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院校应用文教学中文学因素的渗透

2022-09-12

应用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 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相当广泛的文体, 而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课程的实用性, 因此, 在很多职业院校中应用文课程已经逐渐取代了语文课。但是由于职高院校中初中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如果过早的结束语文课的学习, 势必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甚至人际交往的能力带来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 虽然应用文的实用性很强, 但是因为其内容的政策性、社会性、针对性极强, 其格式又有很强的规范性, 所以整体来说在应用文的教学中, 教师讲得枯燥, 学生听得乏味。基于以上两个原因, 我在应用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 尽量做到既能兼顾语文课和应用文课的核心内容又能使课上得生动有趣。

笔者以为, 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首先要打开思路, 有意识、有重点地进行应用文教学的探索, 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观点、教学方法符合这一新的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激情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热情。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知识是无穷尽的, 所以即便是教师, 他所掌握的知识也是很有限的, 要想丰富课堂知识, 就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去翻阅大量的课外读物来充实自己的头脑。

教师素养的提高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 在关于如何在应用文教学中渗透文学因素这一问题上,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具体的做法, 仅供同仁参考, 也希望我们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能更上一层楼。

1 引入与课本相关的文学常识

因为应用写作归根到底是语文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相通的地方引入一些有用的文学常识,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久远丰富的传统文化, 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些文学知识的诠释,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透彻理解所学到的应用文写作的新知识。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渗透文学知识。

(1) 利用导入渗透。利用导入渗透的关键是要找到新授课与文学性知识的结合点, 让学生从更大的背景下理解新知识。举个例子, 比如在讲到礼仪文书写作概述这一节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礼仪文书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结合目前的“《论语》热”现象给学生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孔子以及孔子是怎样对自己的儿子进行教育的, 在中间穿插了很多文学性的小常识, 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一知半解渴望了解却没有系统掌握的。

首先, 我向学生介绍了孔子的故乡在山东曲阜, 姓孔名丘, 字仲尼,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等这些基本信息。为了增加趣味性, 可以给学生讲孔子是出生在尼丘山的一个山洞里, 他的名字就来源于这座山, 现在孔子出生的那个山洞还存在着并被人们尊称为“夫子洞”, 可以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去瞻仰一下这个圣人的出生地。这时可以给学生穿插一个知识点, 在中国古代, 兄弟排名的顺序是:伯、仲、叔、季, 比如范仲淹等古代名人,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在兄弟中的排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比自己父亲大的人叫伯伯, 比自己父亲小的人叫叔叔就是这个原因, 从孔子的名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所以我们也叫孔子孔老二。然后向学生介绍孔子的大儿子孔鲤, 同学们可能对这个名字很感兴趣, 那就给同学们讲一下这个名字的典故, 据说是孔鲤出生时当时的国君鲁昭公为了表示祝贺, 送来一条大大的鲤鱼, 孔子为了显耀国君的赏赐, 因而给儿子取名孔鲤。接着向学生介绍孔子被尊称为“圣人”, 孟子被尊称为“亚圣”, 孔子是73岁去世的, 孟子是84岁去世的, 在我们的民间有一种传统的说法是73岁和84岁是老年人的两个“坎”, 由此中国的老人特别忌讳这两个年龄, 叫“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由此可见, 孔子和孟子这两个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对中国民间的影响有多大, 那么对中国民间有着如此重大影响的孔子是怎么教育他的儿子的呢?这就是最后一个问题了, 前面的内容都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文学修养的, 是对将要讲到的内容的铺垫。最后就可以给学生讲孔子对他儿子的一次“庭训”, 这也是这节课的一个切入点。有一天, 孔子站在庭院中, 孔鲤“趋 (低头并快步走, 表示尊敬的动作) 而过庭”, 孔子看见了就问他学《礼》了吗?孔鲤答:“还没有”, 孔子曰:“不学《礼》, 何以立?”《礼》主要是介绍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些规范礼仪, 就像我们小时候老师家长都会教我们一些礼貌用语和一些礼仪知识, 教我们讲文明讲礼貌。孔子以为一个人如果不学《礼》, 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孔子把礼和人的生存看得同等重要, 可见《礼》在古人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孔鲤答:“是。”退而学《礼》。正因为古人是如此看重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 所以相应的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非常丰富的礼仪文书的种类。

这样, 就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了。在实践中我发现, 学生对孔子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 这样导入的效果很好。

(2) 利用与课本相关内容渗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能不能把知识引申出来与教师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在教学中多思考是很重要的。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全面理解这一新知识点便于记忆, 又能使他们对应用文写作产生兴趣, 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在讲到行政公文格式时, 其中的成文日期是要求用小写汉字标识的, 这里要给学生明确阿拉伯数字和大小写汉字数字的概念, 尤其是小写汉字的零要写做“0”是用拼音拼出来的。讲到这里可以和后面将要讲到的条据联系一下, 行政公文的成文日期是用小写的汉字标识而条据中的数目是用大写的汉字标识的。为什么呢?可以给学生讲一下历史上有名的郭桓案。洪武十八年 (公元1385年) 三月, 户部侍郎 (相当于现在全国最高财政经济部门二把手) 郭桓的特大贪污案东窗事发, 震惊全国, 郭桓勾结刑、礼、兵、工等6部大小官员及各省官僚、地主, 贪污财物总计可以折合精米2400万石, 差不多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的税粮收入。朱元璋闻奏龙颜大怒, 下令把郭桓等6大部首共12位高官及左右侍郎以下同案犯数万人皆处死。为反贪廉政, 朱元璋还制定了惩治经济犯罪的严格法令, 并在财物管理上防微杜渐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原记载钱粮数字的小写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用“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的大写数字。事实证明这一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再举一个例子, 在讲到电报的时候主要讲的是电报要求文字要简洁, 语言要准确。这里可以穿插胡适写电报的故事, 既能讲清楚写电报的这两个要求, 又可以让学生知道白话文也可以言简意赅。1934年秋, 胡适在北大任教, 那时好多学生还不太接受白话文, 而胡适则一直倡导学生使用白话文。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站起来责难道:“胡先生, 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微笑着回答:“没有的。”那位同学反驳道:“肯定有的, 白话文语言不精练, 打电报用字多, 花钱多。”胡适说:“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 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 我不愿从政, 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文写的, 看来也很省字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 可根据我不愿意从政的意愿, 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 咱们比较一下, 看看是白话文省字, 还是文言文省字。”10分钟后, 大家挑选出一份用字最少、表意完整的文言文电稿, 其内容是:才疏学浅, 恐难胜任, 不堪从命。胡适不无幽默地说:“这份复电写得确实简练, 仅用了12个字, 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 谢谢!”随后, 胡适解释说:“‘干不了’即含有才疏学浅, 恐难胜任之意;‘谢谢’则既含有对友人费心介绍的感谢之情, 又有暗示拒绝从政之意。可见, 语言的精练与否, 不在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差别。”听了这番精辟阐述, 那些对白话文反感的同学大受启发, 逐渐转变了以前的看法。

2 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如果上课时正逢某个节日, 可以向同学们介绍这个节日的来历习俗等

比如在清明节的时候可以给同学们介绍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的来历要从现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 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19年, 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 重耳返国即位即为晋文公。晋文公要重赏介子推, 介子推不愿受赏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 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 于是他放火烧山, 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 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 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 以后年年岁岁, 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 吃冷饭, 以示追怀之意。寒食节的日子和24节气之一的清明节在时间上很接近, 在唐朝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给同学们讲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这对于他们进一步深层地理解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对于在应用文教学中文学因素的渗透这一课题的研究我还会一直继续下去, 力争把应用写作这门课上的既有知识性也有文学性和趣味性。

摘要:应用文写作虽然实用性很强, 但因其格式固定, 内容缺乏吸引力,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在应用文教学中有重点的渗透文学因素,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又能增加应用文课堂的趣味性。

关键词:职业院校,应用文教学,枯燥,教师素养,文学因素,趣味性,渗透

参考文献

[1] 杨丽娟, 尹立新.应用写作[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8.

[2] 刘英魁.应用文写作新概念[M].远方出版社, 2001: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免费师范生钢琴教学的新思路——应用型钢琴教学法下一篇:经Hardinge入路小切口行全髋置换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