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论文

2022-04-16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否和谐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从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以及如何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理性探讨,力求深刻剖析当前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并就加强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提出若干对策,以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论文 篇1: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平等就业问题的思考

摘 要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性别文化和性别分工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 我国整体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入手,探讨当代女大学生性别观念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就业中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大学生 公平就业 性别歧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当前大众教育的转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其中,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是突出,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女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有着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但女大学生仍然经常会因为用人单位对性别偏好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即使女大学生在竞聘一些不需要性别条件限制的工作岗位, 也被强加了一些非职业条件,比如容貌、身高、体型等。女大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一般劳动就业问题,还附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本文以浙江省部分高校的女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维度,整体研究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公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不平等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目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1.1 女大学生就业率低于男大学生,就业质量差

根据课题组对浙江省近两年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只达到男大学生的84.2%(个别专业除外)。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在调查的女大学生中,签约率比男大学生低于约8.4%,在未签约的毕业生中,72%是女大学生。近几年来,关于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和就业不公平的文章经常见到。“男女平等”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和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但许多用人单位由于性别歧视的影响,为男大学生提供的岗位远远多于女大学生,近年来的一些企业或用人单位在招聘中非常清楚地写到“本单位只愿意招聘男生”或“在相同条件下男生优先安排”,致使男女大学生在就业机会中出现明显的不合理和就业竞争的不公平性。在相同的条件下,男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女大学生,其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也高于女生。通过调查得知,某些企业和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仅从自身局部利益思考,把招聘女大学生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片面夸大,个别单位即使招聘女大学生,但拟付工资也明显低于男生,安排在关键或重要工作岗位及提拔到担任领导或管理队伍的女大学生人数极少,在同一单位同一岗位,男大学生的工资水平高于女大学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课题组的调查数据得知,截止2012年3月30日,2012届女大学生不仅签约率明显低于男生,而且一些女大学生不得不通过接受较低薪资和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来实现就业,其就业质量与签约薪资明显低于男生,女大学生就业层次相对较低。

1.2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仍然严重,就业保障低

调查结果显示,在近年一些大学生毕业分配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宁选条件较差的男大学生,也不愿挑选条件优秀的女大学生,在我们调查的女大学生中,有80.6%的女大学生认为,性别歧视是她们就业中的最大障碍,同时有64%的女生承认她们在就业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另有38.4%的女大学生在求职中经历过多次被拒的情况。针对目前的就业市场现状,一些企业和用人单位利用女大学生年轻没有社会经验及法律知识欠缺等弱点,与女大学生签订有损女性的不公正劳动合同。这些劳动合同只是单方面地保障本企业本单位的权益,而对大学生的责任、义务及解聘条件做出明确严格的规定,某些单位在劳动合约中限制女性的基本权利,如生育权、婚姻权等。有些单位虽未做硬性规定,但一旦生育离岗,升职、加薪都将受到极大影响,使得大部分女职员被迫将生育计划一拖再拖。类似这方面的规定严重地侵害了女大学生的权益,使已经就业的女大学生缺乏相应的保障,女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另有许多用人单位都对女大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如对女大学生户籍、年龄、身高、学历等进行限制,甚至额外附加条件,而将女大学生拒之求职门外。

2 以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产生原因

2.1 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国家法律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受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我国女性的地位相对卑微,“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女性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在我国长期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习惯于强调女性的家庭角色而忽视其社会角色。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甚至部分女大学生自己也深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而影响其独立价值观和自强、自立性格的形成。由于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至今社会上仍有一部分人认为女性就应该是男性的附属品,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以及成就都不如男生。女大学生结婚和生育的客观原因使得单位雇佣成本要比男生高,致使某些企业和用人单位提供给女大学生的就业空间相对狭小,甚至出现一些用人单位根本不招收女大学生的现象。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机制不够健全,虽然在各种制定的法律中都有不得实施性别歧视的相关规定,但是在实践中,却没有规定举证责任归属,出现制度模糊。由于制度落空,执行机制不完善,相关监管部门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使得现在出现的各类性别歧视现象得不到有效制约,各种法律和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对女性劳动者的就业权提供保障。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法律空子进行隐性招聘, 逃避法律的责任。同时,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从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企业更愿意招收男生。

2.2 女大学生定位不准,缺乏竞争意识

目前一些女大学生有着不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取向,并陷入了就业误区。女大学生是知识女性群体中最年轻和最富有活力的一部分,她们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她们在学校里大多成绩优秀和不甘落后等特点。但是由于受惰性思想的影响,女大学生们对创业却较为害怕,不敢尝试。有些女生不愿承担风险和付出辛劳,同时有些女生又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水平,对自己向往的职业缺乏客观的认识,把就业的目标都集中到那些体面的“白领”阶层工作上。另有部分女大学生,传统的求稳心态使得她们不敢向无十分把握的职业投递简历, 她们往往是按照顺应社会大众的取向来选择职业, 对那些具有开拓性、前导性的职业不敢轻易尝试,缺乏充分的自信和勇气,畏缩不前持观望态度。还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处于矛盾心理,她们不愿进入平凡的职业生活, 又对风险性较强的职业害怕失败,缺乏竞争意识,她们的矛盾心理使其优柔寡断,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错过许多理想的就业机会。

2.3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和自身素质的影响

目前我们国家正发生着急剧的变革和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使正处于人生重要时期的女大学生产生心理冲突,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的各种调查研究数据说明,目前女大学生在心理上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她们各方面的状况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在近几年女大学毕业生中常见的心理缺陷主要有自卑、怯场、依赖等,严重妨碍着女大学生的正常就业,有些女大学生背着各种思想包袱去同企业单位见面,过重的思想包袱常常使她们不能正常展示自己的优势。在就业方向上,很多女大学生过分强调单位的舒适性、稳定性,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对学校、家庭及其他社会关系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不愿通过自身的主动参与和积极竞争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从而错失了许多在事业上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有些女大学生缺乏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业时期望值过高,自负心理严重,存在幻想,嫉妒心理和攀比心理强烈, 不满足一般的工作。另还有些女大学生找工作时心理上易激动,不够冷静,缺乏耐心,情感脆弱,害怕竞争,缺乏勇气、意志力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另外,高校对女大学生的教育和指导不够完善,在就业指导上往往缺乏针对性, 特别是对就业技巧、心理状态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及引导不够深入细致,确实有效,致使没能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

3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大学生平等就业问题的对策

3.1 重视提高社会性别意识,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我们要重视提高全社会性别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的社会文化基础。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大张旗鼓地开展社会性别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从而形成一种全社会重视和认真看待社会性别问题的风气和文化。同时,我们要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融入到各级教育体系,以有利于人们消除性别不平等的意识,使我国的女性真正享有和同男性平等的权利,真正意义上提高性别意识也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因此,大众传媒、社会舆论要改变过去只注重对女性的外貌形象、气质、男人的好助手等角色宣传,改变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重视女性社会价值,为社会营造社会性别平等的氛围,才能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一个比较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要教育所有人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女大学生要自强自爱,充满自信,这将有利于为女大学生就业思想的开放和就业道路的拓宽。

3.2 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及社会保障体系

女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避免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性别不公平情况的发生,特别的需要国家和政府出台一些政策及法律方面的保障措施。政策要想顺利的贯彻实施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后盾支撑,所以,目前我们要做的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实际及切实需要的就业法规,从根本上保障女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有了一个符合我国实际又完善的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是真正解决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对招聘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有效监督。进一步完善、细化现有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 使之更具操作性,修改现行法律中不利于女性就业的规定,明确规定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和就业歧视行为,完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程序或建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建立健全生育保障法律制度,将生育成本社会化。我们要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力度,减少对女大学生就业市场性别歧视现象的发生。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有关就业政策,以增加女大学生就业的机会或是与男大学生享有同等权利。另外,我们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女职工的保险责任由单位承担改为社会承担,以减轻企业成本,从而增强企业和用人单位录用接收女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高校对女大学生就业要有针对性地指导,要帮助女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自己选择工作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适中的就业期望值,切忌不要盲目攀比、好高骛远的不切实际,同时也要有自主择业的现代意识。针对目前用人单位出现“性别歧视”现象,女大学生在就业时要能够正确看待并做好心理承受准备,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要学会发挥优势,克服自身的劣势,选择自己有优势的职业,同时,也应该接受“先就业,后择业”及“自主创业”的现代观念。传媒应该加强对女性正面形象的宣传,积极鼓励女性在社会中寻找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正确引导女大学生落实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女大学生应清楚知道眼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要学会审时度势,正确把握自己,实事求是、客观准确的定位和评价自己,认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国家和地方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她们到基层建功立业,支持女大学生自主创业。

3.4 提高女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女大学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自己的出类拔萃和优秀表现来改变社会传统的意见和错误看法,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要努力学习专业前沿信息,拓宽自己各方面知识才能,努力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同时,女大学生要增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以拓宽知识面和动手能力,女大学生要客观分析自己的就业形势,积极寻找任何就业机会和在合适的时机下自我创业。女大学生应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地去就业或创业。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注重自己的抗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提高。另外,学校应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在指导就业工作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具体办法与措施,以使女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男性进行公平竞争。

作者:高林洲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论文 篇2: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引导浅探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否和谐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从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以及如何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理性探讨,力求深刻剖析当前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并就加强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提出若干对策,以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引 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13〕1号)开宗明义地写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幅放缓、企业生存困难等种种问题,就业岗位在没有增加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单位希望招聘的大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就业岗位,这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正是这种供过于求的就业局面,使得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心理压力增大。而由于社会意识形态、历史传统观念以及女性生理特征等问题的影响,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的畸形用人标准,使女大学生与男性相比面临更多的“就业门槛”,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也远远高于男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据调查,80%以上的女性大学生,面对择业就业时心理焦虑,表现出急躁、自卑、怯懦、自负、依赖、攀比、嫉妒、急功近利等不良心理特征[1]。这些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和择业成功率,触动了高校重视德育工作的“神经”,而且已经上升到社会问题层面,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准确把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现状,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女性就业观和自我心理调节意识,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措施,以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为社会和谐发展做贡献。

二、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1.就业率偏低

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增加28万。或者只有网络那句老话“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才能描述这种情况。事实上,除了727万这个规模之外,今年的毕业生面临的挑战还包括连续几年饱和的市场以及往届“剩”下的师兄师姐们。江苏省2013届高校毕业生共有53.2万人,总量亦达到历史最高点。根据省教育部门反馈的信息,2013年全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达8.5万人。据一份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7%。女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这8.5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女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就业市场男生、女生就业“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比比皆是。很多男生都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而女生却依然“转战南北”,在拥挤的人才市场里碰运气。由于屡屡“碰壁”,她们甚至自嘲为“拒无霸”。女大学生与男生具有同样的学历、能力和健康状况甚至比他们更优秀、出色,却仅仅因为性别歧视而被拒之门外,或者是接受用人单位高于男性标准的百般挑剔,这些不公平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2.就业层次偏低

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更凸显在就业层次方面。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发展前景广阔,高层管理性岗位机会甚少。从当前来看,大部分的工作单位,女性上升发展空间远远小于男性。甚至有些用人单位宁愿用更差的男性,也不愿提拔更有能力的女性。此外,女大学生就业层次偏低还表现在用人单位降低对女大学生拟付的工资水平,形成女大学生不合理的就低上岗。厦门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雇佣单位签约时拟付工资低于3000元的女生比例高达78.8%,高出男生11.3个百分点,拟付工资2000元以下的女生占女生总人数的64.4%,超出男生14个百分点。充分说明了女性大学生就业层次与男性相比有较大差距。

3.就业结构不合理

在国家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第一、二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就业岗位不平衡,大量适合女性就业的劳动岗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近几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女性的就业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吸纳女性劳动就业的主渠道,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到计算机、软件、通讯、金融等高新技术行业,女性就业结构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我国社会分工尚不科学,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仍处于落后的状态,比如,地质勘探、交通运输和建筑业等行业,仍以体力劳动为主,而就女性的生理特点来看,这些行业中的许多岗位一般不适宜女性就业,我国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客观上减少了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2]。

4.就业期望值高

美好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但当前有些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眼界过高,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对未来的设想往往带着一种“浪漫”的色彩和不切实际的憧憬,一心只想走出校门就能找到“薪酬高、地位高、人气高”的“三高”职业。而且就业观念陈旧,寻找就业单位往往将目光锁定在银行、证券、保险、电力、烟草等行业,主观上成为女大学生就业的一道“门槛”[3]。

就业是女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由于客观上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和就业政策机制的偏失,加上主观上预期过高和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之相应,就业压力下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

三、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1.性别自卑心理

特殊职业强调性别可以理解,但在一些男女同样可胜任的岗位选择上,当前许多招聘单位也走入了“只招男性”的怪圈。北京某大型国企招聘称:“毕业生参加工作后要下基层,工作环境艰苦,不适合女大学生,这也是为她们着想。”河南某钢铁公司则坦陈:“从感情上我们也很想招女孩子,但她们今后要结婚生子,顾及家庭,连小孩子的医药费也由女方单位负责。要是招她们进来,对公司的经济利益会有影响。”用人单位提出的“条件艰苦不适合”、“怕增加成本”等各种理由,无形中成了挡在女大学生就业道路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这往往会强化女性的性别自卑感,从而使女大学生丧失求职就业的信心。

2.害怕社交心理

初出校门的女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又经常听说工作单位人际关系复杂,加上很多女大学生一直都长在“温室”,有父母的“保护伞”,没有与人竞争、面对冲突并化解冲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弱,所以害怕就业中的与人交往。甚至还有一些女性从媒体中得知办公室性骚扰事件,因而在面对就业时产生了恐惧心理。

3.逃避现实心理

面对矛盾、面对困难,不敢正视,而是选择逃避。考研大军中不乏抱有逃避心态的女大学生。据调查,80%以上加入考研大军的女大学生,并非真正希望继续深造,而是迫于就业压力,选择暂时逃避。用她们的话来说,选择考研并不是他们的初衷,而且也知道女性年纪越大就业越难的道理,可看到身边就业碰壁的现象,心里就害怕,宁愿以考研为借口,给自己、给家人找一个台阶,逃避现实。甚至还有很多的女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萌生“嫁个好老公,少奋斗20年”的观念,成为“急嫁一族”,逃避就业[4]。

4.极端边缘心理

女大学生多次找工作被骗,跳楼自尽,找工作屡屡被拒,出家为尼,类似这样的报道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女性较之男性受挫能力更弱,加上就业压力相比男性来说更大,有些女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看待就业问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较差,一旦受挫,容易自惭形秽,甚至选择消极极端的方式来掩盖矛盾。

5.依赖依附心理

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许多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依赖心理。面对就业,不是努力强化自身技能与知识,主动出击,而是寄希望于家人或某种社会关系的帮助。

6.自负自傲心理

女孩子本来就是家中宠儿,加上接受高等教育后,文化层次提升,往往会让很多女大学生产生自命不凡,骄傲不可一世的心理。突出表现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期望过高,择业脱离实际,心浮气躁等。

7.一劳永逸心理

参加“公务员”招考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时髦话题。据新闻媒体公布:公务员岗位报考比例一般都在1∶10,有些热门岗位甚至达到了1∶100。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而考上“公务员”等于抱着“金饭碗”,“一业定终身”的就业心理在女大学生群体中更为突显。

正是基于以上心理问题总结,关于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引导不完全等同于男生,其具有独特之处。所以在对女大学进行就业心理问题引导时,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回避差异,而是应该让女大学生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差异,转变就业观念,拓宽自身的就业思路。

四、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要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崭新的就业观,树立起“哪里有用武之地,就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择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着眼当前,立足基层,调低就业期望值,打开眼界,放长眼光,以自己的真才实学谋得工作岗位。

2.正确认识自我

在古希腊神殿的廊柱上,刻着几个大字“认识你自己”,作为神对人的忠告,这被当时的哲学家认为代表了人类的最高智慧。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把“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一条军事箴言写入《孙子兵法》以传之后世。可见,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好、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人生选择和目标,并对自己充满自信,才能在就业过程中,找到更多有女性优势及发展空间的职位,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3.消除浮躁波动情绪,构建良好心境

女大学生应正视现实,适当调节就业情绪,端正就业目的,消除盲目攀比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感,培育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凡事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怀有“求上得中”的心态,克服就业情绪的浮躁和波动,保持愉快心境和良好情绪,从而在就业中掌握主动[5]。

4.消除人际交往恐惧,培养和谐心态

人际交往是每一个人社会化的必由之路。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自信和自尊,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减少孤独和空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女大学生要如实地看待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增强自信,克服就业人际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同时积极与人交往,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掌握交往技能,积累交往经验,逐步形成与人和谐相处的心态。

5.消除急功近利心态,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同样半杯水,有些人看来“只有半杯水”,有些人则说“居然有半杯水”。两种回答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女大学生就业求职过程中,应该具有“居然有半杯水”的心态,脚踏实地,明白“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道理,不作“一口吃成胖子”、“一业定终身”的妄想,认真对待每一次求职机会,把握每一次的成功可能。

6.正确面对挫折,逆流而上

“人生逆境,十之八九”,挫折必然存在于人生的各个领域。大文豪巴尔扎克曾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挫折对于强者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所以,增强受挫能力,是女大学生就业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方面,女大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定的挫折情境,对自己进行加强意志、魄力和挫折排解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注重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所谓“艺高人胆大”,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大大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五、结 论

在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同时,我们要重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女大学生作为现代知识女性,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除了培养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外,能够积极调整心态,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相信我们的女大学生能以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心态,抛弃昨日的烦恼,把握明日的先机,从心理的困窘中解放出来,找到适合自己一生发展的通道,获得自己全力搏击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姚遥.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现状与自我调

适[J].现代经济信息,2009,7(13):289-290.

[2] 张翠萍.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J].行政管

理,2008,(10):58-60.

[3] 刘春来.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其调控措施[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6(21):59-60.

[4] 王超.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研究.[D].中国海

洋科技大学,2012.

[5] 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人口学刊,2011,(6):82-88.

作者:谈敏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论文 篇3:

就业困境下的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摘 要:通过调查了解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当代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依据。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20名高校大四女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支持在是否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负相关;女大学生社会支持中客观支持与社会支持利用度两个维度对就业压力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最后得出结论:女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就业压力存在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即可通过增强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来减少其就业压力。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

如今,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整体范围渐渐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也成倍数增加。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全国有727万应届毕业生,2015年有749万应届毕业生。一直居高不下的应届毕业人数,让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压力也一直增大,这其中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也不少。Vollrath[1]在长达三年的科研中发现,男生的压力显著低于女生。国内相关研究表明,90%的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会受到性别歧视的困扰,其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用人单位显性或隐性手段的歧视性甄选[2]。就业压力表示的是大学生在对抗结业和就业威胁的时候,感到压迫而引起了刺激性挑战。就业压力的来源是一个客观变量不是动态的,它会造成压力、心理和生理疾病,对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3]。社会支持系统作为压力源是生理、心理反应的中介系统之一,具有增益或消解功能,因此必须考虑社会支持系统在压力源和反应之间的调节作用[4]。

通过对之前的文献查阅发现,国内外关于压力问题的研究很多,尤其是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然而对就业压力这一课题研究较少。同时,关于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这两者的关系,相关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主观的归纳分析上。在研究对象方面,针对女性大学生的研究很少涉及。因此,本研究拟以女大学毕业生这一弱势群体为对象,探究其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以期为缓解就业压力和促进女大学毕业生身心健康提供一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平顶山学院的220名应届女大毕业生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为90%)。其中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为147名,经济状况中等的为51人;生源地为农村的133人,城市的为65人;学生干部为141人,非学生干部为57人。

(二)研究工具

1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测量使用华中师范陈宇红编译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5]。本问卷共59项,使用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就业压力越大。该问卷由六个维度构成,包括职业素质的评价(16条)、竞争性就业环境(14条)、自我意识和定位(7条)、就业心理预期(9条)、缺乏求职帮助(9条)、专业供求矛盾(4条)。问卷具有比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38,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2对于社会支持测量使用的是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6]。该问卷适用于一般人群,重测一致性R=0.92(P<0.01),各项目一致性在0.89+/-0.94之间,说明这个量表拥有比较好的重测信度。这个量表一共有十个条目,包括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度(2,6,7)、客观支持度(1,3,4,5)及社会支持利用度(8,9,10)。如果维度成绩越低,表明受试者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越不好。由于受试者是大学生,所以将“同事”改成“同学”,“配偶”改成“恋人”,删除“儿子和女儿”这一选项,修订后的量表仍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施测及数据处理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测试前由主试统一讲解指导语,要求被试在每一项上面所做的回答应该是最接近自己的感受的,回答无对错。测验后主试当场立即收回问卷。在数据处理上,将原始数据输入SPSS 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内进行分析,主要应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

二、结果

(一)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见表1)

将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得分与全国常模(常模值为3)进行比较发现,其均值为2.81,低于3,说明其就业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差的女大学生在就业压力总分及其他六个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经济情况良好的压力更小。出生地在城镇和农村的女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上有显著差异,城镇的各方面压力更小。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女大学生比没担任过的在职业素质评价压力上差异十分明显,是学生干部的得分低于没担任过的。

(二)女大学生社会支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见表2)

将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得分与全国常模(常模值为40)进行比较,其均值为36.94,低于40,显示其社会支持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在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上,社会支持总分和社会支持利用度存在显著差异,且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分数均高于未担任过的女大学生。

(三)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见表3)

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女大学生在职业素质的评价、竞争性就业环境、自我意识和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乏求职帮助、专业供求矛盾这六个因子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客观支持存在十分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四)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见表4)

为探讨女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就业压力的影响,以社会支持的各维度为自变量,以就业压力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的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这两个因子对就业压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预测力为4.8%。

三、分析与讨论

1本研究中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结果,与大部分相似研究结论一致[7]。可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劳动市场上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并且用人单位形成了刻板印象,认为理工行业不适合女性,招聘时明显降低了女大学生应聘的可能。大幅度减少了女性大学生的选择面。同时,因为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还没有结婚生子,用人单位因为后期可能出现的婚嫁和孕期等不愿意招聘女大学生。

女大学就业压力在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可能是因为女性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经济状况良好的不用担心因为路费、服装费用以及考试培训等给家里的经济造成太大负担。家庭经济良好的女大学生还能选择去自己创业,由父母提供其创业的启动资金。而家庭经济不好的女大学生,不仅不能够选择自己创业,还要担心在找工作过程中的一切花销给家里经济带来太大负担。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出生地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城镇出生的女大学生就业机会多于农村,城镇本身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比农村多。同时,农村女大学生来自家庭方面的期望会使她们产生更高的就业预期,导致她们的压力高于城镇女大学生。另一方面,就业单位也会考虑招聘职工的户籍所在地这一因素,而且为了能够更好地就业,她们就要比城镇女大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基于以上几点,农村出生的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高于城镇的女大学生。

2本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在家庭经济状况和出生地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邱海燕、戴斌荣(2014)[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大学生各种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以及国家建设新农村,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差异越来越小。在社会支持是否学生干部的显著性检验上,在主观方面的支持和客观方面的支持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可能是因为对于女大学生就业,并不会因为其在校的一些经验就区别对待。找工作时都是平等对待,扶持也是一样的。但是对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来说,有显著差异。可能有过学生干部工作经验的学生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比较强,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更加懂得从周围人那里最大可能地获得对自己有利的支持。

3本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和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邱海燕、戴斌荣(2014)[8]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女大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则体验到的就业压力越小。另外,就业压力中的职业素质的评价、竞争性就业环境、自我意识和定位、就业心理预期、缺乏求职帮助、专业供求矛盾这六个维度与客观支持存在十分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当女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如果能从家庭或他人那里得到谅解、慰问或者从社会团体中获得有用的社会支持,就能减轻其就业的压力;然而社会支持缺乏,将增大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压力,使其不容易成功就业。由此,我们应当努力制造有利条件,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是女性大学生提供有用的社会支持。政府方面、学校方面、社会方面、个体方面的支持成为构造减轻女性大学生就业压力支持系统中的四个大的主体,体系内部的各类支持每个都有其侧重点,都有其所需、所依,一同负担起减轻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职责。

从回归分析结果看,F值显著说明自变量能够很好地预测因变量,即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方支持与社会支持利用度对就业压力具有很好的预测力,预测力为4.8%。这一研究结果与李伟、陶沙(2003)[9]的较为一致。也就是说,女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个体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就越小;反之,个体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越大。

4建议与措施。

(1)政府方面。中央应当制定非性别歧视的就业保障政策,杜绝用人单位招聘时对女性应试者施以性别歧视。下面各级政府坚决落实这一政策,为广大女性应聘者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努力消灭就业的性别歧视,同时采取相应手段对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进行扶持与帮助。对违反这一政策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进行适当的教育和惩罚,并且尽力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合适的就业岗位。

(2)媒体方面。当今社会,大众传媒的作用更加受到重视。应当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速度快、传播面广、影响深远的特性,利用大众传媒宣传男女平等等基本的国策和先进的性别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注重大众传媒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从娃娃抓起,让我国人民从小就形成男女平等的正确观念。

(3)学校方面。学校要重视培养女大学生全方位的竞争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且向她们传授一些心理调整方法,提高她们的抗压能力。对毕业年级的学生进行就业规划等相关课程的教育。

(4)自身方面。在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应该正视自己的不足,发扬自身优点,保持良好择业心态。抱有合理就业期望,适应市场要求,不能妄自菲薄,对自己能力评估太低,打击自己的竞争信心。也不能对自己的能力评估太高,对用人单位太过于挑剔,导致错失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Vollrath M.Personality and hassl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 three-yearlong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0,(14):199—215.

[2]贺江平.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3):11—13.

[3]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付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4]周红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

[5]陈红宇.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3(2):5—9.

[6]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7—130.

[7]吴文峰,卢永彪.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49.

[8]邱海燕,郭斌荣.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间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02—105.

[9]李伟,陶沙.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及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68—73.

(责任编辑:侯秀梅)

作者:杨明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成本收益机制开放教育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