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病虫害防治

2022-08-05

第一篇:西红柿病虫害防治

西红柿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西红柿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可发生多种病虫害,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将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县农技中心植保站结合当地气候及发病规律制定了西红柿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以供种植户参考。

一、西红柿晚疫病

症状识别:西红柿晚疫病又名西红柿疫病,是西红柿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重的病害。该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也能为害茎和叶柄。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病斑由叶片的主茎蔓延,嫩茎部缢缩腐烂,病部以上枝叶死亡,湿度大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霉层。

发病规律:该病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最适发温度18 -25℃,相对湿度在9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至座果期,发病的潜育期3-5天。多连阴雨的年份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肥水管理不当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轮作: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2、清除病残体,发病季节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深埋,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3、栽培防治: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物抗病性,浇水易在晴天进行,防止大水漫灌。保护地栽培灌水后应适时放风排湿,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叉,摘除植株下部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在保证湿度的前 1

提下增加放风量;

4、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用72%霜霉疫净可湿性粉剂稀释800-1000倍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3-4次。

二、西红柿病毒病

症状识别:该病是病毒引起的病害,在田间主要表现的症状是:花叶、蕨叶、条纹、丛生、卷叶、黄顶。该病害在秋播西红柿生长中发生较为严重。

发病规律:该病喜欢高温干旱环境,夜温和地温偏高,少雨,蚜虫多的时候发生较为严重。肥水不匀,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生较为严重。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在80%以下,最适感病生育期为五叶期至座果中后期,发病潜育期10-15天。一般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杂交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

3、科学管理,培育壮苗,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以提高抗病能力;

4、防治蚜虫。防止蚜虫传播病毒,可选用

2.5%中保蚜无踪乳油1000-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喷雾;

5、化学防治,在发病前或发病始见期,可选用40%克毒宝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间隔7-10天,连续2-3次。

三、西红柿青枯病

症状识别: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是细菌性维管束组织病害。叶片表现为,初始顶部新叶萎蔫下垂,后下部叶片发展产生凋萎,接下来才是中部叶片产生凋萎,发病后叶片色泽较淡,呈青枯状。

发病规律:该病喜欢高温高湿,发病最适温度范围20-38℃,最适感病生育期是西红柿结果中后期,发病潜育期5-20天。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偏酸的田块发病较重秋季高温多雨的年份发病较重,引发病症表现的天气条件为大雨或连续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田间湿度大,发病现象会成片出现。

防治方法:在目前对西红柿青枯病尚无理想的防治药剂情况下,防治上应抓好下述环节:

1、因地制宜地选育和换种抗耐病高产良种;

2、重病田实行轮作;

3、加强肥水管理。整治排灌系统,高畦深沟栽培,防止漫灌串灌;

4、初果期开始加强监测,一旦发现病株随即拔除,收集烧毁,病穴及附近植株淋灌77%可杀得悬浮剂800倍液,或扫细800倍液,2次以上,隔7~10天1次,前密后疏,淋透淋足(200~500毫升/株或更多)。

四、西红柿灰霉病

症状识别:主要危害花和果实,叶片和茎亦可受害。患部呈现水渍状或黄褐色湿腐状,表面长满灰色至灰褐色浓密霉层。

发病规律:病菌依靠气流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致病。适温(20℃左右)、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注意选育抗耐病高产良种;

2、清洁田园,摘除病老叶,妥善处理,切勿随意丢弃;

3、防止西红柿沾花传病。在沾花时,在西红柿灵或2,4-D中加入0.1%的40%施灰乐悬浮剂,使花器沾药,以后在坐果时用浓度为0.1%的40%施灰乐悬浮剂溶液喷果2次,隔7天1次,可预防病害发生;

4、发病初期抓紧连续喷药控病,

用40%施灰乐悬浮剂1000倍液,和其它防治灰霉病的药剂轮换交替或混合喷施2~3次,间隔7~10天。

五、西红柿主要害虫

棉铃虫:是西红柿上的一大害虫,一年发生多代,四季都有为害,以幼虫蛀食西红柿植株的花、果,并且食害嫩茎、叶和芽。花蕾受害后,苞叶张开,变成黄绿色,2—3天后脱落,幼果常被吃空引起腐烂而脱落,成果期受害引起落果造成减产。西红柿棉铃虫防治方法,棉铃虫卵产在嫩芽上,结合整枝,及时打杈打顶可有效地减少卵量,同时要注意及时摘除虫果,压低虫口基数。药剂防治在幼虫孵化盛期,可选用30%的触倒乳油、15%阿维毒乳油1000-1500倍液于晴天下午4时以后或阴天喷雾,隔5天再喷一次。

蚜虫、白粉虱:该虫在植株上吸食汁液,使叶片卷曲变黄,影响生长,最主要的危害是传播病毒病,采用上述防治蚜虫药剂,可用

2.5%中保蚜无踪乳油1000-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或4%剑诛乳油1000~1500倍液等喷雾。

第二篇: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林业病虫害防治

林业病虫害防治

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使林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在森林的自然灾害中,病虫害的为害是很严重的。森林病虫害是一类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管理过程中,常常给生产经营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又被称之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很多,据初步统计,有主要病害500多种,虫害1500多种。病虫害不但能直接使林木枯死,还能降低森林生长量、结实量和木材质量,降低森林的防护效能,所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1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1.1预防防治森林病虫害,要立足于“预防”,生产活动中,由于种苗的频繁交换、调运,人为地将一些危险性病虫害在省际、国际或地区问传播,给林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植物的检疫工作十分重要。加强检疫检查与检疫复检,就是要严禁调运虫源木,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林业安全中一项重大工程,森林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之大、范围之广,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林业部门和相关林业安全研究专家重视的问题,如何有效、快速地降低森林病虫害,最大程度地减少林业损失,已成为各省市林业部门的共识。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黑龙江省,由于黑龙江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

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

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总结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第三篇: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实施方案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植保方针,也是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则;禁止毒性大、残留期长的农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也是目前打造宜居环境的必经之路,同时为了节约绿地养护经费,特制定此方案:

一、防治病虫害应从源头杜绝传染源,对补栽、新栽苗木进行检疫。负责进苗的人员应及时通知风景园林科到岸苗木的现场地点,不应到进苗地点把关苗木质量,以免偷梁换柱的现象发生。同时,风景园林科人员要把关苗木运输途中的包装,对带有虫苗、病苗、假植苗、风干苗拒验收,拉离现场、消毁。

二、风景园林科对现场绿地内栽植苗木病虫害情况全盘摸底、总结,制定出“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要求从2月12日——2月17日完成),以起到指引“病虫害防治”的正确方法的作用,

比如:

1、2011年全城国槐、龙爪槐、叶柄小蛾危害严重,造成早期落叶。现在应对全城有国槐、龙爪槐的单位进行通知:

(1)采摘或剪掉上的果荚,减少虫口密度。

(2)3月初用低毒高效农药进行喷洒树身、树枝,以扼

杀虫卵。

(3)4—6月份用性引诱剂,来诱杀成虫。

(4)7—8月份用生物药剂喷洒一遍,全冠树。

(5)秋季结合修剪,减除虫枝、虫果。

2、对2011年各种树木,蚜虫泛滥成灾情况,要引起高度重视,结合施肥使之控制在萌芽状态,通过去年东片管段试验,用一种有机肥能有效抑制蚜虫,今年将大力推广。

3、游园、边绿地内栽植的树木,应挖出整齐的树穴,以免病虫害交叉感染。

三、植保所用的生物剂、药剂应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人负责购进与出库,由局统筹安排管理,应“对症下药”,避免瞎子摸路,乱撞乱碰,盲目现象发生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以免假药、剧毒药、高浓度药对植物烧苗危害,甚至对市民造成中毒现象发生,造成社会负面影响。

四、风景园林科组织植保知识的培训,使大多数人掌握识别病虫害的方法以及对化学药剂特性了解。以达到最基本的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熟练掌握使用技术和范围,同时对新型生物制剂的推广。

五、年终风景园林科做出全年的病虫害防治归纳总结,把经验进行推广,教训进行总结,真正发挥绿地养护管理的引领作用,也是执行《植保技术规程》的表现。

二○一二年二月十三

日。

第四篇:水稻病虫害防治

• 一水稻的分类

• 二水稻田的分类

• 三水稻的生长周期

• 四水稻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 五水稻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一水稻的分类

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

二水稻田的分类

直播田移栽田

三水稻的生长周期

• 秧苗期:种子发芽到拔秧

• 插秧期: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

• 分蘖期: 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蘖期(也称返青期),这段期间

往往需要施肥,让稻苗成长的健壮,并促进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

• 拔节孕穗期:植株幼穗分化开始到长出穗为止,大概一个月时 。

• 抽穗扬花期:植株从顶端茎鞘抽出开花齐穗这段时间, 5--7天 。

• 灌浆结实期:开花后到谷粒成熟。

四水稻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 主要虫害

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

•次要虫害

•稻蓟马、大螟、稻象甲、福寿螺

二化螟

• 生活习性:江西一般发生一年3-4代,安徽湖南一年1-3代,河南一年2代。2-6龄

幼虫在稻桩、稻草、焦柏、三棱草及杂草中越冬。幼虫3-4月份化蛹,在温度20℃-30℃之间,温度在70℃以上,有利于幼虫发育。上海越冬代成虫在5月中旬末-6月下旬发生, 7月8月阴雨天气多,气温偏低,易出现2代螟虫灾。防治时间一般在卵孵高峰期后5-7天。

• 以幼虫为害水稻,初孵幼虫群居叶鞘内为害,造成枯鞘

各生长周期危害情况及防治方法

• 各生长周期危害情况:2龄以后幼虫蛀入株内为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

造成死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造成虫伤株。

• 4月下旬-7月中下旬,有三四个集中发蛾高峰日,第一代发蛾盛期在8月中下旬。 • 卵历期:第一代9-11天,第二天6-7天,幼虫期30余天。

• 蛹期:越冬代12-16天,第一代7-8天,全年以第一代幼虫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1.出类拔萃(一干到底) 80克/亩兑水15—30公斤(用于整个生长周期期)

2。定端100克/亩兑水15—30公斤(用于一代虫期)

3。展叶40克/亩 兑水15—30公斤

4。夯钻60克/亩 兑水15—30公斤

技术关键:用药时田里有水1—2公分,保水3—4天。

三化螟

• 俗称钻心虫、白穗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只危害水稻,以幼虫危害。为害症状:幼虫

钻柱稻茎,引起水稻枯心、枯孕穗、白穗,转株危害还形成虫伤株,“枯心苗” “白穗”是危害后稻株的主要症状。

• 生活习性:四川、江苏、安徽北部和河南南部三代,江苏南京、上海3—4代,福建

南、江苏南部、湖南南部4—5代

•各地主要以老熟幼虫在稻桩越冬,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6℃以上时开

始化蛹化蛹前先在稻茎基部咬一个羽化孔并吐丝封盖,羽化时顶破封盖屋向外爬出。在分蘖期抽穗期最受危害。

• 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成为越冬代的蛾,蛾羽化后,第二天便开始产卵

• 卵的历期:第一代11-12天,第

二、三代7-8天。化蛹期4月下旬

• 各代发蛾盛期:越冬代5月下旬,第一代7月上中旬,第二代8月中下旬,有的年

份9月下旬—10月中旬还出现第三代发蛾高峰,即有第四代幼虫发生。

防治方法:1.出类拔萃(一干到底) 80克/亩兑水15—30公斤(用于整个生长周期期)

2。定端100克/亩兑水15—30公斤(用于一代虫期)

3。展叶40克/亩 兑水15—30公斤

4。夯钻60克/亩 兑水15—30公斤

技术关键:用药时田里有水1—2公分,保水3—4天。

稻纵卷叶螟

鳞翅目螟蛾科

•危害症状: 幼虫吐丝纵卷叶片,藏匿其中取食叶肉,反留表皮开成白色条斑,

严重时田枯白,随虫体长大,不断将虫苞向前延长。虫苞一般是叶丝缀合两边的边缘 ,向正面纵卷成筒状。

•生活习性: 成虫寿命6-17天,产卵期:4-5天

• 初孵幼虫多在稻苗新叶、嫩叶鞘内以及老虫苞 和稻蓟马危害的卷叶尖里,啃食叶肉,

呈小白点状,称为“啃食白点期”,2龄称为“卷尖期”,3龄称为“卷筒期”4龄称为“暴食白叶期”

发生规律

一般发生1-5代,北方2-3袋。主要危害代是第二代7月中旬至8月危害中季稻 。 • 1代历期1个月左右 ,第一代成虫5月底在早稻田产卵 ,

• 6月中旬田间出现零星白点,虫量很少一般不防治,

• 7月上旬第二代成虫大量由南迁入

• 7月下旬-8月初第三代成虫大量羽化

• 8月下旬第四代成虫盛发,单季晚稻和后季稻易受危害

• 10月上旬第五代成虫羽化,少数迟栽生长嫩绿的后季稻仍受灾害,后一般成虫向外

迁出,

防治方法:1.出类拔萃(一干到底) 80克/亩兑水15—30公斤(用于整个生长周期期)

•2。定端100克/亩兑水15—30公斤(用于一代虫期)

•3。展叶40克/亩 兑水15—30公斤

•4。夯钻60克/亩 兑水15—30公斤

关键技术:初见小苞开始用药。

稻飞虱

同翅目飞虱科

• 分为: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

褐飞虱: 是晚稻穗期主要害虫

白背飞虱:危害水稻孕穗期,6月或7月初有1-2次迁入,8月中旬高峰灰飞虱:

水稻受害,轻者减产20%—30%,主要达五成以上,甚至颗粒无收,传播褐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还是传播小麦丛矮病和玉米粗缩病的媒介。

灰飞虱发生规律:1年发生5-7代,3-4岭若虫在枯叶及土缝内越冬。5月-6月初二代若成及部分成虫迁飞。

5月25日前后播种的秧田里为害,主要为害秧田期和分蘖期、穗期前后也可危害。 防治方法:1.出类拔萃(一干到底) 80克/亩兑水15—30公斤(用于整个生长周期期)

2。定端100克/亩兑水15—30公斤

3。展叮40克/亩 兑水15—30公斤(虫严重时80克/亩)

关键技术:对准稻株中下部喷雾

第五篇:蔬菜病虫害防治

主讲人:王玉彦博士

一、蔬菜病虫害发生的新特点

◆蔬菜病虫害的种类增多

•报道的病虫害200余种,常发生的 120多种(70+50)

•病害:猝倒病、立枯病、霜霉病、萎病、菌核病、病毒病、灰霉病等。

•虫害:主要有白粉虱、蚜虫、菜青虫、小菜蛾、地老虎、蝼蛄、烟粉虱、美洲斑潜蝇等。

◆原来次要的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

•辣椒根腐病、蔬菜根结线虫病、斑潜蝇、白粉虱等→主要病虫害,且周年发生,防治困难。

◆病虫抗药性增强

•南方小菜蛾(有机磷、氯)→十至千倍抗药性,

•抗药性是种群特性,可遗传

二、造成蔬菜病虫害严重的原因

•设施提供了生存条件:

白粉虱、霜霉病等

•气候变暖:

原来许多越冬性的害虫→四季繁殖,危害加大

•轮作倒茬困难:

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大量积累,如枯萎病,根结线虫病

•害虫的防治方法单一:

主要靠农药除害,使一些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农药防治效果减弱;

•蔬菜基地分散:

害虫异地生存现象增加,繁殖能力增强。

三、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依赖化学农药,污染严重:

•污染的程度,有目共睹、南方更严重。

•误用和不合理用药或违规用药。杀虫剂农药(占70%),主要是有机磷杀虫剂,甲胺膦、呋喃丹、10

59、160

5、三氯杀螨醇等

◆用药不科学、乱打药:

不懂“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经常打“保险药”、打“马后炮药”、打“便宜药”、打“高毒剧毒药”及打错药等。

◆不注意清除病虫源头:

◆菜农素质和技能亟待提高:很多菜农不能正确识别病虫害,缺乏植物保护基本知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能。

◆农药市场不规范:①缺乏严格管理,②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亟待提升。

四、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应用农业防治(利用农业管理手段和栽培技术 )

•选择抗病品种和种类 :如野生蔬菜、水生蔬菜。

选择生产基地 :无污染、生态环境好。

•轮作倒茬:

消毒:种子消毒、床土消毒、棚室消毒、肥料消毒等。

•培育无病虫壮苗: 营养钵育苗、网纱覆盖苗床等。

•水肥管理:氮、磷、钾比例、增施腐熟有机肥、注意微量元素肥料。

生态调控:如控湿防病 、高温闷棚、合理密植、地面覆盖、滴灌或膜下灌溉等。嫁接换根:防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和线虫病等土传病害。

◆应用物理防治

设施防护:防虫网、遮阳网等等。

诱杀和驱避:如黑光灯可杀300多种害虫,黄色黏虫板或黄色机油板诱杀蚜虫、

粉虱及斑潜蝇等,糖醋液诱杀夜蛾科害虫,覆盖银灰膜或银灰网可驱避害虫等。

臭氧防治:保护地可利用臭氧发生器释放低浓度的臭氧防治病害。

◆应用生物防治

昆虫天敌:如赤眼蜂→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草蛉

→蚜虫、粉虱、叶螨等鳞翅目害虫卵,丽蚜小蜂→白粉虱。

微生物防治: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小菜蛾、菜青虫;甜菜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棉铃虫和烟青虫。

生物药剂:农抗120、多抗霉素等农用抗生素→猝倒病、霜霉病、白粉病;农用链

霉素→软腐病和细菌斑点病;庆丰霉素、新植霉素等,印楝素、黎芦碱醇溶液等

植物源农药→小菜蛾、甜菜夜蛾、烟粉虱等。

◆科学合理应用化学防治

正确选用药剂:科学合理地用药,做到对症下药;使用正规厂家的农药,农业部

农药检定所登记的农药。

禁止用高毒、高残留农药:①剧毒如铁灭克、甲拌磷、对硫磷等;②高毒如杀线

威、保棉丰、内吸磷、苯硫磷、久效磷、克百威(呋喃丹)、甲基对硫磷、三硫

磷、毒虫威、乙拌磷、甲胺磷、灭多威、水胺硫磷、甲基环硫磷、氧化乐果等③

长残留如DDT、六六

六、林丹、毒杀芬、氯丹、七氯、硫丹(赛丹、硕丹、韩

丹)、三氯杀螨醇等,④杀虫脒也禁止使用。

选用无毒、无残留或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①选生物制剂:如B.T.、80

10、白僵菌、菜丰灵、昆虫病毒、天霸、天力二

号等;②选特异昆虫生长调节剂农药:如抑太保、除虫脲、灭幼脲、农梦特等;

③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敌百虫、辛硫磷、克螨特、甲基托布津、甲霜灵等。

掌握施药时机:根据病虫害的发病规律进行,找薄弱环节进行。

看天气施药:在无风的晴天进行

对症下药,轮换用药等等:

严格农药安全使用准则:

①严格掌握安全间隔期:各种农药安全间隔期不同,一般是夏季为7天、冬

季10天左右。

②严格按规定施药:遵守农药使用的范围、防治对象、用药量、用药限次等

事项。

③遵守农药安全操作规程:农药应存放在安全地点,配药人员要戴胶皮手套,

拌过药的种子应尽量用机具播种,施药人员必须全身防护,操作时禁止吸烟、喝

水、吃东西;不能擦嘴、擦脸、擦眼睛;每天施药时间一般不得超过6小时。日光温室黄瓜防治病虫害

农业防治:选择地块,轮作,种子热水烫种,注意温湿度管理,黄瓜进入结瓜盛期,清晨间隔扒开后立柱上薄膜小缝短时间排湿,然后盖上薄膜提温,保持28~32℃,超过32℃开始放风,下午保持在20~25℃,夜间维持在15~16℃。 物理防治 :温室高温消毒,用黄色捕虫板涂上机油来诱杀蚜虫、白粉虱等害虫。 药剂防治: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大生M-45 500倍液防治黄瓜霜霉病,选用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防治细菌性角斑病,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50%抗蚜威1000倍液喷雾防治瓜蚜。

日光温室番茄无公害栽培病虫防治

保花保果:开花期2.4-D沾花或用番茄灵喷花、蜜蜂授粉。

病虫害防治:利用银灰色反光板驱避蚜虫;选择农药要符合国家无公害要求标准,用20%病毒A、64%杀毒矾、75%百菌清交替使用,防治病毒病、灰霉病等病害,采收前10天停止用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协会工作安排计划下一篇:乡关工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