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他乡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故乡他乡范文

《莫问他乡与故乡》读后感

常冰潇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的大家,在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学、佛学、教育学等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只有自己深入了解,才能给学生传递最恰当的知识。查阅有关他的资料时,我翻阅清华大学校史,看到了我们未曾知道的一些故事,了解越多越肃然起敬。

93年,清华大学进行第一批德国交换研究生的选拔,有季羡林、曹禺、张骏祥、田德望、李长植、乔冠华、任华、朱庆永等18人申请,最终只录取了季羡林、乔冠华、敦福堂三人。这些人清华最优秀的人才,能从这些人里脱颖而出,更是不容易的。

季羡林的家境并不好,能够坚持读书,是经历了好些困难的。到德国留学,还是打败了一众优秀学子才取得的机会,他对学习的态度自然是珍惜而热爱的。

然而当时有很多人,家庭条好的人都到德国留学,却并不是都像季羡林三人一样的学习态度。在《初抵柏林》中,季羡林写道:“当时在柏林的中国留学生,人数是相当多的。原因并不复杂。到德国来镀的是24金,在中国社会上声誉卓著,是抢手货。所以有条的中国青年趋之若鹜。„„这里有吃,有喝,有玩,有乐,既不用上学听,也用不着说德国话。”这些人只图一个国外留学的美名,以此换取一些实际的利益。而这些人,没有什么求知的真心,白白浪费了绝好的学习机会。

现在的孩子们何尝不面临着一样的问题?社会衡量人的标准是财富至上。学习也被拿来功利地衡量,是否有用?有什么用?你的知识值多少?

“读书无用论”的横行之下,学习既不是唯一的出路,生活中又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学生的求知欲已不知道被消磨了多少。又如“文科无用”的观念,从何而来?——挣不了大钱。

“学习”在现代社会是普遍缺失的。每当看到人人手中拿着手机沉迷其中,真如同宗教里面吸人心魄的“邪术”一般,就感觉到一种绚烂的荒芜。综艺、影视、娱乐、论坛,段子横行,所有的人都用这一样的句子、一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还生怕自己跟不上时代,学不会新兴的词句。这是网络的时代,是消费的时代,是娱乐至死的时代。

花花世界,令人沉醉,可是关上手机之后呢?只剩下疲惫的双眼,和转不动的大脑。学习的能力已经被人们丢弃了。

一边读这本书,一边对照现实。直让人感叹——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正是如此,越读下去越是让我感怀深刻——德国的老师们,严厉与严谨到不近人情的地步。

《我的老师们》一文中,季羡林引用这样一段话:“德国19世纪的伟大东方语言学家埃瓦尔德说过一句话:‘教语言比如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边,把他往水里一推,不是学会游泳,就是淹死,后者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季羡林的老师瓦尔德施密特,就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把梵文的基础教给学生后,季羡林觉得很简单,没什么压力。谁知第二堂,老师根本不讲解枯燥的语法知识,而是直接开始带领学生练习繁难的语句。一开始练习,季羡林便冷汗涔涔,磕磕绊绊,说不出来,颇觉吃力。

这一给了他当头棒喝。怎么才能理解这么难的东西呢?季羡林开始了预习,为了两个小时的,他足足努力了两天,他说:“我自己觉得,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自己懂得什么不懂什么,只有自己最清楚,依照自己的学情,充分预习,学习才有了最大的收获。他的老师在无形中,给了他压力,让他在压力中形成了自觉求知的习惯。多么优秀的老师,多么有效的教学方式。

今天这样的时代,对老师的要求实在可以称得上苛刻。但是,春秋时期礼乐崩坏,才有孔子存在的意义。时代日新月异,孩子学习的欲望和能力都在被剥夺,这大概才显得出教师存在的意义。

北宋教育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敢说自己有如此能力,但是总可以尽一己之力,在浮躁嘈杂的世界里,带着孩子们寻一方宁静,踏上求知的旅程,感受纯粹的“乐知者”的乐趣。

第二篇:在他乡杂文随笔

人生中,有时候会有一些难以预料和未知的明天,这座城市,曾经让我感到十分陌生,如今在这里过去了十年的光景,在属于自己的生活轨迹里,时间仿佛是通往未来的幸福彼岸。指引我们在每个旅程中温暖前行,然而,无论经过多少年,任岁月如何流逝,心中依然浮现那三个字:在他乡。家乡从出生那天起,也许就潜移默化地刻在我的生命里,始终无法抹去,这是内心那份不变的情结,也是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思念不仅只限于爱情,亲情和友情,它还会延伸到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依恋,让人刻骨铭心,无法自已。

记得参加工作之前,几个关系不错的同学让我一起去北京发展,可是,后来我还是选择了留下来。如今,那几个同学有的生活得很好,甚至有一定社会地位,有的则只剩下孤独一个人,每天无尽的空虚。大多同学和朋友都留下了家乡,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就好像侯凯常说的那句话,生活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我并不赞同他所说的,未免有些极端和消极,在平淡中体会一份最真的快乐,或许才是我们最好的态度。有时候,人生会面临这样那样的抉择,无论选择什么,都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快乐,都是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他乡,心中藏着对家乡的无尽怀念,怀念小时候奶奶家的那条老街,怀念和小伙伴奔跑在家门口的那片田野,怀念和老黄一起到人民广场锻炼后的大汗淋漓,怀念报社附近的那家音像店,承载了我心中最懵懂最纯真的梦想。

曾经在无数个夜晚,我都会梦见同样的场景,和表弟表妹爷爷奶奶围坐在小院,我们一起仰望着璀璨的星空,天上挂着圆圆的月亮,散发着白色的光芒,如此纯洁,那是家的方向,也是心中不改初衷的梦想。

第三篇:爸爸,你在他乡还好吗?

我的脑海里,总是有那么一个严厉而不是亲切的形象,我想,这个印象是属于你的,我亲爱的爸爸。

在我开始认知这个世界时,你就已经离开我和妈妈,到外地打工去了。爸爸,你知道吗,我的心里有太多想要与父亲倾诉的话,这些,都存放了一年又一年。我知道,我明白,你在外面的辛苦都是为了我们,为了我们这个家,我无法分担您的辛苦,我能做的,只有给予您一声问候:“爸爸,你在他乡还好吗?”

爸爸,你在他乡还好吗?一个人在异地,你一定很孤单吧!爸爸,不要担心,我和妈妈时时都与你在一起。还记得那一年你出门的时候,我送你的项链吗?那个我一直戴着,可那一天,又要与你分别的时候,就在泪水忍不住滚落的时候,我毅然决然的取下了它,亲手戴在了你的脖子上。那个项链,包含着我和妈妈对你的牵挂,对你的支持,你要知道,不论你到了哪里,不论你在干什么,我和妈妈的心,时时都陪伴在你的身旁。

爸爸,你在他乡还好吗?每天无尽的工作,您一定很累吧!工作固然重要,但你一定要注意身体啊。我和妈妈不在你的身边监督你,你也不可以放松哦。记住不要加太多夜班了,晚上熬夜你的身体会受不了的,我可不希望爸爸因为熬夜熬成了熊猫啊!

爸爸,你一定要记得,当你在他乡感到孤独,疲惫的时候,有我,还有妈妈,在默默的关怀着你。

重庆市巫山中学初一:杨发明

第四篇:古诗云:“久旱逢甘雨,他乡

跳出狭隘的老乡观念

一、 老乡观念产生的根源

1、地缘观念的形成。所谓老乡,是指来自于同一地区的有共同的方言生活习俗的人。单从这个名词解释,可以看出老乡仅仅是来自同一地区。那么,老乡关系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呢?所谓老乡关系,就是指以地缘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的产生形成,有的是以省、自治区为界,有的是以市、地区为界,有的是以县为界。它象一个波圈,以住处相邻为震波点而渐层扩展。一般来说越靠近的交往越频繁,关系越亲密。老乡关系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出生在哪里,成长在哪里是先天决定的自然因素。

老乡观念的历史渊源。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由于生产力很不发达,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家乡那块土地上,极少与外界交往,对家乡那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由此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为共同抵御天灾人祸,相互之间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老乡关系。后来,随着这种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有的人把它当作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老乡见面三分亲”。

2、人际交往的媒介。近年来,社会上“走关系”,“拉帮结派”的不正之风有所蔓延和发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狭隘的老乡观念引起的。一些人信奉“关系学”,热衷于拉老乡关系,在县内以同乡同村为老乡,出了县视同县为老乡,跨了省视同省为老乡,经过一番“老乡”拉“老乡”,“老乡关系网”越结越大,且流行什么“正家老乡”“半个老乡”等亲疏层次,尤其是少数人为人处事也以此分“亲疏厚薄”。

古诗云“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当人们孤身远行千里于陌生之地时,偶遇几个老乡会倍感亲切。出门在外,有什么困难,老乡相互帮一把是人之常情。但是,老乡互助在把握“度”即这种互助不得损于国家集体和他人。

二、老乡观念不足取

1、 破坏部队的内部团结。团结就是力量。这是我们经常唱的一首歌,团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老乡观念是以小团体,小局部、小利益为出发点的一种错误的人际关系原则。如果像我们有的同志那样平时以地域分远近,以老乡论亲疏,拉帮结伙,势必会把我们部队这个融化分割成条条块块,搞得老乡战友与非老乡战友之间互相猜疑,互不团结。

2、 损害崇高的战友情谊。在我们人民解放军中,军人与军人之间,既是战友又是同志。这种战友加同志式的革命情谊是在长期同生死、共患难的战斗历程中形成的,是非常值得每一个同志加倍珍惜的。而崇尚老乡观念的人,由于内心的地域意识作怪,自觉不自觉地就会产生排外心理,这种排外心理主要在两方面伤害战友感情:

一方面,彼此争高低,互相瞧不起,有的同志与战友交往总习惯于以地域分界限,总认为自己的老乡素质就高,别的战友就啥也不是;自己的家乡什么都好,别的地区再好也不好。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必然损害战友情谊。

另一方面,彼此拉帮派,相互起磨擦。老乡观念重的人,很容易抱团结伙,一旦他们中有人与其他战友发生争吵,便会一致对外,严重时甚至会发生打群架这样的恶习性事件。

3、违法犯罪的滋生源。

分析近年来违纪现象,老乡结伙违纪的比例增加。某团去年发生的打架斗殴,偷盗、酗酒等较多严惩的违纪事件5起,其中老乡结伙的就有4起,今年出现的两起打架苗头,亦为老乡结伙所为。这种现象的出现。首先,是一些战士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奉为座右铭,同乡高于组织,老乡面前无原则,无党性,无法纪。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其次,一部分战士受社会上的庸俗关系学的不正之风对他们的影响较大,有的人信奉“同志不如同乡”,“亲不亲故乡人”,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低级庸俗的小群体。

3、 老乡过近惹是非。在火车上,你可能遇到过这种情况,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碰在一起,如果发现他是同乡,会格外的亲热起来,一种乡情和信任感便油然而生。常言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我们每名同志来到军营,远离亲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把目光集中到了老乡身上,与老乡来往甚密。老乡之间在一起,唠唠家乡话,交流交流信息,谈谈思想,无疑有利于拓宽大家的视野,能解开一些同志的思想疙瘩。但是也应当看到,老乡过分的亲密,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不少的。有的议论领导,拨弄是非,影响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的指责积极、贬低先进,使别人不敢了头冒尖;有传播小道貌岸然消息,搞得人心惶惶,不得安宁。我们有些同志往往见了老乡无话不谈,无密可保,无原则可讲。无论什么人,只要是老乡,事情就好办,有意无意就形成了小圈子。事实上,这是十分危险的。边防某团一名战士 ,是个喜欢拉老乡关系的人,有一天,一个外地流窜犯来找他,自称是老乡,他不问青红皂白留其住宿,结果这个流窜犯偷越国境,被公安机关缉拿归案。这个战士也受到牵连,受到了处分。

军队作为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内部更需要搞好团结。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没有朋友是不行的,将会感到孤独。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必须革除那些在我们部队妨碍团结、干扰工作、不利学习、违反原则的老乡观念。首先要清楚,老乡观念是一种狭隘的地域观念、地区观念,它用同乡本土的小圈子,用封建意识和旧的思想残余代替了党的原则,它不利于同志或朋友的建立,不利革命队伍的团结,也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进步。我们提倡建立正常的、健康的、新型的同志关系,提倡建立纯洁深厚的战友情谊,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是革命军人,应具有宽阔的胸怀和集体主义精神,既要充分利用老乡交往的积极因素,又要坚决摒弃陈旧落后的狭隘的老乡观念。

三、 消除庸俗观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新的社会形式下,基层官兵遇到的婚姻恋爱、亲人下岗、生活困难和家庭涉法问题越来越多,不仅影响官兵的思想稳定,而且也是诱发事故案件的重要因素。当遇到这些问题时,一些同志往往不是找组织汇报,而是找老乡商量;有话不愿对组织对领导讲,而愿对老乡说;不是通过组织解决问题,而是找朋友、找老乡“私”了。只认老乡面,不领同志情;只要老乡关系不要组织纪律。

1、解决问题要靠各级组织。应当说,老乡之间熟悉一些,朋友之间感情深一些,遇事找老乡、找朋友出出主意,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无可厚非。但是朋友之间、老乡之间往往重感情不重原则,处理问题容易情绪化,其结果往往事与愿意违,把一些小事变成大事,甚至会酿成大祸。战士高某,在一次劳动中不小心用铁锨碰了战士李某一下,高某及时向李某赔礼道歉,但李某觉得很“窝火”,凭着自己身体壮,把高某揍了一顿。高某挨了打感觉到很委屈,但他没有向组织汇报通过正当渠道解决,而是把这件事告诉了四个老乡。老乡听后很气愤,决定让高某将李某约出来,狠狠教训他一顿。高某有老乡为其撑腰,就把李某叫出营区,几个老乡一顿拳脚将李某打成重伤。这使高某从有理变成没理,由被打变成了被告,连同四个老乡一起进了监狱。可以说,是狭隘的老乡观念害了他。相反,某部战士小王,父亲在家乡县城开饭店过程中,被三个地痞流氓打成重伤信进了医院。小王得知情况后,十分气愤,家里人也让他回家找这些地痞算账。但小王经过冷静思考,没有感情用事,而是把事情向组织作了汇报。党组织很重视,以政治部的名义向小王家乡所在地公安局发了函,并派一名副指导员陪同小王回家处理,使事情得到较快的解决。从这个两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遇到问题在想从根本上解决,就必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

3、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提示人的本质时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人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有生活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户之中,离开了这样那样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也就谈不上个人的存在、价值、权利和自由发展。社会关系靠人产生,靠人维系,靠人支撑,人是社会关系的始点、终点、支点和交点。离开各种社会关系,我们只能看到空洞的人,抽象的检,概念的人,虚幻的人。每个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就置身于历史给予的社会关系中,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关系总是客观存在。我们正视它,不回避它,其根本目的在于正确对待各种关系,使用权自己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部队是社会机体的一部分,我们每名军人也同样置身于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中,穿上军装步入军营就与同班的战友形成了同志关系;与干部形成了官兵关系。军人与军人之间,既是战友又是同志。重“战友”情意,以同志相待,是我们每名军人相互交往的准则。在新形势下,每一个同志都应百倍珍视同志情、战友爱,认清庸俗关系学的危害,决不能让等价交换、庸俗关系学侵蚀部队内部关系。

老乡观念已经成为落后于时代的旧观念,新的历史时代呼唤新的人际关系。现代公共关系学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事业的成功相当一部分应归因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在现代社会,一个是无法脱离他所生活的环境而存在的,他必须要恰当地处理好自己和所处环境中所有人的关系才能够巧妙地受到欢迎、获得合作、驾驭竟争、避免伤害、赢得成功;而且,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相当有限,他必须要开阔眼光,广泛地与人交流学习,才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不断地发展进步。

因此,我们坚决摒弃狭隘的老乡观念的影响,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实践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集体荣誉为重、视战友如兄弟的好传统,做一名合格的军人。

第五篇:《变形计》之“他乡有爱”观后感

《电视精品赏析》小论文

《变形计》之“他乡有爱”观后感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以生活角色互换的大型“新生态纪录片”节目,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典型代表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各自的身份,去体验对方的生活,感受对方生活的欢乐悲喜、酸甜苦辣,才能懂得自己拥有着却不曾重视过的幸福对别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可企及,才会真正了解到还有很多的人需要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徒增社会的悲哀呢???

这一期《变形计》以“他乡有爱”为题,讲述了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两个孩子的7天互换生活,一个是经常莫名其妙、没有任何征兆地离家出走、逃避上课、辱骂老师、泡网吧,玩世不恭的城市男孩张寓涵,而这些转变却只是发生在一两个月时间内的事;另一个是长在山里,每天上山砍柴,放牛打猪草,做饭持家,承担着照顾80岁的爷爷和生病妹妹重担,但仍不落下自己的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淳朴山里娃孔小龙。

刚要进城的孔小龙,放心不下生病的妹妹和年迈的爷爷,他担心自己走后没有人来照顾他们,挑起这个家的生活起居,在互换前他含泪迟疑了,若在“走出大山,见识城市生活”和“需要照顾的爷爷、妹妹”两者间他会毅然选择了后者,所以他的内心很纠结,也曾想要放弃“变形”,有谁曾见一个14岁的少年能有如此担当,有这样的

责任感呢?!而久在父母身边生活,受尽父母关怀疼爱,但从未为父母做过任何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却还让父母为自己操透了心,还厌恶着父母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几番无故离家出走,在叛逆中逃避这幸福的家庭生活的顽劣少年张寓涵,则抱着一份“免费旅游,逃离父母的唠叨”的心情,欢喜地踏上了“变形”之旅。

第一次进城的孔小龙,在体验城市绚烂的生活时,一再落泪。他落泪是他已久未体验过一家人团聚的温馨(自妈妈走后的两年间,思念母亲的不知多少日日夜夜,他和妹妹都在夜里含着泪水睡去),张家父母对他的好,让他又再次想起了在外打工的妈妈,他也尝试利用新的科技手段(GPS)找寻妈妈,但结果总是那么的不尽人意;而适应在空调房里舒适无忧上网、看电视的张寓涵,在见到小龙家里木质的房屋、土疙瘩的地面、四面透风的木板墙、满墙顶的蜘蛛网、简陋得布满炭灰的灶台后变得无比抓狂,而后的艰苦生活更让他倍感无聊,而且他以自我为中心,从小被父母惯坏了,不懂得去体会身边人的感受,记得有一镜头:张寓涵自顾自地咬着妹妹买回来的菜肉包子,却不曾想到旁边的爸爸妹妹也正挨着饿,这是多么让人为他感到悲哀啊!!!

但结局却是那么的让人感到欣喜。顽劣的张寓涵在妹妹风湿病痛时,得知妹妹思念远方的妈妈,为缓解妹妹的病痛,思念之苦,就暗中调查妈妈的去处,并假意终止“变形”,而回到家的第二天就带着小龙北上寻母„„凛冽的寒风中,张寓涵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小龙身

上,并说“他比我小,我应该照顾他„„”可见他已经在这次“变形”中长大了。„„最后在他们兄弟俩的努力下,他们找到了妈妈,找到了小龙日夜牵挂的妈妈„„

这是一个人的转变,他没有经历过,也许他根本就不懂得去付出,去帮助他人,如何去安慰别人受伤的心灵,应该怎么珍惜,怎么选择。只有当他真正体验过,他才会知道这世界还有许多人许多事需要他的帮助,他的付出,做任何事都不是只顾着自己,很多时候不妨换一换,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也许你的视野将豁然开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服装发展范文下一篇:感恩父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