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科毕业论文

2022-05-15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通过本科毕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提出中职校的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应体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致力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一篇:通过本科毕业论文

通过科研训练提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摘 要:目前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较多问题,应从教育过程寻找解决办法。科研训练包括竞赛类、参与类和融入类三种形式,在法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科研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从而有利于解决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质量问题。同时,切实开展科研训练,也将推动法学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

关键词:法学教育;毕业论文;科研训练

一、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年年被吐槽,仅就毕业论文本身去思考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不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本身,而在之前的教学环节。就法学教育而言,要写出一篇像样的本科毕业论文,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各种能力的积累,包括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新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的能力,以及展示法律观点的能力等。在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进程中,学生普遍表现出明显的选题无目的、结构无逻辑、内容无思考、写作无章法、答辩无经验等现象。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反映了学生综合能力的不足。

传统的法学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讲授法为主。有的教师还没有从观念上实现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因此,虽然学生大多能够获得较充分的知识积累,但所获得的知识相对固化,难于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在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知识运用的机会。然而现实情况是,实践教学环节也往往由于学生人数、教学时间安排、学生实习积极性、实习经费、指导教师精力以及实习场地、安保、案例典型性等原因,导致实习教学效果不佳。这样,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理论环节缺乏能力引导,实践环节疲软,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割裂,种种问题累积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学生方才充分显露出发现问题以及分析、解决和阐述问题各方面能力都极为欠缺的状况。缺少了学习过程中必要的能力训练,论文质量堪忧也在情理之中。

二、科研训练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回应

大学生科研训练始于196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倡的“本科研究机会计划”,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开启了本科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先河。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以学科竞赛形式为主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后来又逐渐加大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推广力度。这些都是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有益尝试。科研训练以项目化的形式,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专业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检索资料和选题的能力。学会并熟练运用传统纸质和现代电子形式的检索工具,是论文选题和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基础。检索、处理资料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避免无效和低水平检索,把握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而解决盲目选题、自说自话等问题。

科研训练可以提供论文撰写及修改技能的训练。通过科研训练,学生可以尝试独立地拟定写作思路和提纲,逻辑地展开观点论述,并对论文进行完善。论文指导教师普遍感到学生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或者法言法语把观点表述出来,文字驾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有的教师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也不能进行有效的修改。科研训练则可以让学生提前接受拟定论文提纲、结构安排、文章写作和修改的多种练习,解决学生“不会写”“写不出”的问题。

科研训练可以为学生提供答辩环节的预演。答辩环节考察学生对论文所探讨问题的把握和理解程度,也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及反应速度。法学专业学生除了要有过硬的“笔杆子”功夫,还要有“嘴皮子”功夫,充分的科研训练可以解决学生在答辩时抓不住重点、表达混乱、临场紧张等问题。

科研训练是涵盖上述能力训练的较好形式。如果法学专业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这种积极的训练,相信本科毕业论文便会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从根本上解决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

三、科研训练的体系化构建与开展

我国相关教育文件早已将学生参与科研纳入其中,如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并将本科生科研训练情况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2005年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種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但目前本科生科研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尚未达成共识,对本科生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以及什么是本科生科研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应当看到,尽管科研训练与学术研究具有相同之处,但科研训练更多着眼于学生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对于本科生尤其法学专业学生而言,科研训练的能力诉求与学生未来从业的能力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契合的。因此,应当摒除科研训练等同于学术研究的偏差性认识,并在法学教育中大力提倡科研训练工作。对科研训练形式的认识也不能仅限于项目研究的形式,应将科研训练予以体系化,并将其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科研训练的多种表现形式

科研训练本质上是对综合能力的训练,符合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必要把科研训练与法学教育全面结合。科研训练既可以表现为独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也可以表现为融入教学全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根据科研训练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类:

一是竞赛类科研训练。目前在法学学科范围内,竞赛类科研训练包括“挑战杯”竞赛、各类模拟法庭竞赛、辩论赛、写作翻译类比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这些赛事活动符合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精神,培养锻炼学生的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对彰显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个人能力具有显著意义。此类方式是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训练方式,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是扩大活动覆盖面,让更多法学专业学生加入其中,有利于法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是参与类科研训练。此类训练形式多表现为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其结果或者体现在教师的科研成果当中,或者经过培育完善,转变为竞赛项目,因此具有半显性特征。这种方式在不同层次的院校广泛存在,但受制于多种实际因素而呈现出随意性。出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考虑,有必要提供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工作的制度性保障。

三是融入类科研训练。即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多种方式的训练。融入类科研训练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的有意识的引导与训练,这种训练,在形式上没有文章或者报告作为训练的标志性成果,但具有根本性意义,它其实是竞赛类和参与类科研训练产出成果的“幕后英雄”。前述两类科研训练对参与其中的学生来讲意义毋庸置疑,但有明显的不足,就是训练的受益范围不能周延所有学生。教育活动的宗旨恰恰要求能力培养必须及于全部受教育者,这就是融入类科研训练必须受到重视的意义所在。

2.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研训练

竞赛类和参与类科研训练需要一定的机制作为保障,如遴选学生制度、奖励激励制度、知识产权与学生权益保障制度等。在机制顺畅的情况下,这两类训练即可有序开展。与此同时,融入类科研训练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达成至关重要,应给予充分重视。

融入类科研训练的开展需要课上与课下的紧密结合。课堂上需要教师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国法学专业本科生均为高中起点,理解能力有限。科研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认识和发现社会,从而发现问题。“组织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是实现由学习向发现转化的直接途径。”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与原理,探索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堂上还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多次的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学会通过语言、眼神与肢体的综合运用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下教师要着力训练学生的文献资料处理与撰写能力。法学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迅速发展传导给法律的易变特征。一名合格的法学教师的课堂上,仅做知识点的宣讲远远不够,还应教会学生查找、阅读、甄别、筛选相关资料。之后,通过不间断的练习、总结、反思与修改,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和驾驭能力。

总之,融入类科研训练需要教师认真对待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训练的机会,并且给予充分的指导与点评。融入类科研训练将对教师传统的教学习惯、方法产生巨大冲击,开展这种工作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如教师激励、评价考核等制度,才可能使融入类科研训练在教学活动中变成一种教学习惯,沉淀为一种教学传统。

3.在毕业论文环节开展科研训练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过程的最后一个综合性训练与考察环节,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科研训练。撰寫毕业论文,特别是对于大多数不能或不愿参加学科竞赛、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而言,毕业论文的综合训练功能就变得不可或缺。实践中有人因毕业论文问题突出而提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建议是极不可取的,如果取消这一环节,那么学生的培养过程将不完整。

毕业论文训练的综合性与过往学习过程中科研训练的分散性形成互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训练,有的倾向于理论论证,有的侧重于案例分析,分散在某一部门法领域,局限于某一具体问题。而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会涉及到跨部门法甚至是跨学科、跨专业的问题,需要学生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融会贯通各领域知识,形成系统连贯的知识框架体系,之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或许也可以有更进一步的期待,即学生能有所创新。综合性是毕业论文较之前的训练所不同的地方,指导教师应当兼顾论文主题涉及的多领域知识,鼓励学生把握相关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围绕论文主题合理运用各学科知识,阐明并论证主要观点。另外,毕业论文是大多数本科生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指导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社会,思考法律建议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等问题。

四、结论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整个法学本科教育的收官之笔,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法学教育工作的效果,发挥着教学质量“晴雨表”的功能。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毋宁说是法学教育的问题,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出了问题,应该引起法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科研训练要求法学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切实开展科研训练,必定会向传统法学教学方式、教学观念、教学习惯发起挑战,向教学过程要能力培养、要创新意识。大力开展科研训练工作,可以成为提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措施,也可能成为提升整体法学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俞林伟,施露静,周恩红.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历程、困境与未来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89—93.

[2]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224.

作者:韩冰 黄大威

第二篇:论通过计算机专业教材改革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摘 要】 本文提出中职校的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应体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致力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 教材建设 毕业生 就业竞争力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4.018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我国培养大量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随着计算机在一线岗位上的普及,对中职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目前中职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材建设明显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需求,毕业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行业所要求不相符,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形势严峻。

而在中职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材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教师的备课还是学生的自学,都离不开教材,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到整体教学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职教材建设明显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需求,毕业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行业所要求不相符,这一不足在计算机专业教材方面特别突出。

一、 中职校计算机专业教材的缺点

(一) 不适应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主要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具体技能的训练,使其具备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学习能力,成为适合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实用人才,在社会上能立足、能发展。因此,中职教育重在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操作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毕业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然而,目前中职校计算机专业教材中理论内容过多,具体的操作训练内容却很少,在实际教学中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双方面需要,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是大相径庭。

(二) 达不到行业和企业的培养要求

衡量一个毕业生是否合格,是否具备了在社会上就业的能力,关键看他是否具备从事相关职业所必须的技能,能否运用在学校学到的技能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目前的中职校计算机专业教材中很少有针对实际应用问题的例子,很少有实用的训练项目,就算有也是很陈旧的例子,往往并不具备代表性,某些教材甚至没有针对实际应用的例子。这些都导致了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具体问题时不知道该怎样去做,或是遇到在课本上讲过的问题知道解决,但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无能为力。

(三) 教材内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目前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材无论是内容的深度、广度,还是知识点的范围,都超过了学生的接受和理解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就连老师在备课时也感到吃力。学生被迫去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在工作岗位上不经常用到的,而对于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需要用到的知识又学得很少,很大一部分学习成为了无用功。例如,许多中职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反映他们所学的OFFICE组件应用教材的难度很大,很多功能在上课时难以记下,在课后又不经常用到,学过之后很快就忘了。这样的计算机专业教材,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技能帮助不是很大,更不用说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了。

国家提出中职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和“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方针,这说明中职校毕业生的技能水平要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因此,中职校计算机专业教材绝不能使用“只重理论培养,忽视实践能力”的教材,也不能使用“本科内容减一点”的教材,而应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建设具有中职自身特色的教材。

二、 基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中职校计算机专业教材改革建议

中职校计算机教材的改革,必须首先要明确一条根本性的原则,那就是教材使用的对象是中职生和中职校的教师,其教学目的是培养中职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期间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坚实基础,让他们学到的知识在实习和实训过程中能用上,就业后能和企业对接,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懂生存、能发展。

(一) 按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是日新月异,这要求中职校的教师和学生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汲取知识,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另外,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个行业的发展势头迅猛,生产技术和管理流程随之改变,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中越来越多的环节需要工作者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果教材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就很容易造成中职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行业现状的情况。

因此,在中职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中应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情况,根据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及时更新和增加教材内容,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更多地关注企业关键岗位上使用设备的最新信息,根据企业所使用的最新设备信息来编写教材。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为例,目前很多企业基本上使用的都是思科或华为的网络设备,但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教材大多数只介绍思科网络设备的使用方法和配置命令,而且内容比较抽象,不易于中职生理解,更关键的是很少有教材介绍对华为设备的使用方法和配置命令,这就造成了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脱节。因此,在编教材的时候应该尽量把主流设备的内容添加进去,并强化设备技能操作的内容,使之与最新的设备相匹配。

(二) 与合作企业共同编撰校本教材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光是在实训方面的合作,一些有师资力量的中职校,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意向,与他们一同编撰校本教材。这样编撰出来的教材无疑与企业的需要同步发展,学生学习之后就能增加对实际问题的感性经验,在实训和实习中再将这些知识转化为理性经验,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例如,笔者所在的南宁市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目前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正风生水起,很多高科技企业和特色产业企业纷纷进驻,他们带来了崭新的工作理念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他们的生产设备同样是最新的。与企业相关部门合作,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生产流程和管理过程中计算机技能的应用情况,并把这些需要整合处理,编写成教材中的例子。这样,就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接触到了今后工作的一线岗位,学习到了最新的技术,毕业后就能在这些岗位上游刃有余,这也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

(三) 用任务驱动编写教材,提高学生就业综合能力

在有关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经常出现会操作某个软件的子过程,但要求运行一个比较完整、实用的程序以达到一种特定的效果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或是没有头绪,或是操作达不到要求等,这反映目前教学方式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存在的不足。这与教材的内容也有一定的联系,纵观中职校计算机专业有关教材,虽然也是采用了比较多的范例来讲解软件的功能,但是这些范例彼此之间是分散和独立的,连不成一个整体。从而造成学生学一个软件就只会某几个功能,要把这些功能串联起来实现一个特定效果时,往往就无能为力的情况。因此在编写中职校计算机专业教材的时候,应该结合现实企业工作岗位中计算机的具体应用作为教材内容,并把这些内容划分成多个学习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教导学生。

例如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课程,可以始终围绕企业管理当中一个完整的“设备管理系统”来编撰教材,反映企业如何对其设备进行管理。教材上提供流程图,画出数据结构,逐项讲解企业在日常的管理当中是如何实现设备情况的输入、查询、修改、排序等功能。这样,学生就能思路清晰地做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实用程序,并且还了解到了现实当中的企业是如何对资源进行管理的,加深了对实际岗位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中职生的就业综合能力。

(四) 教材内容与就业准入机制接轨

我国目前已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中职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后,方能在某些特定的岗位上岗就业。因此,中职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一些教材就可以直接选用相应的培训教材。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可以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同样,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专业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认证教材,如《初级程序员教程》、《Cisco认证教程》等。只要这些教程反映了企业对人才的认可,反映了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就完全可以在教学当中适当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约学校编撰新教材的人力、物力,又能让学生掌握考证必要的知识和技术,从而在毕业前拿到相应的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加成功就业的砝码。

总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必须以企业的需求为立足点,充分体现工作岗位对毕业生技能上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在实际工作中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中职生将来的就业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晓舟.开发计算机应用专业中职教材的实践[J].科技与出版,2007(9)

[2]丁春明.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0(8)

【作者简介】 唐海燕(1976- ),女,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信息科讲师,硕士。

(责编 黄鸿业)

作者:唐海燕

第三篇: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对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对工科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对工科类本科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1引言

工科类专业特点要求实践性很强,只有大力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定的专业能力。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就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锻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大学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大学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工科毕业实习与设计是完成大学学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个学生都应该正确对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本文通过作者在教学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为基础做一些探讨,为提高工科类本科毕业生的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3]。

工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毕业实习可从生产实践中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两者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工科类学生的质量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每个本科高校而言,建立一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施标准显得尤为重要[2]。

2当前工科类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学生没有真正地进入毕业实习的角色,没有达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效果,很多学生最后也就是写个报告就算结束了,严重地忽视了该环节对学生动手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效果,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认为马上就要毕业了,急功近利比较普遍,很多学生直接在外就业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形同虚设。二、就业压力大。学生忙于找工作,参与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时间较少。三、师资因素影响。现在学校人数多,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从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很多教师还要从事其他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以及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也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四、区域条件的限制。沿海经济发达,厂家比较多,能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场所,而像内地高校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比较低,没有足够的厂家,有的厂家也都是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让学生与所学专业挂上钩[4]。五、经费的制约。高校院系在制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施方案时,规定了很多条条框框,但由于没有具体经费配套的落实,实施起来困难很大,很多实践性的毕业设计,由于没有经费让学生购买一些元器件等东西,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最多也就在仿真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制约。六、管理制度的制约。当前院系为了管理方便的需要,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作了很多硬性规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统一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题目,使得学生的选题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很多题目陈旧,学生不感兴趣,仍然要硬着头皮去做等。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形式多、实质性内容少等等[l]。

3提高工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有效可靠运行,例如传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放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学生的理论课上完了,使得很多学生没有上课的心理准备了,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难度加大,可以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调整到第七学期进行,第八学期再上一些选修课程,这样管理起来更加有时间,有效性更好。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要制定教学大纲和进度表,细化内容,进行过程管理等。

3.2 加大教研、科研支撑力度

学校要加大教研、科研支撑力度,让教师和学生手中有研究项目以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充分的内容质量保证。目前,各类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方方面面加强内涵建设以保证人才质量。通过学校“本科教学工程”,投入大量资金,立项一批教研项目和实训基地。由于内地企业发展规模不大,科研能力不强,并且技术含量不高,对专业支撑力度不强,学校要花大量资金以教学研究立项形式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一个基地投入20-30万元,让专业教师负责实施,和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工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建设,毕业实习有了具体的科目内容。同时,学校要利用高校“能力提升计划”大力进行建设,大力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教师申报省级“质量工程教学”项目;利用高校“振興计划”建设工程训练中心; 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大力进行实验室建设;推进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培育计划;通过学校“年度招标课题”项目等有力地推进了人才质量的提高,通过各专业负责人选聘工作,优秀教研室和优秀实验室评选活动等等。让我们的专业建设有声有色,内涵丰富,必将促进人才质量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改变以往理论教学强,实践教学弱的局面。

3.3综合推动各项举措

学校要综合推动各项举措,例如让企业界人士到校作报告,派遣大量教师进驻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邀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进院系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就企业对专业素质要求的着重点进行说明,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着重进行强化、改进,教师与企业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优秀毕业生创业成功者回校设立奖学金,通过多方举措的开展,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明显加强,各种教研、科研、参观交流等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为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广阔的空间,其专业性、质量和深度都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加大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意大赛等国内大赛投入力度[5],鼓励学生广泛参加,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近年来,我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大奖,受到了教育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我校工科学生的发明专利更是屡见不鲜,有一个在校学生个人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有十几项,给全校师生作了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尤其是实践能力更强,能把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

3.4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学校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通过各种举措的实施,为提高人才质量做好准备,剩下的工作就是管理了,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学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有力地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规范有序进行。对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校院都有自己一整套的实施方案并且按照此方案认真实施,做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前期认真谋划,做好规划,形成制度;中期真抓实干,无缝连接,不留死角;后期认真总结,收集资料,做好考核。使得我们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特色,内容丰富。在具体细节上,我们还需要深入进去,譬如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进行抽查,范围还要更广,不仅要从形式上,还要从专业内容上去进行,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抽查评阅,使得教师能够轻松快捷地进行,克服现在这种传统的模式,提高实施的有效性。

3.5经费的支撑

经费的支撑,要进行专项经费拨付,专款专用的方案,一定要明确,我觉得这一块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现在模式是没有明确,很多都停留在意识上,实际中根本没有做到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经费保障。这样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表现出来,各项工作才能切实有效地运行下去[6]。

4总结

作为一所一般本科院校,皖西学院在近13年时间里,乘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势而上,完成了由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由师范教育为主到综合性、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两大转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好的成绩,实现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的第一步战略目标。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并取得好成绩;为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省内同类地方高校中名列前茅。

2013年我校接收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评估专家对我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提出殷切希望,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正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学校对工科专业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并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这些问题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而又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已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皖西学院正在多渠道研究改革方案。学校对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对此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常支持,在今年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已完成了对2013届毕业生的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工作总体教学改革的初步试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践证明该方案可行。

项目课题组负责人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和长期的教改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课题主持能力和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层次结构合理,涉及面较广,大都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管理经验,他们参加了工科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我国工科专业的办学现状及课程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比较了解,教学经验丰富。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高等工科本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l]丁立明,李寒旭.化工工艺专业毕业实习现状与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李国锋,李云龙,张志刚,等.试论高校毕业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07.

[3]李文红.浅谈高等学校毕业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

[4]周建平.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度”缺乏与觉醒[J].南京:江苏高教,09.1:71-73.

[5]刘星.论政府服务超越”顾客导向”的必然性与可能性[J].太原:理论探索,07.4:106-109.

[6]戴亞平,田德振,董芳艳.混合结构的互联网资源共享和远程控制实验室[J].北京:仪器仪表学报,2008(2):250-255.

基金项目:皖西学院2013年度委托招标课题(项目号:2013 zb86)资助;安徽省高校2013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号:2013jyxm182)资助。

作者:黄家兵 何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程测量专业论文下一篇:水利工程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