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历史教学论文

2022-05-0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世界近代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形势,高师院校采取调整课程设置、提升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改革教育方法、优化课程结构和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文章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谈历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和提升。

世界近代历史教学论文 篇1: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

摘 要: 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和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本人从史料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历史感与实效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等重要作用和史料教学中慎重选择、合理选取;适当补充,加深理解;把握时机,精心设问;依据学情,分层运用这两大方面应用方略,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有效运用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有效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史料,即通过高中历史教师的科学指导,让学生自主处理教材中的有关史料,使其能够积极主动获取材料中历史讯息,从而更深入地探究历史追溯与研究。史料,顾名思义就是历史材料,也就是千万年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所遗留的历史痕迹。梁启超曾经言到:“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获不确,则无复史可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越加凸显,史料教学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方式。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让教学有据可依,充分依据史料,开展有效的史料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实现有效且优效的教学管理。

一、 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史料教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现代教学改革所需。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普高新课标中指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学生自主分析、总结、综合、对比、概括、研究相关历史事实,进而锻炼历史思维,培养自主解题能力。那么想要学好历史课程,需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唯物主义的论点,力求论点源于史料,史料与理论相辅相成。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思考、探索的能力,那么想要更加科学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就必须研究历史资料,且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借助学到的历史知识与学习技能,进行有效整理、搜集大量历史资料,从中获取课程相关讯息,进而了解历史事实,并予以合理解释。新课标内容和要求中确切表明,高中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交流学习成果这四方面的学习能力。这就表明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其一定的必要性与积极意义。新课标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主张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主动研究学习模式,由此可见,未来高考历史课程命题史料研究必不可少。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之时,在充分意识到史料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同时,还需要将史料有效运用到教学之中。

纵观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研究发现史料运用已经无处不在,选择题、填空题乃至论述题皆以史料的形式呈现,这种考题形式不仅生动形象,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信息提取能力,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历史的学习,已经不再是传统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而是通过史料铭记历史知识点的同时,深刻认知为何那时那地发生该历史事件,研究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分析历史、研究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知识与营养。从2011年到2018年的历史高考试卷,不论是选择题,还是论述题,均加入了各种历史资料,以及相关事件评论,历史场景、历史图片以及学者观点,其中论述题更是加入各种文献资料与表格材料等,史料运用颇为丰富。通过研究高考试题,显而易见,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史料的研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因此,伴随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贯彻落实,历史高考命題的深化改革,史料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要意义已经毋庸赘述,加强史料教学迫在眉睫,依然成为决定高中历史教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二、 史料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 激发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首要环节。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可以使历史情境再现,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直观生动,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提高了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学生真切感受历史的同时,促使其探究发生过的真实历史。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历史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如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将白炽灯这一实物带入课堂,通过展示,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爱迪生研究灯泡过程的兴趣,并继而促使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更多相关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最终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提高其自身对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 增强历史感与实效性

历史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所遵循的一个必需的基本原则。而历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史料,能充分将历史真实性与严谨性原则充分体现,增强历史课堂的历史氛围,使学生感受历史气息,让学生确立历史是有充分史料依据的结论,从而增强了史料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了历史感。

(三) 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实施高中历史教学时,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是其重要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让学生一味机械背诵、单一记答案或权威的解释,要尽量多地让学生直接地去阅读史料或者是历史文献资料,要把更多的前沿的历史信息和历史视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并通过其对史料的分析与思考,去鉴证史料结论,并提出个人的相关见解。

(四) 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从历史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使其积累历史经验,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首位。由于史料的突出特性就是过去性,而高中历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史料教学,就是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来组织教学的。这样,学生就能够有效地参与教学,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提升历史教学效率。

(五) 活跃了历史课堂教学

史料即为历史材料,一般带有故事性,相对枯燥的历史知识点,更能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历史学习之中。充分利用史料中的图片、文字以及实物等相关材料,能够将看不到、摸不到的历史转化成真实存在、肉眼可见的历史情景。形象的历史情景、动人的历史情节能够激发高中生对于历史的浓厚兴趣,诱使其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除此以外,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让高中历史教学更为灵活,让学生知识面得以拓宽,知识视野得以拓展,让学生对历史有了更深的领悟与感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史料,能够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互动,让教学得以良性发展,在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其探究能力。

三、 史料在教学的应用方略

(一) 慎重选择、合理选取

历史的特点是真实性与严谨性。因此,在选择与选取史料的时候,要慎重而合理。一方面,因为史料是研究历史的一个客观依据,但它又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它是史料记载者对当时客观存在的历史的主观描述。因此,教师在史料的选取上,要依据真实性原则,慎重选取,并指导学生掌握鉴别史料真伪的办法;另一方面,依据历史教学有针对性的特点,如历史教材内容有侧重性,并且课堂教学时间又有限制,教师在选择史料时要合理,不能滥用史料,要围绕课标要求与教学重难点,选择有针对性的史料。

(二) 适当补充,加深理解

在历史史料教学时,史料作为应用的主体,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适当地补充相关史料,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课时,学习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所起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补充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史料,让学生对比中国经济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发展速度,根据变化,学生易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理解,且在分析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三) 把握时机,精心设问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在史料的运用上,教师要把握时机,精心设计问题。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将教学重难点内容化解,便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中的“佛教盛行”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把握好时机,借助杜牧的《江南春》这首诗中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学生进行问题设置,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由熟知的古诗引入,且问题设置的有梯度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 联系教材,有效补充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也要明察秋毫,因为一些史料,经常“断章取义”,有时为一句话,有时为一件事。高中生想要确切了解史料这段内容,就需要将这些史料与其所在的历史背景、时代环境、作者立场以及社会观点进行有机结合,以教学目的为中心,进行有效、适当的补充。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指南針、活字印刷术。在历史教材中马克思曾说过,这四大发明标志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火药将骑士阶层直接炸碎,指南针让世界市场连通,活字印刷术成为新教工具……。马克思在此表明,这三大发明对于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其对于中国近代的境况怎样呢?鲁迅曾经提到:“外国人使用火药制造枪支弹药抵御外敌,中国却将其作为神明进行供奉;外国人使用指南针进行航海,中国人则使用指南针看风水。”这段话讽刺意味浓重,高中生可以通过对比中西方,分析四大发明在中西方遭受的不同境遇,了解近代西方迅速崛起,中国被动挨打的历史原因,并对现代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

(五) 依据学情,分层运用

史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情,来制订史料教学目标。一方面,要具有层次性。如直观易懂的史料,多应用于对低年级教学中,这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概括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简单的分析能力;而大多理论性强且较原始的史料应用于对高年级教学中,使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使其提高历史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史料作为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辅助资源,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其重要性,科学合理地应用史料,努力探索其运用方略,充分挖掘史料价值,有效发挥史料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历史潜能,借此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永建.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20).

[2]林爱娇.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39):152-153.

[3]何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74-75.

[4]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作者简介:

卢娟娟,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吴江盛泽中学。

作者:卢娟娟

世界近代历史教学论文 篇2:

浅谈高师院校历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与提升

摘  要: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形势,高师院校采取调整课程设置、提升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改革教育方法、优化课程结构和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文章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谈历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高校历史专业师范生;新课标;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作者简介:范永建,通讯作者,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石小英,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副教授。(云南 昆明 650500)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云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SJY201724)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并逐渐推广至全国。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师范类高校作为培养高中师资力量的基地,需要思考如何适应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变化,采取既有针对性又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满足新课标下对高中历史师资的需求。本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探究提升历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方法。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变化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师教学内容体系、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 教学内容体系变化。与新课改实施之前的高中历史教材相比,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制结构与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新课标下,教材的编排结构不再按通史体例以时間为经、以史事为纬,不间断地以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内容进行编写,而是以模块与专题、必修与选修的形式进行编排。必修课划分为“历史I”“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选修课划分为6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划分为若干专题。如“历史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历程的内容,这一模块共设有9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些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知识联系,搭建了一套全新的历史学科体系,体现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内容结构,这种编排方式有助于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仅如此,模块化的教材编排在史学观念和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在模块化的内容选取上,不再像传统教材选用史学界已成定论的知识和观点,而是跟踪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选择与当今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内容,注意融合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这种方式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教材注重文字简洁、图文并茂,实现了多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使历史变得具体、丰富、形象,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 教师的教学观念变化。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更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课程实施中,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课堂主角”的身份,在教学中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3. 学生学习观念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课堂模式通常是“师讲生听”,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处于依从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新课改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师和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高师院校应对新课标下历史教学变化的策略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高中师资力量的基地,应该积极适应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变化,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满足地方高中对师资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各高师院校都采取了针对性措施。

1. 调整课程设置,满足模块化教材结构体系。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编排打破了传统教材体系的时空框架,构建了新的专题式体系。为了适应编排结构的变化,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也应做出调整。云南师范大学针对历史课程的设置亦做了很大的调整。除了开设专业必修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历史文选、史学概论、历史教学论,还开设了许多模块化的专业限选课。如中国文化史专题、中国古代思想史、隋唐史专题、唐宋史专题、唐宋经济史、中国古代妇女史、西方文化史、文化人类学、国际关系史等。教师根据其专业方向,担任相应的课程教师。这些课程以及教师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课标教材结构模块化、内容专题化的要求,同时也为培养一批能够胜任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的师资力量打下基础。

另外,云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教务处在上述课程的教材选用上进行了严格的把关,规定教师所选择的教材必须是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要适应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当今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关,并且囊括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选用教材的质量,学校还设立了教师和学生双重评价机制,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好评率高者用之。反之,由课程担任者寻找适合者替之。提高教材要求,满足了新课标对教材内容的要求,为培养师范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提升高校任课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水平。高师院校任课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升影响很大,故高师院校非常重视任课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

为了提升任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学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除了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大比赛外,学校还采取新任教师听课制度、公开教学制度,以及同行之间的听课评课活动,规定同一专业的每位教师在一学期内需听6节以上同行教师的课程,并在听课本上打分,填写建议和反思,以便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任课教师在相互学习总结经验中提升教学技能。另外,我校还采用师徒帮带模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导师指导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导师将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传授给新教师,以此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与此同时,学院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专门聘请中学优秀教师来学院担任教学法课程讲授教师,大力鼓励教师从事中学新课改研究。例如,历史与行政学院专门聘请新课改下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学历史老师担任本科生教学法课程教师,聘请中学特级教师作为研究生教学法指导导师,指导教学法方向的研究生。此外,学院鼓励学院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申请教改项目,希望教师在教研中掌握课改要领,培养新课改下教研兼优的复合型中学教师。

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践行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标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须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高师院校纷纷鼓励任课教师采用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我校亦鼓励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以多样化的现代教学资源。如在历史专业师范生课堂教学中,采取提问、讲授、讨论、材料解析等教学方式,并辅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文字、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教学手段并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结合史学理论和方法阐释历史现象,启发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还有教师试用“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提前学习,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和在线辅导,提前了解课堂学习知识;而在课堂上,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与此同时,我校还实行课堂学习过程性评价,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其作为教师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交流的平台,由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传教学资料、作業题、讨论题等,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提问,与教师和同班级的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教师依据学生在平时出勤、学习中表现划定成绩,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判标准。这种方式有助于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监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得到了启发。

4. 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教书育人是对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未来的职业要求,历史专业师范生除了具有牢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当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论等基本教育理论知识。

为了加强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教学技能。我校构建了教育类课程体系,开设了包括基础类、技能类、实践类教育类课程。基础类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教学论、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修、中学历史教学新理念等课程;技能类课程包含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中学历史说课技能、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中学历史教学技能训练课;实践类课程主要体现为邀请中学历史教学法方面的专家作报告,或者由历史教学法教师带队深入到中学课堂听课。如最近几年我校历史与行政学院多次邀请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方面的专家姬秉新先生莅临学院做相关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报告;还多次组织学生深入到云南师大附中、呈贡一中等中学观摩教学。这些理论类和实践类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帮助学生夯实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学技能。

5.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技能竞赛,提升师范生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课堂教学技能是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的途径一。课堂教学技能包括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技能、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设疑和提问技能、板书技能、讲授的技能、总结结束课程的技能。因此,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需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课件制作能力。为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我校非常重视普通话测试及等级证书的评定;学校定期组织三笔字、书面表达考试,举办演讲、讲课、说课、课件制作比赛,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担任评委进行点评。这些活动的举办有效激发了师范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切实提升了师范生的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板书技能、讲授技能和总结结束课程的技能。

6. 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实习时间是培养教学技能的途径之一。目前多数高师院校习惯在高师学生理论课程基本结束后,在第七学期或者第八学期集中组织高师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实习时间为八周,这种短期实习导致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

针对教育实践时间短,学生在实践中得不到很好的锻炼的状况,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措施。除了常规的集中实习之外,还积极寻找多种实习途径,延长实习实践。比如历史专业的师范生除了第七学期进行为期八周的集中实习外,学院还安排设置了分散实习、国培计划等其他实习方式。多种形式的实习延长了实习时间,使学生得到锻炼,提升自身教学技能。

不仅如此,为了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技能,学校还将课堂模拟训练、实地教育实习等环节镶嵌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不但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尽可能使各项教学技能穿插在教学环节中。这种措施延长了教育实践时间,将教学实践活动镶嵌在四年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7. 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支持和应用。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组成要素。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教学资源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利用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学校也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完善的环境。云南师范大学为了提高师生的教学技能,建造了教师教育实训大楼。该大楼为教学服务提供了智慧教室、教师教学高清录播、微课制作实验室、移动学习资源工作室、数字媒体后期处理工作室、课程资源制作实验室、师范生三笔字学习和技能测试室、未来教室等多种教学资源。如在智慧教室上课,课桌为多功能拼接梯形桌,这有助于学生开展讨论。教师可利用手持终端,使用点名、锁屏等功能。并且该技术支持手写交互、客观题和图像交互,老师可将屏幕上任意格式的资源内容发送到学生交互端,学生端答题后可回传。教师可将不同学生的上传内容双屏或多屏并列显示,开展比较讲解。此外,教学系统还提供试卷编辑工具,帮助教师备课。总之,实训大楼的投入使用,为提高教师教育师生教学技能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高师院校作为培养中学师资力量的基地,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加以应对。云南师范大学基于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变化,采取调整课程设置、提升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优化课程结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等应对策略,有效地提升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 王文丰,于春燕.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凌霞.试论新课标下高校历史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策略——以吉首大学历史师范生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7,(2):31-33.

[4] 严文丹.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教学[J].方法与交流. 2010,(6):162-163.

[5] 张曙光.探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特点[J].治教之法.2012,(9):55-56.

[6] 王德民.高校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缺失及培养策略探析[J].历史教学2016,(10):64-67.

责任编辑  程  哲

作者:范永建 石小英

世界近代历史教学论文 篇3: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特别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开拓学生的文化眼界,促进教育的不断改革。因此,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提出科学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方法策略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都对课程的推进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新课标改革的关键。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也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提高工作质量,积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历史学科素养的含义

对于核心素养的含义,很多人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背景下,有些学者认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涵盖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健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在知识社会中,人在发展自我、融入社会以及胜任工作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人生态度的总和。但是无论是那种观点,都从根本上体现出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社会人才所需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之高。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给予充分的重视,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特点的教学活动。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接受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树立有利于终身发展的高尚品格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培养、个人修养的提高、知识以及技能的增强、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正确树立具有重要影响。而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历史事件,认清事件发生的本质。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新课标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影响下,教育领域逐步加快改革,怎么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根据相关规定,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贯彻并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并且,对于知识面广、课程量较大的文科性历史学科来说,教师更要根据教学任务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展示人文性的教学特点。在指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大概的同时,深化学生对于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历史含义的了解,引导学生科学整合知识体系,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讲解相应时间段发生的历史事件,更要引导学生对史实进行充分剖析,学会用辩证、客观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还要了解事件背后的时代背景,不断深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掌握。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素养的培养不仅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还有利于贯彻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有助于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掌握,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策略

2014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认为它是推动课程深化改革、树立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注重“育人”的教学目标,通过学科教学再现真实的历史事件,努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还要重视理论和實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历史反思能力。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点关注学生的需求,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关注知识点的掌握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传统的教学关注教师教学的内容,而现在的教学转向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关注,看看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掌握多少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与此同时,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有正确的三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教学大纲的转变,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更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因此,在这种教学目标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历史知识的教学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历史教学充分体现出背后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同时,历史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正确认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价值,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实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探讨

问题探究法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答案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欲,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迁移。教师通过问题探究法,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历史这门课程所学的知识内容,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探究答案时相互沟通和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和观点。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工业革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向学生讲解,让学生自主探究两次工业革命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两次工业革命之间有什么不同,深刻理解在每一次工业革命后给世界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重点掌握工业革命开展的历史意义和主要成就。教师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教材,掌握两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作用,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需要丰富教师教学手段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手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理解历史事件,观察并感受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形成客观的历史认识。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课堂情景再现的方式形成一定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注重教材课外延伸

虽然课本是问题之源,然而在历史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超出课本范围的历史知识,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托历史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注重教材课外延伸,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历史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而且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搜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历史资料,并对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进行阐述和讲解,这样能够巩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并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还有可能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产生疑惑,此时就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疑难问题的解决工作。如今,在高中各学科中,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应用效果,其既可以将历史知识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还可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节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与“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历史视频,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影响和伟大意义,同时对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也产生了更加直观和清醒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此外,该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和历史思想,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六)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注重小组合作探究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合作、探究、自由的教学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核心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发挥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来规划和整理历史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还可以在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在进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节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与港澳台地区相关历史资料,然后借助史料实证的方式来讲解邓小平同志的治国政策和理念,在学生对相关治国政策和理念有所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国两制”治国方针的历史意义、形成原因、实时策略等进行小组内部的交流和探讨,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最后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以台湾问题为例,引入我国近代史中与列强侵略中国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历史资料,进一步强化学生祖國领土不可分割的理念。通过合作探究还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然后通过所学历史知识,来强化学生的历史唯物史观,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

(七)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是评价教师,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这门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在跨越时空中与历史事件和文化思想发生交汇,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教师还要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包括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以及西方的历史文化,这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学习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适当的丰富教学手段,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掌握历史事件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手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梅菊.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教师,2018,(20):17-18.

[2]李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12):57,114.

[3]王虎、彭佳兴、高建珍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31):39.

作者:刘小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酒店市场营销策划论文下一篇:区域经济竞争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