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典型材料

2023-03-12

第一篇:农业综合开发典型材料

农业综合开发典型材料

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2006年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县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06—08年分别在xx、xx、xx三个镇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共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07万亩,总投资205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790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配套资金790万元,农民自筹479万元。三年来共建成浆砌渠道92.1公里,修筑机耕路31.18公里,建造渠系建筑物69座;种植蓄水性强的藜蒴500亩;培训农民3000人次,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推广投资小、效益高的小拱棚蔬菜600亩,地膜花生1020亩,优质水稻500亩;加快了良种良法的应用步伐,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三年累计增产粮食237.9万公斤,花生27.5万公斤,糖蔗34万公斤,增收总额469万元,农民年均增收250元。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县在项目实施和管理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在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我们的做法是:

一、 成立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我县非常重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充分认识国家农

业综合开发是改善我县农业基础设施,为现代农业生产打好基础,创造条件的重要平台和难得的好机遇,充分认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对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巨大作用。为此,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挂帅的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农业局、财政局、水利局、国土局、审计局、林业局、建设局为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配备了四个专职干部和一个专职技术员专抓农发项目工作。项目建设镇也相应成立由镇党委书记挂帅的领导小组。领导重视,机构完善,为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深入建设第一线,检查指导工作。项目建设镇实行镇、村干部包村、包组、包农户的三包工作制,负责路、墙、圳规划用地的落实,组织农民按时、按量、按质完成投工投劳任务,同时把镇、村干部的三包工作列入年度考核内容,增强了“三包”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加强宣传,统一认识

农综开发需要动用农民责任田的户数多,涉及面广,如果没有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项目建设就难以按规划实施,因此,我县在每年度项目建设前的11月初都会开好了四个会议。一是开好县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总结前一

年度和部署本年度的工作,做到成员单位责任明确,通力协作;二是县农发办与镇政府联合开好项目建设动员大会;三是项目村开好村干部、村民代表、村小组长会议。四是村小组开好家长会议。通过开好四个会,使宣传发动工作真正进了村入了户,创造了干部群众认识一致,思想统一,上下齐心,热情高涨,责任明确,行动自觉的良好干事氛围。

三、制定措施,化解矛盾

我县农综项目水利措施的路、墙、圳建设都是在农民的责任田里进行,一条新规划的机耕路,一条水圳可能要动用十户甚至是二三十户农户的责任田,在一个村组,有的农户可能要用去几分地,有的农户可能一分地也不占用,如何处理协调好占用和未被占用的关系和矛盾是项目建设能否按规划实施的关键,为此,我县因地制宜地在项目实施前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来化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各种群众矛盾,促进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占用耕地方面:一是对占用农田0.3亩以下的,村小组又没有机动田的,村小组不作任何补偿,责任田在法定承包期未到期之前也不进行调整;二是对占用超过0.3亩的,减去0.3亩进行补偿,每亩一次性补助800元,如2006年项目龙仙镇沙坪村七组就是采用这种补偿方法;三是村小组有机动田的用机动田进行补偿,如2006年度项目xx镇xx村六组采用此种方法对占用户进行补偿;四是无论占用多少,村小组均不给予任何

形式的补偿,如2007年项目的xx镇长xx的xx组,xx组以及2008年度项目的xx组等村小组,这种高姿态,贡献式的占了80%。在涉及青苗和沙石等建筑材料的堆放问题上,我们也是采用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来约束解决,乡规民约规定,不论涉及到谁的青苗均不作任何补偿;施工车辆不论从那块田地通行,建筑材料不论在那块田地堆放,户主均不得阻挠。通过乡规民约的方式,增强了群众内部的约束力,有效解决了群众矛盾纠纷,三年来我县均没有发生群众阻挠的情况。

四、积极引导,发动群众参与

我县的挖沟清淤以及机耕路的回填土工作全部由农民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的方式来完成。由于宣传发动工作做得细,做得好,项目区干部群众把投工投劳当作“苦在今冬,利在明秋,福泽子孙”的大好事大实事来对待,想方设法如期完成各项任务。主要的做法有:一是村小组按责任田面积分摊开沟清淤和回填土任务,如长江村的卜屋等村小组;二是以村小组统一组织每户一个劳动力,集中完成任务,如长江村的钟屋组,辉岭村的赖屋等村小组,这种方式的浓烈劳动气氛,感染了很多干部群众,出现了分田到户以来难得一见的动人场景;三是利用村小组的村集体经济来完成任务,如2006年度项目xx村

一、

二、

三、七组,2007年度项目xx村何

一、何二村小组,2008年度项目xx屋组等村小组,就是用村集体山林、鱼塘承包款收入来完成机耕路回填土任

务。在当年的山林、鱼塘出租款不够使用时,这些村小组想尽办法,与山林、鱼塘承包者商量,预收5到10年的承包款,虽然预收租金不在出租合同的条款之内,但得到了承包者们的大力支持,由于有项目区干部群众的积极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县三个年度的项目建设都能在次年的三月一目前全部完工,确保了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三年来通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不仅改善了我县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杨。沙坪村的群众说:以前送圈肥,挑到腰酸背痛,现在送肥用车推到田,以前收一亩稻谷要挑十多担,现在用车推到晒谷坪,现在种田安乐多了,我们感谢共产党!xx村的群众说:以前受旱几百年,现在不再受旱魔,没有发生群众因争水灌溉吵嘴打架的现象了,我们感谢共产党!白莲村的村民在浆砌水圳墙体上面写下了感谢共产党的五个大字!表达了农民群众的感激之情;辉岭村的村民说:以前做梦也没有想到现在可以穿着皮鞋,开着摩托车到田里去摘菜吃,更没有想到田里的机耕路会四通八达,比改革开放前的公路还要好走,真要感谢共产党!

在今后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我县将不断总结和推广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认真抓好项目管护工作;认真抓

好农综开发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项目,并努力使之成为新亮点。

二00九年七月七日

第二篇: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典型材料

滨州市滨城区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2003年至2005年,滨城区严格按照省、市开发办的要求,科学规划,狠抓落实,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200

4、2005两年连续在滨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县区排名中列第一位。现把本区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投资

滨州市滨城区2003-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233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31万元、省投资523万元;市拨款72万元;区配套143万元;县以下自筹866万元。

2、完成的主要开发任务

(1)中低产田改造

改造面积5.1万亩,共开挖疏浚各级沟、渠、路775条457公里,动土290万方;修建高标准建筑物687座,衬砌渠道7公里,建设生产路138公里。适地适树高标准植树39.2万株,农业及科技措施按要求落实。

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都有较大提高,每年可新增产值2053万元,利润1143万元,新增粮食728万公斤,棉花39万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2)农业产业化项目

建设隆达食品有限公司有机蔬菜种植与加工产业化项目1个。建设生产车间1900平方米,500吨冷库一座,建设高标准有机蔬菜种植基地1000亩,形成了年加工出口3000吨的生产能力,预计年销售收入2300万元, 1

实现利税180万元。

二、项目实施做到了“五个标准”、“两个到位”

“五个标准”是:

1、方田网格设计标准规范

针对本区土地资源丰富,地下水位偏高,中低产田多受盐碱为害的特点,因地制宜,统一标准设计,每个大方田不超过300亩。大方田沟深2.5米以上,充分发挥方田建设淋盐排碱的作用。每个大方田内划分出3个条方田,每个条方田75亩。由于规划符合实际,标准统一,确保了方田的美观和实用。

2、农田林网建设标准高

围绕新建沟路,按照规范化要求,设计宽2米深1米的绿化带沟,栽植2行树木,建成林网。林网建设由乡级绿化领导小组组织专业队统一栽植,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盐碱较重的地片多栽植抗盐碱能力较强的白腊,其它地片选栽速生杨、柳树、乔桑等树种。栽植做到“大坑大水”,栽后及时大水浇灌,项目区树木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

3、建筑物规划布局合理,质量标准高

在建筑物设计施工中,所有建筑物全部采用水泥砂浆砌石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物分布安排上,层层召开专题会议,充分争取村级意见和建议,本着必要、实用的原则合理布局,达到整个项目区不出现竹节沟。整个方田建筑物设计科学实用,建筑标准高,并做到不修多余建筑物。项目区道路达到了“进的去,转得开,出得来”的要求。

4、灌溉渠系设计标准,符合治碱改土要求

按照各地耕地分部情况,基本达到斗渠控制灌溉面积1400亩左右,农渠垂直于斗沟,间距100米,控制灌溉面积70亩左右。根据项目区立地条件,本着旱、涝、碱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大方田沟深2.5米以上,小方田沟深1.5米以上,真正起到了淋盐排碱的作用。项目区内达到20年

一遇的防涝标准。目前看,开发的效果已十分明显。通过对2003至2004年项目区的监测,地下水位已普遍下降了1米以上,耕层土壤含盐量下降了1倍左右,实现了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的目标。

5、农业产业化项目达到了标准化生产

隆达食品有限公司承担的农业产业化标准化项目,基地内实行严格的有机蔬菜生产技术,2006年,有600亩面积已通过美国“NOP”和德国“BCS”有机蔬菜产地认证。有机蔬菜生产的发展,将明显提高本区蔬菜生产产业化、标准化档次,促进“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的发展。

“两个到位”是:

1、农业科技措施落实到位。综合利用机械深耕、机械整平等措施,整平土地,优化土壤理化性状。按照每100亩取一个土样的标准,三年共取土样510个,进行土壤养分化验,根据化验结果,分村制定配方施肥实施方案,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同时,举办区、乡、村层层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10万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综合开发中的作用。

2、领导重视,措施到位。首先,市开发办领导十分重视滨城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项目实施中实行全程调度,并多次现场指导,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标准完成。第二,区、乡两级领导认识到位,真正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各承担项目的乡镇,明确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列入本乡镇所有重点工作的第一位。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始终坚持科学务实的态度,在施工质量上不打折扣,确保建成放心工程。第三,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层层召开项目会议等形式,加大项目宣传工作力度,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意义。为农业综合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落实其它保障措施

1、创新开发运行机制。一是创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生成机制。在项目的安排上,注重实地考察,加强项目评估,全面推行专家评审制度。把

符合产业规划和开发效果最好的区域,列入项目实施范围。二是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均实行竞争立项,做到优中选优。同时,提高项目实施单位的积极性,加强实施责任心。三是健全农业综合开发监督、检查制约机制。实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通过加强项目管理,保证了开发质量,提高了服务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先后制定实施了多项工程监理措施和管护措施,重点工程实行监理制,工程完成后马上落实管护措施。

2、狠抓亮点示范工程,努力扩大项目实施的影响力

一是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亮点突出。目前有机蔬菜生产基地面积已达到3800亩,有力地提升了本区蔬菜生产标准化水平。二是实施节水灌溉技术示范。项目区衬砌渠道7公里,带动了滨城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三是堡集蔬菜、桑蚕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扶持发展无公害韭菜基地建设5500亩;发展桑蚕基地2500亩。

3、资金管理严格规范,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账提款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确保项目资金足额到位。

总结我区第六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按照上级要求,较好地完成了项目开发任务。但与本市其它项目县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全省先进项目单位相比,有些地方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决心,在今后的项目实施中,再接再厉,自我加压,把本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

滨州市滨城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07年4月17日

第三篇: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最东端,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典型的山区型农业县,农业资源丰富,生态条件良好。近年来,我县一直秉承结合山区实际,突出山区特色,围绕山区优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优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开发治理理念,以生态综合治理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加快推进生态涵养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2012年-2015,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累计投入资金6123万元,实施生态综合治理面积6.83万亩,较好实现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涵养发展的目标。

其主要做法是:

一、抓开发思路,制订切实可行的开发目标。 思路决定出路,科学合理的开发思路,不仅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随着农业综合开发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县及时贯彻落实国家、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新政策、新理念和新要求,调整开发思路:一是立足我县山区优势,紧紧围绕市委四届三次全会部署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和县委县府提出的“两地一区一名片”的发展定位,努力打造生态农产品基地县、生态文明旅游大县和特色效益农业高地;二是明确了以生态综合治理为中心,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力求实现项目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攻坚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优势产业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库区生态循环农业结合;三是提出了“因地制宜,流域规划、集中连片、逐年实施、规模开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项目规划指导思想,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抓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巫山生态涵养发展。

二、抓典型设计,确保规划科学和设计合理。 规划是基础,“一流的规划”是保证项目效益的前提和关键。在基础设施规划方面,我县依据山区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突出坡面水系建设和农田道路改造,实现项目区“水系”、“路系”网络化布局,做到泥土不下山,肥水不乱流,力争实现自流灌溉,农机人畜下田耕种方便,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推进现代农业和生态涵养发展。如在坡面水系规划设计上,我县充分考虑山区水资源立体分布、时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率低等特点,通过治理力求做到集水系统、蓄水系统、排水系统、灌溉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分级拦截地表径流,防治农田冲刷和水土流失,做到立体蓄水、自流灌溉方便。在集水蓄水方面,做到集雨、引水结合,一是充分利用机耕道背水沟、耕作道背水沟、沿山沟等农田设施拦截坡面径流并引至就近蓄水池或山坪塘,实现就地蓄水,蓄水池或山坪塘溢水口与下一级排灌、蓄水设施紧密相连,做到长藤结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二是利用管道引用山泉水,确保水池复蓄次数;三是取水用水方便,为方便农户取水灌溉,节约灌溉用水量降低用水成本,我县大胆创新,自2012年开始,在项目区广泛采取了“管网+取水柱”的农田网格化取水系统,方便农户灌溉,受到项目区群众的普遍欢迎。此外,在工程设计方面尽量做到“沟路”结合节约用地,就地取材降低成本,设计标准科学合理、投资预算费省效宏。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抓住山区立体气候优势科学布局,在确保粮油生产同时,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三带经济”模式,即在低海拔地区大力发展柑桔、蔬菜,在中海拔区域发展以脆李为主的优势小水果,在高海拔地区发展烤烟、巫山庙党为主的中药材,推动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三、抓工程质量,确保项目效益

多年的实践证明,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强化项目管理,必须抓住工程质量这个关键点。为此,我们在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除严格遵守执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和建设程序外,主要还从以下几个方便严格把控质量:一是严把“材料关”,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严禁进入施工现场,从源头监管。二是严把“工序关”,前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不合格工程坚决予以返工。三是严把“验收关”。 为确保验收公正合理,今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聘请“中介单位”验收制度。由中介公司独立开展验收,监理单位、县农综办、项目镇村监督,规范了验收行为。此外,在项目区成立由项目乡镇分管领导、现场代表、监理单位及村社干部组成项目建设指挥部,把工作哨卡前移到一线和现场,有效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促进了施工进度。

四、抓制度建设,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制度建设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原点。我县在积极落实项目招投标制、资金与项目公示制、竣工审计制、县级报账制、工程监理制等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制度外,结合项目管理实际,我县还先后制定了《工程设计变更细则》、《工序验收制度》、《合同资金控制制度》、《工程先行示范制度》、《巫山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现场管理办法》、《现场代表目标管理责任制》等,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项目,有效地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促进了施工进度,确保了各类项目顺利推进。

五、抓队伍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关键在人,从开发思路到项目规划,从工程设计到项目实施,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发展指导,农业开发工作系统性强,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要有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农业综合开发队伍才能保证工作的有效推进。为此我县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充实人员数量,切实做到开发任务与开发队伍力量相适应;二是优化了队伍的专业、年龄、文化结构,实现专业互补,年龄梯级化,做到后继有人;三是通过技术培训,外出考察学习,传帮带等形式,培养技术骨干和团队精神;四是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加强职工考核和交流,将工作任务分解到每月,实行层级管理,将工作责任落实到科室,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头,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做到工作主动。通过几年努力,目前我县开发队伍力量充足,经验丰富,年轻技术骨干已勇挑重任,团队精神正在逐渐加强,先进的规划设计、项目管理理念将得到继承和发扬,这些将为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和人才保障。

六、抓农综开发宣传工作,营造浓厚开发氛围。近年来,我们在扎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同时,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宣传信息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一是提高认识,强化责任,优化机制,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二是注重选材质量,贴近中心,大力烘托农业综合开发特色亮点;三是拓宽宣传渠道,除加强网络报道外,还主动与《巫山报》、《巫山电视台》联系,极大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和受众率,明显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地位。

第四篇:乡镇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汇报材料

乡镇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汇报材料 镇: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做现代农业的开拓者

镇位于临沭县城的西南部5公里,东临县经济开发区,西靠市经济开发区,总面积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万人,万亩耕地。沭河、分沂入沭河纵贯全境,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脱水蔬菜、五金搪瓷、化工化肥、建筑材料等传统主导产业,获得“山东省脱水蔬菜特色产业乡镇”、“平安山东建设基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镇以“建设美丽、富强、文明、和谐新”为主题,确定了“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以农业综合开发为

平台,积极探索和创建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大力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10月,镇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区位于镇西南部,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区内,涉及前醋庄、玉河、贺城、凤凰墩四个行政村,总人口12800人,农业劳动力7300人。项目总资金1075万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860万元,项目区农民自筹资金215万元。新建电灌站3座,修复电灌站4个,新打大口井9眼,开挖疏浚渠道71公里,新建桥涵418个,改良土壤10000亩,整修道路58公里,营造农田林网万亩,栽植树苗58000株。在项目实施中,我镇紧紧围绕“开发是基础,发展是目标”的思路,以开发引项目,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镇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一、高标准规划,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科学规划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也是预期效益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高起点规划项目布局,才能避免项目实施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化农业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确保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我镇在规划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确定了水、土、生态环境资源条件相对较好,以前醋庄、玉河、贺城、凤凰墩四个行政村为主体的综合开发项目区。项目区规划建设高产粮田6500亩,油料高产田3000亩,新增蔬菜基地面积3500亩,改善蔬菜基地面积1500亩,新建葡萄基地亩。新增种植业产值1134万元。项目完成后人均收入将增加530元,示范、辐射带动周边15个村居4100余户、发展蔬菜5000余亩,增加农民收入4000万元。根据实际,确定实施了农田水利和科技培训等多项措施,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区域合理布局配套机电井、地下管道、灌溉渠系、田间桥涵等设施,通过规划,项目区内形成

了集中连片,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沟、路、渠、桥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模式,为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强化基础建设,提供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实质上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过程。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首先取决于农业基础建设的好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我镇立足实际,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按照综合治理的要求,着力提高项目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在企业自控基地规划建设了优质蔬菜基地亩,在优质林果基地规划建设了优质林果6000亩,使原本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菲尔德公司、伊思德公司两家企业还向1100亩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投资3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

农业生产,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我镇还先后在示范区内规划建设了道路40公里,渠道8000米,排水沟60000米,桥梁46座,地下管道1米,小口井300眼,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些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客商投资农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农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成为土面平整化、道路砂石化、方田林网化、灌溉节水化、种植区域化、管理科学化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搭建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

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打造优质精品项目,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步伐。一是项目区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条件。我镇把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作

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专门聘请和组织农业种植专家,成立了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每个基地都派驻了农技指导员,具体负责对各基地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指导,特别是对基地经营操作过程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都建立了完备的标准化生产记录,实行农产品和食品全程追溯管理制度,净化了农产品生产环境。二是项目区为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提供了保证。项目区内各企业和合作社基地普遍采用了“六统一”的农业生产企业化运作模式,大力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基地共获得了25种果菜产品的国家绿色食品和国家有机食品转化认证。三是项目区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镇把“品牌兴农”作为发展精品高效农业的重要手段,着力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户增强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塑造力度。目前,已成功申请注册了“武状元”、“琼浆果”、“御口甜”、“新蔬泥香”

等15个农产品商标品牌,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使我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动参与项目区内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四是项目区的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面积15000亩,其中项目区内新增8000亩,获批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加快了农业产业化、企业化进程。土地流转之后,农户方可以放心地从事

二、三产业或者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我镇的一些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和合作社后,每年除了有固定的每亩620-700元的地租收入外,还可以到企业打工,一年平均工作6个月,月均收入900元,年打工收入5400元,流转土地的农户年收入可达6000多元,是传统种植收入的8-10倍。对于企业来说,形成了规模经营,提高了科技投入,实现了自主管理,产品达到了客户的要求,

亩产值可达5000-7000元,纯收入2500-4000元。项目区的建设,促进了我镇多种优势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的形成,放大了项目区示范、辐射、带动效应。同时,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着力扶持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用其在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项目区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壮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链。在项目区建立各种农业合作组织45个,发展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1亩,形成了体制健全、带动力强的合作组织形式,如“企业+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等,较好地发挥了组织生产、致富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培育新型农民,激活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

农民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实用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和推广。为此,只有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普及和实

用技能培训,才能不断增强农民投身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现代农业发展拥有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力支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我们特别注重新型农民培训,通过多种途径,采取集中授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印发资料与观看录像相结合、能人示范与参观学习相结合、专家指导与信息咨询相结合的形式,大力开展测土配方、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设施蔬菜栽培及安全越冬管理等技术培新,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截至目前,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培训农民万余人次,使农民科技致富本领大幅提高,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体系进一步健全,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成为引领现代农业

发展的开拓者。

第五篇: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文章标题: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情系三农苦亦乐丹心一片廉为荣—记**市**区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

一向办事作风严谨、头脑灵活,还有一点“文人性情”的**开发办***主任,是在2004年6月接受财政局党委的安排,从“社保科”调到“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持全面工作的。两年来,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衣、夹

一只黑色公文包、头戴一顶黄草帽,匆匆忙忙地往返于城乡之间的他,就成了**财政局那些勤奋敬业的中层干部的典型写照,成了**财政局一道美丽而真实的风景!两年来,他坚持以“勤政廉洁,敬业奉献”为座右铭,与农发办的同志们一起为改善项目区农民的生产种植条件,顶风雨、冒寒暑,活跃在田间地头,穿梭于荒坡荒水之间,辛勤工作在农业综合开发这个岗位上。两年来,他怀着对广大农民的真挚情感,做到手中有权不谋私,严守制度不走样,一心向“农”办实事,把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情厚意送到农民兄弟的心窝里。[文章-http:///找范文,到]

2006年6月底止,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累计争取农发项目资金1200万元;在三汊、朋兴、陡岗等五个乡镇,完成改造中低产田3万多亩;新建扩建抗旱排涝泵站23座;完成土方工程近20多万立方米;修建机耕桥、人行便桥60多座;新建机耕路30多公里;安装变压器8台套;架设高低压线路6公里;硬化及疏浚渠系20多公里;开挖蓄水塘堰9口;埋设管、涵等上千处;造林3万多株……确保了项目区粮食及各种经济作物增产增收,赢得了各级领导的赞誉和人民群众的信赖。***个人也多次得到上级和相关部门的褒奖:2005年,被**区财政局机关评为“2005年度先进工作者”;2006年2月,被**区委区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6年6月,被**区委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一组组数字蕴含着**区农发事业的蓬勃生机,一行行文字记录着**农发工作者的辛劳和汗水,一双双足印刻划出一个农发政策执行者坚实而又自豪的成长历程!

率先垂范做好农发队伍的带头人

农业综合开发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只有热爱农发事业的人,才能做好农发工作。因此,打造一支团结务实、敬业奉献的队伍是做好农发工作的关键。***是幸运的,在国家各项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尤其是对农业的政策面临重大转折的时刻,**区财政局党委将农业综合开发这个重担交给了他,并让他成为这支队伍的带队人。任重道远的***用凝重的笔墨将自己的信条写在大大的宣纸上,始终不能忘记领导的信任与重托。在农发工作中,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心系三农,情系开发,事在人为,敢为人先”的“双系双为”工作思路,并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倾注在**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事业上。

***知道:要做好带队人,必须使自己成为农发工作的内行和专家。从社保到农发,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尽快熟悉农发工作程序,做业务上的行家里手,他用一个月的时间,从“零”做起,埋头查阅了农发办现存的所有资料,系统学习和了解一整套农业综合开发的各种政策规定、财务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学习过程中,他还积极探索农发工作的焦点、难点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深入到项目区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又查阅了许多专著,写下近万字的学习笔记及心得。在此基础上,撰写并发表了《**区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及《潜心探索,规范运作,谱写**农业开发新篇章》等多篇调研文章。

***知道:要做好带队人,必须遇事细致冷静,做到慎思、慎行,踏实做事,诚实为人。在具体工作中,他为自己制定了“四合”的工作原则:做每一件事,必须“上合政策”——科学判断农业综合开发的形势,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开拓思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下合区情”——了解**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努力向上争取发展机会;“外合人心”——关心农民群众,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诚心对待相关部门,换位思考、平等相处;细心对待同事,热情真诚、关爱呵护。“内合己欲”——以平常心态对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事业;以微笑对待前进路上的沟沟坎坎;以感恩的心回报**这片生他养他热土。于是,他就竭尽自己所能,把手头上的每一件事做规范、做妥贴,认真履行好每一项职责,。

***知道:要做好带队人,必须抓住机遇,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为此,他联系工作实际,开拓性地提出了“五化”的运作机制。一是立项程序化,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不管是土地治理项目,还是多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那一刻我流泪了的作文下一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