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逻辑思维

2022-07-15

第一篇:高中作文逻辑思维

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摘要:高中作文教学作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教师的难点也是学生的难点。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得学生形成自己的作文模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利用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来进行作文教学,不仅能实现基本的作文教学目标,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本文就高中作文的教学特点与问题进行分析,阐述采用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怎样来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 作文教学 逻辑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组织语言的能力,进一步实现能利用作文写作来达到训练思维,锻炼自我的目标。作文教学的好坏与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采用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到作文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都有很大的帮助。以下就以逻辑思维训练的特点进行分析,讨论怎样利用逻辑思维能力到作文教学环节中去。

一、运用逻辑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所谓逻辑思维,其实就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以抽象的概念和判断以及推理几种形式,通过分析、综合与比较的基本过程,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语文作文写作的难点并不在于文中的错别字、以及语法运用得不得当,更多的是表现在逻辑思维方面上的问题。在实际的作文写作中,一些简单的语法问题实际上表现出的思维逻辑上的问题,文章的结构问题也都属于逻辑思维方面。所以,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起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培养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作文能力的提升。

近几年来,高中的作文教学表现出重文采、轻思想的现象,这也是阻碍学生兴趣,无法有效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至于作文教学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而高考的指挥棒还严重影响着学生与老师的教学活动,因此,采取逻辑思维训练的方式应用到作文教学中,是实现作文教学众多目标的必要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优势。

1、文章立意准确且深刻。

任何文章的核心就是立意,也是作文材料的根本,关系着文章的选材与布局。如宋代王禹偁 《赠别鲍秀才序》中所说:“公出文数十章,即进士鲍生之作也,命题立意,殆非常人。”可见立意对于写作文章的重要性。对于高中的语文作文教学也一样,立意的准确就是文章好坏的评价标准,立意必须紧贴文章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首要要求。其次,对于立意的深刻性,要求作文教学能够教会学生透过事物的表现来挖掘内在本质,从而形成对人生的思考,以及社会意义与价值,学会分析和思考问题,全面的看待事物。另外,文章的立意不仅需要深入的思考与有原则性的升华,还必须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可靠性。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源自一些问题而产生思想与观点,针对事物总结规律,寻找解决的办法。因此,运用思维训练的方式,深入的思考问题,采用新颖的立意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层次与方法来展现学生自己的思维与看法。

2、加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训练。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将逻辑思维训练当做是数理化学科的主要任务,但事实上,逻辑思维训练存在于任何阶段的所有教学活动中。所以,逻辑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不仅发展了逻辑思维,更能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加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训练,针对一些命题作文或者话题作文形式的教学而言,通过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不同概念进行分析,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比如说,“路上的风景”这个题目或者主题的作文写作,需要分别分析“路上”与“风景”两个概念的基本意思,再分别将两个概念进行延生。“路上”可以延生为过程或者人生阶段,而“风景”也可以指单纯的自然风光,更可以指人生沿途的事物。运用比喻或者象征意义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情感以及隐性的事物,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的分层理论逻辑关系。

3、拥有完整的文章布局。

所谓布局谋篇就是将材料有序的、有机的组织起来,保证在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具有一定内部联系的整体过程。逻辑思维的训练少不了机构依据,文章的好坏就在与是否有思维程序与思维成果的体现,从整体上看,文章的机构过程与结构形式要能体现作者的思维程序与成果,不仅有助于思维的条理化,更能提高读者的思维能力。高中阶段许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模式,但在写作时,还缺乏一定的整体意识,大多表现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状态,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前后矛盾,文章缺乏整体性。因此,在作文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掌握学生的结构思维能力,找准文章各部分内容与文章整体之间的联系,确定好其基本框架,再进行有序的内容与形式安排。也就是说,作文教学需要考虑到整篇文章的线索连贯性,教授学生如何掌握文章的布局与顺序,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安排内容,科学的层次来确定顺序。

结语:总的来说,逻辑思维训练运用于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技能,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思维品质,进一步提高其综合性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静. 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写作思维训练[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张慧妮. 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研究[D].苏州大学,2011.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初探

戎晓若

在语文学习中,高中学生因逻辑思维能力(逻辑科学可分为三支:

1、形式逻辑,

2、数理逻辑,

3、辩证逻辑;本文只限于讨论形式逻辑,这里所说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形式逻辑的能力)的欠缺,已影响到阅读与表达的质量,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逻辑思维的强弱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的好差呈一种正相关关系。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取消语法、逻辑学习与对学生进行语法、逻辑知识的概念性考试同样是不足取的,都是走极端的做法。也许有人可以说高中生不必学逻辑知识,但能说高中学生可以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吗?倘要使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应有所作为?其道理不言而喻。

目前上海正使用的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的三种语文教材中,只有一期课改的S版教材编排了十九项逻辑知识要点,虽略嫌简单,但为能在高中语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提供了方便。我们在使用的一期课改H版语文教材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意将分散在S版语文教材各册中的十九项逻辑知识要点汇集起来,作为逻辑思维训练的教材印发给学生,通过专门安排课时教授和日常授课时的补充,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第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汉代扬雄,因著文章垂世,而不善说话;唐朝李善,以讲《文选》留名,却不擅作文。他们或许已掌握有关知识,但肯定缺乏相应的训练,以至说写不能两全,造成缺憾。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似乎是两码事,实际都是将语言组织起来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是按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要能说会写,就操作层面而言,除了语言学方面的技能外,就要掌握一定的逻辑学方面的能力,主要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知识在语言的表达中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记叙性文章的写作,着重记叙人物的命运、事情的过程,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重在剖析事理、说明情况,主要运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有说服力。无论是记叙文或论说文,都应有明确的主旨,并围绕主旨组织材料由词生句,积句成篇,做到脉络分明,语意清晰,令人看得明白。审题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环节。命题作文的题目如果是概念性的,那么概念要确定,不能违反同一律。如题目是《学会》,全文却着重写了如何“会学”,语言形式上“学”与“会”互换了位,从逻辑上说,就是偷换了概念。审题一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就会造成偏题、跑题和离题的后果。但命题作文的题目有的大而抽象,有的小而具体,都在写作时遇到障碍怎么办?学生可以利用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审题。如作文题《理想》,题大且空,可采用扩大内涵,缩小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仁人志士的理想”,“弱小者的理想”,“青年学生的理想”甚至“我的理想”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也可以写成“理想的重要性”,“理想就是动力”写前者包括了后者,写后者只是写了前者的一个方面,都可以。这叫做大题小做。再如《父辈》题小且实,可采用缩小内涵,扩大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们”,也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一样辈分的人们”,还可以写成“现在和过去的有着父亲和叔伯那样辈分的人们”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这是小题大做。题目有时相当于判断,这在下面会讲到。一般来说命题或自己拟题的作文,审题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与逻辑问题有关。我们从逻辑角度专门对审题进行了探讨。

立意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立意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读者便是主旨,虽然这两者不尽然一致,这里且不作探讨。立意(有的题目就体现了立意)往往是判断,不完整的推理不多。记叙性文章即使是主题先行,有时也会看不出所立之“意”是否违反逻辑,因为这类文章意在写个别的人、偶然的事,只要作者不出来说理或说理概括得正确即可。但学生常在升华主题的习惯驱使下,学《伊索寓言》做法,为自己的记叙内容说理,弄不好会出逻辑问题。议论性文章任务就是说理的,出逻辑问题的情况要多。如将 “勤奋出天才”作为文章的“意”。根据逻辑判断原理,“勤奋”是“天才”的必要条件,但一些学生常会误将“勤奋”当作“天才”的充分条件,甚至当作充要条件。那么,许多“勤奋”者而不能成为“天才”,便无法作解释了。在这样的虚假的违反逻辑的说理中,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勤奋”的真正涵义,一方面会滋长了说假话的习惯,一方面会形成放弃“勤奋”的意念。在立意上有这样的问题,在文章的行文时也有这样问题。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大量类似问题,S版语文教材的逻辑知识没有涉及充分、必要和充要条件的三种判断,在数学中作为数理逻辑学生曾学到过,却无法移用到语文学习中来,我们在作文讲评中数次作了这方面的讲解和分析。

议论文的归纳和演绎两种论证方法就是两种逻辑推理形式。在实践中,完全归纳法很少用,在议论文的论证时更少用,而经常用的是简单枚举推理。但运用枚举归纳如果选用材料不妥,极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蛮横之理。因此,在材料准备上要选择各类有代表性的尽可能多的材料,然后再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几个材料进入文章。演绎推理在使用时,最多的是三段论。学生在学过三段论知识后,深有感触地认为,原来我们经常在使用三段论。事实上,无论是学过还是没学过逻辑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三段论说理,只是更多用的是省略形式。懂得三段论概念、公理、规则和规则可以更自觉地掌握说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第二、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读《孟子》会被其雄辩所折服,孟轲生活在战国时代,逻辑学还没成为一种系统的学问,但用形式逻辑知识分析,正是其逻辑思维的语言体现了强大的论辩力。无论是议论性、说明性还是记叙性文章,要真正读懂,不仅需要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逻辑知识。

我们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就是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逻辑思路。凡是好文章其思路必然体现逻辑性。我们告诉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整体阅读的方法有所不同。说明性文章以说明为主。从逻辑角度看,说明一个事物,总离不开揭示反映该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种说明方法都是在说明该事物的性状、功能、种类和关系等,说明顺序也必须符合逻辑性。如《眼睛与仿生学》主要说明眼睛的功能及如何利用仿造功能。其说明顺序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先单眼后复眼,先眼睛后仿生。在最后介绍仿生学时涉及到许多具有属种关系的科学概念。记叙性文章以记叙为主。其逻辑比通常所说的推理以及复合命题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来处理命题间的关系的。记叙的逻辑主要反映为记叙线索、记叙顺序、语境推理和从题材到主旨的推理。如巴金的散文《灯》从五个材料:

1、眼前见到的灯,

2、给我指路的灯,

3、爱尔克的孤灯

4、为恋人点燃的火炬,

5、拯救友人的温暖的灯;运用归纳推理得出:“在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样的结论。议论性文章以议论为主。议论的主要表达手段为论证。论证是由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进而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和表达的过程。整个论证过程,至少有一个推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般授课只讲运用类比推理,其实运用了两种推理:邹忌以“妻私我”、“妾畏我”和“客有求于我”运用归纳推理,得出自己受蒙蔽的结论;再以此为基础通过类比联想,得出“宫妇私齐王”、“朝臣畏齐王”和“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因此,齐王也受到蒙蔽的结论。前者是用妻、妾、客没说实话,我受蒙蔽的归纳推理,后者是用由家庭蒙蔽而到朝廷蒙蔽的类比推理,这是两种推理的套用。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古代诗歌的阅读中同样需要逻辑思维。如苏轼写给宋代书法家石苍舒的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有“人生识字忧患始”句,要理解这句诗非运用逻辑思维不可。“识字”与“忧患”有何关系呢?因为识字就会明理,明理就会说理,说理就会惹事,惹事就会招致忧患。通过条件推理我们就能明白而深刻地理解苏东坡将“识字”和“忧患”两者写成因果的道理了。

第三篇:高中历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其核心思想是联想和关联。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并建立记忆链接,激发大脑的潜能,使人们在联想和关联的环境下对事物进行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新课改下的历史高考强调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与探究、阐释、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与能力。因此,在历史高考中,运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纵观全局,俯视各个知识板块, 找出各部分的联系,使庞杂的历史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浓缩化,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以发展历史思维,领悟思想方法,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历史高考复习效能。那么,在历史高考复习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来进行备考复习呢?本文拟以《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的运用来加以说明。

一、在建立知识框架体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教材知识是各单元、章节知识之间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作纵向、横向的归类和整理,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对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通过梳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同时,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系统化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如通过《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使学生明确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历史知识框架体系。一方面,梳理人类社会的发展由彼此隔绝到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世界市场拓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市场形成到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理解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如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等。

二、在理清历史时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历史时序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历史素养。在新课改下,最基本的历史时序概念,却普遍成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短板”。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在历史叙述中树立时间意识,学会运用时间术语来进行历史陈述,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编制专题性事件大事记;掌握与时间有关的专业术语如世纪、年代等;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特征。

如通过《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站在时序的角度来分析历史。古代史主要是农业文明、人类社会彼此隔绝;近代史主要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人类社会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工业文明兴起;现代史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经济全球化出现,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

三、在提炼历史知识关键点的过程中增进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力

历史知识关键点是指历史发展过程具有转折或标志性的事件,它不仅是历史教材的核心内容,更是高考考查的高频考试内容。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知识关键点进行探究与分析,并形成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积极主动思考,进行思维联想,提炼历史知识关键点,全面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如通过《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使学生能够在几千年人类历史的发展史实中清晰的提炼出历史关键点,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另一方面,通过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实现关键知识点的相互链接,使学生理解这些历史关键点的相互影响和在推动人类历史进步与发展中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

四、在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备考科学性

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当前中国的学术研究、教材编写和高考试题都已单一史观走向了多元史观。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更新史学观念,用多元史观来解读历史,引导学生站在多元史观的立场上分析历史事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图解多元史观,在多元史观指导下,重新构建和整合高中历史知识专题体系,提高历史教学和复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如通过《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使学生能够运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史:从文明史观角度分析,近代史是工业文明的兴起历史;从近代化史观角度分析,近代史是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历史;从全球史观角度分析,近代史是人类社会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用多元史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如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

第四篇:高中物理思维教学的思考

1图像法解题,促进解题显性化

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课型,也是学生内化知识,提炼物理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作图意识,这里包括用图象法解题和作示意图等等.下面以两道力学题,进行分析.

1.1用图象法促进解题工具显性化例如图2所示,电灯悬挂于两墙之间,要改变绳OB,使连接点B上移,但保持O点位置不变,则在B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绳OA、OB上的拉力如何变化?解法1公式法分析悬挂电灯的O点受到G、FA、FB三个力的作用,如图3所示,由物体的平衡条件,三力的合力为零.要判断在B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绳OA、OB上的拉力如何变化,可采用计算法:FA=Gtanθ,FB=Gsinθ,在B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绳OB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增大,则FA、FB都减小.解法2作图法如图4可以直接看出,在B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FA、FB都减小.评析不管用公式法进行计算,还是直接用作图法动态反映力的变化,都涉及到作图.

1.2作图呈现复杂的物理情景例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个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推力F去推物体,如图5所示.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试讨论当θ角满足什么条件时,无论用多大的推力F都不能推动物体?解析物体受力如图6所示,要推不动物体。评析这个物理问题情境是复杂的,在力学中属于“自锁”现象,涉及到临界问题,对于高一的同学而言,如果不画出受力分析图,学生是不可能得到答案的.通过作图将清晰地呈现出了物体受力,再运用正交分解,能够引导学生认识“自锁”现象,在问题解决中总结发生“自锁”现象的条件是:推力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满足tanθ≤μ.

2解题后反思,促进物理方法的显性化

解题后进行反思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解题技能,发展认知思维.解题后如能对相关知识的应用类型、研究问题的类型、物理模型、应用的物理方法等等进行总结、归纳,将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和应用,学会并掌握各种类型问题的分析方法和突破要点、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知识的综合及其应用,建立起以知识、问题、模型、方法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做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解题的价值不是答案的本身!”习题要能够有效调取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在解题后还能有所反思“我是怎样想到这个解法的?”本文来自于《中学物理》杂志。中学物理杂志简介详见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题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和反映了学生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清晰地解题过程和尽可能发散的解题策略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方法的内化,当然习题的设置要留有余地,要具有拓展性,在学生解题后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完成对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重在理解,物理即“悟理”.物理学习就是不断地反复思考、深入钻研,探究问题的实质,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经过不断地、独立地思考,才能突破物理问题的难点,达到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增强.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那么科学探究进行规律总结靠什么?靠“感性认识”!科学探究起于质疑、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必须有根有据,必须从原有认知和物理现象出发,将物理知识、思维过程、解题工具等物理因子呈现化,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能力.

第五篇:发散性思维论文:初探发散性思维在高中数学创新题中的应

[摘要]通过2011年广州一模中的一道创新题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探讨 ,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探究问题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 创新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学习兴趣 探索精神

何谓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去观察、思考、想象,追求多样化解题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其显著特点在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即思考问题是应注意多途径、多方案解决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爱因斯坦说过:“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同一个问题,就体现了发散性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造就创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加大对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的考查是新课改的要求。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创新题屡见不鲜,考察力度有增无减,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笔者从2011年广州一模的第13题切入,浅谈发散性思维在创新题中的应用。

一、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往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并提供一题多解的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是一道新背景新定义型的带有设计构造型的创新题。所谓数学创新题是指考生没有见过的、没有现成的方法或解题模式可套用、设计新颖别致的试题,这样的试题能充分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为考生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要求考生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进行推广和拓展,对未来的数学领域通过探索得到新的结果。常见的创新能力型问题有四种情况:①新背景与新定义型;②类比发现、拓展推广型;③知识交汇点新、设计形式新的问题;④设计构造型。而创新题的解题策略常有:

①新背景与新定义型──准确理解,把握“规则”; ②类比发现、拓展推广型──把握两类对象的类似特征或推广方向;

③知识交汇点新、设计形式新的问题──横向联系、旁推侧引、正反结合;

④设计构造型──确定构思方向,初步设计构造,验证是否符合要求,试验修正。

面对这样一道新背景新定义型的带有设计构造型的创新题,我们只需准确理解,把握“规则”或确定构思方向,设计构造就行。这道题可以使用两种方法:赋值法和构造法。

通过此例可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常规解题的方法,还要向学生提供一题多解的问题,一题多解不仅能复习较多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从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总结一般的解题方法,避免题海战,减轻学生负担,更能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挖掘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通过一题多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题多变的教学,往往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是时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产生奇思妙想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上例用构造法是构造指数函数来解决问题,能否构造其它函数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呢?

通过此例可知,从一道题出发,通过逆向思维、探究新知、改变条件、引申结论、变化角度等手段,使一道题变成一类题,通过一题多变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的为例题而讲,而应充分的挖掘例题的内在本质,通过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题型等等,使学生在一题多变中学会思考,在复杂问题中学会随机应变,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通过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使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感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让更多的学生在参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是能力培养的核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变换题型,灵活运用启发式,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求知兴趣,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总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途径还有好多,如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观察、联想问题的教学,归纳、类比问题的教学,等等。由于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创造人才必备的基本思维,因此,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成为教师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艰巨的长期的复杂工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伦辉,曾群风. 2011年高考连线(广东专版).广州出版社,2011. [2]201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一). [3]杨丽.创新力开发与创新案例.羊城出版社,20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作总结北京上海下一篇:工作自我评价优点