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1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论文 篇1:

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探析

[摘要]随着东南亚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东盟各国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文章通过分析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国际化趋势,重点对体育师资培训模式中的构建思路、理论依据及培训的主体内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旨在勾画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的主要类型,体育院校通过实施多渠道的资源整合,不断满足东盟各国在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区域体育产业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

[作者简介]方安(1980-),男,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经营管理;韦军(1971-),男,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保健康复。(广西南宁5300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快速推进,推动了东盟各国在人才资源合作领域寻求合作。各级体育院校应抓住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人才培训的契机,大力开展高校体育师资培训,为该区域国际产业合作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一、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国际意蕴

信息时代的知识特征大大转变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原有的教学理念,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远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方法主导了当今教育培训的潮流。运用国际视野审视高校体育师资培训,应借鉴和参考国内外对于师资培训的宝贵经验,兼顾培训模式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实施体育人才培养合作战略需加强国际协作,整合教育资源,在各级体育院校中成立体育培训机构,沿用国际化继续教育理念,培育优质体育师资人才,构建服务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平台。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及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通过理清体育产业与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关系,建立高校体育师资培训平台,能够更好突破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语言、业务和技能的瓶颈,为双方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夯实智力基础。

二、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性质定位

1.特色性。特色性是指体育院校特有的、能够吸引东盟各国高校关注和提升合作愿望的培训理念和教育模式,它是各级体育院校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特色性强调的是培训环境、师资力量、资质认证、实践环境等核心要素。培训教师队伍要根据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状况与形势,开设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体育经营、体育管理和体育服务等培训课程,满足东盟各国体育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燃眉之需。

2.民族性。民族性的本意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和表现,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迄今为止,我国已发展了龙舟、龙狮、武术等一批具有健身和娱乐双重功能的民族体育传统项目,其产业发展价值不言而喻。2009年6月举办的中国—东盟龙舟邀请赛便是一项促进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典型赛事。因此,高校体育师资培训应作为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化的杠杆,体育院校要利用各类民间节庆活动,创办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和赛事,完善其竞赛机制。

3.国际性。国际性是指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的教育理念应与国际继续教育的发展理念相符,体育院校通过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创新特色。用教育培训提高东盟各国人员的国际化视野。此外,体育院校还应加大文化产业的研究力度,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国际旅游热潮,将滑水、摩托艇、空中跳伞、沙滩排球、冲浪、潜水、帆船帆板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项目融入其中,开拓体育休闲旅游市场资源。

4.应用性。应用性是指体育院校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按照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拟定培训内容,培育符合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一方面,体育院校可以借助于正在规划或已经启动建设的广西体育产业城、南宁李宁体育园、平果体育产业园等一批体育产业示范园区作为高校体育师资经营管理体育产业的培训内容;另一方面,体育院校可以利用依托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现有桥梁作用,以访问、邀请、观摩和举办赛事等形式,提供受训队伍与广大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交流机会。

(二)构建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

1.加强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加大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对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作用十分显著:一是精品课程能够发挥体育院校在办学模式上的优势,利用各种教育培训环节展示品牌、特色和专业优势;二是体育院校可以将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实践模式等精品课程的教育精髓融入高校体育师资的培训模式之中,进而加大对于人力资源培训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

2.加大体育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民族体育项目的普及和发展。广泛开展体育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民族体育项目,建立健全竞赛制度和赛事研发,是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策略之一。游泳、举重、跳水等南方地方优势项目在选材、训练与竞赛体制上具备强大的竞争实力,是赛事策划、商业运作、产业开发的基石。龙狮、龙舟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 目,在东南亚也十分普及,社会活动需求量高、利润空间大。

3.切实发挥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的建立能够为中国—东盟体育文化提供交流平台,通过完善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有利于体育院校加大继续教育投入与研究力度。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的建立还可加大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院校的合作力度,为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主体内容

1.培训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制订。高校体育师资培训对象是从事高等教育中的理论与技能教学,拥有思考与分析体育教学、实践及其发展规律的能力,同时参加培训的总体需求存在差异的高校教师群体。因此,培训需要围绕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针对受训对象的需求科学地制订培训计划,根据东盟各国体育产业与培训学员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合理运用专家讲座、学术论坛、人才交流、赛事实践等多元培训形式。

2.培训师资团队的遴选和组建。培训师资的遴选,可由实践型、协作型、学术型等不同风格的师资组成,尤其是对体育经济、体育管理、民族体育、运动竞赛等专业师资的选择。对于优秀培训团队的组建,应从国际化教育培训的角度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培训内容,利用选送外派、学者交流、在职教育、定期研修等渠道,采取以会代训、案例教学等模式,组建一支由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行业专家、权威人士所组成的、年龄结构配备合理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3.教学的运行和质量监控。高校体育师资培训大力提倡教学进程从内容到能力、教学研究跨课程整合、创建校园学习型社区、双语互动教学等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培训部门通过开展有关体育赛事和产业经营领域的互动研讨,对教学、考核和教学效果反馈实施效果跟踪,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此外,要重视培训的实践环节监控。一是在培训师资队伍系统传授专业技能时,注重对教学内容中的观摩、交流、比赛等实践手段的质量评价;二是充分利用体育职业技能鉴定站、体育中心、训练基地作为高校体育师资参与各类体育赛事的平台,并且关注受训队伍对于体育赛事的筹划、组织、运行、管理等实践环节的运行效果。

4.培训档案管理和培训评估体系。档案的建立和培训效果评估是记录高校体育师资培训过程,不断创造体育师资丰硕成果的重要依据。培训工作作为体育院校开展成人继续教育的一项发展战略,必须站在现代教育管理的高度,将培训归案管理视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通过在继续教育中心成立培训的专管机构,出台相关管理制度,统一为管理文件、培训教材、受训师资信息、培训队伍资料等培训数据进行数字化储存。培训评估是判断教育培训质量优劣的重要手段,能够对高校体育师资培训起到监控和反馈作用。培训评估体系的建立,要求体育院校充分考虑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培训环境、培训目标等与教学质量相关的诸多要素,培训职能部门采用访谈、观察、调查、反馈等方法实施教学质量跟踪和监控,不断优化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

三、高校体育师资培训模式的类型及其资源整合

国外对于体育教师的培养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把理论培养与实践训练放在同一阶段进行;另一种是在两个不同的阶段里分别侧重理论和实践,第一阶段以理论培养为中心,辅之以实践训练,第二阶段以实践训练为中心,辅之以理论培养。2004年至今,借助中国—东盟经济战略合作这一契机,冠以中国—东盟头衔的青少年培训基地、妇女培训中心、法律培训基地、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以及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等基地先后在南宁、桂林等地成立。有关双方人才教育与合作的理论研究成果或体育活动可谓方兴未艾。中国—东盟国家语种教育、中国—东盟留学生教育、高校体育师资进修培训、广西高职与东盟人才教育合作模式等关于教育与培训的活动陆续举办。实践证明体育院校利用多渠道的资源整合,可以形成以下三类高校体育师资的培训模式。

(一)高校体育师资的交叉培训模式

高校体育师资的交叉培训模式是指体育院校应加强与体育机构或体育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力度,研究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施交叉培训,提升高校体育师资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一方面,可以将高校体育师资培训作为一项实施东南亚体育人才继续教育的体育人力资源战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文化机构和民间的合力,建立产、学、研、政合作机制,争取国家和地方以及东盟方面在政策、资金和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将高校体育师资培训作为一项体育人才国际合作的特色课题,逐步建立完善后方(国内体育和文化部门)和前方(中国驻东盟国家使领馆)的常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使领馆在中国-东盟体育合作发展方面的调查研究、决策咨询、联络协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体育师资的纵向培训模式

高校体育师资的纵向培训模式是指培训要以国家、省、市三级行政关系作为培训工作的导向,借助三级纵向的管理、科研和技术力量,为师资培训内容的研究提供教育质量保障。同时,利用国家、省级和地市体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隶属关系,为培训学员参与各类体育赛事的筹划、经营和管理活动提供机会。例如,由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和广西体育局主办,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平果县承办的“首届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发展论坛”就开创了中国—东盟体育产业文化交流的先河,为构建高校体育师资的纵向培训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三)高校体育师资的横向培训模式

高校体育师资的横向培训模式是指体育院校应建立与同类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以参观、访问、会议、竞赛组织等形式定期开展有关高校体育师资培训的学术交流,达成高校体育师资联合培养合作框架。整合体育院校之间的资源优势,努力形成与不同高校体育院系之间的长效培养机制,通过合作举办研修班、培训班、学习班等活动,在培训中坚持横向合作的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利益平等的理念。实现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杰.关于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9(27).

[2]司传平,郭子林.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理工高教探索,2004(6).

[3]童康,皮文彬.当代国外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J].教育与管理,2002(1).

作者:方安 韦军

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论文 篇2:

关于中泰高校体育教育合作交流的思考

【摘 要】本文论述中泰高校体育教育的合作与交流,针对中泰两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交流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需正确认识体育的国际交流,了解中泰双方体育教育思想、体制和教学模式的区别和优缺,根据学情差异应用体育教育模式;同时通过相应的内部心理调适措施和外部干预机制使学生适应异国文化,采取留学生“双趋化”管理,减少合作交流中的摩擦和冲突,实现满足人才培养需求获得共赢。

【关键词】中泰 高校 体育教育 合作 交流

随着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泰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对教育的需求也不断扩大。2007年中泰两国签订了《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定》,2009年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等协议,这些协议为两国高校的合作办学、学生交流学习、师资科研合作和各类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保障和指导意见。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体育大国,不少项目竞技水平高,体育设施先进,体育人才辈出,但在体育教育上,不少高校仍采用按部就班、过多强调技能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改革的新思想和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難。泰国教育对外开放一百多年,有良好的教育发展基础,大部分高校采用西方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按西方的标准去设置课程和培养人才,注重教育的国际化,但在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中也发现部分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大幅下降和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实现资源共享,获得共赢,中泰两国的体育高校开始了交流合作的探索之路,体育教育作为体育院校的支撑性学科成了对外交流合作的首选领域。
一、中泰两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交流存在的问题

中泰两国体育教育虽有一定的共性,但有着体育思想文化上的根本区别,导致影响体育教育的有效因素相差甚大。近代西方文化席卷东南亚后,中国由于文化积淀较深,异域文化在对汉文化的冲击过程中,逐渐被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文化改造、吸收,逐渐中国化。而泰国在西方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外来文化消融本土文化,形成了以佛教文化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除了社会文化、体育文化,受教学生整体有差异外,中泰两国体育教育发展基础和过程的差别,导致现行教育观念,教学过程、教学的手段方法,评价手段也有较大不同。中泰两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交流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跨文化的不适应。文化适应指的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自然适应和融入的过程,是个体和群体到另外一个陌生的社会经历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跨文化适应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从留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中泰体育教学专业学生适应跨文化的表现基本符合Oberg提出的跨文化适应U性曲线模式,会经历蜜月期、文化休克期、调节期和适应期这四个阶段。具体表现在,学生刚到国外学习初期,虽语言表达能力差,但有满腔的热情,对周围的环境感到好奇,能敞开胸怀接收外部信息。对于体育类学生而言就是通过活跃参与体育运动来实现与环境的良性互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沟通障碍的积累,行为、价值方面的冲突,会让学生产生压力和焦虑,对异域文化产生排斥和抵制,表现为学习出勤率低,参与活动主动性下降,情绪低落,思念原文化和故土,诟病当地文化和当地人,潜意识减少与异文化社会的信息交换。由于语言的进步和自身的调整,留学生对文化的不适应后期会获得改善,慢慢走进适应期。

在文化的适应上,众多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德国心理学家Dieter Danckwort根据留学生的适应过程把文化适应划分为观光者阶段、分辨纠葛阶段、稳定适应阶段和归国前阶段。但无论是哪个模式和过程,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都会经历一个跌落的沮丧期。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文化的差异性来采取相应的内部心理调适措施和外部干预机制,以减轻和缩短这样的一个文化休克期,让学生尽快地调整,适应环境的要求,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从实践来看,中泰体育学生在文化上的不适应主要为:中国学生对佛教教化、性文化的不理解,泰国学生对中国社会环境和社交文化的不适应。出国前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和跨文化培训、条件筛选,出国后东道主国家学校对学生学习生活安排、学生个人自我调节、社会环境友好度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适应。

(二)学习上的困难和困惑。体育课程有丰富的肢体动作性语言,强调动作与语言的配合,情景性强,理论中传授的语言在术科课程中得到实践。所以课程对语言的依赖较其他理论课程低,有利于学生的外语学习,学习中学生遇到的语言障碍较小。

泰国高校的理论课堂授课形式灵活,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培养学生自学、归纳总结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以4课时的理论课堂为例,老师一般会用1个课时来讲授课程的纲领内容并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用2个课时来合作研究学习内容(时间不够则利用课余时间);最后一个课时则是小组成员采用其认为合适的形式、手段、方式来阐述小组学习的内容和作业的完成情况,阐述不拘泥座位形式(席地而坐、围圈坐、分散坐均可),不拘泥于媒介(用多媒体、黑板或是其他媒介均可),不拘泥表达方式(阐述、表演、演示均可)。老师在课堂中起承转合,起抛砖引玉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显得非常的多元和丰富。但这样的课堂也存在课堂纪律散漫、人员随意走动、严肃不够等问题。小组学习一边吃东西、一边玩手机、一边聊天的现象非常普遍,学习效率低,导致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外学习时间才能完成作业。相对来说,国内授课内容较多且较系统,课堂学习要求纪律性强,受到原有学习方式、本地思维的影响,前往泰国学习交流的中国学生会明显感觉课堂授课内容少,同时由于语言的障碍,通过阅读资料获得知识的能力有限,难以通过自学理解学科的难点,从而陷入认为学不到知识的彷徨困境中,不能充分享受自由快乐的学习方式。对于来华留学的体育学生来说也存在上述所说的同类问题。讲究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泰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上课随意,老师对学生要求也不是特别严格,不会强迫学生学习和掌握技能,考核和注重的是学生课堂上学生是否讨论和计划,是否分工协作和相互帮助,实践操作时间步骤的规范和科学性,客观的结果和熟练程度,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器材回收和场地使用卫生,这样的课堂授课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泰国高校体育师范类专业要求学生除掌握上述的教学理论和技能外,还要求学生学习涉及保健卫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授课系统,考核学生是否了解理论,是否掌握动作的要领和技能,通过学习能否提高技能,能否顺利地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差异,会直观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在高校体育科目教学组织中,中国学生认为泰国老师运动理论和技能偏弱,从而忽略其他的教学优点。而泰国的学生觉得中国高校教学系统,技能获得提升,活动强度大,但体育教内容学相对单一。中国学生和泰国留学生之间都要经历一个原有观念和习惯的调试过程,通过换位思考,看到不同教育体制的优缺,能根据学情的特点,选用合适的体育教育模式。
二、对高校开展体育教育交流的建议

(一)跨文化现象的应对。跨文化现象的存在,是留学生国外学习和生活的一个坎。从相关的跨文化适应模型来看,开展教育合作的院校需做好学生出国前的准备并协助其在东道主国家的适应。出国前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和跨文化培训,建立筛选程序,给学生设置适当的心理预期,这些充分的行前准备工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调节以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民族特性、原文化、行为方式,换位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关心学生,组建学生语言学习的“一对一”语言帮助伙伴,搭建学生对外交流的平台,通过各类活动和运动增进学生融入学校的生活,以减轻留学生的不适应。加强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学习,从表象来分析其内在蕴含的文化,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减少跨文化交流中学生内心对异域文化的抵制,防止“接触性文化疲劳”和文化休克。

(二)留学生“双趋化”管理。在体育教育专业上,不同国家的学生身体素质、思维模式,社会价值观,包括以后教育面向的对象都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尚未成熟的留学生教育和留学生交流项目,趋同化管理会产生众多矛盾。如学校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来设置相应的课程、管理和服务,在校园中造就留学生和本校学生的相互隔离,亦不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共同成长。所以既要考虑到文化的多元性、情况的特殊性,又要顾虑到学生的学习成长,意味着在教学、教育方向上要趋同于本地学生,在学习、生活、服务和管理上某些方面需有个性化的安排以促进学生的适应,减少学习、生活中的摩擦。

(三)正确认识体育国际教育。随着中国跟东盟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更多的方面会有渗透和交融,体育教育亦不例外,它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它将会向周边国家、向世界开放,它的国际化不仅意味着了解国外体育、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更要知晓这些因素如何融进国民的生活中,促进国民身心的发展和社会和谐。体育教学受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环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同时它根植于社会活动和社会文化,离不开它所处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所以对于教育者和学生来说,如何看待、借鉴和学习不同国家的体育教育,如何通过文化融合和适应来减少摩擦和冲突,适应不同内在和外在的学习形式,最终实现学为所用,这是中泰体育教育的从教者、学习者应深入分析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旭霞,王艳琼,郭伟杰.泰国孔子学院的体育传播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6)

[2]陳正.留学生教育的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G]//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3]程立新.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胡永红.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雷 君(1983—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国际教育与交流、东盟体育、体育旅游。

(责编 卢 雯)

作者:雷君

高校体育课程双语教学研究论文 篇3: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排球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摘 要 在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全面提高高校排球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和竞技能力,使排球基础课教学适应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排球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所有高校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排球 精品课程

所谓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排球精品课程的建设为高校排球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排球精品课程的成立更是推动排球运动前进的动力。

一、排球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必须符合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要严密结合教学目的。排球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排球课程的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该观点来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习掌握其基本技术并能灵活运用。

精品课程教学理论内容涉及面广,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具体的应用程度和前景等,安排大量有趣的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技能。教学内容深刻而且要生动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

(二)教学内容体现培养学生自己主导自己的体育学习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观认为:实踐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的客观的、感性的活动。排球课程具有实践的本质特征,应该完全交还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思考、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实践和空间。让学生学会的是如何去锻炼,如何主导自己的体育学习。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更应该体现出此目的,以便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符合时代性

1.力求教学内容反映学科最新成果,充分利用学位点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成果,将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2.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带操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组织比赛与裁判工作能力等。

二、排球精品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建设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和实践练习为主,两者交互穿插进行,充分提高学生排球基础理论,基本技术、战术的掌握与提高竞技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国家级体育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就是让广大学生享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教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课堂的开发设计正好激发一部分学生网上学习的兴趣,现实课堂和网络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加强排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效果

教育信息化的时代特征,要求教师须熟练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技能,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以实现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排球精品课程要有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要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有计划地合理调配各年龄段教师,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充分利用中青年教师骨干,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以提升其综合素质。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排球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应实现传授向学习转变、教学向教育转变、专才向通才转变的人才培养。

鼓励和倡导在排球普修课中尝试双语教学,这是使排球学科走向世界,也是未来排球学科发展的需要。

四、排球精品课程管理机制建设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排球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十分重要,要把最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生互动所形成的课程精华搬上网络,使广大学生可以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并且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借鉴,相互沟通提高。

(二)完善排球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建设并及时更新精品课程网站

排球精品课程的共享教学资源直接来自排球精品课程的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果,因此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是一个紧随精品课程自身建设与改革步伐的动态过程。针对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的这种特点,制订一个带有一定前瞻性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规划是非常有帮助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建立并不断更新精品课网站。

(三)创建中英文排球学科教学网站

尽快完成排球课程网络资源的上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远程教育,拓展学生的自学空间和同行教学研究的交流空间。在建立排球中文网站的基础上,创建排球精品课程英文网站,将课程建设最新研究成果、前沿信息以及教学课件双语上网,增加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

五、结束语

(一)排球精品课程以其在教学内容、方法、条件、管理、效果和教学队伍等多方面的一流状态,成为体育课程的招牌和窗口,是展示教与学的崇高境界之所在。

(二)排球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加快排球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效促进方式,它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能够拉动排球课程的质量和效益在较短的时间内再迈上一个台阶。

(三)排球精品课程建设拓展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空间,既能充分发掘和利用课程资源,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

(四)在教育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的今天,不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的投入力度,通过网络排球精品课程的开放,推动排球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推动整个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君芳.排球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4(5).

[2] 邹永松,龙翔.启动精品课程建设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4.4(2).

[3] 张立,于蕾.论精品课程建设[J].税务与经济.2004(5).

作者:高建娜 苏坤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职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