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利率市场化论文

2022-05-0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消费利率市场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成为我国当前以及后今后一段时间的焦点话题。本文就从利率市场化的概念、相关理论以及发达经济体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入手,从5个方面总结我国学者近几年来的利率市场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完全展开提供参考建议。

消费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1:

时间表,还是时间表

利率市场化:要有时间表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实施必要的改革推动利率完全市场化,将促进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过,这是一项惊天动地的系统性工程,并非发几个文件就能短期促成。作为最大的市场经济主体,利率市场化意味着银行业将要彻底打破以往存在多年的利率行政性垄断,这不啻于“自我革命”,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注定是个重大的考验。

在这场不可逆的体制性突围中,能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成功,能否通过倒逼让银行强健肌体,能否让重构的利率体系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攻坚之路借鉴日本做法更切合国情,即银行间接融资市场利率市场化从缓,同时快速发展实行市场利率的债券市场,与银行间接融资市场相竞争,逐渐实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已有10多年了,但距离真正的利率市场化还差很远。“十二五”开局前后,中国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传递了空前明确的信息: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高官连续发表了多篇有关利率市场化的专题文章。但此后不久,又有金融高官表示目前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出还没有时间表。这使人们感到在中国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既“近”又“远”。

在中国走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阶段之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直接关乎银行、企业乃至个人等经济主体承受能力的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拖不起”、“急不得”,但在其成为各方关注新焦点的情况下,为了抓住机遇、切实推进,管理层应尽快定出改革攻坚的时间表。

现实需要:利率市场化改革“拖不起”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它反映供求关系、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其形成机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重要经济杠杆的利率对国民经济运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一国市场机制发育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市场化的利率机制与之相适应。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率由市场决定。即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资金能够自由地从资金利润率低的部门向资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从而使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作用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从宏观层面来看,以往国内金融市场的利率,特别是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基本上被政府严格管制。这种管制下的低利率,不仅扭曲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也造成了国内许多经济关系的错位与扭曲,整个市场的金融资源配置必然是低效率的。这也必然会导致粗放型经济过度增长、传统的产业结构流行、资本挤出劳动力、居民消费被挤出、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资产价格飙升、居民财富制度性转移等,还导致体制外融资现象严重、民间融资成本畸高。此外,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央行对利率的调整是间断的,往往隔数月甚至数年才调整一次,利率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因此,只有实行利率市场化,使利率高到足以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央行的货币政策才会有顺畅、有效的传导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价格水平与价格机制,改变经济主体的资金使用行为决策,从而改变资金使用的供求关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微观层面来看:首先,就国内企业而言,在管制条件下,由于利率水平不能准确地反映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在相当多的时候管制利率是低于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由于国有企业是主要的借款人,这必然导致国有企业在资金运用中过度借贷,并形成资金的低效使用,甚至浪费。局部地区不时出现的非法集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储蓄利息水平过低以及集资高收益的吸引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贷款成本提高,将大大强化企业的资金成本意识,促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样,将会有效抑制原本不缺钱的大企业对廉价信贷资源的过多占用,使得信贷资源能更多地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其次,就国内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利差收窄、竞争更充分,商业银行的效率、管理、创新和服务等面临严峻考验,将促使银行摆脱对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提高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也会使银行的利率风险观念增强、努力开发和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及更好的服务。这样,同类金融产品可能有不同的品牌、规格和目标群体,不同金融机构对同一项目、同一客户的风险判断也会出现差异,这些差异在其金融产品的定价中会得到反映。利率市场化将打破国内商业银行的“大锅饭”,银行之间的盈利水平将逐渐拉开差距,银行业将步入“优胜劣汰”时代。再次,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和客户间的双向选择成为可能。通过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客户可以选择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和价格,而金融机构也可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差异对同一产品实行不同价格。

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来看,利率市场化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都至关重要,故利率市场化改革滞后带来的效率损失是巨大的、“机会成本”很高。同时,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市场化和利率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都要求利率市场化尽快迈出实质性步伐。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拖不起”。

前车之鉴:利率市场化改革“急不得”

从先行国家的实践来看,利率市场化的确可促进金融机构的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与结果各异。这既和一国利率市场化的措施、步骤有关,也受该国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发育程度、金融监管等因素的影响。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大额定期存款起步,推行比较顺利。1970年6月,根据美国经济发展和资金供求的实际情况,美联储先将10万美元以上、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定期存款的利率实行市场化,后又将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予以取消。同时,继续提高存款利率的上限,以此来缓和利率管制带来的矛盾。1980年3月,美国颁布《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正式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分6年逐步取消对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美国据该法案设立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根据经济情况和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及健全性而取消了美国各州政府对住宅抵押贷款的限制,并在1980-1986年依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的次序逐渐取消了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实现了存款利率自由化。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了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继而增加了竞争力,使银行的支付和信贷供给能力迅速提高。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利差收窄,使得以往依靠利率管制才能生存的中小银行举步维艰,众多的小银行倒闭。1987-1991年,年均有200家小银行倒闭。1981-1991年,该国因银行问题所造成的损失高达4000亿美元。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采用从货币市场利率起步再到银行利率改革的较稳妥路径,取得了成功。1978年,日本银行允许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其后又放开了银行间票据利率。次年,该国批准商业银行发行利率不受限制的大额可转让存单。1984年,该国以发布“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为标志,正式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降低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标准,并引入了与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利率联动型的存单;由以前在日本银行规定利率基础上加一个小幅利差,改为在筹集资金的基础利率之上加 1%,基础利率是对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可转让存款、拆借资金等4种资金利率的加权平均。当时,由于可转让存款、拆借资金的利率已经放开,贷款利率已部分实现了市场化。1991年7月,日本银行停止利率窗口指导。1993年,日本的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利率先后实现市场化。次年,该国实现了全部利率的市场化。

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比较曲折,经历了从放开利率到重新管制、又放开利率的过程。1981年起,该国央行不再限制商业票据的贴现率,并用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代替贷款利率上限,允许银行根据借款者的信用等级采用不同的利率;准许银行在规定的利率上限内,根据期限确定存款利率。1983年,韩国取消了商业银行政策性贷款的优惠利率;次年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对不同的贷款人收取不同的利率,但仍设定了利率浮动范围。经过几年的过渡,韩国于1988年12月全面放开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利率管制。但因1989年该国的经济形势恶化,导致政府对已经放开的存贷款利率重新实施管制。1991年8月,韩国银行和韩国财政部联合公布了《对利率放款管制的中长期计划》,再次宣布实行新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按照从非银行机构到银行机构、从贷款到存款、从长期到短期、从大额到小额的顺序,逐步扩大市场化利率的比重。1997年,韩国又放松了对活期存款利率的管制,从而实现了全部利率的市场化。

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则因急于求成而以失败告终。1971年2月,阿根廷进行部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尝试,但由于决策失误,改革很快夭折。1975年,该国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再度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除了储蓄存款利率上限维持在40%外,取消了其他所有的利率管制措施。1977年下半年,该国先将储蓄存款利率上限放宽到55%,后来又取消了所有的利率管制,实行利率的全面市场化。此次改革仅用了两年时间。由于改革准备不充分,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国内资金供不应求,实际贷款利率飙升,大批企业因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倒闭,本国商业银行和企业被迫向利率相对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导致外债过度累积和政府的重新干预。中央银行被迫发行10万多亿比索货币,以挽救那些濒于破产的企业,从而加剧了通货膨胀;而企业的倒闭又反过来冲击了银行,使大批银行相继破产。于是,该国不得不于20世纪90年代初放弃了利率市场化政策。

总的来说,美国、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由易到难,比较顺利地取得了成功;而韩国、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则因操之过急出现了挫折或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只能循序渐进,“急不得”。

利率市场化攻坚应有时间表

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有鉴于此,央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的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从货币市场起步,二级市场先于一级市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其中,贷款利率先扩大浮动幅度,后全面放开;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和活期存款利率。另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也需要一个不断推进和完善的过程来培育各方面的条件。例如,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客户的自我选择和自我保护能力、创造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等等。在此基础上,最终才能实现改革的目标——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

事实上,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起步,但“十一五”期间进展不大(见表)。相对于大多数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而言,我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截至目前,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基本到位,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已经足够大,基本只剩下了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的管制(放开这两项管制的风险最大)。此外,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现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大型金融机构都已上市,摆脱了前些年盈利状况不佳、坏账过多的局面。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十二五”期间具备了加速、攻坚的条件。

到目前为止,由于我国的存贷款利率未能完全放开,利率水平无法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效果。因此,我国在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空间、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央行之所以保持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的管制,主要是为了防范风险:对贷款利率进行下限管理,主要是为防止银行恶性竞争市场份额;对存款利率进行上限管理,则是避免银行竞相高息揽储。

我国间接融资份额太高、商业银行主体相对羸弱,特别是目前国内银行业收入仍主要依赖存贷利差,决定了利率市场化的路径不能直接从存贷款利率开始。而且,在债务工具融资占比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不能取消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攻坚之路借鉴日本做法更切合国情,即银行间接融资市场利率市场化从缓,同时快速发展实行市场利率的债券市场,与银行间接融资市场相竞争,逐渐实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

展望“十二五”,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将是坚持以债务工具大发展及债务工具利率市场化来促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根据央行负责人的表态,我国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着力点,首先要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特别是向上的浮动范围。在该利率向下浮动方面,可以考虑支持和鼓励大企业发行公司债,使企业融资的利率更为灵活。当国有银行商业化进展顺利,银行体系的竞争水平提高和监管机制得到完善时,就可以考虑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决定贷款利率的自由权、放开贷款利率。而如果银行经营状况良好,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较大进展时,就可以逐步放开存款利率。通过这样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最终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由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的冲击最大,鉴于境外的正反经验,为顺利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一些必要的配套制度应尽快建立:1.为了有效防范市场化利率条件下储户面临的金融风险,我国应该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和金融机构破产条例的制定,防范银行挤兑风险;2.为了有效防范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应尽快建立健全银行间市场的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机制,这样,持有贷款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向其他机构购买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来实现信用风险转移,银行便可通过购买合约减少银行风险资产权重,进而提高资本充足率,扩大信贷投放规模;3.对议价能力较弱、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应事先制定扶植保护措施。经验表明,若取消利率管制,信用程度不如大商业银行的中小银行,将被迫以高于金融机构平均水平的存款利率和低于金融机构平均水平的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从而导致其成本上升、收益减少。同时,放开利率后,中小银行的其他风险也会凸现,导致其不良资产增加、经营困难。因此,当利率管制取消时,我国应对中小银行给予“过渡期”等措施进行适当保护和扶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利率市场化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又“拖不起”、“急不得”的改革,机遇的把握至关重要,因而管理层还是尽快定出相应的时间表为好。

作者系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作者:王尧基

消费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2:

我国利率市场化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成为我国当前以及后今后一段时间的焦点话题。本文就从利率市场化的概念、相关理论以及发达经济体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入手,从5个方面总结我国学者近几年来的利率市场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完全展开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基准利率 金融深化

一、引言

2013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开始,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大幕正式开启。对于银行来讲,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必然导致利润下降。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其中包括合理的利率水平、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和合理的利率风险结构。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发展中国家逐渐崛起,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引发了经济学家的深层次思考。一些学者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指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其中代表性人物是罗纳德·I·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和爱德华·S·肖(Edward S.Shaw)。在麦金农和肖的引领下,金融自由化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和8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一理论也指导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实践。麦金农在《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控制》(1993)一书中阐述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顺序,其理论成果构成了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理论依据。麦金农从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不健全和金融发展脆弱性角度出发,针对如何有序放开金融管制提出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对一些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尽管金融自由化在实践中存在诸多的弊端,但这一理论在金融理论领域的启发性和首创性是具有重要的价值。

发达国家普遍成功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各自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里,一部分国家和地区能够顺利的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另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则成为了改革失败的典型案例。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和任务是相同的,但是其改革的效果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中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着难以把控的矛盾,如果能够顺利解决这些矛盾,将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而如果不能顺利解决这些矛盾将可能导致矛盾升级为冲突而最终拖累整体经济发展。张东奎(2012)通过对东亚经济体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从纵向层面深入剖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从横向层面广泛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矛盾。研究发现,东亚经济体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表现出了四个方面的共同点。根据各经济体的环境与政策导向不同,总结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东亚7个经济体中表现出三点差异。通过分析东亚经济体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异同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自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尝试以来,中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已经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尽管我国在2013年7月20日开始,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但贷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关键而非实质性一步,我们距离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如何稳健的推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理顺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复杂矛盾还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研究现状

(一)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效果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存款利率之间的关系如何?王国松(2001)、张孝岩,梁琪(2010)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存款利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王国松(2001)还认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面临着财政赤字货币化、商业银行风险水平和投资与消费等的约束。易纲(2009)在回顾我国历次利率调控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的问题,认为实际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经济周期。姜再勇,钟正生(2010)使用MS-VAR模型考察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效应的体制转换特征。从实证的结果认为1978年至2009年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管制利率渠道发生了两次体制转换都使得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对产出和物价水平的效应都降低了;1996年1月至2009 年7月期间的第二次体制转换后,同业拆借利率变动对平抑产出和物价波动的效果增强了。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停滞不前的原因分析

王元龙(2001)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所以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或忧虑:利率市场化造成利率上升、导致通货膨胀;企业对利率市场化承受能力不足;利率市场化可能加剧银行业在存贷款方面的恶性竞争;金融市场还不完善等等。杨俊斌(2010)指出除了以上几点以外,我国还存在的基准利率缺失的问题。而丁军(2013)指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难以有效推进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对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形成了共识,但还有许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利率市场化的确切含义,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二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及路径选择

根据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王元龙(2001)、周素彦(2006)提出了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首先是完善货币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可靠的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等)信号,完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以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导向,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直至完全市场化,并在建立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协调机制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存款利率;扩大再贴现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业务,为中央银行通过基准利率调整同业拆借市场等利率创造条件,最终建立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同时指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扩大浮动的范围入手,但在步骤安排上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先外后内,即先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后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是扩大外币利率浮动范围,目前外币贷款利率已经放开,各家商业银行参照中国银行的利率制定;外币存款利率由于受贷款利率国际水平的约束,为了维护金融秩序,中央银行具有协调和指导权;其次,先市场后银行,也就是先放开金融市场利率,然后放开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再次,先贷后存,即先放开贷款利率,然后放开存款利率;第四,先农村后城市,即先放开农村的存贷款利率(农村信用社),后放开城市的存贷款利率;第五,先大后小,即先放开大额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存款利率,因为小额存款多为居民储蓄,涉及面广泛,理应作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最后阶段。而非利息收费,像管理费、提前还款的承诺费等,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就最好取消管制。这样,在慢慢地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利率体系将是统一利率、有限浮动利率和自由浮动利率三个层次并存,不同的金融工具适用不同层次的利率,最终存贷款利率将彻底放开,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曹诚等(2012)以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例,分析了美国在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背景、进程、特点以及对金融运行的影响,提出一是要培育合理基准利率,疏通利率传导渠道;二是加强中间业务创新,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三是严控利率风险,建立高效利率管理运行机制。戴宏(2012)指出一个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对这个国家包括货币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本币汇率、证券市场、产权制度、监管制度等整个金融体系的全方位改革。不拘泥于一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和完成的形式,重要的是结合本国的国情来推进该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并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通过总结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教训,剖析金融发展理论的局限性,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关注的风险因素,对金融约束理论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现方式进行了探析,为未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战略战术的制定,提出我国应加大力度,优先培育和发展短期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完善金融法制体系,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在制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优先确保对我国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保护。

(四)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条件和微观条件

褚思翔,王静(2008)研究发现,要真正有效地实现利率市场化,不仅要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而且要有相应地条件保障。总结了宏观经济条件的三个定量标准:一是经济运行稳定性定量标准,一国利率市场化的时点应该选择在宏观经济近三年稳定增长,GDP增长率的变异系数在0.6以下、平均通过膨胀率在5%以下;二是资金市场规模与金融深化定量标准,一国实行利率市场化一般应选择在最近五年的真实金融深化率达到60%以上、银行信贷占GDP比重达到80%以上的时点上;三是财政赤字规模的定量标准,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前应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财政赤字应控制在GDP的3%~5%,并且财政赤字要通过发行国债等非通胀的方式来弥补,中央银行不应为财政透支。微观条件一是要实行银行体制改革,国有银行民营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二是促使企业建立良好的产权制度,形成合力的资产负债率等。

(五)利率市场化相关问题的建议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有的国家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经受了不同程度金融危机,甚至出现了向利率管制的倒退。泰翰·菲兹罗等(2010)一方面通过模型研究指出放松利率管制可能带来的影响,认为利率市场化会提高资金成本和效率,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加剧;另一方面通过对一系列案例的研究,认为那些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问题的国家,问题不在改革本身,而在于监管。陈晨(2012)通过国际案例研究发现一国利率市场化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明显增加。通过厘清利率市场化诱发金融危机的逻辑机理,分析北欧金融危机等国际案例,发现除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审慎有效的微观监管和成熟的货币市场等条件外,利率市场化成功推进还需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各种宏观政策要有弹性,留有余地,避免顺周期效应;二是市场竞争环境要充分公平,以防范过度竞争;三是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政策要稳步推进,并防范政策的叠加风险效应。

三、总结

尽管我国在2013年7月20日开始,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但贷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关键而非实质性一步,我们距离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如何稳健的推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理顺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复杂矛盾还面临着艰难的选择。随着混业经营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流趋势的情况下,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各监管机构的职能界定,如何快速有效的各行其责的同时提高共同的协调监管,这也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必然要面临的问题。

上文通过总结我国学者近几年来对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以及遇到的问题等的分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总之,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我国如何能有效快速实施利率市场化,使之能够匹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一个焦点问题。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肖.1988.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2]罗得里克·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罗得里克·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控制.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张东奎.2012.东亚经济体利率市场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5]王国松.2001.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经济研究(6)13-20.

[6]张孝岩,梁琪.2010.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效果研究——基于我国农村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6)35-45.

[7]王元龙.200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问题.兰州商学院学报17(2)10-16.

[8]杨俊斌.2010.浅谈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难点及对策分析.企业家天地(7)241-241.

[9]丁军.201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难以有效推进的根本原因分析.改革与战略(1)49-51.

[10]周素彦.2006.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分析.金融教学与研究(5)14-15.

[11]褚思翔,王静.2008.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分析.经济研究导刊(19)86-87.

[12]易纲.2009.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研究(1)1-14.

[13]泰翰·菲兹罗等.2010.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比较与借鉴.新金融(10)4-9.

[14]姜再勇,钟正生.2010.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体制转换特征-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考察.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4)62-77.

[15]戴宏.2012.金融约束理论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现路径.新金融(9)55-58.

[16]陈晨. 2012.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危机:诱发机理、国际案例与政策启示.上海金融(7)31-36.

[17]曹诚,王彦东,朱琳. 2012.美国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及对我国的启示.西部金融,(12)38-40 .

作者简介:吴锟(1980-),男,江西人,讲师,研究方向:资产配置、家庭金融、货币市场。

作者:吴锟 罗荣华 刘晓玲

消费利率市场化论文 篇3:

影子银行推进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研究

【摘要】利率市场化与影子银行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推进发展。作为金融市场改革的关键,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客观上为影子银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的发展也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市场条件与经验;影子银行凭借自身发展的特点,提升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率敏感度,并且凭借及时有效的利率调控作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创新推出满足市场不同需求的风险与期限搭配的金融产品,并且积累利率市场化的管理经验,在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与利率管理四个方面共同推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影子银行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不断创造条件提供基础,并且倒逼其发展。因此应该立足当下,通过合理监管影子银行规模与内在风险,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为影子银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面向将来,通过积极引导鼓励金融创新,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发展活力,助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

【关键词】影子银行 利率市场化 金融市场

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利率市场化目标以来,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利率市场化改革强势推进,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到目前为止,从我国宏观体制方面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但是从本质上看,利率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21世纪初我国影子银行现象逐渐显现。作为金融创新重要组成部分的影子银行体系,不断依靠证券化方式的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金融市场多方面投融资的需求,顺应了金融脱媒发展的趋势,成为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主体。影子银行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利率市场化推动了影子银行的扩张,同时影子银行也为利率市场化深化创造条件。

一、利率市场化与影子银行

(一)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在金融市场上发挥价格机制与市场竞争的作用,由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方式。1996年,我国确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体思路:先本币再外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再定期小额的改革进程。到2015年央行宣布取消金融机构存款上限利率管理后,已经全面放开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及金融机构的利率管制,基本结束率管制时代。

从宏观体制上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已经完成,但目前利率市场化程度并不高;一方面由于存贷款利率管理放开时间有限,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与利率风险定价能力,利率呈现“浮而不动”的趋势;另一方面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是将利率调控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但是由于我国基准利率体系尚未形成,间接调控的利率市场基础不存在,因此对利率的调控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到新的阶段,重点实现在于利率风险与利率水平真正有市场决定,最终构建完善的与金融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利率形成與调控体系。

(二)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由Paul Mcaculley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首次提出。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影子银行体系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央行调查统计司首次明确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定义:“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功能的从事金融中介活动,但未受到《巴塞尔协议Ⅲ》或同等监管程度的实体或者准实体”[1]。中国影子银行主要是由商业银行、信托证券公司、小额贷款及民间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依靠自身业务创新推出的信托委托贷款、票据贴现以及民间借贷和小额信贷等方式的银行与非银行业务、准金融业务及民间金融业务。

影子银行顺应了金融创新发展的潮流,在经济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的客观经济背景下,不断扩大规模持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影子银行抓住机遇,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以满足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获得了较快速的增长。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公司资本、银行等金融机构理财产品、银行同业间拆借资本、股权私募基金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影子银行资金流向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地方政府融资需求等。影子银行资金来源渠道中,银行渠道比例在42%左右,信托渠道约占25%,其他渠道为33%。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为0.5万亿人民币,而到2015年影子银行规模达到4万亿人民币,其中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29万亿人民币;仅2015年我国影子银行增速高达30%,截止到2016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占社会融资增量的比例稳定在24%左右,影子银行规模迅速扩张。规模的不断增大,其对金融市场的作用愈加明显,尤其是直接影响到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二、影子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作用

影子银行作为我国政策抑制下的金融创新产物,不断推动了社会融资渠道的改变。影子银行与金融市场之间密不可分,金融抑制催生影子银行的发展,反过来影子银行的发展又倒逼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而金融改革的首要关键任务便是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内容上看,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与利率管理的市场化,以下就影子银行对四个方面的影响,分析其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作用。

(一)利率价格决定

作为对传统投融资渠道有效补充的影子银行,给商业银行业务造成了激烈的竞争。影子银行采用的的市场化价格决定模式,有利于推动市场利率价格的形成与银行综合定价能力的提高。影子银行利率的确定由影子银行体系金融机构根据资金供求关系自由决定,并且随之变化,不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就目前来看,影子银行与银行间利率差较大,加剧了利率双轨运行体制向利率价格决定市场化方向的转变。

一方面,中小企业等融资者、传统商业银行间、以及二者之间的融资业务的竞争,会造成影子银行内贷款利率的不断波动,进而影响这个资金市场贷款利率的变动,提升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同时,投资者在选择影子银行产品进行投资时,也会比较影子银行渠道与传统商业银行渠道及其他投资渠道的流动性、风险与收益情况,此时影子银行内部的存款利率出现波动,进而直接影响到金融市场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影子银行通过其对体系内存贷款利率的影响,不断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价格水平,不断提高传统银行的利率市场化定价能力,通过市场供求竞争自下而上的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推进。

另一方面,影子银行通过对投融资与银行间存款款利率的影响,不断提升投融资者对市场利率的敏感程度,提升市场主体的风险收益观念,转变投资理财观念,提供更加自由开放的投融资市场环境,为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实现,提供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与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

影子银行发展下,金融机构对风险收益把控,综合定价能力对我国利率市场化下利率定价模式的形成做出了准备,同时投融资者以及金融机构的对风险收益率以及市场经济形势的敏感度不断提高,并由此采取的投融资选择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深化提供了微观经济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影子银行推动利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

(二)利率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的市场化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利率结构与利率管理的顺利进行。只有实现利率传导机制的市场化,才能够缩短利率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时滞,进而推动宏观经济稳定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的发展提升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传统商业银行在面临影子银行迅猛发展造成的经营压力时,往往会主动或者被动的做出转型决定,不断加快产品、业务及体制模式创新进程,利用自身优势寻求合作,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带来更好的合作与更快的效率,从而带动这个金融体系的发展,从而为利率市场化的管理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及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消费与投资作为带动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其的调控可以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情况。作为影子银行主体的投资者与企业及存款类金融机构作为消费与投资主体,影子银行的变动直接对其行为产生及时有效的影响,缩短其反应时滞。影子银行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与融资者作为主体直接参与到金融市场中,并且对资金利率敏感度不断提高。当影子银行体系利率变动时,迅速影响投资者的资金流动,对其消费产生及时而有效的影响。同时影子银行贷款利率依据影子银行体系融资者的资金供求情况波动,从而影响到融资企业的融资成本与资本结构,同时整体来说影响到整个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影响其企业发展状况。

影子银行通过其及时有效调控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与资金价格,不断的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调控,进而影响到市场主体的消费、融资以及整个宏观经济与产业的发展,而其及时有效的调控,加快了利率传导机制的效率,快速对宏观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三)利率结构

利率结构的市场化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金融市场资产本身的期限、风险以及流动性等因素共同决定,主要包括利率风险结构与利率期限结构[2]。利率结构的市场化的过程便是健全金融资产风险与期限搭配协调,不同金融资产之间利率关系的过程。

影子银行的发展不断推陳出新各种理财产品,间接推动了利率结构市场化进程。影子银行投融资产品组合中,包含银行同业业务、基金、公司债券在内的利率敏感程度较高的资金,其收益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市场利率水平,还要与自身的流动性与风险性项适应,因此影子银行内部便形成不同期限与风险程度的复杂的存贷款利率;影子银行同时凭借其监管较为宽松以及更加更加贴合市场需求的优势,不断优化投融资渠道,最大程度的汇集金融市场的资金,并且将投融资者的需求反复结合进行优化,从而形成完善的不同期限与不同风险搭配的影子银行体系;

影子银行通过及时调整其业务产品的利率变动,不断的引导投融着在各金融资产中进行自由组合和选择,从而不断提高金融资产的运行效率实现资金的高效配置。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社会资本的平均收益率,此时的资金价格便是市场利率。由此可以看出,影子银行凭借其较强的引导作用,通过投融资渠道等及市场主体影响会通过传导渠道扩宽到整个金融市场,真实影响并不断完善市场利率风险与利率期限结构,不断推动这个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和期限结构的市场化。

(四)利率管理

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是指在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管理措施与制度以弥补市场调控机制的缺陷,以期发挥好市场调控的内在作用。影子银行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央行在对其监管与推动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为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现提供借鉴。目前我国关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规范与制度,并在实际实行中逐步修改与完善对利率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根据影子银行监管的经验,在履行利率管理职责,及时掌握了解金融机构利率定价和执行状况,完善监管分析系统等方面为利率管理市场化提供借鉴意义;同时不断的转变利率的管理方式,健全利率信息披露体制的规范,维护公平、公正、规范的竞争环境。

影子银行不断通过产品、业务与机制创新,通过影响投融资渠道与市场主体的选择方向,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提供金融市场条件,不断降低利率市场化深化所面临的改革风险与成本。影子银行的发展不断推进我国市场基准利率与收益率曲线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形成差异化利率定价模式,扩展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通过利率传导渠道影响实体经济发展,不断形成完善健全的基准利率传导调控体系,真正发挥价格机制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发挥影子银行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影子银行的发展,推动我国传统金融机构不断的进行产品、组织与模式创新,加大创新力度,为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提供市场条件与经验。在对待影子银行的问题上,既要立足当下,不断规范合理监管影子银行的发展;又要展望未来,不断发挥好影子银行金融创新的活力,推动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实现,从而推动宏观经济的发展。

(一)合理监管影子银行发展

在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体系中,要想实现合理监管影子银行发展,就必须协调处理好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积极合理监管影子银行发展。

一方面,完善协调影子银行发展过程的数据统计与流量监管体系。在分业监管体系下,金融机构被划分为不同监管部门监管,往往不同将官部门的统计监管指标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对具有影子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央行应协调统一好各监管部门,构建统一、合理与全面的统计指标体系,同时加强统计数据的共享与透明,为更好的的监管影子银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构建有效的影子银行风险监测体系,及时分析影子银行金融风险状况,面对高风险状态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建立防范风险的防火墙,防范其风险在整个金融市场的蔓延。

通过不断转变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理念,规范影子银行发展,不断推动其对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作用,加快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

(二)继续发挥影子银行金融创新作用

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影子银行的发展为我国金融市场提供了多层次的投融资后端,推动了我国金融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目前来看,我国金融与资本市场化程度有点,而影子银行的不断发展恰恰能够弥补传统金融市场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推动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发展。

在今后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要不断的发挥影子银行的金融创新功能,一方面推动金融机构体系影子银行创新,在继续推进具有强货币属性理财类金融产品创新的基础上,发挥金融机构自身优势,加强机构间的合作及金融创新产品组合,最终根据市场投融资需求创新出更加合理的结构化金融产品。同时应该不断发挥金融机构在产品定价上的创新能力,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竞争定价模型,提高市场化定价能力,不断推动利率水平的市场化。另一方面合理引导民间影子银行进行金融创新,作为私下的借贷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金融监管,也就意味着更易于金融创新的发展;并且考虑到此类影子银行大多服务与中小型企业和个人,其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更加准确,因此其进行的产品和手段穿行更易于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更加直观的反应在金融市场,从可以刺激整个市场的积极性与活跃性,不断推动资金的配置效率,客观上推动利率市场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中国影子银行:界定、成因、风险与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3,(03):82-92+6.

[2]张敬国.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结构问题[J].上海金融,2003,(07):16-18.

[3]楊希,胡文涵.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影子银行监管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5,(22):35-37.

[4]尹庆伟,陈晨.利率市场化进程、影子银行规模与银行体系稳定性[J].财会月刊,2015,(29):93-97.

[5]丁宁.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影子银行规模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益的影响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5,(07):26-35.

[6]封思贤,张瑶.我国影子银行发展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系——基于金融创新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5,(05):82-91.

[7]王庆安,李娅.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J].西南金融,2014,(10):9-11.

[8]戴国强,方鹏飞.利率市场化与银行风险——基于影子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视角的研究[J].金融论坛,2014,19(08):13-19+74.

[9]闫彬彬.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应对[J].理论月刊,2013,(08):132-134.

作者简介:王悦,哈尔滨工业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王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会计监督会计审计论文下一篇:合作社乡镇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