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初探

2023-01-02

第一篇: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初探

“‘五环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下?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四读法”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 “„五环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下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四读法”初探

作者:谭惠琼

来源:《教师·中》2015年第04期

摘 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诗歌的教学却一直被“边缘化”,究竟怎样教?教什么?本文从笔者所在学校的“提出问题—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拓展提高”五环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下,浅谈四读法,试图能使现代诗歌教学更加简单有效。

关键词: 联结学习理论;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现代诗歌的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却一直被“边缘化”。怎样进行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在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中学的“提出问题—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拓展提高”五环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下,我为现代诗歌阅读教学归纳了“四读法”。

一、借助范读,传递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往往能让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像涓涓细流一样流入学生心田,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尤其是那些选入课本中的文质兼美的现代诗篇,通过老师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范读,把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就能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意境中,不仅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给学生以悦耳流畅的音韵美和均匀有力的节奏美的享受,而且能传递情感,使学生得到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

在《再别康桥》中,回味天才诗人徐志摩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依依别情”; 在《一片槐树叶》中领悟台湾诗人“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绵绵乡愁”。教师抑扬顿挫、极富感情的范读能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情感传递,使学生被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所感染。

二、自由诵读,揣摩情感

诵读诗歌是直接感知诗歌最简单的方式。重视诗歌的朗读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感知诗歌的语言之美,另一方面自由诵读有利于学生发现诵读难点,如轻重音、停顿等方面的问题,还可以自主探究作品内涵,揣摩情感,达到“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境界。正因为如此,诵读应该贯穿于现代诗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关键词句,更是应该反复诵读。

如余光中的《乡愁》,句式均匀整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在指导学生自由诵读时,在读准字音节奏的基础上,应该提示学生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揣摩每一节诗中 “小小”“窄

龙源期刊网 http:// 窄”“矮矮”“浅浅” 等叠词的朗读方式,从中体会诗人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以“小”衬“大”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三、感悟品读,升华情感

如果说诵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了现代诗歌的音韵美,让学生“知其然”,那么品读诗歌则是让学生 “知其所以然”。品读诗歌的关键在于品味诗歌的语言,要善于抓住“诗眼”,即关键的词语,了解其丰富的含义,不仅了解字面上的意义,还要了解字里的内在含义,即所谓“言外之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中关键词语的丰富内涵,在“独立学习”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删除”或“增加”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四、想象美读,入情入境

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所以要理解诗人的感情,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想象和联想。在“拓展提高”环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如《一片槐树叶》的结尾部分这样写道:“故园哟,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诗歌没有对这个“诗人归来”的场景作具体描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在苍翠的老槐树下,槐花纷飞的朦胧场景,并以一段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有意留下想象的空白,让学生想象、思索、玩味。此时学生想象的翅膀已展开,以诗句内容为依据,大胆想象诗人回到故国站在故国的老槐树下的情景,体会诗人当时的激动心情,入情入境地品味诗意,这时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枝一叶总关情”, 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新课标明确提出的“体验”“领悟”“品味”的教学目标其实都与“情”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五环节”教学模式之下,通过“范读—诵读—品读—想读”这四个步骤,在诵读中品味情感,在诵读中升华情感,就能使现代诗歌教学更加简单有效。

参考文献:

[1]肖明钦.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有效性初探.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09). [2]郭玉霞. 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第二篇:初中函数教学初探

戴超吾

威远县小河镇复立小学校

教务主任

中学一级

邮编:642462

电话:0832-8950025

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初中数学中的函数知识,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如此重要的学习内容,由于学生没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多数学生感到难以入门。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在初中函数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现将我的体会提出来与广大同行交流。

一、回归生活,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布鲁纳也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

为了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东西在生活中有用,我在进行函数的教学时,遵循“实际问题——数学问题——实践探究——实际问题”的步骤。先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函数产生的必然性,建立函数的概念;在学生通过探究获得了关于函数的一些知识后,让学生通过调查,用所学知识解决水费、电费、电话费的收取,计程车收费等问题。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二、运用图象,加深理解

数形结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函数的本质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象,在学和教的过程中始终把对图象的观察和理解放在重要的位置,就等于掌握了进入函数之门的钥匙。

函数的几种表示方法各有所长,图象法的好处就是形象直观。它能直观地反映函数值与自变量取值的对应关系、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求函数图象的交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几种情况等问题,如果仅仅只是让学生对几个式子进行计算,这显然只是浅层次的模仿。只有结合函数图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学生才能加深对函数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引导探究,培养能力

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

初中函数中的很多内容都很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比如“直线平行与其解析式中k、b的关系”这一内容,教师只需演示几条互相平行的直线,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解析式中k、b的取值,学生基本上能够概括出其中的规律,再让学生举一两个k不相同的例子验证就行了。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归纳,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正是“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的现代教育观的体现。

四、注重联系,化繁为简

一是函数知识本身的联系。在一次函数的学习中,让学生比较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直线y=3x,y=3x+2和y=3x-2,得出“直线y=kx+b,当k相同时,它们互相平行,而直线y=kx+b可以看成直线y=kx向上平移b个单位而来”的结论后,只需知道正比例函数的知识,一次函数的直线经过的象限、一次函数的增减性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函数的解析式和图象,让学生明确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是相互联系并互相转化的。比如,y=kx+b(k、b是常数,k≠0)是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但它本身就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当y等于常数m时就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当y大于或小于常数m时,就转化成了不等式。代数式kx+b的值与m相比,只有大于、等于和小于三种情况,而函数y=kx+b就包括了这三种关系。

三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的函数知识探究物理、化学的一些问题。比如让学生通过一些数据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探究能力,又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四是与几何知识联系。在待定系数法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kx+b认识到,需要两组x和y的对应值或者是两个点的坐标才能求出其具体解析式。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仿照例题进行计算,并不能真正理解。我又让他们想,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而要“两点”才能确定一条直线,这时学生都能理解了。

五、使用课件,提高效率

在教学与图形有关的知识时,多媒体课件具有传统教学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中合理使用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用教参配套光盘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积件”进行演示,建立坐标系的过程一目了然,省去了老师很多讲解。

在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增减性”时,用动画演示图象上的点从左至右的运动,再显示出相应的坐标,那么学生对y随x的变化而怎样变化就了然于胸了。

函数内容的学习是初中学生的一道“门槛”,只要教师合理地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跨过这道槛,就可以登堂入室了。

第三篇:初中快速作文教学初探

华蓥市观音溪初中杨远锐

快速作文,顾名思义就要“快”,即“快审题”、“快写作”、“快改评”、“快反馈”,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写作效率。快速作文是湖南省著名的作文教学研究专家杨初春老师多年的研究成果。它聚科学性、新颖性、实践性、普遍性于一体,深得师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在全国各地已迅速推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初中快速作文教学的问题进行过一点探索,现就快速作文教学与传统作文教学的区别和快速作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谈点肤浅的认识,以作引玉之用。

一、快速作文教学与传统作文教学的区别

快速作文所以能在全国各地获得一致好评,主要原因在于它与传统作文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一次革新,有其不可低估的优势。

传统作文教学的程式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在这个五个环节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环节都是教师完成的,只有写作一个环节由学生在老师的扶助下完成的。很显然,这种作文教学法,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这就像妈妈牵着两岁的小孩子走路一样。学生没有主动性,没有积极性,自然就很难写好作文。快速作文的程式是“命题—审题—写作—讨论—读文—修改—评议—信息反馈”。在这八个环节中,命题、审题、讨论、评议、信息反馈五个环节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写作、读文、修改三个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参与写作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处于主动作文状态,这个不但能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而且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传统作文教学是老师指导后再让学生写,其结果是会出一定数量的雷同文章。快速作文则是老师命题以后,对具体题目不做任何指导,完全让学生独立写作。写完以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应该怎样写,这一类题应该怎样写,让学生通过独立写作和互相讨论来掌握写作方法和规律。这样让学生主动作文,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规律,学生不但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班级作文雷同的问题。

快速作文相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而言,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把拖沓松散的写作训练改为快节奏的写作训练;二是把老师指导以后再写改为学生写后再评议;三是把老师的精批细改改为老师粗略浏览,学生自己修改;四是把随意性作文训练改为有计划、有目的的作文训练。快速作文教学的这四个方面改革主要体现教学的基本环节中。

二、快速作文教学的环节

快速作文的课堂教学是理论指导型和写作实践型的有机结合,包括审题成文,互改互评和信息反馈三个基本环节。

(一)审题成文阶段

快速作文的“快”体现在审题、构思、选材、立意和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上。写作时,要想使每一个写作程序操作速度加快,必须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尤其是快速作文审题法。这里结合笔者个人的体会略谈一两种。

1、回答问题法

审题时,遇到有些表意比较抽象、概括、宽泛的独词题目时,学生往往觉得无从写起,这时,要及时围绕题目中所给的要素,提出若干问题,具体落实题目所涉及到的人、事、物、景诸要素,确定写作的具体内容。如《错》这个题目,如果提出“谁错了”、“什么事错了”、“后果怎样”、“怎样对待错”这几个问题,文章所写的内容就具体多了。下面的题目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审题:《成功》、《启示》、《流泪》、《追求》、《经历》、《悔》、《盼望》、《挫折》等。

2、喻体觅本法

分析理解喻体的特点及含义,根据这些特点和含义去寻觅相应的本体,从而迅速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具体内容和重点。这种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审题,又适用于议论文审题。

如《“滴水穿石”小议》,“滴水穿石”就是喻体,它的含义是小水滴只要不停地往下滴就能穿透坚硬的石头。很显然,它是比喻很微小的力量只要有恒心,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因此写作此文,不能就“滴水穿石”本身大议特议,而应把重点放在类似“滴水穿石”的事物上。

像《春风》、《朝霞与夕阳》、《剪枝与成才》、《卸下你“翅膀上的黄金”》、《谈“枪打出头鸟”》等题目,都可以运用“喻体觅本法”快速审题。

此外,“添加因素法”、“逆向求异法”、“虚题实写法”、“结合现实法”等都是快速审题的好方法。

审题是习作的关键。每次习作前,教师针对该次作文的特点,介绍相应的一种审题方法,师生共同探讨,而对该次作文则只字不提,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针对相应的方法自己审题构思,自己开动脑筋,这样更能写出新颖之作。叶老曾说:“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审题工作做好了,基本的构思也了然在胸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作文差异,采取限时快速作文。初中生一般是40分钟600字左右。要求学生快速作文,除了在数量上要达到目标外,更重要的是求质。对于成文较早的前十位同学,让第一位上交作文的同学负责,按先后顺序把他们的名字、作文的大约字数及所需的时间写在黑板上,而教师则应快速做好阅读工作,特别是前几位同学的作文,以便在讲评时更有目的性、针对性。这样,对“上榜”的同学有一种激励鼓舞作用,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其他同学而言,他们唯恐落后,会有一种紧迫感、追逐感,初中生“不服输”的心理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奋笔疾书。通过限时快速作文,不仅克服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现象,而且对提高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互改互评阶段

学生成文后,紧接着就是改评工作。作文改评,向来是语文的“老大难”。 叶老曾说:“我当过老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刻的体会:徒劳无功。”快速作文的互改互评却改变了这种不利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互改互评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讨论。讨论时为改评打基础。师生共同探讨该次作文应怎样写,这类题应怎样写,学生结合自身的写作实践,主要从审题和构思两个方面发表意见。通过探讨,掌握写作方法,这样改评时就更有针对性、可行性。

第二步:读文。朗读是修改的第一步。叶老曾说:“写完一篇东西,念

几篇,对修改大有好处。”因此,在学生限时完成作文后,给四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读中发现了错别字,丢掉的字词,读中找出了用错的标点符号,读中发现了病句……诸如此类的错误都可“读”出来,直到自己觉得顺口了、连贯了。这四五分钟“读文”,不仅仅是达到了自改作文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读”出了文气,锻炼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学生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是靠平时正确的用语习惯和准确地语言训练积累而成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通过“读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这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

第三步:改文。传统作文批改法是老师全收全改、大包大揽,有时还担心改的不仔细。作文的字里行间处处“见红”,结果耗时多,收效微。刘国正先生指出:“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作,还要教会学生改。作与改是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只作不改,只完成了一半,而且往往是并非重要的一半。教会学生改作文大有益处,这益处是学生终生受用不尽的。”这席话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作文批改是师生双方的事情,尤其强调了学生学会改作文的重要性。

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互改:通读全文,改正错别字,规范标点;修改病句,疏通文意,明确中心;注意表达方式,锤炼语言,力求生动;纵观结构,严谨合理,自然过渡。互改时,可以本班互改,也可以平行班互改,还可以高低年级互改。互改时,老师巡回指导,解疑释惑,参与批改,教会学生批改的方法。

第四步:评文。我一般采用“三评”(小组评、班上评、教师评)讲评法。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评议,对选出的优秀作文,写出较详细的评语,推荐一个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班上的讲评。班上讲评由学生边读边评,读完总评;再叫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直到大家满意为止。最后是教师评:针对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将有代表性的作文(含优、差)通过比较,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易接受,好掌握。采用这种“三评”法,学生能明确自己的不足及努力方向,真正取得作文批改的实效。

互改互评对学生而言具有新鲜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加深学生彼此间的了解,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还能发展学生的写作个性。

(三)信息反馈阶段

师生互改互评后,并不意味着该次作文的结束,改后的信息反馈也很重要。互改互评后,教师应及时检查学生的改评工作是否做得到位,对不到位的要及时订正,把信息反馈给学生,该表扬的表扬,该指正的予以指正,言语要中肯诚挚。以肯定鼓励为主,激发他们写作的内驱力。如有较特殊的情况,还应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采用面谈、面批、笔谈等多种形式,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学生针对教师的反馈信息以及互改互评的意见,应做好有的放矢的工作。一些细节问题在作文本旁的空白处予以订正,并及时写下该次作文的得失及感受。如果存在的问题较多,则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重写,以使自己在重新审视自己习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

信息反馈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该次作文的得失,而且使他们知道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后作文时也就不至于“错误百出”。因此,师生间的反馈工作是对修改评析能否成功的检验,信息反馈工作做得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写作的实效。

快速作文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快”,片面理解快速作文的真实含义,脱离学生实际,忽略快速作文的的一些必要的环节和准备,就会欲速则不达,走入快速作文的误区,出现忽视基础训练、训练单

一、机械背诵、快速摘文等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探寻快速作文教学的规律,遵循教学实际,防止以上问题的出现。

综上所述,快速作文教学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都是不无裨益的。快速作文教学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挑战,一种促进,一种创新。为了更好地进行快速作文教学,我们必须去钻研、去探寻、去奋斗。快速作文教学注重的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快速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作文教学法。

2010年4月25日

第四篇:初中地理有效教学初探

玉山县岩瑞中学毛尚根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新编各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编写体系科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然而,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在教学实践中处境尴尬。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课题就摆到了每个地理教师的面前。

笔者认为,正视地理学科,进而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有效地理学习的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所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是关键。本文将立足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有效地理教学。

一、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现代地理学从德国“洪堡时代”到现在,只有两百年,学科研究范畴却变化很大,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处处都有地理学。它以各学科为基础,更在各学科之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诸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将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二、正确认识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更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发展。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随之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补充教学内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如八年级上下册讲授中国自然及分区地理,教材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则应有意识的充实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学校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将以上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追求其有效性

第五篇: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初探

泰安学校陈龙云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解决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打下基础,初中化学教学时间短,从开始接触到毕业升学考试也就九个多月时间,是采取加班加点,牺牲学生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是采取题海战术,还是„„„。我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抓起,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不是教学内容,而是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

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火药等,论化学与经济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上教版第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第一节课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一氧化碳,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铁完全变为黑色时,要先撤酒精灯,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一氧化碳是早出晚归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魔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网络、模型、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措施

进行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学中形成

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碱的性质后,我们组织学生将酸和碱的性质作对比分析,进而形成知识体系。

决,是应针对所教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学生通过认真学习能够解决的。

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创设教学氛围的民主和谐化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是提高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是人与人间的情感交流,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

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在此氛围下就能主动建构合作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体现化学课的特点。而《化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和探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就是通过教学活动,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学会交往,学会交流,学会关心,学会协调,学会合作,能与人和睦相处,利用自然、乐于助人,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化学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很多,可以进行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进行实验。只要最大限度的释放出师生的能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充分的保证。

2008.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报告下一篇:初中学校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