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故乡范文

2022-06-26

第一篇:我记忆中的故乡范文

我记忆中的故乡

我的家乡在一个山村里,我至今最难以忘怀的就是过去那些留在我儿时记忆中的故乡,那时的山和水,那时的田埂与小路,那时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它们恰似一大幅活的画,又抑或是一首婉转悠扬的乡间轻音乐,令我倍感恬静和夹带着小小的浪漫和幸福。

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奶奶和大妈家的鸭子就会在屋前的小河里游水嬉戏,它们就像一群活泼淘气的小孩子一样,时而你追我赶,时而嘎嘎地哈哈大笑,又时而一头扎进水里,然后又从心里出来,摇晃着脑袋,它们是在水里抓小鱼还是逮着了一只虫子?

屋前的小河的河堤上栽了一堤的柳树,我发觉到春天的到来也正是从柳树发芽时才开始的。也不知什么时候,堤上的柳树就吐出了新芽,并且在我的印象中,柳树生长的特别快,尤其是一阵春雨过后,先是一棵树上稀稀拉拉的长出嫩芽,然后用不了多久,堤上所有的柳树都开始长出了嫩绿的芽儿,就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令我确认万物复苏的春天已经悄然而来了。是谁把春天送到了人间?这不正像一首诗所说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么?春风的魅力何止是吹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季,这春日里焕然一新的一切不都是春风的杰作吗?正所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啊!

等柳叶全部长齐了的时候,我会看到那柳树居然也会有白色的花,蓬松的,软软的,一阵微风吹来,就像小片小片的雪花瓣儿从天而降,缓缓飘落。又像一只只轻盈的蝶儿翩翩起舞。更像是一个个可爱的小姑娘在

跳着轻巧的芭蕾舞。倘若想伸出双手捧着,会感觉一不小心触到就会破裂似的,它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风一吹柳絮便四海为家,到处传播着自己的种子。

可是如今,生活变了,那条河已经被填埋了一半,因为要扩建路,先前的路太小,之前家家户户只拉板车,牵水牛耕田;而如今老黄牛已经被“铁牛”代替了,辛勤的农民都用收割机收稻了,那条路再也承受不了重型农用机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早已经迈进了家乡。一家人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把那岸堤上的柳树给砍倒了,幸运的是还留下了最南头的一棵。现在只有那一棵还歪曲着身子在小河南头守护着,似乎就像是一位老妇人在遥想着那遥远的过去的事情,也仿佛在等着什么归来似的,神色是那么安祥又那般怅惆。那向河面倾斜着身子的柳树,不正向两个老人在喃喃私语吗?小河和老柳树之间正在一起回忆着过去的幸福时光。

时至今日,我也还是忘不了那条河,那条河边的小路,河堤边的柳树和满天飞舞的柳絮,以及在河水里游着的那一群小鸭,我曾经在那里见证它们所有人的长大。可如今,往事如烟,弹指一挥间,又是一个“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时,可“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二篇:记忆中的故乡

我的故乡陈坑村,也叫陈村,这是一个没有一户陈姓人家,却叫陈村的小山村。也许你很好奇,为何没有一户陈姓人家的村落,却叫陈村。其实我也一样,很想弄清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来由。可能是有人发现了这一问题吧,于是又把“陈村”改作“澄清”。这样又多了一个叫法“澄清”。“澄清”这一似是而非的叫法,应该是外来人的首创,就据我所知,在当地方言里是没有“澄清”这个词的,比如说“这条河里的水很清”,当地人不叫“清”,叫“鲜”,“河水很鲜”,村里人把碗里没有几粒米的稀粥叫做“鲜粥”,鲜即鲜明也,就是清澈见底的意思,只是到了解放前后“澄清”这个词才从外面传入,这大概是第一批革命干部都来自北方的缘故吧,听音记字,“陈村”便成了“澄清”,“澄清村”就成了官方的叫法,民间还是习惯于叫陈村。我查过古籍,原来这“陈村”还是古谱里一直流传的叫法,自古就这么叫。这在通讯靠书信的年代里,可难为了邮递员,信封上写的是“陈村”,官方的地址簿上却没有“陈村”这个地名,这信就不知往哪里送了,好在收信人一般都是“周XX”,通计若大一个镇,姓周的都集中在这个村,且占了这个村人口的半数以上。我时常想,不管村庄的名字怎么变,它都有一个名不变的名字,那就是-----故乡。

对于一个游子来说,故乡,是一无法割舍的字眼,它是游子的牵挂。这是粤东北群山万壑中的一个小山村,小到你在地图上找不出来,但她在我心底里却是实实在在的温暖的故乡,沉甸甸的家。这里除了山高林密,好象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对我来说她却比世上任何东西都来得珍贵,值得用心去珍惜和眷恋。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稍稍合上眼睛,你就能感受到故乡自然的美,这里有清凉的山风,淙淙的泉水,和月下的群山,还有那善良的人民,尽管他们中也有一些自私的人,但这种人不多,也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只是作为一种善良的反衬物而存在着,且我一向认为国民素质与国民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有什么样的体制,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国民,很显然,这么大的时代逆变,不能简单地“归功于”农民,所以我相信,我心中的父老乡亲其本质都是善良的,相隔多年,他们仍然能够和蔼地叫出你的名字,他们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远方的客人,他们的心灵就象这里的山水一样,有一种自然而纯朴的美。如果你有心去亲近大自然,那你真该去这里走一走,在这片天地里,六月无夏,四时有春,春天繁花似锦,夏天凉水潺潺,秋天又是另一番景致----梯田金黄,而到了冬天,这里的世界仍然是绿油油的,这是一种令人陶醉的,惊心动魄的绿。

事实上,故乡的美是无法用文字来描绘的,说再多,不如亲自走一回。这是一个绿色城堡似的村子,四面都是高山,只留东南面一个小小的缺口,象个坚固的城门,四周的高山就象高高的的城墙,爬上城墙,可以远眺万里群山;关起门来,又可以安然入梦。千百年来人们就在这神话般的城堡里安宁自得的生活着,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每天,随着第一声开门声响起,整个村子便都活跃起来了,一直热闹到傍晚才停下来。这里离城镇不近也不远,她就夹杂在黄陂和罗岗两镇之间,她离黄陂和罗岗一样远,或一样近,小村寂静,白屋掩映。从黄陂进来是一条弯弯曲曲,逆水而上,时而在夹谷间穿行的石板路,据说这曾经是一条古道,北接江西,南连汕头,南来北往的商客,用他们的草鞋,把路面的石板磨得光亮圆滑。古道两边尽是高山,也有飞瀑,风景秀美。山是青青的山,水是山上流下来的泉水,走路的人困了渴了,可以随便掬来洗脸或解渴,还有供人歇息的古茶亭。若是遇上赶集的日子,这条路更是热闹非凡,邻近几条村也都盛产果木山货,勤劳的村民们,天不亮便挑着自种的土产,早早到黄陂圩去交易,晚上打着火把回来。脚程远,时间紧,往往卖不了什么好价钱,不卖又只能烂掉,或重新挑回家去,浪费了人工还换不到家里需要的东西,只好将货物贱卖给那些圩霸和奸商,匆匆出手,换到钱,再匆匆去置办点油盐,以便天黑前赶回家,天一黑,这路就摸不着了,所以这也是一条艰辛的路。几经变迁,古道式微,现在已经是一条比较平坦的乡村公路,有很长一段路干脆就与山下水库的水面一样平,但这条路,走人的不多,特别是四望嶂煤矿下马后,走的人就更少了,因为这个村虽跟黄陂、黄槐四望嶂山水相连,但她不属黄陂管辖,罗岗才是行政中心。

从罗岗到陈村,隔着一座高高的大山,爬过这座山,穿过那个高高的山坳,地势突然下沉,展现在你脚下的,就是陈坑村,只有到了这里你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你站在这高山上,远远望去,你的对面仍然是一望无际的高山和一些流云,还有盘旋的苍鹰,而就在你的脚下却是一条村庄,仿佛一不留神只要一伸脚就有一种踏空的感觉,山高村沉,这村庄就象一座沉没在绿色海洋里的龙宫,峰隐龙潜,沉沉深藏,所以我有时也不免怀疑,“陈坑”是“沉坑”的口误,这或许也就是“陈坑”这个名字的由来吧,“沉坑”“陈坑”,口口相传,便成了陈坑,又因其山清水秀,政府便给了她现在的名字“澄清村”,但老一辈的人还是按老习惯叫陈坑村,远近的人都这么叫,一个坑字,尽显山村地貌和纯朴民风。这里虽是闭塞,但历史上比较富足有余,饭甑饭和釀黄粄远近闻名,加之这里近代出过一二个万户侯,这事村里虽没什么记载,或者早已风流云散,被人遗忘,倒是外乡人,近百年里,一提到陈坑村,便会提起他们的名字,可见当时的光景了。

只要是山村,总会有河流,这村子的中间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嫩绿的河水象飘逸的缎幅,蜿蜒曲折向东流去,沿途又汇入溪流,在天地间日夜流淌,百转千回。到了村口,原本向东的河水,便突然拐了个弯,记忆中,就在这拐弯的河段上面原来有一棵又高又大的圆栗树,树是斜生的,高大的树干稍稍倾向路边,如一株迎客松立在村口向人们频频挥手,这树太高了,在我的记忆里,没有一个人能攀爬上去,正因如此,常有鸦鹊在这老树上面安然做窝。小时候,一到冬天,我和小伙伴们就在这树下争抢树上掉下来的果子吃,那个果子很象栗子,但要小得多,只有花生米那么大,果肉也象花生米一样香甜,可惜,这树后来被村里砍去凿成榨油坊了,一道风景就此消失,只有那树下的岩石仍然屹立在那里,迎送着千年不断的河水。河水就在这岩石的指引下改道向南流去,哗啦啦的水流从山口石壁间飞奔而下,水流撞击着石壁,形成千万朵白莲似的水花,水声如歌,昼夜不停。这飞流下面是一个水清见底的小石潭,水流在这里清潭稍作停留,便继续前行,从一段开阔的径地里流过,前面又是石潭,一个接一个,在这段小河上,这样的瀑布潭就有好几个,小时候我很喜欢玩水,用芦粟(高粱)秆做过水车,这小河两边的田坎上到处都是流水的落差,水车在水流的冲击下就会欢快的转个不停,我也喜欢在这潭上垂钓,对这些河潭是颇为熟悉的了,就象对自己家里的鱼塘一样熟悉,径口潭、磨石潭、官财潭、石壁潭,潭下还是潭,多到数也数不过来,清澈的水流从上一潭注入下一潭,形成动态万千的瀑布群,是的,我们生于兹,长于兹,童年的记忆总是河水一样清晰,玩累了,这河两岸有无数的花生地和红薯田,花生成熟时,拔一二眼花生,或挖一二条红薯,在河水里洗洗就可以充饥了,大人们是不会责怪的。后来我读书应试离开了家乡,见过许多大江大河和无边瀚海,心里却总忘不了故乡的那一弯河水,正所谓弱水千里,只取一瓢,不是某人自私,而是生于斯长于斯,养育之恩不可断绝。这些年,人们舍近求远,向往青山外的世界,理想就是离乡,把自家门前的美景良田都忽略遗忘了,留下满村的困惑和荒芜,人们不禁要想,我们真的要抛弃曾经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乡村了吗。但从积极的一面看这也不必杞人忧天吧。这大概也是没办法的事,时代在变,人和自然各自发展,人们无奈的背井离乡出门谋生,留下野草替人坚守着自己的故乡。河道两岸绿草疯长,小时候可没这般冷清,特别是冬天里,河套两岸到处都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放火烧荒留下的斑斑痕迹。现在是一片青绿,清溪流水,掩蔽在青藤密萝之下。你站在岸边,只能从沙沙的流水声中去想象这些精致的瀑布,这也许又是一种神秘的美。沙沙的河水穿过高山峡谷,在你眼皮底下奔腾出山,汇入翁公水库,就象各路诸侯在这里会齐,整装待发。正是这千年不断的河水灌溉了农田,农田养育了我们。

是的,这小河的两岸是大小不一的农田,有水就有田,这是客家人世代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客家人的生存态度。这村里百多户人家,十多座围龙屋,早期的居民却是个迷。在村里的庄稼地底下现在还残留着一些神秘墙基,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人留下的,从这依稀难辩的墙其来看,这里古代可能有过大户人家,这些墙基有几处的规模还非常大,人口应该不少,后来这些人都迷一般消失了,不知去向,只是偶尔听一些老人不确切地说,那是王屋,那是„„。难解的是,现在村里却找不到一户王姓人家,只有那燕子还在飞,似乎应验了那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些大户人家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翻过一本从文革乱火中保存下来的族谱,这是一本周姓族谱的现抄本,原件是邻近镇一户周姓人家,文革时埋在菜园里的,文革后才挖了出来,因上面有本村周姓的记载,周姓族人便把它抄录过来,有一点幸运的是,上面有这样记载的:“公(指本村周姓始迁祖)原居龙归洞窑湖塘(即今黄陂陶古塘),后迁罗岗官庄堡陈坑村,凭中人石孔丘买得王仕奇妻巫氏、男王保先宅场一所,田种一石,价银一百两正。”推算起来交易的时间大约是在明朝成化年间,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村历史上确实有过王姓和其他人家,只是后来消失了,只留下断壁残垣。毫无疑问,这深埋土下的断壁残垣,也曾是某人的故乡,只是荒芜了,我时常想,不论它是谁的故乡,没人去珍惜,去爱护,今天的故乡就是明天的荒草残墙,哪怕你雄伟如阿房宫,也经不起楚人一把火,“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面对断壁残垣,面对这段消失的村史,我总觉得,任何文字记录都是有价值的,只是缺少有心人,或者多了有心人,就象文革一样,把族谱古籍烧个精光,徒留遗憾,为我不愿多想。可喜的是,现在这个九姓杂居的村庄,张周何刘和睦相处,互通有无,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虽是异姓,大家都兄弟相称,过着和和睦睦的生活,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活脱脱的一个世外桃源。

自然,故乡的美与景区的美,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喧嚣浮躁,一个是厚重无华,景区的美只要用眼睛去看就行了,故乡的美,须要敞开心扉去发现,去感受,感受她的爱,感受她的情怀,一穹星月,一泓秋水,甚至是一缕炊烟,一声鸡鸣,都是风景。

山村里,最迷人的莫过于梯田,这里的梯田又有点特别,一层一层,重重叠叠,象一朵玫瑰花,一瓣一瓣围绕中心向四面展开,又象平湖细浪,由中心起皱,围绕村子中心,一浪高过一浪,一直延伸到山脚,这一段的梯田还算比较平坦,到了山脚以上,才是真正的梯田,象阶梯一样,一级一级,层叠而上,一直到山腰。从这层层重叠的梯田再往上便是山地了,山地上面还有一望无际的大森林,树林里野果很多,无人采。这里的特点就是山多田少,我们的祖辈都非常珍惜耕地,为不占用耕地,保护耕地,他们都把房子建在山边,甚至放出谣言,说村中间的田地有风煞,告诫后世子孙不要在那盖房子,可谓用心良苦。我们看到的古民居无一不是建在山边的。蓝天白屋,翠竹掩映。有很多过去的影像仍然存留于记忆中,春天田里,禾苗还没长好,阳光透过叶缝照射到梯田的水面上,水面反射着白光,象海面上的波光那么耀眼,又象夏天里的繁星一样迷人。到了秋天,更是一片金黄,在这干爽而又丰收的秋天里,农民收割着喜悦,这时田里的水已经晒干,山沟里,地无三尺平,只有这收割后的稻田是平坦的,在整个冬天里这片天地就归我们孩子们了,我们就在收割后的旱田里互相追逐,这里也便成了我们喜逐的天堂,可以烤红薯,可以打盘车(翻筋斗),还可以打仗,在干涸的梯田间冲锋喊阵,上下追逐,要是打不过别人,或打了别人,没地方逃,便象猫一样嗖的一声爬到高高的树上去,迎着万里东风,高呼:“狗崽子们,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谁怕谁,你们谁敢爬上来,我就一脚把他踹下去”„„不说了,再说,你又会说这孩子真够野的。你不是农村人,你不懂那时农村孩子的欢乐。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躺在稻草堆上,看天上飘过的悠悠白云,想未来的世界。这是一幅金色的画卷,一曲童年的歌谣,有时候总想写一些优美的诗句,谱一曲动人的乐章,去赞美记忆中的故乡,和故乡的灿烂星空。我喜欢故乡的星空,和那檐前明月,整个山村都融化在月色中,月浸群山,大地流光,你走进月光下,万籁无声,夜风会偶尔送来几声蟀蟀的叫声,使月光下的山村显得更加宁静祥和。城里只有浮躁的灯光,所谓的不夜城,只是虚伪的光明,看得见星星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故乡,才会懂得真正的光明,我就爱故乡布满星星的天空,那里有星星一样多的萤火虫,在梦里飞翔。这些都还不能算是记忆中美丽的故乡,故乡对于我,就象一个梦,写不尽记不完,故乡在,梦就在,情有多长,梦就有多长。

第三篇:我记忆中的老师

从学校毕业已经多年,记忆中常常回到令我魂牵梦扰的校园,想念起我的那些与众不同的老师。

第一位老师姓吴,是我高中时的数学老师。吴老师至今令我印象深刻,是因为他讲课独特的风格。吴老师上课从来不看课本和参考书,甚至有时连课本也不拿,似乎所有的例题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子里。每到他上数学课,总看到他像叼烟卷一样拿出一支粉笔,开始上课,甚是潇洒。课堂上,例题信手拈来,而且极具代表性,似乎所有学过的概念定义都能用到,着实考验我们的基本功。吴老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所有有代表性的例题都要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方法来解,而且每讲解一种方法都要让学生再次到讲台上用自己的话复述,使我们不得不用上全部的精力去学习,以免被点到名时丢人。记得一次测试,卷纸上有一道特别难的习题,所有的同学都无一答出,而吴老师却用了不下三种的方法解答,每一种方法都用了几乎一个黑板来解释说明,每每如此还不忘说上一句:“不管是做题还真是做事都不要一条胡洞走到黑,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让我佩服不已。虽然,习题记不清楚是什么,但老师那种严谨治学的态度让我终生受益。

第二位老师是我高中时的历史老师,只是他的名字已经记不起来了,只知道姓秦。秦老师据说毕业于某知名大学的历史系,讲起课来是滔滔不绝,似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已然烂熟于心,尤其是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在他的课堂上完全不觉得陌生难以记忆,记得他常说:“学习历史你们不仅要学会把书读厚,掌握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还要学会把出读薄,理出纷乱繁杂历史事件中的头绪。”

秦老师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教会了我们不要用眼睛去看历史,要用心去读历史,客观地发现历史真相,对待曾经发生过的事件要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的课上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这个事件你怎么看。”记得,无数次在夜自习停电后,他点着蜡烛与我们讲述一些我们不知道地历史事件,帮我们分析,开启我们心中的明灯。

第三位老师是我读师范学校的现代文学史杜老师。杜老师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她是位巾帼不让须眉的老师她的课可以让人感觉到冲出文字本身和教材内容的力量,深深喜欢的是她迥异于多数人的思维和审视问题的角度,她思想深刻、语言犀利,常常讲到义愤处拍案而起。不仅如此,杜老师常常将一些我们闻所未闻的事件讲于我们听,她和秦老师一样教导我们要用心去发现你身旁哪些司空见惯的事情,在杜老师的课上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鲁迅、不一样的丁玲。

第四位老师也是我读师范学校是结识的老师,她姓赵,毕业于北京大学,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学生,据说,她现在已经到外地去任教了。赵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温柔的老师。她的课也是不拿教材,却将要传授的知识娓娓道来,在她的教导之下我们穿越时空和一切人类优秀的文化亲密接触,王维、李白、李商隐等等的诗人不再是一篇篇晦涩难懂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文章也从平铺直叙变成一个个音符,在她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古代汉语,喜欢上了看似没有生命的古代文字、语法,喜欢上了音律。。。。。吴老师、秦老师、杜老师、赵老师。。。。。正是这一位位严谨治学而又以智慧启迪启蒙学生的师者,让我学会了如何身教,如何言教,如何在这三尺讲台上注塑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灵魂。

身为人师,我永远在路上,而他们永远在我前行的路上指引着我。

第四篇:我记忆中的童年

我出生在J省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这个家庭与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我的童年就生活在这个历程之中,就像一个个故事同时也像一本书,点滴的童年岁月,见证的衣食住行,如今的我回想起来,仍颇感慨良多。

自我记事起家里的人口就很多,叔叔姑姑一大堆挤在一起住,靠着父亲和爷爷的微薄收入养着一大家子人,艰难的岁月也就接踵而来。那段日子对我而言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童年的生活已融合在我的记忆之中。

其实我那时最盼望日子的是过年,因为过年可以换件新一点的衣服,虽然衣服是自己做的,那也比经常穿别人剩下的,改装版的衣服。别看自己做的衣服,虽然没有现在的时装款式,好处也是有的那就是耐穿,基本上一年四季不用换,男孩子野点也有好处,衣服破的不能再补的时候,还可以换一件新的。在农村学裁剪的还是比较流行的,记得我一个姑姑还学了这门手艺,估计也没用上。我穿的鞋那可是千层底是妈妈一针一针纳出来的,现在我妈的手腕还经常疼,就是那时烙下的病根。烫绒的鞋面,雪白的鞋边。妈妈柜子里有个包袱,里面藏着很多碎布头,就是做鞋底的备用料。为了“打样儿”我好多书都贡献给她了。

我们东北孩子,都穿过棉猴。棉猴就是戴帽子的棉袍。穿上棉猴以后人就特别笨,摔倒也不疼,就是爬起来困难点。一般家里的棉猴都是一个传一个的,现在棉猴已经变成了羽绒服了。我小时候,好像也尿过棉裤,因偶尔在炉子上烤着的棉裤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那时的冬天可够劲儿,妈妈做的棉裤是背带裤,这种背带裤上厕所不好解带,不知道我妈咋想的,越着急的时候,越解不下来,不敢上厕所就憋着,憋得双腿发抖,在无法忍受时,只好顺其自然了。刚开始热乎乎的后来发现还挺凉,有时不敢告诉大人,自己偷偷的放在炉子上烤,弄得满屋子都是童子尿味。我一个同学他家经常在外边给他晾棉裤、褥子,他家孩子还挺多,有时能搭一杆棉裤。穿棉裤一般里面是不用穿裤衩的,那时穷啊!做啥裤衩,夏天睡觉有个裤衩就不错了(男孩),说起裤衩也就那么几种款式,手工缝制,不像现在满大街都是。那个年代人虽然吃的不咋地,虱子、虮子这东西在我们身上无处不在,还吃得挺好,生命力非常的顽强。我们那时幸福感还是很高的,什么都感觉新鲜。现在的孩子被父母呵护着,很难达到我们那种幸福感。

我在十岁之前,就没记着买过被罩家里的被子,都是妈妈来做。被里被面缝完后,妈妈会做一件事,在我们脸和手常常接触被子的地方,缝一条白布,这块白布,就叫做被头。那时的女孩估计都干过帮妈妈缝被头,拆被、洗被的工作,而且还是重要工作。

套袖和假领在那个年代是不可缺少的穿着部分,我当时的小褂领就是假的,我还觉得挺时髦。

童年在吃的方面就丰富的多了。

小时候吃的绝对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今天的食品里那就不敢恭维了。专家多了,绿色没了,我真为这时的孩子感到悲哀。那时不是每顿都有肉吃,有时候,妈妈会把肥肉炸成猪油,留着做菜用,剩下的油渣子,那可不得了,美味呀!我现在还在怀念着,刚出锅时迫不及待扔在嘴里,烫的直呲牙。

主食就没有那么挑剔了,偶尔吃顿大米白面那就是来客人了,平时玉米大碴子粥就是首选。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很多人就是大碴子粥养大的。大碴子粥都是在那很大的铁锅子里熬很久,熬出大碴子粥香气四溢,一大锅能吃好几顿,我妈有时还当礼物送给邻居品尝,他们都夸碴的好,我都吃腻味了。除了大碴粥之外就属二米饭了,这种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的饭一般人吃起来还会记忆尤心的,总的来说比高粱米饭强。每家不可能经常吃大米,别看二米饭不大好吃,但做起来还是挺复杂的,工序较多,别说这种饭的米汤做出的菜还是蛮有味道的。

冬季的主食还有粘豆包、年糕等。外面的黄米面口感极佳,稍微有点酸味道,但很香很黏。小时候在外边疯完了,就到豆包缸里拽出一个来,津津有味的啃起来。菜一般都是秋季晒的菜干了,那时人淳朴,晾在外边也没人偷。储存大白菜、窖存土豆,腌酸菜这是冬季常备的菜了。我的童年是伴随着挖野菜,放小鹅儿长大的,顺带着采点车轱辘菜,婆婆丁,这些菜采回来,我们洗洗就蘸酱吃,我爱人现在还好这口。酱是自己家里做的,现在只有个别农村还自己做酱,年轻人都不会做了。现在能在城里吃上农村自酿的大酱,还真是很难得。妈妈手很巧,变着法儿腌渍很多坛坛罐罐咸菜,什么咸鸭蛋、辣白菜、芥菜疙瘩、萝卜干、豆瓣酱、蒜茄子啥的现在想一下就流哈喇子了。

我印象最深的奢侈食品莫过于罐头了,那个年代的罐头,往往会传过很多家庭,大家都送来送去的,有时一看还是我家送出的那罐。一般都舍不得吃留着走人情用。大人舍不得吃但小孩子还是经常惦记着。看见别人吃罐头那可是望眼欲穿啊!心里不断念叨给我点,给我留点,到现在我对罐头还情有独钟。偶尔逛超市时以我闺女的名义还买罐缅怀一下,回家基本都被我吃了,惹的爱人翻了好几个白眼。那时候,家里的罐头,都被妈妈藏起来,就怕我们给偷吃了。绿豆糕、麦乳精等那时对我而言只能在梦中品尝了。

奢侈的食品很难捞到但有一种食物——冰棍还是能够满足的。5分钱一根,想起来就激动。每天听卖冰棍的吆喝声,魂牵梦萦的系着我幼小的心灵。每当从妈妈手里接过那5分钱硬币时,发现妈妈瞬间高大起来!简单口味的冰棍和雪糕再也没有了,替代的是种种奇特口味的高级冰淇淋,那些冰淇淋都是靠添加剂才特别美味可口的呀!小时候的好吃的,基本上都是没有包装的绿色食品,我们可能是最后一批吃到绿色食品的国人了。烤苞米、烤土豆、毛豆、冻梨、糖葫芦什么的,现在的孩子的零食,高糖高盐,膨化油炸外加防腐剂,包装多,营养少。冬季我想吃的水果莫过于冻梨了,这种带有北方特色的水果,现在还在流行着。冻梨在冻着的时候,那是相当有硬度的,吃的时候必须找一个盆子,把它们化开才能吃。在寒冬的季节,屋子里燥热让人口渴往嘴巴里一咬,汁水甜甜满嘴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有没有新鲜的。

童年的家里虽不是一贫如洗,但较高的物质生活还是满足不了的。

我人生第一次看电视是在前院魏家,每天屋子里坐着很多人,就像村里来电影那样排着队等候着。等家里买电视的时候,已经出彩电了,记着当时买彩电时我兴奋的好长时间睡不着觉,第一台电视的地位那是非常高的,特意把放被褥的立柜腾出来安置它。电视买回家,我再也不用打扰邻居了。记得那时正在热播《射雕英雄传》,憨厚的郭靖,调皮的黄蓉在我脑海中迟迟挥之不去。但妈妈不许我看电视,当时我就想,等我长大后天天看《射雕》,10年后听听里面的歌曲还凑合,看就没兴趣了。

说起立柜来,我对柜上的烫画还是很感兴趣的,当时还临摹过,崇拜的不得了,我一个同学的父亲就干这个的,那些年很吃香的。谁家里打一套家具、小柜啥的得请专门师傅。好酒好菜伺候着。现在我父母家里还有这样的柜,还保留着。质量挺好,我闺女小时候还在里面藏猫猫玩,都没事。

自从有了录音机,唱片就没那么火爆流行了,逐渐的,磁带就成为主流。我忘记我家是啥时候买的了。那时候,磁带听得久了,常常会出现绞带的情况,我们自己就会把磁带小心拿出来用铅笔伸进磁带的圆孔里,一点一点的转动,把磁带转回去。当时都互相翻录,完全没有版权意识,反正大家也不懂。

我的童年是快乐的,不知愁是啥。什么都可以当成玩具的年代,我也没有免俗。

秋天一帮孩子在树下找那些最粗壮的树叶,去掉叶子,只留下一根粗壮的叶柄玩“杠树叶”。大家互相拿着“杠”,就是互相往回拉,看谁的先拉断。胜利者好像中了大奖一样,炫耀着。童心未泯的我有一次想找这样的树叶,最后以失望告终。

一次在我小姑家还笑话她,成家之后才会骑自行车,但我忘记了我是啥时学会骑自行车的了,但我脚上的伤疤告诉我,那时年龄应该在上小学的时候。够不着坐,把右腿从车大梁底下伸过去够右脚登子,身子斜着,这种“掏裆”骑法,紧急情况是刹不住车的,我脚的伤疤就是当刹车用时留下的。那也挡不住学车的热情。我小时候的另一爱好收集烟盒,渴望的程度跟着那些抽烟人的屁股后面转,还别说我还真攒了一些烟盒,但没有高档烟的。如果留到现在,估计能卖个好价钱。女孩子喜欢收集糖纸。

我虽然现在也不会唱歌,但我还是喜欢老歌,那时的我就开始找本子记歌词,还炫耀似的到处显摆我抄了多少,有一天我发现我心爱的歌本不见了,但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谁偷的。“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金”那时的歌很带劲,听起来就激动;“嗨、嗨我的双节棍”我的心就一悸动,浑身发痒,这就是年代的差距。对于那时候的女孩子来说莫过于买歌星、影星的不干胶了。那时最多的也就是成龙、刘德华、郭富城等的。不干胶通常是16开的,在摊贩的架子上高高挂着一叠叠的,赶上喜欢的,就买一张,然后就用剪子,把一张一张小小的照片剪下来,分贴在铅笔盒上、笔记本上、歌本上,还有床头上,开始流着哈喇子做梦、遐想。

我们会在“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让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的童谣中长大,我们也会在各种小游戏中学会成长,学会思考。

琉琉(liu读二声)的玩法让我们学会怎样走向成功,掌握生存的技巧;扇吧唧(打pia)的玩法让我学会实力和技巧同样重要,因为我的手中指现在还留有当初打pia时的痕迹,为了手中的pia能够扇动对方而触了地。我们那时候的游戏,都带着赌博的性质,那绝对考验一个爷们素质,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经不起大起大落,全输全赢的游戏,我闺女这代更是玩游戏一输马上赖皮,要不上演苦情戏。也造就了那时候人胸襟要大气的多。“歘”读(chua,三声)嘎拉哈,就是猪、羊、牛的关节骨,小女孩在手里颠来颠去的,但现在我也不知道咋玩的,但我知道这玩意已经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小时候抽陀螺、轱辘圈、滑刺溜、滑爬犁等游戏,使我爱上了冰上运动,只要河里有冰的时候我一般情况下,都拖着小爬犁来到了河上,畅快一番。一年开春之际,我一如既往的来到河里,在兴奋中我落水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就失去了酷爱的冰上运动,长大后明白一个道理,任何游戏都是有度的。

童年的我非常喜欢看书,我女儿就遗传我,也喜欢看书。

小时候很喜欢看连环画、小人书,每次小叔叔放假回来,我都会缠着他买一些这样对儿童开发智力有帮助的课外读物,我小叔叔被我的真诚所感动,基本上每次回来都给我买书。记得小学毕业时我的藏书已经很羡煞旁人了。可惜这些书没有留存至今,被我妈妈闲碍事卖掉了,换了几个实用的大碗。小人书和现在的漫画书,在当时孩子心中的地位是一样神圣的,都是心中最着迷的读物。小人书上的故事,我至今还记得很多。

一晃30几年过去了,每当翻起老相册还会感触良多,老相册里不光有怀念,还有抹不掉的记忆,虽然在那种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我们物质条件不丰富,但我们很快乐,每当与同龄人聊起往事时,大家依然兴奋不已。我们童年的成长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成长,我们觉得很幸运也觉得很幸福。

时间过得真快,我都成家了,我的女儿已经近十岁了,但我们的童年生活迥然不同,但我觉得我的童年这段回忆值得记忆,值得珍藏。

第五篇:我记忆中的好老师

朱珊珊小学语文师范教育1011006122016

从我们出生时,一个人物命中注定要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他教会我们学习知识,引导我们学会做人,更教会了我们热爱生命,他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他是孩童的守护者。。。。。。我们从他身上知道尊老爱幼,知道了爱国护国,知道了成长的蜕茧成蝶。。。。。我们感谢他,深爱他,他就是我们的老师。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了幼儿教育,小学六年制教育,初中三年教育,高中三年制教育。。。。他们驻扎在这些岗位上,经历着岁月的侵蚀,看着年少的少年从稚嫩的孩童成长为社会的精英,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灌溉着我们成长的土壤,他们是老师,我们的守护者。

自小学开始,老师就比家长陪伴我们的时间还要长,在相处中,无知,暴躁,没耐心,调皮牵动着我们的神经,批评,反叛,都充斥着我们和老师相处的岁月里,但我总记得有那么一位老师以她温和的脾性,耐心的教育,至微的关心伴随着我的成长。她曾是我的初中班主任,也任英语老师,周老师。

小学六年级,和爸爸妈妈搬家去了市里,在市里扎下了根。我的最后小学岁月在两月里就结束了,我直升到了同名的中学了。曾经我是一个一板一眼的孩子,面部严肃总是我的惯有特征,我有想融入团体的热情,但是胆小,自卑总是围绕着我,我害怕,我不敢试图走出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圈子,所以总在边缘绕饶走走,停停,想仰望天空,可总是害怕天空的太阳太刺眼,我害怕自己还是不够勇气。。。。。

一初见老师,很忐忑

一双优雅的高跟鞋停在我面前,淡淡地洗发水香味散开,我不住抬头,瞧上了一双眼睛,虽然岁月已在眼角留下了痕迹,但是那双好奇的眼神还是让我不住探究?这是我们的班主任吗?

果然,她就是我我的班主任兼任英语老师,她不是很年轻,但是她的一举一动总是透露着她的优雅,她的善意,岁月残留的痕迹给她的热情磨平了,我看到了一位还带有青春气息的中年女老师。

二老师关注我,我好开心

刚开学,刚从小学生就跨度到中学生的我们,有着对学校的陌生,有着对初中生的疑惑,所以大家都很活跃。我也很开心,想好好融入这个新的环境,将内心的热情迸发出来,也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但是总是跨不开步。。。。我成了一个忧伤的小孩。

很快,班里要进行班干部竞选,大家都在竞相报名,我在踌躇,内心的想法总不敢去求证,那天放学,我被周老师叫到办公室了,老师一开始不说话,只是在批改作业,在我的对面放着一张同学们填的竞选的表,过了好一会,周老师抬起头来笑着问我:你有什么要跟老师说吗?老师想听你自己亲口说。我犹豫着自己要不要去竞选班干部,最后我鼓起勇气说,老师我想当班干部。老师笑了,笑得很欣慰,说,“我还想你什么时候能说出这句话呢,我很满意你现在的表现,很棒哦。”在走出周老师办公室门口时,我舒了一口气,我终于踏出了第一步。在回班级教室时,我感觉自己轻飘飘,心里乐开了花,我似乎做成了一件大事。在班委竞选时,我竞选了英语课代表,当我竞

选成功时,我觉得我的世界都变了,那么的灿烂,心空似乎已经明朗,我在改变中。。。。。。。

三我站上了讲台,展现了新姿态

初当班干部,心里是很是忐忑,很多时候自己不能将老师布置的任务很好的完成,所以那时的自己很是烦恼。我犹豫了一段时间,我打算向老师提出辞退我这英语班干部的职务吧,我在老师办公室的门前徘徊了好久,最后一次,在我犹豫的时候,周老师出来了,当面迎上了我,我向老师提出了我自己的想法,老师思考了一会,说:老师让你在当一段时间看你表现,如果实难胜任的话,我们在谈这件事,好吗?我点了点头,其实那时候我坚定我要干好我所要做的事。没过多久,周老师就和我谈了我上台领同学们早读的这一安排,虽然我不确信自己是否能做好,但是,我还是鼓足勇气答应了下来。慢慢地我自信了,自己开朗了,自己也和同学们处的融洽了,我有时候成了同学们关注的焦点,我脸上的表情更多了,我活泼了,在假日还和同学们约好出去玩,我的人生自此发生了大转变。。。。。。

四感恩我的老师,为我点明了我的方向灯

周老师让我的人生有了质变,我再也不是之前的丑小鸭。如今的我更开朗,在许多事情上我处的更好了,甚至我在梦想我的老师生涯上已经跨了一大步----我的专业是师范专业,我梦想自己能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教会学生懂得正确的为人处事,教会他们在书本知识之外还要懂得实践求得真知,知道提问,勇于竞选自己想得到的,这样人生过得才是精彩。

人生总有些不如意的事情,努力尝试,那也就无所后悔,只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潜能认识不要太过妄自菲薄,当然人的生命里如果能出现一个点明他道路的人,那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周老师在我的人生画图上画了浓重的一笔。以后我能当上老师的话,我一定要做那个指明少年前进方向的指明灯。

交流,信任,适时提点这是老师应该给予的,同样,自信,激情,尝试是学生需要积极体现的。。。。

五梦想未来,积极准备

我已经进入大二了,大一的稚嫩只是当时的懵懂,大二的初生带来的是人生的思考,我心中的好老师形象在心中已初步成像,大二的努力方向需要自己验证了,大三的路程不远了,大四的实习路程坎坷,求职更加难上加难。。。。知道自己要什么,投入学习,挥洒汗水,才能收获自己的未来。

周老师—————我 心目中的好老师,正是她的指点我才会人生道路上出现转机,我期待我能以更好地老师姿态接触下一代的孩童,未来,我来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实习生年终小结范文下一篇:实习生年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