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言艺术论文

2022-05-0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语言艺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语言的魅力应当能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教师应积极探索,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把握语言的规范性与生动性,追求教学语言的幽默与优美,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有效性。

小学语文语言艺术论文 篇1:

小学语文语言艺术浅谈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富有科学性、艺术性,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教学语言讲究节奏感,要做到快慢相当、轻重有度、疏密相间、张弛相宜、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发音宏亮规范;吐字清晰准确;语言简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教学语言还要具有变化性,避免学生出现“言语感知上的疲劳现象。”

小学语文语言艺术节奏性科学性启发性形象性一个成熟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就该是既有幽默的火花,又有严谨的弧光;既有稳重的态势,又有活泼的清韵;既有准确的解释,又有形象的描述;既有丰富的情感,又有深刻的启迪——这才是教学语言的较高境界。

一、要有节奏性

教学语言的节奏性是由教师内心情感引起的教学语言的快慢、轻重、断续、强弱的有规律的变化,是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变换音调和音量,使教学语言深情细腻,或宽厚有力,或低沉凝重,或高昂慷慨。这些都是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情境的需要,以能使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课堂教学语言或舒缓,或急迫,或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教师有意加以调解,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噪,低而不咽,疏密相问,张弛适宜。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体验语文的无穷魅力。

二、要有科学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指教学语言准确清晰,通俗易懂。要做到语言准确清楚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知识渊博,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必须熟悉《大纲》、教材,对所教知识内容烂熟于心。

课堂上,任何出自教师之口的混淆不清、模棱两可的语言都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通俗易懂是指教学语言既要精确,又要明白易懂,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学用语要短而简明;要善于深入浅出,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和形象化。例如,我们在教学最基础的汉语拼音“a”时,老师先要用浅显的语言,告诉孩子们这个字母的发音要领:“孩子们,你们嗓子疼,去医院看病时,医生有没有让你张开嘴巴,检查检查呀?”孩子们说有。老师接着说:“好,让我们就像让医生检查嗓子一样,张大嘴巴,发出‘a’的音。”这样,孩子们不光听懂了老师的话,而且正确地掌握了“a”的发音。所以说在教学时,我们不仅心中有教材,眼里还要有学生,要求发音规范,表达确切,阐述分寸适度,通俗简洁,学生易懂。

三、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教学语言要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导语要充分动情,提问要紧扣要点,插评要风趣幽默,过渡要因势利导,结束语要画龙点睛。

开场的导语不仅能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亢奋的情绪,还可以提示文章的内涵和构思立意的卓绝超凡。好的开场白如同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沟通着师生之间的情感,拨动学生宁静的心弦;又如,磁石一般,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随教师的导读一起积极思维。

四、要有形象性

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描绘。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要善于比喻,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和无穷的回味。

《鸟的天堂》写得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但是,有一个句子把学生难住了,“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为了让学生很好理解这句话,就需要借助于鲜明、形象的语言帮助理解。“大榕树的叶子绿的发亮,它把生命力全部展示给了我们,有的在轻轻地摇摆,好像在翩翩起舞;有的左右旋转,好像在翻动着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在说悄悄话;有的相互簇拥,层层叠叠,好像要把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铺成绿荫。”

把这段形象化的语言讲给学生听,不仅能使学生顺利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适当地多给学生些形象的东西,创造出一种氛围,让学生通过可感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去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要有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要把情感注入教学语言,把作者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最后可设计这样一段讲述:“我们的祖国还有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是谁将这幅画卷描绘得如此绚丽多姿?毫无疑问是我们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讲述时,教师首先进入角色,把作者的情感化作自己的情感,语言抑扬顿挫。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定会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献身祖国的热情。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奠定了基础。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是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本身包含了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通过语言,教师获得了与学生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教师才能够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并且对他们进行各种影响。

总之,在教学中,注意语言的艺术,能使知识传授,思想感情寓于优美和谐的语言环境中;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黄幼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J\].教育评论,2001,(5).

作者:杨郁松

小学语文语言艺术论文 篇2:

小学语文语言艺术的相关研究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语言的魅力应当能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教师应积极探索,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把握语言的规范性与生动性,追求教学语言的幽默与优美,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有效性。

[关键词]语言艺术 魅力 语言教学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强,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握学生的年龄和特点,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艺术享受。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魅力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教学的语言魅力可分为可受性、乐受性和迫受性。

1.可受性

可受性指的是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学语言。教学的可受性包括语言流畅、内容翔实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教学语言的使用,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授课方式。

2.乐受性

乐受性可以说是可受性的进一步深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也可分几个等级,而乐受性可以说是最高的等级。教师的语言学生乐意接受,就意味着其语言轻松幽默、贴近生活、深入浅出。

3.迫受性

这里的迫受性是指迫切接受,可以说是教师语言艺术所能达到的其中一种效果。学生愿不愿接受知识、学习知识的热情高不高,跟教师的语言艺术有着莫大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语言若有真正魅力,则学生会产生一种迫切接受知识的冲动和愿望,并有着十足的学习动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应通过探索,提高自身教学语言的艺术水平,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有效性。

1.语言的规范性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规范的教学语言,可以说是对语文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这里的规范指的是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等。同时,这里的规范也包括对问题的讲解要思路清晰,要点明确,不拖泥带水。

由于小学生处于语言能力培养的初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身作则,规范教学语言的使用。

2.语言的生动活泼

小学生天性好动,对新鲜事物抱有很大的好奇心。因此,教师要使用多样化的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用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具体来说就是要使用多种语言表达技巧,引入比喻、修辞、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比如,我们描述课本上的一个人,就可以将之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做类比,让学生感受到他的存在,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3.语言的风趣幽默

教育家思维特罗夫认为,幽默是教育的第一助手。作为趣味语言的一种,幽默也可以在教学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如果把小学语文教学比作一盘菜,那么幽默可以说是菜中的调料,有菜而无料,则做出的菜会索然无味。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把幽默引入教学当中。幽默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可营造出轻松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另外,幽默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也就是其和善性。在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经历,如场面一时陷入了尴尬,但某人一句风趣幽默的话,则打破了这种尴尬的气氛。这就说明,幽默在某些时候也充当着润滑剂,能够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

一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是一名出色的演员。在教学中,通过使用轻松诙谐的语言,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在欣赏教师“表演”的同时,获得对自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并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熟练掌握“大词小用”“小词大用”“抖包袱”等语言技巧,并加以灵活运用。

但是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走出一个陷阱,那就是为了幽默而幽默。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提高语言的有趣性,往往一味追求幽默的语言,进而忽略了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的培养。也就是说,幽默语言的使用必须是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如果使用幽默语言却没有结合教学目标,甚至与其南辕北辙,则得不偿失。

4.语言的音韵和谐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王力先生曾经指出,中国的汉语的形式美,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整齐之美、抑扬顿挫之美和回环之美。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汉语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的形式之美可从唐诗宋词中略见一斑。唐诗具有整齐之美,而宋词具有抑扬顿挫之美和回环之美。这也是唐诗和宋词之所以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加强自身的汉语学习,提高语言能力,使学生每上一堂语文课就犹如听一场音乐会一样。

当前,中国正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本文中,笔者探究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认为其不仅应是规范和生动的,而且应当是幽默和优美的。幽默且优美的教学语言,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刘宇帆)

作者:沈剑烨

小学语文语言艺术论文 篇3:

语言艺术性在小学语文课堂语言教学中的体现

语言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课堂语言。既然是艺术就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享受课堂语言,从而达到在艺术中轻松学习的效果。课堂语言的艺术化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语言美的感染。作为语文教师,讲究课堂语言教学艺术就等于追求语文课堂的高效率。作为语文课堂,体现课堂语言教学艺术就等于盎然语文课堂的生命力。那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究竟体现在哪里?

一、利用课堂范读语言,变纯文本语言为传递情感的语言

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不注重范读,而是往往把范读当成了教学的一个环节。这就使得范读语言的功效在不知不觉地缺失。事实是,文本语言魅力的显示,离不开范读语言的有效转化、恰当体现,尤其在小学阶段。换句话说,范读语言没有艺术性,则文本语言本身的魅力只能在静止中存在。如果教师把范读语言当成一种有效转化、恰当体现文本语言的课堂语言,那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就会在教师的范读中得以体现。

就课堂范读语言而言,教师的范读要情真意切,变纯文本语言为传递情感的语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读到忘我之境时,师生往往投入其中,学生、教师、文本一切地融为一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核心是读。对于教师而言,“读”是转化纯文本语言为情感语言的一种方式。正确、流利是对“读”的浅层次要求,有感情、有节奏是对“读”的高层次要求。读正确是指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读流利是说不一字一顿、不拿腔作势、不上气不接下气。这些是课堂对范读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一般教师都能做到。文本中的情感,是喜,是怒,是哀,是乐?是单一的,复杂的?是淡淡的,浓烈的?文本中的节奏,是抑扬顿挫的,是流畅自然的?文本中的语言,是朴素自然的,华美欢快的,还是意味悠长的?同样是课文中的字字句句,通过艺术性的课堂范读,在教师的口中,必须把静态的文本语言幻化成令学生听来乐则开怀,悲则呜咽的动态的课堂语言。这是多么的美妙!读《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在教师饱含深情的范读语言中体会人们翘首盼望总理的焦急;读《吃水不挖打井人》,学生在教师情感的洋溢中感受乡亲们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这种范读带来的美妙,不就是范读语言艺术性的体现吗?极具感染力的课堂范读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教学的修饰,也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朗读的技巧,它更是一种体现课堂语言艺术性的方式,更是一种此情此境的感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艺术化的范读语言,让学生心动,让学生情生。

二、课堂口头语言要灵活,各尽其妙显个性

课堂口头语言关联于文本语言的意思是指它与文本语言并行为理解文本语言而用,是课堂主导、引导、激励、评价者主导、引导、激励、评价学生学习文本语言的主导语、引导语、激励语、评价语等等。为此,课堂口头语既是具有个性色彩的和教师教学风格相一致的课堂口语,又是极具感染力的和教学内容相一致的课堂“台词”。

课堂口头语言的运用讲灵活性,要有吸引力,彰显个性色彩,张扬语言张力,以营造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口头语言的个性色彩对孩子本身就具有吸引力。一个有个性的老师首先是“这一个”而非“这一些”的与众不同的老师。与众不同才百看而不厌,与众不同才各有其特点。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很难想象,站立在孩子们面前的老师均是“这一些”而非“这一个”,这是怎样的一种单独!男老师的潇洒,女老师的细腻;此老师的大方,彼老师的睿智……个性不同,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活力就不同。个性化的动作、体态加上各不相同的语气语调、表达风格,就使得语文课堂与其他课堂风味各异。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语言张力,一旦得到张扬,则语文之美必将在课堂用语之美的吹拂下溢满课堂。如教《梅兰芳》一文,教师根据文体特点使语言的张力毕现无遗:学梅兰芳,即兴模仿,角色扮演。这种根据不同文本特点灵活选择不同口头表达形式(唱、念、诵、仿、演、讲等)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既发挥了教师的特长,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形式灵活,各得其妙。

“优美生动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激情,而且能让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文字的浸染中高雅起来,聪慧起来,诗意起来。”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语言在范读中能够传递作者情感,在口语中能够尽显教师之能,在体态中能够表达欲言之意,那么,追求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率,盎然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即在眼前。■

作者:王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行政事业预算管理论文下一篇:课堂语文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