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建筑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建筑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工程造价审计对控制工程造价,节约建设资金,抑制基建领域腐败具有重要意义,审计人员对工程造价文件的主要内容及计算情况进行检查核对,以发现可能出现的差错,提高工程造价的准确性。为此每个单位对此都是非常的重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当今日益激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下就是本人对这些问题的一些见解,供于参考。

第一篇:大学建筑论文范文

建筑大学最强建筑

建筑设计原理课上,为了唤醒同学们观察感知生活的能力,

蒋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赏析一件高校建筑佳作。

早就听说我校大兴校区有校友作品。

只可惜平时每次去新校区时,都来去匆匆,无暇欣赏,

这次借着交作业的机会,我决定去新校区好好﹁膜拜﹂一下学长的大作。

在新校区的几件校友作品中,来头最大的要数大学生活动中心(以下简称“大活”)。这栋只有一层的建筑非常亮眼。不但“颜值”高,其设计者也是我校最杰出的校友之一——国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胡越。他是我校1986级毕业校友,对我们这些学建筑的同学来说,胡越绝对是大神级人物。他的照片被挂在学校教学主楼的大厅里,成为学弟学妹们学习的楷模。说起胡越老师最出名的一件作品,我一说,大家准知道,就是北京奥运会使用过的五棵松体育馆。

从高处俯瞰,大兴大活是一座正方形的单层建筑,平面外观为不规则异形,由两两一组互相扭曲的正方形构成,共36组。如此设计,是何目的?我不得而解。从材料选择上看,大活的屋顶和立面切割面使用的材料是清水混凝土,切口则为木质外墙。清水混凝土和木材本身都不具备良好的保温效果,如此设计,胡越学长是出于美学效果,还是有着其具体的功能意义?我充满好奇。走进占地4000平方米的大活内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光线格外充足,空间开阔,不经意间一抬头,我发现屋顶有很多个小天窗,天窗位于四个斜坡屋顶底端,这让我大惑不解。在如此纯粹、干净的建筑之中,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带斜坡的小天窗?是为了营造空间感,还是另有他途?只粗粗参观了一遍,脑海中就堆满了问号,我已无心欣赏,决定先搞清楚这些问题,再来参观。出于专业习惯,我在大活里里外外拍拍了一通照片后,回到西城校区。

我把遇到的问题一口气全抛给了蒋老师,他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启发我抓住切入点继续调研。像大活这种单一的大体量建筑,可以先从建筑结构特点入手研究。

大活采用的是双向预应力结构,简单来说就是非常适用于方形大空间的一种比较先进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保证大空间内没有承重柱,从而确保空间的绝对开敞。蒋老师告诉我,它还创造了国内这种平交钢筋混凝土实腹梁工程类型的跨度之最。正方形的故意一“歪”,恰好与外层正方形平面成一定角度的旋转,营造出空间细节的趣味。这些由10米×10米单元排列形成了双向联排式60米×60米的正方形平面,足足有36个结构小单元。每个单元都由中间的一个天窗和四坡屋顶组成。这意味着在大活内部的天花板上有36个天窗。众所周知,很多大空间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进深大,采光不宜满足。胡越学长如此一设计,使得大活白天采光效果优质,几乎不用开灯,既节能环保,又有特设计色。

可天窗四周的斜坡设计究竟有何意义?我百思不得其解。和胡越学长一样,同为我校1980年代毕业生的蒋老师告诉我,这种工业厂房般的模数化设计,背后有一段特殊的个人记忆。1980年代,我校西城老校区主楼旁有一排双坡屋顶的实验楼,算是学校里风景独特的“工业遗产”,当时学校结构、设备、电气等几个专业同学们的很多实践教育课都安排在那里上。后来校园几经改扩建,这排实验楼被拆掉了,可在很多老校友心中,这几排单层的红砖厂房却是他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这次设计大兴校区大活时,胡越特意保留了这种感觉,为此他采用了“工业厂房+大跨度空间”的建筑形制。

关于采用木质外墙面,胡越学长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听蒋老师说,出于怀旧的考虑,学校在建造初期就明确提出必须使用混凝土或者砖混结构建造,这使得胡越不得不放弃采用钢结构设计的念头。

我们学建筑的人都明白清水混凝土保温性能不太好。尤其是北京这种北方城市,建筑物的保温性能格外重要。如果在建筑外面罩上石膏板或者抹灰,观感肯定不好,看来,胡越学长一定是在此基础上想到了木料,的确,局部用木材包裹,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同时也让建筑在外观上注入了温暖元素。

在大活内部的外侧,胡越学长又设计了一圈外廊,这圈外廊的设计最叫人拍手叫好,它冬天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夏天又能遮阳,还为学生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停歇和交流的半室外空间。置身其中,一种宁静淡然之感油然而生。它营造的小尺度空间,成为亲密朋友和校园小情侣们不错的聚会地和休息处。蒋老师还告诉我,这种外廊道的设计,还有一个隐秘功能,可以为超大跨度的梁提供竖向支撑。胡越学长真可谓用心良苦。

后来,我在翻阅相关资料时,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胡越学长是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粉丝,康善于使用木材,他喜欢用木头造房子,为大家带来了温暖、亲切和归属感。胡越很少用木材做外饰面,但他说自己每次用到木材,都是在向康学习和致敬!

作者:王晴

第二篇:大学建筑工程造价的审计

摘要;工程造价审计对控制工程造价,节约建设资金,抑制基建领域腐败具有重要意义,审计人员对工程造价文件的主要内容及计算情况进行检查核对,以发现可能出现的差错,提高工程造价的准确性。为此每个单位对此都是非常的重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当今日益激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下就是本人对这些问题的一些见解,供于参考。

关键词:控制工程造价;审计管理

传统的基建维修审计往往是项目完工后的工程决算审计,这种事后的决算审计无法对基建维修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致使工程在事前,事中的治理混乱,因为事前事中监督不利甚至造成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情况,导致投资失控,严重影响单位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广东工业大学新建教学楼施工项目中,我们就转变审计方法,就是要由单纯的工程决算这种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事中审计发展,犯患于未然。下面结合审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 工程项目介绍

学校新建综合性教学楼项目,主要包括阶梯教室,图书馆、现代化多煤体教室以及办公宣。施工周期为2年,总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总投资概算3000万元。该项目由学校作为发包人,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为建设组织管理单位。共同对工程的建设进行控制与管理。

二 工程造价审计实施环节

1 严格履行合同条款约定

凡施工合同条款中对工程结算方法有约定的,且此约定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的,那就应按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工程结算。凡施工合同条款中没有约定工程结算方法,事后又没有补充协议或虽有约定,但约定不明确的.则应按建设部与广州市的有关规定进行结算。例如在该项目中:技术工一个工日4 5元,普通工一个工日3 5元。但合同中没有对4 5元一个工日的技术工和3 5元一个工日的普通工约定进直接费。项目造价管理小组参照上述审价惯例,根据广州市标准与定额管理总站规定的技术工一个工日3 5元、普通工一个工日2 5元可以进直接费的条款执行。从而有效解决了虽有合同约定但约定不明确的普遍问题。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合同条款的定义必须准确.约定必须完整,不然容易造成工程结算中建设方与施工方各执一词,影响工程审价工作的质量和时效。

又例如底楼施工在开办费的产品保护费这一项列出了0.5万元人民币。实际施工中,由于工期紧迫,底楼的地面面砖先于楼上标段完工前铺贴好,其楼上标段完工后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都要从底楼已铺好面砖的地面上通过。施工单位为保护已贴面砖的完好,在其通道面砖上铺了一层细木工板作保护层,增加了2万元的费用支出。在结算审核中,施工单位提出要增加地面铺设细木工板所花费的产品保护费,审价人员和建设方都没有认可。因为该工程办理过施工招投标手续。这0.5万元是施工单位在施工开办费中产品保护费一项的投标价,虽然不足施工中实际发生的产品保护费用,但施工招标文件中有开办费包干使用的条款。施工投标文件作为施工合同文件的一部分,与施工合同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施工合同中没有约定的,则应以授标文件中的条款作为计价依据。

2 做好材料价格调研工作  过去多数施工合同对材料价格的约定是:材料价格有指导价的按指导价,没指导价的按信息价,没信息价的按市场价。此时,审价工作的一个工作重心就是材料市场价的调研。首先应由施工单位提供建设方认可品牌的材料发票,亦可由施工单位提供材料供应商的报价单和材料采购合同,然后根据这些资料有的放矢地进行市场调研,则可提高询价工作效率。但审价人员应该清楚地知道,材料供应商的报价和材料采购合同价与实际采购价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审价实际工作中,应当找出“差距”,按实计算。

在本项目中按学校要求由内审部门进行先期审计,在核实工程量工作中,发现施工方所结算中基础工程中放坡系数不依据土质和开挖深度确定;砖墙工程中,主梁与次梁交换处和框架柱的起止点,不以工程计算规则为准,多算工程量。屋顶装饰所用琉璃瓦由校方白购,由施工方案装,施工方结算中却垒盘参造园林定额,将全部造价计入结算-墙体涂刷时,该扣除的门窗洞口,踢脚线等少扣漏扣等问题。当审价人员让施工单位提供无框玻璃门的拉手、地弹簧、上下帮条、地锁等材料发票,施工单位因没支付材料款,无法提供发票。在这种情况下,审价人员要求施工单位提供材料采购合同。结果从其提供的材料采购合同的材料价格中看出,施工单位上报的结算价高出了材料采购合同价的1 5%。仅通过核实工程量就核减工程造价几十万元。该情况证明,如不搞市场调研,仅根据材料采购合同来定价也是不行的。材料采购合同中有时会含有“水份”,材料供应商的让利可以体现在材料采购合同中,也可以体现在材料采购合同外,即明.如不搞市场调研,仅根据材料采购合同来定价也是不行的。材料采购合同中有时会含有“水分”,材料供应商的让利可以体现在材料采购合同中,也可以体现在材料采购合同外,即在合同外另行约定。审价人员只有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界定材料供应商让利的情况,做好工程审价中的材料核价工作。

3 亲临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施工阶段踏勘现场,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提高工程审价质量。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目前在工程审价中常常会遇到新的施II艺和新材料,没有现成可以套用的定额子目,需要审价人员自己测算人工、材料、机械的用量。收集这些新的施工工艺和新材料的基础资料,是做好审价工作的前提条件。

在这个项目的审价工作中,审计小组了解到施工单位在轻钢龙骨石膏板墙的施工中没有使用嵌缝油膏,经向工程监理核实情况后,确认为未按图施工,必须对此定额子目进行换算,相应扣除了轻钢龙骨石膏板墙中嵌缝油膏的材料费每平方米30.7 5元。审计小组查看和清点了灯具、风口等暴露在外的材料后,又查看了安装在吊顶里面的材料。这时,审计人员发现风管的保温材料是离心玻璃棉板,而不是施工单位结算书上所报的橡塑保温板。当即指出施工单位错报了保温材料的材质。这两种材料每立方米要相差上千元人民币。经过调整,扣减了施工单位数万元人民币的保温材料费。

上述例子可以证实,审计人员是否认真踏勘现场,审价的结果往往是大不一样的,如不踏勘现场,仅凭施工单位上报结算书上的材料来核实材料价格的话。就有可能发生所报结算书上材料与实际施工中所用材料有出入.造成建设单位多付工程款的情况发生。

三 工程项目审计成果

1 完成各项目的工程造价审核,比原概算节省资金2 0 0余万元,实现了较大的资金结余。

2 纠正了施工中出现的偷工减料,报价不实等种种弊端,避免了不必要的资金开销。

3 围绕工程具体要求,在校领导的指示下树立全局观念,灵活处置和化解各项矛盾,配合各职能部门及时处理和解决审计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保证了各项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通过工程造价审计,可以有效的发现施工中的一些弊端,抓住影响工程造价的重点,以经济法律、法规为准绳,实事求是,独立、客观、公正的开展工作,纠正不合理的支出,最大程度的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作者:陈忆平

第三篇:北京大学校园设计与建筑变迁

未名湖燕园建筑于2Q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52年北京大学从沙滩红楼迁入燕京大学校园,物是人非,但“燕园”的名称却沿用了下来,甚至成为这所学校的代名词。燕园的建造与设计,历史与变迁和两任声名显赫的主人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见证着中国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

校园所坐落的海淀一带,是清朝皇家园林“三山五园”的所在地。从康熙年问营建畅春园开始,这里成为清朝历代皇族贵胄们建造园林的首选之地。直到清末圆明园、颐和园诸园毁于战火,这一带也随着清王朝的没落而成为废园。

《在华五十年》里。司徒雷登回忆了为燕京大学选择新址建造校园的经历:他们“或靠步行,或骑毛驴,或骑自行车”转遍了北京思郊,最终从军阀陈树藩手上买下了这片废园,并在校园设计上做出了伟大的决定:

“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定按中国的建筑形式来建造校台,室外设计优美的飞檐和华丽的彩色图案。主体结构则完全是钢筋混凝土,并配以现代化的照明、取暖和管道设施。这样,校合本身就象征着我们办学的目的,也就是要保存中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后来,凡是来访者无不称赞燕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

这个决定的结果是建造了“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而其意义却远不止于此。

在为建设项目筹集资金时,司徒雷登校长在回答“国外的教会学校为什么要在中国办学”的问题时指出:“任何文明不仅是属于一个民族的,它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如果能够加强双方的交流,将有助于彼此间的理解,我们的目的就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相合作,建立起一种新文化。”这样的办学信念与设计师亨利·墨菲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共同缔造了这座中西结合的不朽杰作。1921年至1926年,亨利·墨菲正式接受校长司徒雷登的聘请,承担设计工作。从1914年来到中国,墨菲已规划设计了雅礼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几所学校。他的巨大成就来自于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更来自于他试图融汇中西建筑精神的追求。

1920年第一张设计图纸完工,西方建筑思想在墨菲的心里根深蒂固,规整的环湖道路便体现了西方园林追求规整和次序的理念。由于第一次的设计要求把整个土岗、湖区整平,对于捉襟见肘的办学资金来说如此恢宏的工程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1921年墨菲做出了第二套方案,这次充分重视了自然环境,这套方案奠定了现在燕园的基本格局,在此基础上略加修正之后,燕大的新校区正式动工兴建。在一张并没有完全实现的设计图中,黄色部分是1926年迁入时已建成的建筑,直到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又继续着亨利·墨菲的理想建造这所园子。在未名湖的南岸最初设计了教堂,最终未能建成。南北轴线的交汇点处,即今天未名湖石碑所在地,原本设计了一处大殿作为学生中心,联系南北男女校区,最终也未能如愿。

墨菲对燕大的设计代表了20世纪初期一批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看法:他们逐渐意识到这个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所蕴藏的强大生命力。与其他建筑师不同的是,墨菲超越了以西方建筑为主体,在细节上模拟中国传统建筑样式或者简单地加个大屋顶的做法,彻底地把建筑的主体让位给了中国建筑。

他指出:“的确,屋顶是整个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但是中国建筑的特色是贯穿整个建筑的,它的开窗、实体与虚体的关系,整体表现与细部处理等等,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想在现代建筑上获得这些精彩的中国建筑特征,是一点也不可能的,除非我们能在模仿屋顶之外再做点什么。”

从燕京大学中轴线的设计,到庭院式的建筑布局,到古典园林式的校园构造,超越“大屋顶”的对中国古典建筑的模拟体现在整个燕京大学校园的设计之中,体现着墨菲对中国建筑精髓的理解。在1914年参观故宫时,墨菲被建筑雄浑的气魄和华丽的装饰所倾倒,他认为故宫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群,并将对故宫的崇敬带到对校园的设计中来。

首先,故宫中轴线给了燕园设计以启发,而玉泉山塔的存在则促使墨菲做出了东西中轴线的创造:“那就是我想找的端点,我们校园主轴线应该指向玉泉山上的耶座塔。”校园主轴线由此贯穿博雅塔、未名湖、办公楼、西校门,直指玉泉山塔。除了东西主轴线外,还有一条南北主轴线用以贯穿男生、女生宿舍区,穿过燕南同、第一体育馆、静园。未名湖与湖岸丘陵则位于两条轴线相交之处,呈现“十字”的南北、东西轴线或许蕴含着教会学校的宗教意义,但设计更显而易见的是对中国园林与建筑的效仿。此外,从今天西侧门进入,沿路绕过一湾湖水,穿过南北阁、俄文楼一线,是当时为女生校区设计的东西次轴线。这一东西次轴线由湖泊的加入而曲折,充分蕴含了中国古典园林之韵味。

进入校门后,由校友桥、华表、石麒麟所确定的中轴线直通宏伟的办公楼,恢弘的屋顶样式、高大的台基则体现了亨利-墨菲对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仿效。除办公楼外,其他建筑对台基的处理并不突出。台基只是屋身的延伸,起槛墙的作用。对于屋身的处理则是墨菲在故宫启发下的杰作:直抵屋顶、突出墙面的立柱,以及不同的窗花和墙面装饰,突出了墨菲对传统建筑细节的强烈关注。

呈“品字”形的三合院式建筑组合更是几乎所有燕大建筑结构的基本形式,从办公楼与南、北化学楼的组合,到静园六院每个院落的组合,到再“德才均备”四斋的组合,无一不体现着“品”字形的布局。而这一结构很大可能源自于对气势宏伟的故宫城楼的模拟:城楼与城楼两侧宏伟的建筑气势给墨菲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此外,没计在未名湖南岸的教堂为高两层的大殿,直接模仿故宫太和殿样式,可惜种种原因未能建成。

除了对故宫的崇敬与模仿,墨菲还认为塔是中国最具象征性和特色的景观。在燕京大学的多个建筑图纸中部保留了建造塔的构想,最终促成了今天博雅塔的矗立。整座校同的设计也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书院的形态与环境:融入自然。进入校门之后是一长方形的校友池,颇有古代文庙、书院之内的泮池之意。用混凝土材料制作斗拱也是融汇中西方建筑特色的一大创举。

正是这些设计理念将中国传统建筑成组布局的原则,传统园林的意境与西方建筑规划理念融合在一起,墨菲将其称为“改良式中国建筑的复兴(adaptiveChinesearchitecturalPenaissance)”。既结合了冈峦起伏、流水萦回的皇家园林特征,又结合了现代大学的使用要求,成为大学校园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之后,圆明园建筑构件华表、石麒麟、丹墀、石屏风等的加入与这座散发中国皇家园林与宫殿气质的校园相映成趣,堪称天作之合。这座美丽的校园由此奠定了她独‘无二的特质。

设计精神的延续与建筑功能的改造

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燕京大学校址,学生人数连年增加,至1957年时,学生总数已接近9000人。因此北大在1950年代一迁入新址便加速了校园的扩张。一方面,相继购得了位于北部和西部的承泽园、镜舂园、朗润园,主要用于兴建教师公寓。由于再向北发展受圆明园的阻碍,因此整个校园建设牛要向东、南扩展。另一方面,补充燕京大学未来得及修建的建筑:第一教学楼、文史楼、地学楼、化学楼、生物楼、哲学楼等都是在墨菲的设计框架下建造而成,并努力与燕大建筑风格保持一致。此时期还修建了1-27号宿合,中关园、1~3号公寓等生活楼区。此外,物理大楼、力学风洞、图书馆也陆续启动建造。至1965年,又陆续建设了38~44号学生宿舍,朗润园8~12号公寓等(李婷婷、冯支越、唐伽拉《北京大学海淀本部校区校园规划的历史考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第7期)。

校园的扩建虽然一部分采用了墨菲最初的设计,但难免受到当时校园规划理念和设计者个人思想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莫斯科大学为代表的苏联大学建设模式深深影响了全国高校的建设。北大新建的南部宿舍区基本采用典型的苏联网格型设计模式。此外,除了传统东西主轴线外,沿着图书馆、文史楼、哲学楼、再向东直通东大门的轴线成为新的轴线。“我在作总体布局时,就确定将图书馆放在这两条轴线的交点一成府路的尽端,作为对景。这一条路过了半个世纪,才拓宽成现在这个样子,将来还直通北京北中轴”(吴良镛《学园建设与文化内涵》,《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改革开放后是校园改造与建设的高峰,开启了理科教学楼群、东西部学生宿合和西部住宅区的扩建。理科教学楼群沿承了燕京大学三合院或者四合院的建造形式,但整体风格与燕大建筑风格迥然相异,新式建筑风格在校内全面兴起。1990年代以后,随着图书馆新馆、百周年纪念讲堂等一系列新式建筑的崛起,使得这所校园远离了墨菲设计的风格,而增加了更为多元化的现代气息。

除了校园扩建和新建筑的建设外,新的大学建设理念与体制带来了校园建筑使用功能的转变。原本作为男女校区分隔意义的南北、东西轴线丧失了原有的含义。男女校区各自独立的体育馆、食堂和医院等功能分区也因此而消失。新的功能布局形成,今天的北大校园西南部作为学生宿舍生活区,未名湖以东、南为教学区,以西、北为办公区,朗润园、镜春园则为一系列科研单位所在地。燕大时期的建筑虽然一并为北大所继续沿用,但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列举

朗润园在清朝几易其主,道光末年为载涛所有,燕大时期一直租赁作为教工宿合使用,北大迁入后买下,在此兴建了8至13号公寓。2001年在此兴建了万众苑,作为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办公地。镜春园原为庄静公主的赐园,燕京大学时期也曾作为教工宿舍使用,北大迁入后购买,现在为斯坦福中心、中古史研究中心、建筑学研究中心、教育基金会等众多研究机构和办公单位所在地。

未名湖北岸的“德才均备”四斋原本作为男生宿舍使用,取“水北为阳”之意。四斋呈现两组“品”字形结构,每组的两斋之间有一栋狭长的东西走向的建筑衔接,体量雄浑,气势开阔,充满阳刚之气。现已成为学校各部门机关的办公楼。

办公楼(贝公楼)功能基本没变,都为校园建筑的_丰楼。司徒雷登曾在此办公,现在也是学校党委和校长办公室及各下属单位所在地。二楼是从燕大就建造使用的办公楼礼堂,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夜,燕大学生在这儿策划了这场著名的爱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江泽民主席、美国总统克林顿、俄罗斯总统普京、德国总理施罗德、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剑桥大学校长布鲁斯爵士等许多政要、著名学者都曾在此演讲。校内的一些重要典礼、仪式、演出活动等也会在此举行。

与办公楼组成“品”字布局的南、北两座建筑原来各自名为睿楼、穆楼,为办公楼群的组成部分。睿楼南的一座建筑为化学楼,今天把穆楼称为外文楼,睿楼称为化学北楼,化学楼称为化学南楼,这就打破了原有“品”字形的设计结构。

民主楼位于办公楼以北,燕大时期名为“宁德楼”,是燕大第一所建筑宗教学院所在地,二楼有小礼拜堂,燕大的很多圣事和选举曾在此举行,现在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所在地,小礼拜堂犹存。

档案馆的前身是燕京大学图书馆,以其收藏的善本和古籍著称,仿照文渊阁而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全部由钢筋混凝土建造,内部仿照西方图书馆的形式,中间有天井,二楼有回廊。北大迁入后设为档案室,1993年设为北京大学档案馆。

南北阁又称为姊妹楼,二者的造型、色彩完全一致,与俄文楼共同构成了品字形楼群。北部名为麦风阁,燕大时期作为音乐教室和男女学生活动中心使用,现为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南部名为甘德阁,现在为北大国际合作部。

俄文楼位于静园以北,燕大时期原名S楼,后改名适楼,曾是女子学院上课的教室,内有图书馆、小礼堂和教室,现在作为对外汉语中心和留学生上课之地。

静园六院精巧优雅,别具匠心,与二体共同构成大的品字布局,每一座园子又单独由品字布局构成,六座园林分布于燕园南北次轴线的两侧。燕大时期仅有四座,北大迁入后新建了三、六院。六院整体结构十分相似,但每座的门窗形态各异、花色不同。燕大时期作为女生宿舍和女教师宿合使用,每座庭院中还有自己的食堂,现在为历史学系、哲学系、中文系等一些院系、研究所所在地。

临湖轩位于未名湖南岸高地上,原是和坤临风待月楼所在地,燕京大学时期精心修缮,曾经是燕大校长司徒雷登、陆志伟的居住地,冰心和吴文藻的婚礼,费孝通与王同惠的婚礼都在此举行。北大迁入后第一任校长马寅初也曾在此居住。现在是北大接待贵宾的地方。

从大清王朝鼎盛时期的三山五园,再到清末战火洗礼下的废园;从燕京大学的苦心营建,再到北大迁入后的现代、多元化的改造,燕园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的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她的一山一水,一楼一阁都凝结着设计者的创作理念,更承载着时间流转的文化沉淀。设计在变,风格在变,不变的是每一位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更是守护者的燕园情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这所用宽广的胸怀容纳文化差异的伟大园子里生长,也将永远在这所与时俱进的园子里回荡。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参考文献: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海南出版社,2010年;唐克扬《从废园到燕园》三联书店,2009年;侯仁之《燕园史话》,北京大上学出版社,2008年。)

(责任编辑:孙秀丽)

作者:孙雪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子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餐饮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