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学经验

2022-07-14

第一篇:高一化学教学经验

小议高一化学教学

上一学年,本人从事普通高中二级达标校屏南一中高一年级(1)、(2)、(9)共3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其中高一(1)、(2)两个班为普通班,高一(9)班为实验班。本年级有八个普通班,两个实验班,共十个班级,正常学生数540人,每个班大约54人,其中普通班每班大概有十

二、三个择校生,普通班每个班级还插有

五、六个的旁听生(成绩很差的借读生)。

实验班的学生,是年级前110名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基础也会比较扎实,学习习惯也会好些,学习积极性较高。除了实验班外,普通班学生成绩不理想,层次差别较大,大部分的学生基础都比较差,基础程度比较薄弱,成绩较好的学生为数不多,每个班年级前110-200名间的学生只有12人,大多数学生学习没有目的性,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合作性,自学能力相当差,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还不能进行有效地听课。

针对这种实验班和普通班两种不同的学情我采用以下一些措施来应对: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成绩好还是成绩欠佳的学生,都需要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强烈兴趣,这是学好化学的前提。

首先,我就充分地利用好高中的第一节化学课 ,内容是《第1节 走进化学科学》,本来是一个课时完成的,我把它分为两个课时上。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的各种栏目,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备教材、备学生,收集大量能吸引学生的图片和资料,预设课堂教学中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地编写好教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引入神奇美妙的化学世界,同学们通过交流研讨,积极参与,让他们认识化学科学的特点和魅力,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和探索空间,体会化学与个人的未来发展、职业选择的关系,认识到现代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正在以崭新的观念和方式,与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密切联系,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健康、安全、幸福,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这样同学们明白化学的重要性,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其次,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个环节,设置各式各样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如鲁科版《化学2》“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主要采用设置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主线贯穿始末进行教学。引入:从不同的视角谈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提问1:与不可逆反应比较,可逆反应有什么特点?提问2:为什么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不可能被全部消耗?提问3:可逆反应是否会“停止”?如何判断?提问4:可逆反应真的停止了吗?如何解释?提问5:化学平衡状态有什么特征?提问6:反应条件的改变,会影响化学平衡状态吗?提问7:通过实验,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通过这些问题来进行学习,既使整节内容融会贯通,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再次,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我充分地利用化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随堂实验、教师补充的实验)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第四,我适时地利用化学的挂图、物质模型、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第五,我适时地利用化学史实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精心地备好每一节课,这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目标要求,选择恰当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针对课堂活动时间、 课堂参与、提问、课堂教学结构、课堂生成等因素,认认真真地设计好每一课时教案,想方设法地让教案能在课堂上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备课时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在设计教案时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因为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我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主要从:新课的引入、概念理论的学习过程、活动探究过程、知识的迁移应用过程、知识的巩固这几方面考虑,分层次的设置各类问题以满足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其次,我在设计教案时注重课堂学生参与的设计。中小学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应充分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交流、沟通、理解和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感情、思想及观念,以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因此,在设计教案时要尽量多样化地呈现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钻研、探索,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再次,我在设计教案时注重教学过程和结构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本身是一个系统,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合理高效的教学结构安排应该各部分衔接自然、流畅,时间长短适当,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并能恰当的组织材料,学习重点、难点。

第四,我在设计教案时注重时间分配的设计。每节课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教师如何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指标之一,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在时间分配上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调整,力求提升每一位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水平。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事先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及必要的实验准备,认真地上每一节课。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观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反映,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随时做必要地调整和变动。

4、课后积极地进行反思。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设计,反思是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和结构,反思是为了有效的课堂提问和时间分配,反思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

5、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初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明显不同,初中偏向于识记,高中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对学法的指导优为重要。特别对普通班的学生,多进行学法指导、课后多进行典型例题的解法讲解,针对性的练习对提高成绩很有帮助。我对两个普通班进行试验,高一(2)班课后多讲解些例题和练习,学生成绩明显提高,平均分相差别3到5分,优秀率也高。

6、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课后作业。对于实验班的学生,可以布置难度稍大些,稍多的课后作业,普通班的学生,就布置难度小些,稍少的课后作业。还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多找些难度稍大些的试题多练习。

7、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根据学生课堂反馈和课堂、课后的作

业情况判断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再适时地进行补缺补漏,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通过多方面地努力,采用上述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各方面的环节,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如我所教学的三个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厚,化学学科素养较高,独立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化学成绩较好。

当然,也还存在一些困惑和不足。困惑是:1.有些栏目认识和理解不够,应用时把握不准。2.[活动•探究]栏目有些绕不过的问题。如[活动•探究]很重要,要占有许多的时间,它所探究的内容、结论与高考命题有直接关系,但探究过程在高考中如何体现?3.有些栏目难取难舍。如部分[知识点击]与[资料在线]栏目。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层次差别较大,如教案中课堂提问的设计难易度、深广度不好把握,课堂提问与学生的生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讲述还是习惯偏多,课堂学生的参与难以达到100%,课堂的情况变数大,学生活动探究时间难把握,时间的分配还存在不合理现象,课后反思可能还不够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没有做到因人而异,本人驾驭知识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总之,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地付出,就会有好收获。经过前一轮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深入体会,经验积累,再经上一学年的认真备课和上课,我感受更深了,对新教材的教学理念理解更透彻,教学水平也相应提高了。这次培训虽然才学习到第五天,但给我的感受是深刻的,让我明白教师职业的任重道远,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我一定会从各方面充实自己,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不断改进,积极交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向课堂教学高效性和实效性靠拢。

第二篇: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正式在我们省拉开了序幕。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化学课,笔者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1 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如:苏教版必修本第一册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其延伸内容出现在选修教材《实验化学》。

面对化学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习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2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化学俗语、化学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化学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化学核心知识、技能、化学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物质的分散系”一节的新课引入中,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时进行如下设计: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

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一、稳定、透明 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

悬浊液:(如:泥水)

不均

一、不稳定、不透明 和学生一起总结: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我们把这种混合物称之为分散系。 不同点: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

教师进一步指明: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的分散系作浊液;10-9 ~ 10-7 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小于10-9 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

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我们结合我们福建省特别是我们南安地处东南沿海的地理优势,从介绍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入手,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3 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

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习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4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苏教板必修本第一册中的“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的,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反思,可能是一孔之见,但愿能得到有志于钻研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的同行的指点。

第三篇: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一、认真处理好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对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我认为只要抓住了高一,也就抓住了整个高中。

初中高中课难于衔接是由于教材、学习方法及课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好基础知识衔接,实现化学平稳过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化学用语

2、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4、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的关系

5、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6、化学计算能力

7、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要求介绍

二、教学中“度”难以把握

教改后高中的化学虽然整体内容略有减少,但却更注重实际知识的应用,化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整体难度并没有降低,而是有所增加,尤其是高一年级,新课改后,在高一化学新教材中几乎安排了中学化学中全部的知识模块。

新教材重实验,利于探究性学习,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无高三经验老师因为对旧教材不熟悉,使得他们认为没什么可补充的,这样会造成容量不够,而有高三经验老师因为全面的知识积累,经常会凭借增加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造成课程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折中处理,拓展不能“一步到位”。

三、 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意识”

探究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方法,与探究式教学方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传统教学方法也不排斥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和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说出现象,做出结论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方法。 在这近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自己深深意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双面过程,让学生活动占主导地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帮助。因为现在高一学生学科多,学习负担重,大多数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点和所讲过的典型方法遗忘现象比较严重。例如,高一化学第二次月考,有一道书里四个方程式试题,方程式是课本及练习中常出现的,是送分题,而得分并不高。这说明学生课后没及时巩固,因此要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四、 认真处理好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教材一味减少知识点,删减有价值的内容,实践教学与专家的设想出现了矛盾,我了解到很多学科存在这个问题,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更有深入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学生的实际。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备课是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用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尽量把一堂课上得充实些。

很多学生学习后,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知识点不理解,通过批改作业及与个别同学交谈得知,认为初中化学很容易学,所以就不太重视化学学科的学习及方法提炼,没在化学上多做一些练习和巩固,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的化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而是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级分化。要通过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如习题课,讲解试卷,练习册等,发现相似,寻找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平时训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以上谈了我在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这些问题可能是就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我不知新课标走向如何,但我能肯定地说这些不可能是新课改所期望的,但课改必须进行到底是必然的。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一、认真处理好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对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我认为只要抓住了高一,也就抓住了整个高中。 初中高中课难于衔接是由于教材、学习方法及课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好基础知识衔接,实现化学平稳过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化学用语

2、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4、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的关系

5、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6、化学计算能力

7、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要求介绍

二、教学中“度”难以把握

教改后高中的化学虽然整体内容略有减少,但却更注重实际知识的应用,化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整体难度并没有降低,而是有所增加,尤其是高一年级,新课改后,在高一化学新教材中几乎安排了中学化学中全部的知识模块。

新教材重实验,利于探究性学习,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无高三经验老师因为对旧教材不熟悉,使得他们认为没什么可补充的,这样会造成容量不够,而有高三经验老师因为全面的知识积累,经常会凭借增加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造成课程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折中处理,拓展不能“一步到位”。

三、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意识” 探究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方法,与探究式教学方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传统教学方法也不排斥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和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说出现象,做出结论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方法。

在这近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自己深深意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双面过程,让学生活动占主导地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帮助。因为现在高一学生学科多,学习负担重,大多数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点和所讲过的典型方法遗忘现象比较严重。例如,高一化学第二次月考,有一道书里四个方程式试题,方程式是课本及练习中常出现的,是送分题,而得分并不高。这说明学生课后没及时巩固,因此要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四、认真处理好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教材一味减少知识点,删减有价值的内容,实践教学与专家的设想出现了矛盾,我了解到很多学科存在这个问题,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更有深入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学生的实际。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备课是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用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尽量把一堂课上得充实些。

很多学生学习后,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知识点不理解,通过批改作业及与个别同学交谈得知,认为初中化学很容易学,所以就不太重视化学学科的学习及方法提炼,没在化学上多做一些练习和巩固,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的化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而是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级分化。要通过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如习题课,讲解试卷,练习册等,发现相似,寻找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平时训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以上谈了我在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这些问题可能是就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我不知新课标走向如何,但我能肯定地说这些不可能是新课改所期望的,但课改必须进行到底是必然的。

教师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以备在执教类似课型时进行调整完善。这样不仅使自身知识结构得以完善,也丰富了自身教学实践,同时也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留下珍贵的文字依据。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本人就以下几个方面粗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 总结精彩片断,思考失败之处 一节成功的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师生默契,课堂活跃。学生收获了学习的过程,老师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精彩应及时总结以便优化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免教育教学走入庸俗化的轨道。

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论你是初涉讲台的青年教师,还是从教多年的中、老年教师,不管你课堂设计,课前准备得多么充分,一节课下来却或多或少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都有进一步推敲和提高的空间。有时候是语言不当,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练习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而对化学课来说,有时还会遇到实验演示失败的现象,这种现象虽然是我们作为教师最不想看到了,但如果真的遇到了就要跟学生好好分析失败的原因。

二、分析学生情况,采取不同方法

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都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采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

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我们应仔细分析学生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坚持让学生自己阅读,可改变他们只做题而不看书的不良习惯,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精选提问时机、提高提问艺术

一节成功的课,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高提问的艺术。

我们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提问”的含金量,让问题的切入点直截了当,让问题的思考点多维统一,让问题的兴趣点贴近学生,让问题的制高点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纸上谈兵的创新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我们不断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留心阅读自己的课堂笔记,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可以增强教学的灵性和悟性,在教学过程中求新求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合理安排课时,正确对待得失

教学课时太少。我了解到很多学科都存在这个问题。有人会问,是不是你自己加入了一些不该加的东西呢?其实这个说法我不赞成,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

学无止境,工作给我带来了发展机会,但是这个领域的博大精深,要求我不断探索下去,不能浅尝则止。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尽快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我对高一化学教学有一定的思考,得到了一些收获: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是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高、效率也高。而这一点正适应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1、要让学生发现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提供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是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原动力。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后,将大大的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的参与探究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发现新问题就不难了。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

3、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各种经思索的答案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少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肯定学生从各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激情。使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质疑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如:我在讲授《必修Ⅱ》“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蛋白质的变性是化学变化吗?如果是化学变化,那么鸡蛋煮熟后还是蛋白质吗?”听到这个问题,我先是一愣,看着学生渴望知道的眼神,我马上回答:“这位同学问得很好,你的思考很全面,下课后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在课后,这个问题也引起了老师间的激烈讨论。

4.在巩固练习中不忘发现问题

有效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对知识的加深。这时能以发现问题的态度去完成练习,不仅能深刻的理解知识,还能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如:在学习《必修Ⅱ》“化学反应的利用—原电池”时,课堂上我们认识到Zn/H2SO4/Cu原电池是以活泼金属锌作负极。学生容易形成这类简单的原电池都是以活泼金属锌作负极。但在练习中我们接触到这样的题目:铝、铜作电极,浸入浓HNO3溶液中形成原电池,谁作负极?经思考得到是以铜作负极。从中学生可以发现在原电池中并不完全是以活泼金属作负极。有些学生还可以举出其它一些例子。如:镁、铝作电极,浸入NaOH溶液中组成的原电池中是以铝作负极的。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巩固练习时注重发现问题的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问题。发现问题后如何来解决问题是关键。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

1.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独立的解决问题,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发展自学能力是教学的目的。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体。

2.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不要处处代办,甚至包办。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

方式,根据学生的水平,从独特的角度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问题设置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1)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2)运用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情境。(3)通过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出问题。(4)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5)通过分析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这既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也能优化化学教学。

3.实验探究 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常采用小组实验的方式。有效的小组实验探究学习不但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而且真正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了交往和审美能力,强调了合作动机和竞争意识,真正起到了合作学习的作用。实验过程提醒学生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要注意的操作;要观察什么现像;要做好记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往往演示实验都是老师做学生看,学生兴趣不大,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如果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堂气氛则比较活跃和谐,学生兴趣提高,有利于教学。不但培养学生大胆、科学、严谨的作风,也可以暴露学生操作的弱点,能够集体矫正。既满足学生显示能力的愿望,也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我对演示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并根据演示水平,授予他们“小教授”、“小学者”、“小老师”等称号,学生兴趣高、劲头足,都争先恐后提前预习实验,都想一展身手。学生实验能力明显增强,有力的促进了化学学习。当然,应当选择一些较安全、难度适中、现象明显的实验让学生做,否则效果不好。

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问题解决—对学生得出的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先让学生交流他们得出的结果,对其中不正确的给予正确引导,得出正确知识。在引出知识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但你很勇敢”等等,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四、概括整合,迁移应用

在形成正确知识后,还要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通过概括整合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达到知识的迁移应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课改的潮流中,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于的所在。

第四篇:高一化学教学教案

高一的化学教学开展之前应该要怎么制定相关的教案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高一化学教学教案,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1】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的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的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的方法:启发式

教学的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的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2】

一、学习的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的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的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的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的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第五篇:高一化学教学心得

经过了一年的新课程高一化学教学,我对高一化学教学有一定的思考,得到了一些收获: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是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

一、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高、效率也高。而这一点正适应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1、要让学生发现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提供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是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原动力。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后,将大大的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的参与探究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发现新问题就不难了。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

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

3、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各种经思索的答案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少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肯定学生从各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激情。使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质疑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如:我在讲授《必修Ⅱ》“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蛋白质的变性是化学变化吗?如果是化学变化,那么鸡蛋煮熟后还是蛋白质吗?”听到这个问题,我先是一愣,看着学生渴望知道的眼神,我马上回答:“这位同学问得很好,你的思考很全面,下课后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在课后,这个问题也引起了老师间的激烈讨论。 4.在巩固练习中不忘发现问题

有效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对知识的加深。这时能以发现问题的态度去完成练习,不仅能深刻的理解知识,还能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如:在学习《必修Ⅱ》“化学反应的利用—原电池”时,课堂上我们认识到Zn/H2SO4/Cu原电池是以活泼金属锌

作负极。学生容易形成这类简单的原电池都是以活泼金属锌作负极。但在练习中我们接触到这样的题目:铝、铜作电极,浸入浓HNO3溶液中形成原电池,谁作负极?经思考得到是以铜作负极。从中学生可以发现在原电池中并不完全是以活泼金属作负极。有些学生还可以举出其它一些例子。如:镁、铝作电极,浸入NaOH溶液中组成的原电池中是以铝作负极的。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巩固练习时注重发现问题的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问题。发现问题后如何来解决问题是关键。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

1.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独立的解决问题,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发展自学能力是教学的目的。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体。

2.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不要处处代办,甚至包办。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水平,从独特的角度提出

问题来引导学生。问题设置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1)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2)运用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情境。(3)通过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出问题。(4)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5)通过分析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这既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也能优化化学教学。 3.实验探究

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常采用小组实验的方式。有效的小组实验探究学习不但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而且真正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了交往和审美能力,强调了合作动机和竞争意识,真正起到了合作学习的作用。实验过程提醒学生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要注意的操作;要观察什么现像;要做好记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往往演示实验都是老师做学生看,学生兴趣不大,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如果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堂气氛则比较活跃和谐,学生兴趣提高,有利于教学。不但培养学生大胆、科学、严谨的作风,也可以暴露学生操作的弱点,能够集体矫正。既满足学生显示能力的愿望,也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我对演示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并根据演示水平,授予他们“小教授”、“小学者”、“小老师”等称号,学生兴趣高、劲头足,都争先恐后提前预习实验,都想一展身手。学生实验能力明显增强,有力的促进了化学学习。当然,应当选择一些较安全、难度适中、

现象明显的实验让学生做,否则效果不好。

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问题解决—对学生得出的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先让学生交流他们得出的结果,对其中不正确的给予正确引导,得出正确知识。在引出知识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但你很勇敢”等等,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四、概括整合,迁移应用

在形成正确知识后,还要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通过概括整合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达到知识的迁移应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

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课改的潮流中,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于的所在。

2015年12月

杜红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青春的散文诗下一篇:关于农业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