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时代面对面心得

2022-08-27

第一篇:读新时代面对面心得

读《新时代面对面》有感

《新时代面对面》出版发行。该书延续“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的一贯风格,直面现实热点问题,积极回应百姓最大关切,全面系统地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观点立意高远,内容逻辑缜密,此书几大特点。

一是立意高远,逻辑严密。《新时代面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主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有机凝练出13个重大问题,并以此展开论述,深刻解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处在什么方位”“到哪里去”等根本性问题。既标定出新起点接续奋斗的时代坐标,又擘画出新时代建构的美好新蓝图;既围绕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内容进行阐释,又对百姓最大关切进行积极回应和解答。全书站位高远,内容丰富,主题明确,主线清晰,视野开阔,把十九大蕴含的重大思想、重大判断、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完整透彻地展现出来。

二是虚实相生,解疑释惑。全书通篇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没有枯燥乏味的固化分析,有的是百姓听得懂的政策话语,有的是当下中国最生动实践经验的总结。《新时代面对面》用生动的事例和故事、巧妙的比喻及最新数据,将生硬的理论化无形为有形、变停滞为流动、寓理于情于事,拉近新理论与读者之间的心灵距离。比如,“如何看待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通过一张张图说、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项项取得的重大突破等进行由点及面的陈述,托物立论,寓事明理,极大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是情真意切,凝聚共识。全书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贯穿始终,带着真感情叙述家事国事天下事,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从对思想理论的精准阐发到对领导核心的强烈认同,从对五年来历史性成就的总结凝练到对美好新征程的描绘期盼,从对民生苦乐的真情关注再到管党治党、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决心意志,这些嵌入其中的有温度、有梦想、有情怀的文字和图说,让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些直抒胸臆、直白朴素、真实立体的呈现,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掩盖问题,既不忽视风险,也不放大风险,所讲之理、所述之事有理有据,从而让感性的共鸣走向理性的认同,切实凝聚思想共识。

四是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标定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的时代坐标,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五是理性严谨、求真务实。这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分析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践解读,做到理性客观、全面辩证。比如,在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时,既说明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又提出不能忽视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在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领域广、影响范围大,既需要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完善配套,也需要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转变;在讲全面从严治党时,阐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需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坚持不懈抓下去。 六是视野开阔,团结奋进。这本书以世界眼光、历史视角深刻分析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找准时代新坐标,在世界浩浩荡荡的洪流中把握前进大趋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读起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同时,这本书不忘本来,承续过去,饱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处处可见中国元素、中国精神。

刘秉奇 2018-4-14

第二篇: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

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由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 理 论热点面对面 ,从2003年 至今已 连续出版了8部,在通俗理论读物方面独树一帜,业已成为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理论品牌,不少专家学者对它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最近出版的 七个“怎么看” —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针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热点难

点问题,紧紧围绕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反腐倡廉等关于民生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答,依旧体现了它独有的贴近群众生活、紧扣时代脉搏、针对现实问题、通俗形象生动的风格, 同时又保持了理论的深度和洞察力,朴实而不玄虚,浅显而不肤浅,成为集理论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理论联系实际是通俗理论读物的基本特征。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就必须走出书斋,来自生活,解读生活;来自实践,服务实践。架起理论与群众的桥梁,是通俗理论读物的重要使命。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了对科学的需求,就能LC-t‘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同理,广大干部群众一旦有了对党的理论的需求,就能赋予党的理论发展以巨大的动力,而满足理论需求的最好途径,就是研究和回答人们关心的理论问题。如果党的理论能不断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党的理论就会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现实社会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理论常常滞后于生活实践。为此,黑格尔曾用诗意的语言比喻,作为理论思维之结晶的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总是在黄昏时候才起飞。列宁为提醒人们注重实践,不要死抱理论,强调“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 由实践来检验。” 他曾经引用歌德的诗句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因为实践之树始终莲蓬勃勃,充满生机,总是不断抽出新的枝条和叶芽,当然是常青的。而那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体理论,一旦实践发展变化了,具体理论的真理性就会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变成灰色。事实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错位现象,有的问题在实践中提出来了而理论难以回答,有的问题在实践中已经解决而理论没有及时概括。这既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困惑的问题,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

时代发展,世事变化之快如白驹过隙,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普遍会对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产生种种疑问和困惑,对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什么产生,怎么看待等等,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给予说明和解答。而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就是要敢于直面理论难题,敢于剖析社会矛盾,针对人们的思想困惑,及时加以正面引导,用最新素材阐述理论问题,用身边事例说明深刻道理,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不拐弯抹角,切实做到有的放矢。 七个“怎么看”紧扣社会热点,选题精当,直面难点,在理论上具有全面、准确的思想内涵。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反复比较,认真梳理而成的七个“怎么看”,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 又抓住了人民群众当前十分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像一块磁铁,紧紧抓住了人民群众的心灵。如开篇第一看,讲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际上是全书的总起,这是一个长期来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难点问题,接下来几个怎么看的问题,都和发展不平衡这个特殊的国情有密切关系。正如书中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编者还通过大量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视角,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谜团一一作了令人信服的解答,既反映了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又有解疑释惑的现实针对性,既有宏观的总体把握,思路清晰,又紧扣时代脉络,抓住当前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惑,充分体现了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既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又强调以理论指导实践,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正面解读,解决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从而合广大干部群众从理论的学习思考中得到启迪和帮助。

二、

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是通俗理论读物的根本要求。再好的理论,如果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就难免“和曲高和寡”,不可能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理论读物要通俗化,为人们群众所乐于接受,必须在表现形式上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兴趣。从理论宣传教育形式看,如果故作高深、刻意晦涩,把简单明白的道理复杂化,那是故弄玄虚。如果回避矛盾,绕开难题, 以大话套话壮胆,以空话废话敷衍,那是愚弄群众。如果不看对象,不分层次,当深不深,当浅不浅,使人云里雾里,难以接受,那是不负责任。如果照抄照搬,堆砌文件语录,全是人家讲过的东西,那就没有生机和活力。这样的理论读物和宣传形式,看似有根有据、完全正确,实难取得宣传教育的预期效果,读者总有司空见惯的感觉,难免“望而生畏”,渐生倦意,久而久之必然败坏理论的声誉,难免使理论之树变成灰色。目前在一些理论著述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照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用时髦

的“新概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写文章,搞宣传总喜欢摆弄几个新词儿,把时髦当作标签到处乱贴,本来可以用很明白简单的文字说清楚的话,偏偏要用艰涩之词, 本来并不难懂的意思,却偏偏拐个大弯,结果使人难以理解。毛泽东同志历来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身体力行,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一是从内容上看,它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总结;二是从形式上看,它必须有一个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诚然,内容无疑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但形式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和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 人民群众就看不懂, 因而不能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群众的自觉实践把理论变为现实。我们的理论宣传工作主要是同广大群众交流思想,它需要我们与群众交流,化为百姓实践的语言。多说群众熟悉的话、能懂的话,这不光是一个文风的问题,也是理论宣传工作做到“三贴近” 的基本要求。“三贴近” 的前提就是要面对普通群众说话,力求清楚明白,通俗易懂,鲜活有趣。这除了要有笔下的张力和文字的功夫外,关键在于作者要有面向群众、为群众服务的强烈意识和愿望。 七个“怎么看” 一书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心里装着群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看作自身的历史使命,不仅用群众性、平民化的语言表达理论的内容,还用许多生动的事例和比喻来活跃读者的思维,让人们更易于触摸到理论的精神实质。该书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善于从群众的语言中汲取营养,言简意赅,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反映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时,用农村群众的话来说:“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又如讲到分配制度改革时,用人民群众的俗语加以说明:“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寥寥数语道出了公平的重要性。再比如谈到怎样让群众看病更便捷时,书中用家住杭州余杭某社区张大妈的一番话,道出了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在缓解群众看病难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前心里总犯嘀咕,怕这里(指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看不好病会误事。没想到不用挂号直接就能看,而且医生服务态度好, 水平也挺高的。真是太方便了!” 像这样的表述方法可以使群众看到,在自己的生活中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理论就在自己身边。这些栩栩如生的语言和事例,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很亲切,有一种作者和读者“面对面” 拉家常的感觉,收到了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

实现理论大众化, 离不开理论的通俗化。这就要求在理论宣传教育中必须注意文风,就当前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因此,我们在宣传方面不必繁文缛节,不必文过饰非,而要实事求是。有一说

一、有二说二,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成绩, 不掩饰问题。文风,不仅是一个态度和立场的问题,还是一个能力和水平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文风反映作风、体现党风,“人们从文风状况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形象,进而观察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情况”。克服不良文风,提倡优良文风,事关党的性质、宗旨,事关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事关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具有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必须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把改进文风作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努力形成新鲜活泼、清新朴实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善于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清新简洁的文风,深入浅出地开展理论宣传,正是通俗理论读物的“通俗” 之处,因此,一本优秀的通俗理论读物,不仅要求作者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求作者能以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表述方式透彻明白地把理论知识传递给他们。在此,无须抽象的概念演绎和繁琐的逻辑论证, 更不要大段大段的引证和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让厚重的历史、鲜活的事例、翔实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说话。(七个“怎么看” 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无疑是成功的,它不愧是通俗理论读物的典范之作。

第三篇: 《新时代面对面》读后感

2017年盛夏以来,《辉煌中国》、《厉害了,我的国》等一部部大手笔、大气魄的政论片,从不同角度,全景式展现了十八大以来5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点燃万众澎湃激情,鼓舞全民奋进斗志。

5年、60个月、1800多天,“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在中国的年轮上刻下了一道又一道深深印记,挑战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斗转星移,沧桑巨变。新时代中国变化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世所罕见。总书记深刻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一精辟概括,阐明了过去极不平凡的5年最鲜明的特征。

5年时间里,我们身边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收入渐长,物质日益丰富,交通日益方便,生活更加便利,医疗日益完善、、、十八大以来最大变化,就是人心的变化:党心凝聚了、军心稳定了、民心收拢了。十八大以来打老虎、拍苍蝇,抓军改、练精兵,保民生、攻扶贫,凝聚了党心,稳定了军心,温暖了民心。在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下一个五年更美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到新的历史方位中去把握和推进,保持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我们要坚决克服“见好就收”、“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自觉与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毒害做斗争。

第四篇:新时代面对面 观后感

新时代面对面 心得体会

今朝襄盛会,华夏谱新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顺应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亿万人民的光荣梦想,擘画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指明了“中华号”航船驶向伟大复兴胜利彼岸的前进方向。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2018年通俗理论读物《新时代面对面》出版发行。这本书彰显了新时代理论的无穷魅力。

党的十九大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历史性盛会,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既是一份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的政治宣言,也饱含着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既是一份高屋建瓴、视野开阔的行动指南,也作出了豪情满怀、催人奋进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其蕴含的重大思想、重大判断、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吸引人们要学懂弄通、贯彻落实。《新时代面对面》针对受众需求,设计了如何理解党的十九大的鲜明主题、如何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如何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专题,逐层递进解答,使用流行话语,晓以理论分析,加之微言大义,有图有真相,可听可互动,全面聚焦新时代、深度解析新思想,让理论春风化雨般滋润求知若渴的心田,彻底说服读者、打动青年。

《新时代面对面》用生动的事例和故事、巧妙的比喻及最新数据,将生硬的理论化无形为有形、变停滞为流动、寓理于情于事,拉近新理论与读者之间的心灵距离。比如,“如何看待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通过一张张图说、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项项取得的重大突破等进行由点及面的陈述,托物立论,寓事明理,极大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又如,在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时,书中提炼出“四梁八柱”来把握其内在的精髓要义和逻辑关联,这种形象的比喻将十九大展现出来的“主题主线”“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有机串联起来,以全新的逻辑和构想把新思想新理论引向深入。全书用多种形式和方法予以呈现,让人们主动攥紧理论的钥匙,从而有力廓清人们的思想迷雾。

《新时代面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主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有机凝练出13个重大问题,并以此展开论述,深刻解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处在什么方位”“到哪里去”等根本性问题。既标定出新起点接续奋斗的时代坐标,又擘画出新时代建构的美好新蓝图;既围绕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内容进行阐释,又对百姓最大关切进行积极回应和解答。全书站位高远,内容丰富,主题明确,主线清晰,视野开阔,把十九大蕴含的重大思想、重大判断、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完整透彻地展现出来。无论是从全书的整体框架结构来看,还是就具体的某一个问题的阐发,都精准到位、自成体系、逻辑缜密。这种既有整体又突出重点的阐述逻辑,有新意更有深度,从而吸引人们主动学懂弄通、贯彻落实。

《新时代面对面》直面现实,深度追问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如何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等一系列新的时代课题,解读权威而准确。有《新时代面对面》作为教材的重要补充,思政课会更有深度、有力度和有温度,思政课教师也更有底气、有自信,推动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真正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永无止境。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聚焦新时代,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探求真知、呈现灼见,就一定会让干部群众产生思想共鸣,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鼓足干劲、奋勇前进。

第五篇:新时代面对面9-1.4

《新时代面对面》(9):凝心聚气铸国魂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侠肝义胆的铮铮铁汉、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大气恢宏的精湛制作、自信满怀的爱国情感……人们从2017年夏天燃爆银幕的《战狼2》中,感受到了“现象级”国产大片刷新票房纪录的成功秘诀。近年来,类似的优质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大幅提升,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繁荣兴盛的生动景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民族复兴熔铸精神之魂。

一 坚定文化自信

2000多年前,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成就了一段传播思想文化的千古佳话。往事越千年。如今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在146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数量达到500多所,学员超过230万人,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打造了一张彰显文化自信的闪亮名片。

文化自信,简而言之,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持久性、广泛性的关键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就在于它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练、艰难困苦的磨砺、辉煌实践的孕育,是最有韧性、最具内涵、最富力量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有理由、最有底气充满自信。

自信从历史中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涌现了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等一大批思想巨擘,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遗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依然挺立、生机勃勃,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自信从奋斗中来。“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散发出无穷魅力,就在于它源自用鲜血和汗水熔铸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长期艰苦奋斗中不断升华的文化精华。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塞罕坝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

自信从实践中来。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曾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今天,这个预言正在变为现实。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道路不断拓展,中国理论不断丰富,中国制度不断完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大大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支撑。

文以载道,文以聚力。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响亮号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为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征途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问答

问:什么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四 文化发展促繁荣

2017年春节前夕,在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佳节来临之际,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印发实施,给这个佳节增添了更多传统文化的意蕴。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中办、国办的名义,全面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为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在全社会引发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8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到4.14%。目前,中国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高居世界第二。文化的繁荣发展, 文化的自豪自信,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文化享受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文艺创作出精品。从《三体》到《草房子》,从《琅琊榜》到《大唐荣耀》,从《大圣归来》到《湄公河行动》,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我国文艺作品的创作好戏连台、精彩纷呈,这些文化饕餮盛宴让人们大饱眼福、大快朵颐。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创作大有可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耕生活沃土,书写蓬勃实践,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体制改革添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推出300多项改革举措,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要认真总结这几年积累的新鲜经验,围绕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改革思路,抓住重点难点,创新改革举措,不断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同时,要推动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国际传播展魅力。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和任务。在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互鉴,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让中国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让中国声音传播得越来越响亮。

文化凝结着过去,文化连接着未来。背倚5000年文明的厚重积淀,吮吸百年奋斗精神的丰富营养,扎根伟大实践的丰沃土壤,具有最深厚底蕴、最鲜亮底色、最雄浑底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将奏出最响亮的时代强音,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文化篇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干什么好下一篇:大学生水果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