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道德教学论文

2022-04-2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思想品德课道德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呼唤有生命力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头脑不是装满东西的容器,而应是等待点燃的火把”。

思想品德课道德教学论文 篇1:

浅议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新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就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下面我就谈谈中学思想品德课如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一、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转变角色

以往的政治课教学,教师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传授,忽视与现实的联系。《纲要》和《思想品德课标准》使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新的变化,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在这种课堂气氛下,许多教师反映他们“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道德实践,体验情感。由此可见,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到学生的道德实践,当然,所谓的道德实践一定是基于道德目的的,是包含道德情感体验的、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

要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完成几个转换:一是要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二是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体验,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三是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的相互转换。这样,就要求教师既要深刻领悟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道德经验水平,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创设相应的道德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课程标准》提出:“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要求,是形成学生道德品质的知识前提,但是不能仅限于对关系的理解,而是要通过具体的实践,使学生领会合作与竞争在社会生活中的必要性,从而形成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案例选讲要生活化、乡土化

教学案例选得是否妥当,是学生掌握重点、把握难点的关键,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结合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常识性、乡土性和生活性的新颖案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调动各种智能因素,进行综合运动,激发兴趣,积极思考,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解《我与父母交朋友》这一课时,选择家庭子女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平凡小事作为引子,进行具体分析,自然会让学生想起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方式,曾经有过的矛盾。这样,就使学生体验到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

四、活动策划要有实践性、探究性

活动的实践性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智能结构的特点,采用社会调查、考察、访问的形式,放开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锻炼和操作,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教师也可以成立一个课题小组,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已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难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对手,让学生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展等。这样,能使活动与知识的探索、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活动的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语言、交际、空间、自省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如利用节假日休息的时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总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重要,能让学生拥有自信、拥有希望、拥有自己将来的发展空间。

(通渭县平襄镇安川学校)

作者:贾新文

思想品德课道德教学论文 篇2:

在思想品德课中巧设教学情境,内化道德

摘 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呼唤有生命力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头脑不是装满东西的容器,而应是等待点燃的火把”。那么,用什么办法去点燃这些火把呢?巧设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道德的内化。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的体验与感悟

在课堂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精神、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能感悟和体验的具体情景或氛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升华品德,陶冶情操。例如,在讲“挫折面前也从容”时,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洪战辉”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分析:在他的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面对离家出走的母亲,有病的父亲,还有捡来的、年幼的妹妹等生活压力带来的挫折,他获得成功的原因何在?运用这样的情境,这样的问题,引a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达到内化道德、优化课堂效果的目的。

二、趣味故事的巧妙运用

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能通过直接间接经验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比如,在教学“礼貌显魅力时”,教师通过讲“钉子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对人不礼貌就是对人的不尊重,也是对人的一种伤害。如同钉子钉过的地方,永远会留下小洞一样。这样的设计,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学生思想也是一次净化。

三、善于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课堂上会自然生成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这些情境是離学生最近,也最容易触动他们的灵魂。有教学智慧的教师,会及时捕捉到这一动态信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如,一位教师在讲到“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时,有位学生却在下面小声说话,扰乱课堂秩序。这时教师就提出:“老师的讲课,算不算是一种劳动?有同学不听课,是在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吗?”然后找那位学生来回答。然后教师再循循善诱地进行教导,既没有直接批评他,又让那位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

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利用多媒体来创设特定的行、声、色于一体的教学情境,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使之进入情境氛围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我国的人口现状”时,播放一段人潮如海的视频,使理论与实际现状联系在一起,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内容具体化,死版内容形象化,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五、创设活动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教师要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等活动,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活动形式主要有:小品表演、演讲、辩论赛、猜谜语、讲故事等,学生通过相关活动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一项事业。课堂上只有有意识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浓厚情感性的教学情境,我们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以境生情,以情生行。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第七中学校)

?誗编辑 王团兰

作者:殷俊梅

思想品德课道德教学论文 篇3:

道德课堂理念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的情况居多。而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接受能力有限,有些道理很难讲清楚,空洞与抽象的说教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会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如何在道德课堂理念下使学生能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呢?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积极动脑,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方式。

一、教师要明确课程标准,处理好师生教与学的关系

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反映了人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进展。教学中我在明确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多方训练,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一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主要从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二是教育学生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先进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还要落实在自己亲身行动上,以日常行为规范为行为准则,从小做起,学生初步养成这些良好的品德是完全必要的。三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辨别是非”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辨别日常生活中的是非,培养最起码的是非观念和判断是非能力。并使學生有实践道德规范的动机和愿望,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教材是教师上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依据。因而教师往往比较注意自己从教的角度去考虑教材而忽视学生如何学习教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抓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分析研究,以《新课程标准》教学要点的要求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师的引导性,很好的处理了师生教与学的关系。

二、教师要遵循道德课堂规律,落实“导行、授知、明理”

小学生的品德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逐步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构建“先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在教学中,我对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采用了以下环节,收到了较好教学较果。(1)提示课题,充分先学。先学,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没有充分的先学,就没有精彩的展示。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抽象的道德观念很难理解。我常采用启发谈话、英雄人物介绍、名人名言、图片观察等方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即行为动机,把学生带入情景,导入新课、引出观点。然后让学生按照导学案的导学要求,预习、收集、书写、整理导学材料。我觉得先学是一种直观的、生动而有效地方法。学生可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受到教育、加强理解。(2)主题教育,突出展示。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学文明理,要在“知”字上下功夫,“理”字上做文章,不同类型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巧设问题,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情明理。(3)归纳总结,重视反馈。这是巩固和发展教学成果阶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放手让学生大胆谈认识和体会,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使之知识化、条理化,形成较完整的认识,使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得到巩固和发展。教学中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积极引导,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让学生“晓之以理”,因为晓理是行的先导,再要激发道德情感,让学生“动之以情”因为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就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三、教师要广开教学渠道,加强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密切结合

小学思想品德课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与其它各项教育活动配合进行,结合课堂教学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课外活动,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使课堂教学得到补充和深化。把小学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扩展到校外。这样通过依靠校外教育力量,不仅使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因素系统化、理论化、从而帮助学生抵触消除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还可以使学生运用学校所形成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去分析,评价社会上的各种道德行为现象。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爱劳动“教育为例,我在家长会上提出了请各位家长配合学校开展这一教育活动,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家中学会自己洗脸、穿衣、叠被、整理书包等。要求中年级学生在家中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求高年级的学生除帮助家里做事外,还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做好事等。家庭、学校、社会只有形成统一的教育观点和要求,才能构成学生的良好环境,成为巨大的影响力量。促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以道德课堂理念为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先学、展示、反馈,让学生从生动的事例中接受教育,在生活中得到锻炼,从而达到教育与做人的一起进步目的。

作者:拉茸丹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文价值视角下语文论文下一篇:公告制下的政府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