨干教师,高级教师数量有限,各学科的培训者寥寥无几,各学科的业务培训存在许多困难,上级教育部门的业务培训如何与校本培训有效衔接,校际之间校本培训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也是值得研究。

4、由于认识的问题,对于校本培训部分教师还有走过场,不重视的思想存在,导致校本培训有可能流于形式,收效本培训有可能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5、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结合,以研代训,以训代研,多种形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6、对校本培训进行评估和跟踪指导的良好运行机制还没有很好的落实。

五、抓好校本培训,后续培训更重要。

20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课程改革从启动、实验到全面进入,教师将全部进入新课程,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后续培训更为重要,任务更为突出,学校的人力、财力将遇到一定的问题。要积极探索利用“教育信息网”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开展培训,以不断提高师资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抓好校本培训的同时,学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提高学历层次,通过自考、函授、远程教育等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在职进修机会。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与意识,使其能够自己主动地寻找学习机会,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造就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综合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是没有终点的,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改革工作。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立足校本培训,加强校本培训工作。通过开展校本培训,继续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研究学科课程标准,阅读教育报刊,加深对新课程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让全体教师明确,尽管教材不同,但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创造性的用教材,教教材。并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的发展。尽快成长为课程改革中的优秀教师,为基础教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姓名:李宗木

工作单位:三明市三元区莘口中学

通讯地址: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莘口中学

邮政编码:365002  联系电话:0598-8371603

农村中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第6篇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中心完小-----黄 勇 内容提要:

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从硬件、资源、经费乃至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农村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点”,为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搭建起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对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力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使他们成为一支掌握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掌握信息化教学基本技能,并能在教育教学中自如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在工作中通过强化观念、环境刺激、专题培训、课堂应用、学习研讨、竞赛激励等途径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

农远工程

专题培训

课堂应用

农远项目的实施,为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硬件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农村教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接触到了现代教学媒体和优秀的教育资源,并促进了他们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正在逐步转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需要,又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我校教师通过一年的实践,从观念转变入手到技术培训,强化研讨并且结合课堂进行应用教学,基本形成了一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模式,发挥了农远工程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转变教师观念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前提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一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大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这个变革中,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具有作为一个社会人应有的“信息素养”,同时还必须成为一个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人,一个合格的信息工作者。想要提高教师的教学信息化能力,就得使他们的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相应的提高,使他们成为一支掌握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掌握信息化教学基本技能,并能在教育教学中自如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一定的教育行为取决于一定的教育观念。实施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教师学习了相关资料后,展开对信息素养认识的讨论,谈学习心得,既认识到了信息化教学的意义,又对自己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角色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认识到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教师给学生以引导和帮助。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营造信息化氛围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催化剂 农远项目的实施,为农村教师打开了走向信息社会的大门,农村教师的教学实践从传统的两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堂课演变为教师、学生和媒体互动中的共同成长,农村教师捕捉着现代教学媒体为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机遇,其信息化教学能力正在农远项目提供的平台之上逐渐提高。

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强化,即利用校园环境对师生的潜移默化影响的特性,进行不间断的知觉上的刺激,形成信息化教学的自主意识。通过校园文化这一平台,教师可以彼此交流信息化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校园内,定期刊出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窗,让师生毫无保留地展现各自的信息才能。组织相关的教师论坛,让教师们各抒己见,充分体现各自的信息素养。从几次教师论坛上可知,教师们的信息素养在不断提高。如在“信息素养与课堂教学”这次论坛中,教师们谈到,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共同趋势。特别是对于我们农村小学来说,更需要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三、开展专题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主渠道

农远项目的实施为我们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自工程实施开始,我们就开展教师计算机等多媒体的操作及教学课件的制作等方面的培训,这也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几年来,我们进行两个方面的培训。

培训第一方面,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提高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会熟练使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使用EXCEL进行公式运算,PPT课件修改和制作,能够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学科的资源并下载和进行整合,收发电子邮件,建立、修改教育博客,掌握电脑绘画、网页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制作、视频下载、转化、截取等。

培训第二方面,要求教师在提高信息素养及信息操作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重视学习资源的利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通过培训,让教师逐渐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不能只满足于教材,而是要通过大量的信息资源,设计创设学习环境,并通过媒体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学习。让学生通过媒体自己去发现、分析和处理教学信息,学生通过媒体查询资料、收集信息、与同伴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与智能发展。让他们通过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得以持续发展。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成功已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成功能促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在第二阶段培训过程中,教师必须写出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其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要听课,了解其信息意识与信息技能有否增强,而且要看其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开学初,让教师们针对一学期的教材,制定出实施信息应用课的计划,然后认真设计好信息化教学的方案。最后,通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表,来评价每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四、强化课堂应用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助推器 教学相长,强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能检验和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能激发教师自觉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意识,使其成为教师的一种需要,从而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组织了使教育信息化进入课堂教学的活动,通过展示性的应用课逐步过渡到日常性的应用课。如语文科《飞夺泸定桥》一课 “抢时间” 一段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模拟敌我双方抢时间的经过,使学生很快就能了解重点,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又如数学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本只提供了三幅例图:枫叶、蜻蜓和天平。如果只依靠课本,感性材料的数量是绝对不够的,容易引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片面理解。且课本中的“天平”并不是学生生活中所常见的天平,缺乏时代感,难以与学生已有经验产生联系。为此,教师在互联网上下载了近百张图片,其中有非对称图形、对称图形;在对称图形中有轴对称图形,也有中心对称图形。图片范围有航空、航海、植物、人体、动物、装饰材料、建筑物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或电视节目中常见的。教师把下载的图片按范围制成若干网页,每页出示15幅图,学生可自由浏览、搜索、比较、分析。他们根据学习目标先观察杂乱无章的图片,再使用软件中的仿真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对称图形”,观察电脑从诸多图形中搜出来的对称图形。他们原本已有的“对称图形”的模糊认识与图片中的对称图形产生联系,发现自己原以为对称图形都是上下相等或左右相等,原来还有一些是旋转后相等的。在了解“对称图形”后,同样用输入关键字的方法,集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大量轴对称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关系,从而准确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五、组织学习研讨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过程中包含着很大的技术含量。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许多难解的问题,组织教师学习研讨是解决诸多问题,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可以组织各种专题的研讨活动,如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课堂应用方面的、教学组织与设计方面的等等。这些专题的产生来自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实际,研讨更要有实效性,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例如,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研讨中,许多教师深深地感到,在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当让学生同时能了解知识的发展及其知识的社会价值,认识探索知识的科学方法与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的基本能力。于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就常常会自觉地从教材所确认的内容出发,将那些需要学生认知的、孤立性的事实,通过教师的合理组织,转变为一个个需要学生设法解决的社会性的问题。

六、引进竞赛评比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有力机制 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教师课件大赛,每学期进行一次信息化教学观摩课、远教资源应用优质课,并积极参加上级的各种信息化教学课的比赛。通过这些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我们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了教师考核方案中,建立起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这项工作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和大力支持。

上一篇:队伍分析报告下一篇:秋天作文800字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