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

2023-03-05

第一篇:论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

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贾明

(观点已简约到“指导思想”文件夹) 一九七八年召开的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有了很大变化,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都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迫切需要从战略高度确立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走出一条新的党建之路。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并首次郑重地把它写进党章,这标志着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总结,我们党在新时期党的建设方面,理论上更加成熟,实践上更加自觉,开始找到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正确道路。 党的建设是与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的,这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九年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由我党的长期历史经验证明了的一个客观规律。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随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贯彻过程而逐步形成的,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

从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一九八二年召开党的十二大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形成发展的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们党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从而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几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而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在确定工作中心转移的同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针对拨乱反正中出现的错误思潮,及时地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在这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关头,邓小平同志以他的远见卓识,及时预见并向全党提出要及时研究各方面的新情况,解决各方面的新问题,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新学习。

十二大政治报告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这标志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任务提上了日程,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指导思想开始形成。 从十二大到十三人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形成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是.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又孕育了伟大的理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理论的发展和先导作用。一九八七年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的形成,标志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基本路线的确立,我们党关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十三大政治报告首次明确地提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新时期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应当体现这个指导思想。”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十三大提出“必须从严治党”,做好经常性的党建工作。还指出,“我们有可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十二大到十三大,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到十三大召开,我们党初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套理论,概括了党的基本路线,同时,基于对十二大以后两年时间的政治运动式的整党的反思和总结,我们党对新时期党的建设要走新路子的思想更加明确,从而为新时期党建指导思想的形成准备理论条件、政治条件和实践基础。 从十三大到去年十月召开十四大,是新时期党建指导思想的成熟和完善阶段。如前所述,十二大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建设上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搞政治运动式整党的新路子。显然,这里的“有可能”还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因为保证基本路线贯彻执行的党建新路子,还有待问题的充分暴露,实践经验的检验。十三大以后,在贯彻基本路线中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八九年爆发了一场**,紧接着苏东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转入低潮。以此为契机,浅们党及时总结经验,一方面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另一方面更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从严治党。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们党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坚持和发展了十三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段时间党的建设的理论发展,以江泽民年月在党建理论研究班上的讲话为代表,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讲话中,再次强调确立新时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性。根据当时的情况,作为研究和探讨,讲话中指出:“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住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什么样的要求呢?当前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坚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样的先锋队,必须理论上更加成熟,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坚强,内部更加团结,同群众的关系更加亲密,真正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强核心。这个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需要,因而应当作为我们在现阶段加强党的建设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前进目标。”这个指导思想的特点,针对当时的情况,特别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为指导,总结了十三大和十三大以来关于党的建设指导思想的认识成果,从而丰富、发展并在党章中确立了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十四大政治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使我们这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的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十四大部分修改后的党章,充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并以概括规范的表述写进党章总纲,即“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党的战斗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同时,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分别作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的第一项和第二项,写进党章。这样,就以党章这一根本党规党法的形式,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的内容和地位,使之具有全局性、稳定性、权威性和普遍的约束力。

总而言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新时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的确立过程,就是党的建设与基本路线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指导思想以现在的内容载入党章,正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要认识十四大确立的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除了要考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还要深入领会指导思想本身。

什么是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有人把党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或者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甚至把党的建设的某些具体方针原则作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其实是混淆了各个层次党建理论的界限。我认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建设的战略问题,简单地讲,就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路线”。它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为指导,与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相联系,确定党的建设的战略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其核心问题是党的建设与政治路线的关系间题。可见,党建指导思想,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对于党的自身建设乃至党领导的整个革命和建设事业,都有重要意义。

党的建设理论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按照它们与党的建设实际的联系程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即通常讲的党的指导思想,它是党的一切活动的理论基础,是世界观、方法论;第二个层次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它是党的建设的直接理论依据,与马克思主义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三个层次即我们所讲的党建指导思想;第四个层次即党的建设的具体方针、原则和规范。这四个环节中,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一定历史时期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关键。没有这一环,就不可能从战略上解决“结合”间题,党的建设的具体方针、原则和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就难以切合实际,党的建设与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就可能出现不协调,实践中就会顾此失彼。

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不同于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属于党的性质范畴,它对党的建设起着最终的指导作用,但它本身并不解决党的建设的目标、途径问题。党建指导思想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建党理论是党的建设的理论依据,对党建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直接相关的,但它不是党建指导思想本身。党建指导思想是建党理论与一定时期党建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建党理论的外化。党建指导思想也不同于具体的党建方针政策和原则规范。前者是后者的直接依据,是统帅、是纲,后者是前者的展开,实现和保障,是目的。因此,党建指导思想是党建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层次,其主要任务和内容,就是确定一定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实现途径,是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战略性问题。 不仅如此,党建指导思想还是联系党的政治路线与党的建设的纽带,因而它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只有确立正确的党建指导思想,党的建设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党才能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因此,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执政党,不仅要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找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且要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找到执政党建设的正确道路。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强调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而关键是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以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就从思想理论的高度解决了紧密联系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问题。道理在于,基本路线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如果不在思想理论上解决问题,贯彻执行基本路线就会左右摇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更好更快地进行,基本路线就会因为缺乏思想理论基础,特别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作支柱而走向僵化,窒息其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基本路线是理论基础与实践道路的关系,前者是后者制定、执行和发展的理论#}础。十四大从党的建设指导思想上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基本路线的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把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十四大关于党建指导思想的一大发展。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十三大就提出了从严治党问题,但没有提到指导思想的高度。我们知道,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千条万条,归根结蒂,要落实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八个字上。党不管党、治党不严,是党建实践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尤其容易发生。这种现象不克服,党的建设的一切都是空话。如果说过去出现的一些重大事件,“问题主要出在党内”,那么,党内之所以出现问题,原因之一就在于党不管党、治党不严。今后要抓住邓小平所说的“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这个关键.就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第三,把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是十四大对确立新时期党建指导思想的又一重大贡献。特别是把坚持从严治党写进党章,作为党的建设的一击重要指导方针,这还是第一次。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它具有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规范性和权威性。党章的这些特点,使它在党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实践检验比较成熟的重大的建党原则写进党章,进而作为规范性,权威性的法规指导和约束党的行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规律。我们党一贯坚持从严治党,十三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从严治党,但它毕竟还是处于一般的方针政策形态,不可能具有作为党章内容后才具有的“法”的规范性、权威性和普遍约束力。

第二篇:思想汇报--学习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

敬爱的党组织:

在这时期里我主要了解了一些有关党的学风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努力的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于学风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这也是新时期重抓学风的关键原因所在。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也是党一贯倡导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是党对待马克思的唯一科学的态度,也是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水平、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途径。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能否学习好、应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根本标志。党的三大作风,把理论联系实际放在党的三大作风之首,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密切联系群众,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密切联系群众,体现了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党成立之日起,党就植根于人民群众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党始终坚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解决党内矛盾,纠正党内错误,健全党内生活,增强党的团结的基本方法;是保证党的肌体健康,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有力武器;也是党光明磊落、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体现。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要求对党内同志在思想、工作、作风诸方面存在的问题,真诚而又严肃地提出批评,帮助这些同志提高认识,改正错误,取得进步。

新时期,继承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一句话,要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作党的力量之源和智慧之源,执政之本和胜利之本。

新时期,继承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是现实状况与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关键的是要勇于自我批评和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同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技术,把握正确的方向,把握正确的原则和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创造性的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鉴定不移的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同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第三篇: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十五”期间,城乡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农村改革有了明显进展,农村城镇化明显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明显改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看到农村精神文明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经济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短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引发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从来都是相辅相承、相互作用的。经济越发展,就越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多数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滞后,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低,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短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各种矛盾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更加困难。要保持农村社会协调稳定,要把宣传和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树立文明风尚。第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从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看,在温饱解决后,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才能顺应历史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愿望,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利益,真正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到实处。 来源:群学网—天津公务员考试网

第四篇:论新时期民警教官队伍建设

当前,公安民警培训教官分为专职教官和兼职教官两类:在警官培训中心专门从事民警培训教学的公安院校的老师称为专职教官,从公安实战部门来讲课的公安民警称为兼职教官。在民警教育训练实施过程中,从其它高等院校、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聘请来讲课的教师则称为客座教官。2011年3月5日,我省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会议召开,按照公安部建立民警“大教育、大培训”格局的要求,公安厅党委提出了构建省、市、县三级公安教育训练体系的规划和设想,着力提高我省民警教育训练工作水平。如何适应我省公安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提高教官的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民警教育训练质量的提高是民警训练主管部门和培训中心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对全省在职民警教育训练的教官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力图指出当前教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教官队伍的建设水平。

一、警官培训中心教官教学基本情况

(一)聘请教官结构分析。2008年6月_2011年12月期间,聘请到警官培训中心给民警学员授课的教官总计136人。教官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专职教官,二是来自公安实战部门的兼职教官,三是从其他政府机关、高等院校或者研究机构请来的客座教官。教官聘请数量和结构如下:专职教官48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2人,讲师11人;兼职教官58人,其中,厅级领导8人,处级领导27人,科级及以下干部23人;客座教官30人,其中从其他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聘请16人,从政府机关聘请14人。在教学上,基本上突出了以公安机关的专、兼职教官为主、客座教官为辅的特点。

(二)教官教学工作量完成情况。期问,警官培训中心举办民警初任培训、专业培训和职务、警衔晋升培训共17期,培训在职民警l 486人,总计完成教学任务l 602课时。其中,专职教官完成教学任务910节,占教学总量的56.8%,兼职教官完成教学任务337节,占教学总量的21.04%,客座教官承担教学任务199节,占教学总量的12.42%,另外,播放教学录像、队列训练、教学座谈和教学研讨有156课时,占教学总量的9.74%。在1 602个课时中,其中新警培训470课时,由于新警培训的教学任务基本上由专职教官承担,且课时数量远远大于其它培训班,如果不计入新警班的教学任务,那么,总计教学任务1 132课时,其中,专职教官完成教学任务515节,占教学总量的45.49%,兼职教官完成教学任务337节,占教学总量的29.77%,客座教官承担教学任务199节,占教学总量的17.58%,另外,播放教学录像,队列训练,外出考察参观、教学座谈和教学研讨有81课时,占教学总量的7.16%(见图1)。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说明了四个问题:一是专职教官在民警培训中的教学主体地位不容否定,是教学的主力军;二是在专职、兼职、客座教授的课时分配上,基本比较合理;三是从排除新警上课后的比重变化及专业技能培训班的教学任务承担量可以看出,专职教官在业务警种的专业技能培训方面承担教学任务的比重偏少;四是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指队列训练和观看教育警示录像,实战教学、模拟演练、教学研讨、参观交流、座谈等形式的教学组织太少,这与公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不符。

(三)教官教学效果和质量分析。培训中心以学员对教官教学的满意度为导向,同时从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和规律出发,从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设臵了教学测评表,每期班都组织了对教官教学效果的测评。我们共发出l 480份测评表,收回有效调查问卷l 253份,对专职教官、兼职教官和客座教官每期的优良率进行统计汇总,其中专职教官的优良率为89.08%,兼职教官的优良率为84.75%,客座教官的优良率为92.56%,平均优良率为88.79%(见图2)。①可见,客座教官教学最受欢迎,专职教官的教学水平其次,略高于平均水平,兼职教官教学效果居后,这可能与兼职教官教学技巧和语言表达有关。同时,我们对学员关于教官教学的评价和反馈意见进行归类统计,较为集中的意见如下:(1)专职教官。优点:授课表达清晰,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态度认真,准备充分,着装规范,教态得体。不足: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教学与实践脱节;对基层公安机关工作不甚了解;教学教案没有及时更新,案例陈旧。(2)兼职教官。优点: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对基层工作比较了解;案例比较新颖,对政策法规了解及时。不足:部分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课件或板书;没有对实践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理论升华;案例讲解不祥,没有全面剖析。(3)客座教官。优点:理论功底深厚,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图文并茂;教学规范,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表达清晰。不足:结合公安工作实践教学欠缺;与学员交流互动不够。可见,各类教官各有优点和不足,需要相互取长补短,加强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

(四)当前教官在民警培训教学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一是专职教官数量不足。当前公安专科学校专职教师主要从事公安学历教育的教学,省警官培训中心选聘其中具有公安实践经验的48名专职教官承担民警训练教学,聘任教官占学校任课教师比例偏少。在一年多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这48名专职教官重复承担了新警培训、岗位培训、业务培训、晋升培训的教学任务,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民警培训教师水平没有体现出层次来,而且出现了少数民警由于参加了不同类别的两次以上培训,接受训练的教官和教学内容完全一样的情况,导致了重复培训,浪费了培训资源。全省“三级教育训练”体系确定的教育训练格局一旦全面展开,培训规模将不断扩大,专职教官则远远不能满足民警训练教学的需要。二是兼职教官队伍不稳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开展。当前兼职教官主要临时从公安实战部门聘请,由于没有专门的兼职教官管理制度,兼职教官公安工作任务繁重且没有规律,很多时候不能按照教学时间安排到位,碰到出差情形则只有取消或临时更换课程,影响了培训教学实施的严肃性、稳定性。三是教官队伍结构有待优化,从近一年来的教学实施情况看,专、兼职教官和客座教官的比例明显不合理,专职教官人数偏少,教学资源不容易调配。四是教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专职教官公安实战经验不足,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主要习惯于学历教育的教学形式,没有树立职业教官意识;兼职教官教学技巧不高,理论功底不深,经验提炼不足。难以转换警察职业角色,没有养成教学意识;客座教官则缺乏对公安队伍和公安工作的了①数据来源:2007年、2008年湖南省公安厅警官培训中心教官教学测评统计资料。万方数据第4期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8月解,理论教授与公安实践结合不紧密。

二、加强民警培训教官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

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建设一支适应公安实战教学发展需要的教官队伍迫在眉睫,它事关全省公安民警培训整体质量的提高,事关全省公安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大局,公安教育训练主管部门必须加强认识,完善制度,采取措施,大力提高教官队伍的总体素质。

(一)提高认识,把教官队伍建设放在民警培训工作的突出地位。当前,公安教育培训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早在2006年12月,周永康同志就公安院校教育改革进行了阐述,“要提高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从源头上抓起,改革公安教育体制。”“要对各类公安院校的教育体制从整体上进行改革,逐步实现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真正做到入校即人警,从源头上提高警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大幅度提高在职民警培训在公安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既是公安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民警培训作为专业化和职业化教育,必须提高教官的专业化水平,要求教官经过连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教官是教育培训教学的主体,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根本保证,要使公安教育培训上层次、上水平,让更多的民警学员受益,民警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就必须把教官队伍建设放到突出的位臵,作为教育训练工作中一项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工作,采取一切有利的政策措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建设一流的教官队伍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官队伍中来,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富有活力、勇于创新、适应公安实战教学发展需要的教官队伍。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官管理工作。警官培训中心应成立教官资源管理专门机构,负责教官的选聘、培养、管理、考核。一是要积极建立教官资格准人制度和教官聘任制制度。根据民警培训教学的需要科学设臵教官岗位,并按照自愿申请、单位荐、择优聘任的原则,选聘一批政治思想好,理论功底扎实、公安实践经验丰富、热爱公安教育事业,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和公安民警担任民警培训教官。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教官管理制度,加强对专职教官的管理和考核,公安教育训练主管部门和警官培训中心必须明确教官职责,使教官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理论、管理科学、公安业务、警务技能和心理辅导等相关知识的教学,积极组织民警的教学研讨、实战教学和模拟演练,以及组织培训教材建设的调查研究,编写、制作教育训练大纲、教材、讲义和相关教学资料,参与学科、专业和课程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等。三是要根据民警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和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一批民警培训的教官队伍,建立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教学与实践衔接紧密、促进民警培训教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全面提高在职民警培训教官的公安业务水平、警务实战能力、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保证民警培训教学的需要和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官的待遇。要吸引优秀人才担任教官,使其积极主动从事民警培训教学工作,有必要在公安机关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官的良好氛围,全体民警要重视教官的劳动成果和价值,各级领导要对民警的教育训练工作予以重视和支持,为教官教学和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要不断提高教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要积极推进公安机关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教官的级别解决在培训中心担任教官的民警的相应的职级待遇问题。要关注教官的学习成长和生活,专、兼职教官在专业技能培训、进修学习、参观交流、访问学者、挂职锻炼、调研实习等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同时享有警官培训中心提供的专项资助经费。教官所在单位要给教官在职民警培训教学中完成的课时计入本人的年度工作量,对教学效果好的民警教官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上应优先考虑,对在民警培训教学、训练、研究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学校给予嘉奖、记功,课酬应与教官付出的劳动相适应,让全省公安机关的精英愿意到培训中心从事教学工作。

(四)拓宽教官的培养途径,提高教官队伍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其专业发展的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教师培养的外延一直要延伸到教师专业生涯的最后阶段。要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深、专业能力强、公安业务熟、教学水平高的职业化程度高的专家型教官,必须按照民警培训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教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官,要重视教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专职教官要着重进行公安业务知识和警务实战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兼职教官主要开展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客座教官则可以邀请参加公安教育训练的调研和研讨,了解公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要求,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培训主管部门要不断拓宽教官培养途径:一是开展基本技能培训。针对不同的学科教学和公安实践的要求,培训中心选派教官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实践能力培训和教育教学职业能力培训等基本技能培训。二是选派访问学者。选派教官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省内外警官培训中心做访问学者,提高教官的理论水平。三是组织短期专业进修(含单科进修)。教育训练主管部门根据民警教育训练规划和教学的需要,采取短期进修的方式,有计划地选派教官到国内知名大学进修,以更新、充实教官的本专业知识。四是安排挂职锻炼。根据公安教育培训教学的需要,选派专职教官到治安形势复杂,警务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沿的市、县级公安机关或者基层所队挂职,了解公安工作的现状,掌握治安管理、侦查破案、队伍建设、安全防范的基本方法、手段。五是组织教官调研。教官应经常到公安实际部门进行调研,了解公安机关的工作难点和热点问题,了解民警培训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更好地相结合,提高教学的适用性、针对性。

(五)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官教学水平。教学的成败固然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水平,但与教学方法恰当与否直接相关。旧3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灵活性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培养教官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当前,在职民警教学过程中,教学主要以传授理论为主,与学员缺少沟通和交流,教学互动不够,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甚明显。要提高民警培训实效,必须积极推行教学手段改革,教官要善于灵活熟练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上课,采用“课堂+案例+研讨”的方式,积极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组织好教学座谈、教学研讨、实践教学、模拟演练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官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第五篇:刍论新时期高校工会协调能力的建设

延边大学 梁兆成 初玉刚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的发展,高校教职工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民主愿望越来越强,信息需求越来越大。工会作为党的桥梁和纽带,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成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强化高校工会协调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要提高工会对教职工关系协调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工会干部素质培养,提高工会的协调能力和水平,通过利益协调、态度协调和行为协调,促进高校和谐环境建设,发挥好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工会、教职工关系协调、能力建设

随着高校教学、人事和分配等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涉及国家、学校、教职工三者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调整,围绕利益关系的种种矛盾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平衡利益、疏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协调关系。高校工会组织及工会干部只有掌握了协调艺术,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有效地协调各种关系,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促进校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一、高校工会协调的内涵与意义

高校工会协调,是指工会作为第三方或中间者的身份介入,解决教职工关系问题。高校工会的协调工作,包括校工会与各分工会之间,工会与领导之间,工会与部门之间,工会与教职工之间的协调。高校工会通过协调,使高校教职工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谋得高校的长远发展。

1、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实现高校的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任何高校都固有其特定的目标而存在。然而,目标是相对过程而言的,高校完成目标的过程就是高校的运行,高校只有通过运行才能实现其特定的目标。比如,只有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过程,才能使高校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等。而高校的运行,又是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进行的,在校内必然要涉及领导、有关部门、教职工并发生各类关系。这些关系的环境和谐与否,至关重要,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客观存在,不仅成为高校运行的制约力量,而且为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契机。如果领导、教职工之间的关系配合得不适当、不协调,高校的运行就不能顺利进行或不能进行。只有形成和谐、协调的校园环境,高校才能获得教职工的支持与合作,才能为高校的顺利运行提供良好的现实条件,进而促进和保证高校目标的如期实现。

2、做好工会的协调工作,是强化校风建设,建立和谐校园环境的根本保证

没有搞好高校协调的各种切实努力,和谐的校园环境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只有通过协调,才能使高校领导与教职工保持密切的联系。相互作用,偶合协同,才能使高校领导与教职工增进彼此的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合作,才能防范可能的冲突,相互理解,互补互利。

高校工会要搞好教职工关系的协调,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好教职工关系特别是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教职工关系的和谐,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教职工潜能的充分发挥,是高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只有搞好高校教职工关系的协调,才能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才能有利于使领导、有关部门、教职工之间消除内耗,增进团结和增强高校的凝聚力,从而同心同德、步调一致,促进高校的发展。

3、做好工会的协调工作,是提高工会地位的有效途径

工会是群众组织,应自觉承担起协调教职工关系的责任,发挥沟通领导与教职工关系的作用,也只有工会能够发挥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工会不懈努力的协调工作,让广大教职工深切感到工会的努力是为自己维护权益,使广大教职工有话到工会说,有事找工会办,不断提高工会在教职工心中的地位。更要让领导体验到通过工会的努力协调,不断的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的决策和事宜主动要求工会参与,实现工会桥梁与纽带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高校工会协调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代会和教代会提案信息不畅 协调机制不畅

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这种制度也是我国高校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政治优势。但目前教代会普遍存在的协调机制不健全,教代会提案在解决教职工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上力度不足,提案代表与提案答复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教代会闭会期间相关的管理、监督职能难以实现等问题。

2、工会干部素质导致组织协调的难度增加

随着社会法制化进程的加快,依法治会、依法维权将是工会工作的主要方式,承担起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重任,要求工会干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努力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法律专家、集体谈判专家、职工维权专家。然而,高校工会干部多为“半路出家”,自身素质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或者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工会干部转变观念行动迟缓,转变观念的紧迫感和主动性不强;二是一些工会干部创新动力不足,习惯于对上负责,接受教职工监督的自觉性不够高。三是一些工会干部提高素质的压力不大,封闭的体内循环使他们借鉴、学习其它行业经验较少。这些问题如不认真加以解决,就无法适应新的形势。

3、与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教职工的协调存在问题

工会作为教职工群众组织,在维护学校大局的同时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利益。由于高校工会是在同级党政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使得工会干部在为教职工争取利益的同时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处境,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时也只能从情感方面争取,而教职工首先看的是工会为教职工说话和办事的力度,这难免会影响到协调沟通的效果。

三、加强高校工会协调能力建设的对策

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首先要提高工会对教职工协调必要性的认识。高校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实际上时时处处都在进行各种关系协调的工作。某一关系不协调,这会出现矛盾,就会影响正常工作。只有充分认识教职工关系协调的必要性,才能增强工会组织开展教职工关系协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会教职工关系协调工作的水平。同时,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还必须提高工会组织对教职工关系协调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和谐的教职工关系环境是实现高校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充分认识和谐的教职工关系环境只能靠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的切实努力来营造。这是工会组织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的首要前提。

要善于通过传播沟通,使工会组织与教职工交流信息,增进了解,听取意见,反映呼声,推动合作,密切关系。只有建立起纵向和横向的通畅的信息传播沟通,才能达到思想上的理解,认识上的共识,情感上的交融,行动上的协调,才能使各种隔阂与误解得以消除。由此,教职工就会被吸引到同心协力实现高校目标的轨道上来。

1、进一步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建设,提高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教代会只有自身具备了健全的运行机制,才能避免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真正正确、有效地行使职权,才能提高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达到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方面要积极、辩证地处理好行政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关系。我们既要认真维护行政领导的正确权威,使之真正成为强而有力的决策指挥中心;又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切实将“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又要加强高校工会建设,积极发挥作为教代会工作机构的作用,突出工会在学校重大问题决策中的作用,高校工会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教职工的生活福利问题,更重要的是组织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成为教职工参政议政、实行民主权利的重要机构。

2、坚持校内外培训制度,提升工会干部职业素质

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工会干部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学习;对专职工会干部应结合他们工作特点进行定期培训;要注意通过交流、校外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丰富工会干部阅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经常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校对于以上活动要给予政策、时间以及资金 2 上的支持。

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提升工会干部科学文化素质。要想顺利圆满地做好工会各项工作,就必须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工会干部队伍,这就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机制,使每个工会干部都养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工会组织应形成组织学习、学以致用的良好机制。让每位工会干部都能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学习懂得一定的文学艺术知识,熟练掌握工会工作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工作中的协调能力。

3、主动做好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教职工间的协调工作 ⑴ 认清各自的利益需求

工会组织应认清学校和教职工的各种需求。只有能较好地满足教职工的各种需求,才能使教职工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并形成向心力、凝聚力。这是高校工会做好教职工关系协调工作的出发点。

⑵ 要把握相互利益的结合点

学校与教职工各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己方的需求正是彼方的供给,双方就可以互为利益供需并形成利益的结合点,把握这种相互利益的结合点,学校与教职工才能结成利益的互补关系,推动教职工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

⑶ 调整利益目标,促进互助合作

有了利益的结合点和互补关系,并不一定就能实现良好的合作,把互补的可能变为互助的现实,就需要调整好学校与教职工的利益目标。利益目标是利益的具体化,利益目标能为双方产生持久利益并共同接受,互助合作才能实现。

通过各级工会主动的协调工作,使教职工行动起来,使已经建立互助关系的领导与教职工的合作行为更加密切和巩固,使已经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等不协调的行为得以转化,从而最终完成教职工关系协调的工作和最终达到教职工关系协调的状态。在各项活动中,多发倡议书,经常性地宣传报道先进事迹,树立模范典型,积极落实教代会决议,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上下协调沟通。同时,也要注意由于行为过程引发的新的利益矛盾和态度变化,以便在行为协调中继续进行利益和态度协调,并最终达到行为协调的目的。

总之,高校工会应主动承担起教职工关系的协调工作,做到在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疏导不点火,参与不干预,支持不拆台,帮忙不添乱,加强工会干部素质培养,提高工会的协调能力和水平,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申静涛.充分发挥工会协调职能大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5):174-175. [2]马丙丽.德国工会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借鉴及启示.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9(24): 25-29. [3]朱向梅.发挥工会协调监督作用.工友,2008(7):21-22. [4]谢云章、吴泉生.坚持教代会制度,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0-101.

作者简介:

梁兆成,延边大学工会副主席,副教授 初玉刚,延边大学工会办公室主任,讲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劳务分包管理制度细则下一篇:流行歌曲钢琴伴奏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