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场与初中化学论文

2022-04-18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学生心理场与初中化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近年来,心理暗示对学生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的影响,越来越被心理学界和教育界所关注,而学习环境的营造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探讨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环境暗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期待教师能积极运用环境暗示策略,让学生领悟正确的施教信息,激活学生内在潜力倾向,以构建“无痕式教育”的高效课堂。

学生心理场与初中化学论文 篇1:

心理暗示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化学教师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暗示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通过心理暗示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心理暗示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以实现真正意义上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

心理暗示;教学效率;初中化学

心理暗示是指人们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接受某种观点、意见或按一定的方式活动,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其特点具有直接渗透性和自主感染性,通过人的直觉、情感和无意识作用,快捷而灵活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做一个有意识的施教者,注重运用暗示方法,依托情绪刺激和外部知觉,建立起诱发学生潜能的外部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设出适宜于开发学生潜力的愉悦心理场。笔者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以下心理暗示的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抑扬顿挫的语言暗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教学方法无论怎样变化,教师的课堂语言始终是主要教学手段,因此,语言暗示成为实施心理暗示最基本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言暗示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就必须含蓄、幽默,有一定的技巧,使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具有鲜明的“意会性”特点,通过教师控制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以及语言节奏、音色等方面的变化来达到暗示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错了时,我常常采用缓拖口气:“想一想,再想一想?”提醒学生再次思考,亦或鼓励学生:“你马上就要接近正确答案了!”“你就要成功了!”“你很聪明,思路是正确的。”等,暗示学生不要放弃,积极思考。如果碰上不爱听课、话多的学生,我往往采用停顿或提高讲授内容的音量来制止,再若不行就反问道:“你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吗?”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影响了课堂纪律,不能再讲了。而在讲概念、定义时,我经常采用反复提高语气缓慢讲解的形式,对重点的内容进行剖析,暗示学生这就是重点。

二、心有灵犀的表情暗示

表情是传递情绪情感的鲜明标记,人的面部除了耳朵之外,眼、眉、鼻、嘴、面颊等各部分肌肉都可以向他人暗示特定的情绪、情感。教师可将这些面部肌肉的活动组合起来,来表达不同的情绪色彩进行暗示,达到把学生带入“情境”或“角色”之中的效果。例如,我是这样引入《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节的:配合着天高云淡、山清水秀的视频画面,我高声吟诵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一幅多么撩人的美景啊!可如今我们的地球,正遭受着无穷无尽的灾难,赤潮、酸雨、白色污染、土壤沙化、温室效应,所以我们人类必须大声疾呼:拯救生命,拯救地球,保护环境。”说到动情之处,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学生受到我的表情暗示,都凝神屏息,深受触动,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值得一提的是,眼睛更被誉为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神就能看出喜、怒、哀、乐,教师可运用不同的眼神给予学生不同的暗示,例如,好动、好讲不爱听课的学生,我并不是大声呵斥,以免影响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而是喜欢用眼睛持续盯上他几秒钟,学生也就马上心领神会地乖乖听课了。

三、润物无声的体姿暗示

当情绪、情感发生时,人的四肢和躯干的姿态和动作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即使我们看不清楚一个人的面容,但只要能看到他的体姿动作,也能准确地判断出他所处的心理状态:如坐立不安可以知道他焦急,手舞足蹈可以知道他欢乐,抓耳挠腮可以知道他烦躁,耸肩摊手可以知道他无可奈何。只要教师注意观察,明确体姿语言的含义,就能运用它巧妙地进行心理暗示来表达出语言不能表达的内容,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例如,当发现学生上课看课外书时,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向他投以严肃的一瞥,然后提高授课的音量。这样做既避免了浪费上课时间,不用强制手段就达到了提醒学生的目的,还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我还时常用体姿暗示鼓励学生: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我常常竖起大拇指来称赞;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我常常叉开食指和中指作 “V”形,称赞其高明,了不起;当学生没有回答对的时候,同样给学生一个鼓励的微笑,让学生不会因此而失去信心,课堂也就自然呈现出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的和谐学习氛围。

四、绽放魅力的行为暗示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其自身的行为对学生的暗示和影响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表现,应该是学生的榜样。这一点,用不着教师去口头说明,而是要用具体的行为来暗示学生,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由此,教师应当十分重视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暗示作用。例如,要让学生爱上化学,教师首先就应当热爱化学的教学,而这种热爱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有序的教学及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等体现出来的。试想,一位自己都不热爱化学的教师,能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吗?须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行为暗示对学生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诚然无法进行量化计算,但教师行为的暗示和影响常常使学生终身难忘。如果说教师外在的行为暗示是直接的、浅显的,那么,教师人格的暗示是间接的,深远的。例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总认为传道比授业更为重要,因为注重人格暗示,帮助学生书写好大写的“人”字,将对学生未来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观、审美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触发情感的环境暗示

暗示机制存在于人和环境之中,因为人的心理机能都是与其长期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并保持着生态平衡。环境以各种方式刺激着人的感官,使人不断地做出反映、养成习惯、形成观念并指导行动,而这些大多是在本人不知不觉中或是意识并不太强的情况下发生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制约作用,通过学生的许多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发生作用,在环境和行为的互相作用过程中表现出学生学习对环境的适应。因此,实施心理暗示,需要教师紧扣教学主题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或播放影视录像,或讲述小故事,或简介逸闻趣事,引导学生“意会”其中的道理,在让学生与环境达到“人—环境”间的和谐共振的同时,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欢快、愉悦舒适的教学氛围中。例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的条件时,我先提问学生,如果有人拨打电话“119”,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再问:通常用什么物质来灭火?学生答:水。此时,我直接将氧气通到水中的白磷上方,白磷马上起火燃烧,学生非常惊讶。因为在刚才教师的暗示之下,水是用来灭火的,现在,教师竟然能使“水中生火”,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就油然而生。

总之,心理暗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沟通的桥梁,引导人意识中最有力量的意念转化为潜意识,更由于暗示中的积极暗示,没有命令和强制,其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著,因而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我相信,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善于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将会收到“润物无声”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孙丹.浅析暗示教育的委婉微妙之处[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2).

[2]傅荣.暗示心理学研究在中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

[3](美)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三联书店,2008(9).

[4](美)唐纳德·H·舒斯特.暗示速学法[M].新华出版社,2009(11).

(责任编辑:张华伟)

作者:徐宜秋

学生心理场与初中化学论文 篇2:

基于环境暗示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

近年来,心理暗示对学生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的影响,越来越被心理学界和教育界所关注,而学习环境的营造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探讨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环境暗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期待教师能积极运用环境暗示策略,让学生领悟正确的施教信息,激活学生内在潜力倾向,以构建“无痕式教育”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

暗示;环境;初中化学教学

心理暗示是指人们接受外界或他人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而由客观事件引发的人脑机体活动即为心理暗示作用。保加利亚心理医生洛扎诺夫运用这一方法曾成功治疗了一些由考试导致信心不足的心理疾病患者。他总结道:暗示法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在交流过程中,争取把各种无意识因素组织起来,挖掘心理潜力、开发思维宝库、激荡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使得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正如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所认为的:一个有效的心理暗示足以改变学生的一切,是教师教学必须采用的一种手段。由于课堂环境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背景,一种基调,环境暗示主要也是利用具体环境来实现对学生的暗示,它包括物化环境暗示、艺术环境暗示和心理环境暗示。无论是优美惬意的物化环境的陶冶,还是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的感化,都能使学生在无对抗的状态下,乐意、顺利地接受环境暗示信息,通过师生互动、心灵碰撞,适应学生认知规律,从而达到构建“无痕式教育”的高效课堂的教育宗旨。那么,如何运用环境暗示教学策略指导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呢?

一、基于物化环境暗示指导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教学中的物化环境暗示,是指通过一些实物来营造某种场景、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美国环境心理学家约翰·布鲁埃尔认为:“任何环境都易激起人的情感共鸣,它是产生熏陶作用的重要因素。”因为环境在以各种方式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做出反映,养成习惯,形成观念并指导我们的行动。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之中,许多活动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暗示所做出的反应。当我们见到大海,受大海的暗示,我们的心胸不由得开阔起来;当我们见到高山,受高山的暗示,我们的灵魂不由得变得宁静而肃穆。由此,环境暗示成为了个人与环境之间一个经常性的交流因素,倘若能达到“人—环境”之间的“共振”,则人与环境间的不断交流就能达到最为和谐协调的境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有意识灌输—有意识被动接受”这样一个教学系统之上的,而暗示教学法则突出强调环境与人的“共振”。教的一方需为学的一方创造一种“共振”环境,在这样一种共振体系中,学生便能自然地、不由自主地、甚至超常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是这样来打造实验室物化环境建设的,除了设置化学园地、化学实验角、微型实验箱外,特别重视学生自制挂图。我们知道,挂图在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大部分是学校购置与教师自制的,但我常常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学生在迈入化学门槛之前,我就布置学生绘制仪器装置平面图,学生完成以后,组织评比,并将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用来布置实验室,同时按照教学进度不定期地进行更换,使之与温馨整洁的地面、有序摆放的仪器、内容丰富的学化学手抄报、积极奋进的化学家画像交相辉映。这从下图1~4学生作品中就可窥一斑。

如此,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具有良好环境暗示作用的化学学习心理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浓浓氛围。

二、基于艺术环境暗示指导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会感到精神愉快,而美感则可以产生愉悦感,有利于兴趣的产生与维持。因此,艺术手段也必然会促进暗示的心理倾向:态度、动机和期待。洛扎诺夫一语中地:“艺术是最有力的暗示。”艺术环境暗示是指用艺术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含蓄地、间接地对人心理和行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学生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身心处于松弛状态,而大脑仍处于机敏状态,这种状态特别适宜于开发人的潜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化学的潜在审美功效,在课堂上善于创设美的氛围,无论是化学反应过程的现象美、实验装置的流畅美、化学理论美、化学家们不懈的追求美、化学史上的发现美都可以让学生领略科学美的魅力,引导学生对化学美产生新奇、愉快、向往的审美感受,由此迸发出一种发现化学美,表现化学美,创造化学美的冲动,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形成愉悦心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愉快学习。例如,刘禹锡的《浪淘沙》:“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道出了金的化学性质。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到,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儿,无他活不久”,道出了空气的特点。我是这样引入《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一幅多么撩人的美景啊!可如今我们的地球,正在遭受着无穷无尽的灾难,赤潮,酸雨,土壤沙漠化,温室效应,所以我们人类必须大声疾呼‘save our soul’拯救生命,拯救地球,保护环境。”则触动了学生保护家园的心弦。在复习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时,我带领成苏、张晓韵等学生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擂台”赛,效果颇佳。

(话外音)一天,金属和盐发生了争执。

金属:尊敬的盐“大哥”,听说你们很怕我们。

盐:怕你们什么?

金属:我们偷梁换柱的本领,常常使你们招架不住。

盐:真的吗?我们倒要领教一下,不过……

金属:“不过”什么?

盐:金属“小弟”,这话你说了不算数,得让裁判来判决。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双方的实力,可以各派几位“大将”参战,一一对阵,若你们绝招灵,则判我方战将失败。最后看谁能取胜?

金属:好吧!若我方胜,请裁判亮绿灯,你方胜,请裁判亮红灯。现在“擂台”比武可以开始了吗?

(将学生组成男女各十人小组。手举写有物质名称的标牌,依次打擂。两名学生分任金属、盐主持人,我亲自当裁判,其余学生当观众)

盐:开始,第一局我方先上,第二局你方先上。

[交 战 双 方\&战 局\&金 属\&盐\&裁判结果\&第一局\&(后上)金属钠\&(先上)硫酸锌溶液\&红灯\&第二局\&(先上)金属锌\&(后上)硫酸铜溶液\&红灯\&第三局\&(后上)金属铜\&(先上)硝酸汞溶液\&绿灯\&第四局\&(先上)金属铁\&(后上)氯化钠溶液\&红灯\&第五局\&(后上)沾水铁\&(先上)硝酸银溶液\&绿灯\&第六局\&(先上)沾水锌\&(后上)氯化银\&红灯\&第七局\&(后上)金属镁\&(先上)氯化铜溶液\&绿灯\&第八局\&(先上)金属钾\&(后上)氯化钙溶液\&红灯\&第九局\&(后上)金属锌\&(先上)硝酸铜溶液\&绿灯\&第十局\&(先上)金属铝\&(后上)硫酸铝溶液\&红灯\&]

比赛结果:4∶6,金属失败。金属一肚子不高兴,而盐却心中有数。观众也在一旁纳闷:裁判是如何按“偷梁换柱”的本意做标准去亮绿灯和红灯的?同学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可见,在艺术暗示教学里,通过改变教学艺术与环境背景关系,使教学内容既可成为有意注意对象,又可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使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协调统一起来,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而不紧张”。

三、基于心理环境暗示指导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心理学家伯恩海姆认为,凡是来自环境的刺激,是对整个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要素,因为它作用于人的心理。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通过人的多种器官,从多个侧面、多种渠道影响人们,这种立体式的信息途径决定了环境暗示的多维性和情境性。在化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用成人所期望的价值观搪塞一番。可我同时又发现,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更易张扬个性,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更易克服对教师和学习伙伴的畏惧和羞涩心理,尽管自己的意见独树一帜,也不会遭受来自大多数人的白眼和异议,也不会觉得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是件难堪的事,从而可以直率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受此启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创造一个具有良好师生关系、能够增加学生心理自由度,有利于学生采取新的有效行动、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安全情境,那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不用担心教师的批评、讽刺、冷漠以及学生的嘲笑而能够和谐、自由、平等地与教师探讨相关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成就感,发展元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提高自我学习的效能感,给学生起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例如:在做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之前,我请全体同学保持安静,强调用眼睛仔细看镁在空气中燃烧时有什么现象发生。这就暗示着实验过程中镁的颜色会有所变化。这样,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把本来难以注意到的燃烧过程中的一屡白烟这一实验现象牢牢记住,从而对镁与氧气反应现象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我先问学生,如果有人拨打电话“119”,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再问:通常用什么物质来灭火?学生答:水。此时,我直接将氧气通到水中的白磷上方,白磷马上起火燃烧,学生非常惊讶。因为在刚才老师的暗示之下,水是用来灭火的,现在,老师竟然能使“水中生火”,并让学生做了“烧不坏的手帕” 趣味实验。这样,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进行了理解记忆。

尽管环境暗示对初中化学教学具有促进作用,但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当它和具体的教学行为结合的时候,教师营造的“无心”环境心理暗示,才能在学生不设防时悄悄地潜入学生的心灵。反之,所营造的“无心”环境暗示不为学生理解或学生不愿接受,其暗示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总之,只要教师对环境暗示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可以相信,这对构建“无痕式教育”的高效课堂不无裨益。

[参 考 文 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4.

[2]张景浩.积极心理暗示效应应用个案[J].教育科学研究,2003(4).

[3]郭瑞立.超级学习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华伟)

作者:高银花

学生心理场与初中化学论文 篇3:

近因效应的认知影响及教学应用

摘要:分析了近因效应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并从学生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出发,探讨在化学教学中合理利用近因效应原理促进教学,减少近因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课堂安排,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联系生活实际等,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关键词:近因效应;认知发展;倒摄抑制;系列学习曲线

1 近因效应概述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对近因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他又发现,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这个现象就叫近因效应。米勒和坎贝尔的研究也证明了近因效应的存在[1]。

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系列学习任务中经常会观察到:人们在学习前几个和最后几个项目时表现得更加快速和容易。如果把系列中对各项学习的速度和项目顺序关系畫一条曲线,就会看到如图1所示的结果。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儿童学习单词表的过程中:他们会先学会前几个字母(A,B,C,D)和后几个字母(X,Y,Z),然后才学会中间的字母(J,K,L,M)[2]。

在系列学习曲线中,对前几个项目的识记较为容易的现象就是首因效应,对后几个项目的识记较为容易的现象就是近因效应。

心理学对造成近因效应原因进行了研究。首先从遗忘进行解释,认为遗忘在两种情况下会造成近因效应:当时间长到足够分离两种信息,同时听众在接受第二种信息后立即表态时[4]。Kahneman和Tversky最早对近因效应做出了认知层面的解释[5]。他们在解释中使用了局部代表性启发法(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s),认为近因效应是人们对局部序列做出判断时使用了“小数法则”(认为局部具有总体所具有的全部性质的一种错误信念)的结果[6]。

2 近因效应对化学学习的影响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影响到学习活动中认知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值得关注。首因效应及其对化学教学的影响,笔者作了一定讨论[7,8],关于近因效应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有学者开展了研究[9,10],这些研究从近因效应出发探讨教学环节的安排,如结课设计等。笔者认为,近因效应对化学学习还有更广泛的影响,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和化学原理形成方面的影响更值得关注。以下进行具体讨论。

2.1 近因效应会导致较近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

化学知识的学习与所有的学习一样,存在先后顺序。由于各项内容出现的时间顺序不一样,就出现了近因效应。从一堂课来讲,就是学生对于课堂临近结束时学习的内容印象更深刻。从整个学习的过程来看,就是较近时间学习内容掌握更好。以溶液学习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方法。即分别确定溶质和溶剂的质量进行混合得到所需溶液,溶剂(水)的质量转化为体积,用筒量量取。高中化学中进一步学习了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应该说,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比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要简便,但是由于初中到高中间隔时间较长,而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实验在高中阶段强调较多,容量瓶也成为了学生经常面对的仪器。因此在教学中发现,让高中学生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时,他们往往将容量瓶作为必要仪器,而忘记了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过滤和萃取两个实验操作的认识上。以2012年重庆高考题的解答为例:

(2012年重庆高考化学试题26,节选)金刚石具有优良的耐磨、耐腐蚀特性,应用广泛。一定条件下,Na还原CCl4可制备金刚石,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后,回收CCl4的实验操作名称为 。

按照题目情景,反应结束为互不相溶的固液混合物,即液态(CCl4)和固态(Na、金刚石、NaCl),分离回收CCl4最好的办法是过滤。而高考结果却显示不少学生回答的是萃取。过滤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实验操作,该实验操作简单容易理解,学生掌握很好,照例说正确作答并不难。了解学生错误原因发现,他们一看到CCl4就想到萃取,因为过滤是初中学习,后期强调不多;而萃取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接触更多,且高中阶段的典型萃取实验常用CCl4作为萃取剂,学生就将萃取实验与CCl4建立了条件反射,见到CCl4就想到萃取。

2.2 近因效应会对已有认知造成干扰

由于近因效应的存在,后面的内容可能对前面内容造成干扰,也就是倒摄抑制[11]。笔者在化学教学中发现,这样的情况也比较常见,比如对于硫酸性质的学习。

3 近因效应的教学应用

从近因效应的心理学原理和实例可以看出,近因效应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对最近学习的、熟悉的知识有认知强化作用,也对以前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有干扰影响,即正近因效应和负近因效应。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关注该心理效应对认知的作用原理,合理选择教学素材,科学地进行教学安排,充分利用近因效应的认知强化作用,同时消除近因效应对认知发展的不良影响,提升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认知发展。

3.1 合理安排教学,发挥近因效应的认知促进作用

在教学安排中,应该充分考虑近因效应带来的认知影响,合理安排教学。首先,课堂小结有助于发挥近因效应[13]。孙成余运用近因效应,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结课方法,提出了瞻前顾后,以问促思;左顾右盼,融会贯通;承上启下,构网建系;返璞归真,力求实效;归纳总结,自我评价等几种方案[14]。笔者在教学中,也比较重视课堂结尾,常在课堂结尾部分进行总结以强化课堂内容;或者通过巧妙的比喻,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除了关注课堂结尾以外,还要注意教学顺序的安排,将重要问题和内容在课堂结尾呈现。比如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和探索之后,在课堂后期呈现结论,以期留给学生更深的印象,加深知识的理解。

同样,还可以设计课堂起伏,制造多个近因效应。由于在结尾部分呈现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学习,可以将一堂课进行分段处理,人为地制造多个开始和结尾场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笔者在进行“二氧化硫”教学时,将整个课堂分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应用讨论、废气处理四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环节,每个环节在结尾时进行小结。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认知逻辑,过程张弛有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规律性的复习也是有效利用近因效应的重要方式。我们常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意思就是复习可以提高知识的熟悉程度。而定期回顾、规律性的复习,将较为久远的知识时时温故,可以加深理解,促进新的认知——正是温故而知新。

3.2 加强前后知识的对比和联系,消除近因效应负面影响

前文敘述表明在化学学习中倒摄抑制存在比较普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前后学习的知识的关系,避免出现不良的影响。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已有知识,分析前后知识的异同,在对比中消除对已有知识的不良影响,在联系中促进新认知的形成。

以硫酸的学习为例,高中阶段新学习的浓硫酸氧化性干扰了已有稀硫酸性质认识。基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情况,充分考虑近因效应对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影响。在进行浓硫酸氧化性教学时,先回顾稀硫酸的相关性质,强调稀硫酸不能与Cu反应,在此基础上演示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稀硫酸和浓硫酸的差异;在平时练习中,也要同时关注稀硫酸和浓硫酸的性质,防止单一强调浓硫酸的氧化性。总的来说,就是促进学生思考前后学习内容的关系,使学生的认知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通道,有效地消除近因效应的负面影响。

同样,笔者在进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时,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将教学放在一个连续和发展的情景中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设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方法。笔者发现,学生最初的实验设计,会类比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先计算溶质和溶液的体积,然后混合得到所需溶液。然后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分析,指出其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容量瓶,学习新的配制方法,具体过程如图2。经过这样的思考和探索过程,学生较好地认识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与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异同,经过两种情况的对比,对溶液的性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有利于形成溶液配制的策略。

以此,在遇到前后相似的内容时,为了消除近因效应造成的倒摄抑制,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分析和回顾先前知识,在对比和联系中理解前后知识的差异,促进认知的发展。

3.3 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近因效应的促进作用

我们常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是指距离越近,越容易收获益处。如果将这句话从认知上理解,也正符合近因效应心理原理。我们对于熟悉的、经常接触到的事物的理解,远远比陌生的、很少接触的更清楚。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制造“近水楼台”,让学生将教学知识和平时容易接触的事物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和生产应用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虽然很多知识和原理较为抽象,看似远离我们的生活情景。其实细心思考,我们会发现化学原理的应用正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在教学中,可以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素材。熟悉的教学素材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构建学生熟悉的心理场景,提供时常接触的机会,以增强学习效果。比如原电池原理较为抽象,如果仅仅进行理论上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被限制在课堂的几十分钟,不但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学习之后也很难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情景,提供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学习情景,就会达到较好的效果。如让学生制作水果电池,将天天吃的水果与原电池的学习建立联接;也可以将手机电池等常见的电池实例作为学习对象,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学习新知识,从日常接触的现象回顾知识,强化理解,促进新认知的形成。

为了最大化发挥近因效应对学习的促进作用,除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以外,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促进学生养成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学习习惯。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化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大原因就是忽视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他们将课堂的化学知识和生活问题相互隔离,没有主动地将课堂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和生产进行联系,即使对教材出现的生活应用性知识和教师课堂上引入的相关素材也缺乏兴趣。这样的行为导致学习上很被动,失去了随时巩固知识和加深理解的好机会。以“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为例,笔者发现不少高三复习阶段的学生,不知道含氟牙膏中添加氟离子预防龋齿的事实和原理。在选修4教材“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节课后知识介绍中有“含氟牙膏防止龋齿”,其中结合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分析了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原理。这些生活应用性知识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具体应用,了解这些知识有利于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由于这些知识可以近距离感受,可以经常性地接触,创造了利用近因效应促进学习的情景——每天都刷牙,刷牙时就是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生产情景,让教学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熟悉和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生活情景强化学生认知。

4 总结与思考

学习是人类的典型特征,也是伴随人一生的重要事情。人类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由少到多、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处理好前后学习的关系将是能否有效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由于近因效应的影响,造成认知发展的系列位置效应,对学习结果可能产生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我们应该分析近因效应的心理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促进教学效果,消除不利的影响。包括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处理好前后学习内容关系在内的一系列措施。

为了有效发挥近因效应对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在学习中注重与熟悉的事物进行联系,养成前后对比,总结复习等习惯,充分利用近因效应的心理效应促进学习。

参考文献:

[1][4]戴维·迈尔斯著.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92.

[2][3]简妮·爱丽丝·奥姆罗德著.汪玲,李艳平,廖凤林等译.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21.

[5] Kahneman D, Tversky A. Subjective Probability:a Judgment of Representativeness [J]. Cognitive Psychology,1972,(3):430~454.

[6] Tversky A, Kahneman D. The Belief in the“Law of Small Number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1,(76):105~110.

[7]张军.复分解反应原理认知困境的成因与对策探析[J].化学教育,2017,38(7):35~39.

[8]张军.“首因效应”认知困境的教学对策——以守恒关系的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5,(11):24~26,58.

[9]孙成余.近因效应对化学结课设计艺术的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7):35~36.

[10]关朝珠.发挥课堂小结作用让化学教学更有效[J].化学教与学,2015,(6):35~36.

[1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12]宋心琦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3]单晓.化学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0,(10):33~36.

[14]孙成余.近因效应对化学结课设计艺术的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7):35~36.

作者:张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市场营销费用会计处理论文下一篇:化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