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一堂课范文

2022-06-30

第一篇:怎样评价一堂课范文

怎样评价一堂课

题记: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换后我们仍然都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换后我们都有了两个思想。――――苏格拉底

我把教师分成四个档次:一是职业型,他把教书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二是学者型,对这门课有兴趣,就一心教好这门课;三是事业型,就是把教书当成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事业,把培养学生成才视为生命价值的体现;四是教育家型,这是教师的最高层次,也是我对教师的要求,就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能够按照国家教育方针、人才标准培养学生成才。不光教学得心应手,还要有明确的教育思想、教育理想,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原天津一中校长 韦力

听课,评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它是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校终身学习小社会的形成,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做好听课,评课呢?为此,结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谈一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什么是一堂好课呢?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个教育研究部门或主管部门都有不同的诠释,我认为它应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1、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即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让不同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有所收获或体验。这里要注意的是“有效率”不是指教师讲述了多少内容,而是指学生“知道了”、“掌握了或体验了”多少,更强调单位时间内效率。

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和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括真理性,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任何知识在个体接受之前,对于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可言,所以教学不可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学生接受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那么,如何实施这一生成过程呢?

2.1 必须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动、对话的课堂,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自己的经历,调动已有的经验、陈述自己的观点,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开创教学的新局面。

2.2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中发现课程资源,并充分利用它们。

2.2.1 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或体验。如初中数学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不要忘记小学阶段他们已知道了相关的结论。

2.2.2 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如初中数学中学习概率论的有关问题时,不妨可以利用学生熟悉且关注的事例:彩票的问题等。

2.2.3 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疑问不仅是十分正常的,而且说明学生正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更重要的是结合教师的筛选、归类、整合,将深化拓展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4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解决的途径、手段、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学生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从中发现、提炼出好方法,使之成为可以共享的资源。

2.2.5从学生的猜想甚至是错误中采集课程资源。限于知识和经验,学生对一些问题往往采用猜想的方法,在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时也难免出现错误。作为学习者,出现错误是正常的,从学生的猜想或错误中采集到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相机引导学生去查阅有关资料,分析与思考,合作交流等,则不仅将对教材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同时也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总之,只要教师能珍视学生的经历、经验,善待学生的错误,就可以从他们那里采集到许多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并使课堂更加活跃,效果更加明显。

3、一堂好课必须兼顾学生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3.1 教育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成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成为一个有分析能力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使世界更美好,成为勇于探索和创造的人。

3.2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从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是多层次的。

3.3 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4、一堂好课是教师素质与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学习方法、语言表达及人格魅力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4.1教师的知识结构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有效调控和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判断。

4.2教师的智慧、经验和方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指向、价值作出的判断,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教师具备教学的智慧,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这种智慧不仅能让教师赢得教学的主动权,而且将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帮助,所以,在师生对话时,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提出来与学生共享,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教师的生活阅历丰富,具备一定经验,也可提供给学生借鉴。 4.3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持久的人格魅力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因此,教师应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如教师要求学生守时、守信,那么教师就应当身体力行;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就应俯下身去听学生说什么,并能赏识、善待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也将会成为学生的楷模。

5、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

总之,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关注边缘群体,实现和谐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二、听课

1、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

(1) 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对于同学科的听课,事先应熟悉教材内容,并适当思考:假如是我执教这一节课,我要怎样上?甚至可以构建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便听课时对比反思。不同学科听课时,或先重温自己所积累的资料,或与相关学科教师进行交流,了解与之相关的学术理论,以拓宽视野,缩短与“学术”的差距,这样收获会更大一些。

(2) 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听课者在课堂上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对熟悉的教师、班级,可着重就其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着重点应放在体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避免记成“流水账”。

(3) 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进行一番的思考和整理。比如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不同教师的同内容的课比较,写一篇“听课一得”,或者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要善于进行分析、比较,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注意吸收他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教学;要注意分析执教者课外的功夫,关注执教者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准备情况。

2、对于教师的教,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

2.1 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结果性目标有哪些?它的达成度怎样?体验性目标有哪些?)。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2.2 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 2.3 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哪些是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的?哪些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

2.4 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5 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如:设计了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安排怎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等。

2.6 如何使知识系统化?巩固哪些知识?补充哪些知识?

2.7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

2.8 渗透哪些教学思想?

3、听课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时应该关注: 3.1 课堂教学氛围如何?学生是静坐呆听,死记硬背,还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或者说是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3.2;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3 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思维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3.4 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3.5 学生的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与语言表达习惯等。

4、听课者应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听课者要有“备”而听、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5、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听课观察与评价的关键点

教学的本质既然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则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堂很好的课。

三、评课

评课是根据上课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实例,交流教育与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性研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特色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研究活动。

1、 评课成功的五项基本条件:

一是评课教师的理论修养。你不仅要知道一些教育学和学科教学的理论,而且要知道这些理论的表现方式。教师上课,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某种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观念变为行动,你要能把行为返回到观念;再一种情况是,教师没有明确的理论,凭经验教学,你要帮助他把经验置于理论的思考之下,把教师因习惯性思维而形成的“内隐理论”揭示出来,使其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评课的关键是理性分析和理论的具体化。所谓理性分析,就是不能止于感觉性的描述,而要讲出道理,能论证,我们不能保证评点完全正确(我们只能力求正确),但我们必须保证有道理。所谓理论的具体化,就是要用教学中的具体材料对理论进行解释,使理论具有可操作性。比如,现在提倡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实质是什么?表现形式怎样?这节课的哪些部分符合建构主义精神,或者如何设计才符合建构主义的精神?这些都涉及到理论中最本质的东西,甚至理论形成的动因。因此,一个评课者,应该既有理论家的那份修养,又具有一线教师的那份朴实。

二是教学经验。只有当自己有教学经历时,才能体会到同行的想法。评课时,你的教学经验往往是一种无形的参照物,是我们把自己置于授课教师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的前提。那些不能感悟他人教学艺术,鉴赏他人设计方案,发现他人教学机智的人,往往不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因为不能发现教学美的人,也不会是创造过教学美的人。作为评课者,当你视教师为同仁,既鉴赏成功,又指明不足,既表达一种期望,也诉说其中的困惑时,也就有了专家的境界。相反,当你自以为是“专家”说三道四,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时,你就失去了评课者的本份。 三是宽容的态度。不能把教师的个别失误泛化为素质评价;不能在支节问题上纠缠;不能事先给出一个框框,然后去套,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教师。我们更没有理由为具体的教学设计说是道非。方法上,可以有精彩和平庸,有适当和不适当,有和谐和不和谐,但没有是非。评课的原则是守住底线:实现教学目标,高效低耗。在这一原则下,应该允许多种风格,多元并存,允许多种设计的试验。当教师讲得精细时,要为教师的精细寻找理由;当教师讲得粗放时,要为教师的粗放寻找理由。这是评课者的职责,即为教师的课堂行为主动辩护。辩护应建立在肯定假设的基础上,而不是否定假设。当你假定这节课成功时,你才能与教师的心灵对话,体察其中的构思,发现其中的创意,使优长得以张扬,不足得以转化。相反,在这节课失败的假定下,必然阻塞与教师交流的通道,漠视教师的创造性,致使改进教学的意图遭遇排斥。因此,我们对教师的期望,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对现代教学理念的构建,对教研环境的营造,都离不开宽容的态度。作为评课者,应该有这样的境界:没有人拥有真理,但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

四是批判精神。所谓批判,是对教学模式的批判和比较,通过理性的批判,提出各种选择。评课时,要善于和教师建立统一战线,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知识的发展过程和传播过程进行反思。在批判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

五是表达艺术。用16个字概括,就是:尊重科学,诚实评价,观点鲜明,谨慎措辞。既要肯定充分,又要解剖深刻。我们没有权利回避问题,回避问题必然导致评价失真;我们没有权利指责过失,指责过失是将评价目的推翻;而且,我们也没有权利沉默;面对教师的贡献,教师的经验,教师的探索,我们没有理由不选择一种方式,给以回报。这就涉及到表达的艺术。

2 、评点的五个层次

评课的表达方式可以多样,根据评课的背景和目的,通常有下列一些方式。鉴于这些方式在内涵与价值取向上的联系.我们不妨称作:

2.1 规范式评述

这是评课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过一个评价表来规范,一般都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几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指标。评价者只须以这些指标为依据,对课进行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描述。它的优点是标准明确;缺点是:缺乏个性,既不能揭示教者的个性,也不能表现评价者的个性。主要内容是:

(1) 评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体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体现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体现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并在每一教学环节中,通过教学手段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2) 评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即从教学内容处理的角度,评议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是否把握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定量是否妥当,看教学过程是否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布局合理、新旧知识连接有序,知识结构层次化,课堂张弛节奏适度;是否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是否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是否注意了情感、态度的培养和体验,是否有效地进行了价值观的教育。

(3) 评教法:即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教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内容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设计的活动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等。同时,教师对来自课堂中的各种信息,能否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作出评判与反馈,并以此施行何种的偏差纠正方案等。

(4) 评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判断、推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善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意志、作风等,突出能力的培养。即能否从学科内容与特点着眼,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速度、思维特点、学习修养、学习环境和条件进行相应的指导。是否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与有层次的发展。

(5) 评师生交流方式: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师生的配合默契,课堂秩序活而有序。教师幽默恰当的导入,创设合理的提问,生动活泼的讲解,往往能把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教师给学生以成功机会,使学生情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得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变成现实。

(6) 评教学效果。即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等。教学是否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意因素,做到知、情、意结合,是否坚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装得到其原有基础上的最好发展。有否确立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有时学生的见解很独特,教师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可以获取知识,取长补短。所授的这堂课在教学上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否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2 解读式评点

借鉴文学评论的方法。其特点是把一节课划分成若干段落。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进行剖析。即阐明这节课的背景,分析每一段落的作用与得失,形成对全课的总体看法。其中背景指:①设计这节课的理论依据;②这一节课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③教学内容与学生状况的基本分析。段落评价包括:①这一部分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教学价值如何;②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学科逻辑依据和学生心理依据是什么;③选材是否恰当,讲授、提问、对话、讨论、练习等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④教学媒体的选用是否得当。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媒体,有什么优越性;⑤应该肯定的因素有哪些,还应如何改进。

全课总的看法指:①这节课的基本结构如何,知识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否一致。②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在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③这种设计是否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如何预见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诸方面的发展。④这节课运用了哪些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理论、一般教法、具体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⑤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还可以作哪些构想,各种方案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如何。

一般说来,“每一段的评述”与“总体看法”构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评价对象主要包括教学结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三个方面。

2.3 鉴赏式评论

这是解读式评点的发展。其特点是发掘教学现象中的价值和理论基础,从课堂教学中寻求规律性的东西,突出揭示教课者的个性。鉴赏式评论的立足点是鼓励创新,鼓励用现代教学理论来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点评思路上,首先看是否有创新意识。其次看是否有正确理论的支撑。其三涉及合理性、科学性、规范性等。在价值取向上,它尊重传统,更提倡反映教学改革的现代化趋势。它重视理论,更强调理论的意义全在于应用。 同一个教案可以挖掘不同学派的影响,只要这种影响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高效低耗,点评者就应予以肯定。如果这种影响与某一教学情节不够协调,点评者也会提出商榷。因为点评的目的不是追求理论的完美,而是追求教学的进步。这种评论只是鉴赏式的,没有量化的方法,也不给出任何等级。课例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评价也不存在固定的标准。主要依据评价者对本课例评论的目的、对教育理论的认识、教学实践的经验以及教学现象的观察等。

鉴赏式评论的功夫在于把理论说得朴素些,把实践说得理性些。鉴赏式评论需要评论者有宽广的胸怀和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井洞察每一教法的合理性。优秀的评课者会分享一次课的美妙,而不是只会渲染一节课的不足。

2.4 问题式评析(案例研究)

这是一种开放性的评价。它强调的不是给课的优劣下结论,而是从课中产生一些课题,使这节课不是教学研究的终点,而是教学研究的起点。

这种评价,非常具体地提出了教学研究中的问题。问题是教研的生命,这种评价被年会公认为是成功的尝试。

对上述四种形式,我们不妨作一比较。

规范式评述:依据明确,有章可循。但照章办事,缺乏深度。

解读式评点:有一定的深度,是对标准的深化和超越。但仍然拘泥标准,对个性张扬不够。

鉴赏式评价:张扬个性,反映特色,鼓励创新。但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单一性,封闭性。

问题式评析:开放的系统,要求评价者高屋建瓴,允许多元并存。但价值取向上往往容易产生模糊性,如何正确导向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课将向何处发展,仍然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设想,我们将进一步开拓的评课领域,不妨称为塑造式评议。

2.5塑造式评议

所谓塑造式评议,就是根据授课老师的特点,帮助老师形成教学风格。实际上这是我们评课的出发点和归宿。遗憾的是,我们的评课总是在表达某种态度,这节课应该怎么上,不该怎么上,这就难免偏离评课的初衷。安娜.科尔布兹威斯加在一封信中说道:“作为教师的培训者,我们似乎总是先入为主,考虑什么‘有效’即抽不出时间来帮助受训者找到适合他们个性的最佳教学行为”(见海南出版社,2000年4月版,过伟瑜主编《教师专业学习及其发展》P21)。这句话提醒我们注意教师个性的差异,而这恰恰是我们忽略了的问题。

塑造式评议和前述评课的不同点在于:

(1)它没有预设的标准,不是用某一标准来对课作出评判,而是根据教师的特点,规划教学艺术的发展方向.对课本身的评价并不重要,课只不过是一个话题,是表达风格的一个例子。

(2)评课的背景不仅是教学内容的特性,还包括而且重要的是帮助教师发现教学的潜力。它以人为本,目的不在“讲课”而在塑造人。

(3)评议不能限制在孤立的一节课上,而是靠跟踪,靠若干节课的动态评议来完成。 塑造式评议是一种艺术。不妨与服装师类比,不是先做了一套服装,让某人来穿,然后来评论是否得体,是否漂亮;而是根据这个人的身材、气质设计出得体而又漂亮的服装,这也许是一个教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评课的最高境界。

3、评课几点应注意的地方

(1) 评课要有准备,切忌信口开河。评课时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听课时所获取的感性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使之上升为理性的东西。听课时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或经验,评课时要对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各自独立的问题加以仔细的分析研究,发现他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还必须注意揭示那些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本质问题。

(2) 评课要有重点,切忌吹毛求疵。评课的重点应主要围绕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课堂信息的传递结构、学生思维活动的密度和质量、教师的基本功等方面进行,防止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性错误抓住不放的舍本逐末做法。因为这样做,不但不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反而会严重地伤害教师的自尊心。

(3) 评课要全面衡量,切忌以偏概全。日常评课活动中,我们在听课中往往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某一方面有十分突出的优点,令人赞叹不已。相反,有时候也会因为授课教师存在某一方面的缺陷,给听课者带来一些沮丧失望的心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任何性质的心境都具有强烈的弥散性.也就是说,这种愉快和失望的心境使人们在其他问题上也会带上同样的感情色彩,产生“一好遮百丑”或“一丑遮百好”的心理感觉。因此,如果在听课时发生这种情形,那么在评课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感情用事,以偏概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评课时,应就课论课,防止由评课到评人,甚至由于一堂课而否定其全部工作的现象的出现。

(4)评课要因人而异,切忌程式化。评课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据被评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定。评课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①要注意年龄差异。对待老教师要尊重,持虚心态度,抱着学习的心理;对于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要把评课的重点放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讲的概括一点,不要不厌其烦地谈论教学细节问题,同时要帮助其总结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性的东西;对待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要细心指导,持扶持态度,评课要具体,可以就教学细节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或努力方向,但不要求全责备,可结合实际讲一些教学理论问题,并注意不宜太多太深。

②要注意教师的性格差异。对待性格谦逊的老师,可推心置腹、促膝谈心;对待性格直爽的教师,可直截了当,从各个角度与其认真交流;对待性格固执的教师应谨慎提出意见。

③要注意教师的素质差异。对待素质好的教师,要提出新的目标,以求不断进取,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对待素质一般的教师,要注意鼓励、鞭策,使其充满信心,迎头赶上;对待素质较差的老师,要诚恳地帮助他们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促使他们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总之,评课要看对象,不能一个程式往下套。

5、评课要实事求是,切忌片面性和庸俗化。既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要揭露问题,提出错误。有些评课中的庸俗化要注意避免,如只谈成绩不谈缺点,或者对一些明显存在的缺陷,讲一通模棱两可的话,甚至把缺点也说成优点,讲假话,吹捧。这些评课中的不正之风,无论对授课者本人,还是对于参加评课的其他教师,都是十分有害的,要坚决反对。 总之,听课与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扎实地活动必将是其成为现实。

第二篇:怎样评价一堂综合实践课的好坏

如何评价一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是好课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一堂好课首先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中的系列活动之一,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有时候一堂课是这个逻辑链中一次解决一个小问题的一次集体行动。目前,许多优质课评比活动纯粹评教学艺术,执教老师上完了这堂课,却不知道下一堂课上什么,岂不荒唐?也许这堂课的许多环节在真实的情景中是多余的,或者违反教学规律的!然后是教学策略的运用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其固有的教学策略!所以,请大家谈谈你对一堂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的理解。

二.问题讨论的主要过程

1. 施永忠认为: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走向研究性教学并使学生摆脱被奴役地位、获得个性解放的基本出路。其次,研究性教学过程即让学生体验世界的过程,创造意义的过程。教师需要尊重自己的经验和风格,并倾听、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观念;教师发挥解释智慧的过程即创设问题情境并将问题情境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再者,教学的另一使命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和探究文化,并把文化探究和生活探究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而不是传递现成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袋子”,教师也不是“装袋人”。 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并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教师新观念的诞生是学生不断诞生新观念的条件。观念在不断诞生出来,教学永远是鲜活的和生长的。

(1)看目标的达成。郭元祥教授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能力生根的课程。2. 谢乐冬认为:所以一节课中,能力目标的把握是否到位,应该是课堂中的重中之重。(2)看学生的参与。是否真的在参与。喜欢吗?积极吗?课堂中学生的生成应该是真实的,是多元的。(3)看课堂的设计。虽说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可也应该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环节。好的课,应该环节清晰,思路顺畅,情境设置合理。(4)看教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应充分体现教师是引导者和沟通者的角色。当学生遇到困惑,教师巧妙的点拨,让课堂峰回路转。(4)看教师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往往是生成多于预设的课堂。教师的评价应根据学生的生成而生成。评价到位,可促进学生思维的激发,使课堂中的沟通更顺畅。

(1)教学目标分为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两种,前者的设计要从学生的3. 朱小平补充:兴趣和需要出发,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重点依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与技能;而后者是无法预设的。因此前者是不可被后者替代的,否者就成了“滑铁卢”。(2)就是伊老师说的“先做后导”,学生全体参与“做”,教师画龙点睛地“导”。如果先导后做,或边导边做,即使学生参与率高也会大大削弱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教师的“导”在方法论上看是预设的,但也有许多不是教学设计能预设的,而是生成性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老师应该称为导师,导师的智慧比通常说的教学机智要求要高。比如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数据分析能力等一定要懂。(3)学习评价要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激情,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应该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合结果性评价,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评价过程性量化还是不够的,创新能力发展达到了什么高度还是要看结果。

4. 陈小异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把“过程与方法”目标排在第一位。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情感目标与能力目标哪一个更重要的QQ群讨论:

林凤阳在谈到如何制作“米面层”这一活动时,伊老师评价小孩的创意往往是最有价值的。在谈论学生走进陶瓷行业的价值时,朱小平认为:高档的是低档的价格好几倍,看来学学陶艺还真是一种劳技加创新的好活动;施永忠认为:目前走两个方向:既有高档艺术品,也有日常用品;朱小平认为:这里面有核心技术,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可以为他们将来掌握核心技术打下能力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能力目标还要重要些;施永忠认为:现在的关键就是要有创意,所以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朱小平说:现在很多教师很迷茫,是能力第一还是情感第一,我觉得我们的讨论很有意义;林凤阳认为:思想第一位,技术是可以培养的,但是思想是谁也代替不了的;朱小平认为:情感是一种具有动力功能的东西,只有情感升华了对思维的发展才能产生促进功能;林凤阳问:情感升华,怎么个升华啊?请指教;朱小平回答: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的情感体验对其终身的发展是一笔真正的财富,这就是所谓的情商提高了吧;陈少波认为:感觉咱们综合实践还是停留在比较虚幻的层面,想法很好,可是有点飘;朱小平说:人人皆知,情商的因素对于杰出人士的成功占到80%的作用。这不是虚幻的,这是潜在的,在一定时候会表现出动力功能!并补充说明:课程意识的两大核心意识之一——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主要内容,而创新意识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课程意识的两大核心意识之二——学生的自信心属于人格的范畴,而人格也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

5. 朱小平认为:郭元祥教授在他的著作《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姜平合编),以及在他谈到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关注过程的重要性是,总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能力目标放在第二位。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关注过程,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有效。所以,我们的这个问题讨论很有价值和意义,必然会涉及到如何去评价一堂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导师要做的就是要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6. 伊红认为:讲得简单些,作为一个人,人!肯定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前面的。目标的分类本身不是唯一的。目前的这个分类已给很多教育工作者带来困惑。分类本身其实不是目的,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啊。

7. 伊红还认为:同意朱小平老师“一堂好课首先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中的系列活动之一,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对于一节课是好是坏的评判,应该在此前提下讨论。接下来,便是如何很好地“解决问题”。我想“好课”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的“导”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既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又有在此基础上的适当引导和提炼。这种适当便是需要艺术性。写到这里,09年省初中优质课评比时余杭骆剑强老师的课(资源网上有)就在脑海中出来了。他的精彩在于没有概念性地说教的痕迹,一切问题的提出、讨论、认识的地提升都在学生经验基础上,因此整堂课如行云流水,不留痕迹,学生投入、兴奋,都“动起来”了。当时的我激动得直掉眼泪。新课程目标分类凸显过程与方法,我认为就是强调尊重认知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我们在讨论一节课好坏时,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是凸显还是潜在,教学中是否遵循认知规律可能就是对课是否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这基本是我们的本能了。

8. 朱小平认为:伊老师把认知规律作为评价标准的说法很好,现在我考虑是否应该有两类认知规律,一类是被动接收信息的认知规律,我们大多学科教学中都在应用这一类;另一类是主动寻求建立各种信息之间联系并转变信息的认知规律,这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大力提倡的认知规律。教师导的功夫和艺术就在于能否引导学生认识和运用这样的认知规律,比如评判性思维规律就是这样的规律。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Richard·Levin)在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他认为中国需要创建一种课程以及教学法,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的思维能力。看来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承载这种伟大的历史使命了。

9. 缪旭升认为:实践课不敢说是急学生之所急,思学生之所需,然而,我们却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了解到学生的需要,从而进行有效有目标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才能深得学生心,因此一节课的好坏一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二是要从学生的后续学习上来反思。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至于从深层理论上来说,我还没有去考虑。

10. 朱小平认为:所言极是,作为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呼声,让学生自己提出真正感兴趣的又能研究下去的问题。不过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解决自然保护、社会发展和自我的健康和幸福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并引导他们过健康、快乐的生活。

11. 李蕊认为:实践课从学生的生活和需要出发而进行有效、有目标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才能深得学生心。不要老把学生当成“0”起点出发。

12. 朱小平评价:说得好,我们的学生观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具有多方面兴趣、多学科宽广知识面和宽泛的技能。

三.问题的解决

对于“如何评价一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是好课”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建议根据伊老师的提议,以后把“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改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评比。结合斯文辉老师发起的“活动导案设计与使用”中的一些讨论,限于本人的水平,归纳起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评价一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第一个层面是教师是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二个层面是教师是否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1. 课程内容符合年段层面的课程目标

一堂好课首先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中的系列活动之一,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课程教学者首先是一个课程开发者,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年龄特征确定活动层次,预设年段层面的课程目标。

2. 活动内容必须关注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需要和兴趣,提供合适的生活背景或知识背景

我们的学生观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具有多方面兴趣、多学科宽广知识面和宽泛的技能。所以,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呼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真正感兴趣的、又能研究下去的还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进而让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自然保护、社会发展和自我的健康和幸福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引导他们过健康、快乐的生活,并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3. 教师的引导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坚持“先做后导”原则,既要运用教学艺术,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炼;又要运用各方面的智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多元智能,达成生成性的教学目标。

无论在预设的还是在生成的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教师都要全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投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同时兼顾学习结果,促使学生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4. 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学习水平上有所提高

每个学生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参与系列活动可以达成问题的解决,也允许失败——只要在活动过程中都体验到快乐或点滴的成功,从而培养学习的信心,促使其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侧重地发展。

(二)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1.学习评价策略

学习评价作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激情的一个手段,要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因此,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儿创新能力的评价过程性量化还是不够的,创新能力发展达到了什么高度还是要实施结果性评价。

2.促进学生自我的价值观与尊重自然、融入社会和解读文化相关联的策略

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并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我的价值观与尊重自然、融入社会和解读文化的价值观关联起来,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师生互动生成的新观念又是学生不断诞生新观念的条件。课程教学永远是鲜活的和生长的:学生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实现在事实、观念、意义、历史与文化背景以及学生感知方式组成的网络中不断建立各种新联系,实现师生共同充实和完善课程内涵。

3.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策略

教师有效地指导多样性学习小组的组织和管理,小组内分工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到学生个人,而不是教师预先提出一个合作学习的方案。因为不同的研究内容,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变化很大。

4.安全意识培养策略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培养他们关爱生命的意识。

5.经常性反思策略

教师在一个系列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反思、评价或检测自己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把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联系起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就是说把教师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学生活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老师不深入反思活动的效果,学生的探究水平常常只能是原地踏步。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能只满足与学生在活动形式上的慷慨激昂和作秀,更要关注活动的质量和活动延伸后的问题解决及其成果。

第三篇:怎样上好一堂课?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五有待完善。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毋庸置疑,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机械化、模式化、概念化的评价标准会束缚教学的创新与个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那些面面俱到而又刻意追求完美的评价标准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不少学校的教研组和众多地方的教研员评课时凭借一张经过量化的评价标准表,一张表若干项,包括教材处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思路、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每一项还可分为若干小项,这项多少分,那项多少分,或以A、B、C划等次,评一节课竟有十几项甚至几十项之多。许多教师为了达到教学表情、语速、

板书、时间安排等细节标准而在课堂上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展开,使得教师的教学精力牵扯很大。这样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出现误判的现象,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各项得分较高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而有些很有特色、效果也不错而且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可能由于某项指标的缺失而得了低分,这样一堂有意义的课可能就被否定了。

我们一直提倡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允许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然在评课时也不能用那些死的标准和条条框框去束缚教师的教学个性,不能使教师的备课、上课围绕着过于细化的评价标准这个指挥棒转,这只会导致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束缚和压制。为了能够得高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哪一个细节遗落了,担心哪个知识点忘记了,因为听课的教师仿佛都在拿着放大镜来听,都想鸡蛋里挑骨头,以在评课时能说说授课者的缺点。有一位教师上完公开课,被指出的缺点整整记满了三张纸。这些意见固然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但同时又有多少是应景之作呢?或者简直可以说有很多是废话,因为如果听了每个人的发言才来备课、上课,根本没办法上公开课。道理很简单,一节课40分钟,能把大家的观点都整合吗?

我们应更多从学生的学习接受和发展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而对那些琐碎的标准尽量简化。评价标准宜粗而不宜细。当然评价一堂课也应该有基本的要求,而这基本的要求,我以为以上五条基本要求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讲,好课的具体标准应包括:

1. 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慧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其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2. 教学内容组织得当。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作为教的内容的教材、教程与作为学的内容的学材、学程要规划好。

3. 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选择的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基本参照;运用上要强调科学化、艺术化、个性化地运用。

4. 教学评价要完善。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要予评价;评价的方法与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 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选择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安排好课堂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般可分为复习旧知识,告知教学目标,呈现新知识和促进新知识的理解。

一、复习旧知识:目的在于激活原有知识。

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或进行小测验等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利于新知识的接受。检查复习的方法有:口头问答、黑板演示、默写单词、公式或事件发生的年份、检查课外作业、纠正作业错误等。检查后一般要给予评定,运用五级记分法或百分制记分法,并指出优缺点,给予解释和说明。检查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一次课上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和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尽力创设新颖的情景和有趣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

二、告知教学目标:目的在于指引注意,激发兴趣。

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通过讲述,板书或提出问题引入教学

内容。比如在内容上,可以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或者也可以提供学生平时并不一定了解、却能很快激发学习热情的新领域信息,使学生迅速集中对新课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三、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后,教师就应及时地将新授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现给学生。当触及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或者说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运用恰当的形式(朗读、讨论、简笔画等),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知觉器官真正参与和探究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自觉地领会所听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清楚:讲授新知,不仅是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指出的是: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提得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学生,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其次,教师的启发点拨要适度,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当堂理解,当堂进行巩固。此外,教师也可以使学生初步练习和运用新知识,并使学生及时了解练习的效果,及时反馈,巩固和纠正,从而形成正确的、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智能;或者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和阅读教科书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讲授新教材的过程中课堂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我们的课堂活动一般可以分成课堂教学、课堂评价和课堂管理三个主要的活动模式。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课堂教学和课堂评价的有效进行,因此,不仅在上课开始时,而且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一堂课的结束,教师都要注意调节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的过度紧张和焦虑,缓和和解决各种冲突,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维活动,实现教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的能力。 作业有课内的和课外的,口头的和书面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作业,都是为了使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熟练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作业是学生的学习产品,产品是否合格表明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时还需提示和示范,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的检查,批改和评定,通过检查了解教与学双方的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改进教学,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对于课内作业,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让大脑处于高度专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思维最佳时刻,进行指点,引出新授内容。这时再提出新问题,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启发引导他们分析归纳,使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和应用。至于课外作业,教师要注意督促学生养成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和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检查作业时要区分合作完成和抄袭作业两种不同性质的表现,前者值得表扬,后者要予以说服教育。同时,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注意学生的用脑卫生,练习要少而精,不要搞题海战术折磨学生。作业的形式也应多样化,让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发展个性。

六、反思:这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

核心因素。“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堂课”,为使每一堂课上得更好,每一节课课后我们都要静心沉思。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成功之举、失败之处;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机智以及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的同时,我们应该及时记下得失,重新设计教案,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才能把教育手段与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以上内容简单描述了关于课堂教学步骤的安排工作。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任何一种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同时也不能用一种结构模式否定另一种结构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世界上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普遍适用的,因为教学情境是千变万化的。由于教学工作者选择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论上的倾向不同,其操作的式样也会不同。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灵活地、恰当地选择和应用教学课堂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那么学生们上课时,要认真听课,开动脑筋,和老师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要知道一个学生学习质量好坏,一般地说,很重要的是取决于课堂学习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呢?要抓住以下五个要领。

第一,要做好课前学习准备。

首先,要复习上一堂课学过的旧课。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有严密的体系,好像一条锁链,一环套一环,前面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透彻,要想学好新的知识,就会遇到“拦路虎”。所以,要顺利地学好一堂新课,一定要把旧课复习好。其次,要预习新课。预习新课可以了解新课和旧课的关系,明确这一堂课的具体目的,上课的时候,可以主动地学习。同时,通过预习,可以发现自己学习的难点,带着不懂的问题,听老师讲课,印象深,记得牢。

还有,上课前要准备好书本文具。每天晚上睡觉前,要把第二天上课用的书、本、笔、尺,准备齐全。就连一块小小的橡皮,也不要疏忽。如果上课的时候找这找那,向同桌借书、借笔,不仅自己听不好课,还影响别人听课。

课前要保证上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前一天晚上要有充分的睡眠时间,要休息好。如果看电视看到十一点,捧着一本爱看的书,看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来,迷迷糊糊的,上课打哈欠、伸懒腰,这怎么能听好课呢?二是课间十分钟要充分休息。最好上了一堂课以后,到教室外面活动活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消除上堂课紧张学习造成的疲劳。课间千万不要继续看书做题,搞得头昏脑胀的。头昏脑胀就听不进新课,特别是老师讲到费脑筋的难点,那你的大脑机器,就转动不灵,思维滞涩。但也不要进行剧烈活动,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老师已经在讲课了,同学们都静下心来专心听讲,你还在那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大喘气,兴奋点怎么能集中到老师讲的课上?等你安静下来,老师已经讲了许多内容了,你却没听清。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顺利地进行下一堂课的学习。

第二,上课要专心听讲。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传说,古代有两个人跟老师学下棋,其中一个人,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话,丝毫也不分心。另一个人精神不集中,虽然坐在那儿听老师讲,心里却想着:“天鹅飞来吧,飞来我就拿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这个人就不如那个精神集中的

人学得好。

这个小故事说明,精神集中,专心致志地学习,就会收到良好效果。要上好一堂课,学生应该自始至终专心致志听老师讲课。

为什么有的同学上课的时候精神不集中呢?一般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自身的原因,眼睛虽然盯着老师,但是心不在焉,脑子里还在演昨天晚上看的电视呢。一种是外在的原因,教室外面传来干扰,比如窗外树枝上飞来一只喳喳乱叫的小鸟,分散了注意力。不论哪种情况,都使思想开小差了。思想开小差,即使是只开了一会儿,你再把思想集中起来,听老师讲课,就接不上碴,瞪着眼睛干着急。所以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克制自己,不去想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去注意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东西。

也许有的同学会这样讲:如果老师讲课生动,故事多,事例丰富,我爱听,注意力就十分集中;如果老师讲课干巴巴的,不具体,枯燥无味,引不起兴趣,我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了。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呢?

年级低的小同学,年龄小,缺乏自制力,对于一堂四十五分钟课的学习活动,不能坚持到底。所以,老师常常用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自制力,学习的课程增多了,课程内容也相应加深了,老师就不能再用教幼儿园小朋友或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的方法来教你们这些少年了。当然,老师在讲解比较抽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时候,也要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力求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但是,学习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比起听故事、做游戏,就要枯燥一点,这正是高年级小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难度提高了的标志。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不然,学习方法就不能适应更高的学习要求了。

所以,同学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那些似乎是枯燥、干巴巴的理论知识的时候,应努力抑制自己,精神集中,听进去,钻进去,慢慢尝到了甜头,就会对学习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产生兴趣。

培养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的过程,也是一个加强克制能力、自觉磨练意志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年轻的时候有意蹲在车马往来的城门洞看书,在嘈杂喧闹的环境,锻炼自己集中注意力的意志。周恩来同志在中小学读书的时候,数学作业总是比别人做得快,同学们羡慕他记忆力好,他说:主要是上课专心听课,注意力集中。

是的,自觉磨练意志,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有人说:注意是智慧之母,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要动脑筋积极思考。

上课不仅要全神贯注地听,还要聚精会神地思考。

在课堂上怎样动脑筋呢?这要遵循课堂学习的规律。首先,要顺着老师讲课的步骤思考,积极地跟着老师一块活动,主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培养能力。而不是消极地等待。例如,上数学课,老师正在讲解一个新的公式的证明方法,善于动脑筋的同学,不仅用耳朵听老师讲,用眼睛看老师的板书,而且还在心里用过去学的知识主动地去证明,一边默默地思考,一边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想得对,哪些想得不对。

其次,要十分注意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的一些思考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掌握这堂课老师讲授内容的关键。这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是老师根据这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在备课的时候精心考虑的。我们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些问题,并且要主动举手,大胆发言。如果老师没有叫到自己,脑子也不要松

弛,也要思考,在心里默默地回答这个问题。并要注意听别人回答,听老师总结。对照检查,自己的想法,是否和老师讲的正确答案一样。上课能坚持这样动脑筋,我想那就一定能顺利掌握老师在一节课里所传授的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动脑筋要有一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对老师讲的每一个结论,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要是自己回答不出来,那就说明还没有听懂。等老师讲课告一段落、允许大家提问题的时候,要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请老师解答。尽量做到当堂学习的功课当堂掌握。如果在课堂上没有时间提问,也可以在课下找老师或和同学研究讨论。总之,上完一堂课,脑子里不要留疙瘩,一定要追根究底,彻底搞懂。俗话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才有学问。

第四,要做课堂学习笔记。

上课,除了把老师在黑板上写的笔记抄下来,还应该自己学着记笔记。对于记笔记,在同学中有两种想法。一些同学认为反正书上都有何必费事呢。一些同学认为笔记记详细点,复习的时候就不用看书了。这两种想法都不对。为什么呢?

记笔记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自己回忆课堂上老师讲述的内容,更好地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老师对教材的分析讲解,有的教科书上并没有写。所以那种认为书上都有何必费事的想法是不对的。另一方面,老师讲课又都是紧紧扣住教科书进行分析讲解,以便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所以,那种认为有了笔记,就不用看书的想法也是不对的。

那么应该怎样记笔记呢?

听课笔记要记重要的内容。老师反复强调的问题一般都是这节课讲述的重点,把重点记下来,对于回忆掌握这节课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听课笔记要记自己学习最困难的地方。教科书上最难理解的内容,经老师讲解懂了,为了帮助回忆,可以把老师分析这个难点的观点和事例扼要地记下来。听课笔记要把教材上没有的记下来。有时候,老师为了深入讲解某一个基本理论,补充了一些材料,这是教科书上没有的,为了以后复习方便,也应该把它记下来。

写听课笔记要注意做到:语言要简明不罗嗦,不然,写得太多,因为记笔记影响了听讲,那就舍本逐末了。写听课笔记的速度,当然要比平素写字快一点。记笔记的能力要有一个培养过程,刚刚升入中学的同学,最初记得不太好,写得慢,不知道该记哪些、不该记哪些,不要着急,在老师辅导下,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慢慢就会记得熟练准确了。

第五,在课堂上要抓住机会复习记忆老师讲的知识。

也许你会说,上课只要听懂就行了,复习和记忆是课下的事,这种想法不对。老师一般很注意让学生做到当堂学过的知识当堂巩固,把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一堂课中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课外负担。老师上课的时候,常常在讲完一个问题之后,用简明的语言把这个问题的主要内容重复一遍;或是在讲一个新的观点的时候,先复习一下刚讲过的知识,使新旧知识衔接起来;或是在这堂课教学内容全部讲完之后,留下两三分钟时间,总结这堂课讲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复习记忆。同学们应该抓住这些机会,思想高度集中,默默记诵。由于是刚刚学过的知识,印象清楚,当堂复习记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经验证明:一个学生在听课中,对自己提出强记默诵、当堂掌握的要求,大脑处于积极工作的状态,就能很快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

第四篇:《怎样备好一堂课》4怎样设计教案,确定一堂课的基本教

学环节?

《怎样备好一堂课》4怎样设计教案,确定一堂课的基本教学环节? 黄国才

教案,是在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学生和环境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这种规划,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现,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储于教师心中的架构。前者是“有形教案”;后者是“无形教案”;前者是“显性备课”、后者是“隐性备课”;前者是“备课于书”、后者是“备课于心”。

一、走出写教案的误区 误区之一:写教案=备课; 误区之二:教案越详细越好; 误区之三:教案可有可无。

我们在一次调研中,发现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每位教师都有

五、六本教案,每本都写得密密麻麻(前有课标学习摘要、教学计划、进度安排;每单元前是单元组备课、中是课时备课、后是单元考查讲评;每课时有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质疑问难、巩固练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二是在课堂上,基本不用教案。我们心里纳闷:老师花了这么多功夫,这么完整的教案,为什么不好好去用?于是,我们每到一校,都组织教师座谈(下面是根据座谈情况综合的)。

笔者:老师们教案写得那么详细,为什么在课堂上不用? 师:教案是应付检查的,上课我们另有一套。

师:那个教案大多是抄的,快呀。课上,用自己的,在书上或在脑子里。

笔者:我们发现大家的教案“完整、详细、超周”,真好!

师: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等等,《教师教学用书》上都写得很明白,为什么不可以记在脑子里,非要抄在教案上?浪费!

师:“超周”有什么意义?课前不都要再认认真真准备。

师: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是不断生成的。课前老师怎么能预见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又怎么能够都记录在教案中?如果能够预见、能够记录,那么教案不就成了一出剧本,老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课堂就是一出早已编好的戏啦? 师:老师的教案越详细、越工整、页数越多,我越感到悲哀! 师:老师的劳动最不值钱,辛辛苦苦写得教案,两三年后,“三毛钱一斤”卖给收破烂的。 笔者:那就不要教案啦?

师:要,要不拘一格,要简单实用。

师:老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备课上,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抄写教案上。我们现在刚好颠倒了。 笔者:备课与写教案不是一回事吗?

师:这正是管理者弄混的地方,有的学校检查备课“三算”——算本数、算页数、算字数。写教案怎么能等同备课呢?备课的内容怎么能都写入教案? 师:这是你们研究人员要去研究的。

是啊,写教案怎么能等同于备课呢;备课的内容、备课的质量怎么能完全反映在教案上呢;教案那么详细,长篇大论,在课堂上怎么用呢。

二、正确认识备课与教案。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教案”。 “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比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师教学用书》中都写好了,你为什么要抄到教案本上呢?为什么不能记在头脑里呢?如果你要补充、调整,为什么不能记录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呢?我们认为,你只要把教学大致步骤、所提精当问题、所设计恰当练习、需要特别强调(指导)的内容,写下来,就行。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

“实”即实在、实用。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是指导教学用的,如果你课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课堂上用(当然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那你还写教案做什么?简单、简约才实在,实在才实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又提出写“教学反思”(或称“案例反思”、“教后反思”)。“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在记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负面的东西会一下变成正确的,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我说,反思吧,记下来吧,这样,成功和失误都是收获!”(于永正

《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1期)如果能上网的老师,把反思写在《中国课堂教学网》(http://ktjx.cersp.com)的“博客”上,马上就有同伴来阅读,或支持、或肯定、或鼓励、或帮助,“喜悦,因分享而永恒”,多么美妙啊。

“教学反思”当然属于“有形教案”之列,当然有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失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措施,课课都要反思,但不是课课都要写反思,更不硬性规定每篇反思要多少篇幅。教师的劳动,个体创造成份很大,只有充分尊重,才可能充分“个体创造”。

“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等的综合体现。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特别是阅读和思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无形教案要“丰而深”,即丰富、丰厚、广博、深刻,包括①读书——就语文而言,要把课文读懂、读透、读化、读出自己的东西,要广泛阅读、博览群书;②查阅资料——把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尽可能地收集、阅读;③思考追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有没有比这篇课文更好的文章、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指导解决、要为学生提供什么帮助,等等。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诸笔端,更多的是存于胸、储于脑。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充满生命活力”。 相对而言,“无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本固,才能枝繁叶茂,千万不要“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

备课要用心,写教案同样要用心,用心为课堂教学写教案、为学生发展写教案、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写教案。

三、教案的构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是课堂实施预案,主要是思考实施过程中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内容的整体思路与目标方向,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与活动的框架,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这样,教师的教案,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学案,即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在备课本上呈现出的内容主体是教与学的主要环节,特别是学习环节,而不是知识性内容的详细解说。

1、教学目标的阐述。

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巴班斯基认为:“任何活动,关键都在善于设计它的目的和任务。马克思早就指出,自觉的目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人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 教学目标必须做到明确、恰当。“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认识;“恰当”,主要指要符合“三维目标”精神、符合年段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一般在《教师教学用书》中都有提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研究教材的情况进行取舍、补充、细化,一般情况下照用。 如果没有《教师教学用书》怎么办?

课后的思考题和生字的掌握等,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同学的互助中、通过自己的读书、思考,与同学交流、讨论等,完成了课后思考练习、掌握了生字新词,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

案例:《匆匆》的教学目标:

①掌握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赤裸裸”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尝试运用。

④通过搜集资料、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揣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2、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1)用好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调整状态,激发兴趣,进入学习状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这个游戏或活动与所学内容有一定联系,则是上乘的;如果单纯为“游戏”而游戏,则次之;如果课前三分钟,连整顿一下秩序,要求学生做好上课准备也不做的话,则是一种资源浪费。 案例:《田忌赛马》

师:我们来做一个智力游戏吧。假如有大、中、小三棵梨树,大梨树上长梨200个,中梨树长梨150个,小梨树长梨100个。请两位同学去摘梨,摘完一棵摘另一棵,看谁摘的梨子多?假如是你,先上哪一棵树摘?为什么?

生:我先上最大的树,因为那棵树上梨子多,所以我摘的也多。

生:我先上最小的树,因为那棵树上梨子少,我摘的快,摘完这棵我再摘第二棵,两棵树加起来是250颗,所以我就更多了。

师:从两位同学选择不同的树摘梨,而得出不同的效果,你们想到什么道理?

生: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做事要多思考,这样才能出好成绩。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智慧的故事——田忌赛马 (丁芳

摘自《“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下)》) (2)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或者就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把学生的疑难纳入教学过程,为学生所需而教。此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及时梳理和有效指导,如能马上解决的表层问题立即解决;与课文无关的“打叉”问题搁置一边;把有质量的、必须读书思考才能解决的、触及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纳入到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提问中学会提问。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案例:《灰雀》教学片断(学习10—12段)

师(出示课件):瞧,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回来了,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起了歌,树下多了一位真心爱它的好朋友,是谁呢?(男孩)请大家自由读10—12段,想想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或是自己理解了,想考考别人的?

生1: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生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 生3:列宁为什么微笑?

生4:列宁为什么要问不会说话的灰雀?

(丁芳

摘自《“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下)》)

这些问题,第四个“列宁为什么要问不会说话的灰雀?”最有思维含量,值得揣摩。

(3)展示资料。阅读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过程。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学生通过读书、上网等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的生平事迹、原著等,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对理解课文有着直接的帮助。如教学《草船借箭》读《三国演义》;教学《景阳冈》读《水浒传》;教学《猴王出世》读《西游记》;教学《狱中联欢》读《红岩》;教学《争吵》读《爱的教育》;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安徒生童话》,等等。 案例:《匆匆》

1、交流搜集到有关朱自清的资料及作品。

2、交流搜集到有关珍惜时间的诗词。

3、交流搜集到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资料的处理方式:同桌之间先交流;然后请代表在全班交流。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在课上都交流,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主题手抄报或者电脑报。

(4)初读感知。语文教学的一般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整体着眼,部分着手。初读,整体感知课文,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后面的细读、品读打基础。 案例:《〈荷花〉阅读教学设计》 通读课文,把握整体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教师随机巡视倾听学生的朗读。

2、交流体会:“我”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我”是这样看荷花的?(久久地看、出神地看、美美地看、深情地看、如痴如醉地看……)

3、练读相关的课文段落。

①仔仔细细地看荷花,可以从第二自然段中体会到。组织学生发散性练读这段课文。

②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可以从第三自然段中体会到。组织学生竞赛性练读这段课文。

③如痴如醉地看荷花,可以从第四自然段中体会到。老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出“如痴如醉”的感觉。

俗话说“纲举目张”。感悟作者怎样看荷花是初读之“纲”,从哪儿体会到这样看荷花是初读之“目”。通过举纲,张开全文主要段落之目,借以组织学生练读并读通课文。谁说初读没戏可唱? (巫惠群

节选自《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6年第3期)

初读“要强化,要求要到位,训练要严格,不放过任何一处错误,特别是学困生,更要好好读书。课文没读正确、流畅,别的事先不做。” (5)品读感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落,进行揣摩、品味;理解、朗读;表演、探究等,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是教案设计的重头戏。 案例:《〈荷花〉阅读教学设计》 品读重点,感悟神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课文的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

2、四人小组合作品读“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①分组学习:美美地读一读这几句话,用心体会荷花三种形状的美。

②组织交流:你们小组体会到了荷花的哪些美?才展开的荷花美在哪儿?全展开的荷花美在哪儿?没展开的荷花又美在哪儿?

③抽四人小组合作美读这三句话。

3、引导品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①“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呢?(长、钻、探、伸、露、冲)

②读读这段课文,体会荷花怎么样冒出来。(使劲、拼命、用力、急切、笔直、一个劲儿、高高、痛痛快快、争先恐后、生机勃勃、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在“冒”前加上这些词再读这个句子。

③由“冒出来的白荷花仿佛想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

4.或坐或站,有滋有味地诵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巫惠群

节选自《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6年第3期)

(6)迁移练习,延伸拓展。在这个环节,或练笔,把所学习的知识所形成的能力进行迁移、运用;或补充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认识;或抛出与课文观点相左的内容,引导学生辩驳,升华学生的情感、认识,等等。 案例:《匆匆》

学习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的内容。

1、练习,读写结合、背诵,尝试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

师:同学们,转眼就六年级了,就要告别小学了,日子在我们这也是“匆匆”的啊,你感受到了吗?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吧。如果不想写,你就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吧。

同学们写,然后朗读,最后把自己写的放回课文中读。 师:了不起,同学们都快成大作家了。试着把这段话背诵下来吧。同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检查。

2、自由提问,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吧。

备课中预设:从字词方面提出问题(如“凝然”什么意思?);从句子方面提出问题(如“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这个问句与前面的问句一样吗?);从作者的内心世界提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会‘茫茫然’、‘掩着面叹息’?”)…… 老师相机表扬、指导,把难题带回去,如“作者为什么会‘茫茫然’、‘掩着面叹息’?”查阅一些关于朱自清先生的资料,对我们的思考会有帮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是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高强的学习能力,同学们要继续努力。

3、家庭作业:同学们回去,可以把朱自清先生的《春》《荷塘月色》《背影》找来读,下一次,我们开一个朱自清先生散文朗诵会吧。

第五篇:怎样上好一堂优质课

浅谈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谁拥有未来的教育,谁就拥有未来”。21世纪的主人,今天就坐在我们中小学的课堂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让他们成功地跨入21世纪。

素质教育的意义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怎样上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早在五十年代,北京四中的著名物理教师张子锷先生就提出: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一、优质课应当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课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教师的修养时,提出三条基本的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他认为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应该同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结合起来,才可能真正掌握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首先应该肯定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教学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教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同时,教学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能囿于一个程式。教学效果的好坏,还与教师的语言、机智、热情等素质有关,要做到“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从心所欲不愈矩’,这的确也是一种艺术”。

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德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成功的教学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教学。

1、科学性就是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教学过程,蕴含有很多的规律。第一个是学科知识的规律,各个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内在的规律。第二个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教师上课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各有不同的思想和心理活动。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其特定的规律,一堂高质量的课应当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入手。

2、艺术性就是科学再现求“实”、艺术表现求“活”师生发展求“优”的完美统一。

求“实” 就是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最优化的原则,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

求“活” 就是注意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方法和技巧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求“美” 就是注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使他们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求“趣” 就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求“新” 就是注意在学习别人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新与发展,显现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

求“效”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教学效果,二是时间消耗,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一般教师所不能取得的教学效益,可见优质课的最后落脚点是效果与效益。

二、优质课应当具有的几个特点

1、结构严谨

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继承传统教学媒体中的有效成份,使二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控制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个可控的过程,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各种信息反馈,可以实现有效地调控,使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并随时注意排除各种干扰信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教学目标,即明确学生学习什么内容;确定教学策略,即为达到预期目标打算如何进行学习?也就是选择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要的资源、程序和方法;进行学习评价,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2、思维流畅

思路流畅是指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启承转折应该自如、平滑,师生的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犹如滚滚长江,一泻千里。

3、应变自如

教育机智是老师重要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对突发事件的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和灵活机智巧妙的处理。而这一切都是在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无论发生什么事,老师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调整原定计划,灵活地处理好一切问题。

4、节奏适中

课堂教学节奏,指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份连续不断的交替,在时间上以一定的秩序、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形式。通过这些可比成份的重复和有规律的交替来表现,传达教育者的情感态度、思想倾向及所要强调的内容。 (1)课堂教学节奏的成份 课堂密度: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的教学任务的程度。是有效信息。 课堂速度:指对教学量规定的概念。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量。包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旧知识的巩固。

课堂难度:指教授者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方面的难易程度。它多属技术、方法、理解水平方面的问题。

重点度:指通过比较而确定的相对概念。它是指课堂内重要和主要内容占全部教学内容比例的大小的程度。

强 度:指教师、学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或学习一定难度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所引起的双方身心疲劳的程度。持久的高强度,可能使教师传输教学信息的能力减弱,也可能使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能力衰减。

激情度:指教师、学生双方共同沉浸在教学美中,融于情景交融的境界中,所激起的双方情感的共鸣,情感振荡的程度。高激情度的出现,常标志着教学高潮阶段的到来。

教学节奏的高低、强弱规律变化,使教学跌宕有致,起伏自然。 (2)课堂教学中的节奏特点

课堂45分钟里,学生的脑力不可能保持在一种状态。有振奋、愉悦,也有疲倦、松懈。教师的课堂管理技术要求教师掌握这种在课堂上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随时间推进,其兴奋中心呈曲线变化,如图所示。

可以看出,课堂的前15分钟和25—40分钟的前15分钟是学生脑力的最佳状态。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最佳时间,课堂内容的重点应放在这段时间而加以解决。第15—25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课堂疲劳的波谷期,是学生情绪上相对平衡的时段,以处理一般性问题,练习或学生自学为好。

5、启发得当

教学是否具有启发性,要看学生是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去获取知识,这是“启发式”与“注入式”的分界线。 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揣摩何处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

良好的提问,在善于揣摩学生难于领会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旨、脉落和作者用心,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相机诱导,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常包括以下四个环节:激疑、设疑、释疑、评价,一个好的提问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性:合适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指向性。

6、语言有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不仅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传导情感的媒体,不仅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而且是构成教学艺术的主要形式。

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引人进入艺术的殿堂。而有的教师虽然经纶满腹,却词难达意,语不传情。教学语言的美是多样的:豪放、细腻、庄重、幽默、绚丽多情、朴实无华等,只要运用得当,都给能人以艺术享受。 优秀教师的语言从内容到表达方式以及语言节奏都有很高的要求。优秀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语言家的用语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宏辩和艺术家的丰富情感的集大成者。

优秀教师的语言艺术具有如下特性:

准确清楚 生动形象 波澜起伏 通俗易读 风趣幽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以传播信息的手段主要由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构成。对于言语行为(口头语言、板书、板画)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经验。相比之下,对体态语言的研究,就薄弱得多。 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它包括眼神、表情、手势等。

依据美国体态语言专家保罗·埃起曼和弗里森关于体态语言的分类理论,结合我国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及体态语言运用的特点,我们常将教师的体态语言分为五大类,即:象征性体态语言、说明性体态语言、表露性体态语言、适应性体态语言和体调性体态语言。

7、板书精美

板书是教师运用黑板以凝炼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既是老师应当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又是老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独具匠心的板书和板图,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产生美感、陶冶情操,又能启迪学生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人们把精心设计的板书称为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

板书的形式和教学的其它活动方式一样,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恰当地运用。板书的种类很多,选择最佳的板书形式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常见的板书形式有如下几种: 提纲式 词语式 表格式 线索式 图示式 总分式 板书的原则是:

书写规范 有示范性 语言准确 有科学性 层次分明

有条理性 重点突出 有鲜明性 合理布局 有计划性 形式多样

有趣味性

人们常说:“谁拥有未来的教育,谁就拥有未来”。21世纪的主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让他们成功地跨入21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手段、方法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而如何提高年轻教员制作课件的水平,以及应用课件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做为一名年轻教员在参加此种类型比赛的时候,必须端正态度、精心准备、认真实施才能达到锻炼自己授课能力,提高自己授课水平的目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参加优质课比赛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课程准备阶段

要想上好一堂优质课,必须整体构思、精心准备。准备阶段共分为内容的把握、课件的制作、教案的编写和准备实施四个部分。

(一)内容选材。

在进行内容选择时,必须综合各方面因素、统筹兼顾,我们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时间长短

多媒体优质课比赛的时间一般是30分钟,如何在30分钟内讲清楚我们所要讲的内容就是我们在选材时首先要关注的问题。据此,我们选择的内容含量不应面面俱到。内容应形成一种中心突出、枝节清楚的结构。力争做到有重点的讲清楚一个问题。

2、自己对所选内容的熟悉程度

对所选内容的熟悉程度,直接关联到授课的效果。授课效果的好坏,是需要授众来最后评价的。对于熟悉的知识,我们容易整理出容易被授学生接受的知识结构;对于熟悉的知识,我们容易制作符合授众接受习惯的多媒体课件。

3、所选内容的前后关联度

所选内容的前后关联度也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众所周知,教材上的内容都是前后关联性很强的知识连接体。应从整体知识构架上选出一个前后关联性比较小的内容,因为优质课比赛,只是一节30分钟的授课过程,尽量避免选择需要先讲清大量前面知识做为铺垫的知识点做讲课的中心;尽量避免需要过多的概念、公式、定义来解释的内容做为讲课的中心,否则将会花费很多时间用来讲解辅助知识点,而做不到重点突出。

4、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 选择内容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与现实联系比较紧的知识点、更容易引起授众的听课兴趣。更多在内容中引入案例、设置情景会取得良好的反馈。专业性过强、理论推导过多会使授众难于接受。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安排知识结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一种方法。

5、课件制作的难易程度

内容的选材要结合教员的应用多媒体制作软件熟练程度、制作技巧的掌握程度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更加适合用多媒体的方法来表现,更加方便用我们所熟练掌握的制作软件来制作。

(二)课件制作

一堂多媒体优质课,要求我们制作出紧密贴近授课内容、符合教学实际的课件。课件中必须体现出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制作课件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优势

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性、直观性体现在声音、图像、影像等表达手段的运用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定理制作动画、幻灯片来解释。表格、框图的大量应用,会使构架对比清晰、内容容易理解。

2、课件内容、版式、配色安排要合理

首先我们要明确课件并不是教案,我们不能将将要讲课的内容全部记述在课件上。要有主有次,将那些纲领性、结论式的文字以及需要突出的内容安排在课件上。其次,课件的版式要简洁、明快、一目了然。结构要统一,每张幻灯片要留有同样样式的“天”和“地”、同样的配色、统一的编号规则。第

三、课件中背景的颜色同文字的颜色的搭配要对比合理,不要选择比较刺眼的颜色做为背景颜色。

3、课件的动画、图片、声音要符合内容的需要。

课件中的动画、图片、声音将引起授众的更大兴趣,但是如果不能紧紧贴近授课内容,将会使人们不知所云。各种媒体素材的使用要做到恰如其分,使用媒体的方式有多种:引入式、突出式、结论式等,具体使用方法要符合内容的安排、授众的接受习惯。

(三)教案编写

1、教案中的词语

教案内容就是实际授课的内容,在编写过程中对讲授的结构要进行设计,不能全盘照抄教材中的内容,要结合设计讲授内容结构,使用授众容易接受的词语。教案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接词,要完成承上启下的功能,自然过渡。教案的编写要结合制作的课件,尤其是一些介绍性的语言如:“请看幻灯片”、“请看图片。。。”,“下面的动画。。。”等,这些语句需要在编写课件时仔细斟酌。

2、教案中的旁白

教案中的旁白涉及每段内容的讲授时间、讲授方法。讲授时间可以控制好整体的讲课进度,也方便在后面准备实施阶段进行试讲。讲授方法可采用: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实施这些方法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我们明确的写在教案上。

3、修改教案

由于教案都是自己写出来的,难免其中有些词不达意或不通畅的地方,所以写完后,要将内容给别人看看、或自己大声朗读出来,更正其中不合适的部分。

(四)准备实施 在内容、课件、教案都准备完毕后,将进入准备实施阶段,阶段可分为内容熟悉、运用课件试讲两大部分。内容熟悉要求我们对教案的内容必须做到滚瓜乱熟的地步,因此大量的强制性的记忆是此阶段的必须。所谓熟能生巧,只有对自己的教案非常熟悉,才能控制住语速、把握好教学节奏。一般到此时已经接近优质课比赛的时间了,所以尽量不要再对所讲的内容进行修改。运用课件试讲我们可以按照自己制作的课件,结合教案实施试讲。为了达到试讲的效果,尽量不要中途中断,每一次试讲要严格注意自己的语速、教姿、教态。由其他教员进行听课,然后根据他们提出的意见对自己的讲课进行修正,是一种高效率的好办法。需要注意的是自己准备的越充分,试讲的效果越好。严格屏蔽试讲时,念自己的教案。

二、课程讲授

在实际课堂讲授阶段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状态。注意自己的语速、讲课时的肢体语言,正确处理好“口误”的情况,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取得好的效果。

(一)情绪

好的情绪能决定好的状态,过度的压力不利于发挥。因此在讲课前,要尽量调整好情绪、给自己释放压力,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去想讲课的细节,只是去回忆、默背自己的授课内容,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状态。

(二)语速与语气

语速要适度,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要根据实际的内容,注重节奏,适当的停顿给授众们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语气的控制尽力做到抑扬顿挫,重点突出的内容需要语气上的加重。

(三)处理好“口误”

内容再熟悉,口误也不是能够完全避免的。在出现口误时,我们一般是不更改。因为如果马上纠正的话,容易引起过度紧张而出现忘记内容、失态等情况。

(四)教姿、教态

良好的教姿、教态反映给评委的是自信、专业的形象。在讲授的过程中,手的摆放、教鞭的使用要做到自然、正规。身体的转动不能过度频繁。 结束语:在准备一堂多媒体优质课过程中,教员的组织知识结构、教学语言运用、课件制作的能力都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优秀团支部简介范文下一篇:中英文对照文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