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途径论文

2023-02-14

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两项基本职能, 在学校、教师分别从制度、行动上履行这两项职能的同时, 如何完善这两项职能, 如何促进二者相互间的协调发展, 最终形成以教学科研有机体为有效推手, 在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发展是目前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 在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研究过程中, 如何从不同层面将科研成果有效引入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 是这项研究工作最终落实于实际教学的难点之一。

1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现代大学兼具教学与科研两项基本职能, 而教学与科研从理论到实践形成良好结合与统一的成功经验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期洪堡在德国柏林大学倡导“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和“教学与科研统一”的主张。其时,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追求真理的精英人才, 而科研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地追求真理, 这是教学与科研在当时能够协调统一的基础[1]。时过境迁, 洪堡在精英教育时期的成功经验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已不能完全适用, 要形成可行的新思路, 势必要结合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提高认识, 改进思路, 理清和协调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为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提供有效的引导。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建立在二者相互作用的基础上, 应从多维度来协调二者之间的联系。

首先, 教学与科研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在高等学校中, 尽管教学与科研之间有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之说[2], 但究其本源以及目前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者本质上虽分工不同, 却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学与科研不仅不能相互代替, 更不存在相互矛盾的关系, 关键在于要进行多尺度的区分。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就要进行不同程度科研成份的融入;而在科研过程中, 硕士生和博士生参与的程度可以体现为教学过程的比例也不同。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 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等学校中的科研。加强教学科研的联系, 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出题, 科研求解, 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 教学与科研互动, 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已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支撑。

其次,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涉及到学校、教师与学生三个不同的层面, 而教师是协调上下整体关系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肩负教学任务的同时, 又是科研工作的承担者;同时, 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科研工作不同程度的侧重, 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又体现为应用型或学术型;教师承担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比重, 最终形成学校科研主导型或教学主导型等不同层次的划分。从教师角度出发, 衡量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是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最后,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围绕高校的基本工作, 即培养人才为中心而拓展。教师通过教学为科研奠定基础的同时, 科研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持续的知识及技术保证。教师要将科研教学一体化的进程贯穿于对学生的培养之中, 理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将教学和科研的心得与成果应用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通过对本科生、研究生等的分类, 不断改进和完善原有的培养模式, 以利于产生新的教学方法, 提出新的科研课题, 最终形成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支撑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2 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几种途径

教学与科研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科研不能脱离教学, 要以教学为基础和导向, 同时科研成果要能及时而有效的反馈到教学环节。结合学校、教师与学生三类主体, 在科研成果与教学环节之间, 建立科学有效的引入途径是不断强化科研与教学良性循环、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综合我国目前的教育方针和国内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现状, 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途径, 主要包括。

2.1 建立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相关政策

科研成果能够有效引入教学首先需要相关政策的保证。好的政策可以起到引导、激励以至保证科研成果顺利引入教学。例如, 可以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作为教师申报职称等的重要条件, 以此激励教师在做科研工作的同时, 更要将成果应用在相关的教学环节。另外, 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是一项创造性劳动, 要作为教学成果, 可以以薪酬、教学改革项目等形式体现。

2.2 建立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的机制

课堂教学及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洪堡的思想, 课程教学如能充分吸收已有的科研成果, 既能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 又能有效地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3]。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通过较长时期的研究与探索, 必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就应通过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改善课堂教学, 为整体课程建设发挥作用。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向学生讲授, 并介绍新知识、科学前沿和科学研究方法;同时, 将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作为参考材料给学生课后阅读, 为课程建设提供相关教学材料。这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来说, 也可以促进他们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 发展科学研究能力与创造能力, 并有助于拓展本科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提高教学质量。

2.3 将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学

由于实践教学相对课堂教学在教学形式、内容及地点等方面的灵活性, 在实践教学上, 更适合教师科研成果的引入, 教师更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科研实践, 重视科研成果多种形式的引入。

(1)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毕业设计。

对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 应尽可能地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 这是科研融入教学的一大体现。科研课题一般属于专业知识领域的新问题, 研究性强, 将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相结合, “真刀真枪”地搞设计, 既能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能较好地避免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同时学生能够从中得到一次较系统的科研训练, 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逐步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最终使大学四年的所学得到一次全面的整合与提升。

(2) 将科研成果形成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毕业设计之外在大学本科阶段另一项时间集中、目标明确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毕业设计在一个学期内进行的综合训练, 课程设计时间短, 任务小, 着眼点往往是一两项具体问题的设计培训更有利于学生在短期内学习并实践具体的应用内容。因此, 成为科研成果以分散的形式、集中且快速应用于教学环节的一种有效途径。

2.4 以科研成果促进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 教材是教师专业知识转化的重要体现。高质量的教材直接反映出编著者对专业知识的前瞻性和严谨的科学思维逻辑。然而, 现代教材更应当是最新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因此, 高校理应对科研成果加深理解, 加强整合, 努力转化, 使之及时地形成教材, 丰富课程, 开拓学生视野, 为学生掌握最新知识所用。

2.5 以科研成果带动大学生创新项目

大学生创新项目相对其他教学环节, 在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 在形式与内容上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平移和转化。教师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同时,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加深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促进科研项目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3 结语

高等教育以培养人才为根本, 教学科研在“以人为本”进行扩展的同时, 要注重二者关系的协调, 形成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的局面, 同时从多方面保证取得的成果能够有效反馈到对人才的教育培养方面。探索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途径是建立科研与教学形成互动与循环的桥梁, 并将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发展。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的时期, 教学与科研相互依存的关系日益深入, 在教学科研并举的过程中, 将科研成果成功引入教学是当前教学实践中的难点之一。本文在分析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 构建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教学,科研,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泽彧, 曹如军.大众化时期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审视[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9 (3) :51~56.

[2] 王彦.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9, 8 (2) :232~235.

[3] 于佩学.以科研促进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4:115~11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探讨基建会计和经费会计存在的并轨问题下一篇:分析化学实验中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