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校材料成型控制工程论文

2022-04-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科高校材料成型控制工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造和升级。2019年,上海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结合持续改进要求,在新一轮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引入智能制造、增材制造课程,建立分方向的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行业对高端人才的培养需求。

工科高校材料成型控制工程论文 篇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仿真实习系统

摘要: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目前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创建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数字化仿真实习系统,引入多媒体虚拟实习,注重引入国内外领先工艺和技术,将原来的单一到工厂生产实习的模式改革为数字化仿真实习和工厂实际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模式,从而在降低实习费用的情况下,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实习质量,达到了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效果,为培养合格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仿真实习;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于宝义(1965-),男,内蒙古通辽人,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润霞(1972-),女,甘肃秦安人,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辽宁 沈阳 110870)

在高校工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实习占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尤其是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工科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1]通过生产实习,能够使学生直接了解本专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强化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生产的初步经验。因此,生产实习在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必须认真探索生产实习课程的教学方法,总结生产实习教学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2]

一、传统生产实习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实习单位难以联系和稳固

实习单位之所以难以联系和稳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近几年来,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招生数量不断增多,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大多数原有的定点实习单位不能一次接收这么多学生。二是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缺少积极性,企业没有认识到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大多数企业只是选用人才,而不愿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责任都交给了学校,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三是企业担心大批学生实习对生产带来影响及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特别是技术比较先进的实习单位更是难以联系,导致学生往往很难接触到国际领先的工艺、设备和技术。

2.实习经费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价格调控机制已成为市场运作的主要手段,实习过程中涉及到的交通、住宿、管理等费用逐步增加,在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实习经费出现了较大缺口。这种缺口对实习产生了直接影响,导致了实习效果得不到保证。以沈阳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2005年该专业的生产实习费用需11万元左右,到2010年生产实习费用接近20万元,为了节省经费,只好将实习时间缩短,将实习工厂数量减少。随着物价的进一步上涨,今后的生产实习实际费用仍将继续增加。[3]

3.实习形式和过程简单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基本采用集中式实习模式。大部分采用的形式是:每一个班配一名实习带队教师,按照实习日期下厂,进行参观性质的实习。学生对循环“游览式参观”的实习过程产生厌恶感,从而也会失去实习的兴趣。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在一个生产车间参观的时间往往只有十几分钟,然后就被工厂负责参观的教师打发走了。[4]

4.实习质量很不乐观

在生产企业实习中,由于整个生产流程附属内容很多,而且生产流水线通常较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很容易被与专业内容无关的东西所吸引,造成要学的东西没学到,使得实习效果不佳。而目前的生产实习又多是参观式实习,学生很少能够真正参与到生产当中,导致学生对实习内容根本无法深入掌握。目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质量很不乐观。其原因如下:

一是企业不愿意接待实习生。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由于企业改制,生产实习也不可能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强制企业接受。随着学生数量增多,企业容量反而减少,因而企业担心学生在车间实习会影响生产秩序和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好、设备先进、管理完善、制度健全的企业主要精力是完成更多的生产,提高其效益,往往找各种理由拒绝学生实习;虽然有些企业愿意接待学生实习,但他们生产任务不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人员素质欠缺,学生无法看到生产工艺的动态过程,只能看到静止不动的设备,这一来,学生就没有实际动手的机会,实习效果不尽人意。由于大多数生产企业都有安全风险问题,企业担心学生进入企业后出现安全问题,因此,企业不愿意承担安全风险。

二是学生积极性不高。当前由于材料行业中发展较好的企业并不多,以及学生的观念问题,导致学生们对专业产生厌恶心理,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本行业,缺乏学习兴趣,致使实习积极性不高,实习效果不理想。甚至个别学生实习目的不明确,认为实习只不过是形式而已。[5]

二、生产实习改革思路及成果

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实习质量和实践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期间能够最大化地提高实践能力,除了需要建立稳固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建立开放的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高水平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以外,还要创立多种实习形式来丰富实习内容。本项目具体改革思路如下:

(1)录制和制作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铸造、焊接和锻冲三个模块的国内外典型生产线、代表性零件的生产过程、生产组织及管理等方面的多媒体视频影像资料。

(2)开发制作典型设备和生产工艺的3D动画,揭示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以及典型生产工艺流程和细节。

(3)创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数字化仿真实习系统,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虚拟实习,为下一步到工厂实际生产实习打好坚实基础。

(4)通过本项目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5)对沈阳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进行生产实习教改实践,由以前的传统生产实习模式改革为数字化生产实习和工厂实际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模式。

改革成果:本项目创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数字化仿真实习系统,引入多媒体虚拟实习,并注重国内外领先工艺和技术。其中数字化仿真实习系统软件包括三张光盘,内容涵盖国内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铸造、焊接、锻造三个模块的典型生产线、代表性零件生产过程、生产组织及管理、车间厂房、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多媒体视频影像资料;国际上先进的材料成形工艺、设备和技术方面的视频材料;喷射沉积、平面流铸、高压多触头造型等典型设备和生产工艺的3D动画,等等。

实习时,先在校内进行数字化仿真实习,然后去企业进行实际生产实习,从而在降低实习费用的情况下,较大程度地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真正达到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效果,为培养合格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科技人才和高质量的铸造、焊接和锻压工程师奠定坚实基础。

三、生产实习改革的实施方案

第一,联系校外生产实习企业,进行金属材料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际生产状况方面的调研,总结出其三个模块(铸造、焊接和锻压)的主要工艺和设备、主要产品类型及其生产线,分析了金属材料类专业前沿技术和最新工艺的应用状况,以便修订与本专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实习教学大纲和实习内容。

第二,根据生产实习大纲、“材料成形工艺”及“材料成形设备”等课程内容,项目组研究确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三个模块具体需要录制的工厂实际生产的视频影像内容,确定了需要制作动画的典型设备和生产工艺,确定了制作3D虚拟仿真实习系统的典型生产线,并在学院领导的组织协调下专门召开一次本专业的研讨会,广泛征求本专业资深教师意见,力求使本项目开发创建的数字化仿真实习系统科学、实用、先进。

第三,分别录制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三个模块所需要的典型生产线、代表性零件生产过程、生产组织及管理、车间厂房、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多媒体视频影像资料,要突出重点,并注重录像效果和摄像技巧。同时,搜集国际最先进的材料成形工艺、设备和技术方面的视频影像资料。

第四,对多媒体视频影像资料进行非线性编辑、加工和合成。紧扣生产实习教学大纲,将内容进行精炼,并加配教师解说录音和文字字幕。让学生在使用数字化仿真实习视频后,能对本专业的国际和国内生产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下一步的工厂实际生产实习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第五,通过电脑制作典型设备和生产工艺的3D动画,如低压铸造工艺等无法实际观测到的工艺过程或工作原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以及典型生产工艺的流程及其细节。

第六,创建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数字化仿真实习系统,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虚拟实习(虚拟实习就是以国际上先进的生产线影视资料为主线,再通过动画形式展现生产线上每道工序工艺过程,立体再现生产线所涉及的设备、工装等工作原理,达到学生通过虚拟实习就好像亲临现场,同时又能了解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工作原理)。

第七,在数字化仿真实习系统的开发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无论在实习内容的把握和教学方面,还是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能力方面,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项目组教师的水平均将获得显著提高。

第八,于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个年度对沈阳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了生产实习教改实践。以往的生产实习模式是:共实习四周,去长春一汽二周,然后去朝阳柴油发动机厂一周半左右,剩余时间学生整理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最后一天完成实习成绩的考核和评定。经过两年教改,现改革为:时间仍然为四周,但在实习的第一天就让学生集中应用数字化仿真实习系统。在这一天的时间里,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应用数字化仿真实习系统软件,让学生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生产的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知道到企业中应该学习什么以及如何去学习;让学生对国内外先进的材料成形工艺、设备和技术方面有所了解。另外,学生在工厂实际生产实习的过程中,从工厂返回宿舍后的空余时间里,还可以自行利用数字化仿真实习系统软件来巩固实习效果。这样,由以前的传统生产实习模式改革为数字化仿真实习和工厂实际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模式,从而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生产实习质量和效果,达到了本项目的教学改革目标。

四、生产实习改革实施的效果及意义

第一,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习兴趣。学生对生产实习本来就很期待,他们其实是非常愿意接触工厂的生产实际的。生产实习的第一天就让他们对自身专业的实际生产状况有清晰而全面的了解,并对国内外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进行接触,这种通过数字化仿真实习系统,提前介入实习的方式,更加促使学生产生了去真正的工厂车间学习实际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

第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习质量。数字化仿真实习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视频摄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既注重工厂生产现场布局的全面观察,又突出显示生产过程中的局部和细节,使学生对生产实际中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学得不但更全面而且更加深入。数字化仿真实习和工厂实际生产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在不增加学生实习经费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习质量和效果。

第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数字化仿真实习系统不但直接指导学生如何来进行实习,让学生对本专业的生产状况有全面了解,而且让学生领略到了多媒体技术、课件制作技术、图像动画技术等,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生产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四,培养出了一支较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陈旺生,任大军,刘红.大学工科生产实习的现状和思考[J].吉林教育,2008,(19):28-29.

[2]仵海东,刘筱薇,曹鹏军.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11,(5):56.

[3]陈宝书,栾道成,贺毅,等.面向21世纪的材料本科专业生产实习改革创新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8,(4):80.

[4]赵勇桃,赵莉萍,周军伟.浅谈工科院校金属材料专业实习的现状和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10):149.

[5]万明攀,田琴,李远会,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探讨[J].陕西教育,2010,(1):188.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于宝义?李润霞?向青春?李强

工科高校材料成型控制工程论文 篇2:

面向智能制造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升级探索

[摘 要]随着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造和升级。2019年,上海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结合持续改进要求,在新一轮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引入智能制造、增材制造课程,建立分方向的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行业对高端人才的培养需求。

[关键词]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改革

[基金项目]2019年上海理工大学教研项目“面向智能增材制造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CFTD193008)

[作者简介]陈泽中(1971—),男,江西德安人,博士,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进材料成型制造与智能控制方面研究。

一、改革目标与意义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上海理工大学先进制造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创于1952年,1999年升级为本科专业,2009年获批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专业。专业近十年来瞄准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对材料成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持续优化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建立毕业生质量追踪和改进机制。自2009年以来,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100%,名列全校前茅。在近十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2019年成功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并成为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新兴技术正不断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兴起。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上海理工大学的特色工科专业,需要进一步将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新经济新技术纳入专业培养范畴。

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是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明确规划的发展领域之一。国内知名一流高校均开始推动相关新工科建设。国外知名高校已将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纳入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教学体系中,为新技术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上海理工大学作为国内百强、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正在大力推动新工科建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校内率先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特色品牌专业,尤有必要抓住本轮新工科建设的契机,将智能增材制造融入专业发展体系和学科建设之中,实现专业向新工科的升级转变。

主要改革目标是:研究分析智能增材制造技术对传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传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业进一步信息化、数字化改造的途径与方式;面向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探索基于现有专业改造升级的新方向、新领域,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主要改革内容包括:制定包含智能增材制造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制定包含智能增材制造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增加智能增材制造课程模块;编写智能增材制造系列课程大纲,选定教材,编写教学课件和教学案例。

二、改革基础

专业在2017—2018年引进国际先进增材制造研究团队,建立增材制造国际实验室,配置各类先进增材制造设备,为开展增材制造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实验场地和设备条件。团队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商飞公司开展各种学术和科研合作,为专业升级、课程教学、学生实习深造提供了优越的支持平台。

专业其他教学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汽车成型制造、智能制造、微纳制造、医工交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获得的成果能够支撑专业向智能制造等领域升级。

三、改革过程

整个改革过程分为五个阶段:2019年4月,召开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方案研讨会,确定自2019级起,在培养方案中增加智能、增材、微纳、医工交叉制造等面向新工科的方向和内容。2019年5月,召开全系教师、企业专家培养方案研讨会,进一步细化培养方案制定的各项细节,明确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大纲等文件的主要构架。2019年5—7月,分工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大纲。2019年9—10月,责任教师完成课程课件、案例等的收集和初步制作。2019年11月,再次召开产业企业专家培养方案研讨会,收集整理专家意见,与会专家充分肯定本次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同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改革的建议,为专业的持续改进指明了方向。

四、培养目标的凝练

经过本轮改革,结合工程认证的反馈意见,将专业的培养目标凝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的先进成型制造及智能控制行业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分析、决策、解决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专业沟通和交流;具有设计、开发、应用等创新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良好的人文社会素养及团队协作意识;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知识、环保知识、行业安全意识和法律法规意识,成为从事先进成型制造及智能控制领域生产设计、研究开发、质控管理、市场经营的卓越人才。

五、毕业要求的优化

按照确定的培养目标,对毕业要求进行了全面优化。修订后的毕业要求主要包括: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先进成型制造及智能控制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够提出相关系统解决方案;具有设计和开发的创新意识;能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能够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具备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结论的能力;能够选择、使用和开发恰当的技术、资源、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模拟与优化;了解研发、设计、生产等相关的标准、法律法规及安全管理等背景知识,能够综合评价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相应的责任;能够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具有清晰表达能力;具备外语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并能应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六、课程体系的改进

一是增设3个专业方向。①先进制造方向,主要面向智能制造、增材制造、微纳制造、模具制造等领域。②先进成型方向,主要面向汽车覆盖件成型、焊接成型、橡塑成型、复合材料成型等领域。③质量控制方向,主要面向成型质量控制、模具表面控制、材料性能控制、材料失效控制等领域。各方向开设对应理论和实践课。学生可根据兴趣,选修某个方向。

二是增设智能制造课程模块。增设成型制造智能控制、成型制造智能仿真、成型制造智能仿真项目实践、智能制造技术等课程,分别在第五、第六、短第七学期开设,强化对智能成型制造的培养。

三是增设增材制造课程模块。增设增材制造技术课程和增材制造项目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在增材制造领域的专业技能。

四是增设微纳制造课程模块。增设微纳制造技术课程和微纳制造项目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在微纳制造、医工交叉制造领域的专业技能。

五是按照工程认证的反馈意见,将计算方法、热工与流体基础设为必修课,增设工程管理与项目决策为必修课,培养学生的管理决策技能。同时微调部分课程的设置学期,平衡各学期课程负担。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共168学分,分为4个课程模块,其中,通识课程模块47.5学分,学科基础课程模块60学分,专业课程模块56.5学分,任选课程模块4学分。

七、结论

经过上述教学改革,形成了面向智能增材制造、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改进要求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方案吸收了工程认证专家和企业专家意见,形成了智能、增材等先进制造特色,适应了新工科的发展方向。培养方案实施后,将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面向智能、增材制造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新工科特色,为上海理工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增添亮点,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增材制造、大飞机、汽车制造等行业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具有重要的改革意义和创新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陈泽中 李生娟

工科高校材料成型控制工程论文 篇3:

浅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高等院校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当前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本文指出了目前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并且系统分析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生;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材料科学与机械工程专业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材料在成型过程中相关工艺因素对微观结构、宏观性能和外观形状的影响。本专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专业,在我国较多工科院校均有开设。目前,我国高校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机械、模具、材料成型加工等领域,从事应用开发、工艺与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在该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较大不足。这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1]:(1)教學观念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花费大量课时在教材内容的讲授上,而学生也只仅仅满足于通过考试;(2)教学体系滞后:传统本科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而缺乏实践环节,轻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3)师资力量薄弱:一些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长期脱离学术研究,对前沿科技发展缺乏深入了解,因此也难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主要对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同时为其他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一、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创新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我国21世纪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对社会成员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其他专业一样,目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有两个,即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和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直接参加工作,以近几年西南石油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例,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比例为75%左右。

对于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而言,离开学校便要立刻适应材科加工领域的快速发展并迅速掌握现代材料成型新技术,这要求他们在本科阶段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即便少部分学生在毕业后未从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技术工作,他们在处理日常事务、从事生产管理等方面仍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否则便难以主动高效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对于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放在了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而且目前我国对材料加工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主要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进行的。但是,硕士研究生在第一个学年内仍然被要求完成较多的理论课程,在第二个学年内则需要开展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并至少撰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学术期刊论文,而在第三个学年内就需要花较多精力在找工作和写硕士学位论文上。如果再加上一些创新能力训练,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任务会显得较为繁重,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如果对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本科生,在本科学习阶段进行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无论对于今后直接步入职业生涯,还是选择继续深造,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

虽然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和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但是依然有可能通过以下几个措施进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1.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保障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各个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努力为师生营造出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条件。目前许多高校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但是相关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例如,在开展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过程中,需要占用教师和学生的大量精力,一些学校仅仅注重对师生的物质奖励,而忽略了精神奖励。另外,很多高校在开展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项目过程中,未能关注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存在“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彼此争功”的情况,造成学生盲目参赛或疲于参赛(项目)的情况,使教师和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抵触情绪[2]。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

2.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由于本科生课程的理论学时占用了很多时间,使得创新实践环节大大减弱。因此,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可减少有关相邻学科的课程门数,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精力进行主动学习,开展科技创新[3]。例如,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取消了“专业英语”课,而将“材料成型理论基础”课改为双语教学,使得学生的课程理论学时得到了更加充分地利用。此外,要注重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取适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自学的内容,尽量降低不同专业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度。这要求课程主讲教师全面把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并且各位教师之间要有深入的沟通,否则将难以实施。

3.鼓励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程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离不开相关实践平台和项目的支撑,因此要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和学生创新基金研究课题等[4]。教师在获得纵向科研课题的基础上,吸纳一些本科生以参加科研课题的形式进入课题组,研究经费由教师负责,同时配备相关硕士研究生进行辅助指导。对于纵向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的本科院校而言,学校可支持较多数量的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由本科生构成的研究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项目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在鼓励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不能急于求成。目前,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已形成了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和创新基金研究的良好氛围,因此近年来本专业本科生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和申报专利的数量也在稳步提升,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结束语

现代制造技术与前沿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力培养本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可急功近利。关键是要不断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促进课程体系优化,以及积极引导和鼓励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暖,杨雷,等.浅谈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7-8.

[2]神会存,梁纪凤,等.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110-111.

[3]孙建国.浅谈地球物理专业本科阶段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29-31.

[4]周桂林,谢红梅,等.科研实验培养理工科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以化学、化工专业为例[J].高师理科学刊,2012,(32):78.

作者:向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造价管理控制下的电力工程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