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2022-09-13

不同的语言学理论会在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中产生不同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认知语言学自诞生以来对语言的认知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渐把探究的方向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与认知的研究转到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性作用上了。

1 认知语言学概述

1.1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分支学科, 而又与认知学科有所不同, 认知语言学中的恶“认知”是指语言学习与应用中的认知, 而非传统意义上对语言学科整体系统的掌握的认知。它认为语言是一种以经验现实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认知活动。

在人们学习应用的过程中, 经常运用到的一个认知活动叫做分类, 即将同一高级别范畴内的事物, 按照一定的标准, 划分成更低级别范畴的不同种类。在语言学中, 这种分类的活动被称为范畴化, 这是一个在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主要被用于语言学的方法论和研究对象, 在其他方面范畴化的活动也被广泛运用。传统的范畴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范畴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

(2) 范畴的所有特性均为二元的;

(3) 各范畴有自己界定清晰的边线;

(4) 范畴的所有成员均地位平等。范畴观的这些观点被广泛的应用与新时代的语言学研究中, 积极的推动了语言学研究的改革和发展。

而认知语言学的诞生始于英国科学家维特根斯坦对传统范畴学的批评性研究, 并为后来的原型范畴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所谓原型, 它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 而范畴是围绕原型形成的, 判断某物是否属于某一范畴, 不是看它是否具有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有特征, 而是看它与其原型是否有足够相似性。范畴化理论最终导致了等级结构的产生。不同的层次范畴有不同的认知重要性, 而其中最重要的范畴是处于中间位置的基本层次, 因为这一层次的范畴更容易被人感知、认识、命名、记忆和习得。

意象图示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另外一个重要理论。在人的认知体系中, 除了基本范畴之外, 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还构成了另一个重要的层面, 这便是意象图示。具体来说, 人们对认知的事物在意识中会形成一种具体的心理意象, 当删除了这些具体的细节, 剩下一个大概的抽象的框架时, 就得到了一个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广阔的适用性的意象图示。意象图示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并且它是先于概念而存在的, 其主要特征有:一构成我们的经验体系;二它在认知和经验中是具有完整形态的统一的整体;三存在将其投射到抽象域的隐喻概念;四因此推断出隐喻是基于经验的累积而非任意而为。

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认知保持在非主流的定位上, 认为它是不重要的存在, 所以存在与否, 不会对语言学的整体构成影响。而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认识与传统语言学恰恰相反,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们对未知进行认知和表达的重要的手段与方法, 它用一种已知的, 人们能够理解的概念去阐述另一个目前还不被人们所认知的概念, 充分利用了两者之间在范畴上的共同特征, 它在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切人们对语言的认知活动, 但并不只在于语言本身, 更多的是人们在其他领域的经验和已有认知, 如何作用于语言的认知过程, 为语言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方向。

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在语言认知的过程中, 如果不加入认知语言学的观点, 经常出现一些其他语言学都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而面对这些现象, 认知语言学者认为, 所谓语言是指人们认识世界、联系世界、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累积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它真实客观的以某种形式反应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过程, 它采用了把人类认知能力的相关因素作为对语言现象描写、说明的基础的研究方法。这个方法的特征是将研究语言的认知活动建立在了, 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人们认知事物的能力上。因此, 它是发展语言, 研究语言学的更合理更科学的研究方法。

3 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目前认知语言学在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理论上的成就, 如何将这些理论成就与实践应用的学科联系起来, 是学者与实践工作者都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 它是从语言的认知能力与运用能力来确定人们的语言能力, 而非传统语言学那样只注重学习语言的能力。有力的证明了, 在语言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教授者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 在传授语言的相关知识的同时, 通过例举具体的事实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传统的语言教学将教授中心放在了与讲授的语言的字面意思以及与这个字面意思相关的其他知识, 而更深层次的该语言比较内涵的知识则被排除在外。但是, 区别对待分析对象存在本质性的问题。它具有特殊的片面性, 并不能涵盖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方面, 这样就偏离了语言学本身的研究中心。而且实际上就连看上去符合字面意义并以自治形式存在的言语表现, 根本上也还是以语言主体创造性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的。这种现象存在于语言初学、语言创造、语言研究等等语言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 改革传统的语言教材、语言教学方法等等, 将认知语言学的各种观点融入其中, 是目前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现象的理论基础是原型理论, 日常语言的各种表现并不是以同等资格分布的, 而是以典型事例为中心向非典型事例作辐射状扩展, 这种分布普遍存在与语言现象的各个层面。因此, 我们就可以原型理论的观点来掌握日常语言。这种理论在语言认知特别是外语认知的过程中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作为原型的典型事例在实践的语言交流中使用得极为普遍, 不论在语言的认知和语言记忆方面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使语言的习得变得相对简单。所以, 以这种“典型——周边”的模式来进行语言的学习和研究, 将比传统的语言学习模式更为有效, 甚至形成新的更深入的语言教学体制。

在传统的语言研究办法中还有一种以语法为中心的抽象的研究性较强的方法。这种方法从抽象的规则出发, 通过排除个别的特殊现象来对语言进行统一的规定, 将所有的语言现象非为符合规律与不符合规律两个范畴。这种方法是认知语言学所不认可的, 它具有本质上的局限性, 人为的规定的规则往往要比语言实际中的语言现象范围窄, 无法考虑到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 因此形成了很多语法外的“特例”。而且很多通过这样的办法规定下来的规则在实际中是有很多反例存在的, 更加说明了这一办法是有致命缺陷的。

与之相反, 认知语言学则并不将语言视为一个封闭的系统, 而是认为“由于人们感知方式和认识能力不同, 映射的结构和程序也不同。所以语言中有一些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 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语法现象。其结果会影响到语言运用, 也就可能出现不同的句法形式。但只要能完成交际需要, 能为社团成员所接受则可。因此, 句法既具有稳定性, 也具有动态性, 不同语言社团的句法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对于具备语义的多义性、范畴的典型成员向非典型成员辐射状分布等特征的复杂多样的实际言语现象而言, 所谓的“规则”仅仅规定了复杂多样的言语现象中符合其标准的那部分语言事实。而认知语言学的动态性恰能解释那些不能被传统语法规则解释的言语现象, 以及为什么很多符合传统语法规则的表达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却根本不被使用的问题。以上分析显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更重视语言运用的研究方法。它不存在从上至下的强制性规则, 不依靠这类规则来规定各种语言现象, 而是更重视认知主体的语言运用、语言习得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规定语言现象时, 首先着眼于从具体事例的惯用程度抽象出意象图示, 再由得到的意象图示推广到一般的具体事例的分析, 依靠动态的扩张过程来规定不符合这种意象图示的新事例。这样, 处于抽象层面上的意象图示就能够建构我们的身体经验和非身体经验, 帮助我们理解无限的具体事例, 对言语教育过程具有很大启发。同时, 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此前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也并非与当前言语教育毫无关系。我们应该看到在言语教育实践中, 不论是以实例为中心还是以用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实际上都一直在采用重视语法或重视规则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将记述、说明的对象的言语能力和语法作为自治性的知识对待, 并错误地将之与能解释和展现言语主体的语言运用能力及能解释语言的创造性扩张的认知能力分离开来。这样就必然要走上普遍性和形式主义的道路。认知语言学从直接反映言语主体拥有的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出发抽象出意象图示再根据被抽象出的意象图示研究其他具体事例, 是可推广的普遍性的研究方法。在言语教育的实践中, 这种研究方法及其理论给外语教学带来许多新思路、新方法。它超越了以往重视规则的传统教授方法, 是更科学、更体系化的言语教育方法, 对促进外语教学改革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上个世纪末, 自欧美新兴起的语言科学, 是语言科学的前沿性研究科目。认知语言学主张正视语言研究中一些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 能对其进行合理解释。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发掘语言中的认知机制, 从各个层面深入探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因为认知语言学的实践性、研究性较强的缘故, 其在语言教学中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多新的体验。我国自引进认知语言学的概念以来, 在外语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出发, 就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指导性作用发表了作者本人的看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房国铮.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4.

[2] 杨芊, 施健.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指导[J].外语教学研究, 2008, 5.

[3] 刘正光.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中国外语, 2009, 9, 5.

[4] 邓国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外语词汇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7.

[5] 王寅.认知语言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

[6] 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2.

[7] 池上嘉彦, 潘钧.认知语言学入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9.

[8] 曹霞.认知语言学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推行管理会计的分析下一篇:尝试让学生批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