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

2023-03-10

第一篇: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

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人情圈、传统消费心理、家庭经济和家庭类型四类因素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各因素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对于如何引导当前农村文明消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人情消费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牛娜,女,汉,1984年8月出生,河南省焦作市人

影响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经济层面和非经济层面的,本文将从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四个影响因素入手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试着阐明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 人情圈

农民的人情消费其实就是在一个网络中进行,我们把这个网络叫做人情圈或者人情交往圈。根据其血缘关系的远近,可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核心亲属、外围亲属、本不属于亲戚的其他人[1]。由于传统社会家族观念严重、家庭成员数量较大以及个体交往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农民家庭的社会资本的获得途径比较单一,这样传统农民的人情圈虽然规模也相当可观,但主要局限于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中[2]。

当前,随着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导致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的减少,一般意义的亲戚圈(核心和外围亲属统称)的规模也日益缩小。同时随着农村与城市隔离状态的逐渐打破,农民们的业缘、地缘关系得以迅速发展,且人情往来网络的重心逐渐由同质性较强的血缘、亲缘圈向异质性较强的业缘、地缘圈转移,亲属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变得松散,就基本上形成了人情圈中核心亲属、外围亲属、本不属于亲属的其他人“三分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也导致了农民人情观念的变化。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人情关系的异化。在人情消费选择中经济利益的权重日益增加,而以前的由至亲到外围亲属再到朋友、邻居等依次递衍的秩序受到冲击。在此过程中,外围亲属在人情圈的地位逐渐下降。人们希望在核心亲属和外围亲属以外建立人情关系,以寻求社会资本的支持。可以推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农民人情圈中,核心亲属的比重将有一定的下降,外围亲属的比重将继续大幅下降,而本不属于亲属的业缘关系群体将日益成为农民今后人情消费的重点。

二、 传统消费心理

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的结果,农村家庭人情消费受到传统消费心理及消费习惯的制约,具体表现在:

(1)攀比心理。不少农民把相互往来的频繁程度以及礼金赠送的多少作为衡量红白喜事隆重与否、人缘好坏、感情厚薄的标准,认为这是维系感情的纽带、关系亲疏远近的象征,不顾自己家庭经济实际,逢事必参与,参与必送礼;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间,你投之以桃,我则报之以李,而且层层加码,你送我50元,我还你100元,你办10桌,我办20桌,你来我往,人情债的份额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即使经济拮据的农民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如此互相攀比、彼此摆阔,无疑在无形中助长了农村大操大办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

(2)从众心理。据不少的农民反映,自己虽然对愈演愈烈的人情债很反感,但为了争“面子”,留“后路”,只有违心地随波逐流,“得过且过随大流,患得患失保平安”。人家都在“这样做”,而你却不“这样做”,就显示出你的不对和格格不入,就会遭到众人的非议,在亲友面前抬不起头,所以只好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东借西凑办红白喜事,违心地大操大办。一些原本不收礼的甚至规劝过别人不要收礼的村民也不由自主地身陷其中,于是在长期的互动中,更多人的加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补偿心理。不少农民认为如果自己遇事不大摆酒席,就收不回以前的人情投资。在这种补偿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将操办婚丧喜事、生日满月作为大发横财的机遇,作为收回人情“投资”的好机会,从而获取“投资回报”,以求得经济上的收支平衡,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部分农民有意把小事当大事办、没事找事地巧立名目来收礼。因此,很多农民将人情消费支出称为“无息贷款”。

(4)虚荣心理。很多农民对人情消费虽有反感,但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不去;或者曾经受过邀请者的人情,不去心存负疚,有一种欠债感;即使没受邀请,看见别人去了,也跟着去,深怕得罪了人。总之,硬着头皮,强装欢颜甚至变卖生产资料、举债也要送人情,不能让人瞧“扁”,只有死要面子活受罪了,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被动消费”局面,由此可见,人情已经变成了由金钱编制的“债务链”。即使钱是自己的,但钱花的并不是那么心甘情愿。?

(5)敛财心理。这主要是一些村级党政干部变相敛财的一种手段,他们拥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和权力,如在计划生育、划分宅基地、邻里纠纷、孩子参军等方面。一些有求于他们的人无不趋之若骛。这是变相腐败的一种形式,在农民群众中产生很坏的影响。

(6)投机心理。现在农村送礼风甚浓,甚至到了无事不送礼的地步。送了礼就话好说,事好办,关系好处理,不送就是关系差、有意见,收送人情礼金成为一种社会“潜规则”。有些农民送礼只是为了留条“后路”,方便以后办事。常常“笑脸接请柬,背后吐怨言”,心中不悦,但为了不得罪人,今后好办事,只得硬着头皮、强装欢颜也要送人情。

可见,送礼者心态各异,真正表示贺意有之,但为数甚少,而大多数人碍于情面,或礼尚往来,至于送多送少,送礼者心中自有一把尺,有的是有求于人,有的是还人情债,有的是随波逐流,拿钱买人情,拿钱买面子,给农民家庭带来了数不尽的烦恼,特别是低收入家庭,遇上这些事,更是雪上加霜,给其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助长了不正之风的泛滥。

三、 家庭经济

人情消费与家庭经济密切相关,人情消费作为支出的一种,理所当然地要受到农民经济收入状况的制约,相反,人情消费中现金或实物的支出必然导致家庭经济收入的减少。中国百村调查表明,家庭纯收入与人情支出呈现正相关关系[3]。收入不同的家庭的人情消费规模是具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家庭年收入越高,人情规模越大[4]。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情消费支出并不会随着家庭纯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因为它还受着道德约束、社会需要、传统心理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这有些像经济消费理论中的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在他的相对收入假说中提出来的,又称制轮作用,是指长期平均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短期消费减少的抑制作用,通俗的说,就是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实际上棘轮效应也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的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农民平均收入的增加是近年来人情消费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说,农民的收入是在不断增长的,各种消费也随之增长。农村中较先富裕的“大户”,由于收入上升得快而且多,其赠送和收到的礼金都以较大速度增长,而示范效应逐渐推动其成为新的随礼习惯、这使得人情消费具有单向增长效应,即本身存在着只升不降的趋势,人情消费的水平不断上升。

四、 家庭类型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加之城乡隔离政策的松动,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外出打工已经成为某些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气势浩大的民工潮冲击着农村传统的家庭模式,出现了许多留守家庭,即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家庭。其中,70?以上的民工选择了妻子留守的“半流动式”,在入城时把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留在农村。于是,在很多迁出地都普遍出现了家庭结构的“386199”现象,这组数字意指以男性为主的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导致农村中留守的家庭成员主要由妇女、儿童和老人构成。其家庭结构多为由老人和孩子构成的隔代型家庭、由妇女和孩子构成的半边型家庭、成年子女全部外出由老人构成的空巢型家庭[5]。

不同类型家庭的人情消费的是不一样的。把不同的家庭类型作为一个研究视角,对其人情消费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实现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李祥忠[4]就曾将农村家庭分为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三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农村家庭的人情消费进行了比较研究。比较表明,留守家庭、半流动家庭和流动家庭在人情消费动机和后果等方面是具有差异的,而在消费方式方面差异并不明显。具体结果如下表示:

五、 四因素间的相互联系

笔者通过以上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考察分析,为了更进一步阐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了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如图所示:

首先,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中,人情圈和传统消费心理归属于主观因素,家庭经济和家庭类型归属于客观因素。

其次,不同的家庭类型对人情圈和家庭经济都有直接影响,然后再通过人情圈和家庭经济间接的对家庭人情消费造成影响。

(1)不同类型家庭的人情圈的变化是有差异的。留守家庭的人情圈的变化相对较小,人情往来相对比较固定,每次送礼的标准相对也比较固定(更多的时候是遵循当地传统),一年送礼的次数是也比较有限的,结果导致留守家庭的人情消费规模相对比较固定,总额也较其他类型家庭小一些。半流动家庭的人情圈呈扩大趋势,他们一边要维持原有的社会关系,同时要积极拓展新关系,这意味他们的人情开支肯定有所增加。流动家庭的人情圈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部分家庭希望能够搬迁到城镇或城市,原有的社会关系逐渐疏远,人情消费自然而然的有所减少。还有部分家庭希望继续留守在农村,但是他们平时在城镇或城市工作,人情圈扩大了,人情开支也自然而然的增加了。

(2)不同类型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众所周知,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可以显著地、大幅度地增加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6]。有学者研究证明,家庭非农劳动力的数量是影响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第二大因素,并且它对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作用位居农村劳动力素质之前。家庭非农劳动力数量显著增加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而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显著降低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7]。更有学者明确指出,农村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对家庭年收入的影响很大,和无人外出相比,一人外出打工年收入可以增加827元,而两个人均出去打工则年收入能增加5077元[8]。由此不难理解,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是有差异的。

再次,人情圈、家庭经济和传统消费心理与家庭人情消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1)人情圈的大小对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起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从总体而言,人情圈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对于某一农村家庭来说,其人情圈越大,相应的其家庭的人情消费开支就越大;反之亦然。

另外,农村家庭人情消费规模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其人情圈的大小。例如若农民怀着留后路的心理(以后说不定就有请人家帮忙的地方)或本着拓展自身社会关系的意图而给本无需随礼的人家送人情,一旦开启了这种“欠情――还情”的人情消费链条,就意味着其人情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扩大了;同理,一旦农民因某些非正常原因如感情破裂、自身的利益关系受损或感觉人情往来已不堪负重时,就会有选择的终止人情往来,这样一来,其家庭的人情消费的规模就会减小、水平就会降低,而其人情圈也就相应地缩小了。

(2)中国百村调查表明,家庭纯收入与人情支出呈现正相关关系[3]。即家庭纯收入越高,家庭经济就越富裕,相应的人情支出就越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情消费支出并不会随着家庭纯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因为它还受着道德约束、社会需要、传统心理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这有些像经济消费理论中的棘轮效应。

但这并不是说人情消费对家庭经济就没有作用和影响了。现如今,从家庭负担的角度出发,绝大部分农民认为人情消费增加了其家庭负担,但从整体来看它对家庭经济的作用时,并不是全部的人都认为它有阻碍作用。这也说明人情消费毕竟有其积极的作用和功能。

(3)由前文分析可知,农民传统的消费心理是影响农民人情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定历史时期下,农民传统的消费心理和人情消费行为表现出了一些相应的特征:消费动机上倾向于从众性,攀比动机强烈和敛财动机明显等。同时,由于农村相关制度不完善、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的限制,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多数农民还存在留后路的投机心理,致使人情消费在农村泛滥异化,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心健康,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人情圈对传统消费心理具有反馈作用,而传统消费心理对家庭经济和家庭经济对家庭类型都有间接的影响作用。

(1)其实我们可以说人情圈是传统消费心理得以表现的载体。人情圈代表着农民个人或其家庭的社会交际网络,只有置身其中,他们才会去攀比、从众,才会产生诸如此类的消费心理。

(2)家庭经济很容易受到传统消费心理的影响,这一点不难理解。一方面,农民若基于攀比、虚荣或从众的心理动机进行人情消费,不免会给其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农民若出于敛财、留后路的心理而进行人情消费,则很可能会取得短期内家庭收入的增加,即家庭经济的暂时性富裕,或在长期内收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3)不同的家庭类型对家庭经济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可细细想来,家庭类型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家庭经济的影响。假想一户农民家庭的经济足够富裕,那他(她)就不用背井离乡,忍受与家人分离之苦出去打工挣钱了,这样也就无所谓流动家庭、半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之说了。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人情圈、传统消费心理、家庭经济和家庭类型这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建立了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相关因素分析模型。从模型中不难看出,这四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之间形成了一组闭合的回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因此,在理清农村家庭人情消费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同时,对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人文、社会环境等综合做出判断,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第二篇: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农村家庭承受力调查与分析 调查基本情况:

在我家乡广大的农村地区,一个供养着一个大学生的家庭与同地区收入相当的其它家庭生活状况相比而言,他们的生活显然要困难的多。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现在高校教育的收费过高,还是大学生们自身用于受教育之外的其它消费过高?带着这样的疑问,为了解开其中的谜团,本人利用暑假期间的闲暇时间,做了本次题为《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农村家庭承受能力的调查》的调查,希望本调查能帮助大学生们树立合理、理性的消费观提供一点点的启示。 调查对象:我校学生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2013-5-1

组成人员:我本人

基本情况:大学生各方面消费情况

一、大学生家庭经济现状及消费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占70%左右)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来源是靠外出打工,有少部分(占13%左右)是靠在家务农以及做点小本生意。极少一部分(占7%左右)家庭是工薪家庭。据调查他们有的家庭为了供一个大学生,甚至让其他的孩子辍学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而即使这样,有的大学生家庭的日子过得也是捉襟见肘。

上一种情况是稍微好一点的,还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费则主要是依靠学校的贷款以及一些亲戚的借款。据调查每个大学生的学费平均每个人每年需要10000元左右,而生活费则在400-800之间。这些钱大部分都需要家里解决。

二、是什么使大学生家庭经济紧张:

1:有些家庭所在地地理环境相对比较的偏远,交通不是很方便,属于欠发达地区。它周围村的人赶一次的集甚至要花上一天的时间。因为没有马路,四周的来往很不方便,全都依靠步行。所以这里的经济也不是很发达,大部分的家庭的经济来源还是要依靠务农,稍微有点经济基础的就在经营点小本生意

2:因为在农村,家里的亲人文化都不是很高,所以只有依靠劳动力赚钱,无固定职业。自然工资就不是很高。再加上一些家庭家人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又需要大笔的医药费,经济情况也就不容乐观。

3:所调查的家庭一般家里都还有一个或两个兄弟姐妹,这也与罗渡的文化氛围以及思想观念有关。一个家庭要承担两个到三个学生的学费及生活费确实有点吃不消。据调查的家庭中有80%还要赡养家里的老人。

4:由于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确实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每年的学费就已经让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够戗,而几乎所有大学生的经济来源都是依靠父母,这就使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这笔钱主要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品的开销的。 而大部分学生总喜欢把钱都用完。 同样,除了日常饮食类为主要开支外,情感开支也相当的大。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关键主要集中在了大学生的消费上,我们知道作为大学生,我们都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都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情况:

1、 大多数学生走理性消费路线

就月平均生活费而言,五成大学生月生活费超500元,并且400~800元这个区间是大学生最为普遍的花费区间,即使在这个区间内,最高消费和最低消费也相差400元,表明大学生之间的消费差距还很大。在饮食方面的费用最多。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

2、消费存在攀比、追求个性

“手机、电脑一样都不能少。”假期回来,常常会发现班里很多同学换了新手机,有些班级同学都有笔记本电脑。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且存在的攀比心理极强。有些为了一款流行手机或者名牌衣物,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它必要开支,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他们也强调人际交往消费,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应酬的支出。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原则。

3、大学生追求的“月光族”消费

调查还显示,大多数学生每月花费基本没有节余,其中50元以下节余的占81%,有200元以上节余的仅占1%。对于节余的钱,45%的同学选择休闲娱乐,选择买书的不到占十分之一。 少数同学遇到超支现象,会找同学借用,或预支下月费用。

4、大学生淡薄的理财观念

没有坚持记帐的习惯,大多数学生不明确到一个月的钱用在什么地方,是否合理。很少有学生选择银行储蓄,没有存款的习惯。在校大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在股票、外汇、基金、债券、保险等市场上投资,并且对这方面的投资方法知之甚少,大多数人认为能做好资产保值已经很不错了。

【二】关联分析:

从消费情况可以总结出,理财能力弱,理财观念薄弱在大学生中是普遍现象,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原因:

许多家长始终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前途光明,加上经历过艰苦生活的家长们特有的“补偿”心理,往往容易造成迁就、娇惯、溺爱孩子,结果却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理财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孩子用钱上,常常是舍得,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并且从小学到高中,支配钱这项工作从来都是家长一手包干的,理由是:孩子还小,不知道什么应该花什么又不该花的。如果孩子在没有问过家长的情况下,哪怕只是自主花了一毛钱,也会受到家长的训责。上大学了,离家也比较远,大学生们才开始理财,没有经验也只能跟着感觉走,别人买我也买,家庭经济好的,消费也更大更加没有节约意识,一般家庭的所有收入都支付在大学生上。

2:学校方面:

学校在教育学生成材的同时,却没有教他们怎样理财。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理财是大人的事,孩子还不适宜涉足这种事情,或者认为理财的事情孩子长大以后自己也能学会。更多的人认为,青少年时期应该是“一片净土”,孩子

们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长身体,其他的都应慢慢来。并且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的活动极少学术性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所以在学习上的消费不多,导致学习方面不理想,也就出现了大学生的腐败学风。3:社会问题:

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泛滥,校园外不良环境(如一些歌舞厅、网吧,游戏机厅)的存在等,往往对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学生们受到社会上铺张浪费现象的影响,学生也开始用父母的钱摆阔。学生们花钱大多没有计划性,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只为了不让自己脱离社会。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诱人的,使得许多同学都想去尝试。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学生,缺少经验,在途中迷失方向。

4:自身原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分辨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不够、缺少主见。虚荣心、攀比心强等。大学生第一次做主自己手里的钱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都有些盲目。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显示他们的理财能力的缺乏。

况且大学学生的家庭贫富差距很大,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那么“土”,也是为了摆脱自己的自卑心理,则产生了攀比,别人买名牌,自己也要买远远超过自己负担能力的名牌。就为了在校园里不让别人看出差距来。

【三】大学生要学会理财,以下的建议:

1:资金整体规划

每个月可以使用的资金为多少,每月的经常性开支为多少,留取每月资金总额的20%作为备用资金,以应该计划外支出,如外出、购书等。做好个人财务账本。这样不仅能清晰的看出每个月的支出状况,同时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几个月大概的支出情况。

2:养成储蓄习惯

可以有计划地将自己不用的钱存成三个月定期储蓄或活期储蓄,然后制定用才计划,之后按照计划有规律地进行支取。另外,还可以开一个带有自动理财功能的“综合理财账户”,这样,家长寄去的钱可以自动转为定期存款,而支取的时候,银行电脑系统会自动计算,支取损失最小的存款。最大程度上可以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3:学会勤俭节约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家庭条件更是贫富不一,所以,不能盲目攀比,应该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乱花。除了4年间的学费4万元、基本生活费(吃饭、学习资料钱按600元/月计)约2万元,建议额外支出部分或者全部由学生通过打工挣得。

4:学会精打细算

大学生活的消费中有很多省钱的窍门,比如买二手货、选择优惠电话卡、办购物打折卡等等。注意学习省钱窍门,尽量别花冤枉钱,更多地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比如电子产品,能用学校的就用学校的,或者几个同学合买、淘二手货,把奢侈消费压缩到最低。

5:习惯记账和编制预算

这是控制消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坚持把收支情况整理并记在本子上,就可以掌握自己的收支情况,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支出,哪

些是可有可无的支出,对症下药,对今后的开支做出必要的修改,达到控制的目的。

6:能吃苦耐劳

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进行勤工助学活动,学会自立,不但能减轻家庭负担,还能使学生从勤工俭学中体会父母的辛劳,由此树立自立、自强的上进心,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这种理财增值方式,应该成为大学生理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尾

(1)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再就业提供保障。

(2)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转换就业机制,从以行政安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3)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增大就业安置量。组织失业职工参与服务街道为主的便民利民活动、公益劳动、家庭手工业等进行生产自救。

(4)联合社会力量,建立生产自救基地,鼓励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 从政策上扶持再就业工程,鼓励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5)健全对农村大学生的帮困体系。通过建立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困难补助制度、社会资助和师生、学生互助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帮困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大学生帮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解决农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勤工助学不失为农村大学生自行解决眼前困难的有效办法。目前,在勤工助学方面应努力实现“四化”,即基地化、产业化、规范化、育人化。基地化是指为勤工助学的在校生提供稳定的、长期的勤工助学岗位;产业化是指将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建成按产业方式运作的社会实体;规范化是指勤工助学管理机构要做好内部结构的调整工作和外部的协调工作,使勤工助学活动规范、有序、安全、高效;育人化是指把勤工助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受到教育。

(6)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依据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工作。应引导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自强不息,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古训自勉,敢于面对现实,用知识丰富自己,武装自己。要根据他们的性格、家庭背景、情趣、爱好、个人经历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和开导。在学习上要支持和帮助他们,把他们塑造成能独立进行道德判断抉择、道德自律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

(7)做好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政府应该拿出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农村子女在报考时应该充分考虑影响就业的地域、学校、专业等多方面因素。农村大学生毕业时注意做到:一是认真分析当时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充分认识自身条件;二是有效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等项目;三是遵循大众化教育下的大众化就业的新形势,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多样化和多元化中寻找位子;四是不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第三篇:农村家庭消费情况调查

课程:民族学通论

专业:04社会学

姓名:王鸿鹄

学号:041002

4《农村家庭消费情况调查》提纲

一、研究背景

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近年来,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民消费结构逐步改善,农村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但是,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也面临许多难点:城乡消费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农民消费意愿逐步走低,农村商业设施运营效率较低以及农村消费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等。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人口分布差异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新的政策导向、城市总体规划和财政支出倾向为农村消费市场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七成以上。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目前只有30%左右。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农村居民消费上,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增长速度缓慢、地区之间的生活消费差距不断扩大。近5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只增加了40元左右,年均生活消费支出实际上只增加了3%。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全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低速增长,结果导致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水平提高缓慢,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和拓宽乏力,并成为了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农民人口相当于欧洲的5倍, 国外不少实业家都把投资的重点放在中国,其原因就在于盯住了中国这个巨大潜在的农村市场。这就意味着,靠3 亿城镇人口的消费需求升级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将会愈来愈难。若9亿多农村人口消费结构一旦升级,它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实谓不可估量。所以,如何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人口对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努力使广大农村的消费市场成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动力源之一,确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的意义

据中国的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农村消费的主要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问题。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虽然收入连年增长,但农村居民家庭富裕程度并不理想。农村贫困人口仍有2365万人,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067万人。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目前农村家电普及率与城市相比要落后10年,如彩电的普及率只有城市的一半,电脑更少。但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里没有电视,不是农民买不起,而是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如有的地方电压不稳,或是电视信号不好,要么是电价偏高。再如洗衣机,很多农民没买的主要原因是自来水问题,在农村约有60%的地方还没通上自来水。

三是消费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市场监管和整治力度的加大,商品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市场,掺杂使假花样翻新,假冒伪劣仍很严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据商务部去年对全国1万户农民进行的问卷调查,75%农民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

四是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还不大,在农村更是如此,极大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城镇。在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已是普遍现象。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即期消费支出。

而对于我个人的来说,我自己就是来自农村,也很想了解农村的发展和状况。近年来,在我的家乡,农民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好起来了,生活消费也在渐渐地得到了改善。在我的印象中,老一辈的乡亲农民,他们生活很清苦,整日的劳动换得自给自足就可以,他们也很满足。每天能够吃饱,养活家人就是他们的目标了,家庭消费的很少。近些年来,我们农村很多人都走出农村狭小的空间,出外打工、自谋出路、养殖耕种其他经济产物的等出现了不少。生活得到了提高,人们的观念也变了,人们家里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好。摩托车、电视等一般的家庭设施都有了,有些更是有了空调、洗衣机等一些高档的设备。但是,他们的消费观念还是没有得到更好的提高。我就想借回家的这个机会,在家乡做一次小的家庭消费的调查。让我了解一下在我们那的人们,消费到底是怎样的,人们的观念如何,也可以同时了解一些当今农村的消费情况和农村的消费市场发展情况。

三、研究方案及设计

根据此次调查的要求,我决定将在我的家乡及附近几个农村进行调查。我准备在几个农村进行选取调查样本,主要是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最后进行资料的总结分析和处理。

1、调查地点的选择

此次调查主要是选取我的家乡及附近的几个农村,共5个村。

2、调查对象的选择

选取大约200个家庭进行调查。根据各个村人数的多少,分配人数的比例以确定个村人数的总数,然后用简单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和一些简单访谈。

3、资料分析

最后是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在所有的问卷得到回收后,进行资料的取舍和总结,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后,对资料进行最后的处理,并得出结论。

四、工作计划

整个调查过程计划用两到三个月进行,分四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查阅一些有关的资料河文献,初步拟定调查计划。然后设计调查的内容和调查的问卷。

第二阶段 调查阶段:根据方案抽取调查的对象,奔赴个村进行问卷调查和一些访谈,收集调查资料。

第三阶段 分析阶段:对资料审核和复查,对问卷汇总与录入,对资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和整理。

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评价调查资料的质量,分析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最后的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及论文。

五、经费预算

调查过程主要的经费主要是在资料的收集和问卷打印,以及调查过程中的交通费用等,另外还准备在调查时,赠送一些小的礼品给予回报。

初步将预算的经费定为400元左右,如果遇到一些计划前未考虑到的特殊情况,经费可能有所更改。

附:

调查问卷

(1) 您的年龄:__职业:__

(2) 你家有几口人:__

(3) 你家每月的消费大概是多少:____ 元(人民币)

(4) 你家每月的收入总共有多少:____ 元

(5) 你家现有哪些物品:______(多选)

①自行车 ②摩托车 ③煤气灶 ④洗衣机 ⑤电扇

⑥电话 ⑦手机 ⑧电冰箱 ⑨电视 ⑩空调

(6) 日常生活家庭用具的费用大概占家庭总消费的比例是:____

A 20%以下B 20%-40%

C 40%-60%D 60%以上

(7) 你买东西时主要会考虑的是:____

A 价格是否便宜B 质量是否很好

C 综合考虑价格和质量,选中间价位D是否是名牌,上档次

(8) 你出门通常买的东西主要是:____

A 家用品B 食品类

C 服装D 其他____

(9) 你多久会去帮家人或是自己买一次衣服:____

A 一两个星期左右B 一两个月左右

C 半年左右D 一年或是更长

(10)你家每年用在医疗方面的费用大概是:____

A 500元以下B 500-1500元

C 1500-2500D 2500以上

(11)子女的花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是(包括学费):____

A 20%以下B 20%-40%

C 40%-60%D 60%以上

(12)你通常会为子女买哪方面的东西:____

A 服装B 营养品之类

C 学习用品D 其他____

(13)你家每月的电费是多少: ____元

(14)你家每月的电话(含手机)费用是:____元

(15)你们全家外出游玩的几率是:____

A 基本上不去B 一年有一两次左右

C 一两个月一次D 每周至少去一次

(16)如果让你们全家外出去旅游,你会选择多大的消费:____

A 500元以下B 500-1000元

C 1000-1500元D 1500元以上

(17)如果你有了一大笔钱,你打算怎么去用它:____

A 储存在银行里B 买房、买车、旅游等

C 投资事业D 其他________

(18)你最理想的生活是怎样的:____

A 有吃有住就行B 有很多钱花,吃好的,穿好的

C 有好车好房D 其他________

(19)你认为住豪华别墅是一种太过奢侈的生活吗?__

是/否

(20)在特别的节日或日子(如春节、结婚等)时,大笔花钱消费,你认为这合

理吗?__

是/否

第四篇: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行,消费升级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住宅、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优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消费结构 恩格尔系数消费支出城乡居民

正文:

一.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 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 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到199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50.1%,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从67.7%下降到

58.6%,从贫困提高到温饱水平。从1995年到199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0.1%下降到42.1%,进入到小康阶段,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从58.6%下降到52.6%。从1999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42.1%下降到37%,进入到富裕阶段,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从52.6%下降到43%。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表明我国居民花在食品支出方面的钱占总消费的比重下降,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支出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化。

2. 实物性消费支出中,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上升,非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

明显下降。耐用消费品方面,我国居民对于房屋及汽车的消费支出大为增加,尤其是住房支出。自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很快。据统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提高到10.2%,住房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由5.43%提高到7.71%。农村居民住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高于城镇,自1993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3.9%至16.4%的高水平上,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位居第二。非耐用方面,2001年,非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为63.3%,比1990年降低了18.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53个百分点,下降趋势明显。

3. 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上升,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支出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化。城乡居民为满足生存需要在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额虽在不断增加,但支出比例不断下降,相反,为满足居民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支出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2001年,我国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为26.2%,11年间年均上升1.5个百分点,2006年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441元,比上年增长9.7%,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24.8%提高到28.1%,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性支出、交通通讯支出份额上升较快。统计数据显示,1993—2005年十多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年均增长15.5%,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3.1个百分点。此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由1993年的9.2%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13.8%,平均每年提高0.4个百分点。在各类消费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重已位居第二位。从农村居民看,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也增长迅速,年均增速达14.5%,比同期人均纯收入增幅高3.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从1993年的7.6%提高到2005年的11.6%,年均提高0.33个百分点,居食品、居住之后的第三位。另外,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十分迅速,比重不断加大,在2001年到2005年之间,就由8.61%上升到12.55%。医疗制度的改革也导致人们用于医疗的支出增加,绝对支出额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趋势。1993年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56.89元增加到600.9元,增长了9.6倍。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7%上升到7.6%,年均提高0.4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27.17元增加到168.1元,增长了5.2倍,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3.5%提高到6.6%,年均增加0.25个百分点。

二.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食品消费比重依然偏大,恩格尔系数仍然偏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城镇居民更有进入富裕水平的趋势。可是,虽然恩格尔系数持续平稳下降,但我国跟西方富裕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早在1993年,美国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11.4%,法国为18.3%,荷兰为14.6%,加拿大为15.7%。因此,我国居民在食品上的消费比重仍有下降空间。

2.教育、医疗、住房支出比重不断增大,导致居民用于其它方面的消费受到一定抑制。我国教育的支出比重过高,在发达国家教育的支出比重都很低。其中法国最低,只占0.63%,最高的美国为2.41%。这些国家公共财政对教育的大量支出代替了居民在教育上的支出,使居民不必花太多的钱在教育上。在医疗保健方面,由于医疗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医疗收费过高以及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使居民的医疗保障支出不断增长。住房方面,由于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会继续大幅上升,许多家庭抑制其他消费,以积攒首付款和支付月供款。过高的首付款和月供支出明显挤出了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绝大多数购房者纷纷削减了其他消费。因此,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已成为挤占我国城乡居民其他消费的重要原因。教育、医疗和住房这“三座大山”,抑制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对整体消费需求以及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逐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严重偏低,恩格尔系数相对偏高,消费结构调整较慢。从消费水平看,自1978年以来,农民消费各年的增加额均低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民消费支出之比1985年为1.71:1,1990年为2.03:1。1995年为2.32:1,2000年为2.79:1,到2004年扩大为3.7:

1。城乡居民消费的绝对额差距由1985年的164.13元扩大到2004年的2166.30元。从消费结构看,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的差距在1985年时为4.5个百分点,在1990年时为4.6个百分点,在1995年时为8.5个百分点,在2000年时为9.7个百分点,到2004年为9.5个百分点。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都在呈扩大趋势发展。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严重偏低。2004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385.8元的水平,较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52.1元低2166.30元。农民的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39.01%。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2004年农民生活每100元消费支出中,有47.2元用于食品消费,只有52.8元用于衣着、

居住、购买家庭生活设备与用具、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交通通讯等生活。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47.2%。较城市居民的37.7%高9.5个百分点。这表明农民消费结构还不合理、调整较慢,食品以外的消费不足。从消费水平看,农民消费增长缓慢的根源在于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造成的。

三.完善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一些建议

1.努力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户的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并最终决定着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一方面,加快产业调整,广开就业渠道,努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进而促进消费。另一方面,采用包括提高职工工资、增加下岗工人补贴和离退休金在内的各种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其购买力,刺激社会总需求。同时,国家还需采取措施改善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尽可能地缩小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保证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不再降低。就我国而言,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同时其消费总量亦处于社会总体消费的基础性地位。

2.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继续发挥财政在教育投资中主渠道的作用,壮大财政实力是增加教育投资的根本保证。另外,政府还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包括住房、医疗、失业、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逐渐树立消费信心。特别在住房方面,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强化房地产价格管理,遏制房地产价格过高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帮助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条件。要让广大消费者买得起房,放心大胆其他消费。

3.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要为农村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和厂商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乡村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以及信息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力度;围绕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积极办理农业生产与经营所需的消费贷款,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试办助学贷款,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以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针对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状况,金融机构可以在贷款农户中建立信用机制,对于较大额度的

消费贷款,需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参考文献:

1.刘青芝《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与优化对策》

2.唐玲,《我国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宏观经济管理》2003年第八期

3.余明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百度文库,《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5.《我国教育住房医疗“三高”使居民不敢消费》腾讯新闻

http://news.qq.com/a/20061113/000823_1.htm

第五篇: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现状调查报告

——基于北舞渡镇农户调查问卷分析

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10-1班

张萌

学号:311010010130

调查时间:2012-07-10至2012-07-20

调查地点: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指导老师:张富文

综述:在当代政策环境及经济发展条件下,农村家庭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时刻发生着变化,农村城镇地区在这种变化的环境条件下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农民生活水品的提高及城镇一体化日益明显等已诉说着农村的文明与进步,同时农村人口的流失及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农村家庭人口数量的下降也警戒你我,显明农村家庭结构在激烈的变迁中。基此,正确认识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的现状,在家庭结构的变迁中趋利避害,保障农村家庭结构朝着有利于农村家庭建设的方向变化发展。

调查目的:正确认识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的现状,在家庭结构的变迁中趋利避害,

保障农村家庭结构朝着有利于农村家庭建设的方向变化发展。

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现状调查报告

——基于北舞渡镇农户调查问卷分析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结构受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时刻发生着变化,

所谓机遇伴危险同在,进步携不利同行,随着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是蒸蒸日上,同时农村家庭结构也处于激烈的变迁中,农村移民城市及外出务工人员携子女落户城市已屡见不鲜,农村人口流失和计划生育下农村家庭人口数量的下降促使我们不得不正确认识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的现状,以至做到趋利避害,保障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朝着有利于农村家庭建设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农村、家庭结构、变迁、现状、趋利避害

农村家庭处于社会的基层,它的存在维系着社会基本生活的稳定,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城市领携农村,带动农村一步步城市化,近些年来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常年在外而想转移户口定居城市人口不在少数,再有高考制度下的户籍转移制度给了无数农村学子鱼跃龙门轻松落户大城市的机会,这些农村家庭的转移及农村人口数量的下降严重冲击着农村家庭结构。

一、农村家庭结构类型及变迁

小结:(宋体小四,1.5倍行距)

参考文献:(楷体小四)

目前国内学者对家庭结构分类主要按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以及家庭结构完整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家庭结构类型。从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来看,中国农村家庭主要包括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身家庭和联合家庭等;从家庭成员结构的完整性来说,又可分为完整家庭与不完整家庭,空巢家庭以及隔代就是当前农村不完整家庭的具体表现类型。

随着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现其实正是一直履行着维系社会基本生活与稳定的基本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导致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变异家庭数量在农村家庭结构中呈现迅速上升趋势。笔者通过对东北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下一篇:农村安全饮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