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心理健康论文

2022-05-03

小编精心整理了《运动员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采用SCL-90(SymptomChecklist90)症状自评量表对我国集训队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运动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際关系敏感、敌对、精神病性5种心理障碍倾向有较明显的症状反应。

运动员心理健康论文 篇1: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摘 要 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即SCL-90问卷调查,再结合访谈法分析当前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合影响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几个因素考虑,提出加强心理训练、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和理性看待媒体的相关报道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 心理健康 SCL-90

近年来,举重和其他运动项目一样,从事早期专门训练的年龄大大提前了。然而,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更多的是体能训练,忽视了心理训练。长此以往,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将会出现。本研究调查了70名少体校举重运动员,有效回收了62份问卷,男女各占一半,年龄跨度从12岁到18岁。通过统计其各因子检出率发现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不容乐观,在恐怖因子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诸如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等几个因子上,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针对上海市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共发放问卷7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为62份。青少年男性运动员31名,女性31名,各占比例50%。年龄分布为12-18周岁,其中以13、14和15岁为主,分别有21人、14人和11人,占比35%、23%和18%,其他12岁5人、16岁1人、17岁6人和18岁2人。

(二)研究方法

简单来说,本文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抽样调查上海市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以深度访谈法为辅,针对特定学生或典型问题深入向学生和教练员了解。

二、调查数据分析

对问卷统计后,发现总分超过160分的人数为10人,约占16%,其中的8人同时是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这一群体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检查。同时,对因子分为2-3(提示亚健康心理状态)和3-4(提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两组数据加以汇总分析,发现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个因子频率较高。见表1和表2。

表1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2≤SCL-90因子分<3人数及所占百分比

2≤因子分<3

男 女 合计

n % n % n %

躯体化 3 9.68 5 16.13 8 12.9

强迫症状 7 22.58 8 25.81 15 24.19

人际关系 10 32.26 6 19.35 16 25.81

忧郁 3 9.68 2 6.45 5 8.06

焦虑 2 6.45 3 9.68 5 8.06

敌对 4 12.9 5 16.13 9 14.52

恐怖 3 9.68 2 6.45 5 8.06

偏执 4 12.9 2 6.45 6 9.68

精神病性 2 6.45 2 6.45 4 6.45

其他 4 12.9 5 16.13 9 14.52

表2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3≤SCL-90因子分<4的人数及所占百分比

3≤因子分<4

男 女 合计

n % n % n %

躯体化 1 3.23 0 0 1 1.61

强迫症状 1 3.23 0 0 1 1.61

人际关系 0 0 1 3.23 1 1.61

忧郁 0 0 1 3.23 1 1.61

焦虑 0 0 1 3.23 1 1.61

敌对 1 3.23 2 6.45 3 4.84

恐怖 0 0 3 9.68 3 4.84

偏执 0 0 0 0 0 0

精神病性 0 0 0 0 0 0

其他 2 6.45 0 0 2 3.23

通过SPSS软件的单样本t检验,可以得到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各因子得分上与全国常模的比较,如表3。其中有显著性差异的因子是恐怖,其他几类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诸如在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等几个因子上,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得分明显较全国常模高。

表3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各因子的得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一览表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 全国常模 t

躯体化 1.44±0.43 1.37±0.48 1.308

强迫症状 1.69±0.48 1.62±0.58 1.093

人际关系敏感 1.64±0.54 1.65±0.51 -0.148

忧郁 1.44±0.44 1.50±0.59 -1.155

焦虑 1.40±0.43 1.39±0.43 0.241

敌对 1.58±0.56 1.48±0.56 1.337

恐怖 1.46±0.54 1.23±0.41 3.351*

偏执 1.40±0.42 1.43±0.57 -0.602

精神病性 1.36±0.36 1.29±0.42 1.573

通过SPSS软件把男女分成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没有在任何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只是部分因子上有略微差异。其中,从均值看,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和精神病性得分男性高于女性;而忧郁、焦虑、敌对和恐怖得分女性高于男性。

三、调查结果讨论

(一)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整体状况堪忧

对问卷统计后,发现总分超过160分的人数为10人,约占16%,且8名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的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全部来自于这10人。从这一比例来看,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整体状况堪忧,不容乐观。当然也需要指出的是,这和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各种心理问题一样,整体状况都不理想,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严重程度并不一致

结合表1和表2,从因子分得分来看,整体而言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个因子频率较高。其中强迫症状因子,2≤SCL-90因子分<3的频率为25.81%,为最高;人际关系敏感其次,2≤SCL-90因子分<3的频率为19.36%。然而这两项因子在3≤SCL-90因子分<4的频率上倒没有那么突出,反而是恐怖和偏执两项因子,均在3≤SCL-90因子分<4的频率上达到4.84%。简单的说,对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其较高的可能性存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问题,但是仅仅是亚健康的心理状态较多,而提示有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敌对和恐怖方面。而且这两方面在青少年女性举重运动员身上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三)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结合表3,和常模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的唯一因子是恐怖,这个在访谈中也得到印证,有几位同学表现为害怕在空旷的场所或街道、怕单独出门和怕单独乘坐公共汽车或者地铁,学习训练之余缺乏社会交流。青春期的青少年表现有诸如涉及恐惧或场所恐惧比较普遍,而举重运动员表现尤甚的原因,很可能是认同问题,即周围都是普通学生自己较为独特的少数。在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等几个因子上,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得分明显较全国常模高。作为小运动员,要比普通人运动量大、运动强度高,特别是为了强调成绩而有损身体的非科学性训练。这一原因很可能也会作用于敌对和精神病性,即感觉易于普通学生的心理和教练高压下的超负荷训练,再加上长期父母给予的高期望都会给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以压力,当这些压力没有很好的途径释放和升华,很容易往敌对和精神病性的方向发展。

(四)有关性别和年龄在各因子得分上的比较

对男女分成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没有在任何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只是部分因子上有略微差异。由于调查问卷的对象匮乏和时间、精力的限制,回收的问卷人的年龄以13、14和15岁为主,其他12岁5人、16岁1人、17岁6人和18岁2人,没有必要和价值对其分析差异显著性,不过通过访谈法得到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呈现一个U型结构,即两头12-13岁、17-18岁心理问题较多,而居中的则偏向于心理健康。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当个体刚进入一个新环境和离开一个熟悉的旧环境都承担着更大的心理应激,因此也容易滋生各种心理问题,相对于在稳定的环境的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则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当然,这一观点还需要通过更大范围的调查和统计才能验证。

四、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加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训练

举重运动是一项技能类项目,这一项目训练过程是令人疲惫不堪的艰苦过程,而且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成才周期较长,大多需要七八年的时间。这就要求教练员在对儿童少年运动员进行举重训练的过程中,加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训练。首先,要抓住儿童少年求知欲高、上进心强的特点,结合举重训练中成绩提高具体的特点,培养青少年对举重的兴趣。同时,在训练中要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例如,要克服举重训练后肌肉疼痛和杠铃压在锁骨和手腕上的疼痛感以及全面训练中遇到的困难。最后,要利用青少年好奇心强、喜欢冒险的心理,使他们逐步感受到克服困难成功后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勇于迎着困难上的意志品质。

(二)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一般来源于业余体校、运动学校和省市专业队等,那么业余体校、运动学校或省市专业队这一小环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们,并且在其成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教练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每个教练都有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义务,他们的不良心理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运动员。另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当今,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渐成为校园文化关注的热点,许多学校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还有些学校给学生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学校应向青少年运动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这也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三)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长期生活、受熏陶的地方。家庭教育中,由父母的教育文化素养、教育态度、教育观念以及人格特征等因素构成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身心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儿童的早期经历或影响主要源于家庭环境,如果家庭给儿童提供的是错误的经验,就可能会影响到儿童自我统一性的发展,妨碍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家长要注意青少年早期人格的培养。此外,家长要重视对家庭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体现在生活中就是尽量保持家庭结构的完整、家庭气氛温馨和谐。最后,家长还应该注意自身形象的完善,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长处理事情所采取的方法往往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的主观思维。对于子女遇到挫折的时候尽量让他们独立面对,减少过分的庇护和溺爱以提高青少年独立性和自主性。

(四)构建融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关系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人际关系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对人的健康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在上文中已经提及不再赘述。同伴或同学之间在年龄、学识、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比较相似,更容易交流并相互影响。被同伴接纳,可以使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积极有效地构建自我。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影响。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感到愉快、安定、轻松,他们会逐渐形成各种优良品质,并逐渐发展起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教练员在日常生活和训练的管理中,注意自己的行为对运动员心理的影响,特别要更多关心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学业状况,以减少心理压力,提高其心理适应水平。

(五)理性看待媒体报道

青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在从事举重专项训练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些不利的思想顾虑,如怕腿练得太粗、怕体型练得难看等等,而青少年男子举重运动员又有举重会把身高压矮的担心。其实举重项目除了力量,协调性和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举重训练也不是完全靠“压”出来的,有人以为练习举重会把人压垮,长不高了,这都是误解。经过实践证明,那些身材匀称、体质健硕、骨骼灵活、技术动作规范的选手更容易取得好名次。

参考文献:

[1] 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9.

[2] 罗民生.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

[3] 孙波,盛绍增.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8).

[4] 李煌.青少年运动员与普通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与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

[5] 周毅刚,郭玉江.河南省女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校报.2005:28.

[6] 翟一飞等.高中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3.

作者:徐雪芬 董璐

运动员心理健康论文 篇2:

我国优秀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采用SCL-90(Symptom Checklist90)症状自评量表对我国集训队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运动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際关系敏感、敌对、精神病性5种心理障碍倾向有较明显的症状反应。并针对研究结果探讨了调节运动员心理问题的途径,以期为教练员加强运动员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在竞赛中发挥最佳竞技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

单板滑雪(snowboarding)是以一支滑雪板为工具在山坡规定的线路上快速回转滑降及在特设的“U”形场地内或借助助滑坡起跳在空中完成各种高难动作的一种雪上竞赛项目。由回转(slalom)、大回转(Giant slalom)、平行回转(Parallel slalom)、平行大回转(Parallel Giant slalom)、“U”形场地技巧(Halfpipe)、单板雪上技巧(snowboard Cross)以及单板空中技巧(Big Air)7个小项组成。

作为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这一特殊的群体,在训练和比赛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之比赛本身所具有的紧张性、残酷性等特点,这就要求运动员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水平,才能保证运动员高水平的发挥。为培养和选拔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运动员在大赛上创造佳绩,对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运动员心理健康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揭示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节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运动员进行心理调节,以便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对加快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的发展、推动雪上项目科学化训练及备战冬奥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国集训队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成绩最好的1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运动员5人,女运动员7人,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为完成本研究,查阅了运动员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资料,主要是通过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资料库,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1.2.2问卷调查法本文采用SCL-90(SymptomChecklist90)症状自评量表作为评定效标,它包括90个项目,9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某个方面症状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9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SCL-90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被试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及其变化,在国内已被广泛采用,量表分为五级评分(1-5级):没有症状为1分,轻度2分,中度3分,偏重4分,严重5分,其中阳性项目数是指评为2-5分的项目数;阴性项目数是指评为1分的项目数,2≤x<3表示轻度,3≤x<4表示中度,4≤x<5表示重度。全国常模数据引自刘革的调查:《16-22岁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研究》。

1.2.3专家访谈法

随队观察运动队的训练,了解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的技术特点和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本特征。走访专家和教练,使选取的测试指标更加客观、严谨和准确。

1.2.4数理统计法对所测数据使用14.0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T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SCL-90与全国常模比较,显示被试运动员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因子高于全国常模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而精神病性因子具有更显著性差异(P<0.01)。阳性项目数、心理健康总分高于全国常模显著(P<0.05)。而阳性症状均分具有更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说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精神病性5种心理障碍倾向在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中有较明显的症状反应。

2.1.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男运动员与中国男性常模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男运动员SCL-90与全国男性常模比较,显示被试运动员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精神病性、阳性项目数因子高于全国常模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呈现更显著性差异(P<0.01)。

2.1.2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女运动员与中国女性常模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女运动员SCL-90与全国女性常模比较,显示被试运动员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因子高于全国常模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

2.1.3各因子均分显示阳性症状的人数比例分析

表5说明,根据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心理问题的普遍性排列。有轻度心理症状的男运动员在所有男运动员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强迫症状(60%)、人际关系(60%)>偏执(40%)>躯体化(20%)、敌对(20%)、恐怖(20%)、精神病性(20%);有轻度心理症状的女运动员在所有女运动员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强迫(57.14%)>抑郁(42.86%)>躯体化(28.57%)、敌对(28.57%)>人际关系(14.29%)、焦虑(14.29%)、恐怖(14.29%)、偏执(14.29%)、精神病性(14.29%);有轻度心理症状的男、女运动员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依次为强迫(58.33%)>人际关系(33.33%)>躯体化(25%)、抑郁(25%)、敌对(25%)、偏执(25%)>恐怖(16.67%)>精神病性(16.67%)>焦虑(8.33%);有中度心理症状的男运动员在所有男运动员中所占的比例为敌对(40%);有中度心理症状的女运动员在所有女运动员中所占的比例为敌对(14.29%);有中度心理症状的男、女运动员在总体中所占比例为敌对(25%)。男运动员在敌对性上高于女运动员。重度心理症状的运动员没有,说明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2.2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检验

从表6可以看出,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男、女运动员SCL-90各因子分进行比较,显示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呈现差异性外(P<0.05),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分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而男运动员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心理健康总分、心理健康总均分的平均值均高于女运动员的平均值,但它们不具有显著性。研究表明,男、女运动员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女运动员明显比男运动员好,这可能跟男、女运动员的个性特点有关。女运动员较男运动员有较高的乐群性和自律性,即女运动员平时较文静,天真坦白,能合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乐群外向,易与教练和队员相处。而男运动员的恃强性、敢为性得分比女运动员高,也即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更爱冒险和竞争。从表6总体分析显示,女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运动员。

3讨论

从上述各表对比来看,男运动员在心理健康的部分因子与女运动员有明显的差异。男运动员比较突出症状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精神病性。女运动员的突出症状是躯体化、强迫症状和敌对。

3.1躯体化

主要反映主观的身体不适感,包括胃肠道、心血管、呼吸系统的紧张,例如经常出现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其它躯体表现。这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以及比赛中心理压力较大,没能准确及时的来处理和消除这种焦虑紧张的情绪,这些因素使运动员开始躯体化,就会表现出身体的各种不适。躯体化症状的出现应建议运动员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还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应注意科学饮食,营养均衡。特别注意要远离烟酒毒品等。运动员还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

3.2强迫症状

强迫症主要是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等行为。还有一些如“大脑一片空白”“记忆力明显减退”等比较一般的感知障碍。男运动员性格开朗、刚毅,富于竞争性和进攻性,在行为上容易产生对抗。运动员在日常训练和生活中可以尝试运用一些理念来对待自己的强迫想法和行为,比如对存在的症状不予理会,带着症状训练和生活,慢慢的就会发现这些强迫的行为和思想在逐渐的减少和消失了。心理减压是解决和控制强迫症的根本措施,适当的情况下应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心理疗法以及药物的干预。

3.3人际关系敏感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某些人的不自在感与自卑感,尤其是在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自卑感、懊丧以及在人际关系方面明显相处不好的人,往往是这一因子分的高分群体。家长要注意青少年早期人格的培养,有关研究显示,青少年之所以较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与他们早期经历有关,如与父母分离及不良的经历等。这种影响到了成人时仍然存在,并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与人际交流有关的自我敏感及反向期望也是产生这方面症状的原因。运动员需要在人际关系中保持乐观开朗、自信达观的心境,扩大或拓深与他人的交往。与别人建立稳固,深层次的关系,一方面,亲密关系会给人以价值感和归属感,会使一个人更容易接纳自我;另一方面,当一个人接纳自我时,被别人接纳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4敌对

敌对主要从三方面来反映病人的敌对表现、思想、感情及行为。其项目包括从厌烦、争论、摔物、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等各个方面。运动员大多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情绪体验来的快而强烈,感染性大,冲动性大,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会激起较大的情绪波动,而且难以平复,这样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运动员应该拥有友善、豁达的态度,这样会给运动员赢得很多朋友,也会让运动员得到很多的信任、理解和帮助。在长期的训练生活中,保持这种豁达大度,开朗达观的心态,运动员的生活会充满和谐、快乐。敌对感也就会消失。

3.5精神病性

有幻听、思维播散、被控制感、思维被插入等反映精神分裂症择定状项目。运动员在大强度的训练和紧张的比赛情况下容易导致精神病性,这时教练员应引起一定的重视,给运动员足够的关心。运动员要能够用稳定的情绪、理性的思维来面对生活和训练,这是精神健康的表现。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人际关系敏感并且呈现差异性(P<0.05),女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运动员。

(2)单板滑雪U型场地运动员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精神病性5种心理障碍倾向有较明显的症状反应。

(3)在各因子均分顯示阳性症状的人数比例分析中显示:男运动员突出症状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精神病性。女运动员的突出症状是躯体化、强迫症状和敌对症状。其中,男、女运动员总体中度心理问题为敌对(25%),男运动员在敌对性上高于女运动员。

4.2建议

(1)教练员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应着重注意运动员心理障碍倾向,因材施教,在训练中采用不同的心理暗示,对运动员的不足进行弥补。

(2)男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应较多的关注男性运动员。

作者:吕吉勇 李海霞

运动员心理健康论文 篇3:

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剖析影响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结论显示:超负荷大强度运动训练、运动损伤、竞赛压力、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紧张、运动员自我控制、二次就业危机等因素是影响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优秀运动员同时具备某些特定的优秀品质,如较高的应激控制能力及焦虑抑制水平、乐观人格、较强身体自尊及自我效能感、较高主观幸福感等;如何培养运动员的优秀品质亟待深层次探讨。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剖析

Analysis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Elite Athletes’ Mental Health

QING He-qin1 FAN Lei 2

【Key words】elite athletes; mental health; analyze

收稿日期:2013-10-10;修回日期:2013-10-20

作者简介:庆贺琴(1989—),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心理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2013018)河南省体育局2013年体育课题研究项目,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竞技体育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挑战人类极限,以取得比赛胜利为最终目的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得以开展是以大批优秀运动员为根基的,同时它对运动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表现在体能、技能、战术等方面,现今更多地体现在运动员自身心理能力方面。有学者曾经谈到,在同等水平的运动竞赛中,谁具备较强的心理能力,谁将是此次比赛的最终胜利者。运动员作为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的结合者,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具备较高的应激水平,因此,注重优秀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是保证竞技体育有序开展的必要前提。心理健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多变的动态过程,因此,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相对复杂多变的。该研究是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对优秀运动员的心理问题、优秀运动员所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探讨,最终目的是将其积极心理品质发扬光大,同时也为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健康成长贡献出一己之力。

1概念界定

由于心理学科是一门后起学科,因此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学者们各持己见,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也没有给出一个权威、完整的界定。

学者刘建强〔1〕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能够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并能免除遭受有害冲突。”

费兹科在《教育心理学》〔2〕一书中提到心理健康包含五个方面:即正确的人生态度、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个性、适度的情绪。

结合上述学者观点,我们将心理健康界定为: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在其生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并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3〕。

2影响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因素

2􀆰1超负荷、大强度运动训练

竞技运动高强度、超负荷、高挑战对运动员的体能、智能、技术、战术、心理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若想赢得比赛,其前提条件就是通过刻苦的训练。由此可见,超负荷、大强度的训练是任何一名优秀运动员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因而,运动训练后产生生理疲劳是正常现象,然而,当运动员训练负荷超出个体的极限水平,而得不到正确的调整与恢复,则会引发运动员机体过度生理疲劳,而这种过度生理疲劳的长期堆积则易引发运动员心理问题。

2􀆰2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是指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引发各种损伤,运动损伤部位多与个体运动项目以及专项技术特点有关。我国学者赵兰革〔4〕对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损伤现状做调查得出:我国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率达71􀆰25%,损伤性质多为急性损伤,且损伤主要是发生在平时技术训练期间。众所周知,人是身心二者的合物,身体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心理的情绪体验。曾有研究表明,运动员躯体损伤是引发心理问题的不可忽视因素。例如,比赛前期的韧带拉伤、肌肉损伤等伤病都严重影响优秀运动员的心理,特别是针对部分不会进行自我调节的运动员,当其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损伤时,则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如对运动训练产生恐惧、抵触心理,进而出现训练时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无常等不良心理症状。当由运动损伤引发的不良心理情绪得不到有效的调整时,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健康。

2􀆰3竞赛压力

就目前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现今致使人们感到不幸福的最重要因素是来自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可见,压力对于心理健康来说存在一定的威胁。在竞技体育飞速发展,运动竞赛日益激烈的今天,运动员所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尤其对于身处市场经济、“金牌至上”国度的优秀运动员,则面临更多来自国家、社会、教练员、家庭、观众等赋予的无形压力,致使运动员在头脑中有意无意地形成只有在运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才是最终出路的想法,然而,这对不能轻装上阵的参赛运动员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心理负担。

2􀆰4时间管理不当

基于我国举国体制的影响,但凡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都经历过长期、枯燥、乏味的训练生涯。优秀运动员大多呈现出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即吃饭—训练—休息,他们与外界很少进行沟通,训练生活日复一日,缺乏新鲜感与刺激感,训练时间过长,没有闲暇时间培养其他兴趣爱好,致使部分运动员常感到压抑,不愉快;在训练管理方面也比较单调,即运动员当天训练结束后,没有安排一些具有乐趣的、休闲的活动供其放松、调节,日积月累,运动员则因时间管理不当出现某些心理问题。

2􀆰5人际关系紧张

众所周知,运动员的人际关系主体是运动员与教练员、运动员与同队队员之间的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教练员与运动员是上下级的关系,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必须严格听从教练员的一切安排,当然,当教练员的安排不能满足或不符合运动员需求或心意时,二者之间关系轻则出现紧张局面,重则破裂,此状况严重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再者,同队队员作为平等级别,其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变化也变得更为复杂,由开始的单纯演变到现在的尔虞我诈,队友与队友之间的友谊似乎荡然无存,人际关系因利益也显得格外紧张。在心理学人际关系调查中显示,人际关系紧张是导致个体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

2􀆰6自我控制能力低下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这样评价体育人:“体育人的所有情绪都表现在他的脸上。”大部分运动员在行为、思维、情绪的控制上不能做到很好,在对抗性体育比赛中,常常由于一点过失就态度粗暴,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日常体育比赛中会因一个失误或小挫折而懊恼不已,也常常因为一分的领先而喜笑颜开;对于比赛的结果不能给予正视,即如果失败了则会灰溜溜地退场,甚至有时出现自暴自弃,更有甚者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对待成功与胜利,则趾高气扬、喜形于色。总而言之,运动员低自我控制能力不利于其保持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2􀆰7二次就业危机感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竞技体育高速发展的今天,竞技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则显得更加短暂。在面对巨大社会就业压力的今天,优秀运动员不得不为自己将来的出路而忧愁。因为长期置身于竞技体育环境中,只有运动技能这一项专长,加上对社会环境的不了解,很多优秀运动员的退役就相当于失业,只有少部分对体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运动员才能留下来继续做教练,吃官粮。因此,大部分运动员会出现二次就业的危机感,增加运动员心理负担,影响运动员心理健康。

3优秀运动员具备积极心理品质

作为金字塔顶端的优秀运动员除了具备强健的体格、精湛的技战术外,还具备常人所缺乏的某些积极心理品质。作为体育人,他们常常经受比赛的考验,具有较高的应激控制能力;面对各方压力,面对应激事件,他们可以有效、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赛场上面对情绪波动,他们可以有效掌控,面对焦虑、忧愁能够做到有效抑制;优秀运动员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不仅具有乐观、开朗、健康、平和的个性,还具有不气馁、奋发向上的浩气;此外优秀运动员具有较强的身体自尊,即对机体的满意度较高;再者,优秀运动员具有较强的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

3􀆰1优秀运动员具有较高应激控制能力

优秀运动员总是亲临各种比赛现场,经历无数残酷的比赛,在一些级别较高的运动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有部分运动员能够超常发挥,随之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当然,这些成功并不是巧合,都是以其精湛的技艺为前提,加之对比赛应激较好的控制能力及较高的自身潜能调动能力。一般来讲,当我们尽力去完成某件事时,其实并没有调动自身的所有能力,只是动员了部分能力,只有在应激情况下,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表现出意想不到的能力〔5〕。作为优秀运动员,他们可以有效避免过早地进入应激状态,且可将阻碍运动发挥的应激即减力应激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或降低到最低程度,不断增加増力应激源,建立稳固、良好的竞赛心理。因此,相对于常人而言,优秀运动员良好的应激控制能力是其特有的心理品质。

3􀆰2优秀运动员焦虑抑制水平较高

面对紧张而激烈的比赛,作为比赛的参与者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的心境状态。然而,身为高水平的运动员,在面对焦虑时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经查阅大量文献得知,运动员水平越高,采取的焦虑应对方式则越灵活,他们大多采用表象训练、自我暗示、情景模拟、放松调节等手段来抑制焦虑,以期能够在运动竞赛中不受焦虑状态困扰,发挥出自身最佳水平。因此,良好的焦虑应对方式是优秀运动员呈现的积极心理品质。

3􀆰3优秀运动员持有乐观人格

运动员总是给人们积极、乐观、豁达、勇猛、健康、外向的印象。优秀运动员具有乐观的人格。面对训练的艰辛,他们从不抱怨,面对比赛的压力,他们迎刃而上,面对成功,他们不骄不躁,面对失败他们从不气馁。优秀运动员可以正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奋发向上;他们还具有充沛的精力,坚定的意志品质,敏锐的洞察力与良好的注意力,他们敢说敢为、敢打敢拼,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他们身负一种积极的力量,代表喜悦、快乐、希望、宁静、谦逊、宽容、仁慈、慷慨等。乐观的人格是优秀运动员具备的又一积极心理品质。

3􀆰4优秀运动员有较强的身体自尊

身体自尊〔6〕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诸多学者研究表明,运动员身体自尊的整体水平高于非运动员。优秀运动员常伴有大运动量,在各界学者的研究中得知运动量的大小与身体自尊存在相关性,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身体自尊的各维度系数也不断地增加,针对专业的运动更多地则体现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等维度上。因此,结合前人的实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断定优秀运动员具有较强的身体自尊这一积极心理品质。

3􀆰5优秀运动员具有较强主观幸福感

幸福感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7〕。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大量研究显示,运动员主观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影响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发挥。在大背景中,优秀运动员受到国家、社会、大众、家庭给予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客观条件支持下,使其不受外界压力事件的负面影响,对个体而言具有积极的认知评价功能,成为运动员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程度、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应对资源。在社会支持、自身条件和人员配备提供的有利条件下,优秀运动员比其他社会群体具有较强主观幸福感。

3􀆰6优秀运动员具备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上世纪80年代由班杜拉〔8〕提出

的,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对训练、比赛具有重大影响,主要包括运动员目标设置和意志状态这两个方面。优秀运动员具备高自我效能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优秀运动员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训练、比赛目标,最终达到预期结果;其次,优秀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意志能力,对活动坚持时间更持久;最后,优秀运动员面对比赛压力,总是能够呈现出积极情绪,对即将面对的困难进行充分估计,并以积极的认知形式去面对困难。因此,毋庸置疑,优秀运动员具备高自我效能感。

4培养优秀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

在运动员日常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心理品质是影响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培养运动员正确的运动动机。正确的运动动机是运动员进行日常训练和比赛的内在动力,对运动员能够产生持续促进的积极作用。在运动训练或比赛中,运动员所持动机性质不同,则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具有正确动机的运动员,易激起其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努力克服比赛、训练中各种困难。因此培养运动员正确的运动动机是其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运动员应激控制能力与焦虑抑制水平。面对紧张、激烈的比赛,运动员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是正常的,如何将这种紧张状态控制在一定范围而不影响个体正常水平的发挥呢?这就需要加强运动员应激控制能力和焦虑抑制能力,因此,加强运动员应激控制和焦虑抑制能力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养运动员乐观人格。乐观人格包含高度的专注力、坚强的毅力、诚实勇气、真诚勤奋,以及许多其他的特质。培养运动员乐观人格即培养运动员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其专注力,增强情绪控制能力,因此,建构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需要培养运动员乐观人格。

5小结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是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当前,运动员面临超负荷大强度运动训练、运动损伤、竞赛压力等因素引发的多种心理问题;作为优秀运动员,同时具备一些积极心理品质,如较高的应激控制能力、较强的身体自尊等。培养运动员积极心理品质,是缓解运动员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建强,胡源鑫,杨学军􀆰上海市部分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3(43):54􀆰

〔2〕费兹科􀆰《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2􀆰

〔3〕郭玉江􀆰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08􀆰

〔4〕赵兰革,李晓君􀆰我国普通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J〕􀆰中国运动医学,2002,21(4):424􀆰

〔5〕李勇基􀆰游泳运动员应激控制能力的培养〔J〕􀆰游

泳季刊,2006(2):17􀆰

〔6〕田录梅􀆰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J〕􀆰心理学探析,2003,4(23):55􀆰

〔7〕王钱羊,许启晓,王维维􀆰运动员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因素的相关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3):20-22􀆰

〔8〕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李宏斌)

作者:庆贺琴 范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视与网络教育论文下一篇:教书与育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