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工作存在的困难

2022-11-14

第一篇:乡镇工作存在的困难

乡镇财政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投入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财政资金越来越多,对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落实国家这一民生工程,各级财政部门多措并举实现资金监管到位,如在惠农资金发放上采取“一卡通”形式发放,在乡村基本经费支出监管上实行“乡财县管”和“村账乡代理”。但是由于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监管难度大,各地仍然存在“批多建少”、“批东建西”、“重复立项”等问题,少数地方甚至直接用项目资金来弥补乡村经费不足,“挪用”、“套取”、“冒领”现象时有发生。

一、问题

1、乡财保障乏力,项目资金难防漏。乡镇政府做为国家的最基层政府,县乡财力困难,财政保障普遍乏力。特别是一些工业弱县,财政穷县,90%以上的乡镇有赤字债务。怀化市目前乡镇人均公用经费安排标准为4000—10000元,但据测算为确保乡镇正常运转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在20000—25000元左右。由于公用经费安排的巨大差距,乡镇为了保正常运转,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有的乡镇在项目建设资金上打主意,把项目资金挪作乡镇工作经费;如果项目资金数额较大,则象征性实施一个项目工程,批多建少,从而在乡镇“挪用”、“套取”、“冒领”项目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2、信息渠道不畅,监管工作难下手。保持信息通畅是对项目资金实施有效监管的前提。但目前由于种种原,主要在三个层面存在信息沟通不灵、渠道不畅。一是各部门之间信息渠道没有联网,给监管设置了障碍。乡村项目建设资金,大多来自多个部门,属于财政直管类项目,其信息渠道能保持畅通,比如“一事一议”建设项目等;属于上级主管部门直管类项目,由于部门有别,职能不同,其信息渠道难以联网,从而造成信息闭塞,监管工作难以下手。经初步统计,乡村项目建设资金信息,目前尚有一半在财政体外循环,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二是财政内部股室之间,由于对监管工作认识不统一,表面应付,造成项目建设信息不灵,信息沟通机制失效,乡镇财政所在项目建设资金监管上往往变成“马后炮”,影响了监管质量。三是乡镇部门及村(居)委会,有的为了单位利益,不顾财经法规,对项目信息能瞒就瞒,能逃就逃,实在隐瞒不了,就以多报少,批东报西,蒙混过关。

3、监管体制不顺,监管效益难保证。目前乡镇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多,县直每个局都可以直接下达乡镇项目建设指标,并按资金类别采取对口监管、垂直管理、条条监管,自己监管自己的资金,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监管工作基本流于形式。虽然财政部门成立了专门监督机构,主要着重事后监督,难全程参与监管。比如在事前项目建设的公开透明上,在事中项目建设的立项,验收上,由于项目主管单位配合不力,造成财政部门在项目建设信息收集、参与项目立项、合同审核、建设期间检查、事后验收和资金支付意见得不到足够重视,发挥不了乡镇财政所就地就近监管的优势,从而使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

4、监管氛围不浓,思想认识难统一。乡镇财政项目建设资金监管是新事物,项目主管单位相关股室、乡镇各部门单位及村(居)委会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开展这项工作大部分忙于应酬,缺乏经常性,往往是热一阵、冷一阵,来检查了就忙得团团转,检查一过就松懈下来。部分乡财人员觉得项目建设资金涉及范围宽,牵扯部门多,工作量大,有畏难情绪;少数项目主管部门觉得自己主管的项目资金,乡财部门要参与监管,有排斥情绪;个别在争取项目资金方面有门路的乡村觉得项目建设资金是自己争得的“关系资金”,不想让财政部门监管,有抵触情绪。由于思想僵化,观念滞后,认识难以统一,监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5、工作经费不足,监管环境难优化。当前,很多县级财政,仅仅是个“保吃饭”财政,而乡镇财政更难,要建设、要发展举步维艰。开展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工作,是一项崭新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独立的办公场所、专门的信息平台、多功能的宣传阵地和专门的工作经费。可是由于乡镇财政资金匮乏,这一切需求都很难落实。尽管有些财政所领导十分重视,排除种种困难,为项目资金监管安排了专门办公室,开辟了一个公示宣传窗,但项目调查、工程拍照、工程验收、资料汇编所需的工作经费无法满足,于是只得向上级求,向单位讨,实在不行自己垫,工作十分被动。

二、对策

按照国家财政部、省财政厅的有关要求,如何排除困难,实现乡镇财政所对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的全程参与,使乡村项目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效益。笔者通过对怀化市部分乡镇试点和一些县市调研,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解决目前乡镇财政部门在项目建设资金监管过程的困难。

1、抓好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顺利开展乡镇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工作,必须提高各级各部门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要以思想发动、宣传教育为突破口,坚持“会议”、“媒体”、“专栏”、“资料”多措并举,大力宣传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给干部群众一个明白。通过多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干部群众的思想拐过了“弯子”,端正认识、克服抵触情绪、畏难情绪、排斥情绪,为顺利开展项目资金监管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强化组织职能,构建高效的责任机制。

思想是基础,组织是保障。为了确保项目资金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各级财政部门要多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争取重视和支持。要让领导把项目资金监管工作当成廉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各级要成立“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应的工作机构。县乡财局要设立“项目建设资金监督管理股”,负责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的信息收集、审核反馈、政策法规宣传及对项目资金的拨付进行监督和跟踪问效。在乡镇财政所要确定一名“项目资金专管员”,全程负责乡村项目资金的监管工作。同时,要构建有效责任机制,县级财政局要与各财政所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将其工作好坏,直接与责任单位评先挂钩,与责任人评优挂钩,与工作经费安排挂钩。通过强化领导力量,构建组织网络、落实工作责任,确保项目资金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3、夯实工作基础,确保监管机制的正常运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采取得力措施,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工作,确保监管工作取得实效。

(1)县级要建立信息通达流程。借助“金财工程”内网信息平台,对项目建设资金统一设立“信息收集”、“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工作流程。建立巡查核实流程,对财政直管项目的巡查不能少于4次,对上级主管部门直管项目的巡查不能少于3次,对金额大于20万元和群众有反映的项目作为重点抽查核实对象。建立资金拨付流程。对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的拨付严格按照项目预算、工程进度,通过“乡财县管”这个平台,实行“一个漏斗向下”,特别是对上级直接管理和实行上级报账制的项目建设资金要做到资金归口乡财局管理,并统一拨付到乡镇财政所,以规范监管行为,防范违纪违规,净化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环境。

(2)乡镇党委、政府要给乡财部门壮胆撑腰,为资金监管保驾护航。要指导制定本乡镇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实施方案和规章制度,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为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工作开绿灯;要率先垂范,痛下决心,强化监管考核,从政府自身建设项目抓起,率先将政府建设项目全部纳入项目资金监管笼子,给各机关单位、各村(居)委会做榜样。

(3)乡镇财政所在监管工作中,要把好以下“8道关口”。

A、建立项目库,把好项目筛选关。乡镇财政所要从宏观上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监管,要求乡村按照发展要求,通过从下到上层层筛选,确定建设项目,比如溆浦县双井镇财政所在项目库建设中把涉及该镇财政扶持的农村交通、水利、文化、教育、卫生、环保、民政等各个部门,共186个项目全部纳入项目库中,然后将每个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规模、投资额度、建设期限逐一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全部进入电脑操作系统设置的项目库。

B、构建信息网,把好项目信息关。项目建设信息是整个项目建设监管的前提,乡镇财政所要采取“两手抓”的形式收集项目建设信息。一是抓正常信息来源,要求财政所及时接收县乡财局项目资金监管股下传的信息邮件;二是抓建立信息网络,要求财政所在各村及行政、事业单位分别明确一名项目建设监管信息员,建立项目建设信息报告制度。

C、开辟宣传窗,把好项目公示关。乡镇财政所都要建好“资金监管宣传窗”,一方面将国家财政部、省财政厅和县里的有关资金监管政策进行公示,另一方面向社会公示有关项目建设的“名称”、“地点”、“规模”、“资金”、“工期”、“主管单位”、“承建人”及“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

D、参与立项,把好项目合同关。乡镇财政所要对财政部门直管的建设项目,从申报立项到签订建设合同,坚持全程参与,严防“批东建西、批多建少、批整建零”,套取国家财政资金。比如在把守项目建设合同关的过程中,溆浦县双井镇财政所发现该镇大塘村的一个山塘维修工程争得国家项目资金10多万元。这笔资金其中6万多元安排山塘工程维修,4万多元安排人挑马驮的材料运输。针对这种情况,他们在签订工程建设合同前,首先到现场察看,测得只要修好一条700米的组级公路,就可以减少这笔人挑马驮运输费,而这条公路的建设资金也只需4万多元。于是便帮助该村与承包人签订了两份施工合同。结果以一笔项目建设资金,完成了两个工程项目,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E、坚持跟踪管理,把好项目建设关。合同是依据,建设是关键。要想建设项目按照合同要求如数如质如期竣工,乡镇财政所要坚持跟踪管理,管住工程规模,管紧工程现场,管好工程质量、工程安全和工程进度,一旦发现问题,尽快向项目主管部门汇报,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F、做到“四到堂”,把好项目验收关。项目竣工验收,是项目资金监管的重要关口,弄不好,就会使一些“阴阳合同工程”、“豆腐渣工程”、“半截子工程”鱼目混珠,蒙混过关。为此,乡镇财政所在参与竣工验收时,始终应要求和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受益群众代表“四到堂”,坚持集体测量、现场拍照、共同计算工程造价,然后确定拨付的项目资金数额,从而有效地防范项目工程中的“猫腻”。

G、实行“三专制”,把好资金拨付关。监管项目建设资金,千关万关,最后一关是资金拨付关。为了把好最后一道关口,乡镇财政所要实行专人、专款、专账的“三专制”监管。项目建设资金下拨到账后,随即通知项目建设单位带公章到财政所领取“项目资金支付审批表”,通过乡镇项目建设资金领导小组长、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项目实施单位民意代表、财政所长合签同意后,由项目建设承包人提供合签后的“审批表”及经项目建设单位领导审批、承包人经手、群众代表会签、财政所审核过关的正规票据,项目资金专管员才能通过转账方式支付项目资金。

H、规范两个台账,把好项目资料归集关。项目建设完成后,以乡村项目建设实施单位分别建立台账。开发和升级项目建设资金监管操作系统,及时把支付审批表和转账支付时信用社进账单中的收账联及相关项目建设资料,如项目承包合同书、立项批复、检查记录、竣工验收记录等进行整理,并录入“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监管操作系统”,建立电子台账,打印出各类报表,建立纸质台账。

4、增加投入,改善项目监管的工作环境。

主要是增加两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提高乡镇财力保障力度。中央、省要加大对乡镇财力转移支付的保障力度,县级财政要把乡镇基本运转的财力列入预算,从源头上解决乡镇为保运转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行为。另一方面,各级财政要增加监管经费的投入,以满足监管工作的硬件需求和软件需求。比如办公室装修费、专管员培训费、项目调查费、项目公示费、工程拍照费、资料整理费等,以确保乡镇项目资金监管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5、建立激励机制,催生监管工作的内在动力。

工作是人干出来的,人的积极性调动了,有条件能上,没有条件也能创造条件上。财政部门应加强培训、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干部发扬团结拼搏,创先争优的精神,对工作成绩突出者,该表彰的要表彰,该提拔的要提拔,该重用的要重用,使之有干头、有奔头。对在项目监管中节余的资金,上级应出台一套管理办法,将节余资金的一部分上缴县财政,或做为项目建设资金的再次分配,将节余资金的另一部分奖励给乡镇财政所,用以改善其工作环境,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第二篇:当前招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所引进的项目中,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幅射作用大的龙头型企业偏少,不仅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而且占用了园区宝贵的土地资源,对园区后期招商引资工作增添了难度。

2. 受全球经济大环境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投资观望心态加重,招商引资难度大。

3. 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成为项目推进的瓶颈问题。

4. 招商引资视野不开阔,思路不够新,仍停留于小区域、小资源和小市场层面。

对做好2014年招商工作的建议

1. 建议加大对引资项目服务奖惩力度。对于服务态度好,招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对招商引资工作中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差、的工作人员要严厉问责。力促形成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

2. 建立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组团招商。将招商局分成几个招商引资小组,每个组确定一名组长,明确目标任务。 3. 适时送招商团队外出学习考察培训招商引资的知识,掌握招商引资的技能,制定出台专项奖励规定,努力打造一支想招商、会招商、善招商的工作队伍。

4. 在巩固发展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注重引进一批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以此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5. 改善投资环境,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硬环境。无论吸引投资还是改善人民生活,基础设施必须先行。提高能源、通讯、设备、基本生活设施等的综合配套能力,交通要通畅、通讯要快捷、供水要充足、供电要及时等。

6. 加强招商项目的后续管理, 坚持项目跟踪服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增大引资项目的存活率,客商既招得来,又留得住。要把服务工作贯穿于项目生产周期的全过程。

7. 要改变那种“重引进、轻利用、重审批、轻管理”的倾向,做到“合理引进,高效利用,有序审批,从严管理”,使利用外资的管理工作逐渐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

第三篇:当前治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治理车辆超限运输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为确保我县公路畅通,我们必须本着路面专项治理与源头治理相结合;部门协作与区域联动相结合;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治理力度与社会可接受程度相结合;依法行政与服务群众相结合;宣传先行和稳步推进相结合,同时建立健康、规范、公平、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维护良好的车辆生产,使用秩序和道路交通秩序,才能确保我县公路设施的完好和公路交通安全。

一、 根据工作实际,制约我县治超工作有如下问题和困难:

1、经费不足:治超工作缺乏经费,特别是县级治超经费不足,给治超工作带来了困难。

2、执法证件:执法人员执法证件没有得到及时换发,持有部级执法证的只有三分之一,给治超工作带来了不利。

3、治超站点:我县还没有治超站点,需要上级部门提供资金设立治超站点,有利于我县治超工作顺利的开展。

4、治超死角多:由于我县面积大,线路多。县与县之间大多未设点,使大部分超限车辆绕行,得不到有效治理。

二、解决治超工作的几点建议:

1、合伙闯关的车辆严重,实行黑名单制,把闯关的车辆进行登记,发往各省、市、县治超站点,进行严格治理。

2、车辆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对车辆违法改装的查处力度,严格制止违法改装车辆上路,从源头上杜绝双超行为的发生。

3、要定期组织所有的路政人员参加培训、学习,让每个人都能

1 熟练掌握信息网络化管理。重点路段加装摄象设备,全程监控,不仅便于取证,减少工作量,还能更好的将路政人员整合,集中到重点难点路段,便于集中整治。

4、封堵死角。我县重点路口都要装上检测装置,把超限车辆全面治死。

事实上,多年的运输经营者一直是靠超限超载向公路索要利润,以损害公路的支付方式来保证其基本利益,形成了难以治理的顽症和怪圈。怎样才能扭转现状,就要靠我们的公路人发扬铺路石精神,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坚决制止超限运输行为,让公路从以前的“走得了”更好的走向“走得好”,实现“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效果,还人民群众一个平安大道,打造一个畅、洁、绿、美、安的公路通行环境。

治超工作任重而道远,无论如何都要坚持抓下去,这是我们的职责。建好养不好和建不好是一样的。对于治超绝对不能松动,一松动就会有反弹,一反弹就会前功尽弃。我们要为全社会的共同利益牺牲我们自己的利益,因为治理超限不但需要增加人力还要增加设备、经费,还要培训有关人员,所以,需要上级的支持、百姓的理解、广大车户的合作。

二00九年九月十一日

第四篇:关于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

内部控制不仅是行政单位自我约束的有效手段,还是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效果的科学方式和重要内容。笔者在近几年的审计中发现,由于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并引发了不少贪腐案件,需要加以重视。

一、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制度建设。一是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不少内控制度仅包含了一般规章制度,如报销审批控制,未全面系统地整理汇编,造成同类事项的评判缺乏制度基础。二是制度缺乏后续优化机制。不少内控制度出台后就“一劳永逸”,特别是发生违法违规违纪事件和监管部门要求整改事项,没有从制度层面深思自查,仅就事论事,造成部分问题屡提屡犯。三是制度执行不到位。不少制度是出于应付目的,未考虑实际操作,制度遵照执行起来有难度;有的领导意见凌驾于制度之上,往往形成有章不循、有制度不依的内控弱化局面。

(二)没有正确决策。一是决策范围未明确。议事规则中列明的范围较笼统,实际把握上认定标准不一,部分重大经济事项最终由分管领导拍板决定。二是决策程序不到位。部分决策事项讨论前未深入调查研究,导致决策过于草率,缺乏科学性。三是决策过程记录不规范。部分重大事项决策过程未形成会议记录,有些单位虽有记录但内容过于简单,未能完整反映讨论过程、表决情况,导致决策的责任人难以确定。

(三)没有准确划分岗位职责。一是岗位职责不明确。部分单位没有准确定岗,部分事项存在遗漏、责任推诿现象,如历史遗留事项的处理,审批后管理等。二是分工不合理。部分不相容业务由同一人处理,如资产管理员由财务人员兼任,房产的招租、出租管理及收租都由同一人经办,既加大了个人舞弊的风险,也导致疏漏不能及时被发现。三是不注重岗位能力的配备。部分岗位人员素质不高,如财务人员由没有会计证的人员担任,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和偏差,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四)内部监督不力。一是不重视跟踪执行。如对未能按合同办理的事项,没有报告机制及惩罚措施;验收时敷衍了事,导致后续支出频繁。二是不重视内审工作。部分单位未设置内审机构,部分由财务人员担任内审人员,部分内审组织在机构中层次过低,削弱了监督力度。三是不重视下属单位监管。对下属单位的监管不及时主动,听之任之,部分已歇业多年的公司既不催收往来、清理账户,也未办理工商、税务注销登记。

二、原因分析

(一)相对薄弱的内控意识。部分人员不重视内部控制,认为执行日常公务更重要,甚至觉得没必要再去建立内控体系;部分人员对控制范围存在误解,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财会方面的工作,就是财务人员的事情。薄弱的内控意识,影响了内控作用的发挥,使得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二)财务信息没有发挥作用。行政单位的资金基本来自财政拨款,因此较少考虑成本管理和资金使用效益,易忽视财务信息。财务工作更多地只是辅助性工作,只是个“提款机”和事后记账员,财务人员通常也无法参与到单位的公务管理和重要决策中,财务信息难以发挥预警、引导和提示作用。

(三)追责机制的缺失。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责任难以真正落实。一方面造成责任意识淡薄,工作缺乏积极主动,遇到问题不解决,导致解决问题的困难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发现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治,影响了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共权力的合理使用。

(四)不完善的监管体系。纪检、财政、审计等外部监督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容易造成监管的盲区;监管部门与行政单位的同级别,难以真正发挥监管作用。同时信息公开更多地是从形式而非实质上进行落实,信息获知和传递渠道有限,人人参与的全方位监督机制尚未形成。

三、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 增强内部控制意识,营造良好控制环境

行政单位和个人不合理的公务行为,会影响到整个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依靠内部控制对权力进行监管。要对经济活动尤其是权力运用、资金分配方面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并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并在年度考核、任期评价中有具体体现,同时通过学习培训和监管系统的反馈,促使领导充分认识内控重要性并以身作则。树立全员参与的内控意识,每个人要按照自己的职责权限、范围和程序去工作,从而形成全过程的制约和监督。

(二) 规范内控机制建设,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

对单位履职过程中的各项业务进行梳理,通过组织结构图和业务流程图来明确关键控制岗位,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并实现岗位之间的制约和监督。要加强预算执行分析机制等后评价手段,通过定期地与公务信息的融合分析,反馈资金的使用效益,促使财务信息提高含金量,在决策中发挥作用。定期自查制度执行情况,并保持风险敏感度,针对新问题、新情况及外部监管者的发现,从制度上修正或完善,并关注修正完善后反馈信息。

(三)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形成“闭环”的责任体系

制定针对性的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个人在内控实施环节中的责任,并通过惩戒措施和考评机制促使他们担负起各自的责任。严格执行有责必究的"买单制",出了问题要追本溯源,如重大决策发生失误,必须查看集体决策讨论记录,按照班子成员各自的表态发言确定各自的责任。同时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行政效率和效果,并运用电子监察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客观地对行政单位在履行法定职责、完成工作目标、使用财政资金、依法行政以及工作效率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四) 整合监管资源,建立全方位的监管方式

设立相对独立的内部监督岗位,并直接向单位领导负责。加强对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和事后的总结评价,充分发挥自我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加强与纪检、财政、审计等外部监管部门的网络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共享和动态监管,提请监督部门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监督考评。推进行政单位政务信息的公开化,真实、及时、完整地披露单位履行公共职责的情况,为公众监督提供畅通平台。

第五篇:乡镇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对于领导和指导农民脱贫致富,特别是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乡镇工作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予以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 乡镇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济工作力不从心。经济工作是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衡量乡镇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我们为抓经济,可谓是用尽脑子,想尽法子,但总感到力不从心,有一种沉重感觉。这种沉重感,除乡镇主要领导能力水平有限外,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乡镇调控能力差。乡镇的上级是县委、县政府,而不是县职能部门,这一点虽然是明确的,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有少数部门对乡镇工作指手划脚,有难事往乡镇推,有好事一杆子到底,以致乡镇调控能力差,政府难以发挥整体效能。二是抓经济缺乏手段。由于乡镇缺乏权力、财力和物力,抓经济调控手段脆弱,特别是在发展

二、三产业方面缺乏调控手段。主要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发展个私工业是“雷声大、雨点少”,金融部门对发展个私工业很少有贷款扶持;乡镇投资环境是“收费多,优惠少”,过去,对办工业有农转非指标、税收特殊优惠等,现在这些政策不管用了,但收费却没有减少,特别是发展第三产业方面税费名目繁多;部门服务企业是“指责多,指导少”,有的业主反映说,现在的干部,服务企业的本领没有,卡企业的本领却不少。三是乡镇财政压力大,现在乡镇吃财政饭的人越来越多,而财政收入渠道则不多,多数乡镇财政困难,保吃饭都有问题,少有财力扶持农村发展经济。

干群关系改善缺乏良策。从总体上讲,现在乡镇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依法行政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十分强调依法行政,但乡镇干部为了及时完成上级布置的一些任务,难免干出一些越规事情。其次是收费问题,现在的乡镇干部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收费上。群众称乡镇干部是“收费干部”,教育附加、农业税、优抚款、社会保险金、社保扩面、合作基金等都要乡镇干部去收。还有报纸、杂志,有报刊的部门都发文下征订任务,有的部门领导还亲自打电话或上门征订。所有这些,不仅给乡镇干部增加了压力,而且给群众造成一种错觉,乡镇政府只向他们“要钱”,不帮他们“赚钱”,没有很好为他们解决难题,无形中增加了干群之间的对立情绪。第三,干部工作作风不容乐观。现在乡镇干部工作作风亟需改善,除主观因素以外,客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干部是“五多”干部,开会多、参观多、培训多、文件多、订报多。由于忙于应付“五多”,农村工作深入不下去,人蹲不下去。

乡镇机构臃肿庞大。现在,乡镇机构日趋庞大,人员日益增多,办事效率日益低下,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制约因素之一,乡镇领导职数过多,难以形成合力。制约因素之二,乡镇机关人员猛增,财政负担过重。制约因素之三,乡镇干部出口不畅,“进来”容易“出去”难已成了一大弊端。乡镇干部一方面存在青黄不接、整体素质下降的情况,另一方面又存在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

村级组织薄弱,经济困难。当前村级组织主要存在四个问题:第一,农村党员年龄结构严重老化;第二,农村支部书记总体素质偏低;第

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第四,少数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不协调,甚至闹矛盾、闹派性,从而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做好乡镇工作的对策和思路

切实提高和发挥乡镇的地位和作用。乡镇是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带领农民脱贫奔小康的前沿指挥所,更是面向“三农”最直接的操作者和引路人。因此,在人民群众眼里,乡镇党委就代表着党,乡镇干部就代表着政府。如果乡镇干部不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不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不勤政廉政办实事,党和政府的威信就不可能提高。

乡镇工作面对千家万户,面临千变万化的市场,职责之大、责任之重不言而喻。然而,乡镇的权力有限,有时的确难以保证职责任务的有效完成。因此,为便于乡镇机关开展工作,县机关职能部门应当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权力下放到乡镇。县机关部门和乡镇都要摆正位置,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互相支持,共同为振兴地方经济作贡献。

必须大刀阔斧进行乡镇机构改革。首先要减少领导职数,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可以一肩挑,乡镇党委委员和乡镇政府副职也可以交叉兼职。仅此一项,乡镇领导的职数至少可比原来减少一半左右。其次对乡镇机关的其他岗位,也要压缩编制,一人多岗,兼职使用,大大精减人员。与此同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录用、晋升和辞退制度,营造一个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对优秀的乡镇干部要

及时表彰使用,对不称职的乡镇干部及时进行辞退,缺编人员公开向社会招聘,从而形成一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生动活泼”的用人机制。

重视和强化村级组织建设。村级组织是乡镇政府的基础和延伸,因此,要做好乡镇工作,必须抓好村级组织。措施主要是三条:一是强“龙头”,即配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二是强“龙”身,即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培养和发展中青年党员,为农村培养一批思想进步、观念先进、文化素质较高的后备干部;三是通过多种措施,兴工兴农发展第三产业,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切实转变乡镇干部工作作风。从乡镇干部本身来说,虽然多数还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有的不思上进,有的贪图享受,有的向群众吃喝拿要,个别的甚至腐败堕落,跌入犯罪的泥坑。对于这些问题,决不能马虎了事,而要通过教育、诫勉和辞退等办法,促进乡镇干部改进作风,弘扬正气,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一个称职的乡镇干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中班智力游戏目录下一篇:新制度新思路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