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审计论文范文

2022-05-1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效益审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通过对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机理、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成本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效益的定义、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剖析,提出了基于成本与效益的视角改进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措施。

第一篇:效益审计论文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中必须加强效益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同步进行不仅能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投资决策是否科学、决策依据是否充分、是否存在决策不当或盲目决策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还能将是否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机制纳入视野,在突出审计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方面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加以评价。为此,笔者就如何使效益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使审计质量不断得到提升谈几点看法:

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必要性

1、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公共受托责任的内在要求。

公共受托责任关系是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就是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人。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只要存在公共财产的受托经济管理,受托人就必须对受托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及效益性承担公共受托责任。随着公共受托责任观念的不断增强,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不只停留在当前只确定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层面上,他们更关心的是财政支出的效果性。缺乏效益性评价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不完整的。效益审计恰恰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受托人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情况的信息。由此可见,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就可以实现对领导干部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情况进行较全面的评价,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2、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发挥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对资金的监督作用,对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正是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制约的一项重要措施。关注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经济责任中的效益问题,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效益情况进行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必然要求。经济责任的效益审计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更高阶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效益审计,搞好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对领导干部业绩进行深层次审计,不仅有助于鉴证、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监督领导干部权力的行使情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评价、任用干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健全对领导干部业绩责任的考核机制,完善干部管理机制,而且有利于促进各单位、部门、地区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投资决策水平,推进管理的现代化。

3、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应从单纯关注领导干部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向经济责任的效益审计转变。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还主要停留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管理、决策活动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的层面上,缺乏对领导干部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其他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深入查证和分析。效益审计则可以在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管理、决策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审计。如果说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管理、决策的执行过程的行为审计,那么效益审计则可实现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决策的能力评价。搞好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4、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审计机关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的需求。

从审计业务量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多,审计内容涉及面广、审计期限长、任务要求时间紧,特别是在党委政府换届时,审计任务更是集中。同时,按照审计署制定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可见,效益审计业务量也会逐渐增加。除此以外,审计机关还要完成同级财政审计、审计署规定项目和自定的其他项目等,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只有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搞好审计结合,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的工作要求。

二、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强效益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1、在审计力量方面,注重审计人员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首先,切实树立审计人员的效益审计观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是客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审计使命所决定的。尽管当前对经济责任进行效益审计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不能让这些困难裹住审计人员的思想,羁绊审计人员前进的步伐。要通过会议强调、专题讨论、审计宣传等形式使审计人员树立开展效益审计迫在眉睫的观念,使审计人员克服旧习惯和定式的制约,从思想上先接受并认可,然后再逐步开展起来。其次,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审计机关要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注重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通过开展各种培训、实践锻炼等形式,提高整体审计人员的宏观全局意识和专业水准,使审计人员基本上能掌握经济活动分析、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现代经济管理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第三,有效借助外部专家的技术。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开展效益审计的重要条件。在当前审计机关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下,聘请外部专家,借梯上楼。可以向社会咨询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聘请有关专家,要求技术专家出具技术专家审计报告作为总审计报告的组成部分,有效地解决一些技术性难题。同时也可以因专家对专业问题作出的职业判断而保证审计意见的权威性,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2、在审计内容方面,逐步切入党政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轨迹涉及的重点领域。经济责任效益审计应主要针对党政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和监督权的过程中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因此,其效益审计从内容上看应涉及政府性资金及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上级及本级有关政策的效率效果。从审计的具体范围来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查财政资金管理的经济效益。按照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分析财政支出管理的经济性、财政政策执行的效率性、财政部门履行监管理职责的有效性。二是审查政府部门预算执行的经济效益。通过审查部门对预算的遵循情况及经费支出的合法性、效率性及其结构,分析部门预算收支的质量,衡量行政成本的高低和支出效率。三是投资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实际投资成本与预计投资、投资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资额、预期效益与实际效益、投资项目的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项目决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工程质量、造成损失浪费等情况。四是各类专项资金使用中的经济效益。对照专项资金管理相关规定、项目计划、质量控制标准、考核方案等基本指标,考核专项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果,分析评价专项资金项目完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在审计技术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手段。第一,重视风险分析和目标评价的方法。风险分析指审计人员通过审阅文件资料、实地查验、询问调查等方式找出管理和执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点作为审计重点,对项目或者行为的管理控制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目标评价指审查和评价有关目标是否达到。效益审计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具体事项中是很难区分的,有关指标往往已经被包括在项目目标中,而且项目文件、合同文件一般都会对目标计量和测评方法等有具体的规定,对这些内容的审计主要是对照项目文件或者合同,审查和评价有关目标是否达到。第二,探索期中效益审计。事后效益审计,偏重于对行为结果的效益评价,期中效益审计侧重于对正在进行行为的管理控制情况进行效益评价。对于上级党委政府来说,希望通过审计促进整改、规范和提高,同时更希望通过审计来发现和预防风险。当然,期中效益审计的难度更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掌握更多的审计技术方法。第三,创新审计技术手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趋势,审计工作要加强对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手段的变革和突破,由重经验型审计逐步转向重技术型审计,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大审计技术攻关的投入和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运用现代计算机辅助手段规范审计活动,使审计方式更加科学化。

4、在审计制度方面,逐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效益责任审计的操作程序和评价标准。首先,认真总结财政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审计所取得的效益审计方面的经验,制定系统的可操作的党政领导干部效益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不能仅仅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的基础上加一些零散的、单项的效益审计的内容,要把它作为效益审计的一个独立类型进行研究,制定独立的效益审计的操作规范,在规模化的作业面、体系化的评价指标、规范化的工作程序、最大化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等各方面作出规定。其次,加紧研究探索能准确反映党政领导干部经济业绩、市场经济活动效果的科学指标,建立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衡量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由于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宏观性和综合性,其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相应应建立在通盘考虑“微观与宏观、社会与经济、当前与长远”的基础上,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作出反映。经济效益一般可以用定性指标来衡量,而社会效益很难量化,可以先给出一些原则性较强的定性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再通过认真总结经验进行补充完善。此外,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可以为党政领导干部效益责任审计的具体实施和评价提供重要标准和依据。

(作者单位:广丰县审计局)

作者:俞怀风

第二篇: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成本与效益研究

【摘 要】 通过对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机理、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成本的定义、影响因素及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效益的定义、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剖析,提出了基于成本与效益的视角改进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措施。主要包括:制定外聘机构和人员的相关规定和条款,规范聘用审计的管理;强化对聘用审计时间和资源的配置;加强对聘用审计的监督;加强对外聘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加强对聘用审计的考核;建立外聘中介机构库和专家库。

【关键词】 国家审计机关; 聘用审计; 成本; 效益

一、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机理分析

(一)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定义

笔者这里所研究的聘用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遇到审计力量不足、相关专业人员不能满足要求时,聘用外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其他专业机构(以下统称“中介机构”)及专业人员参与审计。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不能承担所有的审计工作,而且要受到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中介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运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业务规则或程序为委托人提供中介服务,并收取相应费用的组织。受聘中介机构及专业人员参与审计的形式包括:委托中介机构承担某一审计项目或某一审计项目中的主要或部分工作任务;聘用专业人员参加审计组工作。以上两种形式,均需由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担任审计组组长,运用被聘用中介机构或者专家的审计结果,并对被聘用中介机构或专家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从法律意义上讲,在聘用审计中,国家审计机关通过与被聘用的中介机构签订合同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即国家审计机关是委托人,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则是代理人,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实际上是以国家审计机关的名义从事审计业务,其最终的法律后果由国家审计机关来承受。在这种情形下,国家审计机关与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专家之间是委托和被委托的法律关系,其具体权利义务受委托协议约束。因此,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关系是代理法律关系。作为委托人而言,委托事项应该具有可委托性,即委托事项应该是法律没有禁止委托他人代为的情形。同时,受托人必须要有独立从事审计业务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即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应该具有相关的专业胜任能力。假如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不具有相关的胜任能力,则此种聘用是违法且无效的。

(二)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动因

聘用审计涉及三方关系,包括聘用审计的委托方,受托方和被审计方。聘用审计的委托方一般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受托方是指被聘用机构或者专家;被审计方是指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聘用审计中的审计实施者既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又包括外聘的机构或专家,也就是说审计实施者包括聘用审计关系中的委托方和受托方,这也是聘用审计比较特殊的地方。其中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的实施中居于主要地位,其应该对审计的过程及结果负责,而被聘用的机构或者专家主要是对审计实施起到辅助作用。由于聘用审计中的委托方同时也是审计实施方的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国家审计机关需要对被聘用的机构和专家进行监督和评价。

最早提出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的原因是由于政府机构的改革和竞争的加剧,国家审计机关对于国家审计业务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这种威胁促使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借助外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技术,从而增强审计的效率(Joint Committee of Public Accounts,1989,1996;Price Waterhouse,1995;Maddock等,1997)。Raman & Wilson(1994)通过分析1984年至1987年的数据,指出严密的聘用审计机制可以减小审计人员在国家审计中的道德风险。Gansler (2002)指出组织严密的聘用过程可以给聘用者提供相关信息,识别出合格的被聘用者,达到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机制的目的,即提高审计质量。

本课题组认为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的动因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另一个是增强审计结果的可信性,提高审计质量。由于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具有垄断性,不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具有竞争性,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存在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较高。因而,广大公众对于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都存在疑虑。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国家审计机关中采用聘用审计机制可以减小或者避免道德风险的出现(Copley & Doucet,1993; Raman & Wilson,1994;Jesen & Payne,2005)。

二、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成本分析

(一)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成本的含义

经济学上所说的成本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各种人、财、物、时间、信息、机会等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付出的代价。该定义包括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因此,政府审计成本就是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在审计活动过程中,为达到审计目标而发生的各种资源的消耗或付出。

刘洪波(2007)指出狭义的政府审计成本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在审计活动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广义的政府审计成本是指一切与政府审计活动相关的,为达到经济监督和评价的效果,取得预期效益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和支出。政府审计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政府审计成本中的固定成本主要是日常维持费用,包括人员基本工资、日常办公维护费用等。变动成本是指围绕审计业务数量或审计项目而变化的支出,包括差旅费、审计组办公用品耗费等。

刘正毓(2010)指出国家审计成本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依法独立履行审计职责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时间等)的货币表现。广义上的审计成本是指政府在经济管理和监督活动中用于审计支出的费用总和。狭义上的审计成本是指审计机关完成各个具体的审计项目需要花费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货币表现。狭义的国家审计成本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一是工资成本;二是社会保障成本;三是购置成本;四是公务成本;五是业务成本,指支付的印刷费、图书报刊资料费、人员培训费、租赁费、咨询费、鉴证费等;六是潜在成本,主要是指由于审计意见不恰当、审计处理处罚不当可能引起的诉讼或赔偿,以及审计声誉的损失;七是其他成本,指不可预见的各项支出,如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赞助等。

本课题组认为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成本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在聘用审计活动过程中,为实现审计目标而发生的各种资源的耗费。其应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根据经济学的概念,显性成本是指计入账内的、看得见的实际支出;隐性成本是一种隐藏于企业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成本,是由于企业或员工的行为而有意或者无意造成的具有一定隐藏性的将来成本和转移成本,是成本的将来时态和转嫁的成本形式的总和。

国家审计机关采用聘用审计后的审计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包括人员的工资成本(包括外聘人员和内部人员的工资费用),购置成本(为实施此次审计所发生的项目建设费用,交通工具、专用设备、信息化及办公自动系统维护等的购置费用等),公务成本(指支付的办公费用、邮电费、水电费、差旅费、会议费、车船燃料及维修费、修缮费、劳动保护费、各种保险费和外事调查取证费等),业务成本(指支付的印刷费、图书报刊资料费、人员培训费、租赁费、咨询费、鉴证费等)。

隐性成本主要是由于采用聘用审计会对国家审计机关带来风险产生的。根据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外包业务一般会引起四种风险:锁定风险(lock-in),合同修订风险(contractual amendments),无法预测的转换与管理成本风险(unexpected transition and management costs)和诉讼风险(disputes and litigation)。锁定风险是指聘用者对被聘用者具有依赖性,一旦与被聘用者终止合同,聘用者会遭受很大损失的可能性。锁定风险主要是由于聘用者在选择被聘用者时,限制竞标的数量,聘用者缺乏外包业务的相关知识等原因造成。合同修订风险是指由于未来的事件存在不确定性,如果聘用方要修改合同,则造成高成本的可能性。该风险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的改变和中断,外包业务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造成。无法预测的转换与管理成本风险是指存在隐性或者低估成本的可能性。它主要是由于聘用者缺乏外包业务的专业知识,导致外包业务与不外包业务的重复等原因造成。诉讼风险主要是指聘用者被第三方诉讼的可能性。它主要是被聘用者不完全具有外包业务的专业知识,无法评价被聘用者的业绩,造成第三方损失等原因造成。由于国家审计机关的聘用审计就是国家审计机关外包审计业务给外部的中介机构,因此,也会涉及到上述风险(在我国,由于国家审计机关属于行政机构,不涉及诉讼风险)。这些风险都会给国家审计机关带来额外的费用,属于隐性成本。

(二)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对审计成本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于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对审计成本的影响有两种观点:

一方面,学者研究发现竞争的环境能够减少提供服务的成本(Copley & Doucet,1993; Bandyopadhyay & Kao,2001; Cavalluzzo,2002; Jesen & Payne,2005等)。由于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机制,实际上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国家审计业务的竞争,那么在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机制,就可以减少审计成本。Lowe等(1999)指出由于审计是外部中介机构的核心业务,它们会在增强技术效率方面投入更多,从而外聘人员比内部审计人员更容易获得规模经济和提高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但另一方面,外聘人员如注册会计师比国家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保留工资(Reservation Wage)。由于外聘机构,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受管制的行业,它要求执业的审计人员取得专业职格才能提供鉴证服务,而且一旦出现审计失败,国家审计机关所承担的责任小于外聘中介机构。Arens & Loebbecke(1994)和Seaberg(1996)研究也发现企业在外包审计业务时,会把一些控制测试交由内部审计人员实施,以便节约外包的成本。可见,聘用审计也可能导致审计成本较高。

(三)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遵守审计准则仍然可能签发错误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受到被审计对象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人员检查风险的影响。被审计对象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前就存在重大错漏报的可能性。它主要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如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如被审计单位组织结构的复杂性、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被审计单位的地理位置、行业风险等),以及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如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等)有关。审计风险对审计成本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当中,在一定的期望审计风险下,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大小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的大小;二是较高的审计风险将增大国家审计机关以及外聘人员出具不恰当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因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2.外聘人员的素质及胜任能力

在聘用审计中,外聘审计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审计活动受到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努力程度的影响。外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直接影响外聘审计人员的取证数量和审计判断,直接影响外聘审计人员发现错误和舞弊的能力,从而影响审计成本效率和审计效果质量。

3.国家审计机关采用聘用审计的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审计计划的一部分,是实施审计的事前规划,如果审计方案制定得合理、有效,可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审计小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能否科学合理地规划审计时间、人员和经费等成本构成要素,直接影响审计成本,另外审计方案中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的确定是否准确也间接影响审计成本。

三、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效果分析

(一)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效果的定义

审计效果实质上就是审计质量。理论上,西方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定义审计质量。一个是过程观,即认为审计质量就是审计过程要遵守审计的相关规范(GAO,1987;Cook,1987;Hardiman et al.,1987; O'Keefe等,1994;Aldhizer et al.,1995;Brown & Raghunandan,1995;McConnell & Banks,1998;Tie,1999;Krishnan & Schauer,2001;Lowensohn & Reck,2004)。一个是结果观,即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发现并且报告客户财务报告中错误的联合概率(DeAngelo,1981;Dopuch & Simunic, 1982; Simunic & Stein,1987;”O’Keefe & Westort,1992)。由于过程观和结果观各有其严密的逻辑基础和存在的合理性,更多的学者将程序观和结果观相结合来界定审计质量,如Sutton & Lampe(1991),Copley & Doucet(1993),Raman & Wilson(1994)。

我国国家审计的审计质量与西方国家审计质量的不同在于其具有行政性特征,使得国家审计质量的内涵不仅包括“发现”和“报告”违规违法问题,而且还包括“纠正”违规违法问题(审计质量的行政性特征)。国家审计质量的行政性特征包括:第一,对发现的违规违法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做出正确的处理;第二,监督存在违规违法问题的单位纠正问题。董延安(2008)指出国家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体系由对审计中两个过程的考核评价指标构成。这两个过程是:审计第一过程———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检查过程;审计第二过程———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意见对本单位工作的纠正过程。赵劲松(2005)指出国家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遵守审计规范的情况和当存在违规违法行为时,审计人员发现、报告违规违法行为,并予以纠正的联合概率。

本课题组认为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质量是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满足政府、社会公众、被审计单位等审计需求方的程度。应从两个层次来衡量审计机关聘用审计质量,一个是审计过程,涉及到审计方案、审计方法与程序、审计证据;一个是审计结果,涉及到审计查出的违规违法金额、审计意见和建议采纳情况。

(二)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对审计效果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于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对审计成本的影响有两种观点:

一方面,根据资源优势理论,企业看作是异质的、不完全流动的资源组合者。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由企业之间争取资源比较优势的竞争所组成,资源比较优势将会产生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地位,进而产生一个优异的财务绩效。一般认为,外聘中介机构为了取得比较优势,会掌握最新的技术资源,拥有合格的技术专家(Barr & Chang,1993; Aldhizer & Cashell,1996; Anderson,1996; Kralovetz,1996;Powell,1997;Dunbar & Philips,2001; Beaumont & Costa,2002等)。还有学者也认为竞争可以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White,1975; Spence,1975; Leland,1977)。因此,聘用审计机制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

但另一方面,由于外聘审计人员与国家审计人员一样,接触企业不久,对企业的情况了解不深入,审计中不一定能够发现重大问题。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1987) 和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1985,1986)的研究表明聘用的中介机构给国家审计机关提供的审计质量低。O’Keefe等(1994)和Brown & Raghunandan (1995)分析了为什么外聘中介机构提供的审计质量低,主要原因是由于聘用时间短,中介机构不愿投入太多对实施国家审计业务的人员进行培训,造成外聘审计人员不具有国家审计业务的专业知识。Chong等(2009)也指出由于国家审计机关对外聘中介机构实施国家审计业务具有一定的限制,而且一般3到5年就会换掉外聘机构,因此,外聘中介机构没有动力对业务人员进行关于国家审计的知识培训。

(三)影响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质量的因素

1.外聘机构的信誉

外聘机构的信誉可以通过外聘机构的规模和受处罚情况来反映。外聘机构的规模可以通过外聘机构业务收入规模来表示。一般认为,外聘机构的规模越大,其业务开展得越好,其信誉越好。如果国家审计机构聘用的外聘机构的信誉好,则聘用审计的质量就会越高。

2.外聘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专业胜任能力是指外聘人员是否具有从事该项审计业务的能力。本课题组认为可以通过外聘机构进行国家审计业务的年限和外聘审计人员具有国家审计项目相关知识水平来衡量专业胜任能力。一般认为,外聘机构实施国家审计业务的年限越长,则外聘机构对国家审计准则和业务越熟悉,外聘审计的审计质量越高。外聘人员具有的相关国家审计项目知识越多,越能更好地完成审计业务,外聘审计的审计质量越高。

3.外聘人员的职业道德

外聘人员是否在聘用审计过程中遵守审计职业道德也是影响聘用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外聘人员应该在聘用审计过程中保持独立性,具备应有的关注和怀疑态度。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外聘人员在聘用审计过程中既应该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性,又应该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应有的关注和怀疑态度是指外聘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勤勉,对收集到的证据认真审核,特别是被审计单位单方面提供的证据,更应该关注,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4.外聘人员与国家审计机关的配合程度

由于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是就某些项目聘用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外聘人员与国家审计机关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外聘人员与国家审计机关越配合,两者的冲突越少,则采用聘用审计的质量越高。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通过一些奖惩途径,来激励外聘人员认真完成审计任务。

5.国家审计机关对外聘机构和人员的选择和监督

外聘审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就是国家审计机关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外聘机构和人员,如果国家审计机关没有选择正确的外聘机构和人员,则会导致审计的失败。此外,由于国家审计机关最终对审计结果负责,其应该对外聘机构和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督,通过指导和监督可以避免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错误,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四、基于成本效率角度,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的 措施

(一)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制定外聘机构和人员的相关规定和条款,规范聘用审计的管理

审计署虽然于2009年印发了《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办法对聘用审计的委托方与受托方的权利义务作了简单介绍,但并没有详细条款用于说明国家审计机构如何规范聘用审计的管理。聘用审计可分为确定预算阶段、公开招标阶段、公正竞标阶段、签订合同阶段、监督检查阶段和质量评估阶段,对于每个阶段应该遵守的规定和标准目前还没有,对于外聘机构或外聘人员选择的标准、对外聘审计的监督和指导、与外聘审计人员的交流和合作、对外聘审计人员和机构的考核和监督、外聘审计收费标准等内容也没有具体详细的标准和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制定详细的规范以强化国家审计机关对聘用审计的过程控制。

(二)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强化对聘用审计时间和资源的配置

在聘用审计的计划阶段,国家审计机关应注意人力资源的劳动价值与时间资源的配置。审计时间和资源的配置是审计成本控制和审计质量提高的重要一环。首先,严格审计时间管理。审计时间管理就是根据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对象的情况,研究如何在每个被审计领域分配时间,并配合人员的分配,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其次,严格审计程序控制。审计程序是收集审计证据的主要途径,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一般是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程序,从而收集到相关和适当的审计证据。但是审计程序是有成本的,审计程序越复杂,则审计成本越高,可能导致审计资源的浪费。

(三)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对聘用审计的监督

国家审计机关相关的部门组成现场审计工作监督小组,对被聘用机构或人员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被聘用机构或人员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采取三级复核制度:在收集证据阶段,应该由审计组组长进行复核;在外勤工作结束时,应该由国家审计机关业务部门负责人进行复核;在签发意见前,应该由分管领导进行复核。审计组长对外聘人员形成的工作底稿进行逐张复核;业务部门负责人所做的复核为第二级复核,主要是对一些重要的审计事项、存在争议的审计问题进行复核;分管领导实施的第三级复核、主要是对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查出的重大审计问题,准备签发的审计报告等内容进行复核。

(四)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外聘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国家审计机关如果某个项目要采用聘用审计,除了在选择外聘人员时,注意对外聘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考核外,还应该对外聘人员进行相关项目的培训。聘用审计的培训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审计职业道德的培训,另一个是审计项目相关知识的培训。第一部分对职业道德的培训,应该强调在审计过程中,遵守审计职业道德,保持客观、公正、独立的态度,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此外,外聘人员应该对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秘密进行保密,不能没有经过允许对外披露。第二部分是对审计项目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所有这些培训不应当限于泛泛的、短期的、一般性的培训,而应当是专业化的、针对性很强的、长时间的深度培训。

(五)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对聘用审计的考核

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对被聘用机构或人员完成的审计项目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在进行审计收费约定的时候,可以把考核情况列入其中,比如在审计初期先发给被聘用机构或人员部分审计费用,审计结束后,对考核合格的被聘用机构或人员发放剩余的审计费用,对于不合格的则需要减少审计费用。每年再根据已完成的单个项目考核结果组织一次对中介机构或者专家的汇总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工作纪律、业务基础工作、审计成果等方面,并做好考核记录。还可以建立审计质量保证金制度,被聘用机构或人员一经聘用,一次性收取一定数量的审计质量保证金;聘用期满,没有质量问题和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全额退还保证金。

(六)国家审计机关应建立外聘中介机构库和专家库

国家审计机关结合近几年来社会机构评标情况、审计质量综合考核结果、项目管理人员评价、熟悉审计程序及技术方法等情况,对中介机构综合考核结果进行排序,并把排序的情况记录入外聘审计中介机构库中,便于下次进行聘用的时候使用。同样对最近几年外聘专家的审计质量、考核情况等进行排序,并把排序情况记录入外聘专家库中。审计机关安排审计项目时将视审计费用的高低通过招标或随机抽样方式选定。考核结果经国家审计机关领导审核批准后,记入外部人员及中介机构考核档案,并以此作为优先聘用外部人员及中介机构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Copley, P. A., and M. S.Doucet. The impact of competition on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al audits[J].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1993(12):88-98.

[2] Jensen, K. L., and J. L. Payne. Audit procurement: managing audit quality and audit fees in response to agency costs[J].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005(24):27-48.

[3] Jensen, K. L., and J. L. Payne. The introduction of price competition in a municipal audit market[J].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005(24):137-152.

[4] 审计署.关于印发《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S].2006.

[5] 巴中市审计局.关于印发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及外聘人员参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S].2008.

[6] 董延安.国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分析——基于我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1):40.

[7] 刘正毓.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成本控制与管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02.

[8] 陈希晖,陈伟.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23):160-162.

[9] 李越冬.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动因分析[J].商业会计,2010(6):30-31.

[10] 李越冬,杨积平,刘新琳.浅谈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风险防范[J].现代审计与经济(增刊),2010(180):8-11.

[11] 李越冬.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研究[J].会计之友,2011(13).

作者:李越冬

第三篇: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研究

摘要:所谓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检查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监督活动。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强调的是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其资源;项目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或效益;是否可以以更经济合理的成本达到预期效果。专项资金审计不仅查花了多少钱,还要查钱是怎么花的、花得怎么样,对资金的效益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出审计评价。

关键词:审计;专项资金效益审计;项目资金;专项资金管理

所谓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检查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监督活动。

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强调的是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其资源;项目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或效益;是否可以以更经济合理的成本达到预期效果。专项资金审计不仅查花了多少钱,还要查钱是怎么花的、花得怎么样,对资金的效益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出审计评价。相对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收支审计它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二是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三是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各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部门以及财政专项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四是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依据的规范性。除以会计法、财政财务制度、财经法纪和财务活动事实为主要依据外,还要以业务、技术经济效益考核标准和经济活动事实为依据;五是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相对性。运用权数分析评价效益状况只能是一个相对的评价,而不是绝对的,而且评价标准随着时间、领域和行业的不同而应适时变化;六是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七是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专项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目前,我国专项资金领域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等问题,随着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极剧增长和国家经济资源有限的矛盾突出,政府更为迫切地通过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强化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机制,提高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一、开展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作用和意义

1、开展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发展趋势是国家经济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一些国家已经全面开展了专项资金效益审计,而我国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审计署2007至2011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将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提上了工作日程,抓住那些数量大、影响大、政府和群众关心的专项资金项目开展效益审计,从中取得和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审计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开展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家在各个领域投入的专项资金越来越多,政府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将使用的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水平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审计的主流”,这为今后审计工作的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随着审计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审计领域亦应不断拓展,不仅在查处专项资金违纪违规方面履行好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专项资金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审计监督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检查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延伸是形势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开展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是提高审计能力的必然要求。国家每年在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扶贫赈灾、教育、农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政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方面都投入大量的专项资金,人民群众不仅关注政府投资为民办了多少实事,更关注专项资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程度;党的十六大也提出审计机关要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方面发挥职能作用。这些新的变化给我们开展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审计机关必须不断创新,探索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能力,加强对专项资金项目决策和管理效益审计,通过审计对专项资金项目执行的具体效益的分析和评估,强化相关部门的效益责任理念,从制度上遏制政绩工程和短期行为发生和决策失误、管理不科学等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和浪费。

二、开展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应把握的内容

1、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效率审计。主要审计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单位在审计年度内利用专项资金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的主要指标有专项资金到位率、资金利用率和资金有效率。这是从总体上评价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即审查专项资金拨付到位率,有无存在截留,应配套的资金是否及时配套到位;审查真正用于专项资金项目资金比率,通过审查得出真正用于专项资金的比例和结构是否合理,针对当前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偏宽倾向,反映到底有多大比例的资金发挥了经济效益,还有多少资金没有发挥效益,甚至被挤占挪用;审查实际用于专项资金项目方面的资金发挥效益的比率,还有多大比例的资金从总体上发生损失浪费和跑冒滴漏现象;审查通过专项资金建设多少项目、解决多少问题、产生多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就单个专项资金项目而言,主要审查投资概预算执行情况,有无违规超预算、损失浪费现象,项目建设投入运营或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是否符合设计能力等。从项目决策、建设、运营各个环节审查,有无决策失误,工程质量隐患,是否存在建设进度缓慢、项目闲置难以运营等不经济情况。

2、专项资金管理控制审计。主要从管理角度评价专项资金管理的效益状况,如检查其管理系统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责任机制是否健全有效,揭示管理是否科学严密,有无疏漏和薄弱环节。通过审计评价,促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从管理环节加强过程控制,堵塞漏洞,提高专项资金的总体效益。首先,检查评价专项资金项目组织机构,工作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系统化,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分工是否合理,运转是否顺畅、灵活、高效;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职权界定是否科学明确,工作中有无推诿和“扯皮”现象,各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之间信息传递是否及时。其次,检查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发现制度缺陷,促进完善管理制度。主要审查专项资金项目法人负责制、咨询论证制、招投标、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决算审计、公告公示制等制度执行情况;检查项目申报审批过程中有无重复申报、多头虚假申报,有关部门项目论证不规范,概算批复内容不详细,项目单位概算调整与执行不符合国家规定,有无擅自提高或降低建设标准、扩大或缩小建设规模和变更建设内容,施工企业有无违规分包或层层转包,竣工决算验收手续不完备等。从多年的审计实践看,要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必须加大对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县级及县级以下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力度,防止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扩大使用范围。此外还要检查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执行控制是否严密,有无虚列支出,利用假发票套取资金等现象。

3、专项资金管理责任的效益审计。要积极探索对专项资金项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审查专项资金项目工作措施是否有力,专项资金项目工作目标是否实现;特别是那些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如:农村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义务教育、初级卫生保健、人畜饮水、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治理、节水灌溉等工程措施和环境保护等热点项目措施落实情况。通过对专项资金管理责任的效益审计评价,也能起到和经济责任审计一样的效果:既为组织部门考核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工作绩效提供科学依据,又能促进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改进工作,建立健全责任制,完善机制,推进工作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进程,并达到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三、开展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方法

1、要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有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重争取专项资金和分配指标,而对加强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视不够。审计大多数是事后监督,审计时项目已经完工或已经投入使用,被挤占挪用或挥霍浪费的资金很难收回或归位,对已形成的烂尾工程或豆腐渣工程的改变也于事无补。随着国家对专项资金投入的加大,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增加,一些项目从立项到完工历经时间跨度较长,要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专项资金对地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专项资金审计必须关口前移,向事前决策、事中监督和事后效果延伸。坚持做到立项之初就着手审查项目确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看专项资金投资项目是否为发展急需,看是否存在重复投资,有无不经科学论证随意确定建设投资项目情况,招标投标过程中有无利用虚假标的、虚假合同、虚假项目套取资金的情况;在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审计,看是否存在挤占挪用、贪污和损失浪费的情况,有擅自改变工程项目或资金用途情况,看项目资金是否按工程进度或合同规定拨付,施工监理能否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规定进行监理;同时还要不断完善项目资金追踪审计制度,看有无为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仓促上马,效益低下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损失的情况,促进有限资金的有效利用,维护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要坚持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与工程项目审计相结合。审计中发现有些项目主管部门很重视资金的管理,能够及时到位、足额拨付,却忽略了实地查看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致使失去监督的项目成为所谓的“形象工程”;有的项目主管单位对工程质量和进度比较重视,觉得对工程的监督力度很高,工程的质量不错,却放松了对项目资金的管理,看似资金用到了项目工程上,实际相差甚远,甚至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还有的项目工程与专项资金的规定用途根本就不相符,被有关部门和人员挪作他用;尤其是交叉投资项目,年年投入,甚至多个部门投入,虽然各级管理部门都要进行验收,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很可能会形成一个项目多家验收的情况,投入资金使用效果大打折扣。这些问题如果不实地查看工程项目、不实地进行测量计算很难发现问题。因此必须把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与工程项目审计相结合,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审计查处虚假标的、高估冒算、转移专项资金等问题。

3、要坚持专项资金账面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曾被多家媒体报道的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海青乡海青村10万元国家扶贫款被挪用事件,如果不是媒体记者深入调查或大量走访有关群众,就很难查清10万元国家扶贫款的真正用途,当然也发现不了被截留、挪用99000元的事实真相。同样仅靠账面,审计人员也很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有些专项资金看似拨付到专项资金项目,实际上已被有关部门或人员挪作他用;有的项目单位为了杜绝白条及不合理票据的出现或为了应付检查,由税务部门代开发票顶替不合理票据,严重影响了资金支出的真实性;有些专项资金却被个别人私分、贪污或以权谋私。由此看来,在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时审计人员要把“严谨细致,提高质量”精神贯彻到工作中去,做好账面审计的同时,还要搞好审计调查,实地调查了解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和现状。特别是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农民粮食直补、土地补偿费、农村中小学生的“两免一补”、赈灾救灾资金等政府和群众关心,资金量大和社会影响大的热点、难点问题,审计时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要搞好审计调查,坚持做到专项资金账面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4、要坚持专项资金效益审计上与下的结合。不少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周期较长,而且需要多级政府共同出资、出工完成。审计机关要发挥一盘棋的整体作用,上级审计机关在搞好本级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同时应对下级专项投入资金效益进行审计,上下配合协同作战,以增强审计的威慑作用。这样,一来可以引起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促进资金及早到位;二来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和部门对项目资金的干涉,如实反映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下级审计机关应及时将发现的回流资金情况反馈给上级审计机关,使上级审计机关能够利用每年一次的预算执行审计对专项资金进行重点审计,以便发现下级回流到上级的专项投入资金是否存在以拨代支、资金空转等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

参考文献:

[1]《专项审计内容问题探析》齐国生

[2]《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四个环节》

(作者单位:商丘市中医院)

作者:陈 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课件论文范文下一篇:人文素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