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困生爱上语文

2022-07-28

第一篇:让学困生爱上语文

让小学生爱上语文

摘 要: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对小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至关重要。

关键词:兴趣 故事 魅力 赞美 爱上语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W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怎样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语文课呢?

有人曾看过法国某小学一年级的一个语文课教案,是学习如何描述鸟类,那课上得真叫有趣。第一节课时,老师让学生们带着鸟来学校。上课铃还没响,孩子们已经在七嘴八舌地议论教室里各种各样的鸟,老师则静静地在一旁记录下他们的描述,然后轮流点评、纠正。下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每人画一只鸟,然后再写上介绍的话。第二节课开始了,老师把学生们的画收集起来,摘录下每个学生的一句话,再加上巧妙的串连,连成了一篇看图作文。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老师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将枯燥的语法、词汇、结构都融会贯通了。其实,让学生爱上语文很容易。

一、兴趣――语文课堂上跳动的音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如教学《大熊猫》一课时,我课前精心地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大熊猫可爱照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猜谜法,“是猫不捕鼠,墨镜不离眼,要问最爱啥,最爱鲜竹叶。”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动物,然后出示大熊猫的图片,自己观察并说说自己看到的大熊猫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学习兴趣异常浓厚。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同时也在无形中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一举两得。

二、故事――点燃学生学语文的热情

大语文观强调了大语文的教育思想,强调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和熏陶。讲故事教语文,不仅符合这种教育思想,而且对教师上课,对学生学习都有一定的好处。

美国教育的语文起步于“故事”。把握年龄阶段兴趣就有可能让人爱上语文。按美国语文来说,正是抓准了孩子喜欢听故事而来的。讲故事是一门艺术,从这种意义上说,和讲课是相通的,因此,在语文课上讲故事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讲故事,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讲故事,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我挑选了班里讲故事最出色的一名同学,请他为同学们讲与课文有关的《神笔马良》的故事,一方面,提高了讲故事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了听故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注意力。另外,在教学《白雪公主》、《丑小鸭》等童话故事时,我让学生练习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学习课文,并将好的童话故事推荐给他们作为课外阅读的材料。让学生在读故事、听故事的同时增加课外知识,丰富他们的视野,同时一个讲故事高手可以将语文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就提高了语言运用水平,长时间坚持下去,作文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三、放手――将语文课堂的主人地位还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如在教学《快乐的小青蛙》、《咕咚》等角色性很强文章时,我将课堂充分交给学生,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读课文、演课文、评同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因此,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同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四、魅力――让学生爱上语文老师

曾经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那么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其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演员”要用自己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另外,幽默也是魅力老师必不可少的法宝。几乎所有的调查问卷都显示,学生欢迎富有幽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幽默,制造一点活跃气氛,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接受与反馈,形成灵活积极的心理建构,是非常有效的。当然这一切要做到适量合度,浓淡相宜,既“寓教于乐”又“乐而不嬉”。每个教师都应该研究幽默艺术,做一个富有幽默感的老师。

五、赞美――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要学会欣赏孩子们的天真顽皮,就会理解他们的活泼好动;欣赏孩子们的纯真无邪,就能感受那份美好纯净的童心;欣赏孩子们课堂上的独到的“狡辩”,就能发现创新的智慧火花;欣赏学生习作中的一个个“闪光点”,就能培养出许多文笔优美的“小作家”。学会欣赏学生充满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交流,我们就能创造出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在课堂上,我经常对学生做出激励性的评价,承认他们学习中的哪怕一点点进步,让他们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第二篇:语文教学反思:让孩子爱上阅读

语文教学反思:让孩子爱上阅读

"儿童不要读!"这难道不是我们常常说的话吗?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爱学习的孩子,他们不爱看书,不爱做题,我们常常把责任归咎给家长,或者是孩子自己。而阿莫纳什维利的一段提醒自己的话则为我敲了一个警钟:

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都不要读,你就是个坏老师;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都酷爱读,你就是个好老师;如果你班的所有孩子都爱读,并且都嗜读成癖,那你不仅是个好老师,而且还是一个好的教育者。

培养儿童对阅读的热爱,这是涉及教师人格的大事!

家长水平不尽相同,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各有千秋,有的会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从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等各个方面都比较关注,而有的则根本对家庭教育一无所知,自身素质都很有限。因此,如果我们只是期待家长朋友去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势必效果微弱,毕竟他们几十年的习惯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或是几句自认为有道理的话就能改变的,即便是他们都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家长自身水平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就如文中所提到的瓦赫坦的母亲一样,她也知道读书的好处,但她真的是不知道该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爱上读书。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家长不也是如此吗?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激起他实实在在的阅读愿望是我的任务,我要让他去拿书,认认真真地看书和读书。"这不正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去做的事儿吗?

前两天,和搭班的语文老师姚老师还在交流关于一年级孩子的读书问题,当时就提到班里有两个孩子,张舒涵和杨昭坤,两个孩子都特别聪明、懂事,课堂上思维很活跃,学习态度也很好,书写也非常漂亮,但就是有一点——不爱读书。每当阅读课时,别人都开始津津有味的读书时,他俩就显得无所事事,只是拿着书乱翻一通。和他们的家长沟通,家长也觉得很无奈,其中一个家是开饭店的,父母表示自己每天真的很忙,甚至有的时候孩子还会在饭店帮忙到很晚,根本就没工夫教孩子读书,所以孩子就没有读书习惯。但是,从孩子的课堂表现来看,孩子真的是很愿意学习的,但是就是不会读书。我和姚老师交流半天,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和家长已经沟通过了,但是家长的实际情况摆在这儿,也根本不可能克服,看来指望家庭教育是不可能了,怎么办,就此放弃吗?真的很可惜......

不过,刚刚读过"加深和完善"这一节之后,似乎看到了曙光,阿莫纳什维利在引导瓦赫坦读书的方法倒是值得借鉴一下的。也许,我和姚老师一起来做,真的能把这两个孩子引领到读书的世界里呢。我决定这几天先和姚老师一起挑选好适合他俩的书,然后再开始引领,我们一定要努力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让他们爱上读书!

第三篇:电化教学——让孩子们爱上语文课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在课堂中已非常普遍。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现代化教学工具能把声音、影像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对课堂活动更加感兴趣,并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活动内容。语文教学改革的春风也早已吹遍大江南北,但对我们这偏僻的山庄卧铺来说,依旧是春风不度玉门关。不是老师不努力,只苦于教学资源少得可怜,也苦于不知如何着手挖掘;不是学生不想学,只是家庭没有文化氛围,视野不够开阔,积累少之又少。但自从学校配备了远教设备,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呈现全新的气象。

电化教学,作为现代科技成果进入教学领域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它在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优化教育手段方面显示了现代媒体无与伦比的功能。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采用录音、录像、投影、多媒体等多种电教手段,努力促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语文教改的大道上迈出了一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谈几点本人的实践体会:

一、运用电教,加深感知,促进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它大体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几个阶段。其中感知教材,即充分感知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形成生动、完整的表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促进理解、深化认识的必要前提,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感知材料越丰富,越明确,获得的概念才会越清晰、越深刻。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其它手段难以展示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发相应的情感。那么,怎样运用电教手段来促使学生丰富的、正确的感知呢?

1、化远为近,弥补感知不足。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为他们所认识。学生限于生活的阅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电教手段,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比如:地处我们中原腹地的农村小学生很少有人去过北京,因此不太了解美丽的天安门。从这一“学情”出发,必须设法变古为今,化远为近,借助电教手段来加深学生的感受。教学中,我选编了几组录像片断,让学生在录像上的壮观画面和精确的文字解说中,形象地感知到了美丽的北京,也了解了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长大要去北京了。

2.化难为易,突破重点难点。由于各种新的认识工具不断出现,各种现代化媒体的不同功能,电教教材的多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中的“听觉教材”或“视听教材”,能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一些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缩短了教学时间,增强了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

3.化静为动,优化教学情景。电教为美育插上了现代化的翅膀。让学生通过课文中语词与声音、形象的结合,交替穿插运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情景,从而去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知和领悟,得到多种多样的审美感受。一年级课文中有许多的小故事,通过画面观赏、情节演示、感情朗读、板书启示多种教学手段的配合运用,不仅使静态的文字变“活”了,而且在品味课文细节上也为学生在中高年级的学习中打下坚实基础,学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教育的形式美与教材的内容美的统一,让学生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

4.化少为多,获取新的信息。传统教学中,利用实物、挂图、模型、实验等手段,无疑有直观作用,但受到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反映的效果不够明显。多样性、丰富性、多功能性的电教教材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不仅突破了时空界限,还能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获得到尽可能多的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

1

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电教,发展智能,促进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电化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使课堂教育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先进的视听教育手段的运用,将形象和语言分别作用于大脑,使大脑两半球同时发挥作用,这有利于记忆的巩固,有利于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特别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视听结合,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电教手段,在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的统一上下功夫,能收到显著成效,我常用的做法是:边看边讲,比如讲《荷叶圆圆》这一课时,我出示了一组幻灯片,让学生边看图边了解欣赏荷叶的美丽。学生从画面中形象地感知了夏天的美丽,让学生在之后的作文或者描述夏夜时,大脑中能迅速的反映出今日所见,有话所说,有故事讲。

2.提供凭借,培养独立思考的自主能力。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除了多采用具体事例,多提启发性的问题引导思考外,多媒体的综合使用是帮助学生思维升华的有力凭借。学习了《乌鸦喝水》后,我为了使知识及时迁移,就又设计了一组的幻灯片制作了其他一些解谜小游戏,引导学生根据声音和幻灯图像的演示,合理地想些办法对付题目,过关斩将。因此在学生创造性的复述中,提出了多种合情合理的方法,显示了他们“创造自己的思想”的才干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发展认识,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这是语文教学整体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教学中,电教手段常常与其它教学手段(如教师的语言、板书、图画、课本等)配合使用,能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学生的认识过程随着电教媒体显示的作用获得了质的飞跃──对丰富的感情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进而形成科学的概念。这是学生积极的思维过程,也是学生发展认识,掌握事物内在联系的过程。

三、运用电教,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与电化教育具有的智力功能同步的是它的审美功能。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和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使学生有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素质的整体发展。

1.激发兴趣,轻松愉快地主动学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好奇感、满足感„„学生就能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学习与思考,就会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教材中,不可能每篇课文都富有生动的情节性,有的仅是介绍一种常识,有的则寓理于文。表面看来,这类课平淡无味文,学起来也许会感到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教材和学生感知的实际,恰如其分地运用电教手段,无疑将成为学生渴求知识好奇之火的助燃剂,成为探求新知的乐趣而产生愉快感。

2.丰富情感,生动形象地自我教育。学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的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课文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模拟直观,更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陶冶静化学生的心灵。比如,《再见了亲人》中,如果光靠老师讲,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是无法了解在战争时期的苦痛的。配合教材,我给学生欣赏了一段战争片,学生们马上被光影吸引,一个个看得多么认真!看到最后,学生们被解放军的精神给感动,甚至还有几位同学流下了眼泪,在此时,老师不必多讲,学生们已经被完全感化,学习课文就变得很简单,在训练朗读时,学生也不自觉的加入了非常浓厚的感情,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电化教学的运用,能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幼儿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而是,

2

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这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感知操作,由周围环境的刺激物引起幼儿的好奇,并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幻灯片、录音机、多媒体等电化教学工具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在组织《夏夜多美》这一活动时,如果单靠老师的讲解学生会丝毫不感兴趣,更谈不上理解小动物之间互相帮助的美好品质。我们运用课件,将小蚂蚁在夏夜的历程制作成动画,孩子们会很感兴趣,并且在视觉刺激下真正理解活动内容。在活动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让课文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文中所描绘的境界去感受,去领悟,去思考。电化教学的优势还不仅仅这些,它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何应用它,应该本着因地制宜、因文而异、因人而选的原则,不能拘泥于某种方式。常言道:“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是有利于教学,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就是可取的。老师要充分利用其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运用多媒体手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的人才。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远离学困生(范文)

让语文课堂远离学困生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因为某些学生因缺乏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而出现厌倦学习、逃避学习的现象,这部分学生在农村尤为突出。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挑战。

关键词: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 尊重 激励 相信 进步

一些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这其中有所学内容越来越难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下降,语文教师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远离学困生。

一、农村教师为什么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学困生

1.尊重方能消除学困生与老师之间在心理上的鸿沟。

农村中学的学困生往往有较重的自卑感,误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他们,厌弃他们,这样无形中在自己同老师、同学之间形成一条鸿沟。如果老师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学困生,久而久之,鸿沟就会越来越大,学困生就会越来越远离集体。相反,如果老师尊重学困生,使他们感到温暖,真正建立感情的联系,那么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鸿沟就会逐渐填平,从而为老师进一步做好工作创造条件。

2.尊重和理解学困生,方能畅通无阻地沟通。

学困生处于学困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学习不及格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期待他们去掌握”。所谓“教师的期待”,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因此,只有尊重和理解学困生,他们才能把老师当成成长中的伙伴,老师才能了解学生,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帮助他们,促使他们进步。

3.尊重和理解,方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求知与进步的欲望。

学困生并非一无长处,他们有表现优秀的方面,应当扬其所长,让他们心灵深处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激发他们产生改变自己学困状态的信心和勇气,这一点做过多年老师工作的都深有体会。

二、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做到理解和尊重学困生

1.用心关爱,激发兴趣。

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缺乏感情的教师能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特别是对心灵上有过创伤的学困生的关心、体贴,才能帮助其解除身心痛苦,教师做到情感投入,师生双方才能敏锐感应、互相吸引,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有一天我中午值班,一位个子矮小的母亲要找个学生,在得知是我班的一位特殊学生(眼睛斜视,写字我都不认识,每次考试总在四十分左右徘徊)时,我让这位学生出来。他的妈妈把一大包的衣服送给他叮嘱他几句要走时,这位学生说:“妈,路上小心,慢点走。”在看过许多学生接到家人送到物品感到理所当然时,当时我的心被触动。随即我对他说:“马强,你刚才的一句路上小心,慢点走,你妈听到后一定心里暖暖的。你是个孝顺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也许从没被老师这样夸奖过,他不好意思地走了。后来我发现他愿意找我说话了。在一次课上他居然举手要主动当着我和全班学生的面背诵一首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虽然在背诵时有些重复,可最后还是赢得全班学生的热烈掌声。相信有爱就会创造奇迹。

2.抓住机会,正确引导。

学困生无非是消极落后方面的因素多一些,但再差的学生也有积极因素。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做他们的益友。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得好:“学困生不缺批评,不缺训斥,而缺的是鼓励、表扬和感化。”因此,他号召全校教师对学困生要“以柔克刚”,用精神和物质力量感化学困生,让学困生得到尊重、理解、帮助和关怀。学困生在心灵上虽然受到创伤,但是他们仍然向往美好的未来,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的成绩希望得到同学的承认、老师的理解。

上课喜欢发呆,课上总是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他就是我班李志。一次课上练习仿写:“朋友是这么一批人:是你痛苦时第一个想到你的人,是你?摇 ?摇的人,是你?摇 ?摇的人。”我刚出示完题目,发现李志又在发呆,不知道又在想些什么。这时我说:“给大家两分钟思考待会我要看看谁最有才气。”教室都安静下来,我轻轻地走到李志的桌前轻声地对他说:“待会我请你说说你想出来的句子。”听完我的话一开始他有点慌,接着开始认真看黑板,认真思考起来。两分钟后,我大声地说:“李志,你来试试。”大家都很意外也很惊讶。只见他略微思考一下,认真地说道:“朋友是你落魄时给你安慰的人;朋友是你荣耀时第一个与你分享的人。”话音刚落班级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尤其是班级的那些与李志玩得好的“铁哥们”一边使劲鼓掌一边说:“好!”接下来的半节课我发现他上课明显认真了,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在以后的练习中只要有仿写,李志总是写得很好。每个学生都是有潜质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认可,尽管这种心理需要有时是微弱的,但它确实是向好的方面转化的动力。所以,只要做有心人,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理解、激励他们,就能让他们找回信心,向着更好的方面发展。

3.持之以恒,坚定信念。

学困生思想觉悟较之好学生有差距,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有进步”。这是我常常后进生说的话。当然使得许多后进生与班主任交流时总能自信地说“我能学好语文”。

只要我们真心地理解和尊重后进生,就完全可以转化他们。同时也要注意做好巩固工作,防止学困生思想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持久的艰苦的思想工作,应该像对子女一样爱护他们,要求他们,对他们负责任,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严父之情,要爱得得体,严得适度,积极为他们创造转化的条件。只有信其身,才能听其言,语文教师只有充满善意,以尊重和理解感化学生,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使学生想学、好学、乐学。

第五篇:让学生爱上作文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中心小学钱盈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工程”,一直以来倍受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教学中,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煞费苦心,一遍遍讲作文的重要性,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写作的各种技巧,不辞劳苦地加大作文批改量,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并无太大的提高。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一些做法。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困惑

1、重习作,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提出明确要求:“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写出来。”这是新课程对学生习作提出的要求。习作生活化,构建向生活开放的模式,克服为作文而教作文的弊端,给学生的表达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要让学生在有充分感受的情况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而,现在的高年级学生,教师无论出个什么题目,他们都能不假思索地“写出”一篇好文章。这样的习作你看了以后,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甚至要下个评语都颇感为难。细究起来,原来这样的习作都是胡编乱套的,缺少学生的真实感情。

张文德先生曾痛心疾首地坦言:“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在这个关键之处违背了规律,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就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再用笔记录下来,要告诉学生,事情不在小,而在于抓住小事,并真实记录下来,我手写我心。学生明白只有

用真实的情感去抒写真实的生活,写出的文章才能感染他人,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读起来其味就如同嚼蜡。

2、重程式,轻创造。

创新是个性的发展和动力的源泉,“如果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新面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

著名青年作家晓苏先生曾在一次写作的学术报告上讲述过一个扼杀创造性的典型例案。他说,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犯错误以后》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自己去班主任办公室的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着玩,而且踢着踢着,觉得不过瘾,干脆用力一踢,将易拉罐踢得老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文中就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但后来语文老师批改时把这段话完全删去了,理由是这位老师认为这一段话与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无关。晓苏认为这就是对创造性的扼杀,因为,这一段话生动而传神地表达了一名学生犯错误后,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它不仅与主题有关,而且关系密切,怎么能够随意删去呢?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由此可见一斑。

二、解决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1.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写作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如果学生愿写、乐写,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写作兴趣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既要遵循教材的写作要求,又不能死搬硬套,要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写。学生的素质有区别,对于写作的要求也要给予区别对待,

这样才不会使有些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教师可以在每次作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没有了形式上的束缚,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2.提高生活认识水平,丰富作文内涵

提高学生生活认识水平,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生活认识水平的反映,从提高生活质量角度来观照作文生活化的意义,以写作来反映生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而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又丰富了学生作文的内涵。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文道结合的良性循环。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从定义上说,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学生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要素材,让习作走向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

3. 提倡课外阅读,丰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利用好课外阅读这个途径,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培养学生养成摘抄习惯,摘抄不仅仅是积累一些优美词句,更要多积累经典名句、名人格言、俗语、谚语等,而引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名著,古诗宋词等经典的书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水平。在习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名人名言、俗语、经典故事等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丰富习作的内涵。

4. 培养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写作中,如果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新面貌。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

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其次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5、鼓励修改,激励写作

何其芳同志曾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作文教学也有“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的明确要求。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没有进行自改自评这项语文实践之前,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作文的修改不知从何下手,只等老师批改评判,老师评判学生的作文是什么等级,学生只能认可什么等级。学生对什么是优秀作文,什么是有毛病的作文不会欣赏判断,学生的作文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自改自评,互改互评的语文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他们把自己的作文放在同桌、前后桌、小组当中横向去比较,就能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再经过老师的表扬鼓励,让他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举办班级优秀作文展等形式,把自己的作文展示给大家,得到大家的认可,更加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主动积累好词佳句的劲头高了,学生之间相互聘请批改作文的现象多了,为作文评判的矛盾而引起争论主动找老师评判作文优缺点的同学多了,由此激起习作的热情。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指导和激励学生多去看、去听、去想,赏识他们的一切设想,为他们写出富有个性化的真实作文缔造宽松的情形,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灵感,这样就会引领学生走出写作困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员工作管理制度下一篇:人生新征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