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呼唤人文精神与情怀

2022-09-12

“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偶然听到一群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吟诵着三字经, 突然感觉又找到了人原本自然存在的那种境界, 人性的境界。似水流年, 当下人们一面在感受和回顾着新中国辉煌60年来巨大变化与成就, 一面迎接新的挑战, 人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在这个高度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价值的生活时代, 人, 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被灌注了更多的外在东西:名利, 职业, 就业竞争, 生存之道等等, 而内在的精神境界却显得相对狭窄, 教育成长空间不完整。于是我们更加渴望一种力量能激活这个瓶颈, 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力量。当前党和国家提出“以人为本”正是对人文精神地呼唤。由此, 我想到了当下的德育教育。时代环境对象变了, 道德精神却是永恒的。过去单一的理论已无法影响学生, 德育教育出现新问题。新时期的德育教育需要更宽的视野, 需要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广泛渗透。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 人文教育不可以从教育中抽出, 正因为如此, 我们德育的过程需要加强渗透人文教育。

首先, 德育本身融合在人文教育之中。所谓人文教育, 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 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 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所以人文教育是人性教育, 是使人“成人”的教育。而人性的境界有高下之别, 人文教育要把引导学生做一个高尚的有品德的人作为努力的方向, 这正与我们德育目标是相通的。德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的德性, 使学生“成人”, 成就一个有美好人格的人。另外, 人文教育是要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 而非培养专业工作者, 其核心是涵养和充实人文精神。从这一意义来说, 其实人文教育包含渗透着德育教育, 融会其中, 把德育推向了一个更高更广的境界。所以, 我们只有在这种融会之中, 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的目标。

其次, 德育的内化离不开深远的人文精神与情怀。德育培养人心灵境界, 在当今社会人们似乎更现实地看重能给之带来实在利益的东西:专业知识技能、职业、金钱、成功之道等, 却淡没了做为一个有理想有情操有德性的人所该有的本性和思想境界。当我们充满激情地给学生讲人生, 讲历史, 讲思想, 讲精神时, 对方却时常表现出一种迷茫, 不解, 无所谓甚至是排斥。其实并非学生们不懂道理, 只是其身上缺乏一种涵养, 一种境界能把这道理融入自己的成长和生活之中, 这就是所谓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它包括文化品位, 审美情趣, 心理素养, 人生态度, 道德修养, 爱国, 价值观, 人生观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德育的培养是离不开人文精神之境界的。试想, 一个不懂审美的人如何会有真爱, 有美好的追求, 有想象和创造?一个不懂历史的人又如何能懂现在和将来?一个精神文化匮乏的人如何成长为有意义的人?我们的德育教育若没有广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作为积淀, 就如同给机器人讲政治, 结果当然可知。所以, 德育呼唤人文精神和情怀, 正如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在德育教育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教育和关怀, 才能找回纯真的心, 重树自尊, 自爱, 自信, 自强;才能明辨是非自觉地认识到该做什么, 如何做;不再迷茫堕落, 建立起一颗博爱感恩的心, 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心胸豁达, 开阔, 坦荡地去做一个有意义之人。德育内化之真正实现就在于此。

德育需要人文精神, 但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 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书育人以及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开来。以下几点我想是值得思考的。

第一, 德育应着眼于社会生活实践, 加强精神生活感悟。德育过程是在生活实践中展开的, 实践是一切成长的源泉。德育首先应紧贴生活, 不光是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今天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地赋予个人以新的思想, 传统的思想品质教育准则已不再成为学生认可并乐于接受的生活基本准则。长期的德育教育过于理论化, 更多进行着与当下青年学生真实生活并无太多关联的说教和活动, 更缺乏精神生活实践的关心和引导。青年人游离在物质世界与网络世界中, 精神生活匮乏造成人文素养的缺失, 使得德育教育对其道德培养的影响削弱。面对这个时代的青年, 思想教育应在紧贴生活基础上, 关注学生各方面实践, 精神和内心需要真实生动有效地展开而非说教。不要总抱怨学生不爱听大道理, 想想谁会需要空洞的说教呢?时常在书店看到家长给孩子买各种成长教育的书, 有一种《小故事, 大道理》系列的书很受欢迎, 就是因为这些故事来源于实践, 生动, 鲜活, 是生活理想的牵涉, 很自然能融入人的内心。因此, 德育教育要首先给青年人以精神生活的关注理解和正确引导。

第二, 德育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 实施人性化教育。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 而人不同于某一产品, 不能用固定的套路模式去造就。人的个性在这个世界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尽管我们现在有了克隆技术, 但它也仅仅能克隆一样基因一样长相的人, 却克隆不了一样的人格, 精神。以人为本是人文教育的的要求, 也是德育的要求。德育是对人道德品质的培养, 并不是培养成功摸式。德育首先要做得是对每个受教育者的充分尊重, 关怀和理解, 引导其树立自我, 构建人生。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缺少和学生真正的沟通了解。我们的学生为什么问题重重?回头想想, 家长老师往往对他们成长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与理解, 更多时是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于他们, 也把社会现实和各种压力施加给了他们。现在教育的功利化意识太强了, 更多强调专业技能, 职业, 竞争, 有用性成了人才培养的标准而忽视了人性。于丹教授讲过;“真正的学习在今天的社会不是一种传承而是创造, 我们不应把人脑变成电脑的硬盘, 变成教条的手册, 而是要把它变成自我人生的一种激情, 一种梦想, 才能激发出动力, 创造力。”她举了个很感人的例子:一个美国小男孩在一个下雨的天里跑着, 当他妈妈叫他吃晚饭时, 他说:“妈妈, 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了。”如果是我们教育孩子, 肯定免不了一顿暴打或责骂, 但这位妈妈没有, 却说:“你快从月球上回来吃饭吧。”这个男孩后来就是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当他从太空回来对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 从月球上回来了, 我要吃晚饭。”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了德育教育中其实就需要这位妈妈对孩子成长的那种尊重。现在提倡“以人为本”, 德育教育正是要回归人性化教育, 深入每个不同的人, 每个不同的方面给予尽可能的人文关怀, 尊重, 理解和宽容, 从人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去引导学生塑造健康完满和谐的人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或工具。“和谐的人”是有生活有精神有情怀的人, 才是有益于社会的人, 才是德育要成就之人。

第三, 在德育教学实践中努力营造人文氛围, 加强人文精神熏陶, 提高人文素质。有人说现在职业院校的学习环境书卷味淡了, 烟酒味浓了。的却, 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 有多少人掌握人文历史, 有多少人热爱文学艺术, 有多少人关注社会时政?而又有多少人满身烟酒味地追逐时尚, 又有多少人沉静在网络游戏中不可自拔?现时代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我们的学习环境多了很多功利性的物质性的东西, 人文素质和涵养却没有提高, 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和就业竞争的压力使得心灵的成长有了变形, 有的随波逐流, 有的自暴自弃等等。而此时死板的德育教导已经深入不了他们内心, 很难产生心灵的共鸣。所以我们迫切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 营造一个有利于心灵健康成长的精神摇篮。只有人文素养提高了, 德育课堂的诸多理论精髓才能真正理解, 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其实, 我们讲政治, 经济, 法律, 哲学本身的目的也是在提升人的涵养和素质。德育的更好实行需

稿件要求: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2、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须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3、所有文章标题字符数在20字以内。

4、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表格设计要合理, 推荐使用三线表。7、图片要清晰, 注明图号。投稿说明:

1、来稿一律使用Word排版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以2700字左右为宜, 并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 严禁抄袭, 文责自负, 请勿一稿多投, 欢迎投稿。

2、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网络媒体, 本刊发表的文章将在网络媒体上全文发布。

3、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 不愿改动者请事先说明。自收稿之日起1个月内未收到刊用通知, 作者可自行处理。4、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5、本刊发表周期为10天, 出刊后5天内邮寄样刊。

6、如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 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科技创新导报》稿件要求及投稿说明

要在充满人文精神的大环境下给予潜移默化地熏陶, 滋润。我们应多利用生活有效元素, 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配套更多的活动方式努力营造人文氛围, 让同学们逐渐弥补和丰富缺失的东西, 提升人文素养, 才能提高领悟力, 从而使认识得到升华, 再加以正确引导, 德育的效果才会有效出来。很多时候, 自然而然地感染要比一千一万次的说讲更有效。就如我们看奥运会开幕式, 不论你什么文化背景, 都会被中国厚重的人文底蕴所感染, 每个人对祖国深深的情感都会被瞬间激发, 升腾;同样, 当大家实情实景感受抗震救灾的壮烈时, 什么是爱国主义, 人生价值, 奉献, 团结, 感恩, 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活生生的教材, 在生活中这些元素其实很多, 只是我们的学生由于人文环境的缺失目光越来越狭窄, 就象罗丹说的世界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去弥补这些缺失, 要丰富教学手段, 开展主题课堂, 课外借助书籍, 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和生活实践活动等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扩展视野。通过多读书尤其是经典作品来提高审美水平, 领悟力;多关注社会时政培养社会觉悟, 责任心;多接受传统文化儒道伦理的熏陶以开阔其心胸, 陶冶其情操, 使其逐渐养成对父母孝, 对师长尊, 对他人仁。我们的德育教育太需要这样的人文氛围了, 当然, 这需要家庭, 学校, 社会综合一体去构建, 让我们的孩子在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环境下成长, 做人, 构筑健康人格。

最后, 加强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更需要人文素质高的老师引导。德育教学中要想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目的, 就时刻要求教师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的人文涵养和素质。一个拥有博大人文涵养和人文情怀的教育者, 才能真正带给学生无限的人文关怀, 才能靠伟大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有认同感, 信任感, 亲切感, 才能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 达到教书育人效果。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很受感动: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为了激励自己在家待业的孙子重拾信心找工作, 她自己亲自到社会上求职应聘。这种责任感和人格感召力很值得我们学习。我想, 要提高德育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要从我们教师自身做起, 这是责任, 也是使命。

总之, 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正, 文明, 健康, 和谐等社会目标的支撑点, 也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作为德育教师, 应顺应时代发展, 促进德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引导学生关注精神生活尊重精神价值培养人文精神与情怀。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的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德育就是要在人文精神的滋润下构筑这一伟大的人格。新时期下的德育教育始终呼唤着博大而厚重的人文精神与情怀。

摘要: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 新时期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和谐的动力。德育教育要在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情怀的滋养下构筑青年学生健康完满的人格。

关键词:德育,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外化,内化,人性,和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图文并茂,让写作“活”起来下一篇: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运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