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广告词一样凝练历史课堂知识点

2022-09-13

历史, 可以说是“翻版过去的历经之事”。几千年的历史, 时间跨度大, 涉及国家、地区众多, 包罗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 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多种要素。知识点相对分散、零乱, 不易记牢记准, 容易张冠李戴, 学生疲于记忆, 懒于记忆, 好的学生记得累, 不在乎学习的学生干脆放弃不记了。

如何让学生愿意记?记得准?我思索着, 电视或报刊上的广告语能让人记住, 在于其语言简短、精练、直白、易懂, 读来上口, 易记易诵, 顺口、押韵、有力、生动、重复不断, 以出其不意的效果让人铭记于心。能不能在历史课堂也应用广告的效应呈现知识点, 引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轻而易举地记住并巩固当堂课的知识要点, 学生的记忆一定会经久不衰。下面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 以四川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为例, 谈谈自己的体会。

对当堂课的知识结构、主线进行全面准确, 简明扼要的归纳总结, 着力突出主题, 纲目分明, 同时区别容易模糊和混淆之处, 使学生理解难点, 掌握重点, 记忆深刻。

1 以顺口溜、歌谣凝练语言

顺口溜和歌谣因为其读来上口、押韵, 学生愿意读, 自然记忆容易又准确。比如《唐朝的民族关系》一课, 总结时用顺口溜呈现:“吐蕃原是藏族先, 松赞干布建政权。文成公主通婚去, 布达拉宫为她建。唐蕃和同为一家, 会盟碑立昭寺前。彝族白族住云南, 皮罗阁统一六诏。玄宗册封云南王, 大理三塔今还见。维吾尔族古回纥, 骨力裴罗封可汗。统一之下交往多, 民族友好万年长。”这样的语言, 学生读起来上口, 让学生多读之后熟悉本课的知识点, 由学生逐句指出各个知识点: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松赞干布统一了各部并与文成公主和亲, 唐蕃之间“和同为一家”, 双方正式会盟并建立会盟碑, 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六诏是彝白族的祖先, 居住在云南洱海一带, 南诏皮罗阁统一六诏, 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大理崇圣寺三塔的千寻塔, 仿效唐朝建筑式样, 至今仍矗立在洱海之滨;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一句“统一之下交往多, 民族友好万年长”, 道出了唐朝时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的关系;突出“民族团结, 祖国统一”的主题, 隐含了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四种主要方式——和亲、会盟、册封和经济文化交流;点明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都是唐玄宗。这样的歌谣, 既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强化, 使课堂效果及时反馈,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2 数字整理突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有些课的内容, 知识的板块性比较强, 对相同板块的知识, 集中于一处归类整理, 对比记忆, 利用数字整理, 提炼要点, 归纳总结呈现本课的主要内容。比如《唐朝的民族关系》一课复习时, 提炼出三个数字, 即是:三个民族政权——吐蕃、南诏和回纥;四个少数民族——藏族、彝族和白族、维吾尔族;四位人物——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皮罗阁、骨力裴罗;四种主要交往方式——和亲、会盟、册封和经济文化交流。这种数字呈现知识的方法, 既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 在教学中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加入时代元素, 贴近现实, 引入热点词汇或者焦点事件

当今网络发达, 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 孩子关注的兴趣点多元化, 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如果在课堂中引入时代的元素, 将近段时间流行的热点词汇加进课堂, 学生会觉得流行离我们并不遥远, 原来流行可以和课堂接地气呀, 老师还会为学生不愿记忆而苦闷、担心吗?比如, 讲述“郑和下西洋”一目, 设计“招聘会”形式, 抛出招聘对象。一是招聘“物资总管”:出发前准备哪些物品?二是招聘“船队调度”:哪几种船只?如何调度?三是招聘“技术总监”:如何辨方向?如何定位?在竞聘三个岗位的理由陈述中, 说明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招聘物资总管, 旨在说明明朝国力强盛, 为郑和下西洋提供物资支持;招聘船队调度, 意在说明造船技术高超, 保证郑和的远航;招聘技术总监, 目的在于说明航海技术先进。学生与激烈的招聘会现场零距离接触, 引爆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点和兴奋点自然就提起来了, 理解这次远航的条件和成功的原因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4 浓缩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

将课堂知识以对仗的诗句高度浓缩, 总结课堂的知识点, 诗句的对仗提趣易记, 学生在诗一样的意境和画面中轻松完成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比如《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一课, 将三个子目分别加一句诗话, 虎啸震东瀛——戚继光抗倭;舞剑逐荷夷——郑成功收复台湾;挥戈驱俄寇——雅克萨之战。从这些响亮有力的语句祖国中, 既表明了反侵略的对象, 又将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反侵略、捍卫祖国领土的斗争精神跃然纸上, 中国人民在抗击倭寇、收复台湾、保卫祖国东北边疆的战斗中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

5 运用图表凝练知识点

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浪花有着惊人的相似, 随着要求掌握的内容增多, 学生会在一些相似的知识点上出错弄混淆。课堂上将形式相似, 意义相近或相异的概念, 性质相近的或相同的或相似的历史事件 (包括制度, 思想等) , 以图表形式多角度地分析对比, 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凝练知识点, 以加强对新授知识和已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譬如《唐朝的民族关系》, 鉴真与玄奘的对比《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清朝对台湾、西藏、北部和西北部的管理采取的方式和设置的管理机构等, 都可以设计表格的形式加以区分, 以求记忆准确, 勿张冠李戴。一般来讲, 可以事先将体现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表格展示给学生, 形式明快, 内容简洁, 一目了然, 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对表格中的比较项目启发引导, 一一讲解、推进, 逐个完成表格内容, 加强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讲述结束后再利用表格巩固, 横向与纵向都进行对比。

除了用表格形式对比, 还可以利用“十”字“东西南北四至”方位与“米”字的“八至”方位,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地图意识和方位感等。

6 用知识网络结构凝练知识点

知识网络结构是将本课内容经过归纳、梳理、重组, 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富于逻辑结构的知识框架和脉络体系, 便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把握, 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从几个要素方面记忆、理解、掌握。

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课堂语言浓缩, 教师一定得注意课堂反馈, 及时了解学生接受、掌握的情况。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 而不是“教”, 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认识的主体。经过训练之后, 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像写广告词一样凝练课堂的知识点, 教师及时评估, 激发学生来积极对自己的回答“瘦身”或者“强身”式的修正, 是落实语言表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课堂知识点的浓缩和凝练同样没有固定格式, 要因地制宜、因课而异, 适合教师自身长处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方法就是良方。“课虽尽而趣无穷, 思未尽”的效果可能不是每堂课都能取得的, 但一个成功的历史课堂知识点的浓缩应遵循水到渠成、过渡自然的原则, 突出中心、照应主题的原则, 否则就有画蛇添足之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Solidworks工程图表达方法的教学实践下一篇:新经济环境下如何加强企业工商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