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度现状与发展研究

2022-09-11

本科生导师制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简称UTS) 普遍被认为起源于英国, 由14世纪初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 是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 由专业水平高、品德兼优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 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以及心理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1~2]。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一些高校开始推行研究生导师制以外的本科生导师制, 以此来推动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时至今日, 尽管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发展并不完善, 但本科生导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勿容置疑的[3]。

1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现状

自从我国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以来, 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同时也给本科生的培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 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度普遍处于发展阶段, 还很不完善。本文下面将简要分析本科生导师制度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

1.1 本科生导师资源相对匮乏

我国高校总体师生比较低。自1999年扩招以来, 各高校本科生人数迅速增加, 更加使得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衡, 师生比进一步降低[1]。在如此相对缺乏的高校教师中, 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师只占一小部分, 本科生导师明显缺乏。目前, 在许多高校的工科院系中, 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和专业知识背景的专任教师缺乏。另一方面, 教师不仅要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还要从事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等工作, 这使得本来就因为师生比例失衡造成的困境更加窘迫。因此, 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本科生导师资源缺乏的问题, 导师资源的匮乏已严重阻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1.2 本科生导师工作压力大

本科生导师资源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有的本科生导师工作压力大, 一人承担多人的工作任务。本科生导师虽然没有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那么严格的学术要求, 但一般高校仍然要求本科生导师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专任教师来承担。而此类专任教师一般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与教学任务, 工作压力较大。同时, 由于本科生群体的特殊性,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可能并不一定适用于本科生教学。因此, 本科生导师需要认真研究和归纳指导本科生的教学方法。这对于一个本科生导师而言其实是一个挑战, 更加增加其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大的结果往往是造成工作不到位。部分院校里的本科生导师, 实际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大部分都是大一见个面开个会, 以后就很少管了。此种情况目前在高校中可能并不少见。

1.3 本科生导师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

目前, 我国高校大都采取导师与辅导员或班主任并存的管理模式, 但高校对这三类管理人员的职能划分往往不明确, 导致导师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产生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相冲突的现象[1]。本科生导师往往与班主任、辅导员分工不明确, 协调配合不足。大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详细的本科生导师考核机制, 但对于本科生导师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一般没有明确的定义。本科生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往往与班主任、辅导员的责任和义务交叉, 甚至混淆。甚至一些学校干脆把本科生导师同时称为班主任, 概念模糊不清。由于本科生导师通常与班主任或辅导员并存而又分工不清, 当一个学生有问题需要找老师的时候他可能搞不清楚是要找班主任还是要找指导教师[4]。

1.4 针对本科生导师的相关规范、制度和评价机制缺乏

目前, 高校中关于本科生导师的权利与义务的规章制度还远没有形成体系。本科生导师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根本不可以与硕士生导师相提并论, 甚至还不如一般的教学管理岗位。一般的高校中都是由教学管理部门出台一个文件, 规定本科生导师的义务和考核机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大部分高校里本科生导师的真实考核过程都难以严格执行。

另一方面, 对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评价机制相对缺乏。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对导师的评价、激励措施都不完善, 薪酬计量也存在问题。在一些学校, 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所完成的工作并不被计入其工作量, 或只计算为很小的工作量;一般不付给或只付给很少的相应报酬。本科生导师的劳动付出与报酬不对等, 导师的业绩得不到认可,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1]。

2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发展方向

本科生导师制度是我国高校中一个相对较新的教育管理和培养模式, 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尚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发展, 涉及诸多问题, 本文下面仅从个别角度展开几点探讨。

2.1 要逐步发展专职的本科生导师队伍

目前高校一般都给本科生配备有专职的辅导员教师队伍。但是, 辅导员只负责学生生活与思想方面的问题。事实上, 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多于在生活、思想领域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 许多高校的本科生辅导员是由具有保研资格的大四学生担任, 或者由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担任;即使是全职教师担任辅导员, 往往是一个本科生辅导员带了十几个班级的学生, 时间和精力的不足以及年龄与知识结构的原因, 导致辅导员教师很难针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辅导。因此, 发展专职的本科生导师队伍就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然而, 考虑到目前高校里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的现状。让具有一定科研经历及丰富专业知识体系的教师担任专职的本科生导师, 显然存在一定困难。因此, 专职的本科生导师教师队伍的建设, 预计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不过, 结合目前高校里的实际情况,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第一方面, 可以参照本科生辅导员的发展模式发展专职的本科生导师。可以考虑招聘具有一定学术功底的年轻教师担当专职本科生辅导员, 以本科生导师工作的业绩评价作为此类年轻教师的工作考核指标之一。第二方面, 有条件的学校可参照硕士生导师的发展模式发展本科生导师队伍。一个本科生导师带少量的几个或十来个本科生。第三方面, 可以考虑由在读的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研究人员兼任本科生导师, 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左右的本科生。

2.2 深化学生学术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制度

高校长期以来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是, 高校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目前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如果能形成规模化的本科生导师体系, 则培养本科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成为可能。通过针对具体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 并及时开展独立辅导, 进行合理奖惩、归因, 则能培养学生在学术领域独立思维的能力。同时, 本科生导师应注意加强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指导。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接触实际科研工作。导师还应对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项目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 包括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5]。特别是对一些有条件的研究型大学, 本科生导致制度的建设过程不仅要注意加强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学业管理和专业引导, 更要注重诸如学生科研动手能力、科研阅读与写作能力、学术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上述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合格的本科生导师队伍, 把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完善为教育教学制度, 是本科生导师制度发展的方向之一。

2.3 建立奖惩结合的合理考评体系

本科生导师队伍发展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缺乏合理的考评体系。因此, 未来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合理健全的本科生导师考评体系的建立。

本科生导师作为一个教学岗位, 应该有严格的考评体系。国家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内部的相关职能部门, 都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机制与评价体系, 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进行定期考评。通过考核, 学校应当对优秀本科生导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对合格的本科生导师给予紧贴和酬劳, 并对不合格的本科生导师予以整改甚至解聘。

当然, 目前高校的情况, 离建立合理健全的考评体系尚有一定距离。但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发展, 必然离不开合理健全的考评体系。

3 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各院校在具体的政策和做法上还在探索, 但是本科生导师制将成为我国本科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综合分析可以发现, 我国高校中本科生导师制度建设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包括本科生导师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 针对本科生导师的相关规范、制度和评价机制缺乏, 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本科生导师资源匮乏、本科生导师工作压力大等。解决以上一系列问题, 并逐步发展专职的本科生导师队伍、深化本科生导师在学术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建立奖惩结合的本科生导师考评体系, 是本科生导师发展的当务之急。

摘要:分析了我国高校中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现状, 提出了本科生导师制度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科生导师资源匮乏、责任与义务不明确、考核与评价机制缺乏。针对提出的问题, 讨论了发展专职的本科生导师队伍、建立奖惩结合的合理考评体系等发展方向。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问题,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凌, 袁小量.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8) .

[2] 朱江.试析本科生导师制度及其实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1) .

[3] 拉毛才让.对推行和完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4] 王光, 王利华, 潘庆杰.本科生导师的困惑及职责[J].教书育人, 2008 (3) .

[5] 颜进, 李俊龙, 耿献辉.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组制度模式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 2007 (6)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急性颅内血肿并双侧瞳孔散大病人的救治体会下一篇:欧盟为智能工厂时代制定新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