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17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创新改革,微生物实验课程改革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未来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课程改革成为趋势。本文主要分析高等院校生物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从教材、考核制度、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有效的改革对策,以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学专业人才。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1:

“新农科”背景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摘    要:“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立德树人是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中心环节,而思政教育是重中之重。本研究对高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微生物学进行思政改革,从建设计划、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介绍典型思政案例和实践教学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微生物学教学,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们的爱国精神、辩证思维等,以实现 “三全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新农科;微生物学;思政;教育探索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Microbiol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xploration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1]。“新农科”建设要求培养卓越农林人才,而立德树人则是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2-3]。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实现全方位育人。为了有效推进思政教育,洛阳师范学院发布了《洛阳师范学院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是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新农科”建设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使用的是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主要讲述微生物发展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和代谢特征、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4]。该课程与医学、药学、化学及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密切联系[5]。基于课程思政和“新农科”建设的发展需求,本文以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微生物学为研究对象,探讨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1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计划

作为一名微生物学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讲好每一节,完成“教书”这个基本任务的同时,更应该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去挖掘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更好地完成“育人”这项重要任务[6]。然而,课程思政往往沒有引起专业课教师的足够重视,也不是所有教师都有意识、有水平、有时间去发掘富含人生哲理和治国理政道理的知识点,即使有的教师有所涉及,但也不是系统地研究和实践[7]。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课程组教师积极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要素,修订教学大纲并添加思政融入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各章的思政融入点,见表1。

2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

为促进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课程组教师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1)探究教学法:本教学模式是在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中组织探究性学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等能力,能有效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思维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牢固程度[8]。(2)具体案例驱动式教学:融入具体案例到课程设计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引导明确探究问题,作出大胆假设,使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学习微生物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统一[9]。(3)团队协作法: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兴趣小组,根据项目案例的不同类型进行团队小组实践教学,共同完成案例任务。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学生学会了团队协作,拥有了集体荣誉感[10]。

3 微生物学课程的典型思政案例

3.1 新型冠状病毒介绍中融入思政教育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微生物学科研究的范畴,如在传染与免疫章节中,可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等内容有效导入[11]。以钟南山、李兰娟院士等为主的研究团队对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许多医护人员奋战在一线,甚至有些医护人员受到感染不幸离世,他们终于职守,为疫情的控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学生们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戴口罩、不外出,并积极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若能对新冠病毒进行深入剖析,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势必会更加投入。在交流中老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引导,比如组织学生对“为什么中国新冠疫情如此严重,却很快被控制住”的问题进行讨论。一方面,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国家的科学部署、多领域科研人员的协同攻关和众多医护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等方面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课的教学,若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可能为我国未来的生物安全等领域贡献更多新生力量。此外,大学生们也能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更加尊重科学,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同时也会影响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2 科学家事迹中融入思政教育

与思政有关的典型性案例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基础,一系列生动的例子能够在教学中鼓舞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12]。在微生物学课程讲述中引入科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生锲而不舍、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远大志向。例如,介绍发展史时引入2020年抗疫专题中报道的伍连德(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先驱)先进事迹,通过观看视频——《战“疫”》之《鼠疫斗士伍连德》,使学生了解伍连德为中国东北地区消灭鼠疫做出的巨大贡献,了解他不畏困难、严谨治学、科学献身和为人类造福的丰功伟绩,从而影响和教育学生。在讲授原核微生物章节时,为了一些未知病原的研究而做出巨大牺牲的科学家更是不胜枚举,例如,沙眼衣原体的发现者—汤飞凡、斑疹伤寒病原体—立克次氏体的发现者Ricketts医生等。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贡献和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和为科学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课堂上讲述科学家的事迹,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 微生物学课程实践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为满足“新农科”建设要求,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实行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科研导师制”[13]。而微生物学则是在大二上学期开设,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創新能力,如此将有利于后续科研活动的展开[14]。因此,在微生物学的实践教学中应强调在实验室学生必须加强自身防护意识和环保意识,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根据污染物的不同性质进行等级分类、集中并区别处理,提高清除效率,避免实验室造成的环境污染[15]。由于微生物实验室长期保存大量的微生物,试验中所用的一些微生物是具有环境危害的病原微生物,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需提醒学生注意试验安全,试验过程中所用的细菌污染物一定要灭菌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和生物安全意识。此外,要求试验过程中必须坚持“认真、准确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将试验结果记录下来,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严禁弄虚作假。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分析科学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7]。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严谨、诚实、求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5 结 论

对于接受高校教育的学生而言,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养的完善,将思政融于专业课的教学,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在培养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政治素养,实现教书育人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辉, 姚晓丹, 陈鹏. 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指明方向[N]. 光明日报, 2016-12-09(1).

[2] 苏亚蕊, 李佳鑫, 陈薇, 等. 思政元素融入《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探索[J]. 天津农业科学, 2021, 27(1): 68-70, 75.

[3] 王海光.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思政教学案例设计[J]. 天津农业科学, 2021, 27(4): 72-81.

[4] 全哲学, 刘明秋. 微生物学“绪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系统性学习能力[J]. 微生物学通报, 2020, 47(4): 1273-1277.

[5] 张业尼, 付荣霞, 张军, 等.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J].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1, 28(1): 89-91.

[6] 李贞, 李媛, 贺春雨. 浅谈药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有效策略[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9, 19(51): 284, 286.

[7] 何红娟.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 33(5): 60-64.

[8] 韩俭, 景涛, 郭璐, 等.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探索[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 28(1): 102-105.

[9] 李崴, 周宜君. 基于“微生物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0, 10(1): 39-43.

[10] 刘欣. 渗透到微生物教学的思想道德教育[J]. 智库时代, 2019(6): 216, 233.

[11] 刘力.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高致病性及其防治[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0, 40(4): 433-439.

[12] 孙然, 胡思海, 钱进, 等. 以“新冠”疫情为案例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 高教学刊, 2021(10): 33-36, 41.

[13] 史明艳, 王育娜, 周晓君, 等. “新农科”背景下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天津农业科学, 2020, 26(11): 72-74, 79.

[14] 余金咏, 杨娟, 史凤玉, 等. 地方高校农科类专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建设——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 天津农业科学, 2020, 26(4): 87-90.

[15] 孙书洪, 李华, 亓树艳, 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 37(11): 298-302.

作者:易力 董瑶佳 汪洋 陈万光 史明艳 王育娜 符娟娟 张圆圆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2: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创新改革,微生物实验课程改革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未来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课程改革成为趋势。本文主要分析高等院校生物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从教材、考核制度、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有效的改革对策,以提高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课程 有效途径

一、当前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微生物学中,实验课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前沿,掌握热点和现状,帮助学生积累与巩固理论知识。但是当前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中,实验课程的安排不合理,相关课程的开设完全是按照固定模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例如群体遗传与演化、环境微生物学等课程匮乏。

同时,一些教材内容陈旧,在一些高校教学中多使用自行编写的教材,不仅再版困难,而且单一的教学内容使教师教学缺少新鲜动力,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二)教学形式缺乏实践性

微生物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当前教学多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极大的限制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开展。例如,微生物的选育、生长及繁殖等,需要由老师指导学生,但是集体教学的形式导致教学中学生得不到指导,容易出现各种差错和问题,不仅影响实验结果,而且也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受到传统课程的影响,从而在教学中多是一些验证性的内容,缺少探索性知。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如此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教学中,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检测。因为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特殊性,教学评价标准不统一,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变化因素,从而很难按照统一的标准控制。

通常微生物学实验课通过实验报告作为考评指标考核学生,加之实验的雷同性,使老师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评价标准,从而无法对学生的实力做出准确判断。

二、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策略

(一)改革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不仅要根据本专业学科的特点与性质,还要站在一定的社会高度,一方面让学生对真菌等生物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能够对一些热点进行关注与学习。教学中针对生物多样性及其他一些生物学只是开设课程,以确保学以致用,使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保持与时俱进,为国家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为丰富理论知识,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求学欲,选择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教材成为关键,高等院校选择教材内容需要结合本学校培养人才而定,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新颖,重难点突出,适合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需求。

(二)创新改革教学形式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和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指导,能够简单的操作,通过仔细观察、准确的判断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作出相应的措施。对此,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尤为重要,如何让一个老师指导全班学生的实验进程,需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分组的形式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微观、抽象的微生物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呈现给学生,通过视频将复杂的实验分步骤展示给学生,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回放教学内容以巩加深记忆。

(三)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标准

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统一的课程标准很难建立,但是学校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首先,根据学生实验前的准备、试验中的进程及结果制定评价标准;其次,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划分评价标准;最后针对不同的课程制定考核标准,从而确保教学评价切实有效。

(四)充分利用国内外微生物资源库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现代生命科学、预防医学等诸多研究都是建立在微生物资源的基础上,但是当前很多研发工作因为难以找到合适的菌种而受到制约,对此学校可充分利用国内外微生物资源库,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微生物资源的动态和趋势。同时,教师可利用资源库带领学生开展科研项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三、结论

微生物学贯穿生命科学领域,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为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创新型应用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责任。本文分析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优秀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树芳.《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有效途径的研究》.《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第2期

[2]张加春.《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第30期

[3]张祺.《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析》.《心事杂志》.2016年第11期

[4]陆娟,屈长青,朱茂英,刘生杰.《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改革探讨》.《安徽农学通报》.2011年

[5]周慧杰.《高校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13期

作者简介:

林金水,生于1983年06月,漢族,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微生物学。

成娟丽,生于1981年05月,汉族,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微生物学。

作者:林金水 成娟丽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3:

“微生物学”教学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与实践

[摘 要] 针对传统线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微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践方法,通过丰富多样的线上教学资源库,与线下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同时利用翻转课堂、热点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避免传统线下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问题。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能够改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利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学生对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掌握。

[关键词] 混合教学;线上线下;微生物学

[基金项目] 2018年度上海市科委“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DZ2281100);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融合魏斯氏菌影响黄酒脂肪酸乙酯合成的调控机制研究”(32001674)

[作者简介] 杨昳津(1991—),女,福建莆田人,工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研究;夏永军(1981—),男,新疆伊宁人,工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研究。

[中圖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稳定的教学框架和教学活动,良好的教学模式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日常生活及生产秩序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人员集中的一些行业。为了应对并积极消除新冠疫情对教育行业的影响,教育部发布了新冠疫情期间高等院校开展网上在线教学的指导意见,提示高等院校充分利用科技资源结合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1]。基于网络教学智慧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是一种能够引导学生同步、高效地实现课上及课下深度学习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教学相关技术平台及资源的开发,使得高等院校普通教师(非网络课程专业教师)在技术层面上也能够轻易实现以往线下教学的效果,弥补面对面教学时间不足所引起的问题[2,3]。现在有超星泛雅、锐捷有课、智慧树、雨课堂、嘉课堂、爱课堂、腾讯课堂、中国大学MOOC等多种网络教学平台均可以实现线上教学,这些平台针对每门课程的不同情况及不同老师的喜好,能够非常灵活、全面的支持多种在线教学和课程建设模式。其次,平台支持在线作业、考试、讨论、通知等教学环节,这对在异地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并且平台会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程访问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以此形成教学大数据,教师可以基于这些大数据进行教学效果的分析从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促进教学的改进。此外,平台同时还能上传多媒体文件、课程知识点等多种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这些都成了线上教学的重要利器[4]。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的丰富资源及高效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提升一对一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或教师与电脑之间双向互动的效率,引导并支持学生完成对所需知识点的课前预习,针对重点及难点内容的课中深化理解以及课后对已有知识的查缺补漏与回顾拓展。相较于以单向知识传授的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及开拓发展能力为核心,辅以数字化及智能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等的支持,综合分析并高效利用相应的教学要素,最终可以有效推进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也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兴趣化的学习。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性课程,这门课程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与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发酵工程、乳品科学、食品酶学、食品感官评价等多门食品相关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也可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可见“微生物学”在高校食品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国内各高校的食品相关专业一般都会将该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此外,微生物对于食品行业的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如黄酒、酱油、陈醋、腐乳、泡菜、发酵乳制品等多种食品中都有着微生物广泛应用的场景[5,6]。食品专业的“微生物学”课程内容不仅包含理论课,还有实验课,然而加起来的学时十分有限,学时少而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却较多。因此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以大纲内容的前提下,为了提高讲授任务多力争在有限的学时内讲完既定的内容庞杂的教学内容,这样造成留给学生练习和思考的时间极少,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被动化的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内容,得不到锻炼和提升自主思考及创新能力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没有被挖掘,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无法被充分激发,教学效果亦不佳。此外,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多采用PPT教学加上板书作为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时间和方式十分有限,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点理解也不够全面。当前高校的大学生们成长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新时代,早已习惯于各种视觉效应,在网络发达和手机便捷的极大影响之下,获取知识的方式于习惯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方式于现代网络教学技术手段的缺失呈现出来的课堂教学方式极难收获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以具体阐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在微生物课程讲授中的应用。

一、单线教学模式的问题

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且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单线线下教学过程中对课本依赖程度过高,课本的知识较为单一,且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灵活,缺乏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知识点不能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巩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主动查阅文献以及相关的课程资料,对食品微生物知识网络掌握的程度较浅。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较低,较难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常常上课结束学习的内容就遗忘了。并且,繁重的教学任务是教师很难过多分析去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投入、过程及效果等,也就使教师无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疫情期间,由于疫情控制的需要,很多高校推行了单线的线上教学方式。单线的线上教学方式属于无奈之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通过录制视频或者实时視频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实时听课反馈与学习效率无法掌控。此外,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也是不清楚的,线上的学习效果考评方法无法进行监督,考评效果较差。然而线上教学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环节与学时安排上进行综合考量,设计以任务为引领的学生线下学习活动为主,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线上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也能够及时的反馈并指导教师进行下一步针对导学活动的调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线上教学的模式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形式的知识展现方法,例如“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看不见”的自然科学,学生不能够很直观地了解很多微生物种类及形态特征,传统教学模式只能够通过文字描述或者结合一些图片,而线上教学可以做到图文结合,很多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及时地通过更多方式进行释疑。同时混合教学模式还可使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加的便利,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

二、混合教学模式的发展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方式与网络教学或是手机移动端App教学进行结合,将传统课堂教育的正式性与移动教学的便利性、多样性进行结合,融合后的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获得课程知识,得到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兴趣的目的。混合教学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这个概念在2003年由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引进。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将混合教学方法列为知识传播产业的十大趋势之一[7]。美国教育部2009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混合教学的学习效率要高于单线的线下或者线上教学模式[8]。我国教育部在2018年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肯定并进一步推广了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在我国,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以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为支撑与技术支持的这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起步的较晚,但我国高校教育发展势头强劲、学习速度极快,目前已初具规模。并且,由于2020年1月开始在全球发展持续至今的新冠疫情,因疫情防控需要,学生大规模跨区域的移动会给新冠疫情的防控带来更多的防控难点,因此,高校学生的在校学习需求爆发式增长,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学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意义。

混合教学不仅只是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简单叠加,混合教学能够融合多种授课方式,如讲授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还包括针对热点知识的即时通信讨论等深层次交流。这种融合的授课方式既能发挥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的主导地位,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加学生的参与性,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寓教于乐,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并提高知识的接受度。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将会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授课方式能被融合进来。

三、混合教学的方式

(一)课程资料库的构建

由以往的教学经验可知,教学内容的前期准备、构思与创建过程都对教学效果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9]。微生物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基于食品相关专业教学的特点,我们将“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工业微生物育种学”“发酵工程”“乳品科学”等多个食品微生物相关教材基于课程内容、教材特征、应用融合贯穿等特点进行整合,制作PPT课件、知识点视频以及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将教学资源进行分类,依据教学大纲章节内容,分成课前预备资料、随堂资料以及课后拓展资料三个部分。课前预备资料重在基础的培养和知识的引导,如微生物学的背景来源介绍以及一些定义和基本特征,以图片和视频为主;随堂资料重在让学生理解和自主思考,主要是核心知识点的展开说明和逐点讲解,采用PPT和视频播放形式展示;课后拓展资料以培养兴趣和提高动手能力为主,主要是微生物的应用小实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实验,如酸奶制作、泡菜制作以及自酿米酒等)以及文献查找和阅读等,展现形式多样化。教学资料库内容可以在学习平台上进行查阅,并且根据微生物学科的发展进行定时更新。

(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现

“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微生物不同类群的形态结构、营养和代谢生长、微生物培养与选育、微生物遗传变异、微生物生态和环境保护、微生物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线下课堂教学主要是利用教学PPT和教材进行讲解,对知识的直观理解不是很好。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教师可以分析每一位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效果与学习状态,这样便于下一个教学单元的计划实施以及精准调整,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要求,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的新时代人才打下基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向式、翻转课堂、自由讨论等多种形式,将教学资料库中的教学资料融入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对课前预备资料的学习,对“微生物学”的知识点进行初步预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与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学习,及时提出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尽可能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的理解,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超星泛雅、智慧树、雨课堂、嘉课堂、爱课堂、腾讯课堂、等多种现代教学平台工具,针对核心知识点、课程教学难点以及实际生活中微生物的多种应用这几个方面,开辟讨论区,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大家的讨论,也能反馈改进教学资料的质量。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常常是以冷场结尾,课堂气氛比较冷淡。将线上教学融合到线下后,学生通过平台观看教学图片、视频及PPT等资料、参与微生物课程中重点和难点的知识点讨论。这种互动性的提升,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有深入探究微生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三)混合教学的评价方式

传统线下课堂教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较少,重点在于课程结束后的统一考评。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良好考核。利用超星泛雅、智慧树、雨课堂、嘉课堂、爱课堂、腾讯课堂、等线上教学工具,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前预备知识的学习程度;通过讨论区的统计,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互动的活跃度;通过课堂作业的布置,能够及时有效的考查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程度。这些综合起来就是平时成绩的体现,目前我们将微生物课程的平时成绩比重由原先的30%,提高到50%。当然,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等工具进行平时成绩考评并不能完全体现学习的效果,因此,课程结束的时候以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以及实验设计的组合考评,进一步考核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点的综合掌握能力。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数字化教学的普及和信息化技術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国内高校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究,主要是想改善教学中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关系,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也能推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的推陈出新。此外,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料库,改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展示性知识传授方式,教学资料与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微生物的特性,从而更好地掌握微生物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向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带来的挑战与发展机遇[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001-1003.

[2]吴永祥,胡长玉,周讯,等.“工业微生物学”课程线上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0(11):3733-3740.

[3]谭颖思.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综述.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J].2019(8):42-43.

[4]刘秋,陈超,刘长建,等.基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效果评价[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117-1125.

[5]林燕文.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工程,2001,26(4):7-9.

[6]陈坚,汪超,朱琪,等.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研究现状及前沿应用技术展望[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21,39(2):1-7.

[7]Garrison D R,Kanuka H. Blended Learning: Uncovering its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in Higher Education[J].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4,7(2):95-105.

[8]Means B,Toyama Y,Murphy R,et al.Evaluation of Evidence - based Practices in Online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nline Learning Studies[M].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9,115(3):93.

[9]胡廷章,黄小云,刘仁华.提高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效果的体验[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4):812-815.

作者:杨昳津 艾连中 夏永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随军配偶社会保险管理论文下一篇:银行保函索赔条款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