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旅游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等职业学校旅游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实际需求对旅游专业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客源国概况》作为一门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专为国际入境旅游市场而设置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现状已明显落后,需要规范课程名称,调整教学目标,调整主要教学内容,以及改革教学方式等。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课程改革论文 篇1:

中职旅游专业《旅游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之研究

摘 要: 《旅游概论》是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专业性强,概念多,较为抽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课程改革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改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作者根据在《旅游概论》教学课程改革实践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整合知识,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的体会,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设计及教学评估设计四个方面提出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旅游概论》课程 新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很多地方已大力推行,现代教育课程已进入新一轮的改革高潮,中等职业教育提倡“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次课改直接面对的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过于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对人的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新课改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改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与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理念是一致的,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有优势、上岗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持续发展有潜力的职校生。

《旅游概论》是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理论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什么是旅游,什么是旅游业,以及旅游和旅游业在古代、近代、现代及未来的发展情况,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入门学科,同时也是南京市职教教研室规定的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同其他专业课相比,这门课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概念抽象,故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此课程显得枯燥乏味。上课很多时间都是老师说,学生听,课堂单一,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一节课好像始终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以往《旅游概论》课程的教育目标就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目的仅仅是让学生对旅游有一个宽泛的了解,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应付考试。结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我将教学目标设立为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通过比较全面地掌握与现代旅游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从而增强对自身和社会的了解,具有初步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为了让学生感受旅游、发现旅游,结合“十一”黄金周等旅游高峰期,我设计了“黄金周大讨论”的活动。第一阶段,首先向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查询有关黄金周的资料;第二阶段,大家利用一节课的时间,针对搜集的资料互相交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三阶段,根据资料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利用课上时间开展一次辩论赛,把赞成“利大于弊”和赞成“弊大于利”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第四阶段,根据对课堂辩论赛所支持的正方或反方,把自己对黄金周的利和弊的看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作为期末考试的综合题40分列入总评成绩。整个活动过程时间跨度为一学期。

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培养了学生放下书本利用其他资源学习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勇于自我表现的意识。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们纷纷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运用各种方法,有的将资料制作成PPT,有的将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和文字打印成宣传资料,等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提高了自信,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在此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很多学生改变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上网的目的不是玩游戏就是聊QQ,大部分不会关心国家大事和新闻。而取消“五一”黄金周从开始提议到最终确定公布,学生一直在关注,最后公布的时候甚至有学生和我说:“老师,‘五一’黄金周真的取消了。”看来他们上网也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和时事新闻了。而且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他们了解并知道了许多旅游业的前沿信息,这些都是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对他们的专业学习非常有益。在以前的学习中,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书还是崭新的,没有阅读的习惯,通过这次活动,虽然学生们的文章很大一部分内容往往是网上或者报上摘抄的内容,但可喜的是,就算查找资料,他们也要自己先阅读一遍;就算摘抄,他们也要阅读完进行筛选后才下笔。以往的考试都是老师复习重点,学生不管是否理解,回家都要死记硬背。布置关于“黄金周”一文后,学生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因此认真对待,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这比强迫他们学习、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即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职业教育更多的应注重平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自主学习,改变过去一到考试,临阵磨枪的情况。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传统的学科化教学内容组织经实践证明不能完全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要,特别是随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日趋社会实用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式也必须走向技术化和模块化,那种以强调学科的逻辑顺序和科学的完整体系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的演绎型思维方式也应转向以职业需求和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的归纳型思维方式。《旅游概论》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七个部分,在这七个部分中,除了对旅游的定义,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的学习不与其他专业课程交叉外,其他章节都是另一专业课程的缩影。例如在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的学习中会涉及《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旅游地理》的内容,在旅游业的介绍中又会涉及《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的内容,等等。如果把这些重叠的内容按照模块化来做项目课程,则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教学课时,增加学生实践课时的操作,而且学生可以将知识融会贯通,有机结合,消化巩固。

虽然在目前的教学当中,《旅游概论》对于很多内容都只能浅尝辄止,不能深入,不能发挥,是一门枯燥的课程,但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和其他课程有所重复的内容尽量简单介绍,增加一些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内容,例如播放旅游景点的视频,从四川的海螺沟、红原大草原、九寨沟到云南丽江,法国巴黎…… 每一段都让学生们惊叹不已,和着轻缓的背景音乐,伴着主持人的娓娓道来,以及我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既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又接受了导游行业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形式的设计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主要反映在强调技能训练、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和情境体验等方面,旅游业所需的从业人员的特点也要求能力强素质高。因此《旅游概论》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必然是多样化的。除去课堂讲授外,还应增加包括模拟教学、实地调查、社会实践、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例如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教学中,我以南京明孝陵的开发状况进行案例分析,请学生们从旅游开发的独特性、经济性和市场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先在学校了解明孝陵在成为世界遗产之前的状况,再亲身参观明孝陵,学生们就有了最直观、最感性的认识。他们看到了同样的旅游景点,可由于管理者的意识问题,景区的开发有了很大的差异,而景区的合理开发又影响着景区的生命周期。这种实地调查、实践方式能够形象地解释旅游开发的重要性,把握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随着互联网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信息的传播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仅抱着书本学习已然不适宜了。因此,我将每一模块的最后一节定为讨论课和案例分析课,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每周每个小组都要从报刊或者互联网上搜集一条有关旅游方面的信息,我们在课堂上选择其中的两条进行分析讨论。刚开始,学生们都不太勇于发言,搜集的资料价值不高,经过努力启发和精心组织,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慢慢高涨起来,效果也越来越好。

在《旅游概论》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它的运用所包含的内容、信息可以超越课本与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作用,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在《旅游概论》教学中,我使用最多的是图片、视频,通过专题性材料的播放,对学生进行旅游知识的普及性介绍。例如在讲解旅游资源保护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更直观地了解资源保护的背景,我播放了《可可西里》的片段。《可可西里》讲述的是关于动物藏羚羊的保护问题,悲凉而又深刻,荒凉的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可怜的藏羚羊、英勇无私的巡山队员使学生们受到了震撼,许多学生在观看过程中默默地流着眼泪,这不仅仅是一段普通的电影片段,更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教育。

四、教学评估的设计

职业教育教学评估的最根本问题就是要转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课程评估的根本指标的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核心的发展性评价理念。首先,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教师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其次,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方式,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试验、参与研究项目、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教学评估方式多样化,它的杠杆调节作用也明显地体现出来,课堂教学就有了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旅游概论》教学更是要不断适应形势,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正敏.旅游概论.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2]徐茜.旅游概论的教学设计.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7.

[3]江艳,邓菲.旅游学概论兴趣导向型教学浅谈[J].职教论坛,2008,(30).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王薇薇,尚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目的[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

作者:汪薇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课程改革论文 篇2:

旅游专业《客源国概况》课程改革初探

摘 要: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实际需求对旅游专业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客源国概况》作为一门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专为国际入境旅游市场而设置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现状已明显落后,需要规范课程名称,调整教学目标,调整主要教学内容,以及改革教学方式等。

关键词: 旅游专业 课程改革 客源国

一、新时期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专业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国的现代旅游产业,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旅游业是从入境旅游开始的,经历了先发展国际入境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和国际出境旅游的过程。目前,已进入“国内旅游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出境旅游市场继续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同时,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旅游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在经历了政治接待、民间外交、旅游创汇、扩大内需、安置就业、开发西部和新农村建设等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功能后,如今已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整体利益的层面上”[1]。

作为一个应用性明显的专业,我国旅游专业也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而蓬勃发展起来。据国家旅游局“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到2011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115所,比上年末增加148所,在校生59.98万人,增加0.3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093所,比上年末增加92所,在校学生48.34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2208所,在校学生为108.33万人[2]。可见,我国旅游教育总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然而,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水平远远没有跟上数量的急剧扩张,这种落后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体现在课程建设上。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全国各地的旅游专业建设均脱胎于其他院系,各个学校的旅游专业从教师“血统”上都打上了不同的学科烙印,有的发端于地理学,有的发端于管理学,有的来源于外语,有的偏重历史、文化,使得各院校课程设置比较随意,差别很大,在教材编著和使用上也千差万别[3]。

从总体上看,旅游专业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基础理论为主的,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学》等,要求对相关理论的不断深化和系统化,以及能指导实践;一是以实际操作技术为主的,如《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等,要求能与旅游产业发展实际相适应,并不断更新。而从我国目前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现状看,明显落后于旅游产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加快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步伐。

二、《客源国概况》课程改革的需要

《客源国概况》是高校旅游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其主要内容是介绍我国主要海外客源国家的地理、经济、社会、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旅游业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我国各主要海外客源国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以便更好地做好旅游服务接待工作。可见,《客源国概况》课程是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为了更好地发展国际入境旅游市场,而专门开设的,其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入境旅游服务接待工作。

然而,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旅游、国际出境旅游市场迅猛发展,国际入境旅游市场已不再是我国旅游业的唯一重点。据国家旅游局“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9305.39亿元人民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4.64亿美元(不到总收入的15%);而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已超过7000万人次,是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并将很快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因此,新时期的旅游专业不仅需要了解我国主要旅游客源国家的情况,更需要了解我国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的情况。

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国际旅游业也在发生着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的旅游业也在快速发展,并且成为我国强大的竞争对手。因此,了解我国主要旅游客源国家情况,不能只考虑游客到了我国后该如何更好地做好服务接待工作,而是需要主动出击,学习了解这些国家的有关知识,到这些国家去做好旅游营销工作,让更多的游客选择到中国来旅游。而接待与营销,所侧重的知识面是不同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

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也缺少创新,《客源国概况》课程被认为是不属于专业基础理论课;同时,课程内容又以各个国家的资料介绍为主,不具备实操性,也被认为不属于专业实务类课程,在高校旅游专业中身份渐显尴尬,因此也不被重视。尤其是在本科旅游教学中,《客源国概况》往往多作为选修课来开设,或甚至不开设。

然而,我国目前虽然已是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国和亚洲最大的旅游客源国,但是要从世界旅游大国走向世界旅游强国,旅游教育界不仅需要好好了解和学习世界旅游强国(如法国、意大利、美国、西班牙等)的旅游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还需要学习和熟悉我国的主要旅游客源国和目的地国家的相关知识,以及主要旅游竞争国家的发展优劣势等。而综观我国目前各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并没有这样一门相关的综合课程,只有《客源国概况》课程与之相近。因此,有必要对《客源国概况》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提高课程地位,使之适应新时期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态势,并发挥其最大效用。

三、《客源国概况》课程改革思路

(一)课程名称及教学目标

笔者认同杨载田教授将课程名称从“概况”改成“概论”的建议,因为“概况”一词很难让人理解“客源国概况”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深度且知识内涵较为丰富的高校课程[4]。“客源国概论”应该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介于国际区域旅游市场学与地理行为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综合性和客观实践性等特点,课程必须强调其理论建设;应将“旅游流”规律和旅游者行为心理学作为基础理论,对中国国际旅游市场的发生、发展、变化、特点及分布进行规律性探索。因此,可将课程名称改为《中国旅游客源国概论》或《中国主要旅游关系国研究》。

在教学目标上,应该在“为了更好地做好入境旅游服务接待工作”的基础上,更注重做好旅游营销工作,即通过对我国主要旅游客源国家的基础国情概况、国民性格、喜好、出游特点、出境旅游现状及变化等知识的学习,结合我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客源国旅游市场需求的产品,全面促进我国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那些既是我国主要旅游客源国又是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的国家,要强调旅游发展经验的借鉴和学习;而对于那些我国公民主要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则应侧重分析其吸引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主要因素,可为我国相关部门制定出境旅游消费指导、税收政策、产业调整等提供依据,还可为我国公民出境旅游选择国际区域旅游市场及旅游目的地国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课程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与相关旅游客源国家的具体旅游关系,可进一步将主要旅游关系国细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并在课程内容上各自有所侧重。

1.主要旅游客源国:如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蒙古、菲律宾、德国、英国、法国等。这些是我国传统的主要客源国家,入境旅游人次基本上是我国出境到该国旅游人次的两倍以上,且多是经济发达国家,也是世界主要的出境旅游国家。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更侧重其国民性格特点、出游喜好、影响出境游的主要因素、以及主要竞争国家的相关分析,以更好地做好旅游营销和接待工作。

2.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如泰国、柬埔寨、意大利、缅甸、老挝、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哈萨克斯坦、朝鲜、马尔代夫等。这些主要是我国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由于经济相对欠发达或国家人口较少,这些国家到我国入境旅游的人数都很少,而我国出境到该国旅游的人次却在15万以上。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侧重该国旅游特色产品、主要吸引因素、旅游安全、旅游发展经验等方面的分析,以便了解我国公民出境游的特点、心理因素、行为特征等,为我国相关旅游部门制定出境旅游消费指导、购物税收政策等提供依据。

3.互为旅游客源国: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澳大利亚、印度等。这些国家既是我国的主要旅游客源国,也是我国公民较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入境旅游人次与出境旅游人次基本相当。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多位于我国周边地区,旅游资源与我国有相似之处,多是我国的主要旅游竞争对手。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更侧重该国的旅游发展历程、旅游产品特色、竞争优势、发展经验等,既要做好旅游营销工作,更要开发差异性旅游产品,争夺客源市场,或与之进行联合促销。

(三)课程教学方式

根据上课学生的反映,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客源国概况》课程存在教学内容明显滞后、教学重点不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5]。因此,《客源国概况》课程建设需要勇于弃旧求新,按照新时期的要求构建其新框架、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一切应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和充分发展为依据,向自然、人文交融,文化性与专业性兼具,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较强实际应用性特征的方向发展[4]。

在教学方式上,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可通过互联网、报纸杂志和学术期刊等多渠道收集国家资料,解决课程内容滞后的问题,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安排上,应在介绍每个国家概况的时候,附上该国主要信息来源网站、国家旅游局网页等信息,让学生可自行更新相关数据和信息,同时提高应用能力。同时,每个章节可设置相应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学生进行“线路设计”、“旅游营销方案设计”等综合性较强、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实操作业,使之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信息,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载田.旅游客源国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

[2]国家旅游局.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2012-10-25.http://www.cnta.gov.cn/html/2012-10/2012-10-25-9-0-71726.html.

[3]陈霁.中国旅游院校教材发展状况评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81-84.

[4]杨载田,王鹏,刘清俊.高校旅游客源国课程及其教材改革创新探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171-173.

[5]银元.《旅游客源国》课程教学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7(7):69.

作者:廖春花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课程改革论文 篇3: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职旅游教育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中职旅游服务专业的人数逐渐增多,但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中职旅游专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目前旅游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在课程设置等上进行课程改革的观点和对策。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旅游服务专业 课程改革

一、改革背景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教育的发展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至2006年底,我国有旅游院校超过1700所,在校生70多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超过650所,在校生37万多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就中职旅游教育而言,更多的是为旅游企业培养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服务人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旅游服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比较差

在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中,大多采用课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联系,理论教学基本采用“填鸭”式的灌输,学生的兴趣不高;而在实践教学中,由于资源有限,学生又多,每个学生练习的机会不多,每一项服务技能的学习拉锯的时间长,但是效果和效率一般,学生实际学到的技能项目不多,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突出实践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操作技能,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熟练的操作能力。现阶段,从事中职旅游教育的教师多数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旅游院校任教,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宾馆或酒店任职或工作,理论水平较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因而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少数教师虽然来自于旅游行业,但由于长期局限于学校,已经严重脱离实际,对旅游业的新变化了解甚少,因而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培养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提高旅游教育师资的质量,培养“实践型” 的旅游教师已刻不容缓。

(三)校外实习的效果欠佳

目前中职学校普遍采用2.5+0.5模式的教学模式,前两年半在学校学习,后半年赴企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的实训岗位固定没有变化,实习期间一般只在一个岗位实训,轮换岗位的机会很少,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习不能有机结合,学生实训达不到要求。

二、课程内容改革理论导向

教育部将“课程模式”定义为“来自于某种课程范型并以其课程观为指导思想,为课程方案设计者开发或改造某个专业并编制课程文件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北京联合大学《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他们把课程分为三个层面,即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课程,并将课程模式看成是宏观层面的课程,这标志着我国对课程模式进行系统和理性化分析研究的开始。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与开发,要对现有各种课程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各种模式优点,集各家所长,概括它们的共同规律,整合成一个最优化的课程模式。旅游专业课程改革要重视学生能力训练,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胜任旅游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职业化方向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化,开设技术化的学科,采取模块化的组合形式,安排阶段化进程,实现学习者个性化发展需要。

三、就业导向推进课程改革

职业有着各种不同和相互联系的内容,一种特殊的职业有其广阔的背景。近年来,中职旅游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有一些影响旅游人才培养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得到解决,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较大,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是当前中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同时也是确立中职旅游课程理念的依据,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及时地进行市场调研,组织行业有关人士及学校骨干教师按照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能力为核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等来开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为保证课程体系改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必须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坚持课程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坚持课程内容的整合性,要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物流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以职业课程改造学术课程,是中职文化课程改革的方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

四、中职旅游服务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一)课程方向的重新划分

一般而言,由于旅行社及相关企业到学校来招聘的职位主要是以导游员为主,所以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导游服务与操作这一岗位技能培训来开展的。然而,随着现代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高,旅行社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旅游景点开发越来越规范化,仅仅把培养导游员定为人才培养方向,来应对各类旅游企业的招聘要求,供需错位在所难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旅游专业在专业方向划分上应根据旅行社的工作任务与行业的需求作出调整,重新划分为两个方向,即导游服务与管理方向和旅行社综合业务方向。理由有三:一是导游服务与管理方向和景点景区服务与管理方向培养的人才是以导游员为主,其工作场所一般在室外,其职业能力是以导游讲解技能、导游服务技能和处理突发事件的灵活应变能力为主。而且,景点景区的导游人员管理办法也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参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制定的,所以可以把上述两个方向合二为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二是旅行社综合业务方向所培养的人才基本是以前台销售、客户服务、计调、票务、网络预订等文职人员为主,其工作场所主要是在室内,职业能力是以旅行社实务操作能力、办公室文职工作能力和旅游产品销售能力为主。但目前全国导游资格证书通过率较低,许多前台销售人员在人手不足时常兼任导游员,考虑到具有导游员资质的此类文员具有销售能力这一因素,在专业方向设置时要两相兼顾,以生为本,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

(二)专业实习时间调整的必要性

原来实行的2.5+0.5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即在三年制的学习中,前5个学期在校学习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任意选修课程以及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训练等,第6个学期到相关旅游企业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虽然便于学校的统一管理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由于学生到旅行社、旅游景点景区、旅游酒店等相关旅游企业实习的时间较短,积累的工作经验较少,在应聘时遇到的障碍就比较大。在调查中,用人单位基本上都表示希望招收较高职业素质、能吃苦耐劳、在校期间已有一定实操经验的学生。因此,要主动适应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对专业实习时间进行重新调整。通过实践证明,可以实行“2+1”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即根据旅游行业的用人旺季安排学生到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实习,三年内累计达到一年,即可把实习时间折算为相应的顶岗实习学时,并以其实习表现评估其学分,而其他时间则用来学习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任意选修课程以及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训练等。这种安排虽然会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加大,但却满足了旅游行业用人需求,同时也使学生可以积累更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

(三)专业课程的增删

在对多间旅行社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访谈时了解到: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会对为外国旅游者开设的服务项目销售额的多少起关键作用。目前多数旅行社前台销售岗位的从业人员能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人才很贫乏,很多旅行社管理者都希望旅游职业学校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英文口语会话能力。所以,在对专业课程进行增删时,不但有必要保留旅游英语这门课程,还要适当增加与旅行社产品销售、导游讲解有关的专业英语知识课程。

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根据目前的教学状况及学生的就业形势,推进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进行了教育改革,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优秀的旅游从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建翠.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几条途径[J].西南民院大学学报,2003(10):25-26.

[2]曾春霞.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现状研究及对策[J]. 商业经济,2007(10):127-129.

[3]教育导刊,2002(11).

[4]曾国军.中国旅游发展笔谈[J].旅游学刊,2008(2):9-10.

作者:张素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开发低碳旅游保护环境研究论文下一篇:收益管理理论提高企业收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