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及我们的对策

2023-01-08

第一篇:低碳经济及我们的对策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研究

2012-7-19 9:11 孙明涛

摘要: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及外交事务的重要话题之一。气候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积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人类社会发展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减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本文将在分析目前世界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研究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清洁能源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能耗现状

(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急速上升在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的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到现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急剧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的能源消耗总量较七十年代已经增长了近50倍。这一发展趋势显示出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一旦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中国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系统急剧恶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付出巨大的环境为代价的。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废水排放量为571.7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9亿吨。与此同时,我国的矿产和水资源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综合利用率的2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单位GDP的资源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和“反厄尔尼诺”现象等自然灾害频发。伴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不断地向自然界强取豪夺,破坏了地球生态循环系统。1998年长江洪水,200年济南特大暴雨,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和5月汶川大地震再到近期全国各地各种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大自然像人们无休止的破坏敲响了警钟。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温室气体导致南极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专家预测,到2100年,还行面将上升一米左右,世界上2%生活在低洼地区的人口将失去家园,部分沿海城市将永久消失。因此,自2003年英国率先开始节能减排行动之后,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开始了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给工业带来影响,也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到本世界末世界农作物将会减产10%-12%.中国地域广阔,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种大陆性气候,气候变化将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危机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其次,我国的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受到影响,必然会波及工业的发展;最后,中国的农业十分薄弱,对自然条件特别依赖。

农业在中国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新契机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还是以第

一、二产业为主,虽然近几年来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远远不如第

一、二产业。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增长对于第

一、二产业的依赖过于严重。同时,在工业结构方面,我国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严重不协调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我国第

一、三产业以26.9%的能耗创造了国家51.4%的GDP.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急需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单位GDP碳排量,保证中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政府主导,提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及法律帮助

1.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约束十七大指出,我国新阶段的发展路线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路线要求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把低碳经济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体系之中。

2.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完善的法律支撑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完善的法律作支撑。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必然会涉及到一些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利益,需要法律支持;另一方面,节能减排在我国还没有转化为企业责任和自觉行动,需要法律进行约束。

(二)政府鼓励开发新能源和新技术

中国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就导致我国在清洁能源开发方面始终没有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力度,出台新能源发展规划。同时,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掉接清洁能源发展机制,促进中国低碳技术的发展。最后,我们还应该积极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寻求技术突破,解决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

(三政府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低碳经济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的要求促使中国企业低碳意识越来越强烈。政府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市场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能耗,以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四)大力宣传节能减排思想、提高公众生态意识

目前,世界各国都实施了一系列举措,让人们充分的意识到自己在日程生活中的排放量和碳排放的危害,这有利于人们树立低碳生活的观念。大力宣传低碳观念,能有效地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论

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是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只有政府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定能够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所带来的发展问题,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04)

[2]付允,马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

[3]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01)

[4]姜维久。日本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的启示社会科学战线2007,(04):96-998

[5]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

[6]孟德凯。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7,(09)

[7]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02)

[8]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05)

[9]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10]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科技论坛2007,(10):87-92

[11]赵小平。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财经界。2007,(3)

第二篇:关于某某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的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既定目标相一致,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优化能源结构、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2009年12月,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郑重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加以落实。既要发展又要低碳,这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革新的倒逼机制,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一、我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短期内我市发展低碳经济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我市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能耗大碳排放多。随着我市综合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面消耗的能源资源势必越来越多。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CO 2排放量、商品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我市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

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都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从我市“十一五”情况看,虽然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12吨标准煤下降至2009年的0.977吨标准煤,年递减3.4%,但能耗水平仍然比全省平均水平的0.761吨,高出28.4%;CO 2排放总量更是快速攀升,从2005年的525.2万吨上升至2009年885.9万吨,年递增14%(详见下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结构的惯性推动之下,CO 2排放量必将不可避免地持续增长。

某某市2005年—2009年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估算

指标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174.31 207.47 255.5 290.17 337.07 14.5 15.5 16.1 13.5 13.7

1.12 1.14 1.065 1.055 0.977

1.8 -6.6 -0.9 -7.4

195.2 236.5 272.1 306.1 329.3

21.1 15 12.5 7.6

525.2 636.2 732.0 823.5 885.9

21.1 15 12.5 7.6 绝对值增幅

绝对值

增幅

绝对值

增幅

绝对值

增幅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GDP能耗

能源消耗总量

CO 2排放总量

(亿元) (%) (吨标准煤) (%) (万吨) (%) (万吨) (%)

备注:因CO2排放量难以准确测量,且现阶段CO2排放监测体系尚未建立,暂按能源消耗总量来推算我市经济发展所应承负的CO2排放量。

通常估算CO2排放量,一般按一吨标煤排放CO2为2.66-2.72吨估算,我们取中间值2.69吨估算。

2、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提高能源效率短期难以实现。虽然我市近年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但产业仍然很不合理,能耗大、

- 2

拉开序幕,可以预期,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新产业和新商机将迅速步入快速增长阶段,这将为我市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新引擎、开辟新空间。从全国看,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已纳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取向,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从我市看,促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市中长期发展的主题,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已经成为全市共识,发展低碳经济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内在动力明显增强,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二、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看,“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碳排放大量产生仍不可避免。但从未来和大背景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以此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机遇,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符合某某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发展机制。

在发展战略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及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赋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低碳内涵,推进发展观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路径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

- 4

融业、商贸流通业、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旅游业、房地产业、卫生事业、家庭服务业、住宿餐饮业为重点,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文化产业、教育培训产业、服务外包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突出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建设,加快培育具有较强辐射力、竞争力的专业市场,加快化工、金属材料、火车站、农产品四大物流园区建设;大力推进黄桥、古银杏森林公园、城区、沿江四大旅游板块建设,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大旅游格局;加大型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推进力度,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将服务环节外包,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向制造业企业的前端及其全过程渗透,加快实现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大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和优势支柱产业。大力实施主导产业“强体”工程,着力推动化工、机电、医药等主导产业高端化,注重产品开发和后道产品的延伸,鼓励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系列化深度开发和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废物排放。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鼓励和支持传统产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加快改造提升,着力提高技术装备、品牌经营和集约发展水平,提升传统产业内涵发展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碳汇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扶持,要素倾斜,围绕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等要求,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坚持壮大规模和调整结构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集成相结合,引导和支持现有新兴产业生产企业

- 6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经过“十一五”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空间收窄、难度加大,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一是着力抓好落后产能淘汰。把淘汰落后设备的目标任务,迅速落实到企业,落实到设备上,并采取强制性措施限期淘汰到位。同时,提前指导和帮助企业做好新设备的选型及购进工作,确保淘汰落后设备和保障企业正常生产两不误。二是着力抓好小化工生产企业的关停。对所属明令关停并转的小化工生产企业,及时做好职工安臵、资产盘活等工作,确保按期关停到位。三是着力抓好重点耗能企业监控和市场准入。切实加大对重点耗能企业的预测预警和监控分析,及时了解掌握重点耗能企业的耗能动态情况,指导帮助企业加快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把项目环评审核关,从源头上杜绝高耗能项目的建设。

2、推进技术创新,建立以低碳技术为导向的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包括终端用能部门技术进步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保持38%左右,到2050年贡献度将达50%左右。为此,要加强对节能降耗技术、控污减排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节能减排中的支撑作用。结合某某来实际,要实施多层次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原始创新战略模式。重点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依靠自己的研发力量,率先研发出关键低碳技术,并使其产品商品化,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获得能源利用、产品成本、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在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的占有率的同时减少碳排放。综合实力较强的中丹、济川等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宏大、泰隆、锦鸡等10家省创新型企业,应该说已经具备了原始创

- 8

行有偿交易。

加快建立市场机制。目前,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还没有全面落实,资源环境标准还没有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门槛,资源环境成本还没有成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要深入推动资源环境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形成内在激励机制:一是切实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大差别电价实施的行业范围和调节力度。强化对节能产品、可再生源产品的差别定价,以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扩大污水处理费征收范围,继续提高征收标准。二是逐步建立排放指标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政策,探索建立规范的交易平台。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解决开发区域对保护区域、受益区域对受损区域的利益补偿,逐步建立生态保护转移支付制度。

加强宏观政策引导。政府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制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导向的扶持政策。一是税收政策。提高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低扣;对经认定的技术、产品和进行相关研发、技术推广的企业实行一定的地方税收返还。二是财政政策。加大对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教育培训、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扩大绿色、低碳产品政府采购范围。三是金融政策。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贷款审批,对低消耗、低排放的技术设备研发和产业投资实行差别利率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满足绿色、低碳企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

4、建设生态某某,倡导以低碳绿色为主导的生活消费方式。 建设低碳生态市。城市交通和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是仅次于工业活动的碳排放源。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特性和运行

- 10

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方面的宣传活动,鼓励和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增强垃圾循环利用和分类意识。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增加公众参与和监督的途径,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不断增强全民低碳意识,养成节能减排的生活习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消费领域。

第三篇:农村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以保定市为研究对象

袁文霞 陈纪稳

【摘要】保定市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肩负着保护白洋淀、维护京津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保定市积极制定和完善农村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农业生产加快推广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倡导低碳生活,建设清洁文明绿色农村,努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农村 低碳生产 低碳生活

保定市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然而,作为大北京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保定的发展既得益于这一区位,同时又受限于这一区位。保定市肩负着保护白洋淀、维护京津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必须彻底舍弃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新的“绿色通道”—“低碳经济”之路,保定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也正在积极构建农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农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过程中以及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实行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保定农村地区广大,有山区、半山区、平原区、水乡区、旅游区等,在价值导向、行为方式、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施行低碳化的变革,以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美好家园,探索保定市农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促进整个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定市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保定市广大农村正在积极推进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按照农业标准化要求,努力建设安全无害、生态环保农业。保定是一个农业大市,80%的人口在农村,针对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保定市近年来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同步推进了农村、农业、农民生活的现代化。然而在生产、生活发展的同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生产高碳化问题。随着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制砖、水泥、铸造、炼焦、纺织、皮革和造纸等七大行业,所排放的废气含碳高且不断增加。平原地区农用机械、农用汽车、家庭小汽车越来越多的使用,大量尾气排放造成温室效应,污染情况日益加重。另外,农业生产对化肥的依赖以及对有机肥的替代,矿物燃料替代秸秆燃料等原因,生物能资源尤其是秸秆资源大量剩余。在没有找到经济、有效地利用秸秆途径的情况下,大都采取就地焚烧、推入水中等不适当的处置办法,造成资源浪费,碳排放提高,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严重污染。

农村生活高碳化问题。保定市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的烧饭、取暖用能源,基本上使用方便、省力的煤或液化汽、天然气作燃料,而且农村所用电力,多为火电,用电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矿物燃料的耗费。在农村地区缺乏统一规划和垃圾处理中心,一些村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不少村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河流,将垃圾直接堆放在路边或者河沿污染环境。保定市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对策

保定市努力探索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对策,政府部门积极制定和完善农村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在农业生产方面加快推广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在农民生活、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实行低碳化的变革,努力构建保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和完善保定市农村低碳发展规划。保定市实施了“蓝天行动”、“碧水计划”“绿荫行动”、“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等活动,并制定了“低碳城市文明公约”。在此基础上,针对保定农村发展的现状,以保定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制定出保定农村地区总体低碳规划,保定市辖22个县则根据本县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出低碳模式。比如山区、半山区、平原、旅游区各具特色,相应地制定具体低碳发展模式并建立不同的低碳评价体系与标准。

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加快推广现代物理农业技术。保定市是农业大市,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和推广无疑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又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

为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创立农产品名牌,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保定市质量技监局与相关部门制定、建立了《无公害绿芦笋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等30多项标准构成体系,还在示范区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有效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及盲目用药、过量施肥等现象,保障无公害绿芦笋的标准化种植,确保蔬菜安全。保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把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作为推广农业标准化的抓手。据不完全统计,保定市级农业标准化总数已达80多个,蠡县山药、徐水无公害西红柿、安国无公害枸杞、清苑梨、唐县金针菇……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撑起了农业标准化的天空。

此外,河北大学物理学院老教授徐景智提出的“关于保定市加快推广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建议”,得到保定市领导的重要批示,指出:“徐景智教授的建议很有价值,请农口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借鉴。”

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是一种以电、磁、声、波、场、纳米等物理手段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新型农业技术。由于该技术完全不用农药和化肥,具有安全无害、生态环保、显著增强农作物和畜禽品质等明显优势,这将是继化学农业之后的又

一次技术变革。为此保定各市县,认真研究探索新型农业技术,对不同区域进行分类指导。

结合本地农业实际,发展循环农业,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保定市结合本地农业实际,曾提出发展“五个农业”,即安全农业、节约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开放农业,从而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特别是节约农业、循环农业建设,则是探索低碳经济的新路径。

发展节约农业,就是以“节水、节肥、节药”为重点,以节本增效为目标,大力推广节约型技术。在继续抓好工程、生物、农艺以及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的同时,扎实推进化学节水。在节肥技术上,推广“一村一站、一户一卡”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农民“科学、经济、环保”用肥,切实提高科学施肥技术的到位率、覆盖率和肥料利用率。

发展循环农业,是指促进农业的节能减排,使保定农业逐步走上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

保定市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确立了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典型引导、示范带动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保定市大力实施以沼气池建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截止2010年底,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累计保有量达到44.3万座,建立完善建成农村沼气物业服务(站)点200处;全年实现经济效益4.15亿元,受益人口127万。小麦秸秆还田面积508.89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91.7%,创历史新高。

广大农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校舍、太阳灶等利用技术,截至2010年底,全市农村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6.2万平方米,太阳灶1231台,太阳能

采暖房13.26万平方米,各种太阳能灯2184盏。秸秆能源化利用成效显著,全市累计发展秸秆成型燃料加工点19处,秸秆炭化厂 1处。在此基础上,还探索农村新能源利用途径。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上,积极推广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发展草腐菌,提高秸秆生物转化率;在粮食主产区、高速公路沿线等地农村,积极推动生物秸秆气化、固化、碳化技术,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较上年增长5%以上。

倡导低碳生活,建设清洁文明村。北京邮电大学李资达撰文“低碳经济—人类的新生活方式”,他认为“低碳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拯救自己的机会。低碳不会降低生活品质,而是会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低碳生活,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态度,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活动,建立绿色的生活方式。保定市号召广大农村居民注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

首先,引导人们日常用的水、电、气要“低”的习惯。将淘米洗菜和洗衣机内用过的水引入蓄水槽洗涤墩布,以尽可能地减少用水。

其次,家用电器选“碳”少的。推广节能灶、节煤炉、节能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做到随手关灯,不开长明灯,冰箱选用节能环保款式,空调仅在最热的三伏天使用,这样人人参与,不但节约了家庭开支,而且减少了碳的用量。

再次,上超市购物尽量少买塑料袋,自备环保袋,既环保又省钱。只要人人都来参与实践低碳生活,相信保定一定会变得天更蓝,地更绿,山更清,水会秀。总之,保定市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生活方式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

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在生产、生活全过程中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一定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第四篇: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摘 要:从整体看,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启动较早,政策工具多样,值得我国深入研究和借鉴。本文对英、美、德等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进行了分析比较,对我国积极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社会的形成提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经验,政策工具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从整体来看,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启动早,政策工具多样,值得我国深入研究和借鉴。

一、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计划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社会。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英国气候政策的一大特色。英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包括:实施气候变化税制度、创新碳基金、推出气候变化协议、启动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使用可再生能源配额等。各种政策措施,不仅各具特色,而且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一)实施气候变化税(CCL)制度

气候变化税,即能源使用税制度是英国气候变化总体战略的核心部分。气候变化税于2001年4月1日开始实施,针对不同的能源品种其税率也不同,征税对象也有详细而具体的规定。政府将气候变化税的收入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返还给企业:一是将所有被征收气候变化税的企业为雇员交纳的国民保险金调低0.3个百分点。二是通过“强化投资补贴”项目鼓励企业投资节能和环保的技术或设备。三是成立碳基金,为产业与公共部门的能源效率咨询提供免费服务、现场勘查与设计建议等,并为中小企业在促进能源效率方面提供贷款。在英国,气候变化税一年大约筹措11—12亿英镑,其中8.76亿英镑以减免社会保险税的方式返还给企业,1亿英镑成为节能投资的补贴,0.66亿英镑拨给了碳基金。据测算,由于气候变化税政策的实施,至2010年,英国每年可减少250多万吨碳排放,相当于360万吨煤炭燃烧的排放量。

(二)创建碳基金

碳基金是一个由英国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成立于2001年。碳基金的主要来源是气候变化税,从2004—2005起,增加了两个新的来源,即垃圾填埋税和来自英国贸易与工业部的少量资金。碳基金主要在三个重点领域开展活动:能马上产生减排效果的活动;低碳技术开发;帮助企业和公共部门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向社会公众、企业、投资人和政府提供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大量有价值的资讯。碳基金作为一个独立公司,介于企业与政府之间,实行独特的管理运营模式。一方面,公司每年从政府获得资金,代替政府进行公共资金的管理和运作;另一方面,作为独立法人,碳基金采用商业模式进行运作,力图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制度保障公共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三)推出气候变化协议(CCA)

英国政府考虑到气候变化税的征收可能会给能源密集型产业造成重大负担,推出了气候变化协议制度,以减少这些企业的气候变化税负担。能源密集型产业如果与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并达到规定的能源效率(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政府可减少征收其应支付气候变化税的80%。如果企业不能兑现约定的目标,英国政府亦允许这些企业参与英国排放贸易机制,以买卖各企业允许排放配额的方式,来实现气候变化协议的要求。经审核,在英国气候变化协议的第一段目标期间(即2001年4月1日-2003年3月31日),88%的减排目标单位通过了认证,相当于每年减排了350万吨二氧化碳;第二段目标(即2003-2005年)有95%的减排目标单位通过了认证,相当于减排510万吨二氧化碳。

(四)启动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

英国是最早实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的国家。该机制有四种方式,即直接参与、协议参与、项目参与及开设账户。作为主管机构的英国环境——食品——乡村事务部(DEFRA)开设排放量交易登记处,所有承诺减排目标的参与者必须按相关条例严格检测和报告企业每年的排放状况,并经过有职业资格的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的核实,只有通过验证的排放量与信用额度方能获得登记。为方便交易,英国还开发了一套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的电子注册系统和实时交易平台。所有参与者至少注册一个账户,来记录其基本情况及其配额、配额转移、配额供需等信息。为与欧盟气候政策相协调,英国排放贸易机制于2006年12月31日结束。

(五)使用可再生能源配额

可再生能源配额,即所有注册的电力供应商都制约于一定的可再生能源法定配额:生产的电力中有一定比例是来自于可再生能源,配额是逐年增加的。实现配额政策的主要方式是向可再生能源发电商购买电力的同时购买可再生能源配额证书,或是从发电商、独立供电方那里只购买可再生能源配额证书。而购买证书这项政策,目的在于鼓励企业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

二、美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

美国将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危机、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战略取向,短期目标是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复苏;长期目标是摆脱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促进美国经济的战略转型。2009年1月,奥巴马宣布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将发展新能源作为投资重点,计划投入1500亿美元,用3年时间使美国新能源产量增加1倍,到2012年将新能源发电占总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将这一比例增至25%。2009年6月,美国完成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用立法的方式提出了建立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权(碳排放权)限额——交易体系的基本设计。该法案规定的减排目标为:至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7%,至2050年减少83%。尽管这一中期目标与国际社会的期望相距甚远,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过程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但该气候变化法案的出台,仍标志着美国在二氧化碳的减排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美国通过能源政策的调整来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政策措施有以下方面:第一,关于能源战略转型方面:为美国家庭提供短期退税,应对日益上涨的能源价格。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并为相关公司提供税务优惠,有助于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大幅减少对中东和委内瑞拉石油的依赖。支持强制性的“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制度,在美国推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力争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比1990年减少80%。第二,关于电力方面:美国计划到2012年,使发电量的10%来自可再生能源等,2025年这一比例达到25%。推进智能电网计划。第三,关于新能源技术方面:美国计划用3年时间将风能、太阳能和地热发电能力提高一倍。政府将大量投资绿色能源——风能及有着广阔前景的新型沙漠太阳能电池板、核能等。第四,关于建筑方面:美国将大规模改造联邦政府办公楼,包括对白宫进行节能改造。将推动全国各地的学校设施升级,通过节能技术建设成21世纪的学校。要对全国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更换原有的采暖系统,代之以节能和环保型新设备。第五,关于汽车方面:美国将促使政府和私营行业大举投资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等新能源技术,减少美国的石油消费量。以7000美元的抵税额度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动用40亿美元的联邦政府资金来支持汽车制造商,力争到2015年实现美国的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达到100万辆。

三、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

德国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对低碳产业的调节作用,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通过税收制度的改革,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德国把征收能源税作为生态税改革计划的一部分,对特定的能源进行征税。1999年,第一次开始对汽车燃料、燃烧用轻质油、天然气和电征税。生态税是德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的重要政策之一。德国生态税自1999年4月起分阶段实行,主要征税对象为油、气、电等产品。税收收入用于降低社会保险费。为提高工业领域蕴藏的巨大节能潜力,德国政府计划在2013年之前规定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与企业的节能管理挂钩。德国联邦经济部与复兴信贷银行已建立节能专项基金,用于促进中小企业提高能源效率。

(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德国政府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地位,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补贴,平衡了可再生能源生产成本高的劣势,使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除水电外)起步晚、规模小、成本高,没有独立的电力传输网络,难以通过电网输送给用户。为解决这一问题,德国1991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法》,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办法和足以为发电企业带来利润的收购价格。德国还制定了沼气优先原则,促使天然气管道运营商优先输送沼气,并参考天然气制定沼气的市场价格,从而确定补贴额。此外,德国还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供暖法》,促进将可再生能源用于供暖。

(三)通过多种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为减少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德国政府计划通过修改机动车税来推动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规定新车要标注能源效率信息,将二氧化碳排量纳入标注范围。德国自2005年开始在联邦高速公路和几条重要的联邦公路上对12吨以上的卡车征收载重汽车费。德国政府还极力主张将空运列入欧洲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系统中,支持“欧洲航空一体化”建议,希望通过一体化将航空领域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10%。德国法兰克福和慕尼黑机场从2008年开始进行为期3年的航段实验,根据二氧化碳排量时在上述机场着陆的航空公司进行奖罚。

四、意大利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

由于意大利的能源80%以上都依靠进口,因此意大利更加注重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重视落实《京都议定书》的义务,其采取的政策措施也十分丰富而有效。主要措施包括低碳价格收费机制与认证制度。

(一)实施CIP6机制

为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意大利政府从1992年开始实施CIP6机制,以保证购买价格的方式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建设。制定不同购买价格的依据包括: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建设费用、运行和维护费用、燃料费用、促进发展的费用、可再生能源设备的种类、全部或部分用于可再生能源以及能源产品是全部出售或是仅出售剩余产品等不同情况。详细的价格依据为从政策导向上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二)实行“绿色证书”制度

1999年,意大利通过立法的形式开始实行“绿色证书”制度。“绿色证书”是指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并由国家电网管理局(GRTN)认可后颁发的证书,GRTN根据相关规定制定“绿色证书”的参考价格。生产商或进口商可通过自己的可再生能源生产来完成规定的指标,也可通过购买“绿色证书”的方式完成任务。“绿色证书”的买卖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

(三)实行“白色证书”制度

“白色证书”也称能源效率证(TEE),是意大利政府为减少能源消耗而出台的鼓励措施,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企业申请“白色证书”,有最低的节能目标,根据注册项目的不同而变化。“白色证书”可以流通转让,电能和天然气管理局(AEEG)负责签发TEE、评估TEE价格并对节能效果进行检查。TEE主要针对节约电能、天然气、其他燃料三种类型进行发放。最终用户达到10万以上的企业,必须实施“白色证书”制度,10万用户以下的企业或服务、制造和安装部门的企业可以自愿实行。对达到节能目标的企业,AEEG或其他政府部门将给予经济奖励。节能效果超过规定目标,可出售其富余的“白色证书”,达不到最低节能目标者,可从市场上购买“白色证书”,否则将受到经济处罚。

五、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

面对气候变暖可能给本国农业、渔业、环境和国民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日本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计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日本采取了如下建设低碳社会的具体做法。

(一)实行能源科技发展战略,抢占低碳技术制高点

面对能源的日渐短缺,日本把能源技术列为本国的科技研发重点领域,即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发展清洁非化石能源两个方面入手。《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中的4个推进领域之一就是能源技术。2006年6月,日本出台了《国家能源新战略》,从发展节能技术、降低石油依存度、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等6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2030年前将日本的整体能源使用效率提高30%以上;发展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以及植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等能源项目的国际合作。

(二)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全力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

根据日本科技预算重点战略,2008年日本政府科技预算为35708亿日元,比2007年增加595亿日元,增幅为1.7%。一是用于8个重点领域政策性课题的研究开发经费比2007年增加467亿日元,占政府科技总预算的48.9%。二是战略重点科学技术经费在2007年大幅度增加36%的基础上,2008年又比2007年增加13.4%,从3873亿日元增加到4393亿日元。三是增加国家基础骨干技术的资金投入。四是通过科技预算对落实重点科技政策的项目给予经费保证。

(三)加强能源立法,规范和支撑低碳社会建设

日本已构建了由能源政策基本法为指导,由煤炭立法、石油立法、天然气立法、电力立法、能源利用合理化立法、新能源利用立法、原子能立法等为中心内容,相关部门法实施令等为补充的能源法律制度体系,形成了金字塔式的能源法律体系。2008年6月11日,日本国会通过了《通过推进研发体系改革强化研发能力及提高研发效率》(简称《研发力强化法》),以法律形式对《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出台以后政府形成的促进科技创新和研发的新理念、新措施予以支撑。

六、对我国的启示

(一)将发展低碳经济确立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

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层面看,发展低碳经济符合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抢占未来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因此,要明确各阶段减排的数量目标,按行业细化低碳指标,将其加入各行业的远景发展规划。

(二)建立完善的低碳经济促进制度

要从根本上保证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顺利实施,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作保障。要建立碳交易制度,强化企业的节能减排积极性;创建碳基金,为企业环保设备研制、安装提供资金支持;开征生态税,对达不到能源利用效率和排放标准的企业征收该税,反之,则不征收甚至减少其他方面的税项;建立低碳发展的监督指导机构,统筹规划低碳经济;制定保障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其发展做到有法可依。

(三)加大低碳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

要发展低碳经济,在世界低碳发展模式上走在前列,必须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低碳技术并不是某一种特定的技术,而是一系列能降低碳排放量的技术措施,这就要求在经费投入上既不可以一哄而上铺摊子,又不可能只专攻某一方面,需要做到点面结合。既安排低碳基础研究的资金,又安排急需的应用研究资金。

(四)提高全民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提倡低碳消费

居民是经济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增强其低碳意识,消费低碳产品,将从源头改变市场需求结构,对企业的激励作用将比制度的激励效果更明显。

(五)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合作,推动国际公约制定

低碳经济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怎样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国际间相互合作、交流经验。我们既要从发达国家吸收经验化为己用,更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低碳经济体系。同时,积极加入国际公约的制定,要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不能仅仅为了减少排放,还需要兼顾各国经济发展,在低碳发展中开拓一条双赢之路。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社会是我国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应广泛而充分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国际规则与本国国情有机结合,将政府宏观调控与重点支持和投入有机融合,充分利用科技、立法与市场这三大利器,并促进其有效互动,尤其是需要适时采用经济手段和政策工具,制定并实施低碳能源战略、低碳技术战略、低碳教育战略、低碳国际化合作等配套措施,倡导公众低碳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厦门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对策思考

农工党厦门市委

“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世界关注的话题,而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起,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就成为国内外舆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低碳发展模式逐步成为国际主流价值观。推行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在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已成为我市的紧迫课题。

2009年6月份,厦门邀请国外专家做成低碳城市总体规划模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唯一的,还到欧洲许多国家“巡展”;“低碳城市”已经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厦门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首批试点城市。2010年8月10日,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这是政府首次以单独文件的方式要求实施低碳工作,显示出国家对节能减排,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视程度,标志着中国经济将迈上低碳之路。厦门入选国家发改委低碳第一批试点城市行列。2010年7月,《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已编制完成,厦门紧跟环保潮流,将在占排放总量90%以上的交通、建筑和工业三大领域探索低碳发展模式。这使厦门成为全国首批有计划、有步骤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并有实施措施的城市。同时,厦门市着力培育低碳产业,如电子信息等产业,物流、中介等低碳服务业,动漫、科技服务、文化创新、金融业等低碳高产出的新兴产业,都是厦门目前和今后快速发展的产业领域。

2010年1月,厦门市政府明确提出厦门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步骤。在经济发展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布局低碳化循环化,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 在城市发展上,积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绿色市政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研究,制定相关的统计、评价体系,加强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逐步建立低碳发展的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为加强节能减排,近年厦门市出台了许多政策,积极调整能源结构。2009年厦门市单位GDP能耗0.579吨标准煤/万元,是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的71.4%,

能源单耗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为保住这来之不易的节能成果,根据厦门耗能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生产性行业的特点,厦门市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基本目标,有效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完善能源制度,推动依法节能降耗;重视降耗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监督指导,紧密跟踪重点用能单位;提倡节约用水,打造国家节水型城市;加大检查力度,从基层规范引导节能工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厦门低碳经济的建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厦门自然资源环境好,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可发展生物质能源;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可发展清洁能源;还有发展潜能巨大的海洋能源,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为此,厦门市积极建设新兴能源体系,一批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发电项目正在规划与建设中。

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试点地区的具体任务包括: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此,厦门应以《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为蓝图,以入选国家低碳第一批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我市的低碳城市建设,从传统低耗能与高污染工业结构中走出来,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厦门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应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厦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建筑、交通及工业生产三大领域的低碳发展,力争2020年厦门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为应对全球气候异常,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做出贡献。为此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本身就是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类型;二是以低碳技术为载体的产业类型,如新能源产业等。对于厦门而言,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推进高碳产业向低碳逐步转型。

首先,发展低碳农业,加快都市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在减少污染、增加绿化、培育碳汇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生产过程低碳化。推行生态有机农业管理,减少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

其次,对第二产业内部进行调整,淘汰高耗能产业中落后部门、企业,加快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设计、制造、品牌三个环节。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厦门的加工制造业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而该环节正好是能耗和物耗高、污染和排放大的环节。所以,厦门应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都是具有朝气和发展前景的新型行业。通过发展新型低碳产业,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高碳化石能源,逐步建立起低碳的能源系统、低碳的技术体系和低碳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由传统模式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

再次,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都比较高,一般占GDP比重能达到70-80%,厦门的服务业比重也已超过50%,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大。厦门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调整能源结构,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

应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政府应因地制宜,制订完整规划和相关政策鼓励措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和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使用。加强对我市能源特别是低碳能源发展现状和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编制厦门市能源发展规划。同时,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使“更多绿色”和“减少碳足迹”的倡议深入人心。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天然气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的比重,推进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可持续化,从源头上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

三、全面研发低碳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推广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通过以上手段,实现低碳技术发展

的“跨越式”进步。厦门市应将低碳科技纳入厦门市“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总体规划制订专门的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重点支持低碳技术研究。

四、建设低碳城市,推广节能解排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心脏。城市也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而要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首先,应转变发展模式,走城市低碳新路。按照“低碳”的要求,我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在能源、石油、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强制推行低碳经济技术,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我市的城市发展模式还应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五、大力发展低碳节能建筑,推动城市建筑物低碳节能改造

建筑能耗一般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达28%,连同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所占比重接近40%。应加大对节能建筑的宣传和推广,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在充分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设计和建造时应对建筑使用过程的节能运行进行前瞻性通盘考虑。同时,我市节能建筑占全部建筑的比例还不到15%,既有建筑的节能化改造任重道远。因此,应积极推动城市既有建筑物的低碳节能改造。

六、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

厦门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积极提倡社会责任理念,以及普及推广扩大低碳生活理念,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并动员居民去实践低碳生活,随时随处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加强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宣传培训。组织报刊、电视等媒体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采取培训教育、编发画册、张贴标语标牌、办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普及低碳经济常识;举办“中国厦门建筑节能博览会”,展出“厦门全市低碳总体规划模型”,使之成为宣传我市低碳城市建设和节能减排的重要窗口。

七、发展碳交易市场

通过碳交易机制,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可以低成本完成在本国原来需要高成本才能完成的减排温室气体任务,同时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全球而言还能同样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当前,我市相关机构与企业可以借鉴

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动。特别是随着CDM(清洁发展机制)体制和碳基金逐步深入我国市场,更多的厦门企业应该关注和利用CDM商机,参与开发CDM项目,加强我市的CDM能力建设。

八、发展低碳海洋经济,使蓝色经济成为厦门新的经济增长点

应加大深水航道、大型专业码头的建设,完善公路与港口、码头的路网对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快建立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海洋与渔业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海洋资源研发利用,建设海洋与水产高科技产业园区。切实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建设完备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抓好海上流动污染源的整顿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海洋环境检测预警体系,严格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九、加大低碳投入

随着新型电能、智能交通、公共交通更多的投入,居民的日用出行等成本会随之增加,低碳产品意味着高投入,制造业低碳制造、农业低碳种植等也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低碳成本增加终会作用在消费者身上。因此,政府应相对加大低碳成本投入,降低低碳产品税收、加大低碳产品消费财政补贴,及时惠及企业和民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手拉小手创文一起走下一篇: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