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雕塑造型艺术论文

2022-04-16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两汉时期雕塑造型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公共雕塑艺术是公共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公共雕塑作为新的艺术实践,它采用形、色、声、光等多种知觉感受,融进了许多现代精神。玉石雕刻是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公共雕塑的思维设计玉石作品是我在校期间实践的内容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现根据实践经验,浅谈公共雕塑理论在玉雕创作中的运用。

两汉时期雕塑造型艺术论文 篇1: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摘要:汉代陶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存在,它是汉代雕塑艺术和陶瓷工艺的发展结晶,作为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它扎根于现实注意土壤之中,是两汉文化发展的产物。其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一直处于发展演变状态,以一种艺术风格对其进行概括显然是不合适的。通过对两汉不同时期陶塑的类型和特征的分析,梳理出其艺术风格形成和文化、观念、思维之间的联系,为更全面的了解汉代陶塑艺术精神作一些理论探索。

关键词:汉代;陶塑;风格;艺术精神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上升时期,其统一的疆域、强盛的国势、繁荣的经济,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发展。反映在文化艺术诸方面都出现了革新、发展的新局面。提起汉代雕塑艺术,人们很容易的联想到石雕《马踏匈奴》和铜塑《马踏飞燕》,作品所体现出的朴拙大气、雄健张扬的艺术特征,仍让今天的观者激动不已。然而作为文化载体和文明表征的汉代陶塑,则以它完美的形式、丰富的语汇、开张的气势和浪漫的意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汉代陶塑是汉代造型艺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类型,主要指汉代的陶塑明器。明器,又称冥器,是中国古代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从现有考古资料看,以陶土制作模型作为陪葬物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虽然它的起源问题还有待商榷,但其文化价值和使用功能的差异性,使得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其情有独钟。而在陶塑明器中,最重要的一类则是陶俑。俑,一般是指从葬用的人偶,被广泛用于丧葬制作。陶俑,在世界各地的多处文明遗存中均有所发现,经史料记载及考古发现,我国在商代已经出现用于丧葬的陶俑,到春秋战国时期,陶俑代替人殉已是普遍现象,并成为丧葬明器中人或动物的替代物的总称。

汉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作为继秦之后的大一统的封建时代的特殊性,造就了其陶塑的独特性与多樣性。究其原因,首先,“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为各阶层所接受,传统信仰的灵魂不灭,“黄老”思想的羽化升仙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其次,统治阶级将儒家“礼”与“孝”的确立,使厚葬之风盛行,作为“孝”的最重要的物质表现形式的明器得以发展;再次,以土德代替了水德,以泥土制陶,取材容易,成型便捷,且烧制之后性质稳点,不易腐蚀等优点,强化了象征寓意;最后,汉代历时四百余年,其大部分时间处于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阶段,人民安居乐业为陶塑的兴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丰富了汉代陶塑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多样性。

通过大量的汉墓发掘,特别是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汉墓进行整理分析,使我们能够在汉墓年代序列基础上建立对陶塑特征变化的认识,从各时期随葬器物形制和组合的变化,我们可以将两汉陶塑的时代特征进行区分,即西汉前期、西汉中后期、西汉末及东汉前期、东汉中后期四个阶段。

西汉前期的陶塑,以兵马俑、仪仗俑、侍俑及乐舞俑等为主,主要出现在以西安为重心的陕西地区、以徐州为重心的鲁南苏北地区。在咸阳杨家湾和徐州狮子山出土的兵马俑,规模庞大,数量众多。虽然在单体上相较于秦兵马俑小巧,但在形式上继承了秦代那种对行伍战阵的规模;五官、形体、服饰的刻画虽不如秦俑精细,但依然注重具象质朴的风格再现;西汉前期的兵马俑,无论是从单个步、骑俑的制作,还是从步、骑俑的组合来看,都是对现实军阵的模拟,受秦俑的影响较大,写实特征明显。秦代灭亡的教训,使西汉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法治的弊端,因而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予民休养生息,成就了“文景之治”。在陶塑的艺术风格上,从汉兵马俑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受秦俑的影响较大,军阵的模拟是一种政治上的需求,无论是天子还是封王,通过数量上的重复,形成威严的权力象征。在人物塑造上以写实为主,虽然汉俑的形体明显较小,这可能与初期经济尚在恢复国力的不足有关,但在对象的细节刻画上,无论是五官、神态、服饰还是彩绘,都极力达到“栩栩如生”的视觉效果;而这一时期出土的乐舞俑,塑造手法虽是写实的,但内涵上则明显的具有浪漫气息,这与汉初统治者受楚文化的影响关系密切,楚歌楚舞在汉初是盛行的宫廷文化,其直接表现在汉俑之中,即在造型摆脱了秦代陶俑僵化刻板的模式,进而转向了生动细腻、富于情趣的一面。因此,可以概括西汉前期的陶塑艺术风格是浪漫写实的。

西汉中后期,陶塑艺术出现了新的风貌。汉武时期通过对外扩张和对内集权,进入了统治稳固和国家强盛时期,经济稳步发展,文化趋于统一,这种文化秩序的内向聚合,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罢默百家,独尊懦术”的文化“大一统”,从此之后儒家思想被作为统治思想登上政治舞台,并影响两千年。儒家文化“礼”的思想,以“孝”为内涵,使得“厚葬”之风盛行,。其强大精神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汉代陶塑的制作。侍俑的数量迅速增加,反映的是阶级等级的“礼”的诉求,在形象塑造时以整体性为特征,在写实的基础上,强调艺术的再现,更注重人物内心的活动状态和精神气质的传达表现,形成一种博大崇高之美。人物塑造整体感强,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来表现,如济南无影山出土的由22个陶塑组成的杂技百戏群俑,是由舞俑,杂技俑和宴饮贵族涌组成的。作者将乐舞杂技者作为主要形象,观赏者处于陪衬的地位,以观赏者的静态烘托乐舞杂技者活动的动态,使人感觉表演者更加生动活泼,优美多姿。对于场景中人物的面部表情、身形衣着,只是大轮廓地概括,以剪影的方式呈现,而着力表现的是对基本造型特征的动势捕捉,将观者的视点集中与最惊险、最精采的瞬间。同时,儒家文化成为一种统治文化的包容性,又表现在对其他文化的融合上,前期的浪漫楚韵逐渐被浑雄开阔的汉风所融和。而在乐舞俑、百戏俑的表现上,取大势、去繁缛,没有过多的细节修饰,只是简洁的整体形象和富有张力的造型,强调人物气韵的表达。同时,以高度概括手法追求飞扬流动的形体动势,实现寓动于静的情景营造,又具有概括抒情的艺术格调。这实质上是西汉中期后,秦楚文化与儒家文化在相互影响,交融转化过程中,在陶塑造型上的客观反映。

西汉末至东汉前期的陶塑艺术,较前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两汉之交,儒家的“天人感应”观和道家的“道法自然”观,促进了生命意识的觉醒,个体存在价值得到肯定,折射到陶塑艺术上,较之西汉的人物俑表现,工艺更显成熟、表现更加准确、手法更趋简约,形体的表现和精神的表现达到了和谐一致,如陕西扶风官务汉墓出土的女舞俑,身着长袖舞衣,右臂长袖甩向左肩,左手露出袖外,手提一物似巾,下体为喇叭形,作半跪舞蹈状,在写形的基础上,注重人物的内在精神表现,人物五官清秀,目视前方,似若有所思、又若有所盼,表情含蓄凝重,准确的传达对象精神内涵及作者内在倾向的艺术境界,也即所谓的“形神合一”。动物陶塑和建筑类陶塑的出现是地主庄园经济兴起的标志。但在对物象的塑造上,在庄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观念影响下,以率性自然为尚,创造出了一种有别于写实的审美趣味,即写意风格。那种寓巧于拙的艺术特点直接影响了动物类陶塑的创作,无论是猪的敦厚、马的矫健、狗的警觉还是狐狸的狡黠,都在看似随意的捏塑和简单的刻画中,呈现出“活灵活现”的姿态来。灵动的瞬间,细节的捕捉,生命的真实,无不洋溢着浓郁朴素的情韵。追求生命活力的传达,正是儒道文化融合下对生命价值的物质表征。

东汉中期以后,东汉陶塑变现出的是大量性与多样性。随着两汉之交民间道教、黄老思想和谶纬之学的兴起,方术迷信与儒道哲学杂糅,对生与死的观念,阳间与阴间、今生与来世的理解,逐渐发展成为渗透到社会的所有阶层的人生寄望,并形成了以现实为参照的创作趋势。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陶塑制作也得到了空前繁荣,各地除了侍俑、乐舞俑、百戏俑之外大量的生建筑类陶塑数量迅速增加,如广州东汉砖室墓出土陶城堡,整体呈方形,四壁微向外,前后有高门,上面各有望楼一座,四隅之上有角楼模样的小亭,内部有分列的武士俑,神态恭肃,似乎处于警戒状态。而出土于郑州南关的四合院陶屋,则由门房、仓房、正房、厨房、厕所、猪圈等组成,都忠实的纪录了当时建筑风貌。当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庄园经济发展起来了,豪强势力的崛起和王权的式微。这种经济畸形发展出的势力,实则上进一步推动了东汉中期以后文化艺术的发展。生产生活类的陶塑及其附俑做作为现实生活的象征,成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色。生产设施如水田、水库、鱼池、磨房、风车等应用尽有,勤杂俑、庖厨俑、农耕俑和育儿俑构成了一幅幅生产生活的生动画面。这也正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表达。现实生活的温情与欢乐,酝酿于匠人心中并被塑造成一件件赋予了整体叙事性情节的社会群像,以象征手法礼赞人世,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传神写照,又投射了工匠们对极乐世界的遥想。同时,这种群体场景表现中意境的营造还被运用于单个俑像的塑造,无论是庖厨俑、育儿俑还是说唱俑,每个俑都有着欲与外部联系的表情或动态趋势,有着与他人交流的“场”。工艺的质朴简练都是为了服从于整体传情达意的“境”的需求,陶塑是现实的投影,但其震撼人心处,正在于大汉民族豪放恣意的想象力的凝结,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兩汉四百多年的时间跨度里,汉代的艺术仍处于由非独立向独立、非自觉向自觉转换的历史时期,陶塑艺术自然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时代性、丰富性、创造性和流变性构成了两汉陶塑艺术的整体面貌,它是与特定的政治背景、文化精神、社会环境及人的普遍心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是一尘不变的,笼统的用一种艺术风格对其进行概括是有失偏颇的,汉代陶塑艺术的艺术魅力也正在于此。实际上,无论是汉代陶塑的艺术精神还是当代的艺术精神对于民族和个体都是极为重要的。艺术精神是一种文化,但又超越了文化,是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在分析汉代陶塑的艺术精神时离不开对这一时期文化本身的特征加以探寻,她融汇于艺术本身之中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为汉代雕塑艺术和陶瓷艺术的集成者,上承先秦,下启魏晋,它在自身的嬗变中不断完善着民族的艺术精神,并转化为一种民族文化基因,烙印于每个中国人心中。

参考文献:

[1]曹建强.漫谈汉陶明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10.

[2]赵耀双. 两汉墓葬出土陶俑研究[D].吉林大学.2009.10.

[3]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

[4]徐华. 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3.1.

作者:胡长春

两汉时期雕塑造型艺术论文 篇2:

浅谈公共艺术理论在玉雕创作中的运用

[摘要]公共雕塑艺术是公共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公共雕塑作为新的艺术实践,它采用形、色、声、光等多种知觉感受,融进了许多现代精神。玉石雕刻是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公共雕塑的思维设计玉石作品是我在校期间实践的内容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现根据实践经验,浅谈公共雕塑理论在玉雕创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雕塑 艺术 玉雕 创作

一、公共雕塑与雕刻的概念

公共雕塑艺术是公共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公共艺术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它所呈现的复杂性和特征性与多元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雕塑在公共环境中起到了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是公共艺术中重要的创作手段。雕塑是通过雕、琢、刻、塑等手段制作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种艺术形象的总称,它与建筑、绘画、工艺美术并称为造型艺术。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雕塑作为一种空间凝固的艺术,它的多维展示极为丰富,能给人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多方面的感受,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

在雕塑中,雕是通过减少物质材料,塑是通过堆增物质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用各种可塑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嘲雕刻是指在原本就存在的硬质材料(如石头、木头、石膏)上以雕、凿、敲、磨等方式把不需要的部分去除,直到做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创作过程来说,艺术家在创作雕塑时,用的是“加法”;而雕刻时,用的则是“减法”,其创作过程使用的材料是不一样的。

雕塑的价值不仅在于反映现实、表现生活,从历史的角度讲,它还凝固个人记忆、民族记忆和时代记忆。雕塑作品审美价值的高低,不在于制作过程的难易和制作时间的长短,不依赖于文字的说明,只在于他是否能通过展现自己的魅力来影响观众。

二、中国玉雕工艺概况

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中国玉石雕刻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智慧、宗教观念等内容。由于历代琢玉审美情趣、工具、技巧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每个时期的玉雕作品主题及风格造型也是不同的。从玉雕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1.玉雕的发展简史

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玉器。其中最知名的一件红山玉龙,造型古朴雄浑,极富动感。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技术更加完善,制作更加精致,对于型的把握更熟练。两汉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玉器的生产制作受到了限制,玉器开始走向民间,雕刻风格简单,用途简化。唐宋时期是玉器发展史中的一个辉煌时期。自唐朝开始,玉料大多使用和田玉,这个时期雕刻纹路非常细腻鲜明。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爱玉成风,缅甸的翡翠得到了皇室的青睐,由此玉渐渐走向民间。此时,南北派玉雕的风格也逐渐形成,南派玉雕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北派玉雕以北京为中心。南派玉雕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北派玉雕古朴庄重。

随着工艺的发展和进步,玉雕作品越来越精美,玉雕师的想象力不再受到限制。同时,一批醉心于玉雕的艺术家,在传承传统玉雕技法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创新,发展了全新的雕刻技法,使得玉雕成了可以用心品味的艺术。

2.中国现代玉雕的四大流派

中国现代玉雕流派,分别为海派、扬派、北派、南派。这四大玉雕流派风格各异,却又殊途同归,共同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玉器世界。中国四大玉雕流派是当代的分类,而在古代,我国玉雕界只有南工和北工之分。南工做工细腻、工巧,致重雕刻,更有时代感;北工风格豪放粗犷,讲究少用刀工,偏古朴典雅。

三、在“雕”与“塑”之间磨练探索。努力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

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作为大的环境艺术下的玉雕,它与雕塑同是空间的艺术。二者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形成了一系列表现自身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语言。其构思与表达,怎样将公共艺术理论与玉雕实践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是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等。传统的玉雕工艺,是一项复杂的工艺过程,原料材质、设计理念和加工技巧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因此“因材施艺”的设计理念贯穿于制作过程的始终。一件完美的玉雕作品,应该是玉石材料与造型设计的高度和谐。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懂得美术设计,更应了解各种玉石的各种特性,如韧性或脆性、硬度、裂纹及瑕疵延伸情况等。设计人员要根据玉料在制作中发生的变化,随时改动设计稿,逐步引导完成制作。将公共艺术理论与玉雕实践有机结合,如在玉雕设计中加入“灯光、轨道”等现代雕塑思维,能使玉雕工艺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和表现世界,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

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器具、花卉、鸟兽、人物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在最初接触玉雕时,我被浑然天成的原石所吸引。与雕塑作品相比,未经人工修饰过的原石有着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让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喜欢玉石观赏,在某些特定的角度看玉石,能够唤起我的意象创造。在校期间,我创作大量的泥塑作品,并以这些作品为原型,运用雕塑的思维设计创作玉石作品,如《心莲》《古道悠悠》等作品得到了玉雕界和工艺美术界肯定和认可。在玉雕设计创作中,难免会受到限制,所以我努力克服,将传统与时尚结合。我希望通对各种材料的尝试,提高对玉石材料的理解与使用,并提升达到一定的高度。例如,因为水晶的晶莹剔透,我用水晶雕刻佛教题材的作品;因为玛瑙色彩斑斓,所以用这种材料来练习“俏色”创作,利用黄龙玉水草材料来练习表现“环境自然”题材的内容。每遇到一种材料,我都会去查相关的文史资料,了解材料形成条件、类别、产地、历史发展、珍贵原因和相关典故,努力提高作品内涵、胸怀境界和审美主张。几年来,我在泥塑和玉石雕刻之间找联系,找差距,在泥塑中锻炼自己的魄力和胆量,在玉石设计雕刻中学会精致和严谨。

四、运用公共雕塑艺术思维,进行玉石设计创作

公共雕塑作为新的艺术实践,它采用形、色、声、光等多种知觉感受,融进了许多现代精神。运用公共雕塑的思维设计玉石作品是我尝试方法之一。我认为艺术创作是人类情感的表现,一件作品首先必须有属于作品自己的强烈的生命力。我努力探索一种崭新的表现方式,来提高对玉石材料的理解与使用,提升作品的内涵。

公共雕塑注重以公共空间中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为背景,以造型与空间为核心,吸收东西方传统造型艺术精华,并与当代艺术思想观念融会贯通。公共雕塑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超越了概念和逻辑,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注重直观的意象,通过对事物由渐到悟的认识,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如作品青金石作品《古道悠悠》,我就是运用公共雕塑中的意象思维方式,从题材、表现手法、材料的运用等不同角度来创作探索的。并运用了“倒流香轨道”的设计,通过美的读解和自我反省来达到欣赏差异的共享,从而实现对人性和人文诉求的“唤醒”。

青金石是通过”丝绸之路”从阿富汗传人中国的,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之一。除了美学价值,在中国民间中,青金石的颜色是蓝色,蓝色是一种希望之色,是知性灵性兼具的色彩,象征着理想和希望。青金石又是自古以来人们喜爱的佛教七宝之一,可帮助催眠及深层冥想,提升灵性。所以在设计上,我用“古道”来唤醒人们对中华古老悠久文化历史的回忆。

当我久久地凝望着这块满载着岁月痕迹的青金石,我眼前的画面是:一条绵绵的历史古道开始在我眼前漫延,一个个遥远的故事,从山脉深处、汉唐遗风中款款而来。古道一头连着过去,一头连着明天,一头连着故土,一头连着梦想。士兵在这里集结过,诗人在这里流连过,行人在这里休憩过……它尘封在深深的岁月长河中,每一个角落,都是一首典藏在山水间的史诗。在这块青金石上,我竭力地捕捉着周秦遗风、汉唐古韵的瞬间。这就是无数先贤走过渐成的古道吗?祥云缭绕,四季如春,翠柏林立,蜿蜒通向山顶。我仿佛看到老子如一位慈悲的老人,正牵着青牛向我们走来,南山不老松下与人们谈古说道,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传达“道法自然”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在设计上,我选择了这块材料上方最纯净的位置,雕了一位慈悲的老人,将老人的胡须与山川河流融为一体。并通过倒流香轨道的设计,使“香”带着古韵和清幽,顺着河道而下,如高山流水般,滋润万物。材料的侧面多泥沙包浆和杂色,为了能保留材料的原型,我将有杂色的整个侧面设计成饕餮纹牛图腾。因为牛图腾是人类第一图腾,最高崇拜物,牛的双角象征着对宇宙重生的护持。牛头顶的太极图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有裂纹的地方设计成古松、河流,代表宇宙万物中的自然形态。材料的侧上方的一个平面,我用一个大大的篆体“道”字来表现。“道”字在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种是代表“先贤走过渐成的古道”,另一种“道”是中国(含东方与西方)哲学的最高范畴。在雕刻上没有用精雕细琢技巧,尽量保留着青金石原始的形态。

我认为一块玉石,就是一段悠久的历史。如青金石,它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从阿富汗传到中国,我希望人们在欣赏这件作品的同时,和我一起探索人类历史的渊源,了解传统文化,从圣贤文化中汲取营养,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浮躁的心复归宁静!

思考:玉雕本身承载着审美、实用、文化传承的作用。用雕塑艺术思维创作玉雕作品,能够更好地推陈出新,在宣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走出一条新路。我们应学习历代艺术家们从艺态度和敬业精神,坚守玉文化,传承玉雕技艺,关注玉雕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传统技艺中融入新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时代经典应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作者:顾焓冉

两汉时期雕塑造型艺术论文 篇3:

汉文化装饰元素在徐州城市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大量的汉文化遗址,在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中,充斥着很多精美绝伦的独具汉文化风格的装饰元素。对这些汉文化装饰元素的梳理、归纳,使其运用到徐州城市景观设计中,打造出独具徐州特点的城市景观名片。

关键词:汉文化装饰元素;城市景观;融合

“城市的文化元素”,是受到城市历史文化、城市经济、城市自然状况等因素影响,是不同时期的文化代表。是一个城市历史的符号化传承的表象,因其本身具有的某种标示性的特殊内涵和意义及很强的抽象性,将某座城市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的历史内涵,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些元素的集合。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徐州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发展的要求,徐州真正开始进行合理的城市景观开放空间设计。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为了结合徐州的整体城市改造工程,改善徐州老城区的城市规划格局,对城市道路、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工程,如增加城市道路绿地,建设街头绿地;城市公园进行敞园改造,取消了高墙围栏;改建、新建了一系列的城市广场;结合老城区遗留下的废矿,改造成城市湿地等,并且在这些工程中融入了汉文化元素符号,打造出独具徐州汉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开放空间。

一、图形元素符号的归纳及应用

(一)汉画像石

徐州市是我国汉画像石出土重要的地区之一,文物考古发掘的汉画像石,数量多、艺术水平高,它融汉代整体的历史文化与具体的地域文化于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是构建和孕育徐州汉文化的重要源泉。作为中国古文明历史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汉画像石艺术形式的价值应该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得到传承和运用,但是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方式的运用方法不能是一成不变、按步就搬的去运用。因对汉画像石与城市景观的艺术形式进行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艺术形式对比研究,从两者艺术形式中的技法、艺术形象、创造环境中对比相同与不同部分,在汉画像石的造型艺术形式中寻找其精髓,使其适合于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审美习惯和艺术需求现代的汉画像石艺术形式。使汉画像石这一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创造出“中国式的城市雕塑”。

乘坐京沪高铁从徐州东站穿行而过,或是途经京福高速公路徐州东立交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矗立在陡崖上的“车马出行图”。 这幅‘车马出行图’是由8幅独立的小图构成,其中前面两幅为大雁图,中间4幅为车马图,后面两幅为祥云图。图案取材于出土的汉画像石。这一总面积达17600平方米的“车马出行图”, 在现有的景观带上呈现地方特色文化符号,将加深人们对徐州文化的认知和传播,对高铁徐州站区文化资产构建、丰富徐州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徐州城市景观设施中,对汉画像石的艺术形式进行借鉴是较为多样化的,在雕塑、护栏、景观小品等都有借鉴汉画像石艺术的案例,如:彭城广场上的“彭城史卷”浮雕、淮海路上的花坛、汉桥和小南湖桥面上的护栏等等。

(二)纹饰

纹饰,是在器物上装饰花纹的总称,也称纹样,从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出土的各种器具上都可体现,如:楚汉文化中符号文化丰富,主要形式有龙凤纹、四神纹、云纹、几何纹、花瓣纹、菱形纹、蟋螭纹等,这些纹饰大都是在青铜器、铜镜等器物中体现出来。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再现纹饰是人们欣赏事物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可以体现在任何的景观设计要素当中,是汉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最佳的表现要素和手法。

汉代四灵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称“四神纹”,是汉代流行的装饰题材,其流行同汉人避邪求福的观念相联系。四灵分别象征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和春秋冬夏四个季节。其四灵纹样常见于汉画像石中或瓦当上。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常会对四灵纹样进行抽象概括,艺术形象再加工,如徐州故黄河景区里,立于水中的四灵雕塑。

(三)汉代器物

一些传统的艺术品、乐器、器具都有非常独特的造型,是非常好的景观设计素材,这些元素如果以一种出奇的方式出现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一定会吸引游人的关注,成为公园的一大特色景观,使公园的景观更有趣味性。对于这些元素应用的前提就是保持其原有的造型和细节既可,对于其他的具体用途、材料、体量等,设计师完全可以大胆自由的把握,不必拘泥于其原本的功能,更不必限定转化的方式。

从汉朝以后龙就成为汉族的图腾符号,在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汉代玉龙佩(如图1所示),以其精美绝伦的形象,成为徐州汉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在一些景观小品的造型上也得此借鉴。(如图2所示)

二、建筑元素符号——汉阙

建筑体现了特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信念,是文化的具体反映。汉石阙作为现遗留下来的最早的古代人工建筑物,对后世研究汉代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阙与确字同音,设在古代的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来记载官爵、功績。徐州城市景观设计中有很多模仿汉阙的形式。

徐州复兴南路跨故黄河汉桥,就是采用两汉时期流行的汉阙建筑结构建造。(如图3所示)。造型雄伟、气势磅礴,阙身无雕饰,阙顶上的柱、枋、斗拱、椽子、瓦等木建筑的构件设计简洁,对原汉阙造型进行了大胆创新,兼顾了功能与形式美,上能观望,下能过人,四角上挑,线条简练,几何纹饰装饰,仿木制斗栱一斗二升,出檐平缓。此汉阙设计主要是借鉴徐州汉画像石图形中样式建造的,整个汉桥两侧共设计建造了四组汉阙,每一组汉阙均为子母阙连体建造。

汉阙的形式还被应用到景观小品的造型中,如汉文化景区内和徐州博物馆里的汉阙形式的灯柱。(如图4所示)

三、色彩元素符号

建筑是城市凝固的音乐,而色彩则是韵律的表现。每一个城市都以它不同的色调,带给人们不同的文化体验。任何一个有品位的城市,都具有个性的色彩风格。

在色彩方面,汉代建筑传承了春秋战国时的传统,宫殿柱饰以红色,斗拱和天花都饰以彩绘。墙壁涂以青紫或绘以壁画;官署则用黄色;雕花的地砖和屋顶瓦当等都施以不同的色彩。

徐州市根据城市自身的文化特点,制定出了适合自己的城市规划色彩方案,其中“龙腾黄”和“青玉绿”为代表色。“龙腾黄”,这种色彩就是徐州作为帝王之乡的特征,龙腾、黄色,都是代表帝王;“青玉绿”,取自出土汉玉的颜色,代表了徐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能够涵盖徐州的青山碧水。

建筑色彩、道路广场色彩、广告招牌色彩,以及景观小品色彩等,这些构成城市色彩视觉系统的可视要素,必须统一管理,符合城市整体的文化氛围。

四、结语

徐州,作为中国两汉文化发源地之一,其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素有“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两汉看徐州”的观点。徐州两汉文化艺术底蕴深厚,艺术研究价值极高。设计师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寻找更适合徐州本地城市景观的设计手法并经过充分运用,使徐州两汉文化艺术中的装饰元素与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进行完美的结合,打造独具徐州特点的城市景观名片。

【参考文献】

[1]刘潮,祁斌.廊·趣—徐州汉文化景区汉画像石长廊设计[J].城市建筑,2011(01)

[2]兰芳.两汉文化与徐州公共艺术研究[J].艺术研究,2011(01)

【作者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王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县级退耕还林工作步骤论文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讲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