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论文

2022-11-19

数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数学教师应该自觉运用控制论原理, 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 努力发挥教学活动的感染力, 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课堂教学调控。

1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调控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教学时, 教师宜结合教材和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数学课堂上做一些数学游戏, 讲一些数学趣闻, 设疑置景, 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 吸引他们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当学生有兴趣, 并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抱有希望时, 这就为学生顺利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做好了心理奠基工作。

例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 安排一个“猜年龄”的游戏。

师:同学们, 我们来做一个跟年龄有关的游戏, 名字叫做“猜年龄”。 (学生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

师:你心中记着你的年龄, 然后听老师口令, 乘以2再减去5, 你告诉老师结果, 老师就会猜出你的年龄。

生:结果是23。

师:你的年龄是14岁!

生:疑惑不解。

这个游戏, 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在老师迅速“猜”对几个学生年龄后, 他们对老师非常佩服, 正当他们对老师的“神奇之功”赞不绝口时, 老师告诉学生, 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之后, 他们也能做到。这就为学好“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设置了悬念, 引起了学生的高度注意和浓厚兴趣, 激发了积极探索的情感, 使学生产生了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又例如, 初中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正数与负数的引出。老师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向学生介绍:“早在15世纪人们就采用‘+’和‘—’这两个符号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箱子上画个‘+’表示物体超过规定重量, 画个‘—’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不同意义的数的人是德国的数学家魏德曼 (JohnWidmann) 。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洁方便, 后来就普遍使用了, 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 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 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

2 对数学课堂情绪的主动调控

在教育实践中, 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教师津津乐道, 学生心不在焉;本应活跃的课堂, 因教师对某学生的批评而变得毫无生机……。无疑, 这些现象的产生是诸多因素的结果,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课堂情绪。学生课堂情绪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心情愉快, 就能增强学习注意力, 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反之, 学生情绪沮丧, 会使注意力涣散, 态度消极, 影响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要能把握学生情绪, 及时调节教学行为。

2.1 教师在思想上要树立新的观念

(1) 教师角色必须重新定位: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2) 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自我的教学过程中, 要把教学内容作为载体, 备课的重点要备学生, 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 教师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员: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 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要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

2.2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需要, 保护学生自尊心,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培养学生自信心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课堂教学中, 抓住一切机会, 激励学生自信心, 适当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这不仅对学生学好当前课程, 而且会对学生一生都会产生影响。

例如:在提问过程中, 不要轻易地放弃任何一个已经站起来, 而又没有成效的学生。利用教师的教育机智, 降低问题难度, 直到他对问题做出了一些有成效的回答, 并得到教师一些诚心诚意的赞许之后才坐下来, 使其自我感觉对问题的解决是有成效的。值得注意的是, 对给这类学生的提示中, 不要提出类似“你能应用某定理吗”这样针对性太强的建议, 即使能解决当前的问题, 但对于将来解决其他问题也是无助的, 学生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启发。他未必会悟出老师是怎样想到这条建议的, 感受不到问题解决的快慰。所以要尽可能多地提出一些诸如:“你对问题中的哪一点最感兴趣?”“从这一点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个结论与所求有什么关系?”“问题解决还需要什么?”“需要的东西能从已知和图形中的哪一点得到”等等, 这些建议会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启发性, 并从中学到一些有助于以后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

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有利时机寓夸奖于评价之中,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这样学生回答问题就会更加积极踊跃, 课堂情绪就会始终高涨。

2.3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增强抗干扰的能力,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本身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认知活动过程, 来自教师情绪的影响是影响学生课堂情绪的主要外部因素。这就要求教师遇事冷静, 胸怀宽广,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 不把消极情绪带进课堂。

例如:教师步入课堂心底充实, 微笑自信, 两眼顾盼, 生动流畅的语言交流, 挥洒自如的教态, 微微赞许的点头……教师以热情帮助的态度给予学生以点拨和启迪, 以关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 都必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此时, 师生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得到了和谐发展, 课堂魅力不言自明。

3 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调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法的更新。教法的多样性和新颖性, 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强调学生数学创造能力的培养, 是新课程的鲜明特点和实质所在。数学学习需要个体体验和感悟的积累。只有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 才能真正理解。只有真正理解的东西, 才能最终沉淀到人的内心深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注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 改变教学方式单一的状况, 适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实施教学, 创设适合学生进行操作、探究、质疑、交流的课堂环境和有利于学生获得多元学习经历的条件, 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完善, 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在解决七年级数学上册——字母能表示什么中的问题“搭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时,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 动手摆一摆, 探究规律。

如图1所示: (1) 按上图方式, 搭2个正方形需要_根火柴棒, 搭3个正方形需要_根火柴棒。

(2) 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

(3) 如果用n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 那么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同伴进行交流。

通过实践, 学生发现了多种解法, 教师请每组派一位代表来陈述自己的方法如图2所示。

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每经过一次实验操作, 其思维过程必然经历“感知——表象——抽象——反馈——再感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这一螺旋上升的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及用同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并让学生讲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对多种方法进行异同比较,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有深度和广度。

数学的学习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对“再创造”是这样解释的:“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也就是说, 数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课堂上, 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水平,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 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从交流中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 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 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应以新课改精神的体现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课堂教学互动, 凸显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 强调交流与对话及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应该主动掌握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把新课程意愿转化为教学行为。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合理利用一切资源去“发现问题”, 以“主人翁精神”去“解决问题”, 提升创造力。

关键词:新课程,调控,兴趣,情绪,教学方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漏氨对循环水系统的危害及应对措施下一篇:农村土地节约集约管理的实践途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