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类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022-04-1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工类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在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国家进步的灵魂,社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要不断创新,尤其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是为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培养创新型人才,现从高职化工类创新课程开发的目的、课程开发设计思路、创新课程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满足未来企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以高职化工类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创新型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化工类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篇1:

积极发挥教指委作用 提高化工高等教育质量

摘 要:世界范围内,尤其是我国高质量工程师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的瓶颈。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我国化学工业迫切需要化工高等教育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这给化工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挑战。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从制定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开展教育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开展学科竞赛、加强国内外交流等多个方面勤奋工作,推动化工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亟待提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在学规模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2012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是1998年的4.2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比1998年增长20个百分点,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由1977年的27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689万人[1]。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注重创新转变的历史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整体不高,发展状况相对落后。例如,根据“21世纪大学联盟”今年5月公布的对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状况排名,名列前十的国家分别是美国、瑞典、瑞士、加拿大、丹麦、芬兰、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和英国,我国排第42位[2]。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内涵式发展,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高等工程教育任重道远

在提高质量、注重创新的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工程教育同样肩负着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目前,高质量工程师匮乏已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全球普遍存在工程师短缺现象。据估算,撒哈拉以南非洲要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需要新增250万名工程师[3];德国多数行业工程师都严重短缺[4];有研究表明到2020年,丹麦工程师缺口将达1.4万名[5]。而《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指出,过去十年,虽然中国培养的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数量居全球第二,但高质量人才极度缺乏。

为缓解工程人才短缺的问题,发达国家对工程教育高度重视,出台不同的教育计划或研究报告,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表题为《国家行动计划: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系统的紧急需要》的报告,提出要增强国家层面上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水平和增加相应的研究投入。美国还实施了“2020工程师”计划,夯实工程教育的地位,明确了美国2020年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另外,美国高校在工程教育联合体(EEC)计划的支持下,在工程本科教育阶段对工程设计、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6-8]。

欧盟委员会先后推出三项大型工程教育改革计划,即“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加强欧洲工程教育”和“欧洲工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构建欧洲工程教育体系,以增强欧盟国家创新竞争力[9]。英国皇家工程院对产业界、高校和近期毕业生展开调查,并形成《培养21世纪的工程师》报告,向政府、业界和学界提出改革建议[10]。

我国的发展需要培养大量优秀工程师,工程师是支撑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开设有工科专业的本科学校共1003所,约占本科院校总数的90%,工科专业本科在校生约占高校本科在校生总数的1/3。可以说,工科专业教育的发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改革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11]。虽然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很大,但我国工程师的质量亟待提升。《财富》杂志的数据显示:中国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年轻工程师只有16万人,不到美国的1/3,占全国工程师的比例不到8%;工程师人均产值仅是美国的1/16、德国的1/13[12]。根据《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大陆仅排第46位[13]。

我国工程界呼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中国工程院在《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综合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与效益提高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国际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挑战,加大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任务非常紧迫,建议在我国开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示范性教育改革并逐步推广[14]。参与调研的行业企业和高校普遍认为,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应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推进。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标志着卓越计划正式开始实施。目前教育部共批准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其中 “985工程”高校27所,“211工程”高校38所,地方所属高校129所。在194所参与高校中共选出824个本科专业或试点班及288个研究生层次学科专业领域参与“卓越计划”。在“卓越计划”的推动下,各高校在面向需求制订专业培养标准、制订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培养方案、重构面向工程的课程体系、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提升教师工程能力、多渠道实现工程教育国际化等方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

三、中国化工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发展与现状

1.化学工业的发展给化工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2010年,我国石化行业总产值8.8万亿元,其中化学工业产值达5.23万亿元,同比增长32.6%,突破7700亿美元,超越美国跃居全球第一,并占全国当年GDP的13%。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存在一些不足:化学工业是耗能大户,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3倍左右,行业消费的能源占全国总能耗的15.2%;资源紧张已威胁到行业持续发展,且对外依赖程度在逐步加大;粗放型增长方式对环境带来威胁,行业排放的“三废”分别占全国企业“三废”排放总量的20.2%、10.0%和9.6%,分别位居第1位、第4位、第6位[15]。

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化工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产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需要化工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2.化工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化工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布点数量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350个,专业点数量在各工科专业中排名第10位,其中347所院校招收本科生、89所院校招收硕士生、40所院校招收博士生。但必须指出,绝大多数院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立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例如,2005年至2010年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数量增长最为迅速的五年,共增加了144个专业点,约占全部专业点数的40%。此外化工类专业还包括24个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点、19个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点、1个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专业点,共394个专业点,在31个专业大类中排名第11位。

多年来,经过广大化工师生的共同努力,我国化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许多化工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包括国家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化工类专业共建成21门国家精品课程,8个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0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有37个专业点入选“卓越计划”,20个专业点待批准。

虽然化工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化工类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偏弱;毕业设计的比例逐年减少;生产实习时间偏短,实习报告过于简单;课程设计内容偏浅,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学生的团队精神训练不足;敬业精神不够。化工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发展、提高质量。

四、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成、特点和任务

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委员队伍更加壮大,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分布更广,更具有代表性。与2001-2005年教指委组成情况相比,本届教指委人数由19人增加到41人,学校数量翻了一番,地方高校委员比例由16%提高到50%,提高了教指委的代表性;行业、企业专家的人数大幅增加,为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化工卓越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委员地区数量增加了6个,覆盖了全国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为了落实教育部“四个着力”的工作部署,即“着力推动教育理念转变,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着力研究制定国家标准,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着力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探索形成科学基础、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本届教指委明确以下七项任务:

(1)研究制定化工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成立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领导小组,开展化工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调研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召开研讨会等方式,调研不同层次学校化工类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并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两届教指委研制的指导性专业规范,力争尽快推出本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开展化工类专业教育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成立化工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研究国内外化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调研经济社会发展对化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聚焦本专业领域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和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化工学科专业发展的战略研究报告和咨询意见。

(3)提高专业主干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按专业主干课程成立课程建设指导小组。由教指委委员牵头,组织相关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的教师成立化工原理、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设计等课程建设指导小组,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组织编写教材,培训全国主干课教师,组织青年教师讲课大赛,提高主干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鉴于化工实践教学在化工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将专门成立化工实践课程建设指导小组,由一位副主任委员牵头,重点指导本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

(4)组织、指导和推动各类学科竞赛。在已有化工创业大赛、“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的基础上,联合行业、企业,构建由学校(点)、区域(片)和全国(面)组成的学科竞赛体系。如课程竞赛、实验大赛、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促进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度参与。

(5)成立区域专业建设指导小组。鉴于化工类专业点数多,地域分布广的特点,借鉴泛珠三角区域高校化工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的成功经验,将教指委委员按区域适当组合,成立若干区域专业建设指导小组,组织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化工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并相互交流学习。

(6)成立独立学院化工专业建设指导小组。目前,独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点数已近60个,为此将成立独立学院化工专业建设指导小组,指导我国独立院校化工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专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7)加强国内外交流,提高我国化工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积极开展教学交流研讨和教学成果推广交流,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成果受益面;加强与化工制药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和行业、企业的合作;组织化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邀请国外著名高校教育教学专家和国内外知名行业、企业专家就化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趋势、产学研合作等开展交流与研讨。

新一届教指委将在继续巩固和完善已有成果和品牌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改革项目,从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推动化工高等教育沿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308/xxgk_155798.html.

[2] WILLIAMS R, RASSENFOSSE G, JENSEN P, et al. U21 Ranking of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2013 [EB/OL]. http://www.universitas 21.com/news/details/96/u21-ranking-of-national-higher-education-systems-2013.

[3] UN System Task Team on the Post-2015 UN Development Agend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Vision for Development [EB/OL]. http://www. un.org/millenniumgoals/ pdf/Think%20Pieces/11_ips_science_innovation_technology.pdf, 2012.

[4] SCHNITGER M, WINDELBAND L. Shortage of Skilled Worker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Germany: Results from the Sector Analysis [EB/OL]. http://www.itb.uni- bremen.de/fileadmin/Download/publikationen/forschungsberichte/fb_31_08.pdf, 2008.

[5] Bytoft L. Europe. UNESCO. Engineering: Issu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UNESCO Report [M]. Paris: UNESCO, 2010: 210-211.

[6] KUENZI J J.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Education: Background, Federal Policy, and Legislative Action [EB/OL].http://www.fas.org/ sgp/crs/misc/RL33434.pdf, 2008.

[7] 李晓强,孔寒冰,王沛民. 建立新世纪的工程教育愿景:兼评美国——2020工程师《愿景报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7-11.

[8] 孙旭东,李成刚. 美国工程教育联合体计划述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1-5.

[9] 孔寒冰. 欧美工程教育改革的几个动向[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2):28-32.

[10] SPINKS N, SILBURN N, BIRCHALL D. Educating Engine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Industry View [EB/OL]. http://www.raeng.org.uk/news/releases/henley/pdf/henley_report.pdf, 2006.

[11] 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http://www.gov.cn/.

[12] 吴江. 尽快形成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J]. 中国行政管理,2011(3):11-16.

[13] SCHWAB K.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12-2013 Rankings [EB/OL]. http://www3.weforum.org/ docs/WEF_Global CompetitivenessReport_2012-13.pdf.

[14] 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 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综合报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19.

[15]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指南[EB/OL]. http://www.cpcia.org.cn/ html/62/20116/918264888.shtml.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冯亚青 张凤宝

化工类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篇2:

高职化工类创新课程开发及实践

摘 要:在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国家进步的灵魂,社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要不断创新,尤其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是为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培养创新型人才,现从高职化工类创新课程开发的目的、课程开发设计思路、创新课程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满足未来企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以高职化工类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创新型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关键词:高职  化工类  创新课程  实践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novativ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Weidong1  CHEN Yanli1  ZHANG Pengyun2

(1. Gansu Vocational & Technology College of Nonferrous Metallurgy, Jinchang, Gansu Province, 737100 China; 2. Gansu Academy of Membra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Lanzhou,Gansu Province,730020 China)

在日益激烈的知識经济时代,创新是国家进步的灵魂,社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要不断创新,尤其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1]。培养创新人才是各个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其中创新课程的开发是学科特殊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综合,对培养创新人才起到重要作用[2]。化工类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产业性强,实验实训硬件与教育投入要求高等特点,为顺应社会发展,必须要加强化工创新人才培养。本文以高职化工类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创新型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1  化工类创新课程开发的目的

1.1 化工企业发展的需要

化学和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化工企业逐渐转向精细化,环保化,循环化(零排放),转型升级已成为化工行业发展的主旋律,而这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支撑。只有创新型化工人才才能短时间内胜任岗位,为企业创造财富。如果企业缺乏创新人才,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步伐,新产品的开发就会受到限制,车间里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能力就会有限,影响和困扰着企业的发展与生存,企业就可能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倒下。

1.2 学校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作用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人才,近年来,化工企业进入高校招聘越来越严格,需要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毕业生。技能和创新能力无疑是每个企业关注的第一要素。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培养起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则导致学生到了企业后不能很好地胜任岗位,给企业产生不了效益,那么学校与企业就会产生距离,久而久之,学校培养的人才最后适应不了企业需求,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

1.3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化工类毕业生很大一部分进入企业岗位后不愿做日常琐碎工作,不愿钻研专业,没有了上进心,缺乏坚韧的毅力。在工作中热衷取证、拿本本、涨工资、升职称,不比创新、不比技术、不比奉献。如果学生在企业里学习积极性下降,创新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远远低于企业的期望值,那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所以必须从学校创新课程的开设出发,培养化工类创新型人才。

2  化工类创新课程开发设计思路

2.1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学生的学习需要就是感觉所学的东西有用,能获得成就感。所以化工类创新课程应该紧跟学生的类型、专业、层次等特点,课程内容要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职业。教学应遵循学生心理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重视创新实践。课堂形式要灵活多样,动静结合、学练结合,小组讨论与独立完成相结合,让课程生动活泼[3]。

2.2 从教师的特点出发

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力量。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背景和教学专长,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善于将自己的学习、科研方法加以总结传授给学生,将知识点通过各种活动展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感悟和练习,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以利于今后从事创新实践活动。

2.3 从课程教学设计出发

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格、掌握一定的创新技法,重在育人,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不能离不开教材,以项目研究为线索,贴近企业需要、贴近职业需要、贴近岗位需要;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讲授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动静结合,一张一弛。引入项目设计、制作,让课堂内容具体化与开放性结合。学练结合,重在实践,让学生走出课程,走进实验实训室、车间;

课程考核以能力考察为主,以知识考试为辅,以平时项目考察为主,以笔试成绩为辅,如: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30%),期末作品(50%)[4]。

2.4 从教学方法出发

化工类创新课程应根据课程自身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把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真实场景和事件引用到课堂,供学生思考、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事件处理法:让学生自行收集亲身经历的案例,将这些案例作为个案,利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讨论,并用讨论结果来警戒日常工作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项目教学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现场教学法:将学生带到真实情境中,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心理拓展法、事件处理法、模拟训练法、虚拟训练法等。

3  创新课程的实践

化工类学生经常和实验打交道,可以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对于学生实验可以采用分组探索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等多种形式[5],如《基础化学实验》可以设置一些趣味实验,化工小商品开发以及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冷制手工透明肥皂、汽水的制备、玉米淀粉胶黏剂、蔬菜中维生素C的检验等),通过这些实验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化学方面的浓厚兴趣及独立设计、思考和开发的能力,使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更强,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化工安全技术》一般是化工类学生的必修课程,例如讲授防火技术,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各種灭火器,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前一节课学生可查找资料,了解各种灭火器的操作方法、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举行灭火器灭火比赛,并组织模拟火灾现场逃生。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中学到实用的技巧,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实现了对接。《化工容器与设备》主要介绍各种设备的原理与构造,在讲阀门和管道时可以走出课堂,进入实训室让学生自己安装和拆卸阀门;进入化工企业车间,让学生现场观看管道的保温和保冷措施是怎么做的,以便于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短时间内胜任岗位[6-7]。

把课堂内容延伸到毕业设计,课外活动中去。通过设计相关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消化课堂内容, 扩大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和自主研究的能力。如手工皂、手工口红、雪花膏等制作类题目,让学生先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制作原料、制作工艺及需要相关仪器设备,加入自己的创新点,给指导教师汇报实验方案。学生还可通过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些小产品,参加挑战杯或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通过参加相关的比赛既可以使自己的产品获得展示,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讲解演说能力、商业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相互学习,不断改进,锻炼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让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去,可以锻炼学生自己查阅文献的能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还锻炼了动手能力。教师带领学生申报国家专利和发表论文,这样学生就熟悉了国家专利的书法要求和申请步骤,为以后工作也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几年对高职化工类创新课程的尝试和实践,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操作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在举办的各级比赛中获奖,学生们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如专业技能大赛:化学分析检验比赛、水处理技术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大赛等;创新创业类: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等。开设创新类课程还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变化和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总之,高职院校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地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管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环球人文地理, 2014(10):163.

[2] 肖云龙.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模式[J].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5):80-81.

[3] 苏志强.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读与写,2015(2):299-300.

[4] 武文,宣亚文.试论化学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5(1):80-81.

[5] 谢红梅,周桂林,杨海林,等.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15(1):77.

[6] 杨辉.《化工容器及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9(20):34.

[7] 韩雅楠.应用化工专业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评《化工生产与安全技术》[J].热固性树脂, 2020(4):71.

[8] 许伟,戴勇,钱晓荣,等.培养大化工类创新人才实验教学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8(19):140-141.

[9] 俞青.高校理工科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8.

[10] 武耐英,唐好庆,岳义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化工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探索[J].当代化工研究, 2020(15):115-117.

[11] 张爱琴,胡斌,童永芬,等.《精细化工工艺学》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20(10):180-181.

[12] 王静,呼小洲,夏德强,李影,张宇婷,梁斌.化工类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OL].中国建材科技:1-3[2021-03-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931.TU.20190823.1948.032.html.

[13] 胡智霞,戴莹莹.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与高职育人理念的有机结合[J].化工设计通讯,2019,45(6):163-164.

作者:陈卫东 陈艳丽 张鹏云

化工类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篇3:

新建化工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文章从分析新建化工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新建化工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并进行研究和实施,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研究与实践

[基金资助]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2011JSJG133)。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地方高校新建化工类本科专业,存在着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条件薄弱,实践环节学时数难以保证,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组织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为此,我们努力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构建了新建化工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较好效果。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思路

(1)强化观念 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基础理论扎实、创新能力强的工程人才,教育必须与市场相连,理论必须与实践融合,知识必须与技能结合,实践教学正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更加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认清形势 社会的发展变化、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生员素质结构的变化等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和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迫切需要对当前形势以及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制约因素,理顺关系,建立适合提高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平台。

(3)明确构建原则 化工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为:①目标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化工类本科专业培养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知识拓展能力,能够在科研院所、化工企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以及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此为依据和目标。②整体性。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能力培养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和协调统一,具有连续性,贯穿于四年本科教育全过程。③层次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需要在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的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深入,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和螺旋递升的原则。实践教学也应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逐步深化。

2.基本框架

按照以上的构建思路与原则,在分析研究新建化工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经广泛市场调研与研讨,形成了淮阴师范学院化工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设计思想为:“系统+模块”,按系统设置分为:实验系统、专业实训系统、综合设计系统、社会实践系统以及创新创业系统五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内的课程由相互关联、环环相扣、逐步升级的教学模块构成,各系统教学模块又分为: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和提高模块。实验子系统主要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创新实验研究等课程。专业实训子系统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仿真实训、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训、毕业实习等。综合设计子系统包括课程设计、设备设计、专业设计、毕业设计等。社会实践子系统包括学生社团、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子系统包括学生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就业创业指导等。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

1.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学院以2010年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梳理,将实践体系划分了五个子系统。在实践知识体系安排上,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发展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学院分别对五个子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与优化,明确制订了各阶段训练内容、重点、目标及考核方式,要求实现“三个融合”,即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相结合(要求各模块与各阶段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紧密联系,前后条理清晰,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各阶段实践内容相互融合,实践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就业需要相融合,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促进,围绕着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这根主线,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优化,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学分,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大幅度增大了课程设计、生产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增设了《化工设备设计》、《专业设计》两门专业实践课程,着力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工科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化学实验中心是江苏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实验条件优良。

学院十分重视专业实验室建设。2006年以来,学院先后建成了化工专业实验室2个,过程控制实验室1个,化工仿真实验室1个,金工实训室1个,环境工程实验室1个,环境监测实验室1个,化工制图室1个以及2012年建成的校内化工实训中心。仅近两年,学校在该专业新增加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就达200余万元,实验开出率100%。

学院在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时,努力拓宽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途径。积极主动地寻求与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专业与市场的接轨、学校与企业的“相识、相知、相助”,坚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在实践基地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企业本身条件、接纳实践教学的能力以及承担实践教学意愿,目前学院已建成校外化工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5个,另外,通过学院教师与实习单位共同申报课题、提供技术咨询等途径,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不断加强和推进实习基地建设,为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保障。

3.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工具知识、专业知识进行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工程人才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为保证这一环节的圆满完成,我们着重从做好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入手,努力提升毕业设计(论文)水平,要求选题应尽量选择能代表本专业方向发展前沿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兴趣;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以使学生触类旁通;选题应尽量使学生去做真题目,接受真正的工程训练,这就要求尽可能多地与企业联合,设计(论文)内容能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随着教师与企业联系的日趋紧密,选择真题的比例逐年增加。其次,通过中期检查制、不定期抽查制以及举办毕业设计(论文)公开示范答辩活动等途径不断加强过程规范化管理,强化过程质量监控,保障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学院从2009年开始,已连续4年在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中获佳绩,共获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团队1项。

4.强化学生科研训练

一方面积极探索实验室开放形式、建立有效开放机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制订相关激励制度,鼓励并组织学生尽早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目前低年级学生提前进入教师科研实验室已蔚然成风,学院有2个科研实验室由于学生参与面广,成果丰硕,已成为学院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对实践教学的强化与改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可喜成绩,2007 年以来,共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省级以上奖项 17项,申报立项省大学生实践创新实践项目19项,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 10余篇,申请专利 2 项。2011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首次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获得华东赛区二等奖、三等奖以及全国三等奖各一项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桂荣,王淑芳,等.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中强化工程意识的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2005,(1):116-117.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3]粟海锋,文衍宣,等.地方高校化工类本科应用性人才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63-64.

[4]文武.新办工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实验科学与研究,2007,(2):114-116.

[5]诸爱士,张良全,等.化工认识实习改革与基地建设[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15(1):44.

注:本文通讯联系人为赵宜江。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江苏淮安

作者:陈田田 赵宜江 徐继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一体化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下一篇:机场建设中的岩土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