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实施案例教学论文

2022-05-0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教师实施案例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体系是学校发展建设的前提保障。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来建立人才管理预警机制,对专业人才进行动态的管理。对教师实施分类分层绩效管理,注重考核教师的实践运用能力和科研技术能力。同时,发挥学校各级督导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教师管理队伍建设,最终达到规范化教学管理的目的。

教师实施案例教学论文 篇1: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调研报告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10门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牵头研制“江苏省职业学校10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方案”。为找准我省职业学校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落实行动的起点,2021年3月—5月,由10个研制组按照顶层设计方案开展了全省教学调研,为下一阶段研制教学指导方案指明了方向。

摘要:为了解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教师对课程目标认知与实践定位存在落差,对新增课程内容不够关注,多数以考证成绩评定学业质量;师资结构趋于合理,但稳定性不强;参加教研活动积极性高,但自主学习不够等。为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加强评价研究,積极探索与课程标准相匹配的学业水平评价方案;开展参与式培训,引领教师在对话、实践、反思中提升认知;构建在线省级教研平台,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共创课程资源。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调研

202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该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路径。信息技术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应用基础”,除了在课程名称、课程内容上有所变化外,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以“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目标的转向不仅意味着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一系列较大变革的可能性,还涉及教师的价值改变、行为调整、条件配置、制度配套、策略选择等诸多问题的可能变革。新课程在教学策略、评价方式上如何改?是重新建构,还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修正提升?当前的课程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为教师创造有利于其专业发展的学习、资源和政策环境,让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过程中?这些都是当前江苏省教育行政与教科研部门最为关心的问题。对于未来的谋划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土壤上。为了解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发现当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精准有效的课程改革行动方案,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方案研制工作部署,我们对全省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展了专项调研。

一、调研设计

(一)调研内容及方法

结合对江苏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经验性了解,我们将调研内容确定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师资队伍、教研活动等6个方面,并根据各内容性质,设计了相应的调研方法。

(二)调研工具与样本选择

1.调研工具与对象。根据调研内容及相应调研方法,我们设计了两份问卷及一份访谈提纲。其中问卷一以一线教师为调研对象,用以分析师资情况、教师自主与他主教研情况及教师对于本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策略、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认知与实践,共设计了19道选择题和1道开放性问题。问卷二以各学校课程负责人或教研组长为调研对象,用以分析各学校在课程开设、教材选用、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情况,共设计3道填空题,5道选择题。除问卷外,我们还设计了9个访谈问题,访谈对象为学校课程负责人或教研组长,用以对教学现状、课程开设、师资队伍、现有经验等做进一步分析。

2.样本选择。组织全省13个设区市职业学校在本学期教授信息技术(原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所有教师填写问卷一,共收到有效答卷1029份,参与学校181所,各设区市参与人数比例如图1。

组织13个设区市所辖范围内所有职业学校负责本课程教研工作的组长或负责人(每校1人)填写问卷二,共回收问卷197份,根据提交问卷的IP地址删除重复问卷8份,删除问卷中总课时数低于20或超过400的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共计181份。

访谈采用抽样调查,分别在苏南、苏中、苏北三个片区进行抽样,选择南京、苏州、无锡、南通、淮安、泰州、盐城7个设区市进行了教师访谈工作。各设区市分别选择7—10所职业学校负责本课程的教研组长作为访谈对象,覆盖城市和农村职业学校,共访谈教师55名。

(三)调研实施与数据分析

调研于2021年1月实施,问卷一、二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统一组织相关学校相关教师填写。被访谈人员由各设区市根据访谈对象要求组织相关教师参加,要求被访谈者在访谈前先自行阅读与理解新课标,并准备好针对访谈提纲的文字材料。访谈采用在线会议形式,每组访谈会议时长为2小时左右。对于问卷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23进行统计与分析。对于访谈记录,主要采用文本记录后根据文字内容进行质性分析的方法。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课程目标上,教师认知与实践定位存在较大差距

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2009年版课程教学大纲、2020年版课程标准以及课程国规教材、2018年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考试大纲分析,将课程目标定位分为“关注信息技术知识与原理理解”“关注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关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关注学科核心素养”4个层次,并在问卷中设计了“您认为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哪方面能力/素养”。结果显示,有70.8%的教师选择了“学科核心素养”,24.6%的教师选择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明绝大部分教师认同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定位。

为进一步调查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实践程度,访谈设计了“学校在本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模式是什么?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体如何?”“你认为学校在本课程教学中有哪些不足之处?”等问题。根据4个层次的课程目标分类,对55名访谈对象的话语进行分析,对于同时提及不同层次目标的描述,取高级别作为其学校的总体目标定位。分析显示,在教学实践中,84.4%的教师将目标定位于“信息技术工具操作”,15.6%的教师定位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为检验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问卷设计了理解程度自评题让教师分别自评对4大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结果显示,约35%的教师表示“仔细研究过课标中的内涵描述,完全理解该素养”,约45%的教师“仔细研究过课标中的内涵描述,但一般理解,有些还不很明白”,约20%的教师“大致浏览过内涵描述,比较模糊”。总体而言,大部分教师仔细阅读过新课标,但在理解上还存在着不清晰,较模糊的状态。

(二)课程内容上,教师对不同内容重视不一,较少关注新增内容

相比2009版教学大纲,新课标增加了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程序设计等内容。问卷以新课标课程单元为单位,设计了教师对各部分重视程度的问题,共分5个等级。调研显示,教师最重视且课时量安排最多的内容是“图文编辑”和“数据处理”,分别为79.6%和80.4%;“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和“网络运用”两部分内容分别有88.4%和83%的教师比较重视或很重视,但分别有37.6%和34.3%的教师会为这两部分安排较多课时,离新课标的课时要求有一定差距。对程序设计入门、音视频的加工处理、人工智能初步三部分内容教师普遍不太重视,分别有27.5%、21.6%、27.4%的教师选择“偶尔遇到会提及”“从不提及”;对图形图像简单处理虽然重视的教师较多,占84.9%,但给予的课时量相对较少,有42%的教师仅安排较少的课时量,15%的教师“基本不提及”。相较而言,与考证内容重合的内容教师们关注度高,课时量安排较多,而其他内容关注少。新课标提出的程序设计、人工智能、音视频加工、网络运用、图形图像、信息安全等内容,有15%—25%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基本不提及”。访谈中,问及上述内容为何不教时,教师反馈的主要原因有“自己都不是很了解”“这个内容比较难,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没有配套教材,不知道如何教”等。见表1。

(三)教学方法上,认同“做中学”理念,但行动导向教学行为有偏差

课程目标的转向意味着教学方法的可能變革。为达成本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新课标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自主与协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复杂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境中,通过思考、辨析,做出正确的思维判断和行为选择,履行信息社会责任等”教学策略建议。在访谈中,请教师描述各学校主要教学方法或模式,通过对55名访谈对象的话语分析,发现主要的教学模式有两类,一类是“以工作生活相关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另一类是“以考证题目为载体,采用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学方法,也有部分学校采用两种方法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值得关注的是,有些教师虽然表述为采用“项目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但在之后的描述中,他们将“项目”定义为一道操作练习题、一个综合操作考题,采用的依然是“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在本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认同“做中学”理念,但实际采用“以考证题为载体,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模式的占56.4%,教学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较难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见表2。

(四)课程评价上,以考证成绩定学业质量,难以达成新课标要求

问卷显示,有95%的学校将本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与“考证”挂勾,证书以“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MS Office/WPS”为主。在访谈中了解到,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实施以“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考核方案。如泰州某职业学校的做法是上半学期以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MS Office合格率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下半学期采用项目式考核,依据学生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明确主题任务,如设计完整的电子小报、通过PPT完成一首歌曲的MV制作等来评定学生成绩。

问卷“您认为用该证书考核成绩作为本课程终结性评价是否合适”,对普通教师和课程负责人的回答样本进行了交叉分析,结果显示,普通教师与课程负责人的态度差异很大。认为“很合适”“较合适”的普通教师占80.8%,而课程负责人则仅占13%;而课程负责人认为“不太合适”“很不合适”的占到45.8%。对受访的55位课程负责人,40人认为“不合适”,其中一位提出“只要考证存在,考证前(的教学)基本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的观点。

(五)师资结构合理,但教师稳定性和课程重视度不足

调研显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年龄、职称结构较合理,专业背景也多为信息技术专业。但是,与其他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不同的是,有45.4%的教师在同一学期中除教授本课程之外,还教授如计算机原理、影视剪辑与特效等信息技术专业课,甚至还有少量教授其他公共基础课,如化学、德育等。此外,仅31.5%的教师“固定教授本课程3年以上”,有56.9%的教师为“不固定教授本课程,每学期/学年会有变化”。从以上数据可知,虽然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专业背景尚可,但教师队伍稳定性较低。从访谈得知,在同时教授多门课程的教师中,较为重视的是专业课的教学,而对基础课较为普遍的看法是“简单,随便教教”。

(六)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积极性高,但自主学习策略欠缺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90.1%的学校有基于本课程的教研组织,72.2%的学校能保持至少隔周1次的校本教研活动。但是,教师参加县(区)级以上教研活动每1—2周1次的频率仅为27.8%,每学期1—2次的占42.6%,13%的教师反映“基本没有参加”。从教研活动的形式看,县(区)级以上教研活动主要以讲座和现场听评课为主,占84.2%;专题研讨会、线上论坛、课堂观察、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形式开展不多。

对教师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调研显示,教师自主学习形式主要为“同事间的即时交流与研讨”“自我教学反思(如写教学案例、随笔等)”,隔周一次以上的频率分别为83.8%和71.3%。而更广范围内的阅读及协作学习,如“参与网上关于本课程的博客或论坛交流”“阅读专业期刊或论著”“自行浏览网络上的关于本课程的教学资源”等较少。在访谈中了解到,当前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优质教学论坛、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是导致教师参与较少的重要原因,同时因为参与的频度与深度不足,教师也尚未意识到此类活动对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三、政策建议

问卷设计了开放性问题“您对新课标实施有什么困难、疑问、意见或建议”,参与调研的教师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教师培训不及时、教材及课程资源建设不全面、课时不够、考证与新课标不匹配等。具体需求有:要落实好新课标,需要有最新的配套新课标的、质量高的案例式教材;部分新知识、新技术需要培训,让教师快速胜任对应新课标的课程教学;需要推荐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学习;改变考核方式,不以考证通过率作为课程评价、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等。结合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评价研究,积极探索与新课标相匹配的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本次调研反映出“考证严重阻碍课程有效实施”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研究未受到充分关注有关。新课标已颁布一年多,除零星研究外,较权威的研究基本停留在课标中提出“指导性建议”上,“考证”若没有新的替代性产品,基层学校将难以开展测评工作。因此,应当在省级层面成立由信息技术课程专家、一线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专项课题组,以课标的评价建议为指导,集中力量进行课程评价研究,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工具的研究与开发,并将其作为省学业水平考试的测量工具,用评价来引领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

(二)开展参与式培训,引领教师在对话、实践、反思中提升认知

落实新课标,教师需要专题培训,在内容上以内涵理解和教学策略的探索为主,在形式上需改变参培者被动接受的模式,可以增加“参与式研修”方式,以教师为主体,为他们创设平等安全的对话环境,为他们搭建群体知识建构的平台,充分尊重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初期理解和已有经验,让教师在与专家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对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并基于新理解开展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协作性反思,不斷深化与修正对课程的理解,提升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

(三)构建在线省级教研平台,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共创课程资源

当前网络教研在教研共同体构建、网络教研活动设计、人际互动设计、实践性知识的创生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可靠的实证研究[1][2][3],构建基于网络的省级教研平台,创建一线教师、课程专家、教研人员的教研共同体,开展多主题、多层次、多区域,形式各异的教研活动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建议由省级职教教研部门牵头,以主题(单元)为单位,组织开展异步论坛、主题研讨、听评课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同时允许市、校、教师通过申报的形式自主申请组织基于不同主题的教研活动,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参与;也可以通过此平台建立起动态资源库,采用积分制鼓励教师分享自己的各类教学资源,如课件、试卷、教案、自编项目、课堂实录、已发表论文等,教师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点评、质疑、提问、与作者交流等。要形成这样的教研共同体及共生共享的动态资源库还需配套相关的激励措施。如,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频次和深度与其继续教育学时和评定挂钩,开展优质资源评选,将教师的参与情况纳入对学校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等。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的成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7).

[2]杨卉,王陆,张敏霞.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体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2).

[3]汪晓凤,陈玲,余胜泉.基于实践性知识创生的网络教研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

责任编辑:夏英

作者:张莉 房忠东

教师实施案例教学论文 篇2:

谈高职院校实施规范化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与探索

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体系是学校发展建设的前提保障。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来建立人才管理预警机制,对专业人才进行动态的管理。对教师实施分类分层绩效管理,注重考核教师的实践运用能力和科研技术能力。同时,发挥学校各级督导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教师管理队伍建设,最终达到规范化教学管理的目的。

动态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管理绩效管理督导学校作为培养和输出人才的主体,急需根据市场情况为企业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出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尤其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因此,千方百计地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教师素质,严格管理考核体系,应当是学校工作的重点。通过建立人才管理预警机制,使专业学科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相吻合。对学教师实施分层分类的绩效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体系等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高职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一、实施动态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人才管理预警机制

建立人才管理预警机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已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布局不相匹配,应该减少或停止过剩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一部分产业需求缺口大,出现部分专业行业暂时用工短缺,学校专业结构与行业产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学校在专业建设上要根据社会多层次结构性和复杂性变化的要求,分析地区经济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针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要求,来调整学校专业设置,专业招生人数应随着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课教师建立人才管理预警机制,创建急需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建立动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学校要及时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根据新专业要求构建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要满足专业的结构性和教师职称层次结构性的要求,要统筹兼顾。另外,在专业人才需求方面要全面进行严格的考察,做出正确的市场预测,专业教师结构要满足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确保教学计划目标的实施。根据学校发展远景制定专业教师培养规划,考核各分院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

在培养和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时,严格把关“引入”人才质量。控制“引进”和“培养”的比例关系。在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问题上应注意超前性和周期性。在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问题上,首先考虑该专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然后再决定专业教师培养的高起点、高标准。对于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关键抓住专业教师培养的投资力度和引进教师的使用问题。每年根据教学任务量与师资变动情况,实施增补新的教师计划,对不适合的教师予以更新替换。根据督导专家评价与研究工作会议,查找问题,提出下年度工作的方向与措施。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前提。建立人才管理机制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与引进人才签订合同时,要求在其聘任期内必须达到较高的教学水平并做出一定的贡献,否则可以解除工作合同。

二、按照考核的技术性、实践性和科学性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教学评估,学校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情况,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程度,能够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校整体把握教师的教学情况。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既要满足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原则,又要体现科学性、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原则,对于评价的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在制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手段,并根据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理,做出表扬或批评。

完善现有的评价主体,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加强教育质量管理,完善教学评估体系是教学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方法,有利于考核教师的实践运用能力和科研技术能力。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在考核指标完善中应该考虑到“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取得专业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教学方法改革、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要求。

(一)把“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力”作为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指标

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在专业课程改革中不断扩充新内容,更新教学理念。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新信息、新概念和新技术理论。所以,应该把教师具备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能力作为教学管理考核的一项内容。依据社会对专业学科的发展要求,构建教师专业教学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考察活动,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

在教学管理中对考核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找出教师专业水平差距和教学能力欠缺的原因。由学校举办各种培训方式,培养教师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及时跟踪专业前沿的理论发展,增强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教师能够及时将科学成果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运用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和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充实教学内容,降低教材内容陈旧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影响。

(二)把学生通过考试取得的技术等级作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直接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经济发展服务。因为教育职能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技术能力提出来严格的要求,因此要以培养学生取得专业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等级和学生所占总人数的比重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量化指标,把学生晋级外语和职业资格考试等级证书的数量及学生所占的比重,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和评聘的参考指标。把培养的学生通过了某项专业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等级标准和学生所占的比重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能够反映出教师真实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的延伸。

(三)把新的教改方法所占比重作为考核教法改革的评价指标

在教学中把实施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驱动任务教学法等新的教改方法所占比重作为考核教法改革的评价指标。由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相对滞后,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职业的成长。实践性知识具有情境性、案例性、综合性、隐蔽性和个体性等特点。因此,必须提高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不断扩展专业实践能力,进而达到社会对教师技术方面的专业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以实施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驱动任务教学法等在教学使用中所占的比重,作为衡量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考核指标。把项目任务和情景教学法深入到教学中,根据专业学科的发展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坚持把教法改革的能力与学校发展远景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以课题研究成果或论文等级作为评价教师考核指标的一个尺度

职业院校不仅为地方经济培养蓝领技术工人,还要为地方产业的发展和产品改良的研究做出贡献。如果以课题研究成果或论文等级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能够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增强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教师只有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把新技术理念和新技术成果带进课堂。以上各种评价指标能够考核教师的教学专业增长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谋生及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教学评价是通过学生评教系统,教学质量评教系统和管理人员监督监察管理的监管过程,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在教师评教系统中,在评价内容上增加了实效性评价内容,确定了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使培养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运用学生评教系统和实际反馈信息,能够及时反映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教师教学更能符合学生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实施分类分层管理,量化绩效考核管理方法

实施分类分层次的岗位设置及管理方法。将科研项目和专业中的新课程列为重点考核,提高一线教师的绩效指标,按岗酬薪,按贡献领取津贴。建立各种评价考核制度,运用绩效考核机制实施核定工作量,进行资金利益分配。

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按各院系贡献确定奖励津贴总额,考核评价等级系数由各院(系)自行制定,对于干部任用,实施岗位轮换等措施。

探索分类分层次的岗位设置及管理办法,设置学科、课程、实验室岗位有利于明确岗位职责,量化工作任务。实施绩效管理,规范了教学管理的考核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使教师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建立督导监察管理方式,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设置督导检察部门,建立督导监察考核制度。学校和各院(系)分别建立督导组织机构,由督导部门指导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与精品课建设。对专业课程建设方案的落实情况实施阶段性的审查,监督考察各分院教学建设方案的执行情况。

每个监督管理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一方面,实施全面的监督考核和管理部门之间的排查;另一方面,还应该发挥管理者之间的互检作用,充分完善管理职能,使领导者有的放矢,能够及时解除学校的安全隐患。

总之,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健全的制度和方法体系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保障。在稳健中求发展,在和谐中激发教师的潜能。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拓宽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合理调整学校的发展规划,使学校在改革的浪潮中利于不败之地。通过学校与行业企业对接,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学校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佐明.珠海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吻合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2):19.

[2]沈建国.高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实践[J].职教论坛,2013,(5):20-21.

作者:温如春 窦勇

教师实施案例教学论文 篇3:

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价值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实施案例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案例教学 问题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培育和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结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方面的差距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差距,因而众多企业都加快了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步伐,更加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更加注重企业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兼顾,更加注重企业个人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统一,并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了企业的战略高度。

在此背景下,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通过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具有根据内外部相关信息做出有利于支持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能力;

二是要具备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最新进展状况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如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人员开发与培训、薪酬管理、绩效考核与人员沟通等专业知识及应用;

三是要具备在问题诊断、实施组织变革以及进行结果评价等方面掌握 “变革过程管理”的相关技能;

四是必须具备“综合能力”,即综合利用其它三个方面的能力来增加企业的价值。

独立学院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基层管理者和生产者,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讲授使学生初步具备上述的四种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至关重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价值和较强实践性的课程,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如果能得到及时的发现、挖掘和整理,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共同分享,将有利于对学生上述四种能力的培养。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讲授中实施案例教学为例,分析实施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善的策略。

1 当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最先开始在法学院和医学院应用,后来哈佛大学商学院成功把案例教学应用到企业管理教学中来。我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开始探索案例教学法并逐步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应用。目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也经常使用案例教学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案例教学的效果不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授课教师对案例教学的重视不够

案例教学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案例分析中,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应用情况,并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在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虽然授课教师都会进行相应的案例教学,但大部分老师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案例教学提升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只是把案例教学作为当前一种流行的教学方式,没有真正在案例教学中下功夫;同时,大部分老师没有受过案例教学的训练,教师本身对案例分析的能力不强,进而使得案例教学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掌握案例教学的精髓。

1.2 没有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案例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效果好的前提是要选择合适的案例。独立学院的学生属于三本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和二本、一本高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而且管理类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中小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

目前,基本没有适合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案例教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案例主要来自于国内外知名企业,而且国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居多。很多国外知名企业的案例虽然精彩但却不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而且外国人编写案例特有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也令人多少有些不适应;国内知名企业的案例虽然反映的是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但毕竟是大型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的情况有较大差距。

因此,选用这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距离,学生会觉得未来自己只在中小企业工作,国内外大型企业与自己无关这样一种心态,进而会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1.3 案例教学过程组织不当

在案例教学占用的课时较短的情况下,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非常高。

一方面,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要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高超技巧,引导学生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做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因此,案例教学过程的组织至关重要。目前,独立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上课时给学生一个案例,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找几个小组学生分析一下,老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简单的评价,最后老师对案例进行总结。这样的组织过程,使得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而且很难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目的和效果。

1.4 案例教学过程缺乏互动

案例教学不仅需要学生间的争辩和讨论,也需要老师和学生间的互动。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老师发的案例以后,一方面学生在小组中的争辩不够、参与度不够,往往只有认真学习的学生能够将案例从自身认识的角度进行剖析,那些不太认真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只起到陪衬的作用;而且学生较少走入企业,社会实践的经验非常少,大家背景相似,阅历很浅,很难在讨论中有激烈的争论,不能从独特的角度看问题,提出有见解的新颖的观点,难以形成良好的讨论局面。

另一方面老师和学生之间很少角色互换,也缺少共同参与讨论案例的情况,往往老师只听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很少实际参与其中。

这样只能是就案例分析而分析,无法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能力。

2 解决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问题的策略

2.1 提高案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激励教师进行案例教学

首先,独立学院教务处领导、经济和管理专业的院系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的意义和目的,并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教务处可在研究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经济和管理专业的院系领导要求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并与没有进行案例教学的授课在课时计算上有所区别,进而营造一种鼓励案例教学的气氛,使得教师有一种克服困难、搞好案例教学的劲头和热情,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走入良性循环、不断完善提高的重要前提。

2.2 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建设好案例库

建设好案例库,首先学校可通过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给予经费上的支持,确保教师能够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到案例库的建设中去。

其次,教师在进行案例库的建设中,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要多渠道收集案例和撰写案例。教师平时不仅可以从新闻报道、通讯、经济管理类论文、企业经验类书刊中收集相关素材,然后编写案例;还可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走进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撰写企业真实案例。

二是所选择的案例要符合独立学院三本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案例所包含的信息量要集中和丰富,同时案例所涉及的问题要具有时代特征和富有吸引力。

三是可先编写学校内部使用的案例集,等时机成熟再把案例集出版。

2.3 做好案例教学过程的组织工作

要做好案例教学,教学过程组织工作非常重要。为此,授课教师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挑选好合适的案例,授课教师事先要对案例内容熟悉,并有自己的思考,然后把案例提前发给学生,同时给学生交代具体的任务要求;

二是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引导小组同学对问题进行争辩,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决策;

三是引导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分享,并注意要求其他同学认真的倾听;

四是授课老师最后要注意对案例分析的点评。

2.4 加强教师案例教学培训,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能力

实施案例教学,除了要有合适的案例以外,授课教师的案例教学方法和技巧至关重要。针对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授课老师大多是来自于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相应的企业实践经历,可要求授课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通过顶岗实训来获取实战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相关的案例教学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案例教学技能。

2.5 注重案例教学中学生成绩评定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在案例教学中,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分析视角和看法也不一样;而且,作为一个实际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因此,老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应该单凭任课教师的主观印象来判断,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案例分析评分机制,如拟定详细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任课老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来给学生评分,尽量减少主观性。

参考文献:

[1]孙承毅.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管理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2]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3]罗珊.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人力资源管理,2012(5):172-173.

[4]张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9):99-100.

[5]陈佳.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实施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120-133.

[6]苗小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趋势展望[J].企业改革与战略,2012(9):54-55.

基金项目: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项目(ZYGX201409)。

作者简介:

覃艳华(1972-),女,苗族,广西河池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供应链管理。

作者:覃艳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文教师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砖混结构设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