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英语教学中揭示语言文化内涵的必要性

2022-09-11

长期以来, 社会文化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困扰国人的“哑巴英语”问题, 实质上和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忽视了中外文化上的差异有关。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而学生学习的现状则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单词的记忆上, 很少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认真考虑怎样才能用恰当的方法实现这一目的。

众所周知,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 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 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 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如果只注意词汇意义的对等, 而对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缺乏认识, 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 就不能对等地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思想。

在跨文化交际中, 要应用外语并不难, 难的是要以当地人的道德观念及思维模式来理解或表达他们的语言。中西语言交际习惯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认为恰当的言谈举止、社交礼仪和时间概念, 在英语文化中可能就不恰当, 甚至还可能被认为无礼、莫名其妙、从而产生误解, 导致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因此,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差异, 从掌握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习惯出发, 学会正确地问候他人, 得体地对赞美表示认同和感谢, 清楚明白地回复邀请, 直截了当地称呼他人, 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该提醒学生避免谈及西方人的隐私和忌讳。通过不断对比文化差异, 培养他们恰当得体的交际行为。

实现上述目的要求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语言文化中涵盖了新鲜的文化背景知识、深邃的哲理, 以及对文学和艺术的赏析、强烈的人文意识和文化意识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又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情感和品位。这样, 他们对所学材料就会印象深刻, 理解透彻, 记忆牢固, 从而达到灵活掌握外语的目的。

那么, 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好地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 我们在讲解课文前, 要给学生做必要的文化背景介绍, 以帮助他们了解课文中涉及事件发生的时代、地点及当地的风俗习惯、人的道德观念、思维模式或当时的历史状况、时代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背景知识的介绍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更深入透彻, 学习兴趣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其次, 在讲解课文时, 我们在解释生词, 语法, 分析长句及难句, 消除学生的语言障碍的同时, 引导学生理解词句更深的内涵, 探索词句间反映出的文化信息。通过准确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 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交际, 从而避免了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误解。当涉及到某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问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入透彻, 记忆牢固。生动的课堂讨论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文化冲突引发他们对社会的思考。通过实际参与, 学生体会到文化差异带来的社会现象的差异, 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变成了社会体验的过程, 学生印象深刻, 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最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也应该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材料, 如一些英文原版的小说、杂志或影视节目。它们包含了大量的风土人情、社会面貌、历史典故及意识形态、思维模式和道德规范等文化素材。使学生直接而深切地感受到更真实生动、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氛围。

当然,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 使他们能主动地, 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总之, 大学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外语学习者不仅能掌握所学语言, 更能通晓使用这种语言国家的文化。这对于文化理解, 文化交流意义深远。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 非但不会弱化语言教学, 反而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 二者相辅相承。文化背景教学应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揭示语言的文化内涵至关重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揭示语言文化内涵的必要性及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内涵,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Wilkins D.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J].Edward Ltd, 1972.

[2] Brown, Gillian.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 刘润清.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 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卷烟产品透明纸包装质量的改善下一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教育技术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