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概论》教学中的应用

2022-09-10

案例教学顾名思义, 就是选取典型案例, 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虚拟环境进行情景教学, 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让学生通过自己或群体讨论对法律事件的阅读和分析, 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案例教学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模拟临战的机会, 使其法律职业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 是对传统法学教学反思和批判的产物, 也是目前公认解决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方式。

1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济法案例本身就是一种司法实践, 是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法律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也很有帮助。同时, 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1.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与存储, 不可能自觉的、主动的、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根本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如果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 学生和教师都要参与讨论, 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 特别是学生可以就与案例有关的实际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并且选用适宜的、典型的经济法案例进行课堂教学, 所教授的内容就不会是空洞枯燥的法律条文, 而是真实的法律知识, 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再感觉乏味了,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3 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 从而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课下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广泛采集案例材料, 对案例材料进行筛选、加工、整理, 使之成为适合教学需要的具有实用性、可读性的教学案例, 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加工、整理, 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案例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案例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基于这一要求, 笔者认为, 实施案例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并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1) 知行合一与重在实践的原则。传统教学模式追求的目标在于“知”, 即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理论, 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而言, 求知的目的在于“行”。即利用法律知识,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的目的应寻求“知”与“行”的有机结合, 重点在于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2)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则。结合案例教学来成功地实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教师角色就要相应地实现从传统教学中的主讲人到组织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转变。教师虽然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 但仍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应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3) 有效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原则。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 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 教师都应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分析并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求索, 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

(4) 明确案例教学的辅助地位原则。我国只有案例, 没有判例。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也不可能建立起类似英美法国家的判例法制度。这就决定了法学教学仍要以讲授法学基本原理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而以案例教学作为辅助方法。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才能既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 又可弥补其不足。因此, 一概否定传统教学法以及过分推崇案例教学法都是不可取的。

3 经济法概论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法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 要求任课教师在组织经济法案例教学时, 必须切实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3.1 做好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前的准备, 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课前案例准备。主要是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和教学对象, 精心选择或设计案例, 所选用案例应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与所讲授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 使它们互相印证, 这样才能达到使用案例的目的。

具体操作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1.1 案例的难易程度要适当

案例不能脱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实际, 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产生畏难情绪或依赖思想, 造成冷场, 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情太简单, 答案一望而知, 学生会感到索然乏味, 同样会降低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1.2 案例要典型、贴近生活

真实性强、贴近生活的案例, 能够拉近案例与学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心理距离, 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学效果会更好。如果教师能把发生在大学生中的经济法案例运用于课堂之中, 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使他们有一种现实感、求知欲, 从而自觉地想弄懂与案例相关的法理依据, 明白最后的处理结果。

另外学生的课前准备。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 认真阅读相关案例, 了解案例中提供的各方面细节、信息和事实, 并查阅相关资料和法律、法规条文, 为课堂的案例分析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3.2 组织好案例教学中的讨论与分析

案例教学中的讨论与分析旨在说明案例、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法理依据。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角色的转变, 此时, 教师应充当设计师、导航者、聆听者、击鼓手与示范者的角色, 时刻注意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 以避免约束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 成为案例讨论课的主角。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案例讨论的主题, 分别从各自角度剖析案例, 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 相互辩论, 形成热烈探讨问题的气氛。

3.3 注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

案例讨论结束后, 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理由、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等进行总结和点评。分析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 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是否得当。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 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发挥余热, 引导同学们展开课下新的讨论。最后还要肯定本次讨论的成功之处, 指出存在的缺陷及不足, 激励同学们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分析。

3.4 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

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是案例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让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总结, 巩固所学知识, 加深学生对经济法理论的理解, 使所学的知识更加融会贯通, 起到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作用。

经济法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却总以抽象的概念、原理、制度、规范等形式出现, 要使这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摘要:《经济法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较扎实的法律理论知识, 而且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应用专业理论, 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

关键词:案例教学,经济法,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 吴思嫣.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5.

[2] 闫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

[3] 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7) .

[4] 卢海涛.谈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学科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3) .

[5] 周宏.教学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6] 刘金祥.论案例教学法[M].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T区块S凹陷勘探潜力分析及勘探突破方向下一篇: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