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研讨论文

2022-05-0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经济责任审计研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文章在对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提出背景、实施现状、存在的优势及不足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开展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从责任界定、重点内容、方法程序和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

经济责任审计研讨论文 篇1:

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 经济责任审计是政府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具有推动完善政府治理的功能。文章从理论证据与经验证据两个层面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治理功能的依据,界定了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涵义,并分析了其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要素,从参与方式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实现机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 治理功能; 实现机理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是政府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具有推动完善政府治理的功能。国家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惩治和预防腐败等方面的治理作用。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治理危机”的概念以后,治理相关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政府治理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政府审计与政府治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秘书长Moser在2008年举行的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会议上就指出,国家审计是良好国家治理的关键要素;2013年举办的世界审计组织第21届大会的两个主要议题之一就是“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我国亦有诸多学者曾在其文献中提出过“政府审计是政府治理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机制,政府审计能够促进政府治理完善”的观点,如张立民、赵彩霞(2009),尹平、戚振东(2010)等。

政府审计的治理功能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世界银行学者D. Kaufmann等(2008)认为治理功能体现在六个方面:话语权和问责制、政局不稳定和暴力、政府的效率、管制负担、法治、防治腐败。当前,我国学者对政府审计治理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包括政府审计推进问责制的研究、政府审计提升行政效率的研究、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以及政府审计防治腐败的研究。经济责任审计是政府审计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政府治理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在监控权力运行、防治腐败、提升行政效率以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的治理功能寄予了厚望,急需学界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拟以经济责任审计为切入点对政府审计的治理功能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论证经济责任审计为何具有治理功能,指出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功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揭示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一、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治理功能的理论与经验依据

(一)理论依据

根据契约理论,国家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产物;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社会契约,政府对公民负有责任并且必须达到契约的约定。政府治理过程是契约的签订和执行过程。政府的契约关系包括公众与立法机构之间的契约、立法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契约、政府部门与消费和供应商之间的契约(政府部门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顾客、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契约、政府部门与支出部门的契约以及政府部门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契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确认和解除过程,就是契约的签订和执行过程。从契约论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政府官员履行一系列契约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控制的过程。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的有效制度安排和监控手段,可以促进领导干部尽职尽责地履行经济责任,从而使得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之间的契约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也可以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来解释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治理功能的理论依据。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针对政府效率低下、政府运行成本过高、公共服务质量低劣的情况,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改变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管理应摒弃官僚制,重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提倡改善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能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供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公共服务。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领导干部财政收支责任等情况的监控,可以促使领导干部有效地经管其受托的公共资源,有效率地提供公务服务,从而改善政府治理。

(二)经验证据

国内一些学者曾对政府审计与政府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实证研究,董延安(2006,2007)从预算执行权、税收征管权两方面实证检验了经济权力的审计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审计执行力度、审计任务强度、审计经济处罚力度、审计信息披露力度、经济发达程度对公共经济权力审计控制效果有显著影响;李江涛(2009)对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两个层级的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审计人员数量、被审单位数量、审计发现的违规金额对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效果有显著影响;刘更新(2010)实证检验了经济责任审计对政府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数量、审计提交的信息报告数量、审计机构移交司法检察机关案件数量与政府治理效率显著正相关;韦德洪、覃智勇(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审计效能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存在显著影响。上述实证研究都从一程度上验证了政府审计具有改善政府治理的功能。

二、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涵义及具体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是指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完善组织治理的功能。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功能可以体现在党的治理、政府治理、非盈利组织治理以及公司治理之中①。

世界银行D. Kaufmann & Aart Kraay(2005)认为治理包含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别由两个综合指标来表示,综合指标下涵盖多个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表1中的综合指标反映了治理体现的六个方面:表达权和问责、政治稳定性、政府效能、监管质量、法治水平和腐败控制。以治理指标体系为参照,根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和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通过对领导干部财政收支责任、国有资产管理责任、政府债务责任以及重大经济决策责任的审计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2)提升政府效率。通过对领导干部财政收支责任、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责任、政府投资重要项目管理责任、对直接分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责任、重大经济决策责任的审计,可以提升政府效率。(3)加强法治。通过对领导干部法律法规政策执行责任的审计可以加强法治。(4)防治腐败。通过对领导干部廉政责任的审计可以防治腐败。(5)强化问责。通过对领导应负经济责任的审计可以强化问责。

三、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要素

借鉴公司治理、财务治理等理论研究的要素框架,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要素框架可以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载体以及治理环境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经济责任审计治理主体

分析经济责任审计治理主体的内涵,要与经济责任审计主体进行区别。经济责任审计主体是指审计机构或审计工作人员,而经济责任审计治理主体是指拥有特定的审计委托权、实施权或监督权的机构、法人和自然人。具体包括:(1)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人。根据《宪法》的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为公共财产或资源的所有者;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选举或任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首长。审计关系人理论认为,审计委托人一般为财产或资源的所有者。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人在理论上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的审计委托人是全体人民,第二层级的审计委托人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层级的审计委托人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党管干部的原则,因此,审计委托人包括党委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工作中,审计的具体委托权一般由党委部门和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机构来行使,包括组织部门、纪委、审计部门、人事部门、国资委、监察部门等。(2)经济责任审计人。经济责任审计人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机构或人员,具体包括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国资委以及企业内审部门等。(3)其他拥有监督权的经济责任审计信息使用者。经济责任审计信息使用者一般都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利益相关者,他们需要通过审计报告,了解被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从而作出与之相关的决策。其他拥有监督权的经济责任审计信息使用者具体包括除审计委托人以外的上级部门、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客体

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从具象的角度来分析,是对领导干部履责行为的治理,因此客体是领导干部及其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按照委托人特定的要求和原则(一般指合法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营、管理受托的公共资金或资源,二是定期向委托人报告经营、管理公共资金或资源的情况和结果。

(三)经济责任审计治理载体

经济责任审计治理载体是联系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使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得以发挥并实现的各类信息、作用实现路径和机制等的总和。经济责任审计治理信息主要包括领导干部的履责报告和审计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作用实现路径和机制等本文将在后述部分进行详细探讨。

(四)经济责任审计治理环境

经济责任审计治理环境主要指政府治理状况。全面地看,政府审计既是内嵌于政府治理结构中的一个要素,也是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治理结构和状况是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发挥所依赖的重要环境。政府治理状况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实现,在良好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状况下,经济责任审计发挥作用的机制就会比较完善,审计的独立性就会比较强,审计风险将更容易把控。反之,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就会更多地受到机制体制方面的限制,独立性可能受到损害,审计风险也会更大。

四、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实现机理

(一)经济责任审计参与政府治理的方式(见图1)

政府治理的实现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治理制度,这些治理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参与机制、监督机制、问责机制、沟通机制(秦荣生,2007)。经济责任审计通过促进社会公众参与政府治理,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运行,强化领导干部问责以及加强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交流等方式,可以有效参与政府治理,并推动政府治理的完善。

1.促进社会公众参与政府治理。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是现代政府治理的主要特征之一,良好的政府治理需要各类不同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通过文章前述分析可知,经济责任审计的终极委托权在人民代表大会,同时,政府审计部门的行政长官由人大选举产生,政府审计工作置于人民代表大会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范围的宽广性,对权力监督的普遍性,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注、支持,甚至是监督,本身就是间接对政府治理的参与。另外,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所反映的违法、违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政府部门权力运行的情况行使监督权和建议权,从而代表社会公众参与政府治理。

2.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运行。公共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政府代理的行为具有强制性和垄断性,而且委托方和代理方在利益目标函数上是不一致的,在拥有的信息量上是不对称的,因此,需要建立内部、外部的监督机制,以对政府的权力形成制衡,保护委托人的利益。目前,我国设立有纪检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等机构,对政府部门的权力使用进行监督和制约。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侧重于从监督领导干部个人权力使用的角度,对财政收支责任、重大经济决策责任、法律法规执行责任和廉政责任等进行审计,通过发挥威慑预防作用、纠偏整改作用和揭露公开作用,加强对政府公共权力运行的监控。

3.强化领导干部问责。事前的制度体系规范、事中的监督检查和事后的责任追究,是规范权力运行、改善政府治理的一个全过程框架。如果仅有科学的治理制度安排,而不注重执行和问责,治理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国际经验也表明,审计是加强行政问责、完善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举措。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与一般类型的审计不同,是领导者个人,极具针对性,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结果可以直接为行政问责提供依据。

4.加强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交流。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公告制度,这为经济责任审计加强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方面,通过事前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予以公告,可以让社会公众知晓审计工作的安排,同时可以为审计提供线索。另一方面,通过事后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予以公告,可以让社会公众知晓领导干部的权力使用情况和责任履行情况。

(二)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实现路径(见图2)

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实现包括4个环节:即审计监督、审计报告、审计问责、审计改善。审计机构接受审计委托人的委托,对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并向审计委托人提交审计报告。审计委托人通过审计报告,了解领导干部的履责能力、履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度设计上的漏洞,据此选拔任用干部、实施审计问责,并采取措施改进政府治理制度安排,最终完善政府治理。各环节之间紧密联系,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基础,后一环节是前一环节作用的深化,通过4个环节周而复始的循环,持续改善政府治理。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从契约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阐述了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治理功能的理论依据,总结了相关实证研究文献的结论提出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治理功能的经验证据;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探讨了经济责任治理功能的涵义。并以此为基础,从经济责任审计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载体、治理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功能要素,从经济责任审计参与政府治理的方式和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实现环节两个方面研究了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实现机理。

【主要参考文献】

[1]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2] 蔡春,朱荣,蔡利.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的视角[J].审计研究,2012(1).

[3] 刘更新.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机制及其治理效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 刘更新,许富荣.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审计基本理论的四大创新[J].会计之友,2012(10).

[5] 李功耀,朱荣,李明,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理论创新研讨会综述[J].中国审计,2011(23).

[6] 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 完善政府治理机制[J]. 审计研究,2007(1).

[7] 张文秀,郑石桥.国家治理、问责机制和国家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6).

作者:李汉江 刘更新

经济责任审计研讨论文 篇2:

关于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思考

【摘 要】 文章在对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提出背景、实施现状、存在的优势及不足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开展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从责任界定、重点内容、方法程序和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 同步审计; 审计

一、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提出背景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进县(市、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逐步扩大市(地、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并“探索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这意味着我国经济责任的形式有了实质性的革新,同步审计(注:本文所称“同步审计”专指“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下同)作为一个新的审计形式从试点走向了规范。自1985年我国部分省、市审计机关对厂长(经理)实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伊始,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加强干部监管、防腐倡廉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已经形成了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蔡春,2007)。伴随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20余年的发展历程,其本身在理论与实践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重点、范围及方法也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同步审计在近年来被重视并在国家审计实务中逐步开展也正是基于经济责任审计本身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

自1983年审计署成立至80年代末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时期。在内容上重点解决经营承包目标的完成情况及经营成果的真实性问题;在方法上基本沿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程序,没有复杂的业务委托、责任界定、结果运用等过程,审计风险相对较小,其作用也较为有限。

20世纪90年代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过渡时期。部分省市在实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将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上,并对审计范围、委托程序、审计内容、审计评价和处理意见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以后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打下了基础。随着这一时期的政府审计工作不断深入,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出现了财政资金审计、行政事业审计、金融审计等,但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全面审计评价,一方面审计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审计风险较高,审计部门在开展该项工作时都较为谨慎,因此虽然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较大的一段时期,但是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内容的扩展和深化上的进展却并不明显。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逐步走向了规范发展、全面推进的新阶段。1999年5月,两办(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全面推开,随后两办及五部委(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和实施办法。通过这些规定和实施办法,目前已经形成了经济责任审计从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审计经费、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实施范围、审计方法和程序、审计结果运用等一个完整的体系,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了国家治理的有效组成部分。根据审计署的资料显示,我国自1999年以来,审计机关对43万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其中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中央企业领导人员150多名。10多年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全国共7 600多名领导干部因以权谋私等问题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其中2010年审计署共对13位部长、6位省长、4位副省级城市市长和10家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2011年共审计领导干部46名,其中省部级领导干部35名,特派办和审计厅主要负责人11名(《审计署绩效报告(2010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2011年度)》)。

从我国近十几年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预防和治理腐败、建立和健全权利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及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我国过去所开展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作用重大、效果明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旧存在着很多不足:一方面表现为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以地方政府领导干部为重点,涉及党委领导干部相对较少,同步审计更为少见,“板子总打在政府的头上”,使得监督范围的“公平性”及监督效果的“全面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由于审计过程不同步,审计事项和证据无法相互印证,经济责任难以真正落实,而且审计的结果无法反映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在当前我国的行政体制中,各级党委领导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承担最终决策人的责任,政府领导主要是对党委决策负责执行工作,只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开展审计而不对党委主要领导干部开展审计或者不同步审计会导致很多问题的责任难以真正落实。而解决这两方面不足的最佳途径就是实施同步审计,如何搞好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审计学会、审计署,2011)。

二、我国开展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现状、优势及不足

自2007年开始,我国已经有部分省市开始了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试点工作,比较典型的有浙江省、吉林省、重庆等省市。在已经开展的同步审计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做法是在审计工作中做到审计工作目标和原则、工作思路、重点内容、方法程序、结果评价、责任划分等方面的同步,通过同步审计有效弥补了过去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权责不对等、责任难落实和审计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2011年4月中国审计学会、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司召开了“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研讨会”,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人经济责任界定,同步审计的程序、方式方法、审计重点和评价标准、审计结果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在审计署出台的《“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深化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索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与此同时,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及实务界人士也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陈荣高(2011)对同步审计的浙江实践进行了提炼,并对同步审计的目标、重点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阎宝泰(2011)从我国的政治体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促进领导干部尽职尽责、合理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提高审计效率的角度阐述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并对吉林省开展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陈小林、廖康礼(2011)专门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中的责任界定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相关的研究偏少,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以“同步审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的文献仅有117篇,其中2013年13篇,2012年21篇,2011年40篇,这一方面可以看出过去有针对性的研究缺乏;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多,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问题已经逐步引起了学界的积极关注。

通过已有的研究和已经开展的同步审计工作,同步审计相对于过去开展的单方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主要包括:第一,同步审计符合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体制,党在保证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上起着统领、协调的核心作用。地方政府在党委的领导下依法行使行政职能,执行党委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当前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党委与政府之间既有分工,又要协作的关系,在开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也理应同步进行。第二,同步审计有利于经济责任的真正落实。同步审计让可能承担主要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同步接受问责,同时全面、客观、公允地评价其应负担的责任,对同一经济事项的经济责任能够严格加以区分,从而使问责能够真正落实到具体的领导干部个人身上,这样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都无法以“集体讨论决定”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第三,实施同步审计有利于节约政府审计资源。通过审计证据的相互利用,通过审计某一个事项的来龙去脉就可以达到同时审计多位领导干部的目的,节约了审计资源。第四,同步审计有利于经济事项的相互印证,使得审计结论能够更加公允和客观,使经济责任的界定落到实处,增强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当然,虽然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同步审计将成为我国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方式,但是现有的研究和实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同步审计理论体系。一方面在理论上,现有的研究对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探讨多源于对已经开展的同步审计工作的总结及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理论在同步审计领域的简单延展,在同步审计的目标、责任界定、审计程序、审计重点、评价体系、结果运用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体系;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各地当前开展的同步审计工作多为试点工作,由于缺乏理论体系的指导,同步审计工作的开展多与传统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同步审计的实现途径,并未充分发挥同步审计的功效。

三、当前开展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改进建议

(一)需要进一步明确界定经济责任的范围

对经济责任的界定是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及同步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起点和基础,秦荣生(2004)认为“现代政府审计不但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而且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以将经济责任的本质界定为“受托经济责任”,这种界定奠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审计实务中界定经济责任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这种界定,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是同步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也为同步审计中确定经济责任的内容和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以权定责、以责定评”的原则,在同步审计中既要全面关注受托经济责任,又不要盲目扩大范围。在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主要体现在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能是分工合作、互有交叉的,在经济责任的界定上没有绝对的边界;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二者的权责具备原则上的明确分工,即“党委决策、政府执行”。由此可以确定各自经济责任的重点关注点,党委主要领导干部主要负责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在同步审计中经济责任界定的重心在于与经济决策权利相匹配的经济责任;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主要负责全部政府性资金的运用和支配,同步审计中经济责任界定的重心在于与经济决策执行权利相匹配的经济责任(陈小林、廖康礼,2011)。

(二)需要进一步明确同步审计的重点内容

在同步审计工作中,应根据2010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要求,结合当前政治经济体制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分工的特点,依据经济责任界定中“以权定责”的原则来确定同步审计的重点内容。一般情况下,地方各级党委是该区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高决策层和核心机构,党委书记是该区域范围内的“一把手”,对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负有首要责任,党委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重点在于与其经济决策权相匹配的经济责任。党委主要领导干部从职责上对执政方向负有领导责任,对经济活动负有决策责任,对政府工作负有督查评判责任。因此,党委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应重点体现在“经济事项决策情况、执行督察监管情况、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及完成情况”等方面。地方各级政府是地方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管理地方各项经济事务的行政机关,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当地政府的行政“一把手”,对当地的经济工作具有决策权、管理权、政策执行和监督权。因此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主要体现在全部政府资金的运动上,责任的重点在于与其经济政策执行权相匹配的经济责任。

在具体的同步审计工作中,对各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的审计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包括:是否制定了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并能与时俱进的重大事项议事规则;是否按照重大事项议事规则来决策重大事项;宏观战略发展规划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有无因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和政绩而浪费资源、牺牲环境的情况;对上级党委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地方战略规划的完成情况;主要领导干部的廉政情况等。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审计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地方财政政策和规章有无违规行为;财政、经济管理活动是否符合规定并有效率,主要领导干部的廉政、履职情况等。

(三)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同步审计的方法和程序

在当前的同步审计实务中,由于各地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不可能存在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体系,需要在审计实务中不断总结、修正、完善和创新,从而逐步提高审计效能。在具体的同步审计实务中确定审计方法时应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由于离任审计往往难以追回和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因此需要加大任中审计力度;二是整合审计资源,在同步审计中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环保审计等相结合,节约审计资源;三是加大计算机审计的利用力度,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系统优势,提高审计效率;四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全方位评价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履责情况。

(四)需要进一步强化同步审计的结果运用并落实经济责任

在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较高,审计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同步审计工作将面对更复杂的影响因素并具有很高的审计风险,因此审计结果的运用需要得到有关各方的合理支持。对同步审计中发现的因决策或执行严重失误,审计机关应根据审计的结果提出问责建议,从而促使党政领导干部的履责意识。同时对于具体工作中的分管领导和承办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应进行延伸,在强化和明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同时,对不同层级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进行细化,使经济责任能够真正落实到人。2009年“两办”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为审计结果的运用提供了依据,该规定明确提出“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的原则”。通过建立联动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机制,使同步审计的结果成为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成为责任追究和惩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权力制衡中起到警示、威慑的作用,从而使同步审计充分发挥保护、清除、修复、预警的功能,成为规范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屏障。

【参考文献】

[1] 蔡春,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2007(1).

[2] 陈荣高.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探索[J].审计研究,2011(3).

[3] 阎宝泰.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实践与思考[J].审计研究,2011(3).

[4] 陈小林,廖康礼.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中的责任界定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11(18).

[5] 李树廷.经济责任审计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审计,2009(10).

[6] 刘颖斐,余玉苗.宪政视角下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2007(3).

[7] 秦荣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与我国政府审计改革[J].审计研究,2004(6).

作者:王玉勤 段春明

经济责任审计研讨论文 篇3: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及审计成果运用

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是遏止腐败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效能发挥却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我国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较短,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拟通过揭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进而提出如何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以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效能。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审计成果 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企事业单位的法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对其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反映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客观地反映相关负责人在任期内的工作实绩、揭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工作业绩、为审计成果应用者提供决策依据。

一、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果、质量等方面的综合材料,除了具有审计报告的特点外,它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审计成果的综合体现

这是由经济责任审计目的决定的。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审计,确定其经济责任、评价其工作业绩、监督其廉洁自律,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评价和任用干部的依据,促进完善干部管理制度。

(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反映了被审计对象经营合规合法性及管理能力

这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与其他审计报告最重要的区别。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突破了以往审计报告只是揭示单位经济活动事项的局限性,不仅对事而且对人,并且重点是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了既量化又直观可靠的依据。经济责任审计涉及被审计对象在较长一段任期内的经营活动,能够发现年度或专项审计中不易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揭示其任期内一些不易被发现的问题,有利于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促使管理者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合规意识。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能够反映被审计对象的管理理念与管理风格,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可以发现被审计对象在经营活动中,是否注重合规经营,其经营理念和策略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检验机构自身的经营管理是否规范,可以揭示被审计对象所负责的业务领域,是否有章可循、管理有序,借以判断所存在的经营风险的大小和程度,并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尽最大可能及早挽回企业损失和声誉,为经营活动的良性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内容必须完整客观并突出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对离任者负责,同时还要对接任者负责,帮助接任者弄清单位家底,核实盈亏。因此,对涉及经济责任的问题要查深查清,不留死角。对任何内容审计人员不可主观臆断,随意取舍,人为地缩小审计范围,擅自调节审计内容,同时要突出重点内容,经过认真筛选反映被审计对象负有经济责任的事实,反映性质严重的问题,一般性问题不作为重点予以反映。

(四)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具体进行分析评判,分清责任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报告中最关键的部分,是有关部门考核被审计对象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审计评价是否公正、恰当,直接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所以审计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评价时应做到权力与责任结合,成绩与问题结合。

二、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审计反映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为审计成果应用者提供决策依据。因此,要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为经济责任审计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及结果利用需要良好的环境支持,要保证其机构设置上的独立性、权威性,在工作上给予支持,组织人事部门在委托经济责任审计时,要充分考虑时间,合理安排批次,并认真对待和充分利用审计结果;相关部门应通过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及时沟通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提供保障。

(二)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

1. 通过建章立制把干部任免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明确领导干部在任期届满或调任、转任、轮岗等事项前,未经审计不得办理调离手续、不得解除经济责任。凡领导干部职务调整时,审计成果要作为研究干部任免意见的直接参考依据,没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报告的不考虑干部任免。对在任期内由于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及所在单位任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方面出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的领导干部,不得提拔重用,以防止出现审计成果利用与干部管理监督相脱节的现象。

2. 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报告公开制度。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报告是对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评价。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报告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对于那些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认真履行经济责任、工作业绩突出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表彰和宣传,而对于那些在任职期间严重违反财政财务收支规定给国家财产造成浪费损失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警示、教育和制约。同时在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推行政务公开的基础上,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作为干部任前公示的内容之一,加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一方面可以让群众更全面、更具体了解拟任用的领导干部,尤其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和效果,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

3.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案件移交、查处跟踪机制。各级审计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内审机构要加大对案件移交、查处跟踪的力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经济问题该移交的要坚决移交。同时对移交案件要及时了解办理情况,一定要跟踪到底。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要做好移交案件的查处工作,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审计部门,以便相互监督案件线索的办理, 保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有效转化。

4.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制度。加强分析,改进方法,深化和延伸综合报告环节,提高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水平。一方面,应通过对审计结果的分析,发现内控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措施,用制度堵塞和防止漏洞,完善对领导干部的制约和监督,为扼制风险从源头上提供经验和依据。另一方面,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可以发现被审计对象在一个较长的任期内,其经营目标、理念、策略的转变和发展,有助于总结和检讨干部的培养、成长的经验教训,人力资源部门可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好好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将优秀的管理经验加以推广,促进产生良性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5. 完善落实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审计问责以审计为突破口,落实行政问责制,是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可以作为对审计对象实行“问责制”的依据。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专门的问责法律,关于问责规章的制度仅仅是在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稍有提及。问责法律的滞后远远不能满足问责实践的需要,致使问责制的效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完善落实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关键。

6. 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跟踪督察制度。要将领导干部责任审计结果情况书面告知相关人员,责成被审计对象单位定期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建立归档。此外,组织、纪检部门还应跟踪了解审计对象在新岗位的工作情况,单位和个人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在新岗位有无出现在原单位审计发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能使被审计单位,包括各个层次的领导干部受到财经法纪教育,强化领导干部的财经纪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另一方面也能使接任者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防止和克服前任曾经出现的问题,有效促进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部门协调,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

作为委托方的纪检、人事部门和作为受托方的审计部门, 其共同目标一致,这就需要在各部门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协调配合机制,实行资源共享,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要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一档两用”制度, 审计机关与纪检相关的对口部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要实行联网, 保障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

(四)提高审计成果报告质量,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

1. 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正确界定经济责任。和一般审计评价相比,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对象是领导干部,更具有针对性;其评价内容是任期经济责任,更具有特殊性;其评价结果是对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参考,更具有严肃性。为了使审计人员的评价有理有据,应要探索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实用性较强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包括考核、评价两个指标体系。经济责任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部门的领导干部之间的经济责任范围差异很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必须通力协作,共同研究确定不同性质的部门其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研究探索能准确反映市场经济活动效果、领导干部经济业绩的科学指标,要对每个指标的内涵、外延进行明确界定,对评价标准进行量化,把定性分析评价与定量分析评价结合起来,使审计评价工作具有可操作性。要统一评价口径和考核标准,对于定性评价标准,应紧紧围绕经济责任来建立,突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原则,效益性目标应明确界定。同时还应对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于定量评价标准,应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科学地从数据角度界定,分析衡量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在此基础上,建立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衡量领导干部履行的经济职责、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性。

2. 要注重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要突出审计重点,力求把重要问题说清、说透,文字要简明易懂,专业术语尽量少用或不用。同时,审计事实必须有充足的审计证据作支撑,经济责任界定要准确,审计评价要客观公正,审计建议要有针对性。

(五)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要充分重视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学习研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政策和准则、规范,切实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评价内容和标准和审计报告要求,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持续地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促进审计人员理论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质量,促进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婉毓《非现场审计方法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现代审计与会计》2005年5期第12页

[2]李正刚、阎桂洲《经济责任审计应注意十性》《审计月刊》2005年第9期第21页

[3]张建坤《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开发与利用》《现代审计与会计》2006年5期第20页

[4]关晶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之我见》《现代审计与会计》2004年第6期第18页

[5]施艳杰《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注意的几个方面》《现代审计与会计》2004第7期第9页

[6]杨庆英 《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的思考》 《中国内部审计》2009年第10期第37页

作者:刘花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自学考试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证券投资理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