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开放性试题分析及相关教学探究

2022-09-12

现阶段化学课程要求学生重视对问题的探究能力与设计能力, 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多方面问题, 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 掌握知识解题的方法、思路[1]。本文以高考化学开放性试题为主线, 分析了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日常教学策略, 现将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1 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分析

1.1 解题策略的开放性

对于同一题目, 学生的思考方向不同, 在正确的思路下也可得到相同答案。对于化学题目而言, 解题路径、方法的差异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思考策略, 从不同方位综合考虑问题。以某年化学高考题为例, 已知某种混合金属粉末中除去铝之外还含有铜元素、铁元素, 二者可能皆有或仅有一种, 且含量在5%以上。要求设计相关实验, 探究这一混合物中铁元素以及铜元素的存在。同时题目对实验设计所需试剂与仪器也有所要求, 试剂包含, 浓度为20%的KSCN溶液、LNa OH溶液2mol/L、2mol/L硝酸、1 mol/L硫酸;试验仪器包含滴管、容量瓶、玻璃棒、烧杯、药匙、量筒、试管。在这一题目中, 首先考查了学生对实验室常用试剂以及仪器的使用方法、用途。其次考察了其对这道题目的综合分析能力, 需要通过文字与化学术语将具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完整表达出来, 并对可能出现的化学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学生可以做出假设, 该混合物中除了铝之外还含有什么元素, 在“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过程-预期现象-得出结论”的步骤下完成解题。

1.2 题面设计的开放性

一些化学试题在题面设计上存在开放性, 例如, 在给定条件中存在多余条件来混淆视听, 或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定来补全缺省条件的题面。以某年全国卷化学试题为例, 其中提到金刚烷属于化工原料的一种, 工业上可通过环戊二烯制成二聚环戊二烯, 通过H2/NI加热加压之后制成四氢二聚环戊二烯, 再通过Al Cl3制成金刚烷。该题最后一问考察的是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设定有结构简式A, 属于二聚环戊二烯的同分异构体, 其经过高锰酸钾加热氧化处理后可制成苯二甲酸, 与溴发生反应会造成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要求学生自行想象A为什么。在这种推断题型中, 不难看出答案并非唯一, 主要A主体为苯环、侧链为-CH3的相关组合并符合题目要求均可得分。

1.3 最终结论的开放性

这类题目的结论并不唯一, 学生可通过自己的思考将认为是正确的答案选其一作答, 只要思路正确、理论充分、证明完整即可得分。以2012年全国卷中,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a、b、c、d、e中, ①a的周期数是其最外层电子书的一半, ②b与d两者A2B型氢化物均属于V形分子, ③e的-1离子比c的+1离子多8个电子。题目第三问中要求学生思考三原分子中分子空间构型, 列出非直线型的其中一个可能。学生在解答时, 填入“Cl S2、SO2、Cl O2、O3、Cl2O、SCl2”中的任意一个便可得分, 这便是结论开放的例题, 无需写出所有可能性, 仅写出一种便可得分。

2 开放性试题的教学策略

2.1 注重试验处理

以题目“提纯某Fe2O3样品的实验方案设计”为例, 这是2009年海南化学卷中的题目, 考察了学生的整体试验规划与细节方案设计, 通过局部探究来设计题型。这类题目将问题局部化, 从试验方案的设计查看学生对题目理解、试验设定、方案设计、数据处理等细节的能力。对于化学而言, 将理论性知识运用于试验设计并非难事, 因此考察重点更侧重于对学生试验细节的处理, 例如试验准备物品是否齐全、试验环节顺序有无错误等, 考量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设计能力与试验细节处理能力[2]。因此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的认知结构予以优化, 在日常实践中注重对学生的细节教育, 包含实验器材、仪器、化学试剂浓度、实验过程步骤等。

2.2 注重探究能力

从2007年开始, 我国高考化学命题就已经体现出了对探究能力的考量, 且占卷面分40%以上。在命题设置上, 题面更具真实性, 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 对考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新闻关注度有所帮助[3]。近年来, 我国化学高考命题中出现了化工、医药、环境等多方面社会性问题, 同时也不乏与中学生生活相关的真实试验问题, 体现了化学学习目标中“通过观察提升化学能力”的要求。目标中的观察包含对生活、生产社会、自然界的观察, 观察对象涵盖了图表、图形、模型、实物、化学现象等[4]。通过题面中的情境设置来探究学生对化学的敏感度与探究能力。教师也应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多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减少灌输式教学比例, 注重学生的自己动脑思考。

2.3 注重开放性思维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限制, 若学生对某一题目提出不同看法, 可在课堂中讨论并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查看新观点的可行性。具体教学时可采用类比、提问、反向思考、多角度思考等方式开拓学生思维, 锻炼其创新能力与思维发散能力, 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合理的开放性想象, 培养其解题思路。

3 结语

开放性试题通常命题情景真实、结论存在不确定性或题面设置不完备, 需要学生在读题之后迅速发散思维、探究解题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注重学生解题思维的培养, 不应对其解题思路加以限制, 需在学生稳固化学知识基础上加强探究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提升化学学习效果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程度的不断加深, 在化学教学与考试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体现出综合性、探究性以及发散性思维, 这一点在我国高考命题中已经成为了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 希望能够对应对高考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化学,开放性试题,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世勇, 林芳明.科学素养理念下新课程高考化学探究性试题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 (理论版) , 2012, 02:50-53.

[2] 曾兵芳, 韦佳.新课程高考化学工艺流程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 (理论版) , 2012, 07:45-48+32.

[3]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评价课题组, 肖小明, 周学良.2013年湖南省高考化学学科考生水平评价及教学建议[J].教育测量与评价 (理论版) , 2014, 02:48-64.

[4] 曾兵芳.2010年新课程高考化学卷中实验题的统计分析与比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05:17-19+4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短波发射机的维护和管理探讨下一篇:关于对慈善募捐与捐赠行为的民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