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看中国崛起

2023-06-09

第一篇:中美贸易战看中国崛起

从大国崛起看中国

——观《大国崛起》有感

纵观历史长河,想美国、英国、荷兰和日本等大国,无不是因为生存而发展,因为发展而称霸。相比而言,如今21世纪的中国,也算得上是东方大国了,但为何影片没有将中国列入世界大国之内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狼图腾》中曾提到:农耕社会使汉族人天生就养成了“羊”的性格,恐怕连山羊都不是,属于绵羊。曾记否,当成吉思汗骑马奔驰于广袤草原间,用炮火横扫亚欧大陆时,那是何等的豪迈,可将目光转至明清时代时,英国入侵者只用小小的鸦片就占足了我们的便宜,八国联军在皇家园林圆明园放火放纵时,作为国家的守护者——清军,竟然没有一个人敢于去阻挡。这一系列惨痛的历史无不告诉这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从古至今就世代相传着以和为贵的美德,但是,这一美德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的失去了它的本意,人们开始变得懦弱,总想着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这样的民族,失去了称霸天下的雄心,沉迷于一时的繁荣昌盛中,是不会有出息的。

中国人为何会变得懦弱,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讲:

首先,是中国人流传多年的科举制。从古代的八股文选人到如今激烈的高考,中国人的教育永远只局限于学校与书本,缺少了对新一代青年的兴趣培养,试想一下,将你整日整夜的关在学校里,对着几十本书本死记硬背,不停地做练习,你的将来还会有希望吗?不,一定不会。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也正是因为对一代代青少年失败的教育,是中国的发展逐渐与世界脱节,再然后就是落后。

其次,是中国的法制落后。食品出了巨大的问题,才想起要制定《食品安全法》,校车事故频频出问题,才想起要制定《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没有完善的法律体制,让那些小人将国家玩弄于鼓掌之间,人民有苦却无处诉,于是失去了对国家的信心。有的人,看到了国家的腐朽,勇于向统治者提出,但迂腐的统治者看不到,他的心已经迷茫了,所以一怒将其抹杀;而有的人,正是因为看到了无论如何进谏,都无法是统治者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所以宁愿在桃园中享受人生,也不愿再出来为国效力了。没有了这些能够为国家发展提出宝贵建议的人,国家怎能发展?

再者,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开始消失。现在,还有多少年轻的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国粹——京剧感兴趣?还有多少人聊天时能够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进行讨论?寥寥无几。在中国的大学,语文不是必修的科目,而英语确实必修的科目,每一年,有多少的大学生为了英语四六级考试而拼尽全力,你们有听说过大学生要为语文考试如此煞费心机吗?没有!曾经有人这么说过:当一个国家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我们就可以去攻打这个国家。连本国的文化都遗忘的国家,还有什么资格谈得上去发展,去称霸世界?

观看《大国崛起》,一方面让我们有了警觉,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差距。中国如今是在发展,但何时能够踏上世界大国的行列,这将是一个蛮长的过程。

第二篇:我看中国崛起的演讲稿

我看中国之崛起------ 经济总量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的硬标。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0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40.01%,已超过了日本。从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的贫穷国家,到成为跻身世界前三甲的经济大国,我国62年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进步令人震惊。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由一个没有话语权的“东亚病夫”,到当今世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巨人,中国用62年时间完成了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的伟大崛起。一系列历史巨变和转折的实现,不仅记录了新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见证了中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地位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男耕女织是古老中国文明的典型画面。

改革不仅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工业的繁荣、国力的增长,而且还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人们的见识,改善了万千的民生!

60多年前,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电视为何物。如今,我国已是全球彩电第一生产大国。这对于经历了共和国60多年成长的老人们来说,这种巨变恐怕是当年无法想象的。6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大国的迈进,继而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前进。在落后农业大国基础上,用6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年至300年的工业化历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60多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我国已经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形象,并且随着“中国制造”遍及世界各地,我国已经建立起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现代工业和通信业体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完成工业增加值15.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33倍,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更是增长了上百倍。人们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给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商品,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今,我们不仅能造汽车,而且高端的火箭技术已经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服务。“中国制造”,更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工业产品的产量位次大幅前移,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如果说,新中国用62年的时间,从一穷二白大步走向繁荣富强,完成了自身的伟大变革,那么,对外开放30年,则让中国在融入世界的同时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世界。 08年的奥运会、去年的世博会无不显示着中国这个大国的发展和实力„

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有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

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国又是唯一一个保持经济增长的国家,GDP总值跃居世界第三,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这些成就的后面又蕴藏着诸多的危机和问题。《中国之谜》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中国仍在历史的三峡前行,但不知前面还有多少浅滩和暗礁。”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同时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日新月异,要想正真在走好自己的路子就必须看清自己的问题,做到居安思危,及时纠正。 未来不是空中楼阁,它蕴藏在历史和现实之中;未来也不是历史和现实的简单延伸,而是人类今天对社会发展能动抉择的结果。”古老的文明正迈向未来,但这段路子又是艰辛的,充满着阻挠和危险,但我们必须下定决心解决掉所有阻止和可能阻止我们前进的东西。相信我国的经济发展会更上一层楼,相信我国的明天会更好。

第三篇:从政治文化视角看中国的和平崛起

“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各阶级、民族、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在一定生产方式、一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形成的有关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趋向的总和。”[1] “和平崛起”是“特指从1978年底中共11届3中全会开始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通过改革开放,在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中,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及其他所坚持的发展道路。”[2]

近代国际关系历史表明: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往往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转换,利益重新分配,以至于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引发与原有大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甚至引发大战。大英帝国的建立和维护依靠其数百年的殖民征战和掠夺,德日的崛起曾引发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被视为高度文明的美国的崛起,同样挥舞着“大棒”,离不开“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外交作风,在海外频繁采取政治和军事干涉,更为世人指责。正是依据历史经验,国外一些人士担心中国崛起必然会挑战现有国际秩序,这也是“中国威胁论”之所以甚嚣尘上的客观原因。中国政府适时提出“和平发展”新理念,旨在告诉世人,中国崛起的本质之处,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历史趋势的前提下,在与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和共赢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增长和发展。

从政治文化视角来探讨中国外交中的和平崛起战略之所以非常必要,是因为这样的分析角度和视野,有助于人们从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上或者更深入的层次上来理解把握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是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目的,然而,当今国际语境下某些言论如“中国威胁论”却混淆视听。众所周知,判断国家利益以及实现和扩大国家利益,深受一国决策者及其国民观念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这些观念因素中,源于该国该民族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的政治文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

“从国家层面上看,由于各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比较稳定的政治文化价值体系,并以这些价值体系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3]和平崛起这一战略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的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这一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我国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反对霸道、实施王道的和平主义”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是中国民族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和平,追求大同世界既是传统中国外交思想的深层结构,也是传统中国外交实践行动的指南。“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后,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先进科学文化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政治文化。”[4]“和为贵”、“天下大同”的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国外交战略制定的传统思想渊源,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和平发展的思想是中国外交战略的直接思想依据和理论基础。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作为价值体系,它影响到人们怎样看待自己,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家,以及怎样看待本国与他国的关系。“仁、义”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政治文化的核心要素,深深影响着中国对自己和对其他民族、国家的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政治在理解国与国关系时更强调每个国家有着不同的责任,大国保天下,小国保家园,两者相互依存。这是一种将大国利益与小国利益视为一体的天下整体观。譬如,历史上的中国曾处于东亚朝贡体制的中心,一度是万国朝拜的对象。然而在国际关系中,中国更多地是强调国家间的友好、大小国家平等的道义原则。对来中国的朝贡者,中国往往回馈以更多的赠礼,从未因其比自己弱小而心生鄙视之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中国的崛起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最近它之所以特别引人关注,是因为中国提出了 “和平崛起”的新道路。中国坚持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良好的国际反响。“为了实现中国和平崛起,有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全面、持续发展;要处理好与现有国际秩序和大国的关系,为中国崛起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积极改善与邻国的双边关系,在保证地区安全方面“有所作为”,为中国崛起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还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5]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的国际语境下提出的。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在《文明冲突论》中,讲了三大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之间不可避免将要到来的摩擦与冲突,甚至有意设计了让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相互发生碰撞的形态,以此作为对西方决策者控制全球文明冲突的主要决策之一。由此可见,政治文化的差异是引起国家间对立和冲突的深层文化根源。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我们如何克服这一不利因素,从文化的视角上,对我国外交上倡导的多极化需要详细的阐释,与此相关的我国实行多边外交,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而渗透于其中的文化因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中国人倡导的多极化,并不是一味以反对现存秩序为目标,而是要在认清和平与发展大局的前提下,以负责任的大国的姿态,对现有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以渐进的改革。”[6]这在实现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也许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诸如“中国威胁论”。如果我们想在反对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倡导多极化,就不应该简单将“多极”解释为一种力量的对峙状态,而应当将它视为“一种崭新的追求,一种有别于强权政治时代的追求,一种谋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多样性的国际关系格局。总之,“多极化”的实质,是国际关系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而非世界列强之间权力的再分配。”[7]“多极化”战略的提出,体现了拥有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的中国人所具备的政治智慧,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前瞻远嘱。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不会引起人们的担忧和成为其他国家的威胁,反而会增强世界的和平力量,令周边地区和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繁荣与稳定。这在我国外交成果中,屡次得到证明,欧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连续出台几个对华长期战略,表现出了新崛起的东方巨人的看重„„东盟近些年来一直渴望与中国就南海行为规范达成共识甚至协议,因为这个以东南亚中小国家为主体的区域性组织非常明白,没有中国的人可及参与,任何涉及南海的安全措施和集体协定都是没有意义的。中国的变革与壮大,给中国也给世界带来了变化。这也是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这个国家书写人类历史、贡献国际发展的基础。

美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基·欧汉教授:“所谓多边主义,指的是多个国家组成的集团内部,通过某些制度安排,协调各国政策的一种实践。二战之后,多边主义在世界政治中逐渐变得重要,它不仅表现为日益增多的多边会议和议题,也体现在多边性的国际组织之数量的扩展上。”中国是一个在全球安全领域负有重要责任的大国,它对于本身所处地区的安全和世界格局的稳定有着日趋重要的意义。比如,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和唯一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不支持美国反导系统的合法化,对朝核问题的解决,在这些事件中,中国运用包括多边外交在内的各种形式,或中介斡旋,或间接协调,或直接干预,与周边邻国和世界主要大国进行了沟通合作,消除安全隐患及缓和不利形势,增强我国在各种国际事务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保持谦虚谨慎的外交风格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实施中国“和平崛起”战略中,中国的经济外交十分活跃,在亚洲多边合作中表现得抢眼。一方面,中国积极为东亚地区更紧密的区域合作献计献策。另一方面,中国采取切实步骤,强化与东亚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实力的扩大,凸显了中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中国给东亚提供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日本。中国在东亚合作中首先起到了稳定大局和凝聚人心的作用。中国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正是东亚合作近几年开展得如火如荼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在近几年的东亚领导人的有关会议上,中国提出了20多项关于加强东亚合作的建议。正是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在朝建立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协议加强落实,温家宝总理2003年11月初在中国与东盟峰会上说,中国计划在2005年把中国和东盟的全年双边贸易额,从目前的70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2003年10月初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发表《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就今后三国的合作提出四点建议。中国实施的“振兴东北”战略为三国合作提供新的机遇。中日韩三国的携手,预示着东北亚合作进程即将启动,将对促进该地区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8] 中国的和平崛起正是一种有大国风范的外交表现。在王逸舟先生的《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一书中,对大国风范有如下的定义:首先,“有大国风范的外交,并不简单等同于现实里的强权政治。” [9]观之美国的外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反面教材,它毫无疑问是一个超级大国,但是它的单边霸权行为充满了强权政治的气息,受到广泛的批评,在伊拉克问题上表现尤为严重。其次,“真正的大国风范是一种内在的规定性,是一种建立在充分的自信心之上的气度,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部机制、综合而超群的国家实力与外部享有广泛声望等要素之间互动形成的风格。”[10] 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建集体对话机制,减免了 31个非洲国家对华债务 105 亿元人民币, 展现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有责任、有道义的外交风范。[11]对待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同样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譬如中国免除印度洋海啸受灾国斯里兰卡全部到期的政府债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反映出一种大同文化,这种政治文化重视全球的共同利益和双赢结局,注意发掘合作的潜力和抑制麻烦的产生,是一种真正求同存异的哲学。

中国的和平崛起实际上指的是中国崛起的过程将是和平地进行的,或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的。从政治文化视角分析中,可以发现文化的巨大作用,在中国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要素不仅直接关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整体维护,还直接作用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家利益的海外拓展,关系着崛起的中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可,所以从政治文化视角上对外交战略进行分析很有必要。

[1] 詹玲

《构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的政治文化》

[2] 郑必坚

2004年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和平崛起与经济全球化”圆桌会上的发言,“中国和平崛起与亚太地区的机遇”

[3] 亢升

《政治文化与外交之相关性探析》 [4] 彭春艳

《政治文化差异与中日外交》 [5][8] 源于网上文摘

[6] [7] [9] [10] 王逸舟

《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 世界知识出版社 [11] 黄泽全

中非合作论坛 后续行动成果显著

人民日报,2003-11-19

第四篇:2022,看中国

2022,看中国

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了国际奥委会第128次会议。“BEIJING 2022”当这一组合出现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举起的纸业上时,全国人民无一不心潮澎湃,人们用各种方式来庆祝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北京成为了第一个既举办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

冬奥会作为国际性重大赛事,受到了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中国也需要抓住这一次对外展示国家新形象的机遇。国际奥委会的考察条件不仅局限于综合国力、基础设施建设等实力上,实现地区平衡、促进共同发展等也是国际奥委会考察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这次冬奥会的申办,我国选择了一种理性和低调的申办方式。我们在冬奥会申办过程中的低调也彰显了一个伟大民族在成功申办和举办北京奥运会后所获得的自信和成熟。这既是自信成熟的申办态度,也是奥运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我们也完全相信,2022年的冬奥会,中国的表现将再一次让世界刮目相看。

面对七年后的2022年,在中国这块充满梦想的大地上,中国人民将完成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鲁泰物矿网--专业工业品供销平台。满足客户对价格、便捷等方面的要求,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以诚信为本,服务社会,紧跟时代脚步进行改革,扩大消费,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社会更好发展。

第五篇:我看中国外交

党的十八大之后,尤其是今年“两会”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领域的大手笔一处接着一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这一处处大手笔,凝聚着我们党对中国外交新环境的科学判断,展示了我们党关于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理念、新布局、新风格,也昭示着中国外交更加恢宏的新未来。

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应环境变化和历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撮其要者包括:

关于“中国梦”。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想,但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系列外事活动,“中国梦”的世界含义、“中国梦”作为中国外交新理念的特色越来越凸显。正如习近平主席明确告诉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那样:“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中国梦”是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品牌。“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格外引人关注。简而言之,“中国梦”与“世界梦”是互为前提、互为依托、互为机遇的关系。一方面,实现“中国梦”必须有和平发展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不可能持续发展,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没有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不可能保持稳定,同样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世界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没有世界要发展、求合作的主流,中国发展是无源之水。未来也是一样,没有世界的繁荣发展,“中国梦”永远只是个梦想。另一方面,“中国梦”同样给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活力、带来机遇。一个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大力量,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是对世界繁荣发展的重要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那样,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将持续扩大,对外投资也将大幅增加。据测算,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而城镇化进程每年将把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带来巨大消费需求。这就充分说明,中国越发展,越能给世界带来发展机遇。

关于新型大国关系。在国际关系中,大国关系是国际局势的导向性因素,也是国际格局的重要塑造性,因素。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的大国政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最近两年来,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外交新理念远远不止上述三点,“命运共同体”等新的理念同样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必将催生中国外交的新面貌,推展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中国外交的新未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舞台上不过刚刚亮相,中国外交的新篇章也只是刚刚开局。从中国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繁忙的身影,从中国外交新理念、新布局,的不断出台,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具有国际视野,更加重视外交工作,更加注重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动中谋划各项工作。

我们相信,中国外交的未来会更有看头。现在的中国,已进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时期。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不断延伸,中国在逐步走上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频繁的互动中日益紧密。今天,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动中,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的互相影响、国际局势与国内局势的互相关联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这种关联面会更广,这种关联度会更深。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熟悉国是,更加熟悉外交工作,中国外交会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新热潮,中国外交的新布局会更加完善,中国外交的新思路会更加明确,中国外交的新风格会更加清晰,中国外交的新看点也会更多。

当然,中国外交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也是必然的。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有自己“成长的烦恼”。这种烦恼必然会体现在与世界的复杂互动中,体现在外交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世界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更会给中国外交带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会风平浪静,中国的周边形势同样是波谲云诡。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暗流涌动。全球性问题带来的挑战不会消失,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仍会持续。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深化蔓延、世界经济整体衰退的风险仍然如影随形。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适应新的角色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世界各国适应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纠葛进程。但成长中的中国外交会在磨砺中更加精粹,会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更加成熟自信。中国外交的新未来值得期待,中国外交的新未来一定会更加精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智能车设计与实践报告下一篇:怎么做新时代合格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