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2-11-15

我院坚持“立足常州, 面向长三角;面向基层, 服务江苏;工、管并举, 工、管、经、文、艺协调发展;培养适应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定位指导思想, 遵循“区域性与开放性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结合、必要性与可行性融合”的专业设置原则,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本文对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谈几点粗浅看法。

1 加强对专业岗位群的研究,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随着江苏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 目前在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中以下几类人才最为短缺: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维修一线技术工人;能从事相应技术应用与服务工作的工艺师、现场管理者、工程师助理、营销人员;能在小型电子企业自主完成一般小型电子产品、协助完成中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和技术推广的开发设计人员。在对长三角地区电子企业的充分调研和了解地方电子行业发展现实的情况下, 提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五大主要就业岗位群:电子产品装配、电子产品技术维修、电子产品一线生产组织与管理、电子产品设计、电子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

通过对现阶段专业岗位群的研究, 结合长三角电子产业集群优势和常州区域经济发展, 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思想素质高,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 具有电子及信息工程领域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能力及一般设计开发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敬业精神的, 能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 专业建设目标与总体思路

2.1 专业建设目标

深入研究当地及周边地区企业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 结合企业岗位要求,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 由学院主导, 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建设, 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需要, 融“产、学、研”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功能明确, 布点合理, 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工程环境的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打造社会服务平台, 积极为电子行业提供人员培训、技术服务支持, 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省内一流水平的特色专业。

2.2 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2.2.1 建立工学结合素质与技能并重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分析确定和建立本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 通过与行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按照岗位群技能需求, 改革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之间内在联系, 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强化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2.2.2 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引领专业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根据岗位群技能需求及工学结合要求进行课程重组, 重点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及“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制作”2门精品课程, 推动和引领相关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2.2.3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形成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培养和引进, 建成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行业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专业带头人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知名度, 骨干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强、技术开发水平高, 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工程实践经验丰富。

2.2.4 建设完善生产型实训基地

为强化学生核心技能培养, 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关系, 重点建设2个紧密型、能实施工学交替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水平, 让学生得到扎实、高效率、高技能的实训,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3 教学改革措施

3.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分析确定和建立本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 通过与行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按照岗位群技能需求,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3.2 健全管理制度

学院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出台了《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实施办法》、《重点建设专业和重点建设课程的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 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3.3 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

本专业教师长期深入行业企业, 调查职业需求, 定期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共同开发了“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全面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实施了项目化教学,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校内实践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

3.4 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的校本教材

以典型项目为载体, 结合学生学习基础, 自编了“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模拟电路设计与制作项目训练”、“数字电路设计与制作项目训练”、“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制作项目训练”等校本教材, 更有针对性、适用性强。

4 专业特色的体现

4.1 发挥民办高职院机制灵活优势, 密切产学结合, 服务地方经济

本专业以长三角地区和常州市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数千家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为雄厚背景, 发挥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机制和用人机制灵活的优势, 积极探索和创新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面向地方经济, 培养中小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电子技术紧缺人才。

4.2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本专业通过校企合作, 共同探讨、创新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共同开发课程和相应教材。专业核心课程全面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实施了项目化教学,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校内实践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专业学习的全过程, 从校内到校外, 始终贯穿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育,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很大提升。

4.3 依托常州科教城和示范性高职院,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目前, 我院与常州大学城的高职院校、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新北区产业联盟合作, 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先进教学实训设备来进行现代化教学, 加大了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 取得了很好效果。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建设与教学改革, 提出结合专业岗位群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建立工学结合素质与技能并重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体现专业特色。

关键词:培养目标,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教学改革,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 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11:16.

[2] 吴亚敏, 丁如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 2008, 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家庭健康指导下一篇:重庆市永川区现代服务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分析——以影视业、餐饮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