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2022-11-27

第一篇: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言知识整理

一、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砉然向然

2、 技盖至此乎

..

3、善刀而藏之

4、骑皆伏曰 ..

5、乌江亭长檥船待

6、往往阳狂垢污 .

7、扣其乡及姓字

8、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9、皆不幸早世 10

11、少纵则逝矣 1

213、既然已 1

415、鼓瑟希 16

17、序天伦之乐事 18

19、覆之以茆 20

21、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22

23、籍柔覆温之躯 2

425、与可没于陈州同 26

27、零丁孤苦 28

29、暴秦之欲无厌

二、 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

1、信造化之尤物

23、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45、依乎天理 6

7、虽然,每至于族 8

9、视为止,行为迟 10

11、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1

213、地方千里 1

415、隔离天日 16

17、齐楚之精英 18

19、而气候不齐 20

2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22

23、使从事于其间 24

、敛不凭其棺 、駴駴为野人 、早缫而绪 、暮春者,春服既成 、而母立于兹 、楛竹之笋 、燕坐于华堂之上 、终葬先人之兆 、前十有九年

、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 与江山相发挥 、所见无非牛者 、因其固然 、吾见其难为 、期山东为三处 、左右皆泣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韩魏之经营 、可怜焦土 、欲以此驰骋当世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色、七省好事者皆来学

25、长子灿七岁,少同学

26、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27、其实亦百倍

28、思厥先祖父

29、然后得一夕安寝 30、至于颠覆

31、可谓智力孤危

32、刺客不行

3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3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5、与其所以失之者

36、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7、至于誓天断发

38、明年,丞相薨

39、又可冀其成立也 40、而齿牙动摇

41、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42、吾将以为袜

43、而心识其所以然

44、余叩所以

45、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46、然后得死

47、吾辈无生理

48、一寒士乡试中式

49、既然已,勿动勿虑 50、不抑耗其实而已

5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52、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53、能顺其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54、以吾一日长乎尔

55、童子六七人

56、宗庙之事,如会同

57、大块假我以文章

58、为欢几何

59、室仅方丈 60、往往而是 6

1、初食颇苦难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的字及其活用类型并解释

1、如宝装屏风

2、微雨

3、掠江东南去

4、岸土赤而壁立

5、晚泊沙夹

6、掠江东南去

7、上干云霄

8、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9、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10、而刀刃者无厚

11、项王军壁垓下

12、项王则夜起

2

13、直(当)夜溃围南出

1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1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16、身七十余战

17、马童面之

18、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19、亦足王也 20、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2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22、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2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4、朝歌夜弦

2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6、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2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9、族秦者,秦也 30、 六王毕,四海一

3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3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3、奈何取之尽锱铢

34、日益骄固

35、闾里之俠皆宗之

36、庵居蔬食

37、岁得帛千匹

38、见方山子从两骑

39、余既耸然异之 40、不冠不袜

41、但观之,慎弗声

42、则不快吾意

43、故仇我

44、义不赂秦

45、礼天下之奇才

46、并力西向

3

47、理固宜然

48、日削月割

49、李牧连却之 50、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51、盖世强援,不能独完

52、函梁君臣之首

53、抑本其成败之迹

5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55、负而前驱

56、仓皇东出

57、一夫夜呼

58、而告以成功

5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0、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1、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6

2、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6

3、东亦客也

64、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6

5、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6

6、而视茫茫 6

7、将成家而致汝 6

8、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6

9、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70、长吾女与汝女 7

1、莫如西归 7

2、毛血日益衰 7

3、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7

4、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7

5、余因而实之:

76、 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7

7、 初不自贵重 7

8、牖其前以通明 7

9、必械手足 80、贫则面语之

8

1、席地而卧 8

2、予我千金,吾生若 8

3、故旧见之 8

4、仇轻暖也 8

5、名我固当 8

6、早实以蕃

87、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8

8、、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8

9、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90、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9

1、旦视而暮抚 9

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9

3、旦暮吏来而呼曰 9

4、驼业种树 9

5、非有能硕茂之也 9

6、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9

7、鸣鼓而聚之 9

8、遂而鸡豚

99、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00、端章甫 10

1、鼓瑟希 10

2、、风乎舞雩

10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0

4、曾皙后 10

5、可使足民

10

6、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10

7、幽赏未已 10

8、古人秉烛夜游 10

9、独惭康乐

110、飞羽觞而醉月 1

11、如诗不成 1

12、乳二世 1

13、客逾庖而宴 1

14、吾家读书久不效 1

15、垣墙周庭

5 1

16、雨泽下注,使不上漏 1

17、东犬西吠 1

18、前辟四窗

1

19、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20、多可喜,亦多可悲 1

21、君看流水尚能西 1

22、溪水西流 1

23、野蜂巢其间 1

24、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1

25、名其室曰苦斋 1

26、食必珍美

1

27、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1

28、而从者多艰其晨昏之往来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句式

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2、复以小艇游庙中

3、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4、此山当是其一也

5、臣之所好者,道也

6、技经肯綮之未尝

7、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8、视为止,行为迟

9、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10、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11、汉骑追者数千人。

1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13、左,乃陷大泽中

14、然今卒困于此

1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16、籍独不愧于心乎

1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1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9、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20、秦人不暇自哀

21、戍卒叫,函谷举。 .

22、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23、何为而在此

24、呼余宿其家

25、宋,怀庆青华镇人

26、贼二十余骑四面集

27、长子灿七岁

28、与偕行

29、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0、其势弱于秦

31、赵尝五战于秦

32、苟以天下之大

3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6

3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5、洎牧以谗诛

36、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7、请其矢,盛以锦囊

3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39、而告以成功 40、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1、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42、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3、惟兄嫂是依

44、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45、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46、从嫂归葬河阳

47、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48、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49、 足相蹑于其门 50、吾将以为袜

51、轮扁,斫轮者也

52、或叩以往事

53、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

54、愕窒不敢与接

55、尚视息人世

56、.官理,非吾业也

57、故不我若也 58.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59、.然吾居乡

60、传其事以为官戒。 6

1、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6

2、以吾一日长乎尔 6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6

4、则何以哉 6

5、不吾知也 6

6、何伤乎 6

7、为国以礼 6

8、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69、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70、会桃花之芳园 7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7

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7

3、使不上漏

74、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7

5、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7

6、 鸡栖于厅 7

7、其制稍异于前 7

8、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7

9、皆一时异人也 80、予买田其间 8

1、覆之以茆

82、燕坐于华堂之上 8

3、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84、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 8

5、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士也

五、翻译

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于金山之上矣。

2、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3、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4、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5、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7、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8、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9、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2、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1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5、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16、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1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18、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9、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0、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8

2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22、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23、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24、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25、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一、先秦文论

概述

(1)文学尚未独立。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2)文论亦未独立。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孔子及儒家文论

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

(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

(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 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

- 1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3)“知言养气”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

所谓养气,指道德修养。孟子所养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上的气,是经过道德修养达到一种博大而崇高的精神境界所表现出来的由义与道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

气与言的关系是身心修养与文学的关系。对“文气”说有奠基作用。

4、荀子

(1)明道、征圣、宗经:儒家文论传统的形成 (2)“乐得其欲”与“以道制欲”

(二)老庄及道家文论

1、老子

(1)尚质弃文,道法自然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提出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自然等,对中国文论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巨大的影响。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①凭借有限、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 ②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通于道——自然无为。

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就是艺术意境的特征。 (3)有无相生,致虚守静

‚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恒也。‛

‚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

①“虚”,是指排除与至道无关的杂念与欲念;“静”,是指心境的平和宁静。

②“虚静”是主体排除主观成见和偏见,超越身心欲求,宁静专一的心理状态。这是老子所启示的创作心理规律,对后代文学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庄子“心斋”、“坐忘”;宗炳:“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刘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 3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2)阳刚与阴柔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

①对文艺范畴的影响:美丑、虚实、真幻、动静、情志、形神、文质、哀乐等对立范畴。 ②对文学风格论的影响:曹丕:文气“清浊”;

阳刚——雄浑、健劲、豪放、壮丽;阴柔——淡远、高远、飘逸、温柔。

(3)通变入神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系辞》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说卦》

二、两汉文论

概述

(1)文化脉络:黄老之学——经学——谶纬神学

(2)文论特点:①围绕诗与辞赋展开;②基本特征:依经立论

(一)《诗大序》:儒家文论的总结

1、情志说——对诗歌本质的认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1)提出情志统一的诗学观,发展了“诗言志”,更准确全面的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 (2)继承《乐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念以解释诗歌的本质和起源,显示出“以声为用的诗的传统,比以义为用的诗的传统古久得多。”(朱自清《诗言志辨》)

2、发乎情,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变风变雅为怨刺之诗,发乎人性人情,所以刺者,欲回归于礼义之世。

3、教化与讽谏——对诗歌政治功用的强调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4、主文而谲谏——对诗歌形式特点的要求

主文:注重文采,讲究形式;谲谏:“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不可直露急切。 “主文而谲谏”符合人对批评的接受心理,易为统治者接受,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附:对“六义”的总结

1、六诗和六义说

《周礼·春官·大师》称‚六诗‛:‚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毛诗序》称‚六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2、关于六诗的解释

孔颖达《毛诗正义》将“六诗”分成三体三用: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其它:六诗皆体。

3、关于风雅颂——以政教美刺说诗。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风,以某个人的事来表现其所属国家的风尚;雅,讲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颂,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

4.关于赋比兴(《诗大序》未作解释)几种有代表性的阐释:

①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於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郑玄《周礼》注)

②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以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卷一)

③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南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引李仲蒙语) ④诗重比兴——感物兴情;比兴寄托;兴寄、兴象、兴趣;诗可以兴。

⑤清·吴乔《围炉诗话》:“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实句变成死句。”

- 6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评价的矛盾:既同情屈原的遭遇,肯定屈赋的“宏博丽雅”;又从现实的、政治的、经典的要求出发,批评屈原的行事与屈赋的风格。

①在人生准则上,批评屈原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不能明哲保身。 ②在文学内容上,反对通过作品“怨刺其上”。

③在文学形式上,认为屈赋的“虚无之语”“非法度之正”,不合儒家温柔敦厚之旨。

3、王逸对屈原的评论

汉代第一个对楚辞进行全面整理和研究的人,也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①高度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志,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楚辞章句叙》)

②分析屈原创作动机以及作品功用

‚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 “上以讽谏”继承儒家诗学精神;“下以自慰”即诗人从自己作品中获得精神安慰和满足,是王逸对屈原创作提出的新见解。“自慰说”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开启文学创作“自适”“自娱”的创作动力说和功用说。 ③高度肯定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离骚经序》) ▲《楚辞章句》的学术意义:

王逸尊骚为经,认为《离骚》依经立义,完成了汉代楚辞学依经立义的思想系统,糅合楚骚美学与儒家思想,是汉代楚辞学的集大成。 ▲《楚辞章句》的社会意义: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乱政,“清流”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激扬士节,与戚宦周旋斗争。王逸作《楚辞章句》,意在通过驳斥历来对于屈原的消极批评,批判明哲保身和全身远害观念,张扬儒家积极入世的抗争精神,砥砺士大夫忠正伏节,弘道济世。《楚辞章句》是通经致用的经学观念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

- 8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三、魏晋南北朝文论

(1)文学的自觉

①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

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③文论由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转向文学自身,对文学抒情特质、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 ④从品评才性到“论析文心”,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崛起。 (2)玄学的影响

才性、言意之辨,有无、形神之论,动静、虚实之说,既是玄学清谈的话题,又是文学理论的命题。

(一)曹丕《典论·论文》——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典论·论文》理论探讨的焦点由先前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转入文学活动内部关系如文体特征、作家创作才性、作品的鉴赏与批评等,高扬文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成为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1、“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

“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倾向;“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

指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能“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提倡“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

2、文“本同而末异”——论文体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众体。‛

(1)“本”与“末”,分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体特征而言,本文主要讨论文体与风格的关系,提出八体文章的四种风格类型,对文体论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

(2)“诗赋欲丽”是对文学形式美的认识,表现了建安时期文学追求华美的风气,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3)提出才性与文章体貌的关系——“唯通才能备众体”

3、文以气为主——作家才性论

(1)文气说的渊源——自然之气、生命之气、乐气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2)“文气”说的理论内涵

文气是作家的自然禀赋和气质个性在文章中的表现,是一种表现出个性特征的文章气势和情韵,是反映到文章中的内在生命活力。

①与道德伦理内容的德性、品性无关。 ②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 ③文气主要表现为音节字句的声调力量。

曹丕将文气分为清浊两类,开以阳刚阴柔论文学风格的先河。文气论偏重崇尚壮盛之气,贬抑柔弱不振的文风,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曹丕第一次把“气”引入文学评论中,提出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标志着文学的个性风格论的形成,体现魏晋时代人的觉醒及文的自觉的时代精神。 (3)文气说的发展

①韩愈论“气盛言宜”——气与文辞声律的关系: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所谓气盛,就是对于所要说明的道理充满自信,情感强烈,有高屋建瓴之势,又经过了深思熟虑,情思酣畅,沛然有余。具有此种精神状态,则遣词造句时声调之抑扬、句式之长短,便能自然合宜。“气盛言宜”揭示了作者精神状态与文辞声调高下、节奏之间的关系,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

②刘大櫆论“音节”与“神气”的关系——“因声求气”

4、文章的作用和意义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1)文学的价值在于成就个体人格与生命的不朽,而不再单纯是政治教化的工具。这就把文学从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立言的地位。

(2)曹丕所推崇的文章包括汉儒所轻视的诗赋,体现曹丕的文学价值观摆脱了儒学思想的束缚,代表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

(二)陆机《文赋》(文论史上第一篇创作专论——“精析文心”)

1、写作目的与论述核心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因论作文利害之所由。‛

全文围绕“物—意—文”的关系展开,按“发生—构思—表现”的顺序论述创作过程。“文逮意”是《文赋》讨论的重点。

- 11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三)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笼罩群言”的文学理论著作

1、释名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邹奭之群言雕龙也。‛

2、《文心雕龙》的结构划分

①文原论。文之枢纽。《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②文体论。论文叙笔。论文:《明诗》到《谐隐》十篇。序笔:《史传》到《书记》十篇。 ③文术论。剖情析采。《神思》《风骨》《情采》《隐秀》《物色》等二十篇。 ④文评论。文学史论《时序》;作家论《才略》、《程器》;鉴赏论《知音》。 ⑤总序。长怀序志。介绍写作动机、宗旨和全书结构。《序志》。

3、文之枢纽

‚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序志》)

(1)文之原:文本乎道,是道之文。

日月山川为道之文饰、外化。人与天地并生,为天地之心,人文是对天地之文仰观俯察的结果,是道之文的体现。因此,文要自然,要讲究文采声律对偶。 (2)文之正:征圣宗经

人文是体现道的,圣人之文是阐明道的最集中典型的代表,五经又是圣人之文的经典,因而必须征圣、宗经,要以圣为法,使文章的内容归于雅正。这体现了刘勰雅正的文学观。 (3)文之变:正纬辨骚

纬书虽内容荒诞,但“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文采和用事有可取之处。楚骚合于经又异于经。其价值一方面在风情气骨,一方面在惊采壮词。

刘勰的文学基本思想是奇正结合,古今结合,其文学思想方法有“唯务折衷”的倾向。他在体制方面提倡宗经征圣,在文辞方面则崇尚新变。一方面受时代潮流的影响,一方面又试图以提倡雅正精约的文风,企图纠正当时文学浮诡不正的弊病,把文学思潮引向雅正。

4、论文叙笔——文体论

各篇的基本内容及其组织结构:‚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论述各种文体的源起和流变;解释各种文体的命名来说明这种文体的性质;选出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来加以评定;提出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和理论,构成系统。

5、剖情析采——创作论 (1)神思论——创作论的总纲。

①描述神思的特点:超越时空,伴随感情,不离语言和物象。“故寂然凝虑„„风云之色。”

- 13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四)钟嵘《诗品》——中国第一部论诗专著,“百代诗话之祖”

文论双璧:“《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

1、《诗品》的内容 (1)溯流别

①论五言诗的发展,肯定其地位。 ②明辨五言诗的流别

把五言诗的发展归于三个源头:国风(温柔敦厚而富于文采);小雅(具深沉忧患意识);楚辞(重个体遭遇和情感抒发) (2)定品第

对123位诗人论优劣,分三品,定高下。上品12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品评言简意赅,极有见地,是罕见的精品。

2、钟嵘的文论思想

(1)“吟咏情性”说——诗歌本质论

诗歌发生:气—物感—事感。

诗歌所吟咏的情,除了物色之情,还突出个体的“怨”情。这比陆机讲“诗缘情”更具体深入,比“怨刺上政”的群体化情感更突显诗人个体化的情感品质。 (2)“直寻”说——创作思维论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直寻”——直书所见,以景寓情,自然的传达出真情实感。“直寻”说继承发扬了感兴的传统,对中国诗歌情景交融特色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钟嵘论诗提倡“自然英旨”,即自然真美。故反对用事,主张直寻;反对声病之说,主张自然声律。

(3)“滋味”说——艺术审美论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①特征:‚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形象地叙述事物,通过状物抒发深刻的思想情感,越细致贴切就越有滋味。 ②方法:‚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a.综合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以明朗刚健的风格和质朴有力的语言为骨干,以华美的辞藻为润色。

- 1516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②境生象外——意境的艺术本体

司空图《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第一个象是呈现于诗歌中的具体直观的意象,第二个象即境,是由具体直观的意象所引发的想象空间和情意空间,是超越性的象外世界。

“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叶朗《说意境》)

意境产生于语言止步之处(例:《行宫》元稹) ③虚实相生——意境的生成途径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

例: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2)意境说的理论渊源 ①儒家:天人合

一、天人感应

立象尽意——《周易》:‚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②道家:道、气、象

《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得意忘言‛、‚象罔‛。 ③佛教思想的促进

“境”是人的内心感受及意识的对象化呈现。

万法唯心,因心造境,“心不孤起,仗境方生;境不自生,识变方起”(《宗镜录》卷四) ④文学源头

a.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都以表现抒情言志为特征。 b.文学理论的准备:比兴手法、物感说、情志论、心物交感说、滋味说等。

- 18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4)司空图 ①韵味说

《与李生论诗书》:‚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辨于味”,一是辨别诗的情趣韵味,二是辨别诗的味外之味。味作为诗美特征表现在: a.“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给人想象空间

诗的真谛正在于以有形致无形,实中见虚,从而创造出虚实相生、玲珑剔透、意致深远而又具有启示性的境界。

b.“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给人美感空间

“韵味”产生于艺术表现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诗歌形象鲜明可感而不浮泛,有深厚之含蕴;诗境深远,诗意含蓄隽永,意味无穷。

▲司空图在前人基础上提出“韵味说”,精细的区分和辨析了近与远、实与虚、有形与无形、象与境之间的关系,抓住了诗歌艺术的重要艺术特征,对诗境理论的成熟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②二十四诗品——诗境风格论

揭示风格的根源:生命本源——真、道;体貌风格的特征:象喻传神——物、人。

(二)宋代文论

背景:理学流行。诗宗杜,文宗韩。

宋诗主理重法。诗学以江西诗派为主流,以禅论诗,由法而悟。艺术上以俗为雅,以拙为巧。

宋诗的审美理想:平淡

1、苏轼

①以水喻文——崇尚自然天成之美,追求风格的自由变化 ②神似说——诗画一律与传神入化的诗境特征论

2、江西诗学

北宋末,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始立“江西诗派”之目,元初方回《瀛奎律髓》以杜甫为江西诗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 20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严羽对诗学的贡献

严羽首次明确提出唐、宋诗的分界,并对唐宋诗的特征作出理论概括。他在钟嵘《诗品》以来偏重审美因素的诗论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一个以审美为中心的诗学理论体系。

4、李清照的《词论》

宋代第一篇词学论文,我国妇女文学批评的第一篇专文。 核心观点和理论纲领:词“别是一家”。

(1)词必须合于音律:维护词的艺术体性——词源于燕乐,起于乐工,讲究音律。 (2)词应有自己的审美特点——“别是一家”

①高雅——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②浑成——结构完整自然,“破碎何足名家”;③讲究情致;④典重,崇尚故实;⑤要用铺叙手法——指慢词而言。 ▲故不能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才学为词。

(三)金元文论

1、金元文论的主要特征

(1)发扬传统儒家文学精神;(2)强调对真情性的自由表现。

2、元好问的诗论

《论诗三十首》组诗比较系统地评议了汉魏以来一千多年间的重要诗人、诗作及诗歌流派,以作家论为主,兼及诗歌艺术的创作原则。

(1)提倡风雅精神和建安风骨;(2)主张自然清新,反对模拟和雕琢; (3)主张豪壮刚健,反对柔弱纤丽;(4)主张真诚、亲到,反对伪饰。

五、明清文论

文化背景:理学—心学—实学、朴学;文学理论:复古—性灵—回归诗教

古作为价值范畴——本源、极则、典范;古作为价值范畴的本源——元气:太朴未散,兴象浑沦;古的风格学内涵——高雅、淳朴、简淡、古健;古与自由——对立与统一

(一)明代

1、复古——拟古与反拟古是贯穿整个明代诗文理论的主线。以什么为模拟对象,怎样去模拟,是模拟还是创新等,成为理论批评的中心。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2、主情——明诗宗唐。李贽和公安派三袁贵真尚情,倡“童心”,主“性灵”,肯定人的正当欲望,提高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

(二)清代

1、以复古为尚,文学批评观念上“返经归本”。

2、提倡“实学”“朴学”,对古代文论的整理总结厚实古朴、博大精深。

(一)小说理论

李贽、叶昼、金圣叹等评《水浒传》,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张道深(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石头记》等,形成小说批评鼎盛时期,构成比较系统的小说理论。

▲中国小说批评的独特形式——评点。

体例:序、读法(凡例)、总评、眉批、夹批、旁批、圈点等。

1、李贽

(1)肯定小说戏剧的地位价值

(2)“《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接续“发愤著书”的传统。 (3)“全在同与不同处有辨”——《水浒传》刻画同类人物不同个性特征的方法。

▲李贽全面、系统地将评点方式用于长篇小说,对明清小说戏曲评点之风影响极大。李贽通过评点小说,肯定小说功能和价值、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体现明中叶以后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潮流。

2、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金圣叹——中国小说美学的建立者) ①小说功能论——“庶人之议”与“怨毒著书”。 ②小说特征论——“因文生事”与“以文运事”。

揭示小说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区别: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读第五才子书法》)

因文生事,事服从于文,小说家根据艺术规律对事件进行艺术处理。一方面,可以进行虚构和创造(“生”);一方面,又必须服从人物和事件本身的发展规律(“笔性”),对生活素材要进行必要的提炼、剪裁、夸张、想象、虚构等。 ●小说艺术的真实性问题——虚实、真幻

小说艺术的真实性在于“合情合理”,“情理”是明清评价小说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准。

- 23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李渔戏剧理论的特色:

a.“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密切结合舞台演出实践论戏剧。

突破了文人专求辞采、视戏剧为案头把玩之“文”的观念。 b.“独先结构”——把剧本创作放在首位,强调戏剧表演的故事特征。

突破传统剧论“首重音律”、视戏剧为“乐”的观念。 (1)论戏剧虚构

①揭示艺术构思中虚构和真实的关系,标志我国戏剧观念的成熟。 ②揭示虚构的作用,在于使人和事达到典型化。 (2)论戏剧结构

①“立主脑”:确立主题和题材,突出主要戏剧冲突。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②减头绪:“一线到底”,避免次要事件喧宾夺主。 ③密针线:情节安排合乎人情物理,细致周密。

④脱窠臼:求新求奇但应“戒荒唐”,应在人情物理、日常生活中追求戏剧情节的创新。 (3)论戏曲语言

①贵显浅:戏剧语言的通俗性、舞台性特征。 ②重机趣:戏剧语言的审美精神。

③戒浮泛:戏剧语言的个性化、情境化特征。

④忌填塞:戏剧语言不可“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见风姿,取现成以免思索。”

(三)诗文理论

1、明代诗文理论 (1)前后七子

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和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抨击台阁体,有积极意义。但强调在形式上摹拟古人,严守古法,造成不良影响。 (2)唐宋派。

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提倡学习唐宋八家散文,吸取神理,反对句拟字摹。唐顺之倡本色论,强调用自然的语言直抒胸臆。对清代桐城派有直接的影响。 (3)公安派

①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强调文学的时代性与个性,提倡“代有升降,法不相沿”,“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主张独创,反对虚伪矫饰。既批判拟古主义

- 25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才”,艺术表达能力;“胆”,打破束缚、开拓创新的精神胆略;“识”,见识、识别能力;“力”,艺术创造力。

c.关于主客体的关系——以识与理为主,体现叶燮论诗的知性特征。 ③关于艺术思维

‚要之作诗者,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解解,即为俗儒之作。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恍惚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语。‛(《原诗·内篇下》) (3)王士禛的“神韵”说

①“神”是形外之真精神,“韵”是声外之余音远致。 ②“神韵”所标示的审美境界是清远、平淡、含蓄。

③达成神韵的途径和方法是“兴会”(不期而至的灵感)、妙悟(深微体知)。

④王士禛的神韵说重视的是总结和继承盛唐诗歌特别是王、孟一派的艺术经验,其中大都为绝、律短诗,以五言为主。这也是神韵说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内容。 ⑤神韵说是我国审美诗论的结穴。 (4)其他诗论 ①沈德潜“格调”说

崇尚李、杜雄浑悲壮的风格,要求诗合乎“温柔敦厚”的诗教。格调说继神韵说而完成诗坛风气的转变。

格,诗歌高古的体制规格;体格、气格。调,诗歌宏扬的韵律声调;声调,风调。 ②袁枚的“性灵”说——标举性灵,“最爱言情之作”。 ③翁方纲的“肌理”说

继承“神韵”、“格调”之说而力补其弊,并与“性灵”说抗衡。提倡以学问考证来充实诗歌。

④宋诗派与厉鹗——“学”、“清”、“寒”。

3、桐城义法——桐城派的古文理论

方苞讲求“义法”、“雅洁”,以程朱理学为正宗,奠定桐城文论基础。 刘大魁论文的神气、字句、章节。

姚鼐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之结合,阳刚、阴柔的统一,讲求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诸法则,集桐城派理论之大成。 ●古代文法理论——文以意为主,意贵深新

- 2728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整理

文学常识包括有古今中外名著(作者名、作者、时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以及古今中外著名文学家的名字、字号、时代、代表作等。对于这一方面知识的掌握,主要是在平时学习中,对课题的延伸及补充,并且要多看书,广泛涉猎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在生活中需多多留心。找了些我国古代文学常识,算是做个课外的小小补充。 主要知识网络如下:

一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拭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

28、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29、于谦是明代著名的诗人。

30、汤显祖是明代成绩最高的剧作家。

31、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

32、王夫之是清初著名诗文理论家。

33、李渔是清初杰出的戏剧理论家和创作家。

34、瞥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35、梁启超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为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36、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37、龚自珍是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三、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的归类。

1、《论语》的艺术特色有:①浅显、简练、富于哲理性。②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

2、《墨子》的艺术特色有:①质朴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②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

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4、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②好用各种比喻和寓言来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②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

5、《苟子》的艺术特色是:体系完整,长篇大论,论点明确,论证严密,巧譬博喻,句式整齐。

6、《韩非子》议论透辟,观点鲜明,切中要害,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7、《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是:①叙事说理铺张渲染,纵横您肆。②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③刻划人物,鲜明生动。

8、《离骚》的艺术特色是:①273句,2400余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②塑造了诗人伟大爱国者的主体形象。③融铸神话传说,驰聘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④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寄托遥深。

9、《吕氏春秋》是一种系统化的ji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负条理,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富有形象性。

10、《史记》的艺术特色有: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性格鲜明的一系列人物形象。②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善于选择、剪裁和集中史料,善用“互见法”,善写大事和紧张场面,并以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③寓褒贬于叙事,有强烈的抒情性。④语言生动、准确、灵活。

11、《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有:①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的最高艺术成就。②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③情节曲折,结构完整,结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2、曹操诗歌创作的特色有:①大都用乐府旧题表现新的内容。②风格苍凉悲壮。

13、《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有: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②记事与记言相结合。③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14、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有:①风格完整,意境深远。②语言平淡自然、富于韵味。③对田园有着真挚的爱,情景交融。

15、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有:①体裁短小,多为五言四句。②语言清新自然。③广泛运用双关语。

16、《搜神记》的艺术特色有:①行文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的行文特征。②一些名篇结构完整,情节较丰富,粗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人物形象比较鲜明。

17、王维诗歌的特色有:①融诗情画意于一体。②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

18、李白诗歌的风格是:飘逸、奔放、雄奇、壮丽。

19、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浓郁顿挫。

20、岑参诗歌的风格特点有:感情真实、气势磅礴、想象新奇、格调激越。

21、白居易诗歌的特点是: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②常用对比手法。③注重人物描写。

22、李商隐诗歌的特色有:①诗歌风格雄浑悲壮。②词作兼有豪放和婉约之长。

23、柳永词作的特点有:①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青楼歌妓的生活。②尤善于表达羁行役之苦。③大量制作慢词。④以铺叙见长。

24、辛弃疾词作的特色有: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25、《三国演义》艺术特色:①善于刻画人物形象。②语言传神、生动、准确。

四、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归类。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2、《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杂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

4、《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5、《左传》是我国早期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它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

7、《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8、《乐府诗集》是唐五代以前乐府诗的总集。

9、《世说新语》是一体按内容分类的笔记小说集。

10、《西厢记》是元杂剧,是我国古典杂曲国的不朽著作。

11、《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12、《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

13、《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14、“三言”“二拍”是明代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

15、《聊斋志异》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志怪传奇文言小说。

16、《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讽刺文学的代表作。

17、《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五、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

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采自15个地区的诗,其中大多数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是产生地王都附近的诗;“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2、《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3、《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洲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

4、《左传》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5、《史记》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6、《西厢记》写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莺莺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故事。

7、《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许多贵族、名人的言谈逸事。

8、《三国演义》以蜀汉与曹魏的斗争为主线,描写了自汉末群雄逐鹿至西晋统一历史进程。

9、《西游记》以孙悟空为中心,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黑暗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10、《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篱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11、《聊斋志异》描写歌颂爱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政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

12、《桃花扇》以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13、《长生殿》一方面颂扬李、杨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作者的爱情理想;另一方面又谴责他们荒淫祸国,企图达到“垂戒来世”的目的。

14、《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爱情故事,提示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六、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归类。

1、孔子文论:以诗教为核心,倡“兴观群怨”说。

2、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3、老子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4、庄子文论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提“虚静”、“物化”和“得意忘言”。

5、屈原倡“发愤抒情”说。

6、司马迁提“发愤著书”说。

7、王充文论倡“真善美”相统一。

8、钟嵘文论以“直寻”为核心。

9、李白诗歌理论祟尚自然清新。

10、王昌龄倡“诗境”论。

11、词空图论诗歌要有“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2、韩愈文论:文道合一,务去陈言,气盛言宜,文从字顺。

13、欧阳修文论: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14、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5、严羽论诗倡“别才、别趣”、“妙悟”、“以盛唐为法”。

16、李蛰主张“童心说”。

17、公安派:倡导“性灵说”,各尽其变,力求创新。

18、王土帧主张“神韵说”。

19、沈德潜主张“格调说”。 20、翁方纲主张“肌理说”。

21、袁枚主张“性灵说”。

七、文学理论作品归类。

1、曹丕《典论•论文》。

2、陆机《文赋》。

3、钟嵘《诗品》。

4、刘勰《文心雕龙》。

5、杜甫《戏为六绝句》。

6、白居易《与元九书》。

7、皎然《诗式》。

8、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9、李清照《论词》。

10、张戒《岁寒堂诗话》。

11、严羽《沧浪诗话》。

12、张炎《词源》。

13、叶燮《原诗》。 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①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等。(刘安:《淮南子》) ②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 ,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文。 《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 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 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 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③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A.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 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传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

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 曹丕、 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③“竹林七贤”。 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刘咸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 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2.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 《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

(四).唐代文学 1.唐诗

①“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②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 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双称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

③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王维字摩诘,一位大诗人,著名“画家和音乐家”;苏轼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

④“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名篇。 ⑤“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 ⑥“诗中三李”毛泽东同志喜欢的名篇有《雁门太守行》“诗中三李”为李白、李商隐、李贺。

2.唐代散文。

①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著《昌黎先生集》。

②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写了著名的《永洲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3.唐人传奇。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五)宋代文学 1.宋词和宋诗 ①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著有《苏东坡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

②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柳永, 李清照, 姜夔。 ③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

2.宋代散文

①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

②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 《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3.宋人话本。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六).元代文学 1.元曲四大家

①白朴, 名作有《墙头马上》

②关汉卿,号 已斋叟,名作有《窦娥冤》 ③马致远, 名作有《汉宫秋》 ④郑光祖 ,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2.十大悲剧占其六

①关汉卿的《空头娥冤》②纪君的《赵氏孤儿》③白朴的《梧桐雨》④马致远的《汉宫秋》 ⑤洪晟的《长生殿》⑥孔尚任的《桃花扇》 此外还有⑦冯梦龙的《精忠魂》⑧孟称舜的《娇红记》⑨李玉的《精忠谱》⑩方成培的《雷峰塔》。

3.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王实甫字德信.《西厢记》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

(七).明清文学

1、明清小说

①.明代的章回小说和“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金瓶梅》的作者叫兰陵笑笑生,该书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现实。

②.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作者曹雪芹,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

③.此外还有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人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曾朴的《孽海花》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2、明清诗文

①.明代。刘基字伯温,著有《诚意伯集》宋濂,字景濂,著有《宋学士文集》;徐宏祖号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记》。张溥,字天如,著有《七录斋集》

②.清代。顾炎武,著有《日知录》。方苞,著《方望溪全集》是桐城派始祖。姚鼐,是桐城派大散文家。著《惜抱轩诗文集》。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著《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

(八).代近文学(1840-1918)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著有《饮冰室文集》 王国维, 近代学者,著有《人间词话》。 林觉民,字意洞,写有著名的《与妻书》。 语文常识

(一)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位女词人是:李清照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7. 8. 9.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1、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 李商 隐杜牧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 夏 商 周

23.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 三王: 夏禹 商汤 周公 25. 三山: 蓬莱 方丈 瀛洲 26. 三教: 儒 释 道 27. 三公: 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

28. 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 松 竹 梅

32. 三辅: 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 京剧 中医 中国画

36. 三言: 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39.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52. 53. 54.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语文常识

(二)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风格,前者雄浑豪放,后者恬淡疏朴 。 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6. 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17. 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品德 辞令 仪态 女工

1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 群为臣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 道姑 卦姑

六婆:媒婆 师婆(巫婆) 牙婆 虔婆 药婆 接生婆 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农 五帝: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22.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释

九流:儒家 道家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23.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 五岳: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

26.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27.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28.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9.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三军:海陆空

30.三吴:吴郡 吴兴 会稽(丹阳) 三国:魏 蜀 吴 31.三秦:雍王(西) 塞王(东)瞿王(陕西北) 32.三楚:港陵-南楚 吴-东楚 彭城-西楚 34.三坟五典:三坟:伏羲 神农 黄帝 五典:少昊 颛顼 高辛 唐尧 虞 舜

35.三体石经:尚书 春秋 左传

//古文 小篆 汉隶 三种字体书写 语文常识

(三)

经典四书: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2.四大类书: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 全语文

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 赵国的平原君 楚国的春申君 魏国的信陵君 4.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 欧阳修 苏轼 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徵明 徐真卿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洵元-赵孟頫 10.书法四体:真(楷) 草 隶 篆 11.文房四宝:湖笔 微墨 宣纸 端砚

12.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 沈阳文溯阁 承德文津阁 杭州文澜阁 13.古代秀才四艺(文人雅趣):琴 棋 书 画 14.国画四君子:梅 兰 竹 菊 15.书四库:经 史 子 集

16.兄弟四排行:伯(孟) 仲 叔 季 17.五胡: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20.竹林七贤: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阮咸 王戎 刘伶 21.建安七子: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千 阮瑀 应瑒刘桢 22.七政(七纬):日 月 金 木 水 火 土 23.战国七雄:赵 魏 韩 齐 秦 楚 燕 24.七情: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

25.七大古都:北京 西安 洛阳 开封 南京 杭州 安阳

26.神话八仙:铁拐李 汉钟离 张果老 何仙姑 蓝采和 吕洞宾 韩湘子 曹国舅 27.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曾巩 28.文起八代之衰中的八代:东汉 魏 宋 晋 齐 梁 陈 隋

29.四时八节中的八节指: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32.扬州八怪指;汪士慎 李鳝 金农 黄慎 高翔 郑燮罗聘 33.九州指:冀 兖 青 荆 扬 梁 雍 徐 豫

34.九族指:高祖 曾祖 祖父 父 本身 子 孙 曾孙 玄孙

38.中国历史上十女诗人指:班婕妤(班固之祖姑) 蔡琰左芬(左思之妹) 苏惠 谢道韫 鲍令晖(鲍照之妹) 薛涛 李清照 朱淑贞 秋瑾

39.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 《赵氏孤儿》 《精忠旗》《清忠谱》《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

40.中国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中山狼》《风筝误》 41.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3.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4.十二生肖: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犬 猪

47.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48.七夕指:七月七日

49.十恶不赦中的十恶指:谋反 谋大逆 谋叛 恶逆 大道 大不敬 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

第四篇: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整理资料

绪论及第一专题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参考答案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社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⑴社会性质的变化:战前-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独立,完整,纯粹);战后一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阶级关系的变动:战前一地主和农民阶级:战后一旧阶级(地主、衣民)发生变化新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产生

(3)革命性质的变化:战前一农民战争:战后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主要矛盾的变化:战前一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如何正确认识帝国主义的入侵? 参考答案:

(1)从主观动机来看,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掠夺中国的资源,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是其利然取使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劳动力市场,而不是要帮助中国,把文明传播向中国,更不是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他们没那么伟大

(2)从客观效果来看,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不得不带来的客观效果,就是比如瓦解了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了西方的资本主义体系中,带来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成果,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也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的不目觉的工具。既有破环性,又有建设性。

(3)从正义非正义的角度或者说是非善恶的角度,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列强侵略中国绝对是非正义的,手段极其野蛮、残忍。

(4)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即使入侵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或有建设性的使命,也是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和痛苦的代价,是中华民族承受了苦难和屈辱,也是中国人民贫困、落后的根本根源,也是实现富强、现代化的最大障碍:他们在中国与封建主义结成同盟,有意在农村保留私有制。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走上了畸形的发展道路。重工业、基础工业相当地落后,绝大多数的人民是享受不到这些文明的。所以说,帝国主义的入侵也是产生主要矛盾的根源,也是中圆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 绪论及第一专题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参考答案: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社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社会性质的变化:战前一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独立、完整、纯粹):战后一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阶级关系的变动:战前一地主和农民阶级;战后一旧阶级(地主、农民)发生变化新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产生

(3)革命性质的变化:战前一农民战争,战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主要矛盾的变化:战前一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二专题思考题:

1、简要分析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是清朝的地主官僚阶级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为了挽救自身的危机,而发动的一场自救运动,根本目的是“中体西用”,加强国防。 失败的原因包括: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2、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为例,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一,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作为指导。

第二,农民阶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第三,农民阶级不能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

第四,农民阶级不能保持领导集团的长期团结。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三专题思考题。

成戊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 客观原因是封建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的弱小

从经济上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有一定发展,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是主体。近代资本主义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在中国还没有获得充分的发育和成长,还远远没有成为经济基础中的主导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薄弱,政治力量必然弱小。 从政治分析,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阶级还把持着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支 持 维新的光绪帝!与维新派手中既无实权,也无军队可以倚靠。

从思想文化或意识形态分析,近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虽在中压上层知识分子中 有了较广泛的传播,但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之深是无法比拟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意识形态源远流长,根基深厚即使身为维新派领袖的康有为也深受其影响与制约。中国资产阶级之所以在其出世不久,便迅速登上政治舞台,去争取政治权力,发起变法运动,这主要是由甲午战争以后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这一客观形势造成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使新兴资产阶级必须面对现实,立即采取行动,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准备和积蓄力量,只能仓促上阵。这样,戊戌变法就成为时代的早产儿,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十分薄弱,因而它的天折是难以避免的。

(2) 主观原因是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敢彻底否定封建主义。

维新派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齐基础一一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政治上,不敢彻底否定封建君主制度,过分迷信皇权。在思想上,资产阶级维新派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的圣贤之名“托古改制”,说明他们无法摆脱封建思想的景响。这反映了维新派的阶级局限。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是导致维新变法的直接原因,然而维新派虽对民族危机虽有着敏锐的感觉,但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并无深刻认识,甚至天真地认为西方列强会支持和帮助中国变法。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局限于官僚土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皇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强调如果不实行变法,下层群众将会起来造反。正因为没有人民力量作为后盾,所以当守旧派发动政变时, 维新派就没有丝毫抵抗的力量。 (3)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成维新运动的失败告诉我们,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勾结在一起,维持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这种反动势力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能用武装革命的手段才能推翻这种反动的统治。因此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社会制度,这就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一一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四,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四专题思考题 : 论述历史和人民选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1)路径选择: 中国有识之士寻求强国之路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经历了从器物--制度--文化的过程。器物-外国的先进技术。制度包括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的君主立宪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的民主共和制度。文化指的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思想。 (2)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及内容“民主”与“科学”, (3) 国际环境: 资本主义缺陷的暴漏。

一战以极端的方式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一战用武力解决问题,证明强权即公理,亳无民主。一战的过程与结局是很多人对资本主义开始产生怀疑。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令许名笃信“公理战胜强权”的知识分子无比失望。 (4) 榜样力量: 十月革命的榜样示范作用。

经济文化落后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5)内涵契合: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中国思想文化传统: 在人生观、社会理想、政治观、历史观、哲学观基础上的一致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1)中国共产觉的成立时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新的革命前途,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从此有了以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无产阶级取代了地主阶级,衣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成阅挽救中国危局领导中国人民求解放的坚定领导力量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领导下,不断地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最终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革命纲领、斗争策略和革命方法。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他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党的二大制定了中国革命的最高和最低纲领。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坚持武装斗争,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加强党的建设,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中,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和悉心指导。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参加了共产国际,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4)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具开始从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五专题思考题:

1.为什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 (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为什么说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最早抗击法西斯、时间最长、牺牲巨大;

(2)牵制日车不敢冒然北进,使苏联避免两面作战: (3)牵制日军全力南进,减轻了美英军队的压力; ⑷中国的特久抗战,为盟军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5)为盟军提供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3.与日军进行大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00余次,小规模战斗38000余次;消灭日军100余万人,阵亡将士380余万人,内有少将以上达150余名,将领以下之团、营、连、排长数万人”,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2)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中国共产党强调要打倒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把抗日战争发展成全民族的抗战。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全面抗战暴发后毛泽东针对各种舆论系统的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使全民族认清了抗日战争的性质和发展进程,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3)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全国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了次战,粉碎了日军不可胜的神话。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中抗日战争是由两个战场组成,国民党领导的正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共产党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采取展开游击战单,有力的打击日军,牵制日军大量的军力,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在促合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哉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的作战力下降,转入次要位置。敌后游击战则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在抗日根据地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帮助根据地人民渡过难关。

(4)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先后发起三次反共高潮,人民军队给予了坚决的反击,成功击退国民党。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中日等矛盾放在首位,积极争取抗日合作。并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和方针,始终坚持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第六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⑵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⑶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中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5)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五篇: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整理

1.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得到了各地学生及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 新文化运动: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

3. 西山会议派: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林森、张继、居正等。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会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分部。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恢复了谢持、邹鲁的党籍,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4. 废督裁兵 :北洋政府时期的一种政治主张。辛亥革命后,各派系军阀拥兵自雄,长期割据混战,因而废督裁兵之说兴起。1921年12月,梁启超提出“裁兵或废兵”主张。次年7月,上海中华全国工商协会等二十多个团体联名发表《废督裁兵宣言》,吁请军阀“顺从民意”,放下屠刀,并组织裁兵促进会以为推动。另有人提出,以人民和政府为主体,组织裁兵救国实行委员会,筹集基金,分期裁撤军队,安排退伍官兵到警察、民团及各建设事业中去。裁兵后采取征兵制。孙中山也曾是“裁兵”的积极提倡者。但这一主张始终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5. 中山舰事件: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以“共产党阴谋暴动”的谣言为借口,扣押中山舰,逮捕了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拘捕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全体共产党员。对这次阴谋事变,共产党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主张依靠工农、联合国民党左派坚决反击,打击蒋介石反动气焰以巩固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但陈独秀却采取了妥协退让政策,使蒋介石篡夺了第一军的军权,这是他篡夺国民党军权的开始。这次反革命政变史称“中山舰事件”。

6. 整理党务案 :是一九二六年五月,继中山舰事件之后,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抛出的限制共产党、夺取革命领导权的反动提案。其中规定: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省党部、特别市党部中担任执行委员人数不得超过全体执行委员的三分之一;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须全部交出;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始能发出。总之,所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限制和打击共产党在国民党中的领导地位。

7. 工农武装割据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一个科学理论。1928毛泽东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工农武装割据”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

利这样一条道路。

8. 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利用张学良制造东北“独立”,张身负国耻家仇,为维护祖国统一,毅然于1928年底通电全国,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9. 改订新约:从1928年6月起,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这一运动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国民政府“改定新约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又很不彻底,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

10. 遵义会议: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1. 秋收起义: 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另一个是广州起义)。它的意义是建立了红军和为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2.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批判了成为当时党内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主要危险的“左”倾关门主义倾向,同时也指出了在新的革命时期预防右倾机会主义复活的必要性,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中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13.西安事变 : 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14. 卢沟桥事变 :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又称卢沟桥事变。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中国人民进行的八年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15. 八一三事件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事件起 因是,8月9日,驻上海日军一中尉率一士兵,不顾中国卫兵的劝 阻,乘军用汽车企图冲入虹桥中国军用机场进行挑衅。机场的中 国守军忍无可忍,开枪将日军官兵2人击毙。事件发生后,上海 市市长俞鸿钧即与日方交涉,表示希望以外交方式解决,日本政 府一方面派员与中国政府谈判,麻痹中国,一方面则加紧制定作 战方案,向上海增派军队。日军准备就绪后,8月13日,即以上 述事件为借口,向上海中国驻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在张 治中等将

军的率领下,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奋力抵抗, 开始了淞沪抗战。

16. 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 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次会议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以及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可靠的政治思想基础

17. 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24日,日本侵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展开激战。日军一部突入东北角,被守军击退。31日,中国军队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4月3日,中国军队向日本侵略军发起攻击。日军拚力争夺,占领了市街大部。中国军队一次又一次反击,展开街垒战,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市街。双方陷于苦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濑谷支队。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在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下,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巨大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18. 百团大战: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对日军的一次大规模作战。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1940年8月下旬至12月初,八路军集中105个团约40万兵力,对华北日军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和反扫荡,史称百团大战,整个战役历时三个半月,歼灭大量日军、伪军,破坏了敌军大量交通线,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威望,但在战争中过早过多集中兵力攻坚作战,使部队大量损耗,并导致日军对华北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

19. 皖南事变:1941年1月4日,驻在皖南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的一支部队,共约九千余人,奉命北上到日寇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到达茂林一带时,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因寡不敌众,除突围两千多人外,三千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其余被俘。蒋介石随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并下令向新四军其他部队进攻。这个严重事件,震惊中外,史称“皖南事变”。

20. “三三制”(政权):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中共的一种自我约束制度。其内容是:共产党员、非共产党员的左派人士、(不左不右的)中间派人士在抗日根据地政权机关中各占1/3。它是中共的自我约束制度,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 中美商约:1946年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一个包括通商航海设领等内容的条约。简称《中美商约》。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後﹐国民党为了在内战中取得美国更大的支持和援,於同年11月4日﹐由外交部长王世杰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签署该条约。条约规定美国企业在华享有种种特许的待遇﹐使中国部分地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沿海及内河航行权。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支部条例下一篇:在干部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