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教学计划

2024-07-25

中国古代史教学计划(精选6篇)

中国古代史教学计划 第1篇

中国古代史教学讲义

地球:36亿年 生物:33亿年

哺乳动物:7千万年 古猿:4千万年

古猿—原始人:2500-300万 原始人—现代人:300万 目录(要增加)

《课标》要求及《解读》分析

西汉。

1、刘邦项羽入咸阳措施及实力对比。刘邦措施: 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军队不过10万。听张良建议,赴鸿门卑辞言好。项羽措施:

巨鹿之战后,入关,欲灭刘邦。兵40万。

烧杀当道: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收财宝妇女,分割天下。尊怀王为义帝,派英布杀义帝。

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按亲疏封反秦首领、六国贵族后裔和秦降将18人为王。抑制刘邦:封刘邦为汉王,居巴蜀汉中。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等3人为王,牵制刘邦。“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分封后果:众人不满,以刘邦、田荣、彭越、陈余为最。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取得帝位。

汉初的封国领土广大,诸侯王地位尊崇,“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根据周振鹤《西汉诸侯王国封域变迁考》(《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3—4期)的统计,当时全国有57郡,其中十个诸侯国共领有42郡之地,占总数的73·7%;而中央辖属的郡县之地共有15郡,仅占总数的26·3%。

1、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汉初民生凋敝。

秦末暴政+连年战争=人口散亡,土地荒芜,物价飞涨,农民为奴,“人相食”;国库空虚。“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刘邦的施政纲领。

刘邦令陆贾总结历史经验,陆作《新语》,认为“秦非不欲为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而用刑太极故也。”建议“宽舒”、“中和”、“无为而治”,具体而言,与民休息,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刘邦据此定策。1)减少大规模修筑、用兵。BC202年,罢兵归田。招抚流亡,释放奴婢。释放罪犯(死罪除外),田租1/15。受灾地区免租税。农民归田,积极性提高,社会安定,生产恢复发展。2)抑商。有市籍的商人不穿丝绸、乘马、带兵器、做官,人口税加倍。社会安定,生产发展。

3)鼓励人口生育。BC200,民产子,免2年徭役。

2、消灭异姓汪。

楚汉相争,灭楚需要,分封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英布、等7人为王。边地还有闽越王无诸、南粤王赵佗。吴芮、无诸、赵佗保境安民,其他六王手握重兵,威胁中央。BC201-BC195,灭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逃入匈奴,死于胡中;赵王张敖被贬为宣平侯,韩王信勾结匈奴反汉,兵败被杀。

分封同姓子侄为王,王国重要官吏由朝廷委派,加强控制。

3、加强军队。

汉武装力量比秦朝完备。

中央军(常备军):南军,北军,卫尉、中尉统领,守卫皇宫、京师。

地方军(预备军):受训练,据地区条件,设材官(步兵)、骑士(骑兵),郡守、郡尉掌管。

兵源:郡国征调的“正卒”充任。

4、完善法律。

汉初,约法三章,临时措施。政权建立后,刘邦认为“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令萧何据《秦律》制《汉律》,废夷三族及连坐法,定《九章律》,后叔孙通做傍章18篇,补《九章律》之不足。萧规曹随

(曹)参之相齐,…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史记·曹相国世家》 文景之治(新增内容)知识细目:

《课标》: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解读》:

汉初休养生息,国力回复,文景之治出现; 武帝强化中央权利,加强控制地方,汉朝鼎盛; 汉武帝雄才大略,政、经、思巩固大一统。《指导》:

指导学生比较秦皇汉武,理解人们并提秦皇汉武的原因。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局面,汉武帝巩固和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和统一帝国,二帝对后世影响很大,具备雄才大略。

文景之治具体内容 1.薄赋劝农。文帝措施

减轻田租。BC178年,BC168年,免天下田租之半。BC167年,“除田之税”《汉书·文帝纪》。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

劝民归农。多次下召,提倡农本思想。恢复“籍田”劝农制度。处罚劝农不力的官吏;推举努力生产的人任“力田”官,指导生产;“贷种、食”给贫民;无力偿还者“赦之”,遇灾“发仓庾以赈民”《汉书·文帝纪》。减轻徭役。

1)减轻徭役频率。秦以来丁男一年服一次徭役改为三年一次。

2)改变戍边办法。晁错建议入粟拜爵,“选常居(边塞)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再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仍不足,“募民之欲往者”,“皆赐之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汉书·晁错传》。安边,减少农民徭役兼备。BC167年,文帝“除戍卒令”,边防军粮充实,一度解除农民长期戍守边防之苦,处境改善。

“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於是募民能输及转粟於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 ——《史记•平准书》 前168年,晁错建议:“募天下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汉书•晁错传》 景帝薄赋劝农措施:

许民迁移。BC156年,下诏许民迁到地多、水好的地方; 三十税一。成为汉朝定制。禁献奢侈品,以省徭役。

打击豪强。景帝曾用酷吏打击豪强,郅都、宁成是当时最有名的酷吏。

推迟徭役年龄。前155年,景帝规定男子由秦以来的17岁服役,改为20服徭役

2、宽减刑罚。

文帝改革刑法,废除严刑苛法如“诽谤妖言”法,“尽除收孥相坐法”,文帝十三年,废除肉刑,减轻笞刑。

景帝时,不服判决的罪犯可申诉核实定案,申诉不当不为过失。此时,官吏断狱从轻。文景之时,“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汉书·刑法志》“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汉书·贾山传》。

3、改革任官制度。

文帝广求贤才。选拔闻见的人才吴公(“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征为廷尉”)、贾谊。新法取士,“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汉书·文帝纪》开汉代察举制先河。

4、实行民族和睦政策。

南越。高祖、惠帝时汉与南越友好。高后时,对越禁关市,南越赵佗闻父母坟墓被毁,兄弟被戮,决裂。赵佗称王,壏汉交战不解。文帝派陆贾再使南越,一介之使,一尺之书,安定南疆。

匈奴。文帝时,匈奴势力更强。文帝采取和亲政策,同时,积极防御,募民实边,入粟塞下,屯田积谷,备战实边。“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史记·孝文本纪》。战争破坏未到惨剧程度。

景帝时,BC156、BC155、BC152年,即景帝元年、二年、五年三次和亲匈奴。匈奴与汉未引起大规模作战。

5、削藩与平定七国之乱。

文帝:BC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叛乱,BC174年,淮南王刘长叛乱。被平定。吴王刘濞不臣。

贾谊上《治安策》,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书·贾谊传》谊死,文帝 追思其言,分齐地为六国,淮南王地为三国。景帝:吴王刘濞叛乱形迹更明显。

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景帝始削夺王国部分土地,划归中央管辖。七国于BC154年叛乱。景帝命周亚夫迎击,袁盎劝吴王退兵。周亚夫重兵坚守,轻兵断绝,下邑一战,吴败。刘濞率千人南逃,被东瓯杀死。三个月即平叛。

削藩影响:七国之乱平叛后,吴、胶东、菑川、济南、赵等国除。景帝继续推行削藩政策,对朝廷和王国的职官体系做了调整,突出尊卑之别;剥夺了诸侯王亲理国事的权力,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诸侯王不再治民,削减王国官吏,诸侯王强大难制局面缓和。

文景之治影响

吏安其位,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

——《汉书·刑法志》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

——《资治通鉴》卷15,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汉朝百姓负担

西汉赋役有三:土地税、人头税、徭役。西汉土地税很轻,前期大体十五税一。

人头税重,成年男女要出算赋,每年每人1算(120钱,文帝:40钱),3-14岁儿童交口赋(20钱,武帝23钱)。一家五口(总粮产4060斤),每年交406钱(交粮365.4斤),而粮食每石才卖30钱。人头税四倍于土地税。徭役有三种: 正卒,一人一生在地方服兵役一年。

戍卒,一人一生到宗教或边境一年,首都(卫士),边境(戍卒)。不服役,则每月出钱300钱(约270斤粟).更卒,每人每年政府一月(文帝:三年一次)。自服(践更),代服(过更),300钱。年龄:前155年,景帝规定男子由17岁服役,改为20服徭役,昭帝23-56。

复:有权势者免徭役,贵族、军功封爵者,600石上官吏、博士弟子,三老,孝悌,力田,买爵到第九等(五大夫)以上者。

汉初赋税,在轻徭薄赋下减轻了一些,武帝后越来越重,成为农民沉重负担。汉武帝大一统

二、财经制度改革。1.盐铁官营。

2.算缗(财产税),告缗。3.均输法,平准法。4.改革币制。五铢钱。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初年董仲舒对策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四、打击和削弱地方割据势力。BC127年,主父偃“推恩令”;

BC122年,淮南王安、衡山王赐被告谋反,武帝尽捕其宾客党羽,牵连死者数万。分布《左官律》、《附益法》

BC112年,全国有列侯百余。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馀酎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助祭。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爵位,史称“酎金夺爵”。

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原因削爵。但此后仍有功臣侯、恩泽侯之封,列侯数量还是不少。打击豪强。武帝迁徙强宗大姓,不许他们族居;大批任用酷吏,诛锄豪强。张汤、周阳由为郡守,所居必夷其豪。

武帝晚而改过

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征发之士益鲜。——《史记•平准书》

(元狩四年)大将军、骠骑大出击胡,得首虏八九万级,赏赐五十万金,汉军马死者十馀万匹,转漕车甲之费不与焉。是时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矣。

——《史记•平准书》

由于长期用兵、奢侈挥霍,武帝后期,百姓困乏,户口减半,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武帝恢复采取某些恢复生产、稳定社会措施。——晁福林《中国古代史》,193页。

搜刮许多钱来,做些什么事呢?除对外的武协,有一部分,可能算是替国家开疆拓土、防御外患外,其余如封禅、巡幸、信用方士、大营宫室等,可以说全是浪费。山东是当时诛求剥削的中心,以致末年民愁盗起,几至酿民大乱。——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第371页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縻费天下者,悉罢之!——汉武帝晚年的讲话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付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资治通鉴》评论

秦汉疆域对比。

丝绸之路

《课标》: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解读》:

丝绸之路沟通欧亚陆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发展而来; 丝绸之路背景、经过、影响;

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等地成我国疆域。

《指导》:通过介绍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古代丝织品、古迹、传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名称、中国丝绸在罗马引起的轰动和佛教东传等资料,体会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国培:秦始皇吃过葡萄吗?为什么?(秦始皇是什么时期的人?那时哪里产葡萄?始皇住在哪?秦国有多大?葡萄大概何时传入陕西一带?)

东汉(新增内容)

《课标》: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解读》:新增内容

汉末腐败,王莽夺权,社会更动荡;农民起义,推翻王莽;

刘秀建立东汉;中期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政权瓦解。佛教传入,道教产生与社会动荡相关。

《指导》:收集佛教和道教故事,初步理解二者的教义。

从“世界、轮回、实践、真相”,拜佛许愿,男戴观音女戴佛,少林功夫等方面,认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东汉

背景:西汉末社会问题严重,土地兼并、政治黑暗,农民起义不断。8年,王莽称帝建“新”。其改制加剧社会矛盾,导致17年,王匡、王常领导的绿林、18年樊崇领导的赤眉起义爆发。

刘縯、刘秀兄弟组织舂林军反王莽,后加入王常的下江兵(绿林军一部)。23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年号更始。

刘秀: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决裂,于河北称帝,建立东汉。经过十二年的战争,刘秀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统一全国。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时代。

光武多免奴婢

光武时彭宠反,其苍头(人为黔首,奴为苍头)子密杀宠降,光武已封为不义侯矣。其他加恩于奴婢者,更史不胜书。

建武三年,詔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咨听之,敢拘执者,论如律。

六年,詔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

七年,詔吏人遭饥,为青、徐贼所略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咨听之,敢拘制不还者,以卖人法从事。

十一年,詔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又詔敢熏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炙灼者为民。又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

十二年,詔陇、蜀民被掠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民。

十三年,詔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掠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或依託人为下妻欲去者,咨听之,敢有拘留者,以掠人法从事。

十四年,詔益、凉二州,八年以来奴婢自讼在官,一切免为民,卖者无还直。

此皆见于本纪者。——赵翼《廿二史札记》 《东汉功臣多近儒》

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光武少时,往长安受尚书,通大义。及为帝,每朝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故樊準谓「帝虽东征西战,犹投戈讲艺,息马论道。」是帝本好学问,非同汉高之儒冠置溺也。而诸将之应运而兴者,亦皆多近于儒。

如邓禹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早与光武同游学,相亲附。其后佐定天下,有子十三人,使各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为后世法。(禹传)

寇恂性好学。守潁川时,修学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恂传)

冯异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异传)

贾复少好学,习尚书。事舞阴李生,生奇之曰:「贾君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后佐定天下,知帝欲偃武修文,不欲武臣典兵,乃与邓禹去甲兵,敦儒学。帝遂罢左右将军,使以列侯就第。复阖门养威重。(复传)

耿弇yǎn父况,以明经为郎,学老子于安邱先生。弇亦少好学,习父业。(弇传)

祭遵少好经书。及为将,取士必用儒术,对酒设乐,常雅歌投壶。(遵传)

李忠少为郎,独以好礼修整称。后为丹阳太守,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嚮慕之。(忠传)

朱右初学长安,光武往候之,右不时见,先升舍,讲毕乃见。后以功臣封鬲侯。帝幸其第,笑曰:「主人得无舍我讲乎?」(右传)

郭凉虽武将,然通经书,多智略。(凉传)

他如王霸、耿纯、刘隆、景丹,皆少时游学长安,见各本传。

是光武诸功臣大半多习儒术,与光武意气相孚合,盖一时之兴,其君与臣本皆一气所钟,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谓有是君,即有是臣也。

东汉诸帝多不永年

国家当气运隆盛时,人主大抵长寿,其生子亦必早且多。独东汉则不然。光武帝年六十二;明帝年四十八;章帝年三十三;和帝年二十七;殤帝二岁;安帝年三十二;顺帝年三十;冲帝三岁;质帝九岁;桓帝年三十六;灵帝年三十四;皇子辨即位年十七,是年即為董卓所弒;惟献帝禪位后,至魏明帝青龙二年始薨,年五十四。此诸帝之年寿也。人主既不永年,则继体者必幼主。幼主无子而母后临朝,自必援立孩稚以久其权。东汉多母后临朝外藩入继 ——赵翼《廿二史札记》

和帝践阼幼弱,竇宪兄弟专权,隔限内外。群臣无由得接,乃独与宦者郑众定谋收宪。宦官有权自此始。——赵翼《廿二史札记•东汉宦官》

東漢宦官

漢承秦制,以奄人为中常侍,然亦參用士人。

至元帝時,則弘恭、石顯已竊權干政,蕭望之、周堪俱被其害,然猶未大肆也。(案班固敘傳:彪之父徲为中常侍,是成帝時中常侍尚兼用士人)

光武中興,悉用奄人,不復參用士流。

和帝踐阼幼弱,竇憲兄弟專權,隔限內外。群臣無由得接,乃獨與宦者鄭众定謀收憲。宦官有權自此始。然众小心奉公,未嘗攬權。

和帝崩,鄧后臨朝,不得不用奄寺,其權漸重。

鄧后崩,安帝親政,宦官李閏、江京、樊豐、劉安、陳逵與帝乳母王聖、聖女伯榮、帝舅耿寶、皇后兄閻顯等比黨亂政,此猶宦官與朝臣相倚为奸,未能衊朝臣而獨肆其惡也。

及帝崩,閻顯等專朝爭權,乃與江京合謀,誅徙樊豐、王聖等。是顯欲去宦官,己反藉宦官之力。

已而北鄉侯入繼,尋薨,顯又欲援立外藩。宦官孫程等不平,迎立順帝,先殺江京、劉安、陳逵并誅顯兄弟,閻后亦被遷于離宮。是大臣欲誅宦官,必藉宦官之力;宦官欲誅大臣,則不藉朝臣力矣!

安帝已立皇太子保,而乳母王聖及宦官江京、樊豐等,譖太子乳母王男等,殺之,太子數为歎息。王聖等懼为後禍,共搆陷太子,遂廢为濟陰王。帝崩,王不得立。閻后立北鄉侯懿。懿又薨。后兄顯與江京、劉安、陳逵又欲援立外藩。宦官孫程等不平,共斬京、安、逵等,迎立濟陰王,是为順帝,並即收顯等兄弟,誅之。封程等十九人为侯。

順帝既立,以梁商女为皇后,商以大將軍輔政,尊親莫二。而宦官張逵、蘧政、石光譖商與中常侍曹騰、孟賁云欲廢帝,帝不信,逵等即矯詔收縛騰、賁,是竟敢違帝旨而肆威于禁近矣!賴帝聞之大怒,逵等遂伏誅。

及帝崩,梁后與兄冀立沖帝,沖帝崩。又立質帝,質帝为冀所酖。又援立桓帝,並以后妹为桓帝后,冀身为大將軍輔政,兩妹一为皇太后一为皇后,其權已震主矣!而帝默與宦官單超、左悺、具瑗、徐璜、唐衡定謀,遂誅冀。是宦官且誅當國之皇親矣!然此猶曰:「奉帝命以成事也。」

梁冀專恣日久,梁后又忌恣,桓帝心不平而不敢泄,獨呼小黃門唐衡,問:「左右誰與冀不協者?」衡以單超、左悺、徐璜、具瑗對,帝乃召超等定議,下詔收冀及宗親黨與,皆誅之。封超等五人为侯。

桓帝梁后崩,以竇武女为皇后。帝崩,武與后定策,立靈帝。竇后臨朝,武入居禁中輔政,素惡宦官,欲誅之,兼有太傅陳蕃與之同心定謀,乃反为宦官曹節、王甫等所殺。然此猶曰:「靈帝非太后親子,故節等得挾帝以行事也。」

竇武與陳蕃同謀誅宦官曹節、王甫等,奏入,五官史朱瑀竊發其書,怒罵曰:「中官中放縱者當誅,吾曹何罪而當盡滅?」因大呼曰:「陳蕃、竇武奏皇太后欲廢帝。」乃夜召素所親史共普、張亮等歃血盟。曹節聞之,擁帝出御殿,閉諸禁門,使人守武,武不受詔,馳入步兵營,令曰:「中常侍反,盡力者封侯。」而王甫已領虎賁、羽林等兵出屯朱雀門,大呼武所將兵士曰:「竇武反,汝曹皆禁兵,何故隨之?」禁兵遂俱歸甫。甫乃殺武並及陳蕃。

至靈帝崩,何后臨朝,立子辨为帝,后兄何進以大將軍輔政,已奏誅宦官蹇碩,收其所領八校尉兵,是朝權、兵權俱在進手,以此盡誅宦官,亦復何難?乃又为宦官張讓、段珪等所殺。是時軍士大變,袁紹、袁術、閔貢等,因乘亂誅宦官二千餘人,無少長皆殺之。于是宦官之局始結,而國亦隨之亡矣!

靈帝崩,何后臨朝,立子辨为帝。后兄何進輔政,欲誅宦官,先奏何后,后不聽,乃謀召外兵以脅何后,何后乃悉罷諸常侍、小黃門等。常侍張讓子婦乃后甥也,讓對之叩頭曰:「老臣得罪,當與新婦同歸故里,但受恩深,欲一入見太后顏色,歸死無恨。」子婦言于何后母舞陽君入白。詔諸常侍皆入,而何進方入奏誅宦官事,張讓、段珪等即殺之。于是袁紹、袁術乘亂盡殺宦官。

國家不能不用奄寺,而一用之則其害如此。蓋地居禁密,日在人主耳目之前,本易窺嚬笑而售讒諛。人主不覺,意为之移。范蔚宗傳論,謂:「宦者漸染朝事,頗識典故,少主憑謹舊之庸,女君資出納之命,及其傳達于外,則手握王命,口銜天憲,莫能辨其真伪。故威力常在陰陽奧窔之閒。迨勢燄既盛,宮府內外,悉受指揮,即親臣、重臣竭智力以謀去之而反为所噬。當其始,人主視之不過供使令效趨走而已,而豈知其禍乃至此極哉!」

宦官之害民

東漢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禍最烈,然亦有不同。唐、明閹寺先害國而及于民,東漢則先害民而及于國。今就後漢書各傳摘敘之,可見其大概也。

劉瑜疏言:「中官邪孽,比肩裂土,皆競立子嗣,繼體傳爵。或乞子疏屬,或買兒市道。又廣聚妻室,增築第舍。民無罪而輒坐之,民有田而強奪之。」。(瑜傳)

左雄疏言:「宦豎皆虛以形勢,威奪良家婦女閉之,白首而無配偶。」(雄傳)單超、左悺、具瑗、徐璜、唐衡五人,以誅梁冀功,皆封侯。其後超死,四侯轉盛。民閒語曰:「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墮。」(獨坐:驕貴無偶。兩墯:隨意所为不定,持兩端而任意。)皆競起第宅,窮極壯麗,金銀罽眊(毛氈),施于犬馬,僕從皆乘牛車,從以列騎。(超等傳)

侯覽前後奪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一百一十八頃。起立第宅十六區,皆有高樓池苑,制度宏深,僭類宮省。預作壽冢,石樽雙闕,高廣百尺。破人居室,發掘墳墓。虜奪良人妻,略婦女。为張儉所奏,覽遮截其章,不得上。(覽傳)

趙忠葬父,僭为璠璵玉匣偶人。董卓弒弘農王,獻帝葬之于忠之成壙中。(忠已被誅)及獻帝自長安歸洛陽,宮室已盡焚毀,乃駐于忠故宅。(獻帝紀)迨後韓馥以冀州刺史讓袁紹,出居于鄴中之忠故宅。(馥傳)其壙可以葬帝王,宅可以居帝王,別宅又可以居牧伯,其壯麗可知也。

此猶第宦官之自为苛虐也,更有倚宦官之勢而漁肉小民者。蓋其時入仕之途,惟徵辟、察舉二事。宦官既據權要,則徵辟察舉者,無不望風迎附,非其子弟,即其親知,並有賂宦官以輾轉干請者。

審忠疏言:「宦官勢盛,州郡牧守承順風旨,辟召選舉,釋賢取愚。」(曹節傳)

李固疏云:「中常侍在日月之旁,形勢振天下,子弟祿位,曾無限極。雖外託謙默,不干州郡,而諂諛之徒,望風進舉。」(固傳)

朱穆疏言:「宦官子弟親戚,並荷榮任,凶狡無行之徒,媚以求官,恃勢怙寵之輩,漁食百姓,窮破天下,空竭小人。」(穆傳)

河南尹田歆謂王諶曰:「今當舉六孝廉,多貴戚書,命不得違,欲自用一名士以報國家。」乃以种暠應詔。(暠傳)六孝廉只用一真才,已为美談,則入仕者,皆奄黨可知也。

靈帝詔公卿刺舉二千石为民害者,太尉許戫、司空張濟,凡內官子弟賓客,雖貪污穢濁不敢聞,而虛糾邊遠小郡清修有惠政丈者二十六人。(劉陶傳)則閹黨入仕者,莫敢黜革可知也。

夫是以天下仕宦,無一非宦官之兄弟姻戚,窮暴極毒,莫敢誰何。

如具超弟安为河東太守,弟子匡为濟陰太守,徐璜弟盛为河內太守,左悺弟敏为陳留太守,具瑗兄恭为沛相,皆所在蠹害。璜兄子宣为下邳令,暴虐尤甚,求故汝南太守李暠女不得,則劫取以歸,戲射殺之。(超等傳)

侯覽兄參为益州刺史,吏民有豐富者,輒誣以大逆,皆誅滅之,而沒入其財以億計。(覽傳)

曹節弟破石为越騎校尉,營中五伯妻美,破石求之,五伯不敢拒,妻不肯行,遂自殺。(節傳)

此又宦官子弟賓客之肆为民害,可類推也。由是流毒遍天下,黃巾賊張角等遂因民之怨,起兵为逆矣!

漢末諸臣劾治宦官

東漢末,宦官之惡遍天下,然臣僚中尚有能秉正嫉邪,力與之为難者。

楊秉为太尉時,宦官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滿天下,競为貪淫,朝野嗟怨。秉與司空周景劾奏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將燕瑗、青州刺史羊亮、遼東太守孫諠等五十餘人,或死或免,遂連及中常侍侯覽、具瑗等皆坐黜,天下肅然。(秉及景傅)

秉又奏侯覽弟參为益州刺史,暴虐一州,乃檻車徵參詣廷尉,參懼自殺。秉並劾奏覽,桓帝詔問:「公府外職而奏劾近官,有何典故?」秉以申屠嘉召詰鄧通事为對,帝不得已,乃免覽官。(秉傳)

李膺为司隸校尉,中常侍張讓弟朔为野王令,貪殘無道,懼膺按問,逃還京師,匿讓家,藏于合柱中。膺知狀,率將吏破柱取朔,付洛陽獄,受辭畢,即殺之。(膺傳)

韓演为司隸校尉,奏中常侍左悺罪並及其兄太僕稱,請託州郡,賓客放縱,侵犯吏民。悺、稱皆自殺。(演傳)

陽球为司隸校尉,奏中常侍王甫、淳于登及子弟为守令者,姦猾縱恣,罪合滅族。太尉段熲阿附佞倖,宜並誅。乃悉收甫、熲等及甫子永榮少府萌、沛相吉,球自臨考,五毒備至,萌曰:「父子既當併誅,乞少寬楚毒,假借老父。」球曰:「死不塞責,乃欲求假借耶?」萌乃大罵,球使窒萌口,捶扑交下,父子悉死杖下。熲亦自殺。球乃磔甫屍于城門,盡沒入其財產。妻子皆徙比景。(球傅)

此廷臣之劾治宦官者也。

杜密为太山太守北海相,凡宦官子弟为令長有姦惡者,輒案捕之。(密傅)

劉祐为河東太守,屬縣令長率多中官子弟,祐黜其權,強平理冤結。中常侍管霸用事于內,占天下良田美宅,祐悉沒入之。(祐傅)

朱穆为冀州刺史,宦官趙忠葬父,僭用璠璵玉匣,穆聞之,下郡案驗,吏畏穆,乃發墓剖棺,陳尸出之而收其家屬。(穆傳)

范康为太山太守時,張儉殺侯覽母,案其宗黨賓客,或有逃入太山界者,康皆收捕無遺脫。(康傳)

黃浮为東海相,有中常侍徐璜兄子宣为下邳令,肆貪暴,浮乃收宣及家屬,無少長皆考之,掾吏固爭,浮曰:「宣,國賊,今日殺之,明日坐死不恨。」即殺宣,暴其尸于市。(浮傳)

此外僚之劾治宦官也。

張儉为東部督郵,奏侯覽及其母罪惡,覽遮截其章不得上,儉遂破覽家,籍沒貲財,具奏其罪狀。(儉及覽傳)

此又小臣劾治宦官者也。

蓋其時宦官之为民害最烈,天下無不欲食其肉,而東漢士大夫以氣節相尚,故各奮死與之搘拄,雖湛宗滅族,有不顧焉。至唐則僅有一劉蕡對策,懇切言之。明則劉瑾時,僅有韓文、蔣欽等數人,魏忠賢時,僅有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繆昌期、李應昇、周順昌等數人,其餘乾兒義子建生祠、頌九千歲者,且遍于搢紳,此亦可以觀世變也。

宦官亦有賢者

後漢宦官之貪惡肆橫,固已十人而九,然其中亦間有清慎自守者,不可一概抹煞也。

鄭众謹敏有心。和帝初,竇太后秉政,其兄憲为大將軍,竊威權,朝臣莫不附之。众獨乃心王室,憲兄弟謀不軌,众與帝定策誅之。(众傳)

蔡倫在和帝時,預參帷幄,盡心敦慎,匡弼得失,每休沐,輒閉門謝客。为尚方令,監作器械,莫不精工。創意用樹膚、麻頭、敝布、魚網以为紙,天下稱蔡侯紙。又典東觀,校讎經傳。(倫傳)

安帝聽宦官李閏、江京、劉安、陳逵等譖,廢皇太子保为濟陰王。帝崩,太子不得立。閻后立北鄉侯懿,未幾薨。后與兄顯又欲援立外藩,宦官孫程不平,乃與王康等十九人歃血盟,迎立濟陰王,先斬江京、劉安、陳逵並閻顯及其弟景,遷閻后于別宮,于是濟陰王即位,是为順帝。後司隸校尉虞詡劾奏宦官,自詣廷尉。宦官張防等臨考,一日中傳考四獄,必欲殺詡。程上殿陳詡之冤,時防在帝後,程叱曰:「賊臣張防,何不下殿?」防走入東廂,程勸帝急收防,毋令求請,防乃徙邊。(程傳)

良賀清儉退厚。詔九卿舉武猛,賀獨無所舉,帝問之,曰:「臣生長深宮,未嘗交士類,昔衛鞅因景監以進,有識鄙之,今得臣所舉,匪榮伊辱,故不敢也。」(賀傳)

曹騰在省闥三十餘年,未嘗有過,所進達皆海內名人。有蜀郡守遣人賂騰刺史,种暠搜得其書幣,奏之,並劾騰。帝以書自外來,非騰之過,事遂寢。騰反稱种暠为能吏。後暠为司徒,嘗曰:「我为公,曹常侍力也。」(騰傳)

呂強盡忠奉公,上疏力陳「宦官之亂政及後宮綵女之多,河間解瀆館不宜築,蔡邕對策切直不宜罪,郡國貢獻不宜索導行費。」

又有宦官丁肅、徐衍、郭耽、李巡、趙祐五人,亦皆清忠。巡請刻五經于石,即蔡邕所書也。祐博學多覽,著作諸儒稱之。

又吳伉博達奉公,知不見用,常託病從容養志。

此皆漢宦官之賢者,可與北魏之仇洛,齊王瑀、趙黑,北齊之田敬宣,唐之俱文珍、張承業,明之覃吉、王承恩並觀也。

曹操以权术相驭

荀彧、程昱为操画策,人所不知,操一一表明之,绝不攘为已有,此固已足令人心死。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

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青、徐二州悉委之。先是操在兗州,以徐翕、毛暉为将。兗州乱,翕、晕皆叛,后操定兗州,翕、暉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并以翕、暉为郡守。(霸传)

操以毕諶为兗州别驾(刺史佐官,随行另乘车驾,故称别驾)。张貌之叛,劫諶母、妻去,操遣諶往,諶顿首无二,既出,又亡归从吕布。布破,操生得諶,众为之惧,操曰「人能孝于亲者,岂不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操初举魏种为孝廉。兗州之叛,操谓「种必不弃我。」及闻种走,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及种被擒,操曰「惟其才也。」释而用之。(本纪)

此等先臣后叛之人,既已生擒,谁肯复贷其命?乃一一弃嫌录用。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杨阜所谓「曹公能用度外之人也。」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娄圭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甚至杨修素为操所赏拔者,以厚于陈思王而杀之。崔琰素为操所倚信者,亦以疑似之言杀之。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中国古代史教学计划 第2篇

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古代史课程群”教学团队

自2008年本课程群被评为校教学团队以后,我们全体成员围绕建设目标,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本团队基本情况:

社会发展学院的“中国古代史课程群”教学团队,成立于1982年,是伴随社会发展学院前身历史学系在南师大的成立而出现的,是我校最早的历史学科教学团队。1982 年开始招大专,1984年开始招本科。主要培养中学历史教师。1998年成立历史社会学系,本学科仍是本学科的主要教学团队。2000年,社会发展学院成立,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是历史系的主干教学队伍。1998年,以中国古代史为学科重点的专门史(中国经济史)学科硕士学位点申报成功。2003年,以中国古代史为重点的专门史博士点申报成功。

目前,“中国古代史课程群”教学团队由16位教师组成。整个教学团队的突出特点是:在学院中科研教学实力强,教学梯队的老中青结合好,教师中博士后、博士、硕士等学历层次高,职称中教授副教授人数多,教学与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硕,教学相关资料完整齐全,课程体系与结构系统合理。目前本学科成为我院教学与学科建设的领 头学科。

二、本团队建设目标与完成情况

学校任务书着重要求:作为校教学团队,今后三年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进行教师培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进行探索等方面将要开展的工作。

对照任务书,我们完成工作的情况如下:

(一)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

本团队目前虽已具有比较合理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科分布结构、知识业缘结构,但为了从多方面发挥专业优势,培养更多更好的历史学的优良人才,在未来三年内,我们继续在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梯队建设、运行机制上加大工作力度,具体目标为: 在职称结在职称结构方面:在职称结构方面:本团队教授达到8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

实际完成情况:本团队教授6人(因退休一个,未增);副教授8人(增两人);讲师3人(未增)。博士12人(增两人)。

(二)团队水平的提高

中国古代史课程群教学团队,作为校教学团队,今后三年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在今后的建设中,继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史学严谨性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办学特色。同时,围绕我们的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 点:

1、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进一步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从素质教育对历史学科的要求入手,把它与现行的专业模式与世界范转内的历史教育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确立新的历史学专业的知识结构。通过对历史学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分析,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本教学团队主要为历史学专业师范类学生授课,目前学校正在进行师范类学生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大调整。我院师范类学生培养方式的调整,主要在学校总体改革思路框架内实施。有鉴于此,本团队课程体系的调整将在本学校改革开展后,据实际运作情况进行调整。

2、努力使中国古代史学科课程群的各门课程,更深入的交叉与衔接。要通过对“课程群”中的核心课程、关联课程、深化课程和广域课程的定位,确定相关课程的分工和衔接,形成学科课程群的更深入的交叉与衔接。

本团队的课程群,将在下一轮教学与培养计划的调整时进行较大规模调整。体现学科交叉、学科渗透、一专多能的特点。例如通史类历史学课程与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课程的交叉。开出新的课程。

3、根据授课对象,力求因材施教。学生是不同的客体,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基础和要求,迁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要求,力求因材施教。

这方面,我们对文博专业、历史师范类专业等不同的专业学生,加强适应其专业特点的教学。例文博专业结合其专业特点进行中国古 代史教学。师范类学生要考虑其师范性的要求。

4、加强阅读环节的指导与要求。历史是“关于过去的记载”,凡治史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要通过强化阅读,特别是原典文献资料的阅读,使同学们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强化专业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在院教学院长统一规划下,我们完成了历史本科专业学生基本阅读书目的制定,各位教师列出学生不同年级必读的经典与论著,使同学们打下较好的基础。

5、加强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指导。“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除在课堂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科研前沿外,一年来,在院教学院长与学生工作副书记的领导下,本教学团队教师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科研小组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科研兴趣的有了提高。写出了不少有一定质量的科研论文

6、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考试方式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在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必须对考试从方式到内容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例《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不是一次考试决定全部成绩,而是将平时提问、论文写作、讨论会发言、平时作业、期中、期末考试结合,综合论定学生的能力与最终成绩。

7、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推进老教师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加大青年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学团队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进行探索等方面将要开展的工作。

如中国古代史课程确立了老中青传帮带的固定对象,以老带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8、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加强网络课程、多谋体课件制作与全新音像资料库的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强化教与学的互动,扩大影响力。

对本课程群教师的教学,我们提出“四个一”:一本质量高的教材、一部系统的教案、一部内容丰富的多谋体PPT课件,一篇结合实际的教学研究论文”。(参看《中国古代史》多谋体课件)。

(三)教学水平的提高(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团队内课程分担情况、教学效果等)

中国古代史学科课程群的各门课程,要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具体措施为:

1、坚持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每位教授每年不少于一次为本科生上课。

2、坚持教授给本科生教授基础课制度。每位教授每二年必须为本科生上通史类基础课一次。

3、团队内课程明确建设任务的分担(见下表)

4、教学效果平均要达到学校的前列水平。以上要求,大多已达到。

(四)团队的影响辐射能力(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本教学团队的一些课程,现已通过“教育部高校双语教学”、超星“名师讲坛”等形式,先后向社会开放,使教学改革成果向社会推广。

(五)团队运行保障、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

一年多来,本教学团队在运行机制与保障方面,主要措施有:

1、明确任务,包干分工;

2、以老带新,团结互助;

3、科研、教学,相互促进;

4、定期检查,信息交流;

5、经费落实,促进工作;

三、本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

1、我校师范类教学模式尚未确定,如何适应新情况下的教学模式,有待摸索;

2、对各门课程建设,各人重视程度不同,建设进度也不同;

高师《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探析 第3篇

1抓好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1.1 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转变教学观念

我们认为高校历史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以历史教学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堆积, 更不是对学生讲故事, 而是要在已有的教材体系上,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从一系列事件和概念的转换中, 得出新的结论。

《中国古代史》教学的目标是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创新性。这个培养目标要求高校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递者变成一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学生思考的引导者和激励者, 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只注重单向的知识思想传递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仅仅记住了一些呆板的结论而没经过自己的思考, 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没有获得思维的训练和拓展;没有在开放的论争和对话当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思想, 那么这样的中国古代史教育成果是值得怀疑的。

1.2 精选教学内容, 紧密联系实际

高校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包罗万象,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古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社会史无所不包, 面面俱到。我们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体例千篇一律, 而且记叙历史的手法也如出一辙, 都是从政治开始, 扩展到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 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让人增长智慧的, 是有用的, 要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要达到这一目的, 则教师一定要做足课前的功夫, 不仅对所讲内容娴熟, 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 教学时能做到古今融合, 中外相较。教学内容要突出精华, 删繁就简, 多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2走向田野实践, 突出创新教育

古人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田野实践中所获的真知远比书本中的重要。在信息化的今天, 学生总是能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各种历史知识, 在讲课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 纯“书斋式”的讲授对学生并无多大的吸引力。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经历, 让作为教师的我们感受到书本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之间是有着巨大距离的。我们认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学改革, 就是要走出课堂, 变单纯的“书斋式”课堂教学为“小课堂”与“大课堂”的有机结合, 把课堂延伸、拓宽到社会中去, 在田野调查中解读、分析社会历史文化问题, 更新教学内容, 造就新型的史学人才。

2.1 转变教学方式, 突出实践的重要性

我们在教学中把对中国历史文献、文物的人类学解读与对中国现实社会进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结合起来。历史人类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田野和社会, 更新教学内容, 培养创新能力;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积极学习和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 体现出主动精神。在教学中我们以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鼓励学生重视田野调查, 鼓励他们关注家乡历史。从教师亲自参与过的田野调查体验出发, 给学生们讲述绵阳平武白马藏人与古氐人的关系, 凉山尔苏人保存的古礼等, 用具体的事例说明“礼失求诸野”,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讲解田野调查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善于发现问题。

2.2 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根据“既要重结果, 更要重过程”的现代教育理论,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将课堂教学向课外、社会、田野延伸。在教学中我们以指导学生进行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为新的教学途径, 将课堂空间拓展为社会空间, 将理论拓展为实践, 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教学, 实践历史人类学。

绵阳师范学院位于有“中国科技城”之称的绵阳市。绵阳是一个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 治水英雄大禹故里在绵阳北川, 黄帝元妃嫘祖故里在绵阳盐亭。三国文化内涵也很深厚。绵阳市博物馆建立较早, 收藏文物丰富, 尤以汉代陶俑、漆器闻名。2007年绵阳市博物馆成为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 如讲述汉代文化时带学生参观绵阳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文物。2009年5月, 绵阳发现大规模汉墓群, 我们组织学生到考古发掘现场参观, 由教学实践基地的考古发掘人员为学生们讲授汉代考古知识, 学生们反映收获很大。同时我们还多次邀请绵阳市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给学生们讲授他们的田野工作及研究心得。

另外, 我们也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地方历史文化建设工作, 如参加绵阳市全国第三次文物大普查工作。2010年我们组织了一部分学生参加绵阳市盐亭县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工作前我们与绵阳市考古队的同志一起培训学生, 讲授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调查结束后又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 这一过程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从表象开始, 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层层深化, 逐步养成了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在我们的教改中, 文本内容和现实的、活的内容相结合, 激活了历史专业, 使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不断深化, 促使学生科研成果的产生。近几年来, 学生科研课题和毕业论文越来越与田野实践相结合, 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的原创性成果越来越多。

2.3 有效利用小学期, 延伸课堂教学

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绵阳师范学院近年来还设立了小学期。小学期主要用于学生练习三笔一话及参加社会实践、完成所学专业的田野调查。在教学中我们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品质, 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历史文化田野调查的理论、方法, 有效利用小学期, 开展专题采访调研活动, 如指导学生开展《家乡重点文物的保护利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家乡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旅游开发研究》, 提高学生对史料和民情风俗的感性认识。小学期的调研活动,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品质的产生。

中国古代史教学计划 第4篇

[关键词]高校中国古代史 教育教学 考评

[中图分类号] K21;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069-02

一、传统高等教育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编排存在的误区

中国古代史是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其教材的优劣直接牵涉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它与教师、学生一起构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三种基本要素,可以说,这是教学质量生成的三种基本要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的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根本性或是实质性的影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高校教学需要,我国高校中国古代史教材不断推陈出新,有些已经接近国外优秀大学教材的出版模式。[1]总体来看,受到中国传统史学体系的影响和束缚较深,“以史为鉴”的政治、道德教育的功用和目的明显。教材内容存在诸多弊端,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具体表现,笔者归纳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显受到时代的局限和政治形势的影响;2.撰写风格单一,表述方式概念化、教条化,缺乏史事的趣味性和人物、事件等的完整性;3.教材内容片面,社会史及底层群众的历史内容偏少;4.部分内容脱离学术前沿,表述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5.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化与对唯物史观的生搬硬套。

针对以上弊端,笔者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其一,在教科书中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安排学生必读的经典史书,让学生系统阅读,形成独立、完整的中国古代史史学体系。其二,注重编写质量,历史教材要由概念式的记事方式向文情并茂、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方式转变。其三,转变授课目标,由知识性向趣味性,由情感教育向身心发展、文史素养、知识与情操等多方位教育转变。

总之,新教材的编排其一要充分吸取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的研究新成果,将最新知识与研究成果补充到各章节中。要求撰写者本人必须熟悉相关章节知识,而且应该是在相关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专家和学者。其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新的考古资料作为阐述材料,将重要的考古发现及考古学界的研究成果吸收到中国古代史教材中来。其三是在编撰体例上要有创新和变化,要有鲜明的特色。其四各章节的安排和内容的详略要适应教学的需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此外,为了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应对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考评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

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短频快的课程设计

按照中国古代史课程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国古代史课程一般为两个学期,课时远远不够。现行各高校的中国古代史课程往往设144个学时,两个学期完成,每学期72个学时。但中国古代史自原始社会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从时间跨度上看,自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时期)至1840年(清朝鸦片战争的开始),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思想、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涉及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由于时间跨度长,内容涵盖多,在如此少的课时当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只是皮毛,所谓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理解与掌握,都是很难达到的。为此,以往的教学中使用的教材,许多只是对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简单归纳和概括。

再者,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人的培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都必须长远规划,分期实施,所以短频快的方式不可能发挥出应有的培养效果。应该结合课程实际,设置足够的课时,保障应有的教学时间。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培养历史兴趣,提高历史专业能力,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引导学生树立起长期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计划和学习习惯,使其把专业兴趣和个人爱好紧密联系起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苦学变为乐学,由兴趣爱好向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学术研究方向发展。

三、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填鸭式的授课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是“以教师为中心”,为适应应试教育,教师大都是以讲解、灌输为主,学生则是听众,一股脑儿全盘接受。过去把这种方式称为“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摒弃填鸭式的单一模式,就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和自学为手段,辅之以启发诱导和师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教育目标不同,中学教育属于通才教育、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则属于专才教育、专业和职业教育,要让学生在大学浓厚的学术气氛中陶冶情操、感悟知识和提升能力。教师在结合自己的研究,向学生介绍学术前沿和学术动态的过程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和自学为手段,辅之以启发诱导和师生讨论等方式。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引导他们阅读历史典籍和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学术研究动态,逐渐培养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甄别历史资料真伪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解惑答疑的角色,遇到一些较难处理的问题时,教师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当的讲解;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关键作用。要明确师生角色,转变授课方式,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完成教学计划和目标。

当然,在课堂中教师的适当讲述也是必要的,但必须是结合自己的研究,在储备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讲述。朱绍侯先生说过:“不搞教学就不容易发现问题,科研会无的放矢;不搞科研会使人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浮在表层,人云亦云。教学没有坚实的学识基础,不可能把课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效果不可能好。”[2]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利用高科技的多媒体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怎么样优化课堂教学?可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历史知识不仅表现在书本上,还表现在历史遗迹、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方面,为了更直观、更具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制作出的课件内容丰富多彩,能够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并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显现大量的信息,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历史教学手段中因内容单调和枯燥而影响学生掌握和记忆质量的弊端。

四、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应试教育的考评机制

教育教学的考评是为了促进教学,及时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进度,强调的是师生学习过程和效果,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然而,传统的教学考评机制却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窠臼,最典型的就是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过程;重史实,轻人文。但人文学科的培养目标是综合培养、全面发展,历史是人文、是文化,应该注重历史学的造诣与人文修养,以及长期的文学积累等综合素质。而考评是一种评价手段,对于历史学科的评价应该结合学科本身的这些特点。

历史教科书应注重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注重趣味性,编写出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科书,使学生陶冶情操,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历史和文学的魅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以及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与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基本品格和基本态度,让学生在道德、智力、情感等多方面得到综合、全面、和谐的提高、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的日趋彰显,高等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精神成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发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强调:“高等教育和研究正作为个人、社区和国家在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发挥作用。”

回顾过去的历史学高等教育,典型者先是晚清革命党人彻底否认和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接着新民主革命以来又拿唯物史观在所有中国古代史中滥用,用马列主义的理论生搬硬套中国以往的所有历史,把历史人物简单地划归各个阶级,把所有历史事件简单归结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等等。所以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历史妄自菲薄。

由知识性向趣味性,由情感教育向全身心发展、文史素养的提高、知识与情操的完美结合等多方位的教育转变。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兴趣,学生才会集中精力去探索知识和真理,才会不知疲倦地记忆、探索、思考,最终才能具有创造性。

对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探索让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思维水平、问题解决、探究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提高的途径,探索在快乐学习中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多方面的潜能的方法。如此,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和自信,并从学习的被动客体转为主动主体。

[ 注 释 ]

[1] 徐丽萍.国外优秀大学教材特点浅析[J].科技与出版,2006(2).

[2] 龚留柱.治学不为媚时语,惟寻真知启后人——朱绍侯先生访谈录[J].史学月刊,2005(10):88.

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教学设计 第5篇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载和认识。中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和发生线索,以及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认识,构成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主体。中国古代史教学如何把握?为了实现2011新修订的历史课程目标,我们提倡整体设计中国古代史,在进行起始课、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等不同类型的历史教学时,各有所侧重。这就构成了本专题的五课内容。

探究一为何要对中古史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1.中古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古史是指中华文明自中华大地上有人类活动至1840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分史前、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至鸦片战争前)七个时期。

中古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起着奠基的作用。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线索、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认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和特点、培养合格公民(爱国主义)的重要环节。2.在中古史教学中体现2011初中历史课程性质

201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这四大性质。如何在中古史教学中体现上述历史课程性质,建议从分析课标相关内容入手解决问题。

(1)思想性 课标规定:“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古史教学的思想性应侧重落实“唯物史观”、“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等。如何认同?如何理解?在课标的前言中发现线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由此推断中古史思想性的核心在于弘扬“民族精神”。

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古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是如何形成的,以此类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则是帮助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2)基础性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三个维度:了解古代中国这一时空所发生历史事实而构成的发展脉络;学习搜集各种各样记载中古史的史料、分析史料方法并进行反复实践;形成两个认识:一是对古代中国历史的正确认识,二是培养初步的时空观、证据意识等历史意识。(3)人文性

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内涵过程中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4)综合性

一方面关注历史学科内部的关系,如中古史中政治专题、经济专题、文化专题、社会专题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比如北京人与现代人一样有“利右行为”,一样有足弓,这些均是古人留给现代人的传家宝。3.在中古史教学中实现2011初中历史课程目标

明确2011历史课程目标的完整表述,才有利于教学落实。(1)基本知识结构完整

基本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实验稿课标相比,新增了“文明成果”,使得基本知识结构完整: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历史史实,知道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文明成果,初步掌握中古史、中近史、中现史、世古史、世近史、世现史等历史线索,从中概括历史各阶段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为了掌握上述基本知识,需要掌握以下这些基本技能:时空考察人物事件、多样呈现想象情境、处理信息理解史实、口头书面表达交流。(2)学科方法层次分明

学科方法包括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三个层面。

在思维方法中:既包括一般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又包括历史的思维方法: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其中动机与后果是新增的思维方法,像改革、战争等历史现象用动机与后果去解释比原因与结果解释会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研究方法包括通过搜集资料、构建证据和独立思考,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反思历史汲取经验教训。

学习及表述方法:包括历史学习与表述的基本技能(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技能、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等)和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态度目标全面清晰 ①历史认识中国国情,认同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②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文化多元;认识时代主题,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③理解革命与改革的功用,认识民主法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发展相应意识; ④认识科技的推动作用,求真、求实、创新;可持续发展; ⑤分别认识人民群众杰出人物的作用,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4.在中古史教学中关注2011初中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标准(1)关注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

弱化学习主题、重视时序是2011初中历史课标修订的一大特点。建议重视中古史学习板块的导言,把握中古史的基本线索: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以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同时重视中外交流的发展。需要厘清以下几大基本问题:

①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文化与文明谁先谁后?能否说“原始文明”?

文化: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文明: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字面看,文化包括“过程”,而文明仅为“成果”。原始社会的中国人类活动结果还未被“发现”,而且要比后阶段的成果少得多,说“原始文化”更合适。②中古史导言:“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文明诞生的标准是什么?与原先的标准(文字的产生、金属工具的制造和运用、城邑的出现)又何异同?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论述:“从农业起步,经营定居生活,逐渐发展畜牧业和手工业,这是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子。”

研究人类可从多学科角度:1)地质学(更新世、全新世);2)人类学(猿人、智人、古人和新人,山顶洞人属于新人时期);3)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4)民族学(蒙昧时代、渔猎采集、野蛮时代、文明时代);5)社会学(原始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部落联盟);6)婚姻状态(杂婚、辈婚、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如北京人处于地质学的更新世早中期,相当于人类学的猿人时期,位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原始群,杂婚。我们现在采用的中华文明诞生标准用的是考古学的角度,替代了原先的说法,更严谨,更接近历史的真实。(2)按时序精选史实

通过比较实验稿和2011初中历史课标,不仅了解分别增减了什么内容,表3-1-1 2011初中历史中古史增删内容简表 学习板块

增加的内容

减少的内容

中古史

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宋朝重文轻武、清朝前期的兴盛

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九章算术》、《水经注》、《资治通鉴》

还要理解增减的原因:如增加东汉的内容是为了完善历史课程时序的整体性;删去元谋人不影响初中生理解历史发展主线的知识;将《九章算术》放到数学中去学习。(3)明确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阶段要求

初一:时空观,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

初二:初步的收集和阅读、分析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初三: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4)关注教学内容实施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性质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比如,从历史与现实联系的问题入手(人是从哪里来的?怎么进化的?怎么生存和发展的?),探究中古史的基本史实,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初步掌握历史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学习和表述的方法,分析现实历史问题,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探究二怎样进行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教学设计? 1.宏观把握

(1)在历史的长河中定位中国古代史(把握中国古代史与历史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起始、发展,既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历史线索),也是中华文明在经济社会、政治变革、民族交融、科技文化等方面形成、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文明成果),所以把握中国古代史应从这两方面来定位。(2)以全球史观把握中国古代史(将中国问题置身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考察)虽然在中国古代史时期,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古代世界各地区文明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的状态,但大约到16世纪初,随着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人类逐步进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历史阶段。此时的中国正值明清-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也出现了康雍乾盛世。但盛况过后不到44年,却被船坚炮利、劳师远袭的英军打败,什么原因?(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这么分析:“在这些世纪里(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诅咒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静止的、落后的。„„变化只有局限在传统秩序的范围里,才是可接受的。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3)整体梳理中国古代史,找寻基本概念

从教材出发,以课标为依据,找寻基本概念;梳理基本概念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整体设计。透过中国古代史七个阶段的重要史实,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七个阶段特征: ①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②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变革 ③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

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⑤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⑥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⑦明清时期(1840年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在七个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概括出中古史的基本概念:“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血缘历史发展的两条脉络。为了巩固疆域的统一、中华民族的统一,诞生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这一文明成果,也出现了民族交融这一历史现象。如何借助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民族交融来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概念,以达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这一态度目标,成为中国古代史最核心的教学任务。2.中观把握-分析某一历史阶段的特征

(1)显性把握-课标、教材已有(中古史的七个时期)

①史前时期:透过北京人、原始农业、传说等史实,概括出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阶段特征; ②夏商周时期:透过夏国家产生、商青铜、甲骨文、西周分封、春秋诸侯争霸、战国农业发展、变法、百家争鸣等史实,概括出国家的产生和变革这一阶段特征;

③秦汉时期:透过秦统一、西汉世界大国、东汉政局混乱等史实,概括出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阶段特征;

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透过分裂割据、少数民族内迁、文化辉煌等史实,概括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阶段特征;

⑤隋唐时期:透过隋统一、科举制、大运河、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和睦、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盛唐社会气象、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等史实,概括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阶段特征;

⑥宋元时期:透过北宋、重文轻武、民族政权并立、南宋与金对峙、两宋经济重心南移、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繁荣、四大发明、元大一统、管辖西藏、版图最大等史实,概括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阶段特征; ⑦明清时期(1840年前):透过明君主专制、郑和下西洋壮举、东南倭寇骚扰、因农民起义、满族进逼而亡、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清前期的兴盛、军机处君主专制极端强化、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闭关锁国等史实,概括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这一阶段特征。(2)隐性、不连续把握

透过显性的去找寻,如中古史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民族交融;又比如,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集权(科举制)、君主专制、民族交融(和亲)、经济重心南移等是中古史时期较普遍的历史现象。(3)中观把握的方法-聚焦核心概念及其思维方法

提高概念理解水平:从表面到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现象背后的基本概念;从抽象到具体—对抽象概念的形象描述,解读概念的本质特征,更多的典型、精彩的例子;从孤立到系统—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联系的认识,有层次性、立体化的认识——形成历史学科概念体系;从史实到史鉴—运用历史事件蕴含的概念和原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解读概念所反映的历史思想方法的能力。

比如,透过“中华文化的勃兴”、“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辉煌的隋唐文化”、“灿烂的宋元文化”等不连续的课例,找寻其背后的基本概念“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然后通过解释历史为何有这些文化成果,以及这些文化成果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理解文化的内涵,从中提炼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3.微观把握-具体的历史问题,具体的每一课内容

微观把握就是针对具体的历史问题、具体的每一节课的内容的教学把握。具体的历史问题可以按照历史课标界定的基本知识去分类,如历史事件类的、历史人物类的、历史现象类的等等。

4.宏观把握、中观把握、微观把握的统一

我们提倡在微观把握过程中落实中观把握、体现宏观把握,把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探究三 什么是中国古代史的整体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史教学计划 第6篇

高考备考: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02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前221-220)

同期的世界

秦朝(前221---前207)印度孔雀王朝

西亚 安息

秦汉时期(前221-220)

欧洲 古罗马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前221-前207年)

一、政治

1、统一原因

秦王一统多原因,经济发展用贤能。民族融合奠基础,民心思安反战争。

远交近攻新策略,秦国变法渐强盛。

2、统一概况 东灭六国①十秋春,南服越族又北征。收复河套败匈奴,修筑长城帝国兴。

疆域陇西东临海,南濒南海北长城②。

3、意义 a政治

统一国家多民族,结束割据意义深。b经济 经济发展民安定,各族人民喜盈盈。

4、集权措施

秦王嬴政都咸阳③,中央集权举措新。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①政治方面

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大权权至尊。

a中央

中央三公④设诸卿,各司其职听帝君。b地方 地方推行郡县制,县乡里亭辖行政。c秦律 颁行秦律为地主,历代律令有范本。②经济方面 土地私有纳田税,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车轨修驰道,开凿灵渠⑤筑长城。

③文化方面

统一文字为小篆,旋后隶书又流行。

焚书坑儒控思想,严禁私学图愚民。

以吏为师法为教,举措影响两分明。

④影 响 中央集权初形成,祖国疆域初奠定。

巩固统一多民族,积极作用要肯定。

加强统治严酷刑,矛盾激化民抗争。

5、秦末起义 ①原因

秦末残暴民难忍,农民起义多原因。a役繁 徭役繁重兴土木,田地荒芜民贫困。b刑酷

刑罚严酷兴连坐,农民亡逃多抗争。c税重

田租户赋多捐税,土地兼并民难忍。②概 况

陈胜首义大泽乡⑥,“伐无道,诛暴秦”。

a陈吴首义

张楚政权定于陈⑦,陈吴被害业未竞。b刘项反秦 刘项起兵反暴秦,项羽巨鹿败秦军。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刘邦西行入咸阳,秦朝灭亡影响深。

③意义 a政治上 秦末起义诛暴秦,重创地主振人心。

要求平等反王侯,“布衣将相”汉振兴。

b经济上 秦朝暴政史为镜,休养生息汉施政。c精神上 陈吴揭杆反暴秦,首创精神励后人。

二、经济

户籍征税兵徭役,统一货币度量衡。

开凿灵渠传铁器,土地私有按亩征。

三、民族关系

南征越族开灵渠,北收河套修长城。

四、外交关系

国人迁朝避暴秦,徐福东渡到东瀛⑧。

五、文化

雕塑珍品兵马俑⑨,秦砖汉瓦楚歌行。

小篆隶书书同文,法家思想为至尊。

[注释]

①六国:指战国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②长城:秦长城东起辽东西至甘肃临洮。③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咸阳:今陕西咸阳,秦朝都城。④灵渠:位于广西兴安,沟通湘江和漓江。⑤大泽乡:今安徽宿州。⑥陈:今河南淮阳。⑦东瀛:对日本的一种称呼。⑧兵马俑:即陕西临潼秦皇陵兵马俑。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第二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一、刺史制度

1、秦 朝 监察制度源先秦,秦朝御史传诏令。监察百官多进谏,“汉承秦制”有改进。

2、西 汉

武帝划分监察区,刺史巡查州慎迎。3 东 汉 剌史监察辖军权,改称“州牧”权更盛。郡县转为州郡县,监察机构空虚名。

二、郡国并存制

1、汉高祖 汉初郡国两并行,高祖分封图永存。王国割据后反叛,侯国收税隶属郡。

2、汉武 帝

王国势大胁帝君,武帝颁行“推恩令” 分割王国多列侯,归郡管辖权归君。

“附益之法”又颁行,诸侯收税禁迎宾。禁止参政无权势,中央集权终又成。

三、察举制

1、西 汉

中央集权秦汉兴,选官制度汉革新。皇帝征召与察举,岁举人才重贤能。

杰出人才遭重用,武帝繁盛有原因。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2、东 汉

东汉察举重孝廉,选拔人才有变更。乡举里选重声望,门第望族多公卿。

官僚集团多豪强,世家地主渐形成。

四、编户齐民

1、制 度 汉朝强盛人丁盛,管理百姓举措新。平民百姓入户籍,编户齐民有身份。

2、负 担

承担义务据资产,兵役徭役赋税征。丁税更赋民沉重,田租较轻民贫困。

官府巧立附加税,男女服役多艰辛。

秦汉强盛国强盛,人民辛勤民贫困。

五、两汉主要帝王的活动

1、高祖措施 ①政治

刘邦起兵灭暴秦,约法三章民欢迎。汉王败楚都长安,前朝为鉴举措新。

分封王国埋祸根,郡国并存最鲜明。

②经济 复员释奴还爵宅,十五税一抑商人,③民族 北伐匈奴遭围困,国力弱小先和亲。

2、武帝措施 ①政治 武帝雄才措施新,改革官制明治令。选举贤能察举制,王国“附益”“推恩令”。

刺史监察独尊儒,中央集权又形成。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②经济 盐铁官营抑物价,铸钱五铢商税征。

③民族 北败匈奴通西域,“百越”“西南夷”设郡。

④外交 接待朝日两使节,交往频繁促强盛。

⑤文化

儒家思想成正统,设立太学读儒经。

岁首正月“太初历”,重视文史多名人。

3、光武帝 ①政治 刘秀起兵灭“新”朝,年号光武东汉兴。光武柔道治天下,优厚武将重文臣。

剌史尚书台扩权,地方官衙减大臣。

乡举里选重孝廉,豪强势大多公卿。

②经济 复员释奴民返乡,三十税一汉中兴。

③民族 光武遣使“西南夷”,西南回归喜盈盈。

④外交 三韩①遣使见光武,加强联系交流频。

光武赐印②倭奴国,日本出土得印证。

4、汉明帝

①民族 东汉初年局不稳,西域匈奴又占领。明帝遣使为班超,经营西域三十春。

②文化

东汉使臣求佛法,明帝请来两高僧。

兴建洛阳白马寺,利于统治又愚民。

[注释]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①三韩:指秦汉时期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②赐印:1784年,日本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证实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使者金印的真实性。

上一篇:班干部岗位职责二下一篇:羊羊学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